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一政治轮复习 文化生活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单元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3)
第
单元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
考点透析
自主学习
热点聚焦
易错分析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见附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 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 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 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呈现 多民族文化色彩。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容性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 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 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 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单元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第
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纲展示
考点透析
自主学习
热点聚焦
易错分析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见附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 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 用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 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 所仅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 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呈现 多民族文化色彩。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 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点,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材料中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即一容性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 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 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 借鉴、 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源远流长
区 别
博大精深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 见证不同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 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
要见证
联系
大精深的见证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2.表格比较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
区域文化
民族文化 所谓民族文化, 就是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共同体在 历史和现今所创 造的能够代表其 共同特点的文明 成果的总和
决定。
3.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2012· 广东卷· T31①) (×)
理由: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4.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 的。 5.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6.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2012· 海南卷· T7③ ) (× ) (2011· 天津卷· T5B) (× ) (2010· 江苏卷· T19③) (× )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 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一、命题常设误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 (2013· 全国卷Ⅱ· T19④) (×)
理由:海峡两岸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各地文化 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2.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2013· 安徽卷· T9③)( × ) 理由:地域可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文化由经济、政治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1)
(2013· 北京文综)“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 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 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发展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
要不断创新,融入时代精神,C 项符合题意;A 项强调对传统 文化要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显然不符合题意;B 项强调文 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符合题意;D 项强调要尊重 文化多样性,与题意不符。故应选 C 项。
[答案] C
孔子的主要言行, 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 理编成 《论语》 一书, 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这说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需要不断继承与创新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文字吗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我们必须分清,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 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课堂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展示了中华文化在古代发展的辉煌历程,请选出 时期与文化思想一一对应正确的选项( 时期 )
文化思想地位 中华文化的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
①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 A.①②③④⑤ C.①⑤④③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随堂练习 P 161
7、(2015·福建文综,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 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 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P160
3、(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 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 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专题三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真题引路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特征)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发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和
展历程
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新必修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jīnglì)了衰微的过程(中国封建统治 的日渐衰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文化内容的优秀与独特性体现文化的博
No 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2、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 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 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独正名(zhènɡ mínɡ)”“去中国化”等推行“文化台独”活动, 此举遭到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对。
为什么要反对“文化台独”?
C.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 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断: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学技 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第十二页,共26页。
陶刻 画 (kè huà) 猪纹 钵 河姆 渡文 彩化陶
(cǎit áo) 叶纹 钵
仰韶 文化
第十三页,共26页。
第十八页,共26页。
如何(rúhé)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 风格,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独特性)
第六课 我们(wǒ men)的 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26页。
阅读(yuèdú) 思考: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jīnglì)了衰微的过程(中国封建统治 的日渐衰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文化内容的优秀与独特性体现文化的博
No 大精深)。(文化的民族性体现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第二十一页,共26页。
2、近年来,台湾岛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 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 关系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台湾当局不断在台 湾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台独正名(zhènɡ mínɡ)”“去中国化”等推行“文化台独”活动, 此举遭到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对。
为什么要反对“文化台独”?
C.意义: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 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判断:科学技术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学技 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第十二页,共26页。
陶刻 画 (kè huà) 猪纹 钵 河姆 渡文 彩化陶
(cǎit áo) 叶纹 钵
仰韶 文化
第十三页,共26页。
第十八页,共26页。
如何(rúhé)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 风格,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作 出了巨大贡献。(独特性)
第六课 我们(wǒ men)的 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的中华文化
第一页,共26页。
阅读(yuèdú) 思考:
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_文化生活_第六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
名师点睛 〖重点理论〗 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原因 两个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 三个特性→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区域 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状元笔记 〖速记图表〗
独特性 区域性
基本特征
中华 文化
民族性
力量
包容性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 点 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特 别 提 示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文化 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 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2)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 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同、通用,也 不能笼统地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高考复习策略
3.此课时的核心在于凸显中华文化的力量,所以复习中 一定要立足中华文化,掌握展现文化力量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结合各地文化节的举办,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节以及少 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结合海峡两岸的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理解传统文化 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结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汉语影响的不断扩大, 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认识中华文化发展的原因。
思 维 点 拔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 择题中,主要是考查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区分与判断; 在主观题中,主要是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 深,而中华文化的特征还包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练习
3.(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D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对早逐渐形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练习
用响
会影响
较大
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必修
使中华文化有时间丰富发展自己,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正因为中华
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易混辨析 区分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区域性
民族性是指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出各自的民族特 色;区域性指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文化各有特色,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D 文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故①错误。②夸大 了汉字智慧的作用,故②错误。《汉字时间》可以使 观众感受到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③④正确。
2.安徽的两个水系将全省分为三个自然区域,文明 的脚步在时空上从北向南依次落在安徽地域上,形成 了三大文化圈: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 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这体现了( B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安徽文化呈现着不同民族文化色彩 ③自然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 ④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儒学吸收佛 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这表明中 华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 化,④错误。故选C。
易错点 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文化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正确:文字不同于汉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 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 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正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复习课件
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 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化的两 个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 因——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理出一个 三个角度去分析,准确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 容,从地位、必要性、意义三方面总结原因,抓住 核心词理解措施。在复习中还应理清中华文化与民 族精神的关系。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②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 性。
2、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 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 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 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以上七个时期,在复习时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
如秦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
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宋元明文艺、科技等 方面成就巨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 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
•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 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文化关键是把握中华文化的两 个特点,特别是要注意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 因——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理出一个 三个角度去分析,准确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 容,从地位、必要性、意义三方面总结原因,抓住 核心词理解措施。在复习中还应理清中华文化与民 族精神的关系。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②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b.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 性。
2、各民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感和归属感的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 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 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 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以上七个时期,在复习时要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时期,
如秦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
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全盛时代;宋元明文艺、科技等 方面成就巨大。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 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
•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共13张PPT)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 与区域文 化 中华文化 与民族文 化 区域文化 与民族文 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 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 现文化的“多元”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 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2)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 思想、 殷周 ___________ 时期 “敬德保民”思想 春秋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战国 秦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 化的发展 儒家学说 确立至尊 ___________ 地位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 思想的_______ 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_________ 儒家思想开始形成统治地 位
汉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 响、作用
隋唐 时期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 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气度恢弘的_______ 全盛 时代
宋元 明时 期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 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巨大 宋明理学对后期的封建社 的成就。同时产生了影响后期 会影响较大 宋明理学 封建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 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 民族性 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角度 博大精深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 6-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
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史书典籍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 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含义:
求同存异:是能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 是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总理:一个不读书的人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2009年04月24日 来源:新华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 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 度过了富有意义的一天。
★教学重点、难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
(一) 古代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 时期 殷商 时期
天命 神权 “敬 德保 民” 思想
春秋 战国
诸子蜂 起、百 家争鸣
秦
促进统 一的民 族文化 发展
汉
独 尊 儒 术
隋唐
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宋元 明
产生 宋明 理学
明清
近代 西方 文化 传入
文化 思想
在中 华文 化发 展史 上的 影响 作用
对早 期中 华文 化产 生深 刻影 响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识记: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古代文明: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
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 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 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 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玛雅 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 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区域文化差异?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 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 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A、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B、地位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高度称赞我国
四大发明:“我们若要观察新发明的力量、效 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 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 影响力。”
3、海洋性与延展性并重。闽南文化浸染了海洋 文化、商业文化的色彩。妈祖信仰充分体现 了其地域特征。闽南文化对外的延展十分显 著。其中以对台的影响最为深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⑵ 优秀的民族文学 ⑶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识记: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之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古代文明: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
伦国家早已夭折;印度的婆罗门文化极其辉煌, 可创造文化的雅利安人却不是本土居民;埃及 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直 到17世纪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玛雅 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 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 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区域文化差异?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 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 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 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A、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B、地位 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高度称赞我国
四大发明:“我们若要观察新发明的力量、效 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 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 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 影响力。”
3、海洋性与延展性并重。闽南文化浸染了海洋 文化、商业文化的色彩。妈祖信仰充分体现 了其地域特征。闽南文化对外的延展十分显 著。其中以对台的影响最为深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点)
1. 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⑴ 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⑵ 优秀的民族文学 ⑶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单元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50张PPT)
(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 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 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 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 量之源。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 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 化传统之中。
巧学增分·能力提升 易错提醒 易错点1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 征 【提醒】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 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 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 文化内容丰富。
【训练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 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 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题眼突破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 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 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 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 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 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 融入、借鉴等。
真题演练 命题角度1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2014·天津)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 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 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 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 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汉字与史书典籍
史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 证。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原 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 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 资料。)
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 点 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 罕有。 文明的重要标志。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⑶民族性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 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 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 族文学。 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 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 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儿弟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 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⑵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作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 用 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 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 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 意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 义 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 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⑴独特性 --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科学技术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 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 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 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 点。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 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 (2)三者的联系 •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 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 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 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 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 力。 •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 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题目观点只看到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而没有看到中华文
化的共性。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经 济生活、心理素质和语言不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 纷呈,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的共性, 又有……特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 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 灿烂 的中华文化。
4.意义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 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 内忧外患、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 每一 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不竭力量之源。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件
2013年7月11日星期W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 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 民族精神 综合探究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肩负”强基固本“的பைடு நூலகம்化使命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在
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甚至把儒、释、道三种思想的
外在象征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是中华民族文
化包容性的一个很好注脚。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 博大精深的原因
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 (1)三者之间的区别 • 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 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 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 面的特征。 • ②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 范围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 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 体。而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 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 ③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近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 几乎每年都有涉及。从各地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以有关的史 料、古文、民族文化状况等为背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 查。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结合历史事实,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表现及原因;结合我国
的文字、史书、文化遗产、乡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民族 的文化习俗等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3)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 它不断创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之外,
还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 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得以记载流传下 来。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 学典籍,有其合理性。 •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 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包 容性,有利于个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⑴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 期 文化思 想 殷商 时期
天命 神权 “敬 德保 民” 思想 对早期 中华文 化产生 深刻影 响
春秋 战国
诸子蜂 起、百 家争鸣
秦
促进统 一的民 族文化 发展
汉
独 尊 儒 术
隋唐
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见证
作用
文学艺术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 神生活、展示人们 的精神世界有独特 的作用。 辉煌而历史悠久、内 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向往和美好追求,在 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 占有重要位置。
特点
地位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 方水土,一方文化 ⑵区域性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 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 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 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 ①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 明的巨大冲击。 • ②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 C.创新角度(见教材P55)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类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从中 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 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 侧重 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 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 点 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 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 区 点 广阔 别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 见证 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 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 要见证 深的见证 联系
[特别提醒]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区域文化的绚丽多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误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 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 注意: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 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 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 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 各自的特色。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 情 播 报
1.近三年新课标高考对本课的命题重点相对集中于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本考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命题非常灵活,既可 以以有关的史料和古文为载体,也可以结合社会重大的 文化活动(如全运会开幕式或中外文化交流等),考查学 生对中华文化特征的感受和领悟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011年备考要结合我国 的民族政策,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的复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