浅谈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浅谈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2、顶极环境阈限
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简称UETs)是上述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阈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延伸,用以讨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发展的种种限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强加在发展过程的阈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绝对的、最终的,即顶极阈限。Kozlowski对UETs的定义是“一种压力极限,超过这一极限,特定的生态系统将难以回复到原有的条件和平衡。某种旅游或其它开发活动一旦超越这种极限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坏”。UETs是开发过程的最终环境边界,它们在为开发过程确定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上有关键的意义,每一层次的规划都在这种“答案空间”中寻求开发的途径和方案。这种“答案空间”被认为是对定义“承载力”的一个贡献。规划应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指导甚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可以通过把规划过程分解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来解决:即限制性的和促进性的。在限制性阶段中,优先权应归于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而在促进阶段中,规划应注重在“答案空间”中探索各种开发的可能性方案,而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边界是由规划的限制阶段所决定的。UETs从环境的4个方面来定义“答案空间”:地域边界、定性边界、定量边界和时间性边界,由此来确定特定开发项目的区位、规模、类型和时间。可以通过分析开发活动形式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结合对主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来确定UETs,这种环境评价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即一种环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频度;②变异度,即环境元素或成分偏离原先自然状态的程度;③耐受度,即忍耐不良冲击的能力和受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④生物学价值。UETs方法虽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二、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
1.生态环境观的确立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摘要: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人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而生态科学,又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关系引言:“英雄时势谁主造?千年纷争从未停。

诸法因缘起,系统临环境;适者求生存,改变更长命;学习获启示,利用争优胜!掠夺无厌显兽性,环境人类互依存。

天地厚人类,回报何无情?千疮孔又百疮,蓝天已昏沉;人类有后代,环保减报应!”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争论难休。

时势便是环境,人类可以采取五方面的措施,正确地对待环境:适应,改变,利用,学习,保护。

上述小诗一首,总结了这五方面的关系。

生物竞争,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让人类生存了下来,并且统治着地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园艺过程,选择了生物,通过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和谐地生存下去[1]。

一、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

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环境科学的重复讨论,而是对生态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

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不断的破坏和污染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人类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的任务。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策略。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地等多种要素。

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前提。

随着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在内,各种疾病也开始增多。

另外,水源枯竭、自然灾害等问题也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确保人类健康的必要条件。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种发展需要遵循“三个E”原则,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才能确保未来人类的发展。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是地球的共同责任。

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是全人类的问题,它需要全球协同行动。

只有全球合作,才能消除环境污染,保障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策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需要采取清洁能源和节约能源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使用和污染。

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通过采取节约能源的方式如能量回收等,还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其次,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环境修复。

许多污染已经极大地损害了自然环境,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修复。

其中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通过制定相关规划和采用环境修复技术等方式可以把已污染的环境恢复原状。

第三,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重点行业实施环保政策和规章制度。

如,限制汽车行驶,限制排放标准,提升环保企业的水平等策略。

这些政策可以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

最后,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号:姓名:自辩班级:专业:摘要: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我们需适时以生态自然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迈向适合我国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关键词:环境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大约出现于四十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是我们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当下,生态问题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一个大难题,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生态问题更是严重。

统计表明,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位是倒数第l4名1。

这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真的解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为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道路。

一. 自然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2。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的确,人们的生存不能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

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必须和谐才能共生共存。

生态自然观指出,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3。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迫使人们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互相协调发展的道路,即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4。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 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观念和哲学基础
▪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
▪ 生态自然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 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从三个方面来讲述这种关 系
▪ 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 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 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 性
一、生态自然观的形成
▪ 形成背景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
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生态危机问题。 ▪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 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 了经济发展在量上的有 限性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引言
▪ 自20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 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的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 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 效的控制,死亡率下将,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然而, 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 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 的普遍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 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 括与总结的结晶。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应运而生。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性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 越严重,生态危机正在逐步加深。

了解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态足迹是指我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的总和。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发展方式,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措施。

一、人类的生态足迹人类的生态足迹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人类的消耗与地球的可持续承载力。

人类的消耗指的是我们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包括食物、水、能源、土地等。

而地球的可持续承载力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可持续资源和吸纳废物的能力。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地球资源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这导致了我们对环境的过度利用,造成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因此,了解和减少人类的生态足迹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减少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负担。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牵涉到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健康。

如果我们继续无视生态足迹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地球将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匮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挑战。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并朝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措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实践措施。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方向和方法:1. 能源转型:我们应该逐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

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减少浪费:减少食物和其他资源的浪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消费习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推广循环经济等方式来实现。

人类简史中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简史中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简史中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来,我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矛盾而复杂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渐渐暴露出来,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然而,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够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并为未来的人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生活。

本文将探讨人类简史中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并分析其未来的前景。

一、生态危机的演变人类简史中的生态危机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类将狩猎采集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方式,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森林砍伐、耕地扩张以及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到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升级。

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气候变化。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大规模的水污染、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些生态危机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危机暴露的同时,人类也开始意识到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从能源方面来看,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农业领域,推广有机农业和精细农业,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前景尽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实施起来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和全球共同努力。

各国应该共同制定并执行国际环境法规,实施减排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其次,可持续发展需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我们需要从追求短期利益转变为注重长远利益,从物质至上转变为注重精神生活。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社会形态。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自然正文:发展是我们人类永远追求的。

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是脱离不开的,人类在发展的过程对大自然会造成伤害,而大自然因为受损也会对人类带来灾难。

就目前而言,人类发展给大自然带来的伤害已是大自然所承受不了的,人们应该针对各种大自然带给人来的灾难,来反思和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高认识并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力。

那么怎么样安全、合理的去发展呢?我认为人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进行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建社会和发展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

这其中,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

所以我们要认识生态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一、生态平衡是和谐社会的自然基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

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

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应当处理好人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里面讲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里面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提炼。

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人类向自然的索取。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本文就是在认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关键词:人自然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双赢,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

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

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1) 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一、引言在当今社会,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障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那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看来,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1. 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认为自然界的生物、环境和自然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可持续发展观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满足当前需求的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未来世代能够继续获得资源和环境。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2. 地球村共同体意识生态自然观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地球村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球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而可持续发展观也强调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倡共同责任和利益。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层面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3.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上。

生态自然观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则提出了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环境的因素,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

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我们正确对待自然、尊重自然;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生态自然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和理念。

我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知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

可持续发展知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

可持续发展知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
新理念新实践
近年来,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与经济不能割裂的关系。

传统的经济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将环境和资源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这种发展方式不仅给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久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其次,我们应该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当前世界各地许多地区的自然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等问题已经及其严重,这些
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和解决。

维护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
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离
不开科技,它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也
需要警惕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人类对能源资源过度依赖和对环境
破坏的问题。

总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内在联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我们应该在生
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多做探索、多做实践,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之一,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类创造了一个繁荣的世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人类活动的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环境的恶化,而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人类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在回顾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综合管理和保护,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

过去,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相对较低,环境问题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人类生活环境的变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观察,比如城市化、工业化和能源利用等。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乡村生活,纷纷涌向城市。

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和建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还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其次,工业化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能源的消耗,而过度的能源利用不仅导致了能源短缺,还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工业化还带来了固体废物和化学物质的产生,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且难以修复的。

此外,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也是人类生活环境变迁的重要方面。

过去,人类主要依靠传统的能源来源如煤炭和石油,这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然而,人们逐渐意识到煤炭和石油的有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因此开始寻找替代能源来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通过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人类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变当前的环境状况。

首先,人们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视。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用生态自然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人类与自然发展观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人们对人类发展与改造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的变化、加深、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的最大化,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最小化。

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发展观是一种逐渐弱化、最终被自我否定的发展观。

(二)自然中心主义发展观这是生态原教旨主义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客观世界的一切完全流于自然,人类应当任其按照既有的自然形态和规律发展。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附庸,人类必须听天由命。

当今西方国家不断地有人使用暴力方式,阻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良性的改造,就是这种激进的生态哲学观指导的结果。

这种观念的实质,是人类崇尚的“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

人类然的不可违背的生态原则和生态规律。

人类不可强迫自然改变,自然也不可能不被人类改变,人类要按照生态要求,有限度地、有理性地调节与自然的关系,在确保生态优化的前提下改进自然。

在这种哲学观指导下,人们不断地创新自我实现和维护生态的思想。

有学者提出“循环经济”的名词,阐释生态经济的实践;有学者提出“生态生产力”的概念,论述生态规律指导实践的价值。

所谓环境是稀缺资源,资源蕴藏着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二、可持续发展观概述(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出现及其含义年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

改变现行发展战略,走持久发展之路,目的是为当代人及后代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存环境。

其次,它是全球环保战略规划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人类努力下,改善和缓解了局部环境问题。

但全球化的和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

“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以往全球问题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观中“发展”的理解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

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
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生态系统的恶化、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
用越来越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分
别进行探讨。

一、生态建设
1.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它包括的任务主要有减少源
头污染、治理环境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质量保障、推动环境监测与健康等重要任务。

2. 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工程建设是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方向,生态工程的建设有
着净化空气、水体等优秀的作用,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考
虑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3. 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类环保意识和实践环保行为的方式,旨
在提高大众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人们把
生态环境视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更加积极地去保护和建设美丽家园。

二、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能源
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源的使用和发展。

可持续能源源头广泛,从可生物降解能源到太阳能、水力能源等多种可再生能源。

2. 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智能化管理的科技手段,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保护土壤质量和水源水体,可以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3.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它倡导的理念是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结论
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的核心是环保。

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扬自己的环保力量,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论生态发展观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号:姓名:自辩班级:专业:摘要: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我们需适时以生态自然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迈向适合我国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关键词:环境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生命的出现是宇宙的奇迹,大约出现于四十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是我们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当下,生态问题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一个大难题,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生态问题更是严重。

统计表明,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排位是倒数第l4名1。

这告诉我们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真的解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作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为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道路。

一. 自然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2。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的确,人们的生存不能离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

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必须和谐才能共生共存。

生态自然观指出,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3。

在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当下,迫使人们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互相协调发展的道路,即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可持续发展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4。

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物之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深厚而又复杂。

长期以来,我们依靠着自然的资源和能源,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社会结构的成熟,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增大,自然环境的危机状况愈发明显。

全球气温的上升、森林的砍伐、河流的污染、海洋的酸化、生态系统的破碎等问题,都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

然而,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却使得这些问题越来越困难得到解决。

对于环境危机的处理,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努力和奋斗。

在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问题上,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合理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的相互协调,调节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确保人类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而且还能够保障未来的环境和资源。

这种思路强调了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相互依存,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和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产和消费模式上,从量到质的转型。

对于能源的使用,需要逐渐实现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替代;对于材料的加工和使用,要更加注重可循环的设计和利用。

在社会进步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更好地保障人类权利,提升社会福利,强化各国之间的战略合作,不断提升全球治理的水平。

最后,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人的行为的规范来规范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以此保障环境的可持续。

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过程也需要我们的高度关注。

在整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发挥作用,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每个人而言,环保知识的普及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应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知道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政府也应该从制度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层面,例如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法,建立和完善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再利用。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

小谈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态学作者:引言:当前,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热的话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将结合人类生态学知识对以上问题阐述一下作者的看法。

一、一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和定义(一)持续发展的由来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发表引起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阳光明媚的春天”。

这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

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一书。

该书第一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形和推行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该组织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专家整整900多天的工作,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出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理论阐发,强调今天大大恶化了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持续发展的严重性。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

会议通过《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1992年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目前对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理论模式。

下面就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作一个概括。

⑴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持续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生态学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深入认知,生态自然观逐渐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与生俱来的、丰富多彩的,并能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但是各种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物种丧失等问题,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生态自然观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历史和发展上的原因,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措施,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

而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推广不仅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大关键,更是推动中国走向更好未来的基石。

众所周知,生态自然观是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人类不应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而言,本着自然与人类一体共生的理念,可以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型发展模式,放弃依靠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传统发展模式,而选择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在发展资源、工业、农业等大规模扩展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对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生态修复,推动绿色低碳,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特别是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和大城市中,要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革新,建立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体系等措施,以解决大气、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也应有更高的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样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营造环保优秀的生态文明。

此外,公众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个人和企业在各个领域都能够积极承担起环保责任。

人类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环境,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人类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的框架。

首先,人类生态学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物种之一,我们的行为和活动对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并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例如,人类在不同地区的居住方式、农业实践和工业发展等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

通过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环境。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我们需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这需要我们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权衡和取舍。

只有在这样的平衡下,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政策,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指导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权衡和取舍。

这也要求我们在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人类的居住需求、社会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0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ct.,2003第26卷 第5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6 No.5浅谈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李素清,张金屯(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观;演进;可持续发展摘 要:文章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模式和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的分析,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同时,文章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3)05-0123-04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莫过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的确,“生态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在“生存”这一基本层面上把人类的共同命运联系在一起[1]。

地球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家园。

这原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人类却是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开始深刻醒悟到这一点,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人类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模式(一)被动适应自然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限。

在神权论思想的束缚下,人们相信世界为“神”所创造,对自然规律一无所知。

人们面对广漠而变幻的自然界,充满了无知与恐惧。

自然可随时随地使人类丧失其存在的可能,而人类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完全依赖自然而生存。

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附属”关系,即人是自然的奴隶。

(二)利用与顺应自然到了农业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神权论思想的束缚,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对自然的干预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挽回的损失与一幕幕悲剧,如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的湮灭等等,不胜枚举。

但总的来看,这时人类对自然的改变尚未超出其容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

这一阶段,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与自然的协调与适应,如老子、庄子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

(三)征服与统治自然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在加快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产生了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在自然面前变得越来越神气,如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主张通过获得知识达到对自然的统治,笛卡儿宣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等,这些机械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利用。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土流水、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面对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公害肆虐,各国学者、政治家和公众逐渐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开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讨论、再认识。

(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成员,与其他物种一样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

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这并不等于说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可以收稿日期:2003-07-30作者简介:李素清(1963-),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生态学。

321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

如著名生态学家莱奥波德(A.Leopold)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指出的:“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遍一员和公民。

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懂得(我希望懂得),征服者的任务是最终征服自然。

”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模式,自觉地将自己视为自然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保住人类的生存根基。

[2]否则,过分地夸大人类自然的能力与作用,对自然为所欲为的行为后果,必将导致人类走向生存危机。

目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自然对人类无情报复的具体体现。

二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及其深层原因(一)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从工业革命开始至今200多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爆炸、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这些困扰人类的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目前,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包括:(1)人口剧增。

世界人口在20世纪初为16亿,而1999年已达60亿。

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年近一个亿的幅度增长,呈“人口爆炸”势头。

[3]人口的飞速膨胀,意味着对多种资源如食物、水、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用途的空间等需求量的相应增大,这必然给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2)资源枯竭。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惊人浪费,使全球资源已趋于枯竭。

目前,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衰竭、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食物短缺等,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难以维系。

(3)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暖、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面对上述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始料不及的恶果,人类已清醒地意识到现存的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决策和失误造成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曾引以为自豪的工业文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在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即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1.传统的生育观念传统的生育观念,导致人类自身生产的无节制和指数化增长,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

据估计,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末,地球平均约350年增加1亿人。

19世纪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平均约10年增加1亿人,而20世纪人口增加速度惊人,平均不足5年增加1亿人。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

要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本已脆弱的地球生态系统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违背生态规律的经济膨胀发展模式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剧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张,但在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指导下,人们陶醉于经济指数化增长的喜悦中。

由于缺乏生态意识、超越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使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最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崩溃的边缘。

生态危机的产生,其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因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废弃物的排放不能超过环境的最大阈限。

并且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时间,一旦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相当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此外,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而奋斗,很少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种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的自私行为,也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3.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导致生态危机的两大原因:一是“市场失灵”,即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生态环境资源市场不完善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性等原因,使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有效配置生态环境资源,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

二是“政府失灵”,即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政府失灵”。

由于政府的一系列环境政策、制度不完善或存在缺陷,不能有效遏制污染物排放和规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矫正“市场失灵”,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重“市场失灵”,因而无法有效地配置生态环境资源。

因此,彻底摆脱生态危机的关键是必须选择新的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 人类生态观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作为一种新的人类生态观,它为人类摆脱生存困境指出了一条明智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社会生态学的思想,对人类走出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同与响应。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相依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既要竞争,又要协同,即在不破坏自然界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向自然界适量索取自然资源,而同时又不或尽量少的向自然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废弃物。

它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和协调人421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生态观的重大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它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总体框架。

它把当代人类生存的地球生物圈看做是由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所指出的:“地球只有一个,但世界却不是。

我们大家都依赖着惟一的生物圈来维持我们的生命。

但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而奋斗,很少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这种在共同的地球上生存,却只顾自己而不管他人的自私行为,是地球生物圈的状况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要求人类克服分裂的现状,呼吁大家将各自分裂的国家和社会与地球生物圈相统一为一个有机联系的世界。

的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并且靠大自然维持生命。

“我们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呼吸空气的动物。

当然我们在生物圈内按国家和地区划分界限,但是它仍属于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在当代由于各国经济上和生态上的相互依赖性急剧增加而不断加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被紧密地交织成为一张复杂联系的因果网。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依赖日益紧密的现实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不会尊重任何政治制度强硬划分出的管理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