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
第二课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人美版《绘画》教案
第二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人美版《绘画》教案一、导入本课我们将继续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山水画,也是继上节课“笔墨情致–中国山水画-王维版《绘画》教案”之后的一个续篇。
本次教案主要从“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角度来探讨山水画这一充满哲学和人文情感的艺术形式。
同时,本课还将引入著名画家人美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和模仿人美画家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山水画的精髓。
二、知识讲解1. “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
指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在山水画中,“天人合一”表现为画家以自己的心境去揣摩自然,用笔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自然写生,更是艺术家内心感受的抒发和展现。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形式“情景交融”是山水画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它指的是人文景物和自然环境在画面中融为一体,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氛围和情感气氛。
3. 介绍人美画家人美,本名赵麦琪,是中国当代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素朴、笔墨洒脱为特点,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4. 人美画家作品赏析在此,我们将介绍人美画家的一幅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详细赏析。
作品名称:《春思》作品描述:画面中,一道清溪蜿蜒穿越山峦,流水潺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画家通过墨写的草木、水石,彩绘的花鸟虫鱼,表现了一幅自然真实、情感深邃的山水画境。
同时,画面中融入了人文因素,例如亭台楼阁、曲桥流水等,更增添了一分诗情画意。
作品解析:人美画家在此幅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自然和人文景致的交融,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学风格。
他通过画面的布局、线条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传达了自然与人文的无间关联。
画家采用的是淡墨之笔和水墨彩绘的手法,呈现出一种温润、典雅、脱俗的美感。
超越自然的“天人合一”-王裕国工笔山水画
超越自然的“天人合一”-王裕国工笔山水画
王裕国在创作中仅以这些速写做为自然山川的生活体验,他深谙中国传统山水画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的画理,活用“留空”、“留白”的表现方法,以“虚形”、“虚境”的方式,延展画面广袤的空间,做到了虚实结合,化实为虚,令无画处皆成妙境。
画家以重视精神性和理性的特质,强调主体精神和人格的张扬而又不失对客体对象精神的把握,追求“天人合一”的化境。
王裕国的工笔山水画,以自己之“心”感山水之“灵”,其作品已不是单纯的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包容了他精神态度的人格景观,是安置他心灵的清净之地。
他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潜修默炼。
他恪守自我本真的艺术理想,严谨的治艺态度,开拓新观念,探索新技法,锤炼新作品,演绎着新时代工笔山水画的新风范,新格局。
王裕国,1955年出生,辽宁锦州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锦州市美术家
协会副主席,锦州工笔画学会会长。
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考
入锦州第一师范学校,师从王钟秀;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师
从贾又福、李铁生等老师;作品《大岳放歌》(合作)获全国第
六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作品《大岳清音》(合作)获全国小幅
工笔重彩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大岳岚光》获全国第二届工笔
山水画展特等奖;作品《秋在万山深处红》获全国首届现代工
笔画展优秀奖;作品《大岳圣妆》获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金奖。
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报》《中国书画报》《光明日报》《中国信息报》等;出版个人专辑《王裕国工笔山水画集》《工笔山水画法二》《王裕国山水画集》。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最新文档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最新文档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且也是其意境的体现与升华,人们对于天人合一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副好的作品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提倡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以显现主体内在精神,追求意境的显现。
一、天人合一的概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是由庄子来阐述的,后来被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中“天”代表着大自然,“人”就是指的人类。
天人合一的意思可以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使人和自然能和谐的相处。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精神性和表现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天人合一”观念铸造了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这一观念也贯穿着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因此,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一)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家在观照万物时,不仅要简单地观看,同时也要远近取与和仰观俯察。
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而而观”,要了解山的构造,就要多角度观察,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表现生命精神也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周鹭:浅议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周鹭:浅议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不可忽视的部分,关于其解释纷纭。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人类社会应与以天为代表的自然社会和睦相处。
中国古代风景绘画中,北派山水危峰突兀,重岩叠嶂,南派山水幽溪细路,屈曲萦带,均体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包含着中国古人关于天人和谐相处的智慧。
一、儒道释“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该命题的明确表述出自宋代新儒家张载,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精神源泉是“天”,“天”是义理之天,是人类获取方法论的对象。
董仲舒是汉初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吸收了墨家、道家和阴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的部分内容,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和理论内涵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源头上,道家认为天与人皆源于道,二者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离的。
《老子·二十五章》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构建了宇宙间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
“道”处于最高层次,其他三种均由“道”派生而来。
故而,“天”与“人”当然是统一的。
“天人合一”思想在禅宗思想中也有明显体现。
禅即佛心,佛心即圣心,圣心如涅槃妙性般不灭不生。
人在参悟佛心后,便与佛融为一体,佛即人,人即佛,在心灵见性后了然顿悟,此时,佛就存在于人生现实中,人与佛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差别;此时,此岸与彼岸、人生和佛性便是相互共通的境界;此时,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天人合一”是艺术上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在中国美术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无处不在。
从绘画、书法、雕塑到建筑、雕刻等,中国古代绘画的意境之说则是“天人合一”思想典型的代表。
意境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范畴,也是其核心审美范畴。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精品PPT课件
1.魏晋时期萌芽
东 晋 。 顾 恺 之 〈 洛 神 赋 图
〉
隋:独立成画科
隋:展子千。〈游春图〉
唐、宋:从成熟走向高峰
唐:李思训 南宗: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北宗:水墨山水 唐:王维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北 宋
元
巨 然
倪 瓒
《
《
层
六
崖
君
丛
子
树
图
图
》
》
元
明
清
明
成
清
唐
为
油
1、工具材料
西画:平头笔: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 调和油;油画、水粉、水彩颜料 纸、木板、墙、布
中国画:毛笔、水墨颜料、宣纸、绢
生宣纸 中国画颜色
墨汁
毛 笔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西画:焦点透视 写生(支起画架对照景物如实描绘,
包括光影、体积等)客观表现物象。 中国画:散点透视
“搜尽奇峰打草稿”,目识心记,腹 稿。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相融合,收放自 如,随心所欲 。
读碑窠石图 李成 (宋)
②青绿山水:为了夸张或者加强装饰味,山水画的设色 以石青、石绿为主。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宋)
4、 写生与创作
临摹是继承国画优秀传统的手段。 创作是对大自然的艺术加工。 创作的步骤大体与临摹相同,只是要先把写生得来 的稿子进行整理、取舍、加工、合意之后按步骤进行即可。
黄 山 云 海 摄 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柳宗元 :唐
作以 者清 孤冷 傲、 、荒 清凉 高的 、画 疏面 放, 的表 性达 格出
正居 直然 特相 立对 无六 偏君 颇子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
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2011/10TEXT/谢筱珣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源于中国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
它讲教化功能,追求悦情、养性,并强调澄怀观天的理想境界,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意念。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⑴老子认为:道法于自然,天地又取法于道,而人又取法于天地,人与天地合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
庄子提倡“坐忘”、“心斋”,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⑵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以“天人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把审美定位在形神气韵的抽象概念上,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将宇宙生命系统与自我生命系统合为天地人的生命系统过程中,对人与宇宙生命系统本源的了悟。
其中“天”泛指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万物生灵,包括山川、河流、树木、动物、环境、气候等自然属性的物象,指客观存在;“人”指画家、指“自我”。
天与人的有机契合,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念的吻合构成了和谐统一的世界。
王履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⑶画家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世间万物的摹写、体验、总结,然后在自己头脑中升华为艺术形象和语言,并应用中国山水画的工具材料,重新臆造出更典型、更集中、更理想的艺术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天”为画家提供塑造艺术作品的原型和客体,它是山水画创作中的“源”,画家通过借助这种“源”再进行自我创造,才能产生既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山水画作品。
在中国绘画审美领域里,唐代张璪对自然客体存在与画家主观意识关系之间作出高度概括和准确阐释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⑷”的审美活动经典理论。
“造化”指宇宙,超越时空局限,自己和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师造化”是指主观与客观物象关系的交融。
这里所说的“心源”,其实也包含着个人的艺术禀赋和各方面的学识和修养。
相同的“造化”,不同的“心源”,其结果也必然大相径庭,这就是常说的:“功夫在画外”或“画如其人”。
郑板桥与天人合一
郑板桥与天人合一郑板桥是明朝著名画家之一,其画风清新自然,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著称。
他在创作中,多次表达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与自然不再分割为两个领域,而是融合为一个整体,互相依存、互为补充。
而这种境界,也正是郑板桥在绘画中所追求的。
郑板桥的画风以“清新自然”为特点,他在绘画时,常常用极简的手法来表现出自然的美妙。
比如他的山水画,除了画山画水之外,往往不画其他的细节。
但是这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却能带给人一种清心寡欲的感觉。
在他的花鸟画中,同样突出了这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他主张画画要“一气呵成”,即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让筆觸和色彩自然地流畅呈现。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画技,更表明了他和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很多人认为,郑板桥的“天人合一”思想得以实现,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自然和感悟自然。
事实上,在郑板桥的笔下,自然不仅赋予了艺术家无穷的灵感,更成为了他的精神寄托。
例如,郑板桥的画中,常常出现云、山、水、石等元素。
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山水的形神,精准地把握住各自的特点。
同时,他也很擅长观察花鸟的习性,如画小鸟时,经常让鸟儿嬉戏打闹,充满生命力。
这些表现,都体现了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与自然合一的意识下,郑板桥遵从自然,尊重自然,并在其中获得了灵感。
这种灵感的源泉,正是他与自然合一的深层意义。
通过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感受到他与自然间真挚的互动。
总的来说,郑板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关于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哲学理念。
通过他的画作,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亲身实践。
当我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与大自然融洽相处时,我们也就成为了“天人合一”的最好代表者。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
自然 是 移 步 换 景 的 全 方 位 、 多 角 度 的 观 察 。 在 创 作 时 , 运 用 俯 仰 远 近 的 方 式 对 自然 描
作 为 《春 秋 繁 露 》。 “ 天人合一 ” 观 念 , 是 中 华 民 族 五 千 年
一
”这 一 思 想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庄 子 阐 述 , 后 被
汉代 思想 家 、 阴 阳家董 仲舒 发 展 为天 人合 由 此 构 建 了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主 体 。对 于 这 个 概 念 , 董 仲 舒 之 所 以重 视 是 因 为 他 是 儒 家 最 早 言 说 五 行 者 , 战 国 以前 的儒 家 只 言 阴 阳 而 不 论 五 行 。
在 “天 人 合 一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中 国 画
一
、
“ 天人合 一 ” 观念
家 轻 视 对 物 象 外 在 表 象 的摹 仿 , 把 自 然 山 水 人格化 , 追求主客相融 的审美境界 , 中 国 传 统 的 山水 画 更 能 体 现 这 一 点 。 中 国 画 家 与 西 方 画 家 对 大 自然 的 表 现 方 法 不 同 , 中 国传 统 山水 画不 是 对 现 实 中 的大 自然 客 观
2 0 1 4年 2月 第3 1卷 第 1期
枣庄 学院学报
J O URN AL OF Z A OZ HU AN G UN I V E RS ⅡY
F e b. 2 0 1 4
V0 1 . 31 NO. 1
“ 天人合一’ ’ 观 念 在 中国 山水 画 中的艺 术 呈 现
的思 想 核 心 与 精 神 实 质 。 首 先 , 它 指 出 了
你是怎样理解中国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
你是怎样理解中国山水画是“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亲和,是山水画的基础。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
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
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神统治的社会里。
一切神灵无不隐匿于山水之中。
山水是神灵之母。
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广,水之渺,蕴涵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
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祝或瞻仰。
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
刻画中的“**月山”,表现的既是一个自然的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时期。
人们能够将它们合为一体,就已经表明了对自然的独特的认识方式。
中国艺术中关于自然的观念可以说是先天的,这种先天的因素是精神高于物质、思维高于存在。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
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打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屏障,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质有而趣灵”,因此,圣人、贤者、高士必有山川之游,轩猿、尧、孔无不如此。
而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等名山又演绎了千古佳话。
“优游”是生活也是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
眷念庐衡,契阔荆巫,山水的价值得到了历史的确认。
含道应物,澄怀味象。
在以精神为第一性的山水里,人们并不关注所显之象,而是重视所含之道。
形而上的道弥补了生活中的诸多缺陷和不足,故“以形媚通”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哲学。
魏晋玄学推演了山水观念的转换,迁想妙得使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神超形越之外,玄对山水,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
人们关注山水,寄希望于山水的表现,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
第二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
1.工具材料的不同
西方油画笔触:
中国画的绘画笔触
通过前面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
西方古典绘画使用油画颜料,油画笔,以 木板油画布为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使用 墨,植物色矿物色,毛笔,以宣纸和绢 为载体.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不同 西 方 焦 点 透 视 法
中 国 散 点 透 视 法
3.中国画追求意境,西画绘画多反映客观现实
中国古代山水画之艺术传统----意境
表现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以给 人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 思想感情,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于画面真实 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里空间,让观者有身临其境 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你知道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吗?
欣 赏
思考讨论:
为什么说中国画是“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的?
在古人看来,把大自然融入笔墨之中, 这是山水画表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清人石 涛 认为必须“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态”, 而达到“物我交融”。就是说首先要研究所 描绘的 对象的本质,才能掌握其形象,从而把自然 界的人和物象融合到一起,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达到情与景的交融。
三.怎样学习山水画呢?
首先要进行临摹学 习
1.好的范本很重要,我们要选择一些历代名家作品
王 维 作 品
范宽作品
唐寅作品:
2.要选用与范步骤吧
定 位 起 稿
方法:皴 擦 点 染
3.设色完成稿
下面让我们欣赏趣味水墨图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PPT课件
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21
26
3、意境美
•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有 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 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 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 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 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 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 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 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 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
2021
5
巍峨的高山顶立, 山头灌木丛生,结成
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 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 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 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 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 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 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 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 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 苍劲之15
明代 唐寅 《山路松声图》
• 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 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 ,较
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 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 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 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 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 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 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 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 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 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
19
郭熙
• 郭熙 字淳夫,河阳温
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 ,
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
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
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
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
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
中国山水画课件精讲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什么区别?
1、工具材料的不同 西画多用平头笔,如油画笔、水彩、水粉颜
料作画,画出的卓品一般都叫“风景画”。而用毛 笔和水墨颜料,画在宣纸和绢上的中国风景画, 都叫“山水画”。从名称就把西画与中国画分清了。
水 粉 静 物 画
水 彩 风 景 画
油画风景
2、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不同
唐寅(明)
❖ 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中四才子之 一。在画史上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或“吴门四家”。在诗词歌赋上与文征明、祝枝山、 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 历史上的唐伯虎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 的画家,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其诗多纪游、题画、 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感慨,著有《六如居士集》。他一生坎坷, 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 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 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 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 赵伯驹 ❖ 《江山秋色图》
是一幅长卷山 水,绢本。全 图布局严谨, 勾勒精细,设 色绚烂,以石 青石绿为主, 手法表现细致 入微。
No Image
《草地一角》丢勒
唐寅《桃花诗》
❖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元代倪瓒所画《六君子图》 是一幅典型的以画抒情的作品。 画家出生富裕,战乱毁了他原本 平静的生活,从此隐居不出,一 生只与纸笔墨砚为伴。作品画了 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 木,以表达自己做人的志趣。画 面萧疏的气氛,廖落的用笔都体 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无语的传 达了画家的心声。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 中国山水画
2、笔墨:中国画以笔为骨,线是笔墨的精髓。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讲的是用笔。 笔与墨不可分,中国画以笔为筋骨,以 墨 为血肉。所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 ,说明 二者的关系。清人恽寿平《瓯香馆画跋》指出: “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这 应该是评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尺。 怎样才算好的笔墨?清代王石谷在《清 晖画跋》中说:“ 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 、 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 矣。”
怎样临摹才更有效果? (1)、要选好的范本 好的范本的特征:笔墨好、清晰和简单明 了易学的、画幅大小接近原作。 (2)、要选用与范画对路的纸张。
(3)、临摹步骤: ◆用木炭条轻轻起稿,定出位置和轮廓。 ◆修改定稿后,用淡墨勾线,然后掸掉木炭稿。 再对照范画按墨线的浓淡粗细勾线。 ◆ 皴:山水画中的树皮和石纹。 擦:质感。 点:包括树叶点子和苔点。点有:圆、长、横、 介 字、个子。等。 墨点要有浓淡干湿聚散等变化。 染:指染墨。注意 宁浅勿深 ◆修补完善 ◆题字盖章
2、表现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 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 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 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 于画面真实的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 理空间,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 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从这里体现出作品的价 值。
3、体现了历代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缘”的审美原则
◆ 皴:山水 ◆修补完善 画中的树皮和 ◆题字盖章 ◆用木炭 ◆修改定 石纹。 条轻轻起 稿后,用 擦:质感。 稿,定出 淡墨勾线, 点:包括树叶 位置和轮 然后掸掉 点子和苔点。 廓。 木炭稿。 点有:圆、长、 再对照范 横、介 字、 画按墨线 个子。等。 的浓淡粗 墨点要有浓淡 细勾线。 干湿聚散等变 化。 染:指染墨。 注意 宁浅勿 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
作者:李永霞
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1期
摘要: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对于“天人合一”的讲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将其融入到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当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山水画的意境,本文主要针对“天人合一”进行了概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体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创作
在人们的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而且也是其意境的体现与升华,人们对于天人合一已经有了高度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副好的作品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提倡主客体的高度融合,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以显现主体内在精神,追求意境的显现。
一、天人合一的概述
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是由庄子来阐述的,后来被汉代的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中“天”代表着大自然,“人”就是指的人类。
天人合一的意思可以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使人和自然能和谐的相处。
老子曾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精神性和表现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天人合一”观念铸造了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这一观念也贯穿着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
因此,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观念的创作
(一)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观念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画家在观照万物时,不仅要简单地观看,同时也要远近取与和仰观俯察。
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而而观”,要了解山的构造,就要多角度观察,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
“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天地万物构
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
表现生命精神也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画家对生命的观照,也表现在这种全方位的体察和对生命律动的体验之中。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天人合一的结合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题材通俗易懂,然而山水画在精神境界上描绘的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山水树木等,更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画家常常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之中,通过作品来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气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另外,在山水画中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内涵是人如其画,画如其人,画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要借助笔墨这一方式进行描写和表达。
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画家以主客相融的状态进行创作,把自然人格化,感受自然的神韵风采,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受这种感情的支配,画家在画面表达上不以具体的空间形态为追求,而是从思想上融入自然之中,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万物,使心灵与自然妙然契合,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景象,这样作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意境的创造之中,使画面更富有诗情画意。
三、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一)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形势
在当今社会,华夏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轻薄浮躁的流行文化渐渐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旋律。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一些传统书画艺术家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的“转型”时期,许多画家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对文化的领悟。
但是这种发展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除了努力研习中国传统书画的技巧,继承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也就赋有当代意义。
如今的山水画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画家也应该从题材、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注重表达时代精神,注重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体现中国画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
(二)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风貌。
山水画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绘画题材和笔墨表现方面不断地融入新时代的特征。
比起传统题材的自然山水,当代山水画更倾向于城市山水、庭院山水等题材。
如中国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他们的作品都源于当地的地域面貌、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等。
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代的山水画作品中,作者大胆改革创新,着眼于表现当下人民的生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反映出了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是作者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欣赏的主要方向,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畅.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6.
[2]李珅.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探析[D].贵州大学,2015.
[3]张洋.浅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J].艺术教育,2017,Z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