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试析土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试析土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者:赵磊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0期摘要:土地要素在人类生存、社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的空间和载体,为一切活动提供了土地支撑,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演变着。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对土地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探讨,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经济增长;贡献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在加速着城市规模的扩展,与此同时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相对应的土地供应数量也就更加紧张,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为支撑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的土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一、土地在我国的地位土地的特殊属性,即自然资源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决定了土地的特殊地位。
一方面,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的稀缺性特征,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被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土地的供给弹性近乎为零。
人类很难实现土地资源的地位被其他资源有效替代的情形,虽然通过围海造田、填海造地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地的使用面积,或者通过提高立体空间的利用效率提升土地的空间利用效率,但是有限的土地资源严格的限制了土地的供应量。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赋予了土地社会经济属性。
如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方式及现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状况、土地政策等,虽然这些因素不直接决定土地的质量,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却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成本和使用价值等等。
二、理论分析由于土地要素的独特属性,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多的是间接产生,即先影响本地区经济增长,进而通过诸如劳动力、资本等可移动要素的流动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增长。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土地要素在其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981年的0.672万km2增至2013年的4.711万km2。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
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Q=L•f(k),或QL=f(k)(3)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
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L t=L0e nt(4)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
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6)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
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
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国家或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生产函数、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
其中,生产函数是指将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函数关系;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技术进步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更有效率、更节约资源的方法。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形式。
这个函数表达式为:Y =A*K^α*L^(1-α),其中Y表示总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TFP),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数量,α表示资本与劳动力的边际贡献比例。
这个函数表达式说明了总产出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数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投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劳动力数量可以通过人口增长和就业率提高来实现。
资本存量可以通过投资和储蓄来增加。
土地则是一个有限资源,通常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进步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要素之一。
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外生性技术进步和内生性技术进步。
外生性技术进步是指来自于科学研究、发明等外部因素的技术进步,而内生性技术进步则是指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TFP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在相同投入要素下能够创造出多少产出。
TFP的提高意味着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能够创造更多的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中,政府政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储蓄和投资、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
总之,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通过生产函数、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福利水平。
评述新古典增长模型
评述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它主要关注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和技术进步的建模,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是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同样的投入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出。
这种技术进步可以来自于创新、研发以及技能的提高等多种途径。
而资本积累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有足够的劳动力供应,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挥。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
当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较快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加快。
而当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较慢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减缓。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通过加大对教育、科技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还强调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过度的资源开发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或倒退。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保护环境资源,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种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通过对资本积累、劳动力供给和技术进步的建模,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它强调了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通过合理的政府政策和企业决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模型为我们理解和引导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李名峰
(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 现阶段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本文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 , 运用 岭回归方法 , 实证研究了土地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997 —2008 年间 , 土地要素对 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 20 %~30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步实现 , 年新增建 设用地将不断减少 , 土地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逐渐降低 。
以上 Y 值和 K 值均按 2005 年价格计算 。 L 为全国二 、三产业就业人口 , 其中 1996 — 2007 年就业人口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 2008》, 2008 年就业人口数据源自《2008 年度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G 为全国建设用地面积 。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
及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我国 自 2002 年开始实施新土地分类标准 , 由于新标准 重新定义了各类土地的内涵 , 导致 2001 年以前的 建设用地统计数据与其后年份不具备可比性 。本文 1996 —2001 年建设用地面积数源自国土资源部历 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笔者根据新旧土地分类 标准的差异 , 对数据进行了修正 。2002 —2008 年 数据源自《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土地要素 ;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岭回归 中图分类号 : F321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20169 (2010) 0120060205
一 、引 言
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 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 而土地因缺乏供给弹 性 , 可以被资本替代 , 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土地要素 对经济增长的限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 (1991) 认为土地经济重要性的下降是经济现代化 的必然[1 ] (P93) 。笔者认为西方学者的上述结论是基 于对已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 研究而得出 , 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中的中国并不适用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马尔萨斯增 长向索洛增长的转变的阶段[2 ] (P1353 - 1383) , 城市化和 工业化正在加速实现 , 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做出了 具有 “中国特色”的显著贡献 。具体表现为 : 中国 对土地实行的是分类管理 , 农用地须经审批才可以 转化为建设用地 。1996 —2008 年我国建设用地增 加了约 390 万公顷 , 大量新增建设用地的投入为全 社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 而持续增 长的投资又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因此研 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 除了需要考虑资本 、劳动 力 、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外 , 对于土地要素的贡献也 不容忽视 。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福祉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福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源的有限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祉的提高至关重要。
新古典增长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资源配置的框架,它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资源配置的关键。
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它们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技能培训以及改善劳动力的匹配程度来实现。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物质资本的积累是资源配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物质资本包括生产设备、工厂、基础设施等。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物质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提高投资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
因此,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改善。
最后,技术进步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推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祉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祉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资源配置对于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是资源配置的三大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改善。
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投入和支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祉的提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第4期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
Vol.25 , No.4 Aug.15 , 2008
2008 年 8 月 15 日
土地利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 佟德龙 , 蔡建峰 , 尹 丽 , 曾晓妹 , 左文进
l × El = α 100% y k × Ek = β 100% y
( 6) ( 7)
・ 97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第 25 卷
d × Ed = γ 100% y
( 8)
为全社会总产出 , D 为土地利用面积 ( 农用地和建 设用 地 之 和 ) , L 为 全 社 会 从 业 人 员 , K 为 全 社 会 固 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 测算农用地利用中各要素贡献 时, Y 为第一产业总产出, D 为农用地面积, L 为第 一产业从业人员, K 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测算建设用地利用中各要素贡献时, Y 为第二、 三 三产业 产业总产出 , D 为建设 用 地 面 积 , L 为 第 二 、 从业人员 , K 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β 和 γ的测算 3.2 α 弹性系数 α 、β和 γ值的确定是测算工 作 中 的 重点与难点 , 弹性系数确定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 回归法 , 本文运用回归法进行测算。 根据 1996- 2005 年常德市基础数据 , 经过 SPSS10 软件进行分析 , 可 以估算出土地利用、 农用地、 建设用地的生产函数 , 其结果见表 1 。
n
( 4)
经济产出、 资本投入、 劳动力投入和土地供给
Y= ALαK β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的启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经济模型,它试图解释不同因素在经
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该模型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三
个要素。
首先,在资本积累方面,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增加资本存
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加大对资本的投资,特别
是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来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技术进步方面,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我国应该致力于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丰富产品种类,增
加出口收入,从而实现经济全面发展。
最后,在人口增长方面,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表明,人口增长会
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和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
因此,政府
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合理人口结构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从
而避免社会经济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价值。
政府可以加强对资本的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以及引导合理
的人口结构,匹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理论基 础。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和完善 的
国家,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主要包括财政 、 货 币政策 , 而我 国土地政策参 与宏观 调控 , 则 是特殊 时期 、特 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我
6 . 为折 旧率 , 6 为由于制度 变迁而 消耗的资本 比例 ,从 ( 2) 式 中可 以看到 ,
( f ) : ( f ) 一 一 ‘ ( … 2)
具有代表 性的学者 主要有贺菊煌 ( 1 9 9 2) 、
Z F J J \ 鲁和樊纲 ( 2 0 0 0) 、 宋海岩等 ( 2 0 0 3) 以及 张军 等 ( 2 0 0 3) ,之后的研究学 者则 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继续测 度后 面若 干年 的资本存 量 ,本文所需资本存量 数据的获
为本 文实证所需 ,上海财 经大学张学 良博
士使 用张 军的方法将中国资本存量数据更 新至 2 0 0 5年 ,其余年份则按照 K = ( 1 .6 )
.
国城市土地国有以及政府对农村土地的实
际控制 ,为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 供可能 性。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
不容 忽视的 ,同技术进步一样 ,制度通过
要保持 K的增 长率不变 ,Y / K必定是 不变 的, 则要求 y 与 的增长率相等。对 ( 1】 式
十 , t 进行 推算。
两边 同时取对数 , 并对时间取 导数 , 可得:
g ( ) = a g ( , ) + ( f ) + ( 1 一 一 ) ( g )( 3)
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存在新的经济
关 键 词 :经 济增 长 土 地要 素 面板
数 据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 发 展 ,工业化 、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 ,与此
解释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
解释经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
其中,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较为完备和深入的模型,它深入研究了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源自于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
它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增加与提升。
首先,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从而提高了总体生产力。
其次,资本积累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投资来实现,投资将带来更多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提升生产效率。
最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的改良,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劳动力和资本,推动经济增长。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被视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取决于内部的积极因素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然而,外部因素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和国际贸易等因素都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积累被认为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实现。
储蓄率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资源用于投资,带来更多的生产资本。
然而,资本积累并非无限可持续的。
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意味着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少,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弥补。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资本的流动也会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
资本的跨国流动将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递,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资本的流动也会带来竞争和不稳定性,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来调控。
技术进步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重要的变量。
技术进步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来推动。
研发投入的增加可以带来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
然而,技术进步并非一成不变的。
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成学界共识[1],而且地方政府也热衷于通过以地谋发展的模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增长[2]。
但土地是稀缺资源,在经济起步阶段,土地开发程度低,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高,地方经济可从土地红利中获得更多的增长动能,但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如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大。
实际上,过分依赖土地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弊端近年来已经显现,例如建设用地大量侵占农业耕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低水平开发、土地供给紧张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等不利局面。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目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一、土地要素投入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对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多种方法,大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再结合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虽然结果较为精确,但不够直观,采用新古典理论进行分析[3],不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结论一样令人信服,现将其分析结果介绍如下。
1.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在土地要素中的分配与它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关系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工业化驱动并不完全吻合,虽然我国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因素不容忽视多年前我国就被赋以世界工厂之名,然而近些年来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更为强劲。
人们已经注意到,相对于农业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建设用地的贡献明显增加,原因何在?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为获取高额土地收入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很多地方政府为推动工业化高速发展,大量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并创建工业园区,而对商住用地的高价垄断性出让才是撬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杠杆。
也有人认为建设用地的大幅增加与房地产过热和农村地区快速工业化有关。
新古典理论框架下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新古典理论框架下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本文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并根据土地要素类型不同,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同,将其区分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证明引入土地要素后仍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理论分析传统生产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随着生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土地要素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旦将其分离出来,甚至比资本和劳动力更为重要。
理论界也不乏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丰雷(2008)梳理了从古典到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土地要素的地位,分析了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使其包含土地要素,计算出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1%。
李名峰(2010)建立了VES模型,选取我国二、三产业产值以及建设用地面积作为替代变量,使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测算出我国1997-2008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0%-30%左右。
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数理模型描述二者的理论关系。
Nicholas(1970)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且主要关注土地要素的资产属性,在选取变量时,使用土地价格变化来代表土地要素投入的变化,深刻的揭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Rhee(1991)只注重于解释含有土地要素的经济模型的动态有效性。
国内关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研究,很少关注于土地要素在长期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论研究,或者只是简单的应用现有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将土地作为要素直接引入进行分析。
并且在选取变量上,由于土地资源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大多研究仅使用建设用地作为替代变量。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因此,其应用及解释能力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历史环境的制约,立足于西方社会的增长理论的解释能力总是“有条件的”。
所以有必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模型。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解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者:李文仁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01期【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之一,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目前土地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巨大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离不开土地的使用。
本文就探讨的就是土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贡献一、从古典到新古典:土地的理论重要性下降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认为,一方面,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即“财富之母”。
另一方面,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供给总量固定的土地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取代了古典学派,认为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土地不仅可以为资本所替代,而且技术进步足以抵消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舒尔茨提出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更是将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强调到极致。
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开放的,并不为空间、能源及土地所决定”;美国的国民收人中只有5%来自于自然资源的贡献,20%来自于可再生资本,而劳动的贡献占75%。
因此,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可减少对诸如土地等稀缺性资源的依赖程度。
二、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关于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从理论上探讨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平衡增长路径、动态无效率等问题。
由于将土地供给视为固定不变的量,所以很少有研究土地供给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大多数实证研究探讨固定不变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
二是有关研究结论远未达成一致。
例如,Metzemakers和Louw认为,土地与劳动一样是国民经济增长的要素,产业用地的短缺将限制经济发展,同时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Harvey等却认为,土地流量变化相对于其庞大的存量很小,因此新增土地供应对价格及产出影响很小。
Kiyotaki和West建立了一个包含土地的生产函数,其中土地与资本的替代弹性固定,对地价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的关系并不显著。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用途规制——基于土地约束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用途规制——基于土地约束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考作者:张建斌,刘清华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3年第11期张建斌,刘清华(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 从不存在土地约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存在土地约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入手,说明了土地约束对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具有阻碍作用。
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土地用途规制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内在逻辑,并从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助推、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驱动、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健全和权力寻租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土地用途规制的内在困境,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规制思路。
[关键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土地;可持续利用;用途规制[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11-0045-07土地的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本质特征,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所决定的,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构成的整体性、存在的恒久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性能的差异性和利用的可更新性[1]。
这些特性要求我们要积极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一、土地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 不存在土地约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单纯考虑资本和有效劳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函数为二、土地用途规制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逻辑土地对经济的约束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土地用途规制制度作为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政府为保证全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公共干预措施,其实施便顺理成章。
土地用途规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所采取的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土地用途规制是政府为纠正土地资源领域所产出的“市场失灵” 的必然选择。
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者:方琳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4期方琳摘要调查研究发现,土地要素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竟能达到贡献率突破11%。
虽然在不同区域,土地要素对此地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相对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土地作为与劳动力资本等相同的经济社会存在的要素,对于经济增长还是具有推动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保持土地要素的合理化分配是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土地要素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的增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政府在构建关于经济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时,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资本贡献、中部地区的土地贡献以及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贡献。
但从宏观可以得出土地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政府应明确土地的相关政策,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进而使土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一、土地要素在中国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城市用地项目的完成使得城市的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用地指标严重紧缺,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但土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的项目建设和用地指标等,能够使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更加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土地要素在城市中的贡献城市是土地资源较为匮乏的地方,并且土地作为城市各种资源配置的载体,各种企业的建设以及国外投资公司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的美化程度,会对吸引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同样需要土地资源作为基本的支撑。
除此之外,公共设施、文化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供应设施等直接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都需要合理的土地支持。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高质量企业的发展要求,相关部门会致力于降低优势企业以及优秀企业的用地成本。
而运用合理的土地资源创立新产业、从事新业态,可以直接推动经济水平的提高,满足城市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作者:肖宏伟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65%。
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并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体现出投资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特征。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入世、人口等红利空间缩小,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技术、制度等因素尚未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如何科学测算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于研判“十三五”及中长期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势,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要素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决定性作用,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向主要依靠“三大发动机”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1978-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5%,从2010年起,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的角度分析,1978至2015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年均增长11.5%,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1.7%;就业人数从46299万(调整后劳动力数据)增加到77451万人,年均增长1.4%,表现出生产要素投入快速增长特征。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用途规银——基于土地约束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思考
辑 ,并 从 城 市 化 对 土 地 需 求 的 助推 、 地 方 政 府 经 济 利 益 的驱 动 、农 地 产权 制度 的 缺 陷、 土 地 征 收 制 度 的不 健 全
和 权 力 寻 租 的 角 度 分 析 了 目前 我 国 土 地 用 途 规 制 的 内 在 困 境 , 并 据 此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规 制 思 路 。 【 关 键 词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模 型 ; 土 地 ; 可 持 续 利 用 ; 用 途 规 制
【 中 图 分 类 号 】F 3 01 . 2 4
、
土 地 约 束 下 的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模 型
1 . 不 存 在 土 地 约 束 的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模 型
单 纯 考 虑 资 本 和 有 效 劳 动 的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函 数 为
y( £ ) = F( ( £ ) , A( t ) ( £ ) ) ( 1 )
2 0 1 3年 1 1月
当 代 经 济 管 . 理
CONTEMPORARY ECONO MY & MANAG E M EN T
NO V. 201 3 V01 . 3 5 NO. 1 1
第3 5卷
第 1 1期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土地资源用途规制
— —
基 于 土 地 约 束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模 型 的 思 考
由 于 某 一 变 量 对 时 间 的 导 数 为 该 变 量 的 增 长
出 份 额 S是 外 生 不 变 的 , 资 本 以 6 的 速 率 折 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我国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摘要: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与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用我国1999-200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影响的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要素面板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土地要素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其地位与税收、信贷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相并列,成为抑制经济“过热”的重要政策。
理论界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意见并不统一,且并未提出该措施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和完善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货币政策,而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则是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我国城市土地国有以及政府对农村土地的实际控制,为我国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可能性。
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技术进步一样,制度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运用较少的投入生产较多的产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引入土地要素的扩展的索洛模型Y表示总产出,A表示知识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I表示制度。
制度与知识投入都是通过影响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此,在知识投入和制度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劳动投入称为有效劳动投入,即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表现为哈罗德中性。
R表示土地投入,用B表示土地利用技术进步,投入R单位的土地要素的产出相当于没有土地利用技术情况下投入BR 单位的土地要素的产出。
若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1)上式中,t为时间;α,β是常数,0<α<1,0<β<1。
传统的索洛模型生产函数存在平衡增长路径和均衡点,由于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的引入,必然会破坏其原有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新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K/AL是否仍收敛于某一均衡值?新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各变量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假设A、L、R、I的增长速度不变,因而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变量K 与Y的增长速度均保持不变,资本K的增长率为:(2)δ1为折旧率,δ2为由于制度变迁而消耗的资本比例,从(2)式中可以看到,要保持K的增长率不变,Y/K必定是不变的,则要求Y与K的增长率相等。
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并对时间取导数,可得:(3)由(3)式可知,当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时,如果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gY也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但是其增长幅度小于gK,则Y/K将下降。
由(2)式可知,gK=s(Y/K)-δ,如果Y/K下降,gK也下降。
则可以说明,当gK大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均衡值时,它正处于下降的过程。
同理,当gK小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时,它正处于上升的过程。
因此,gK收敛于其平衡增长路径值,从而经济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
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工人人均产出增长率为:(4)(4)式表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均产出或者增加正,或者减少。
这是因为,知识投入和土地利用技术的提高会使人均产出增加,而日益减少的人均土地数量会使人均产出减少,如果知识投入和土地利用技术的提高所创造的动力大于土地要素所形成的阻力,那么土地要素的引入仍然会使人均产出增加。
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一)变量与数据为保持数据连续性,将重庆与四川合并,样本时间选择1989-2010年,这样就形成全国N=30(横截面数)和T=22(时间序列数)的全样本面板数据。
Gdp(经济增长):各省GDP产值增加数(亿元),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
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Inv(资本)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中国资本存量的测算,分别从全国、省际和产业三个层面展开。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贺菊煌(1992)、王小鲁和樊纲(2000)、宋海岩等(2003)以及张军等(2003),之后的研究学者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测度后面若干年的资本存量,本文所需资本存量数据的获得受益于张军、吴桂英等(2004)的《中国省际物资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这篇文献公布了较为详尽的省际数据,恰为本文实证所需,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博士使用张军的方法将中国资本存量数据更新至2005年,其余年份则按照Kt=(1-δ)Kt-1+It进行推算。
Lab(劳动):各省年底就业人口数(万人)。
1989-2010年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Land(土地资源总量):各省土地资源总量(万公顷)。
本文研究的时间段涉及了两种土地分类系统,为了使指标含意统一,具有可比性,将除了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类型加总作为土地资源总量。
1989-1999年土地资源数据的收集得到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建设专项-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的帮助。
1999-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Ins(制度):在制度变量选择上,国内外的研究都研究了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此可见反映经济市场化的市场化指数在实证分析中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采用这一指数来代表制度变量。
本文市场化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一书,包括各地区市场化总得分,分项得分。
(二)面板数据模型及其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形式设定是否正确,关系到模型估计结果的好坏,如果模型形式设定有误,估计结果将与经济现实偏离甚远。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主要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三种。
如果从时间上看,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截面上看,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那么就可以直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参数,则称为混合回归模型。
相反,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截面上,不同个体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则成为变系数模型。
如果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距不同,则称其为变截距模型。
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F检验)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
检验方法为:分别使用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为S1、S2、S3来构造F统计量,使用F统计量在三种模型形式中进行选择。
面板数据影响形式的确定。
确定了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之后,接下来需要确定面板数据的影响形式。
根据非观测效应(指截距)αi,与解释变量是否相关,又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在建模的时候是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主要取决于对截距的不同设定。
例如把αi作为待估参数采用LSDV方法进行估计,这时无论αi是随机变量还是固定常数都能得到参数的一致无偏估计量。
而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若αi为随机变量且与回归变量不相关,则可以得到参数的最佳线性一致无偏估计量;但是当与回归变量相关时,得到的参数估计量不仅是有偏的而且是非一致的,因此正确判断模型中参数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大多数都是凭着经验或者依照经济理论和现实情况,当不能把观测个体当作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结果时,通常把截距项看作待估常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但这种经验的方法有时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不够精确,本文使用的是一种基于参数估计值的检验,称为豪斯曼(Hausman)检验。
该检验构造的统计量为:其中,βLSDV、βFGLS是分别利用固定效应的LSDV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值;Ω-1为LSDV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经过估计后得到的协方差矩阵。
该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χ2分布,这里k为回归量的个数。
在给定的显著水平下,若统计量H的值大于临界值,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三)估计和检验结果考虑到不同经济水平的省份要素产出弹性可能不同,我们将各省市按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归类,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建立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建立变截距随机效应模型。
估计和检验结果见表1。
计量模型形式如下:从全国来看,资本、劳动、土地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847251、0.624396和0.064598。
根据表1中的估计结果以及各要素和产值的增长率,接下来计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2)。
从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资本的贡献,其中西部地区的资本贡献率最大(78.72%),其次是东部地区(74.82%),最后是中部地区(74.82%);劳动要素的贡献对东部地区省份较为显著(6.82%),其次是中部地区(5.4%),最后是东部地区(1.62%);整体上看土地要素的贡献率较小,但是土地要素贡献是显著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土地的贡献率为0.082%,中部、西部地区土地要素的贡献率分别为0.662%、0.0019%。
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分析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我们使用了引入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的扩展的索洛模型。
理论分析表明,引入土地要素和制度变量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
实证分析则表明,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0.065%)。
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学者的测量结果相比偏小,认为本文的测度结果更为贴近中国的经济现实,以往的研究均使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要素投入的替代变量。
而实际的情况是,按照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土地资源不仅包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二者对经济增长均有贡献,若仅考虑城市建设用地,必然会造成测量偏差。
本文分别测量了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不同地区土地要素以及劳动和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相同,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考虑这种区域的差异性,对症下药,避免“一刀切”。
参考文献:1.[美]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毛振强.再论土地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9(1)3.李明月.胡竹枝.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软科学,2005 (6)4.毛振强,左玉强.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3)5.杨志荣,靳相木.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6.丰雷,魏丽,蒋妍.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土地科学,2008(12)7.蔡枚杰.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研究—基于浙江省的面板数据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汪伟.对我国20年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Solow新古典增长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