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之治的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浅谈如何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社科研究41作者简介:崔耘(1965— ),女,汉族,山东蓬莱人。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理论。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视野、新水平,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一、准确把握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要妥善处理各类国际风险与挑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需要适应时代之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二、深刻领会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几个问题(1)深刻领会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
《决定》开宗明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理解中国之治
理解中国之治作者:祁凡骅来源:《中印对话》2021年第06期治理(Governance)已经是世界政府管理领域的流行词。
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原来的统治模式无法应对多变、碎片化、复杂环境下的公共事务,于是新的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理论视角不同,政府在治理中的角色存在差异,但改变政府在治理中一家独大是西方治理的共同元素。
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国家之间的政策交流学习更容易、更频繁。
中国的政府治理也拥有了一些和西方相通的治理理念。
比如,在社会治理领域,中国提出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在国际事务领域,中国提倡多元参与;在行政审批改革中,中国致力于放权给基层、还权给社会,提升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这些做法与西方的治理理念是一致的,但单凭这些治理特征不足以解读中国之治成功的深层缘由·中国治理范式拥有不同于西方治理的两大核心特征。
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中国之治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的党政融合治理。
中国发展奇迹的制度根源是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改革开放的驱动者、中国梦的领航者。
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核心,这既是中国之治的特色,也是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中国的党政关系经历了探索、尝试、定型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党政关系效仿西方“党政分开”,党的治理体系和政府的治理体系相对独立。
实践证明,二者存在重复设置问题,既增加了公共成本,又叠加了运行环节。
因此,党的十八大之后,党政关系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促进政府治理的高质量运行。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面重构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将适合党直接管理的事务划归党的治理体系,党政治理体系的冗余和重叠大幅减少,整体合力不断提升。
中国之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治理。
在多党制下,每个政党仅代表社会中的部分阶层和群体。
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通用3篇)
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通用3篇)【篇1】依法治国论文3000依法治国论文当今的中国,政通人和、百业俱旺。
科学发展观像一具高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青年一代去谋求和开创兴旺发达之路。
置身于这样的时代,注定我们要肩负起与时俱进、创新图强、不断赶超、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和时代重任!建天下者,舍青年其谁;兴中国着,非青年莫属。
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青年法官,我的梦想就是实现法治中国梦。
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我们青年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长征路上的突击手。
那我们当如何立足于本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又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呢?作为一名九江市中院法官,我认为青年法官要坚守法治信仰。
司法观念是法官的灵魂,国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庭这一窗口,给予每一个公民公正的关怀,对每一个人的权益给予同等的关注。
我们要时刻保持中立、慎言、稳重、理智,不但要实现公正,还要让人看得见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
绝大多数当事人一生中来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责任确保当事人无论胜败,都至少会认同和尊重我们的司法程序,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礼遇。
其次是要具有实干精神。
“迟来的正义等于非正义”,诉讼的拖延使当事人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状态,是对人的一种折磨,使当事人在诉讼的战车上进退两难。
“待到草儿青青,马儿已饿死”,不正是对司法拖延所带来的恶果的形象比喻和无情批判吗?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
我们要力戒眼高手低,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磨砺自己;要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勤勉工作,扎扎实实裁判好每个案件,让每个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公平正义。
最后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
有句名言讲“法官的人格是社会正义的最终保障”。
中国之治小论文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之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治理体制、治理道路和治理体系最简括的总称。
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更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之治”承载“文明之治”,源于“中国之制”,体现“大国之治”。
“中国之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之制”源于国家治理实践并作用于治理实践,“中国之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必须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
执政党合法性地位的维系与巩固,最内在的密码在于民心,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在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制度最牢固的根基,党员干部对制度的敬畏最能显现法治效能,必须把建立制度自信与全面治理紧紧拧在一起。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毫不动摇。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就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中国之治心得体会800字
中国之治心得体会800字中国之治,有些心得的话也就在“治”字上,这个字有两个词性,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代表的是如何治和治如何,也就是“治中国”和“中国治”,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也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
第一,关于二者的关系,总体上,应该要首先谈谈二者的关系,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治中国”是为了实现“中国治”,“中国治”离不开扎实“治中国”,这是目的与手段,结果和过程,理想和道路的关系。
第二,关于“治中国”,新时期以来,国家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具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手段,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第三,关于“中国治”,我想这可以从新时期以来的很多提法中找到答案,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很好的答案,中国之治,在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是诚信、友善、敬业、爱国。
前面说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从整体层面来说,是有方法论的内容的,但从具体层面来说,应该属于认识论的内容。
但仅仅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如何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更加有效“治中国”,为早日实现“中国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是紧要的。
从个人出发,从自身做起,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这是我辈力所能及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我中华儿女人人都有这样的觉悟,就不怕不能有效“治中国”,就不怕不能早日“中国治”。
另外,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既有国家层面,有社会层面,也有公民个人层面的关照。
个人也应该创新,也应该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协调,也应该绿色发展,也应该开放怀抱,也应该具备共享精神,创新是第一驱动,协调确保稳定、持续,绿色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开放是开阔思想、解放力量,共享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智慧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智慧进⼊新时代,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积极实⾏“⼀带⼀路”倡议,打破地域限制与国家限制,为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的贡献。
⽽⼗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再⼀次展现了中国之治,彰显了中国智慧。
事实上,党的⼗九届四中全会的伟⼤时代意义就在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党以坚定的制度⾃信,努⼒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正在也必将更多的为⼈类⽂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新中国建⽴七⼗年来,我们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起保证亿万⼈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制度,使中国特⾊主义社会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命⼒的制度,成功地使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可以说在⼈类⽂明发展史上,没有任何⼀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治国常富,⽽乱国必贫”。
秩序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是⼈民⽣活最基本的保障。
社会有序稳定犹如空⽓和阳光,受益⽽不觉,失之则难存。
没有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不成。
只有维护有序稳定,保持社会和谐,才能保证国家路线⽅针政策的贯彻执⾏,保证⼈民安居乐业。
事实说明,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必由之路,进⼀步印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颠扑不破的真理。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前,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牢固、充满活⼒,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前程伟⼤、前途光明。
为了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复兴,我们每⼀个追梦⼈都要努⼒奋进,勤奋进取,不忘初⼼,牢记使命。
事实上,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还意味着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希望保持⾃⾝独⽴性的国家和民族⾛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中国法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法治是由君主制度来统治的,而法律也是从君主们制定的律法中得到执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儒家思想对法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节,主张以仁爱治国,以礼制民。
儒家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而臣民也应当以礼节之心来对待君主。
因此,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法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治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各个阶层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而这些权利和地位都是由君主制度和等级制度来决定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法治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法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法治体系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建设,各级官员都得到了严格的法治教育和培训,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近代以来,中国的法治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不断引入和发展,中国的法治体系逐渐向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推动国际法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的法治历史悠久,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国际化社会,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为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未来中国的法治体系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摘要:中国目前的制度中使人感到最不满意的一点是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的作用太大。
这种权大于一切的情况,不仅影响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为腐败的盛行创造了条件,还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基于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我们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改进,促进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一、背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
中国人是以个人心思为主动力的,想升官发财,光耀祖宗,是许多中国人过去的思维。
而依靠社会科学机制,增加大多数人富裕的方法制度或机制创新却很少,大多会用按步就班的方式重复地走来。
而当社会腐败无能时,改变政机的方式又是极其简单的愚昧的,最常见的就是起义革命造反之类,当然这也是属于人类的自相残杀而达目的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研究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国家来说,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朝代兴亡、政权兴衰或更迭,社会经济发展或倒退,民生安乐或困苦等,几无例外总与当时政治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及其运行是否正常有关;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也几乎都要依托当时的政治制度或借用某些部门达至目标。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所谓政治制度,意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在一起规范着社会成员(包括社会组织)的行为,以确保整个社会有序生存、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它以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那些本身虽非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等)的行为准则”。
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则“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
三、政治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内部结构设置与其功能要求上不协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民主政治论文范文篇二:《民主化的陷井——关于民主化的几点思考》摘要:去年大陆出版了一本由何清涟女士撰写的著作《现代化的陷井》,该书探讨了中国改革和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受其题目的启发,笔者在这里想就“民主化的陷井”一题谈几点看法,请学者专家和各方有识之士指正,也希望能对从事中国民主化事业的朋友有所启发。
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八九”也已过去十年了,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历史的机缘,但都因种种内外的因素而丧失了在中国推动民主政治的可能。
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外,能否从历史的行动者的角度,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出一些我们应该汲取的教益和面向明天的启迪,这也许是我们在这世纪末纪念那些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者最好的方式;否则,所有的纪念都将失去其最终的意义。
一、权力的饥渴和权利的热望顾名思义,民主化过程就是将先前存在的不民主的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确立民主的游戏规则,以此来规范权力的产生、更迭及监督的过程。
[1] 这里,笔者不拟加上“权力的运作”这一项。
在民主的权力运作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混乱的看法,以为权力的运作也要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
不仅中国人对民主化抱有这种极成问题的看法,在其他国家、包括那些传统的民主国家中,同样也可能存在这种模糊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民粹主义式的民主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从集权专断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时,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的饥渴”现象。
由于以往在集权体制下的历史和政治生活经验,人们对权力的能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利益含量,形成了强烈的印象,一旦这种集权体制开始崩溃或进入转型期时,社会中的那种对权力占有的“饥渴”,就会以超常的规模爆发出来,于是,争夺政治权利的竞争者会急剧增多。
从“中国之制”看“中国之治”
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
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这13个方面的重要制度,构成了“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主体和“四梁八柱”,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是实现“显著优势”的推动力与转换器,是“显著优势”生根落地的根本保障。
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它统领和贯
亮点集中体现在:首次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首次从13个方面凝炼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首次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总体目标;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首次明确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首次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
首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根本制度;首次明确。
形势与政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文
形势与政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文《关于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与中国之治的体会》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识,相互激荡。
这是在2018年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有未有之大变局。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为明显的国际力量对比之变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经济总量来说,国际量对比越来越朝着更加均读的方向发展。
在世纪格局之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两级”对峙格局;20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1世纪以来,资中主义矛盾加剧。
在科技之变中,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改写人类发展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发展也带来新的未知和挑战,影响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进程。
同时,我们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和国民经济体乐;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的会到大变局中的机遇与挑战同生并存。
大变局催生了新的机遇。
其孕育着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体系加速变革之机。
它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新型经济全球化,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大变局也充满风险挑战,有大国之间博弈加剧;有国际秩序变革阵痛;有热点问题高烧不退;更有全球经济风险积聚。
最后,我们必须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发展振兴是百年大变局的重大变化之一,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岁年来,中国人民勤力同心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气甚至牺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之治小论文
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河清海晏,自古以来都是历代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至高理想。
国家治理、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除了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外,更要靠“好制度”的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业已形成。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钥、奠基之石。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把智慧用在改变制度上,便可能出现奇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制度尺子定规矩,用制度笼子防贪腐,用制度框子促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不断跃升,世人眼中的“不可能”转眼间变为了一切的“可能”,我们用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治理奇迹。
80多家世界500强和龙头企业在内的230多家企业,签约报名第三届进博会企业展;一方面是越来越多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是许多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进博会平台吸引中国企业投资。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大自我封闭的孤岛”,搭建进博会平台的中国,坚定推进互利共赢战略,“以开放促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真正实现“买全球、惠全球,迎天下客、计天下利”。
形势与政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文
形势与政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文《关于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与中国之治的体会》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识,相互激荡。
这是在218年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有未有之大变局。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为明显的国际力量对比之变是“东升西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经济总量来说,国际量对比越来越朝着更加均读的方向发展。
在世纪格局之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两级”对峙格局;2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21世纪以来,资中主义矛盾加剧。
在科技之变中,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改写人类发展历史,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发展也带来新的未知和挑战,影响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国际秩序和格局的演变进程。
同时,我们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和国民经济体乐;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其次,我深刻的会到大变局中的机会与挑衅同生并存。
大变局催生了新的机会。
其孕育着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变暖体系加快变革之机。
它开放、包涵、普惠、平衡,共赢,新型经济全球化,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大变局也充满风险挑衅,有大国之间博弈加剧;有国际秩序变革阵痛;有热点题目高烧不退;更有全球经济风险积聚。
末了,我们必须谈到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
中国发展复兴是百年大变局的重大变化之一,新中国建立71年以来,特别是革新开放4岁年来,中国人民勤力同心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气甚至牺牲获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之治思考认识心得体会范文3_中国之治小论文
中国之治思考认识心得体会范文3_中国之治小论文中国之治思考认识心得体会3法律制度之“治”,既要追根溯源强化建章立制,又要保驾护航推动落地生效。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一切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都离不开稳固完善的制度基础,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没有法律制度的有效支撑,就没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背后,更多的是基层干部们恪尽职守的付出。
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既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也要有善作善成的智慧。
力求盘活政策制度,发挥治理实效。
社会道德之“治”,既要由上而下培养公民道德,又要平行推进弘扬社会公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整个社会崇德向善的根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要求道德建设也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当下,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强化德治成效,国家大力宣传,学校加强教育,企业纳入考核,公民道德显著提升。
但仍有许多“漏网之鱼”,社会公德面貌有待改善。
并非因为“湖”大“网”小,而是需要一种来自公民之间的平行推力,仅靠由上而下的力量无法织密这张“网”。
这就要求每个公民争做生活中的道德楷模,时时以身作则、处处率先垂范,在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同时,积极带动身边人,影响更多人。
感召是激发群体活力的重要力量,只有将榜样精神的正能量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群。
对中国之治的理解论文
对中国之治的理解论文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从革命阶段转向了建设和改革阶段,“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就成为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走了一些弯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析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
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为下一步发展开辟新境界、注入新动力。
决定》开启了国家治理新征程。
《决定》牢牢抓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集中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深刻把握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首次深刻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等重大政治问题,首次集中概括了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首次深刻阐述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13项重点任务,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宣言、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新中国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论是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中国奇迹”,还是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推动、保障下取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依据,这已由历史和实践所证实。
对中国之治的理解论文
对中国之治的理解论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关乎中国人民的福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深刻理解“中国之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逻辑起点。
这需要我们把握国家治理历史情境多元性、话语叙事建构性和治理工具多样性的三重维度,进而更加坚定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一,认识历史情境的多元性。
历史情境是国家治理的背景性因素,通过透视这些因素可以洞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深层次互动中所形成的国家治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形态的变迁是具有规律性的,而国家治理的制度选择与具体模式不是机械的线性演变,而是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一种结果。
历史事实表明,凡是能够持续稳定并不断发展的国家,必然与其所对应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相契合。
在这种巧妙的契合中,历史、文化和社会塑造了国家结构和体系。
反过来,它又影响着历史、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并建构起具有稳固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的国家认同。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治理模式的选择深刻地嵌入于特定的历史情境。
古代中国留传下来的是疆域广袤、文化多样和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总体框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治理逻辑。
以德治国、民本思想和“忠、孝”伦理价值观等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奠定了秩序根基,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中国的独特文化曾经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规模体系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加固了这样一种治理格局。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源于外生性的国家危机,起始于因外来文明竞争而兴起的“赶超型现代化”的历史情境之中,并拉开了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历史的帷幕。
中国的革命历史在回应庞大的规模、衰颓的权威、分裂的社会和孱弱的机体的国家危机中逐步演进,进而完成了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改造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家治理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基础性和常规性制度安排,为政府、市场和社会提供了规范运行的政治法律依托、强制性权力保障,以及包容性的制度空间和基础性的国家秩序。
政研论文范文
政研论文范文《政研论文:探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其完善与创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
政研论文也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国政治现状和前景。
政研论文的题目对于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政研论文题目应该既能准确地表达研究内容,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对论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一篇关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与创新的政研论文,可以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作为标题,这样既明确了研究内容,又突出了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政研论文的撰写要求严谨,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具备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实证研究价值。
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一般可以包括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结论等部分。
在论文的撰写中,也应该注重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主观臆断和片面性分析,增加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研论文的撰写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
政研论文的创新不仅仅是指研究内容的新颖和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能够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政研论文:探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研究的重要题目,其撰写要求严谨,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证研究价值。
希望广大学者能够关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开展更多有价值的政研论文研究工作,为中国政治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一个热点。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关于民主政治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民主政治论文范文篇一:《试谈民主以及我国民主建设》摘要:本文简要说明民主的最基本原则以及民主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说明民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受一定条件的制约的。
民主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盲目发展民主和条件不成熟而实施民主,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混乱和经济倒退。
本文还分析了世界上存在的民主国家问题出现的原因。
文章认为: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我国的民主建设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做的工作涉及选举制度、法律制度、监督机制等诸多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作者着重强调应该加强发展经济、加强法律建设,并认为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更高层次的民主选举,逐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关键词:民主;民主建设;党的领导一、民主含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可以简单地把民主理解为受制于某种规则和程序,体现有限多数原则的人民权力。
一般来说,民主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少数服从多数,简称“多数原则”。
这是民主最根本的原则。
第二是保护少数人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要尽量、尽最大努力保护少数人的权力和权利。
第三是科学原则,民主应该是符合科学的。
有时,大多数人的观点,甚至是社会一致认同的观点也不见得是科学的、是正确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当时全社会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他提出的“日心说”被认为是异端邪说,最后,伟大的哥白尼被专制的教会处以极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就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紧握“正心、修身、齐家”的小笔,在“中国之治”中绘好“家和万事兴、国富山河壮”的壮丽画卷。
以法律之上来“正心”,才能为家为国定心。
《决定》指出:“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依法治国,我们要高度提升对宪法的认识,更要深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含义,法律也是规范我们的言行,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搞独善其身,法律是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同时,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都要大家依靠法律来维护。
只有对法律的敬畏,以法律之上来“正心”,公开公平公证的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办事,并且主动接受法律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才能在“中国之治”中经得起“千里黄云白日曛”的考验,在为家为国中自然能“北风吹雁雪纷纷”。
曾经跟一位朋友在家风上探讨时,他直白:“对父母不孝不敬,对妻小不问不管不爱者不能成为我之友。
”可见做人
不但要有底线,更要心术正。
一个人不能“正心”,只求索取,不能回报社会,连跟朋友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自然就很难“定心”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只有“正心”了,就“莫愁前路无知己”,热心于社会活动,不做斤斤计较的人,朋友多了,自然就不怕“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道德来“修身”,做好一笔一划的人。
“少年妄意慕功名,老眼看来一发轻。
”“人”字最好写,但做人是最难的,一辈子把一些琐碎的事情坚持做好,做出成效确实很难,一旦真正做好了,回顾往事时,也只不过“一发轻”而已,完全不足挂齿。
“修身”是一门人生成长中的必修课,也是人生成长的一门艺术。
以什么来“修身”,怎样“修身”也是大家议论的话题。
《决定》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在“中国之治”中,就要以先进文化来引导和影响人,一方面多学习,以知识来“修身”,以内在美提升自己的涵养,让举手投足、待人接物给人一种亲和感;另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传统家风家训和社会公德美德,摒弃社会上不良陋习,以宣扬正能量引导社会风气。
老英雄张富清:“任何人都想到工作条件好的地方工作,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死我都没有怕,我怕苦吗!”对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执著时刻影响着我们。
以勤俭来“齐家”,才能树立家国情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首提“攘外先安内”的战略,才让蜀国安定团结。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要想念好“家经”,在家里要做到“大礼不辞小让”,家里人都是自己至亲最好的人,何必为那么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计较,只要人人都为这个家出份力,为家多做一点小事,家里自然就能万事兴,只有家和万事兴,才能有更多精力为社会出力,建设国家。
《决定》中指出:“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
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
”作为党员干部,管理好家里的人和身边人,让家里人时刻清楚家里有一名党员,就要以“党员之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党员之家”来影响周围人、带动周围人,为“中国之治”凝心聚力,树立家国情怀,构建和谐社会。
党员干部如果公私不分,就会因为家里的“琐碎”事牵扯精力,很容易“后院”起火,还会殃及“鱼池”,自然就不能明哲保身了。
我们人人都有一支“正心、修身、齐家”的“小笔”,只要我们紧握这支“小笔”,用心用力添上五颜六色,就能绘出一幅“中国之治”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