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探究 展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 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 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 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 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 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 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 “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 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 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 《我的母亲》 。 邹韬奋《我的母亲》。
总结 反思
赞歌, 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 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 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 “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我 的 母 亲
事件 板书 设计 元宵夜“巡阅” 读小说热泪涌流 “我”背书挨打 夏夜劳碌的身影
母亲的形象 (朦胧——清晰) —— 笑:美丽、慈爱 —— 哭:善良、多情 —— 哭:痛苦、无助 —— 忙:劳苦、能干
我的认识 主 题 (浅显——深入) 可爱的性格 —— 初识母爱 努力的精神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能干的才具 —— 感念、理解 (痛惜和谴责) —— 歉疚、感恩
2
课后 反思
3
2
课题 课型 教学 内容 新授 2 我的母亲 总课时
我的母亲
二课时
第
2 课时
授课人
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 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2、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 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 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 热爱新生活。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资源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总结提升
今天你收获了哪些?
对于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上的触动你都可以谈一谈。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慈爱
严厉怀念
和气感激
宽容敬爱
刚强
写法探究
本文中的母亲形象是平凡的,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平凡小事中渗透了无私的爱以及宽厚仁慈刚强的好品格。在表达上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质朴真切,朴素的中流露真挚感情。文章结构清晰自然。这些写法上的特点值得同学们学习。
拓展延伸
1.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请回顾你与母亲之间难忘的生活片断,将它记录下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要求: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2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年级
八年级
总课时
2
姓名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识记重点字词,感受母亲形象;
2.学习文章用朴素文笔表达浓浓深情的手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母亲美好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朴素文笔表达浓浓深情的手法
明确:怀念
感激
敬爱
语段:“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1、学习用典型的事例和具体的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2、感受母亲的人性美。
3、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歌曲阎维文的《母亲》。
学生听歌后谈感受。
师: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
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胡适先生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这节课我们一道走近胡适的《我的母亲》。
(板书)二、初步感知1、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文绉绉糜先生掷铜钱庶祖母佃户吹笙描摹眼翳宽恕野蛮绰号2、速读课文:都说母亲是第一任老师,那么作者笔下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这是一位---------------的母亲。
明确:仁慈、温和、宽容、隐忍、气量大、性子好、善良、体谅人、有刚气等三、再读课文,细品母亲1、文中哪些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突出了母亲的形像?2、【资料】(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
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
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
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
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3、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和母亲相关的事例:催我早醒、催上早学早训、管束、重罚舔病眼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如何与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间的矛盾。
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总结:母亲嫁入胡家30年,23年是在守寡。
她做后母、后婆、后奶奶,她生活的艰辛确实如同胡适所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但是正是在这痛苦的生活中,胡适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宽容、善良、容忍、温和而又“刚气”。
4、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下册 2《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我的母亲》教学设计附件:附件(一)《我的母亲》问题导读---评价单姓名班级设计者学海导航:作者介绍: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导学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加粗字注音: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词语解释: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文绉绉:仁慈:侮辱:面红耳赤:气量:二、默读课文,完成阅读发现。
1、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2、认真读课文,理清思路:3、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三、诵读课文,同伴交流感受:四、我的问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胡适《我的母亲》教材把握:《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本文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要把课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及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就文中的母亲的教育方法及做人的美德进行讨论,让学生细细品味自然、质朴,又含意丰富的语言,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让学生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点。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关于母爱的文章接触的较多,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体验,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学习语文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针对于学生这些的特点,本文教学我主要采用以文感人,读文现人的方法,让学生在引导中独自体验,分析,品悟人物形象特点,进而使学生发出感激母亲这一呼唤。
但他们也正是处于叛逆的年龄,很多孩子觉得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事理所当然的,他们很多时候不能理解自己的母亲更不能感谢自己的母亲,所以,这堂课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母爱,理解自己的母亲,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
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我的母亲》教材介绍:《我的母亲》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
作者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体裁是一篇传记。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中年时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经历,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又很有刚气的优秀品质,突出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
学情分析:正处在成长逆反期的学生们对父母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们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深厚感情,领悟“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深切的情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掌握课后读写要求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
(2)概括文章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体味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时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1、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学会如何概括事件,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如何在朴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的怀念。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文章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与当前学生的生活相隔很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文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会有许多不解的地方,这是学习中的难点。
课前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2、查找有关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以读读《胡适自传》。
3、为母亲做一件事,可从以下提议中选一件去做,做后请母亲写下感受,封在信封里,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提前不要拆开看。
A、为母亲洗一次脚B、为母亲梳一次头C、为母亲做一顿早餐D、与母亲做一次深情拥抱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预习反馈、整体感知、深入挖掘、拓展延伸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胡适先生的资料,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的母亲未必是伟大的教育家,未必是著名的学者,但是当我们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会发现母亲是那样伟大,是那样可爱。
胡适先生多年以后,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今天我们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二、出示活动任务1、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2、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理解作者的童年对表现母亲的作用。
三、展示课前自学成果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简介作者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诌议》,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2、了解背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
她23岁守寡,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46岁死去。
冯顺弟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母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 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教学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思考: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质问:责问。
广漠:广大空旷。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母亲》教师个性化批注《我的母亲》教学重点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所写的事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2、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教学难点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教学方法速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
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
莫泊桑说:“人生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舍得一切只为供胡适读书,使之出人头地,她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个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
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这篇文章就是胡适为纪念母亲而作的。
二、感知求疑检查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2.解释下列词语。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3、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尝试集》过渡语: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用自己的语言概况或用课文中的语言均可)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三.、探究内化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的形语言,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提示: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容忍。
”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有时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归纳:通过写这些事情,表现母亲的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板书设计 (可在学生回答3时边概括边板书)我的母亲胡适早训、催上早学严厉重罚、舔病眼慈爱债主要债,不骂,不露怒色仁慈、温和受气,忍耐、悲哭气量大、性子好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质问刚气,不受人格侮辱四、拓展延伸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一、激趣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胡适的母亲——那个仁慈、温和、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近的老人。
在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切的感恩与思念,何取得这种效果的呢?二、感知求疑学生默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写“我”的童年,为写母亲做铺垫(1-4段)。
第二部分:写母亲的言行,体现对“我”的言传与身教(5-12段)。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表现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13段)。
思考以下问题: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2、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明确:1、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2、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
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三、探究内化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教师导学: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做人的态度风格。
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就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四、拓展延伸‘1、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对此,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①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辅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②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欣赏“诗中的母爱”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又如:歌曲(付林)、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作业布置1.研讨与练习三。
2.《基础训练》。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