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府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结构名称“壸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合集下载

壸门的源与变

壸门的源与变

壸门的源与变壸门,还是壶门?在中国传统的家具和器物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一种线条,它状如大括号倒置︷,由几段曲线构成,连接处常为尖角,整体呈现出中部往上凸起而两侧向下延伸的拱券状。

它就是壸(kǔn)门。

一开始接触这个词的人,往往会将其认成“壶门”。

事实上,关于“壸门”与“壶门”,在学术界也有着不休的争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壶】为“昆吾圜器”,这里的壶实际上是瓠的通假字,也就是说壶有葫芦的意思,部分学者认为,葫芦、壶与壸门线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故而壶门之说有其道理。

葫芦与壸门究其源头,“壶门”最早出现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在这本书中,唯有“壶门”,没有“壸门”,甚至还明确提到“凡牙脚帐坐每一作一壶门”,更是为壶门之说提供了证明。

而【壸】的含义则更为丰富,结合《尔雅》、《说文解字》中的各种说法,壸可以指宫中的道路、内宫、内室、甚至妻子,是“阃”的通假字,指内外室门之别。

总的来说,壸与建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可能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名字,故而现今通常都称这种造型为壸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壸门,聊聊壸门背后的故事。

壸门溯源在一些学者眼中,早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3700年),其典型的玉器中,就可以看到比较清楚的类壸门线条。

这种线条在器物上并不起实际作用,而是仅作装饰纹样。

良渚文化玉冠部分学者以此为基础,在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等史前文化器物的图象中,寻找到了更多的依据。

在明确以【鹰鸟】为蓝本的图象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其翅膀上典型的壸门线条,这一线条在鹰、鸟形象中的使用地域囊括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线条与先民对鸟兽等形象的普遍模仿有着密切关联。

龙山文化玉鹰而发展至夏商周时期,其陶器与青铜器中亦有与壸门类似的样式。

从此件经典的饕餮纹板足悬铃俎中,我们便可以发现,这一线条已经初步被运用至早期家具的腿足之间,这也为后来家具中广泛运用此线条埋下了伏笔。

浅析传统家具中的壸门装饰

浅析传统家具中的壸门装饰

家具2019年第40卷第2期Furniture2019Vol.40No.2浅析传统家具中的売门装饰郭慧玲,郭宗平"(太原理T.大学艺术学院,太原030600)摘要: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家具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工匠受到须弥座的启发,将其结构、造型和装饰巧妙地运用到家具设计中,开创了束腰和箱形两种结构类型,把壶门装饰用到极致,使其贯穿整个家具发展史,成为传统家具的标志性装饰图案。

因此,对我国传统家具中壶门装饰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建筑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按照历史朝代的推进顺序,对传统绘画、文献、实物等资料中家具的壶门装饰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提炼壶门图案,旨在梳理其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此外,本研究还从壶门装饰的图案、数量、载体及与结构等方面出发,探索其在传统家具装饰中历久弥新的原因,挖掘其文化价值关键词:壶门;装饰;传统家具;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TS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629(2019)02-0051-05Analysis of the Decoration of Kunmen in Traditional FurnitureGUO Huiling,GUO Zongping*(Art college,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030600,China)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ni into China,Buddhist furniture has greatly impact on the velopment of Chinese furniture.Inspired by Sumeru pedestal,its structure,shape and decoration were ap・plied skillfully to the design of the waist and box-shaped structure by Chinese craftsmen.Thus,Kunmen was developed to its full potential and became one of the symbolic decorativ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which sustain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furniture.The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cultural value of Kunnien decoration.By referring to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typology, the decoration of Kunrnen on furniture in traditional paintings,literatures and phys・ical materials were explored with an aim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Kunmen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Furthermore,this paper try to find the reason why it existed in furniture decoration and exca-vated its cultural value from the aspects of pattern,quantity,carrier,structure,etc.Key words:Kunmen;decoration;traditional furniture;development;evolution形似“亠”的纹案在学界被称为壶门,亦被称为壶门叫据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记载,壶门是须弥座的装饰纹样之一,常用于束腰部位.如图1所示,顶部是向上突起壶门尖,用两段或多段圆弧连接肩部与底部的对称式图案,或在此轮廓内部附加其他装饰的组合图案。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解释说明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解释说明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房屋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建筑智慧。

它们的设计和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居住需求、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

在古代房屋中,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包括门户部分、墙体部分和屋顶部分。

在门户部分,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楣、门框和门扇。

门楣是门口上方的横梁,承载着门框和门扇的重量。

门框是门楣下方的构架,固定和支撑着门扇。

门扇是门框中间的移动部分,常用于进出房屋。

墙体部分是古代房屋的支撑结构,主要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墙角是墙体的转角处,通常用于加固墙体的结构,并且具有装饰作用。

墙柱是墙体中的立柱,起到支撑和加固墙体的作用。

墙面是墙体的表面,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如木板、砖石等。

屋顶部分是古代房屋的顶部覆盖结构,主要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屋梁是支撑屋顶的横梁,起到承重作用。

屋面是覆盖在屋梁上方的顶部材料,用于防水和保护房屋内部。

屋脊是屋顶的顶端部分,连接两片屋面,并起到固定和装饰的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房屋的各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和功能,包括门楣、门框、门扇、墙角、墙柱、墙面、屋梁、屋面和屋脊。

通过了解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房屋的结构和特点。

古代房屋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在设计和建造现代房屋时,我们可以参考古代房屋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古代房屋的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将以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为线索,深入探讨它们的称呼及其特点。

正文部分将按照大纲的顺序详细介绍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的称呼。

首先,将讨论门户部分,包括门楣、门框和门扇。

然后,将关注墙体部分,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接着,将分析屋顶部分,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用词。
关 键蠲: 文献 ;谥门 ;壹 门
中 目 分 囊 号 : T 66. 文 献 标 识 码 S6 2
^b 蛔 ct ”帅 1 ” h 舶 m w哪 m ̄ ol ” ]y § 叫 t 女眦 h 懈

文章 昌 南号 :l o6— 60( 0 82 20l 07 05 02 0) —0 4—
( 2 中 南林 业 科 技 大 学 掌具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 湖 南 长 沙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壶 门” 与 “ 门”在传 统 具丈 化文献 中 时有 女 壹 £ 巩
其 所指 同为— 耪 ,然 “ 壶
“ 门 才是 正确 壶
‘ 音 殳 有 别 , 混 用 之 下 , 不 哨 舶 #。 宄 章 试 着 考 证 正 诜 , 得 壹
样 的
壶瓶 牙
等等结 构苦
式结构 的形 状
其 线 条 的 波折 起 伏 都 与 壶 的
四 四 方 方 的 门 既 然 有 方 壶 门 — 说 障 ㈣
形状相 似 因此工匠们以 噎 门 命名, 调 来 可 台 H 再 : . 7解 释 为 与 壶 删 虬 也 ; _E 宥 除 舸 从 l语 义 学 ; “ 门 ” 正 确 壶
14 { . 站 }
综 上 所述
得出两 点结 论
、壶 门 的
束腰 露身—凡 用隅身版 拖 柱 内平面作 起突 壹 r描 ” 十 中 记 载 : 卷

特 征 作 、”开 与 “ 芦 结 构 特 征 完 全 蠹 壹 葫
12 整 。字 释 .
陛 每 一 尺 怍
嘲 台 。二 壶 门 是 西 域 特 色 酌 装 饰 样 式 盘 驳 有可 能 是

中国古代建筑-门

中国古代建筑-门

中国古代建筑-门•门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又被称为“门面"、“门脸”,这说明了人们对于门的关注和看重,同时也表明,门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供人出入。

它还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

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

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

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

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

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

房门、院门、坊门、城门等。

中国的门可以分属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一是作为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门。

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包括城门、台门、屋字式大门、门楼、垂花门、牌坊门等。

而建筑自身的门则是建筑的一个构件,如实榻门、棋盘门、屏门、隔扇门等。

门的建筑造型和数量都会关系到尊卑等级,所以,门在古代都是按一定的礼仪制度来设置的,因此,门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于门上的装饰,都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

具体说来,门的种类很多,有大门、二门、院门、垂花门、棂星门、牌坊门、砖券门、城门、阙门等,其中有因处在建筑的不同位置而命名的,也有因建筑本身而得名的,也有独立的门。

•大门“大门”是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安装在院墙门洞或大型建筑的门楼之下。

大门取材坚固,用料厚重,一般都是板门而不做隔扇门,也就是说门板为实板而不通透,具有更好地遮挡作用与防卫性能。

门板可以用木料,也可以用铁类材料,或是木料包铁、包铜,甚至是贴金等。

为了固定大门的门扇,在门扇与门柱之间还要加装门框,这样一来门扇的宽度自然要小于大门柱之间的宽度。

门框的增加又必须要同时增加许多门类构件,所以大门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也有很多细部的装饰与讲究。

中国传统家具-隋唐时期

中国传统家具-隋唐时期

中国传统家具-隋唐时期隋唐家具分七大类,即坐具、卧具、承具、凭具、庋具、屏具和架具。

而卧具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床或炕。

今天永华红木家具将揭开隋唐时期床的神秘面纱?隋唐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尤其是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在文化艺术上丰富多彩,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墓葬壁画和传世绘画都显示出随唐家具的造型装饰风格,隋唐古典床榻表现出宽大、厚重、丰满华丽的特点,这与博大旺盛的大唐国风一脉相承。

壸门床为高级床,是隋唐家具的代表类型。

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壁画绘徐侍郎夫妇共坐在一张壸门床上。

床后立屏,两侧侍女侍立,床前有直栅足杌,二人倚斑丝隐囊,观看杂戏舞蹈。

其壸门空朗,上部曲线作小连弧形,连接两侧陡泻的弧线,弯转有力。

床框厚实,下部托泥轻巧,造型很有韵味。

壸门床至隋唐更为成熟,壸门曲线简洁有力,整体造型更趋匀称舒展。

莫高窟唐第217 窟得医图,绘一贵妇坐于壸门床上,旁立侍女抱幼婴等待医士诊病。

敦煌着色佛传图上绘有摩耶夫人夜梦佛乘象入胎,夫人即卧于壸门床上。

壸门床面积很大,占据室内很大空间,生活活动都在床上进行。

《唐书•同昌公主传》载:“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制水晶,火齐、琉璃、玳帽等床,悉支以金龟银堑。

”《隋唐佳话》: “太宗中夜闻告侯君集反,起绕床而步,亟命召之,以出其不意。

”使用的都应是壸门床。

唐代.壸门床黄河以北,冬季寒冷,东北犹甚,多不用床而用炕。

《旧唐书•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坑,下燃温火以取暖。

”记载虽短,却具有普遍意义。

炕燃煤或禾,既取暖又用以炊事。

隋唐时期家具的造型浑圆、丰满,装饰清新、华丽,一改前朝的古朴之风,呈现出一代华贵气派。

唐末到五代(907-960年)是中国家具形式变革的过渡时期,垂足而坐的方式开始遍及全国,出现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

而隋唐家具本身跟其他时期家具也有不同的一面,表现在其特点上:(1)高型家具的形成。

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研究

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研究

作者: 徐新[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110-1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类型学;家具结构
摘要:本文以清代宫廷家具为研究范围,以清代宫廷家具的壸门形态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资料和实地调研.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宫廷家具复杂的壸门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出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基本类型;对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结构、样式、特点等进行详细的阐释,总结清代宫廷家具壸门形态的结构特征;通过家具壸门的横向对比,取得不同壸门形态间的连接.使清代宫廷家具研究形成更为完整的体系,推动中国传统家具的理论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古代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

壶门:建筑中须弥座的图案及家具中的装饰。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雉堞:泛指城墙。

城垛、垛墙、女墙、宇墙、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用于掩护守城人的矮墙,抵御矢炮。

城垛与城垛之间形成垛口,排列如齿状。

窝铺:临时支搭以避风雨的棚子,军士值宿。

马面(敌台):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

战棚:临时假设木棚或用生牛皮被覆,以避炮石。

串楼:南方多雨地区在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

关城:古代城市城门外造一圈城墙为主城门,称为关城。

(风水)来水口:(风水)出水口:直棂窗:乌头门:勾连搭悬山顶:垂花门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而成。

因为垂花门面阔小于进深,为避免正立面上屋顶比例过高。

四合院隔断墙:木框架钉板,外糊纸。

碧纱罩:槅扇轻巧,格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摘下。

垂花门: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

以前檐挑出两根垂莲柱为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殿一卷式”,形成勾连搭。

抄手游廊:骑马墙:五花山墙:封火墙:民居密集。

高高的马头墙能隔断火源。

五岳朝天:马头墙高低错落,分为2叠,3叠,5叠。

玄极宝殿:故宫御花园中钦安殿。

明代建筑。

重檐盝顶。

明时供季秋大享及祭祀玄武之神用。

千步廊:华表:金水河桥:日晷:嘉量:岱庙:坛:庙:社稷: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季秋大享时皇帝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辟雍:明堂外环绕的圆形水沟,辟为壁,雍即水,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昭穆制度:古代太庙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始祖在宗庙中居中,左昭右穆,以下父居左,子居右,父子异列,祖孙同列。

鱼沼飞梁: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鱼沼即游鱼甚多的方形水池,池上架的十字形桥面,为飞梁。

出自晋祠圣母殿。

殿内装銮:。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

明清家具“壸门”与“壶门”之辨析近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与画册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往往将壶门形状的结构以“壸门”(壸,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图一)或“壸门牙条”等名称标注。

但是在民间木工匠人的称谓中,又大多将此结构名称读为壶门。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

“壸门”一词既未象形,亦不达意,且晦涩不通,查无出处,应为“壶门”之误,具体例证浅析如下。

“壸门”之词义晦涩不通壸,其字义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同“巷”);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城郭外的门槛,或者妇女的内室,“壸门”一词都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且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明清时期的家具也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和宫廷内室的装饰形式风格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

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

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中国明清家具无论是木工制作、榫卯结构还是雕琢装饰都是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绝对是无法忽视北宋时期之《营造法式》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壸门”和“壶门”

“壸门”和“壶门”

“壸门”和“壶门”
很多⽊⼯师傅们都把古典家具中椅⾯、桌⾯、案⾯、床⾯下⾯的拱券⽛⼦称之为“壶门”,⽽⼀部分专家则称之为“壸门”,到底应该是“壶门”还是“壸门”?
⽼家具上的“壶门”⽛板
⼀、壸门说
壸,⾳“捆”,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简写为“弄”,同“巷”);新华字典的解释与《尔雅》⼀致,注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居住的内室。

执此⼀说的专家们称,所谓“壸门”,即“壸”上之门,宫中道路上的门,⼤多为拱形门洞,“壶
门”为“壸门”的误写误读。

⼆、壶门说
在四库全书版本《营造法式》三⼗四卷⽂字与配图中,均没有出现“壸门”⼀词,⽽全部以“壶门”来命名。

例如:《营造法式》卷三在描述殿阶基中写道:“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尺,⽤隔⾝版柱;柱内平⾯作起突壶门造。

”卷⼗中记载:“凡⽛脚帐坐每⼀尺作⼀壶门,下施黾脚,令对铺作。

”卷⼆⼗四,诸作⼯限,雕⽊作中记载:“鋜脚壶门版,实雕结带华(透突华同)每⼀⼗⼀盘⼀功。

”卷⼆⼗⼋:“鋜脚壶门版(帐带同)。


前辈学者写为“壸门”,可能是是印刷或校订之误,后学之辈以误传误。

过去的⽼师傅们⼀般都不称“壶门”或“壸门”,⽽都称之为“拱券”、“券⼝”,建筑装修⼈员也称呼“拱券”,后来有些师傅们也称“壶门”,可能是“弧门”之意。

后世学者矫正说:应该是“壸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管是“壸门”也好,“壶门”也好,我觉得还是应该以⼯匠们的称谓为准,因为他们是这种东西的制作者,即便是错了,也权当是“约定俗成”的吧。

明清古典家具中“壸门式券口牙子”与“洼堂肚”纹饰设计

明清古典家具中“壸门式券口牙子”与“洼堂肚”纹饰设计

明清古典家具中“壸门式券口牙子”与“洼堂肚”纹饰设计壸门式的券口牙子是中国家具用的最早的券口装饰之一。

是几百年来真正算得上经典的纹饰设计。

壸门,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壸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

按张德祥先生的说法:壸门轮廓的曲线,就是从中间起,向两边分,各出一道弧线,然后一勾,再一折,打个弯,向下大力度兜转,最后出马蹄。

一波三折,起承转合的曲线。

陈熟制器插肩榫酒桌壸门应用在古典家具中,是一种对家具线条的美化及丰富。

一般应用于桌、案、椅的下部。

富于变幻的线条及起线,给器物下部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空间轮廓。

陈熟制器有束腰带托泥方几壸门与腿子之间的这个空间轮廓,可以在大背景中提取空间的美,也可在空间之上赋予家具形与神的融合。

清早期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踏洼堂肚与壸门式的轮廓十分相似,又完全不同。

洼堂肚牙条中不下垂,成弧线形。

常见于椅子上的券口牙子。

我们常见壶门出现在桌案下方较多,椅子下方券口牙子设壶门式券口较少,在此插图一二例参考:清早期黄花梨灯挂椅清早期黄花梨寿字纹南官帽椅洼堂肚是清代家具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型,即牙条中部下垂,突出于两端,呈弧线形,常见于椅子上的券口牙子。

洼堂肚牙条在明代已经出现,是明代家具壸门曲线出尖,演化出的产物,进入清代后,这种造型方才盛行。

王世襄先生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了“洼堂肚”最为代表的器物分别是“扇形面南官帽椅”与“四面平马蹄足罗锅枨长方凳”。

陈熟制器扇形面南官帽椅南官帽椅四足侧脚显著,椅盘前宽后窄,大边弧度向前突出较多,呈扇形。

椅盘宽大舒适。

椅盘下三面设“洼堂肚”券口牙子,沿边起肥厚的灯草线。

管脚枨不但用明榫,而且索性出头少许,保留着古建筑中大木梁架的造法。

椅子的尺寸、用材、花纹、线脚等设计,及舒展的间架结构、稳妥的空间布局,让它呈现一种大开大合的凝重气度。

雕工精到细腻的靠背板的浮雕牡丹团花让椅子整体风格凝重且不失优雅。

清早期黄花梨洼堂肚罗锅枨马蹄腿长方凳清早期黄花梨四面全券口四出头官帽椅成对无论洼堂肚还是壸门,除了用在券口牙子外,也有很多用于牙板、圈口之上。

古建筑名词系统解释

古建筑名词系统解释

古建筑名词系统解释一、开间进深平面1、面阔、通面阔——分间的宽度谓之面阔,各间加起来总长谓之通面阔。

2、进深、通进深——分间的深度尺寸为进深尺寸,各间前后共加谓之通进深。

3、分间名称——居中一间谓之明间,明间两侧谓之次间,两侧之侧为捎间,捎间之外为尽间。

4、套间——两次或两尽间之外的建筑,如与其通间称之为套间。

5、配房——主建筑两侧平行的建筑。

6、厢房——中轴线两侧对称建筑。

7、耳房——主建的一侧或两侧,最多为二间的房屋为耳房,三间以上为配房。

8、倒座——与正房相对的建筑为倒座。

二、建筑布局1、院——一般具有东西南北四面建筑的空间范围称之为院。

2、四合院——四面有建筑房屋的院落3、三合院——三面有房屋的院落4、纵深三进(四进、五进)院——四合院的纵向排列;凡有前后二院、三院、四院、五院的称纵深二进、三进、四进、五进院。

将军衙署的中轴主建筑共6座,为纵深五进院制。

5、横向排列的院落——一般以中轴主院为主,两侧谓跨院,也有分为主路、东、西路三路之说。

三、门、廊1、衙署正门(府门)——居衙署中轴南端,俗称衙门;2、仪门——二门,一般平时不开启,重大礼仪、迎送贵宾开启,平时通行于两侧阿斯门(侧门),供出入;3、阿斯门——仪门两侧的门俗称阿斯门;4、墙门——又称随墙门,围墙上群门只有门框和门,不置门垛;5、垂花门——以柱悬挑垂莲柱式的门;6、廊子——衙署三堂院有爬山式廊子,一般建筑中的前廊称前檐廊,如前后均设廊子,则称前后檐廊。

四、台基、月台类1、台基——建筑的基础的部位2、磉礅——柱子的基础,分砖石两类,上置柱顶石3、拦土——磉礅与磉礅之间与磉同高的基础墙体;4、柱顶石——柱子基础石,一般分两个部分,埋深部分和露明部分,露明部分凸出地平3~5厘米,分鼓形和覆盆式两种;5、土衬石——台基露明部位露出地面一两寸石材(拱铺);6、角柱石——台基四角用石材;7、阶条石——台基四角周沿铺装的石材;8、斗板砖——阶条以下的青砖或陡板,用石则为斗板石;9、台阶——地面到台基逐步外高的踏道设施;10、踏跺——分层踏跺的条石;11、砚窝——地面第一层石材,其高与地面同高;12、垂带——踏跺两侧斜坡石材;13、象眼——垂带两侧的三角部位;14、如意台阶(踏跺)——无垂带踏跺,上小下大,分层踏跺;15、下檐出——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部分,称之为下檐出;16、砖墁地——除台基阶条之外,台基内铺砖为砖墁地;17、礓磋——将石材作成锯齿状,用立砖斜砌为锯齿状的坡道;18、月台——建筑物正面之前的平台设施,一种等级的象征,如衙署大堂前高出地面的平台,即为月台,月台除正面布以台阶外两侧也布有台阶。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壸门”名称小考

“壸门”名称小考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5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7(下)壸门正式的书面记载出现在宋代《营造法式》[1]中,其形态早在商代就出现在青铜俎的板足上。

壸门在板足上的造型,是两条结合的曲线拼成了尖角向上翻的“大括号”形状的尖顶卷口,卷口两端延伸下来垂直于地面的线与卷口组成了似蒙古包形状的闭合图案。

这个图案将板足锼空,令本该沉闷的板足陡然生出畅快空灵的感官体验。

这个闭合图案就是壸门的基础形状。

商代以后,壸门渐渐成为中国家具与建筑中框架结构型制的主流,承担边框和腿足之间的接洽功用。

其基础图案随着时间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变式和风格,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各门类工艺美术,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装饰手法。

1 “壶门”错误来源的始末1.1 简述“壶门”观点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研究中国木作工艺的大师们在手稿常用繁体字,其中“壼”“壺”两字的繁体写法,仅有一笔之差,所以一种结构名词就此被诠释出了“壸门”与“壶门”两种名称。

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发起了质疑,通过一系列追根溯源,在《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壶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中,他们分析《营造法式》[2]②的原稿中没有出现“壸”字,所有相应结构名称均为“壶”字。

在研究建筑和家具学者们手写遗稿中也发现“壶门”写法。

他们还发现在整理建筑研究大师梁思成遗稿[3]的编辑们在进行最终校对中将所有“壶”字都更正为了“壸”字[4]③,认为这种抹杀“壶门”名称的做法很不可取。

再加上最终书稿中虽然存在壸门的注释[5]④,却没有与其他名词一样被详细加以解释说明,这就是错误的源头。

最后两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传统定义上的“壸门”的读法实为“积重难返”,所以“壶门”既符合象形性以及语义学,又经过了专业学者的“纠正”,是更“正确”的那一个。

1.2 “壶门正确”观中文献引用之误经明汉和汉文金先生的论证中另一条论据里出现一个关键失误,他们将《锦灰堆》[6]注解引文中的“见《营造法式》⑤卷三,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本。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之——“中国门”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之——“中国门”

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之——“中国门”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

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今天就以由远至近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中国古建筑——中国门。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

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世界再大,修身齐家,是永远不变的起点。

门头的精巧、门槛的高低,在无声陈述着这个民族曾经,对家庭关系是如此之重视。

中国古建筑——门墩门墩常见于四合院建筑,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

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

《说文》:'鼓,击鼓也。

'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

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

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

门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

中国古建筑——门环一个家,一扇门,一对环,总让人觉得门的对面似是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镌刻着一个个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

清晨,阳光洒落在青砖绿瓦朱红的门上,门上的门环威严的扣于门面之上,它是最先宣告客人的到来的使者。

青砖绿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而老门门环给人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的感受。

一副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图案奇特的门环,可以给宅院增色,给人以美的愉悦。

但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传承两千多年的门环已渐渐销声匿迹。

中国古建筑——门钉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zhuō yì),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醉典栾栌古建筑斗栱称谓,斗栱异名,如:唐代开元时诗人卢象《马跑神泉》诗中有“黝垩何其丽,栾栌本自然。

”栾,一种树木,为落叶乔木;栌,属落叶灌木,“栾栌”即斗栱,《释名》云:“栌在柱端。

”亦云:“斗在栾两头,如斗。

”均表示为斗栱的本意。

由文献中的上述表述,可作出下列分析:一、“栾栌”是受到唐以前古文献命名的影响;二、在长期的发展中,斗栱成为描墓夸张的对象,而以树木形容较为常见:三、最重要的是,这一名词直接反映了斗栱的缘起,即受树木形状启发产生。

栾为木,栌也从木,“栾栌”实际是对斗栱源自树木的比拟称谓。

古建筑大木作斗栱组件。

又称“懺”、“飞昂”、“英昂”、“斜角”、“下昂”等,在宋《营造法式》中,“昂”包括上昂和下昂,通常所称“昂”,特指下昂。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昂是“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

”用在转角铺作的“昂”,则有由昂、角昂之称;按其做法,可分为真昂和假昂。

“昂”的后尾承挑室内梁架,属结构性构件,前端做成各种形状,早期“昂”的端头,为几何形体,比较简单,昂面平直;明清时期“昂”变化较多,装饰意味浓厚。

现存“昂”的主要形式,有批竹昂、琴面昂、龙头昂、象鼻昂等。

关于“昂”的产生,说法不一,主要有挑斡之说、上昂之说、大椽之说等。

昂件使用于斗栱铺作的实物,最早发现于唐代建筑。

昂头宋式建筑大木作上昂附属部分,位于上昂顶端,据宋《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头”的结构处理,为“昂头”上坐斗,“头向外留六分”,整个“昂头”因上昂“斜收向里”,故昂头向外伸出。

元以后上昂在官式建筑中逐渐消失,“昂头”也随之消失,但南方民居建筑仍在使用。

(见图1-54)昂尖宋式建筑大木作下昂附属部分,即下昂的前端向下斜垂的尖状体,亦称“昂头”,清式建筑称“昂嘴”。

“昂尖”与昂身连为一体,其形制做法,直接反映了下昂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如唐宋的批竹昂与琴面昂,明清时期“昂尖”形式丰富,出现了逼真的艺术形象,如象鼻子“昂尖”、如意“昂尖”等。

新中式家具结构介绍术语

新中式家具结构介绍术语

新中式家具结构介绍术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榫卯: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最重要的一种结构方式,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面与面的接合、两条边的拼合、面与边的交接构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等。

榫卯结构能够让家具的各个部件紧密相连,同时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挂牙:挂牙是一种上宽下窄、纵边长于横边的角牙,通常用于搭脑下方,具有装饰和支撑作用。

打洼:打洼是一种在桌案类家具边缘或枨子表面刻出凹面的装饰手法,能够增加家具的美感和使用功能。

托腮:托腮是一种出现在高束腰家具上的结构,能够承托加固装饰束腰的功能。

十字枨:十字枨是一种交叉如十字的枨子,通常用于方凳、方桌四腿对角设交叉横档。

步步高:步步高是一种传统家具结构中椅子脚枨的设计方式,前枨最低,两侧枨较高,后枨最高。

罗锅枨:罗锅枨通常用于明式家具中,是一种连接腿柱的横枨,中间高拱,两头低弯,形似罗锅。

挡水线:挡水线是一种出现在传统家具桌案之上的装饰线,能够防止桌面上的汤水流出。

矮老:矮老是家具上牙条与下横枨之间起支撑作用的小立枨,因其通常都不高,故名矮老。

卡子花:卡子花是由矮老发展而来的一种具有更强装饰性的部件。

鳝鱼头:鳝鱼头是椅圈扶手尽头向外反转的小勾,有人称之为“云头”,师傅们都形象地叫它“鳝鱼头”。

关门钉:关门钉是一种用于明式家具榫卯拍合后的加固方法,使用趱打眼,觥入一枚木钉或竹钉,使榫卯固定不动。

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

以上是新中式家具结构介绍的一些术语,这些术语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和欣赏中国传统家具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释义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建筑释义

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强烈地打动了作者。 作者寻思再三,力图猜出:那痛苦的灵魂,
一定要把这罪恶的烙印、不幸的烙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头上才肯弃世而去的人,究竟是 谁。 后来,那堵墙壁又遭灰泥涂抹或者刮磨(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已不得而知了),这个字 迹也就不见了。将近两百年来,各座中世纪奇妙的教堂遭受的对待,不正是如此么!随 处都有人来加以破坏,使它们里里外外残缺不全。教士们来加以涂抹,建筑师们来加以 刮磨,然后民众跑来把它们平毁。 这样,雕凿在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迹,它不胜忧 伤加以概括的、尚不为人所知的命运,今日都已荡然无存,空余本书作者在此缅怀若绝。 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 逝,甚至这座主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 这本书正是为了叙说这个词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 苦. 辛弃疾《摸鱼儿》
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但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空间无情,人有情
若干年前,本书作者参观圣母院一或者不如说,遍索圣母院上下的时候,在两座钟楼之 一的黑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词: ANAFKH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受时 间的侵蚀已经发黑,深深陷入石头里面,它们的形状和姿态都显示出峨特字体固有的难 以言状的特征,仿佛揭示着把它们书写在这里的是一位中世纪古人。尤其是这个词所蕴

明清家具部件名称

明清家具部件名称

明清家具部件名称门扇,是橱柜等设有可左右开启和关闭的部件,是古代家具一般由门框和心板构成,俗称橱门、柜门,也称屏门,作用类同仪门,平时关闭,人由门前左右廊道绕入,遇大事或贵客莅临才开启。

两开两合的大门的其中一扇门叫做一块门扇子。

门扇是所有装饰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门扇所具备的特殊地位使它往往成为体现装饰风格的一中象征物。

托泥,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

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加固了四腿的坚固与稳定,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

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

条案足端着地的横木称“托子”。

龟脚,托泥下又出现了小巧的,如龟行的小足,使整体呆板的四框之下,又出现可爱的四只小海龟,既活泼又起到通风的作用,这种小足称为龟足。

墙板,位于家具左右两侧,呈垂直面的板材统称“旁板”或称“墙板”。

束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是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分。

有束腰的家具,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面板,凡椅面、桌面、案面、几面等都采用攒边作法,芯板所取用的板材俗称“面板”。

结子,即“卡子花”,或称“结子花”。

为家具上的雕花饰件。

多用在“矮老”的位置,实际就是装饰化了的矮老。

图1—3是结子花或卡子花门罩,架子床迎面设置的装饰构件。

有“月洞式”,“栏杆式”及“八方式”等。

飘檐,拔步床踏步架如“屋”,屋上之檐曰“飘檐”。

门围子,有的架子床除三面设围子外,正面还立门柱,门柱与角柱之间安两块方形的围子,叫“门围子”。

椅圈,圈椅的搭脑向两侧前方延伸与扶手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圆形,俗称“椅圈”,又称“栲栳样”。

牙条,即牙子,也称之为丝杠。

一般指面框下设置连接两腿之间的部件。

有束腰的家具则在束腰以下部位的主要连接部件。

设在其他部位的一般改称牙条。

角牙,又被称为“托角牙子”。

家具横、竖材交接处为了起到加固和装饰美化作用,常常制成各种各样的短木条、短木片、角,花板等安装在交角部位,形成一种三角形或带转角的部件,名曰“角牙”,或称“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宅府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结构名称“壸门”与“壶门”
之正误辨析
【宅府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结构名称“壸门”与“壶门”之正误辨析
2015-01-06 编辑整理:李建国中国宅府
中国宅府
?
近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明清家具研究著作与画册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往往将壶门形状的结构以“壸门”(壸,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图一)或“壸门牙条”等名称标注。

但是在民间木工匠人的称谓中,又大多将此结构名称读为壶门。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

“壸门”一词既未象形,亦不达意,且晦涩不通,查无出处,应为“壶门”之误,具体例证浅析如下。

“壸门”之词义晦涩不通壸,其字义在《尔雅》中解释为:“宫中衖谓之壸”,(衖,同“巷”);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

在古代“壸”字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

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城郭外的门槛,或者妇女的内室,“壸门”一词都晦涩不通,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
具中的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且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明清时期的家具也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和宫廷内室的装饰形式风格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

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

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中国明清家具无论是木工制作、榫卯结构还是雕琢装饰都是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

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绝对是无法忽视北宋时期之《营造法式》的。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由北宋官方颁布刊行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其内容涵盖了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锯作等等所有古代建筑工程类别中的施工方法标准、结构比例数据和工序工时等等,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这本书在元代也被官方重刊,明代亦将此书内容收入《永乐大典》,用此书为标准对当时的建筑工程进行审验核算,清代乾隆时期时期又
将其录入《四库全书》,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行业的权威性巨著。

在《营造法式》的第一、二卷的《总释》中,记载和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
的通用名称以及书中所用正式名称,在全书三十四卷文字与配图中,均没有出现“壸门“一词,而全部以“壶门”来命名。

例如,《营造法式》卷第三,石作制度,殿阶基之制度中,记载“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

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间四周并迭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榇石。

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

”这里是《营造法式》全卷中第一次出现“壶门”名词。

如果在此质疑建筑中砖石结构的名词不足以对应木工结构名词,那么让我么再看看《营造法式》卷第六至卷十一的小木作制度。

小木作制度主要记叙木工中阑槛、门窗、屏风、佛龛等制作工艺与方法。

在卷第十,小木作制度六,转轮经藏之佛道帐制度中记载“……用六铺作卷头,其材广一寸,厚六分六厘,每瓣用补间铺作五夺,门窗或用壶门神龛,并作芙蓉瓣造。

”另外在壁藏之制度中还写道:“……坐高三尺,深五尺二寸,长随藏身之广,下用龟脚,脚上施车槽叠涩等,其制度并准佛道帐坐之法,唯坐腰之内造神龛壶门,门外安重台勾栏……”在《营造法式》第三十二卷,小木作制度图样内容中,有佛道帐制度对应的配图,其描绘的壶门形状与明清家具中壶门式轮廓完
全相符。

《营造法式》不仅详细规范了以石料、木材等方式制作壶门结构的规格与工艺方法,还进一步规定了不同施工方式中所限定的工时、用料规格、用钉用胶数量等等,以此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与核算。

例如,在《营造法式》卷第二十四,诸作工限,雕木作中记载:“鋜脚壶门版,实雕结带华(透突华同)每一十一盘一功”,也就是说雕刻壶门板,以实雕、透雕、浮雕方式雕刻结带花作为装饰,每一十一件记为一个功。

综上所叙,《营造法式》全卷内容中,只有“壶门”,而无“壸门”之说,且《营造法式》历经各朝官府反复修订勘正,一九二五年刊行重印的陶湘版本《营造法式》更是直接参照了故宫内藏版本,并邀请曾任清宫建筑工程总管的官员与多位名匠艺人对此书予以校勘审定,而后发行于世。

“壶门”之词,在各版本记载中尽皆一致,因此,排除了典籍中错印误写的可能。

另外,遍阅明代的《鲁班经匠家镜》、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等古代典籍,也未出现“壸门”一词,故而,可以断言“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乃后世误读谬传所致。

“壸门”一词的谬误溯源谈到“壸门”一词的谬误缘由,不能不提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曾官至中华民国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先生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以研究《营造法式》内容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制、典籍为主。

营造学社内设文献、法式二组,分别由刘敦桢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主持,并聚集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事古
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1943年王世襄先生受梁思成的推荐亦加入营造学社,从事古代建筑与家具的研究。

)营造学社发展期间,大量调查数据和学术文章陆续刊登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之中,此套汇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共七卷二十三册,从第一册至二十一册所有论文著作中,对于壶形结构名称皆以“壶门”标注,未出现“壸门”字样。

例如第一卷第一册的《仿宋重刊营造法式校记》一文中,对《营造法式》中因各版本不同存在的字词相异之处予以了对比与校勘说明,但“壶门”一词在各版本中并无相异,仍予以沿用。

刘敦桢先生在《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一文中对云居寺塔的记叙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了佛塔中的壶门式结构“第一层平坐下的间柱式样和壶门式群版,人物垫栱版等,表示十足的辽代作风。

”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三十二页)。

文中附图壶门式群版与明式家具中壶门式开光的轮廓样式一致。

再有,在第六卷第三期,四十页的《苏州古建筑调查记》一文中,描叙双塔寺外观时写道“……外壁表面则于转角处隐出八角形之柱,下施地栿,上施阑额,每层配列壶门式之窗四处……”同样,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四期,一百三十九页,由梁思成、林徽因所著的《平郊建筑杂录》第四章节,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记叙天宁寺塔时写道“塔建于
一方形大平台之上,平台之上始立八角形塔座。

座甚高,最下一部为须弥座,其束腰有壶门花饰,转角有浮雕像。

此上又有镂刻着壶门浮雕之束腰一道。

”文中所配图片的壶门花饰也与明清家具中的壶门轮廓别无二致。

在此卷的一百四十九页,作者还详细分析了各代壶门形式的不同:“平坐斗拱之下更有间柱及壶门,间柱的位置与斗拱不相对,其上力神像当在下文讨论。

壶门的形式及其起线软弱柔圆,不必说没有丝毫六朝刚强的劲儿,就是与我们所习见的宋代扁桃式壶门也还比不上其稳健,我们的推论也以为是明清重修的结果。

”梁思成主编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被《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二期收录,此文第一集台基中,讲解须弥座的建筑形式中写道“……有枭混莲瓣的须弥座,殆至五代乃渐盛行,至宋而更盛。

基身或以小立柱分格,内镶壶门等等,基上下枭混始见复杂。

”文中配列的图片也清晰的说明了壶门结构的样式。

以上所列章节,只是随意列举,《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全书中对于“壶门”的记载随处可见,因此,壶形的装饰手法在历代古籍与专家著作中皆命名为“壶门”已确凿无疑,那么“壸门”一词的误用由何处开始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最后两册,即第七卷的一、二期开始出现“壸门”一词。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出版后,正值七七抗战
爆发,此后中国营造学社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期间因印刷方面的困难迫使勘误停顿了七年之久,在李庄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营造学社因陋就简,采取手写然后用毛边纸石印的方式出版了第七卷的一、二期。

因是手写,故而疏漏难免,在这两册书中勘误标明的笔误就达一百多处,“壸门”一词也开始出现在不同章节中,并在随后的传播中以讹传讹、沿谬成习。

建国后编辑出版的简体版《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全集》等书籍中,编辑者忽略历代典籍与先辈原著,将梁思成先生早期文章中写明的“壶门”全部改为“壸门”,终至“壸门”谬传于世,以讹传讹,成为传统建筑与家具部件结构名称谬误之源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