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三章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课】

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课】

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课】本文介绍了《孟子三章》的注释。

XXX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被记录在《孟子》中。

本文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阐述了得道者必将得到更多的帮助,失道者则会失去支持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一章则强调了大丈夫应该遵循正道,与百姓一同行走。

最后,《三里之城》一章讲述了城池防御的重要性。

可以让人迷失自我。

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经历困难和挑战,才能成长和坚强。

XXX是在XXX后被XXX发掘,成为他的继承人。

这里的“发”指的是兴起并选拔。

而“亩”则是指田地。

XXX说原本是在为人筑墙,因此被称为XXX,后来被XXX任用为相。

这里的“举”指的是选拔和任用,而“版筑”是指古人筑墙时,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的方法。

而“筑”则是指捣土用的杵。

XXX原本是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被XXX(XXX)举荐给XXX,之后他又辅佐XXX。

XXX原本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后来被XXX任用为相。

他曾经被XXX扣留,后来被XXX推荐,得到释放并得到任用。

这里的“士”指的是狱官。

XXX原本隐居海滨,XXX知道他有才能,于是用他为相。

XXX是春秋时期XXX,后来被XXX赎出来,用为大夫。

他曾经被囚禁在集市上。

这里的“市”指的是集市。

饿其体肤”指的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其身”则是使他身处贫困之中,“行拂乱其所为”是指使他做事不顺。

动心忍性”是指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忍起来。

“曾益”则是指增加,“恒过”则是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指的是思虑堵塞,“作”则是指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法家拂士”是指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敌国”指的是势力和地位相当的国家。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味着,只有经历困难和挑战,才能成长和坚强。

在安逸和快乐中迷失自我,反而会导致衰退和消亡。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兴趣。

2. 讲解:对《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国君,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政、民本、道德教化b. 《滕文公上》:仁政、法治、选贤与能c. 《离娄上》: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孟子》三章时,应重点关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部编版《《孟子》三章》完整版

部编版《《孟子》三章》完整版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课件: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课件: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使动用法,
使……痛苦
)
(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
使……劳累
)
(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
使……饥饿
)
(4)空.乏.其身(使动用法, 使……贫困
2.重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
(3)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4)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
(5)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6)征.于色( 征验、表现
)
(7)而后喻.( 了解、明白
)
(8)入.则无法家拂士( 指在国内 )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课件: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课件: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部编版八级上册语文课件: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与题干构成 完整语 句,避 免没有 思维含 量的选 项。题 干一般 是由不 完全的 陈述句 组成, 所以选 项应能 够直接 回答问 题或者 将不完 全陈述 句补充 完整, 构成完 整语句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1.读准字音
舜.( shùn ) 傅说.( yuè ) 拂.士( bì )
孙叔敖.( áo ) 鬲.( ɡé ) 空.乏其身( kònɡ )

部编版语文八上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语文八上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
C.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 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增强了 语言的气势。 B.司马迁在狱中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情 况下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这两个故事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证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作者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 是“出则无敌国外患” D.第二段从正面论述了个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奋发有为; 从反面论述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在论证方 法上运用对比论证,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实战演练
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 必须先经受思想身体行为三方面的艰苦磨练。 B.作者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 的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文章第二段在论述的思路上,是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这 样使文章论述的层次显得很清楚。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 来的,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经 受艰苦磨难的益处是什么?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经 受艰苦磨难的益处是什么?

《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课】

《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课】

21、《孟子三章》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1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富贵不能淫》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②【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④【诚】真正,确实。

⑤【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⑪【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⑫【夫子】这里指丈夫。

⑬【正】准则,标准。

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人教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 课《孟 子三章 ——生 于忧患 死于安 乐》ppt 课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所以。将:将要。降:下达。任:责任,使命。于:给。
是:这样的。必:一定。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2、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 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它们分别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短文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两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故事二:挪威渔民出海捕沙丁鱼,如果抵港 时鱼仍活着,卖价要比死鱼高出许多倍。因此, 渔民们千方百计想法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 力都失败了。只有一艘渔船却总能带着活鱼回 到港内,收入丰厚,但原因一直未明,直到这艘 船的船长死后,人们才揭开了这个谜。原来这 艘船捕了沙丁鱼,在返港之前,每次都要在鱼槽 里放一条大鲶鱼,放鲶鱼有什么用呢?原来鲶 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向四处游动, 到处挑起摩擦,而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 “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第二层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人教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 课《孟 子三章 ——生 于忧患 死于安 乐》ppt 课件
人教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 课《孟 子三章 ——生 于忧患 死于安 乐》ppt 课件 人教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 课《孟 子三章 ——生 于忧患 死于安 乐》ppt 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

不能: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往往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指不 作:有所作为
顺 征:表现
喻: 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在国内 拂:同“弼”,辅 出:在国外 弼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 这样以后
二、议论文的分类:广义的议论文,一 般可分为政治论文和学术论文。通常所 说的议论文,主要指的是政治论文。从 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 论两种。
三、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 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 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 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 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
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进攻 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战争中需要 “人和”
(举例论证)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类比论证)
结论
得道者多助——顺之 失道者寡助——畔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 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后一章采用的是据事论理的方法,即 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论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课件

论据
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 —— 地利不如人和
{↓ 域民
类推
固国
—————— 治国需要“人和”
↓ 威天下
治国道理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译文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 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 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 之道。
站,站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今:表连示词转折的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尖利 锋利
三里之城
之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助词,的 到 代词,指得道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 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 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 “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翻译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3.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乱,活用意思为:_使__…__…__迷__惑__。 ②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活用意思为:使__…__…__改__变_。 ③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活用意思为:使__…__…__屈__服__。
(2)动词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活用意思为: _____居__所__,__住__宅___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指__战__争__平__息___
(2)丈夫之冠也 冠:
_古__代__男__子__到__成__年__则__举__行__加__“__冠___”__礼__,__叫__作__冠
(3)父命之
命:教__导__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往:去__,__到__________
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 的“大丈夫”形象,请你列举一位并说说他的相关 事迹。
示例: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他主张对内举贤能, 修明法度,对外连齐抗秦。但是他遭到贵族排挤,被 流放沅、湘流域,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后,屈原投江自 杀。屈原忧国忧民,坚持走自己的道义之路,不与其 他贵族同流合污,最后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
指有大志、有作为、 有气节的男子
2、父命之 教导、训诲
3、戒之曰 告诫
4、与民由之 遵循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 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今天我主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富贵不能淫》的第二课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文言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文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因此,我将本节课目标定位为“四读”:译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分角色课文,挖掘大丈夫内涵;分层读文,分析写作特色;诵读课文,感悟情怀。

教学过程以“念”居多线,使用板块化后的教学模式,重点培育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注重培育学生念的能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育,每一念方式相同,重点各有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由浅入深,高度关注学情。

导入选用有关“大丈夫”名言警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

活动一译读课文,使用“独学—展现—评价”的方式,学生厘清了行文思路,明析了文章文学创作内容。

活动二采用分角色朗读,围绕“大丈夫”设置了三个问题,“举人物实例阐释大丈夫”“列举诗文阐释”“大丈夫之道的现实意义”,设计的三个问题突出了教学重点,且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此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不仅对大丈夫的内涵理解深刻,且感受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学习重点,巩固学习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活动三分层念文,分析文学创作特色,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育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活动过程中,教师尽早指点,学生思维更活跃,认知更细致,课堂更高效率。

活动四诵读课文,指导背诵技巧,感悟大丈夫情怀。

此为本节课的难点,因此,设置选择题,让学生读文后,完成选择题目“大丈夫应该具备()的情怀”,巧妙地将难度降低,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板书设计为人形的思维导图,既突显教学重点—“大丈夫”内涵,也就是学生思维过程的重现,并且将各个教学板块融为一体,设计比较新颖别致,有利于激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以品德修养来说,每一个人站在同样的立 《
足点上,具备同样的条件。孟子说:“仁德,
孟 子
是人类安稳的住宅;义行,是人类正当的道路。
·
空着安稳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正当的道路不去 离
走,真是可悲啊!”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后继
娄 上
者,其“仁政”主张的核心依然是“仁”。在 》
第一章中,作者先是批判了“自暴自弃”的错
切设他结后的 而问”论类思 意,。中推路先 已缓利而下,以 独缓用无去得两 至道对言,出个 ”来话以使两设 。,体对齐个问
引论,宣不, 人辩只王言使 入文好陷而齐 彀的“入喻宣 ,特顾自的王 “点左我结顺 辞,右否论着 不巧而定,自 迫妙言的而己
王 曰 王 曰 王 何而孟 例
顾 左 右
: “ 四
曰 : “
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
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
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
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
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
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三 章孟 子
以性知孟

俟,其子

之所性曰

,以,:
所事则“ 以天知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 《
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 孟 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 子
·
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
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 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精品课件(共2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精品课件(共29页)
去,到 往送之门,戒之曰:‘
告诫
参考译文:送她到门 口,告诫她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通“汝” 你
谨慎
丈夫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参考译文:到了你丈夫家里,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
害怕
一怒而诸侯惧,安 安静
居住
居而天下熄。”
参考译文:(他们)一发怒, 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居 家中,就天下太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代词, 这,这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能够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怎么
哪里
称作,
参考译文:孟子说:算是“这
怎么能够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精品课 件(共2 9页)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三章》注释、⽂⾔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孟⼦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重点句⼦翻译】【课外⽂⾔⽂阅读】⽬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三、《⽣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之城】⽅圆三⾥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去之】意思是弃城⽽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⑩【⾄】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君⼦,这⾥指能⾏仁政的君主,即上⽂所说的“得道者”。

⼆、⽂⾔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

③池.⾮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之利:词类活⽤,名词⽤作动词,震慑。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分别是《告子下》、《梁惠王上》和《公孙丑上》。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孟子》三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义与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孟子的事迹为引子,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解释孟子的观点和主张。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拓展:介绍孟子的其他著作,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仁政、义利、道德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并谈谈你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爱民如子、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仁政思想运用到与他人的相处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离娄上》、《孟子·滕文公上》等,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重点分析
写作特色
1.逻辑周密,韵味无穷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课文先谈造就人才的 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 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绩大业,就必须在生活、 思想、行动等方面经受一番艰巨甚至痛苦的磨练。接着由个 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绩大业 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结构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大丈夫
儒家仁义礼思想 怎么做
立身处世态度
仁:居天下之广居 礼:立天下之正位
义: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什么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分组讨论
说说自己对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标准的认 识,并具体说一说自己认为有哪些人算得上 是“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 可)。
语》、《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富贵不能淫》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文解读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防守的一方为例,“地利”亦难比“人和”
课文解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讨论人才须经磨 练的道理
事实论证:六位古贤 人艰辛历程
道理论证:欲担大任 必先经历磨炼
运用对照论证的 方法论证经受磨 炼的益处并归纳 中心论点
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正 面,道理论证)

初中语文部编版《《孟子》三章》完整版

初中语文部编版《《孟子》三章》完整版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6.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四项基 本能力 之一, 也是基 础能力 要求。 近几年 的高考 地理试 题材料 阅读量 有所增 加,表 明对学 生获取 和解读 地理信 息能力 要求提 高,准 确答题 需设 问实质 。
7.高考地理选择题常以社会热点、科 研成果 为材料 设置试 题情境 ,材料 和问题 中常出 现很多 地理概 念,很 多学生 对某些 地理概 念的内 涵和外 延理解 不深入 ,相似 的地理 概念混 淆,做 选择题 时,受 错误选 项干扰 极大, 导致错 误率很 高。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3.一是根据题目要求,从合适的角度 进行分 类;二 是要注 意与题 干进行 对比, 通过对 比寻找 出错误 的选项 ,以缩 小选择 范围。
4.选择题正是由于其选项可以检测考 生的认 知水平 ,所以 在测量 中被广 泛应用 。
5.在选项设计时,选项之间要避免同 义项的 出现, 同时还 应做到 干扰项 能反映 出考生 的典型 错误, 包括知 识、能 力与价 值观等 。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部编版八级语文上册课件:.《孟子》 三章
1. 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与题干构成 完整语 句,避 免没有 思维含 量的选 项。题 干一般 是由不 完全的 陈述句 组成, 所以选 项应能 够直接 回答问 题或者 将不完 全陈述 句补充 完整, 构成完 整语句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
1、能背诵课文。 •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 3、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
英雄气度。
回忆作者: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时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 为 孔孟 。孟子主张 “ 仁政 ”,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 熹将《孟子》列为“ 四书 ”之一。
代词, 这,这个
能够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怎么
哪里
称作,
参考译文:孟子说:算是“这
怎么能够算是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成年 主谓间, 名作动, 教导
男子 取独
行冠礼 训诲
丈夫 之
冠也,父命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代词, 他
之;
参考译文:男子行加冠礼时, 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 母亲给予训导,
动词, 名词,
居住
居所
正确的
道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参考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
实现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古今异义词, 古义:遵从 今义:缘由
参考译文:实现理想时,便与老百 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 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出感情 读懂文意
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难道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今异义词,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真诚
译文参考: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 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1人教部编版推荐

八年级上册语文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1人教部编版推荐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⑵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方法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古义:
今义:

⑶降大任于这样是的人也
判断动词
古义:
今义:

(4)举于版筑之间 :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3.理解词义
发:被任用 任:责任 担子 恒:常常
举:被选拔 所为:所行 过:犯错误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同 ,解释为

(3)入则曾无法增家拂士,出则无敌增国加外患者
同 ,解释为

拂弼
辅弼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文中 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应用哪些论证方法?
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3.论证过程:
第一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第三段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 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几句。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 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将六位逆境中成才 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 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四、迁移拓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 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哪些事例可 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1)相关的名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 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是了不起的男子汉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能称为 “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 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原则, 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 道”。
[交流点拨] Βιβλιοθήκη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方法,使文章气
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四、迁移拓展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 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 “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 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 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 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感情 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 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 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 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 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认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 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4.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 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 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 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 理,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 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5.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 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 思路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历史上曾鼓励了不 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读到这段话时, 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二课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 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 孟子的政治主张。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果。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
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 的? [交流点拨] 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
(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从防守一方而言)。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2.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孟子》三章,对孟子的思 想和主张有所了解,也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 道理。
六、反馈训练 1.背诵《<孟子>三章》。 2.尝试完成海韵图书有关作业。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第2课时 (学习《富贵不能淫》)
一、激情导入
孟子是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 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孟 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 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 “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 境出人才的成长观放射出智慧 的光芒。人们常说:“大丈夫 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 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 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 对“大丈夫”的阐释。
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 和”的重要;第四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 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国境线得“人和” 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 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三、合作探究
写作借鉴: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1课时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
“四书五经”。 (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 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 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 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 和孔子并称“孔孟”,有 “亚圣”之称。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 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打进北 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直青蛙丢进沸水中, 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 的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 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交流点拨]不是。 理由: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
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 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 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 “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
三、合作探究
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仁政”。 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
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 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 通过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 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
二、自主学习
1.文题诠释 “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在论述什么样的人才能 称大丈夫中的一句话。
2.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清文章思路,指导背诵。 全文可分为二部分。
第1段:景春认为大丈夫的标准。 第2段:孟子认为大丈夫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景春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称为 “大丈夫”?
板书设计
景春观点怒而诸侯俱 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孟子观点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第3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激情导入 有一个经典故事,道理十分深刻,说的是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水的 锅里;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 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 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 这个热水澡好呀!结果?青蛙熟了!也就是说,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死亡。这是什么 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
三、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5.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
[交流点拨]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
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三、合作探究
写作借鉴: 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这层结论,层层深入。文章第一层,开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 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 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 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 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 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 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 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自主学习
1.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 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 停顿及重音。 (3)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4)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 个人和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
三、合作探究 1.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 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
二、自主学习
2.作品简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 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 子的政治主张要是“仁政”“兼爱”“非攻”,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自主学习
3.文本初读,整体感知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 什么? [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 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 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 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