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培优课件_2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偷走的天空》和《黄金定律》。
这两篇文章都是科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本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科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科幻小说中的深层次道德和人性问题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2.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五.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幻电影的片段,引起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得出结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严密的推理
撞击说
火山说
1.恰当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尤其是举例子使用得十分恰当。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来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被压扁的沙子》中则列举“斯石英”“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作者注意了行文材料的选择,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
hái
zhě
jié
sù
qī
tún
ɡé
yǎn
xī
xié
yī
ɡuī
词语解释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长。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明方法(解析版)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群文阅读说明方法种类多, 各显神通作用大本课的两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列数字(《恐龙无处不有》第14段)、作比较(《被压扁的沙子》第7段)等。
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
【考点解读】辨别说明方法,特别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第X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指出第X段(句) 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说说其作用?【技法点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说明通俗易懂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真题演练】(一)《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
课内知识优化练
7.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找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 证据是什么? _____证__据__一__:__在__恐__龙__灭__绝__的___那__个__年__代__的__岩__层__中__,__发__现___ _了__斯__石__英__—__—__被__压__扁__的__沙__子__。__证__据__二__:__斯__石__英__只__出__现____ _在__沙__子__被__强__烈__挤__压__的__地__方__,__所__以__如__果__是__火__山__爆__发__吞__没____ _了__恐__龙__,__就__不__会__有__斯__石__英__存__在__于__那__个__时__期__的__岩__层__中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练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3页第10-14题。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 A.抗体就是血清中的杀菌素,抗原就是刺激宿主产生抗 体的物质。 B.能产生抗体的是人体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和β细胞。 C.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质均一的抗体叫作单抗。 D.高效率击中靶点,减少副作用是好的单抗药的优点。
课内知识优化练
【点拨】A项括号里的内容解释的是现代的两栖动物, 因此括号及其内容应放到“现代的两栖动物”后面; B项“等等”与省略号用其中一个即可;C项中的 “是星体撞击呢?还是火山爆发?”是针对同一个问 题的选择问,“是星体撞击呢”后的问号应改用逗号。
课内知识优化练
4.【2020·广州】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2020年7月4日,随着林丹的退役,给国际羽坛“四大天王” 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 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 C.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 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D.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了社 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1知识1.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和 。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 ”。
2.读准下面加点的字词。
骨骼.( ) 漂.移( ) 地壳.( ) 深渊.( ) 驮.着( ) 岛屿链..( ) 两栖.( ) 铱.( ) 潮汐.( ) 硅.( ) 追溯.( ) 褶皱..( ) 劫.难( ) 鸟臀.目( ) 蟾蜍..( ) 衍.射( ) 携.带(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1)遗骸:(2)褶皱:(3)劫难:(4)致密:(5)追溯:(6)天衣无缝:参考答案1.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2.gé piāo qiào yuan tuó yǔ liàn qī yī xī guī sù zhě zhòu jié tún chán chúyăn xié3.(1)遗留下来的骨骸。
(2)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灾难。
重点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2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知识点汇总:1.科普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阿西莫夫生平及主要作品4.层层深入的说明思路5.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说明深奥的道理6.精练风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科普说明文知识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
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1)事例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什么?(2)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3)一般科学说明文有什么特点?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zhě)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ké)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朝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C.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xié)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B.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C.致密:周密;细致两栖:能在水中或陆上生活或活动D.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3。
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6课预习卡第1课时1。
把握《恐龙无处不有》一文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生:恐龙。
师:没错,这就是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恐龙曾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后来突然灭绝了,留下了很多谜团。
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两篇短文都与恐龙的消失之谜有关,但两篇短文选用的材料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是否都是恐龙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恐龙图片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主归纳内容1。
了解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3。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速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③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④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文章中选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所阐述的问题?(生自由读课文,筛选信息,比较分析作答)预设(1)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问题。
(2)课文选用的材料:①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培优课件_17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 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 作业: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 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 的化石。” 2、举例子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3、作诠释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 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 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4、打比方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3 携带:随身带着。 4 遗骸:遗体、遗骨。 5 致密:细致精密。 6 劫难:灾难、灾祸。
解题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0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 “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 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 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疑难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精读细研
5.现在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 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精读细研
6.下列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 文,说说它的作用。
精读细研
2.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恐龙化石的 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精读细研
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 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 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 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自然界中的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必须受到巨大压力。
精读细研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 争论不休?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篇文章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被剪掉的猫头鹰》和《阳光下的蒸发》。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科学道理。
这两篇短文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但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积累探究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 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 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 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
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 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
[链接材料2]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
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 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 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 免这种撞击。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 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 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 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 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指导点拨: 本题考查课外拓展延伸的能力。回答本题,我们需在熟
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对问题做系统的分析,可以借助网 络、图书馆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然后去分析、归纳。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例: 1.气候变迁说。6 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小品文,通过阅读科普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本课时的两篇短文分别是《被偷走的时间》和《记忆的移植》。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幻作品感兴趣,但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被压扁的沙子》培优课件_16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 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 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 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 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 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火山说。认为地球
突然经历了一个火 山爆发期,使得包 括恐龙在内的大量 生物灭绝。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 山说”?(提示:再读课文,勾画关键信息)
依据是: 1.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发现 了斯石英……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 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 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 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 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1)比同体积的沙子重得多。 (2)不十分稳定,高温下反弹。 (3)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4.科学家在哪里发现了被压扁的沙子? (1)曾经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 (2)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 5.这是一篇介绍沙子的说明文吗?
恐龙灭绝原因
恐龙灭绝的原因 撞击说。认为一个巨
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 球的毁灭性撞击,是导 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 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视频再现
恐龙灭绝的原因
科幻想象
人类可能会遭遇灭绝的命运吗? 将会以什么方式灭绝?人类能否自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上她的眼睛》 《三体》 《流浪地球》
《基地系列》 《机器人系列》 《银河帝国三部曲》
——刘慈欣
——阿西莫夫
美国 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 与凡尔纳、威尔斯(《隐身人》《时间机器》) 并称科幻历史三巨头 获科幻届最高荣誉“雨果奖” “星云终身成就奖” 小行星5020被命名为“阿西莫夫星”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地质学
1、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 生影响。 3、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 形成的。 ……
1、也随之 运动。
证据2—古老地层的对应性 证据1—大陆轮廓的吻合性
证据3—动物的相似性
卞毓麟先生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
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有着 高度的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 中,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能在一 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紧接着的展开部分 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 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
……
课堂检测
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 家, 家。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
明了_________假说。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从中我们明白了
的道理。
拓展延伸
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牺牲在寻找证据的 途中。他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 说的建立,这是他对真理执着追求的表现。 现在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大陆漂移的证据。
课后作业
1、预习《被压扁的沙子》,运用本节 课所学的方法,探究文章思路。 2、课后题第五题,搜集整理关于恐龙 灭绝原因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文体)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蝉》
直接点明 说明对象
速读文本,解决(或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3、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
整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清作者得出
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
探究原因
?
1、根据第6段及图中箭头提示了解板块运动。 2、感受“泛大陆”分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