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部悲剧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贵族家庭的一段悲剧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人性中的浅薄、虚荣、贪欲等丑恶面。
本文将探究《孔雀东南飞》中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身份压力《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大多来自贵族家庭,对于家族传统、身份压力的重视导致了故事的悲剧发生。
主人公卢钦在文化程度和人格品质上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但无奈身居显赫的卢家,他不得不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誉而作出了牺牲。
卢钦的自我价值被家族荣誉所支配,不能自主决策,导致他被迫与已婚的堂妹阿毛产生了错误的关系。
之后,因为卢钦的亲弟弟挑拨离间,阿毛被卢家逐出家门,卢钦也因此愧疚难以自持,崩溃身亡。
二、利益纠葛《孔雀东南飞》中爱情和利益的交错困扰了主人公。
卢钦对阿毛的爱情被家族的利益所束缚,他将阿毛视为重重利益和责任的代价承担者。
而阿毛则对卢钦的爱情和金钱所困扰,她不想成为卢家的负担,但是卢家的大量债务和传统家族的观念让她不得不接受卢钦的援助。
在爱情和利益的交错中,卢家的弟弟卢寅更是利欲熏心。
他不仅与卢钦争夺阿毛,还独吞了家族的全部财产,甚至是卢钦的财产。
而与此同时,家族的牺牲也让阿毛遭受了极大的影响,被放逐出家门,甚至失去了孩子。
最终,阿毛私自放火烧死了卢家的所有人。
三、传统观念《孔雀东南飞》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
小说中卢家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堂兄弟、堂亲姻缘之间的关系非常扭曲。
卢家对传统家族荣誉、家族财富等观念的高度重视,导致整个家族的活力被压抑,局限了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同时,阿毛和卢钦的爱情被家族的传统观念所禁锢。
由于传统家族的礼教约束,卢家无法接受堂兄弟之间的婚姻关系,使得阿毛与卢钦的爱情不得不舍弃。
而卢家的贵族身份和地位,也让他们不敢放弃对传统家族荣誉的承诺,选择把自己的幸福献给了社会的期望。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卢家的传统家族观念,还有卢家成员的利益纷争、身份压力等因素。
浅谈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悲剧
浅谈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规模宏大、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长篇五言叙事诗。
这首诗记述了汉末建安年间,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真心相爱却无法相守,最后以死殉情的凄美故事。
诗的最后一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它要告诫世人什么呢?从“两家求合葬”一句,得知两家人肝肠寸断、后悔不迭。
就是说如果当初不那样做,悲剧就不会发生。
换言之,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中我们能受到哪些启发呢?一、性格上不要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关于造成刘兰芝和焦仲卿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历来教参上都把她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但从人性的角度看,性格的因素应该占了很大比重。
封建家长应专指男性,因为经济、社会地位使他们有权决定家里的一切。
而刘兰芝和焦仲卿都是生活在父位缺失的家庭中,那么,谁才能成为一家之主呢?这时个人的性格因素起了极大作用。
刘母善良随和,较近人情。
而刘兄生性粗暴强悍,在刘家,刘兄说了算。
长期生活在焦母强悍蛮横,唯我独尊的高压之下的焦仲卿,性格懦弱。
焦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
因此,焦仲卿在婆媳矛盾冲突中无所作为,左右为难,备受煎熬。
刚强自尊的刘兰芝与固执己见的婆婆不可能和睦相处。
刘兰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
二、要善于交流沟通,增进了解母亲年轻守寡,好不容易将焦仲卿兄妹养大,她自然会将振兴家业的希望放在儿子的身上,但看到小夫妻俩感情甚笃,儿子无心在事业上发展,便迁怒于刘兰芝,认为是她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而刘兰芝并不知情,将自己的努力方向定位在“奉事循公姥”,日夜辛勤劳作上,殊不知,她们的关注点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如果她们能够相互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诉求,也不至于使双方的积怨达到积重难返的程度。
三、要经常反思,学会换位思考焦仲卿虽然向母亲表达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想法,但焦母并没有当真,反而听出了威胁的味道,坚持将刘兰芝休弃。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经典的古典小说,描写了意外死亡的武夫柳亦波和他的妻子沈熙实在南京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爱情和遭遇。
整个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其悲剧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的束缚
《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年代,是清朝嘉庆年间,封建思想盛行,文人学士在政治地位上占据优势。
然而,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主人公柳亦波,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打压自己的妻子沈熙,她也受到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待遇,无法进入书院读书,受到各种侮辱和贬低。
二、家庭纠纷和矛盾
小说中描写了柳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这些原因导致了主人公柳亦波的死亡。
柳亦波的父亲是柳书生,沈熙的父亲是沈家大少爷,两家在文化和家庭背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柳亦波同意与沈熙的婚约后,两家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导致柳亦波和沈熙不能平静地生活。
三、外部环境的迫害和打压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了柳亦波和沈熙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在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们造成打压和迫害。
比如,柳亦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常常受到政治和官僚阶级的打压和刁难。
另外,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沈熙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进入书院读书,受到了各种侮辱和贬低。
综上所述,《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纠纷,以及封建思想和现实的冲突等原因。
小说通过柳亦波和沈熙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悲情三部曲”之一。
小说以孔乙己、沉香居和孔雀东南飞三篇为主体,描绘了三个不同层次、不同阶级人物的命运。
其中,《孔雀东南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其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
一、情节推动小说以胡光信、刘婉如的婚姻为线索,穿插着胡光信遭受的民族屈辱、家庭变故,以及刘婉如的命运悲惨,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胡光信和刘婉如相恋,却因为信仰和国家因素被迫分手。
胡光信上了前线,战争的残酷和污浊削弱了他的意志和品性。
回到西南后,他陷入了酗酒、疯狂和自我放纵的境地,对爱情和亲情的执着渐渐消失。
而在另一方面,刘婉如也经历了人生的坎坷。
为了生存她走上了卖淫的路,终于被逼自杀。
两个人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真实,也彰显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通过情节推动,将悲剧的因素一步步引入,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人物性格小说中,胡光信和刘婉如是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塑造对悲剧结局影响很大。
胡光信在前线深受屈辱和磨难,他对爱情的执着被社会现实和心理冲突所磨灭,由智者变成了疯子。
他沉迷于酒、女和赌博,失去了理智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终走向了弃恩背亲的悲剧境地。
而刘婉如则是一个受害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卖淫之路。
她没有背弃爱情和道德,却被妇女榜样所谋害。
她的命运凄惨,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性别歧视和人文缺失的问题。
两个人物的不幸相遇,也是命运安排的一种不公。
三、社会背景小说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社会处于动荡和萎靡不振的局面,战争频繁、经济凋敝。
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难,是一段艰苦的时期。
胡光信的遭遇,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的经历反应了民族屈辱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命运,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而刘婉如所处的社会环境,则是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反映。
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性别歧视和女性生计问题。
孔雀东南飞原因分析
《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产生原因六组:解晓涵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如此美好的爱情最终却酿成了一碗苦酒,自饮之,心碎肠断,共赴黄泉;人闻之,心愁神伤,为之叹惋。
为什么美好终究成了悲剧,为什么爱人最后化了云烟,为什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为什么爱人除了同亡别无他路??对此,我做了如下分析。
一、婆媳关系(起因)整个悲剧的开端便是焦母对兰芝的各种嫌弃,如果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嫌隙隔阂没这么深,或许便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也或许结局会是皆大欢喜。
先说焦母,首先从诗中可以看出,焦父可能是已经去世了,或者是焦父对于家中之事不闻不问,因此焦母在家里是大权在握的,家中一切事务焦母能够说了算,包括焦仲卿的婚事。
作为这样一个在家里当家做主,大权独握的母亲,她的性格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强势的方面,甚至是很独断的。
再有,古代母凭子贵,焦母有仲卿这样的儿子,自然是以儿子为自己的一切,再加上,焦仲卿是年纪轻轻就做了小吏的,作为一个母亲,焦母自然以自己有这样的儿子为自豪,而且可以看得出,焦母对于儿子有一种占有欲,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只能听自己的话,只能孝敬自己不能对别人好。
因此当焦仲卿的生命中有出现了一个刘兰芝的时候,焦母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此一个这样的焦母,为什么会讨厌兰芝,也就明了了。
其一,焦母希望她的儿媳应是一个能事事听她的,对她百依百顺,唯唯诺诺的乖乖女,一个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木头人。
然而刘兰芝并不是这样的,兰芝温柔善良善解人意,但她的骨子里有不可侵犯的尊严和硬气。
对待焦母,她可以孝顺服侍,却绝不会低三下四;她可以听从母命,却绝不会忍气吞声,她不是一个封建传统意义上唯唯诺诺的弱女子。
而这恰不如焦母所愿,所以,酵母便开始打心里看不惯兰芝。
其二,便是仲卿与兰芝之间的爱情之深。
娶妻之前,仲卿对母亲百依百顺,十足的大孝子;而娶妻之后呢,仲卿与妻子的感情越来越深,前面已经提到焦母对儿子是有一种占有感的,这让焦母的心里有了隐隐的失落感,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019《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精品教育.doc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对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从总体上看,大多把悲剧主因归结到焦母和刘兄身上,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赋予他们迫害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权利,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刘兰芝是位勤劳、善良、美丽、富于反抗精神的女子。
如果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与婚姻爱情、美丽勤劳互为克星,那么,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早就应被婚姻爱情美丽勤劳的“垂天之云”所吞没了,无力延续几千年;如果《孔诗》主要是反抗和迫害的关系,那么也就不可能时过千年还是那么辉煌。
应当承认,《孔诗》是根据生活原形,经过艺术创作,再经过民间或文人润色逐步形成的文本,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方式,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因此,它的悲剧原因具有多元特征。
一、社会的悲剧《孔诗》舞台上活动的人物众多,焦家有仲卿、焦母,刘家有刘母、刘兄,兰芝以外还有邻家女、媒人、县丞、县令、主簿、三郎、府君,以及从人四五百,这些人或贵或贱,或富或穷,构成人物活动、悲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在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的人物中,找不出一个诚心帮助与理解焦刘婚姻或维持婚姻的人物,不能不说焦刘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惟一能与他们默契沟通的,是耐人寻味的马匹(仲卿坐骑):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孔诗》中多次提到马,不是消闲之笔。
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人车中,低头共耳语。
”新妇车、府吏马,下马抒别情。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相况太守(府君)华贵气派。
“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马嘶为绝望之号角。
由此复按上引几句诗我们看出,闻变后马已成为摧藏马发出哀鸣,偏偏新妇能够识马声,马是新妇心灵的物化表现。
我国历来有女人比作马的设喻方式,还有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训。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其悲剧结局让人深感唏嘘。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段凄美而动人的故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呢?本文将从作者背景、情节设置、人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意外事件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悲剧命运,从中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因素对《孔雀东南飞》悲剧结局的影响,并对悲剧结局进行反思,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从文学作品中所获得的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这部经典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作者背景分析作者背景分析部分主要从作者生平经历、文学作品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他生于一世家,家境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曹雪芹学识渊博,对古代文学有深刻理解,擅长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复杂变化。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刻画了大量精致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曹雪芹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爱情、家庭、社会等题材为主,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叙事的扣人心弦。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作者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无尽探索。
2.2 情节设置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情节设置深刻展现了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也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
在情节设置方面,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逐步推动悲剧的发展。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和抉择时,往往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内心斗争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作者是吴承恩。
该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巨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周文王在封建社会中困顿于封建官僚制度的夹缝之中,最终因政治斗争失败而不幸遭遇悲剧。
本文将深入探究《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各种原因,以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悲剧还与周文王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孔雀东南飞》发生在唐代的后期,正值唐朝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使得官员们在政治角逐中争分夺秒。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周文王难免受到政治斗争的牵连,最终导致他的个人悲剧。
这也说明了悲剧的发生与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周文王的遭遇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的写照。
悲剧还与周文王的个人品格和命运有关。
在《孔雀东南飞》中,周文王被描绘成一个忠诚、正直、乐善好施的人物,但恰恰是这些美德成了他最终悲剧的原因。
他的忠诚和正直让他无法狡辩逃避政治上的纷争,而乐善好施的品格也使得他容易受人利用。
在不甘心的政治斗争中,周文王势单力薄,没有一肱之力,遭受到重重打击,最终导致他的悲剧命运。
悲剧还与作者吴承恩的写作态度和风格有关。
吴承恩在《孔雀东南飞》中运用了大量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反映了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作者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主人公,但却遭遇悲剧结局。
这种对于正直者命运的揭示和悲剧的塑造,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种深沉的悲剧色彩,使得作品的悲剧性格更加凸显,更加触动人心。
《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封建官僚体制、历史环境、个人品格和命运、作者的写作态度和风格等因素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孔雀东南飞》中悲剧的内在原因,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内涵。
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由此使得《孔雀东南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悲剧巨作。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一部道德悲剧,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国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叫做松柏的农民因为贫困而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最终导致了家庭的分裂和不幸的结束。
影片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中的悲剧原因主要集中在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贫困是《孔雀东南飞》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松柏一家生活贫困,而松柏本人又是一个性格刚烈,坚毅不拔的人。
在贫困的环境下,松柏的坚毅和意志也难以支撑整个家庭。
因为贫困,他被迫背井离乡到南方去谋生,而在南方更加艰辛的生活环境也让他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踏上了不归之路。
社会环境的压迫也是孔雀东南飞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世纪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地位低下,受到地主和官员的欺压。
整个社会秩序扭曲,道德沦丧,无法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存空间。
这种社会环境对松柏一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陷入绝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松柏一家的悲剧就不难理解了。
一家人因为贫困离乡背井,然而南方的生活条件远不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好,松柏在南方打工期间也没有收入,最终加剧了家庭的矛盾和分裂。
松柏的妻子和孩子被逼上绝路,只能去卖身换钱,松柏也在南方的不幸遭遇让他逐渐丧失了幻想,最终无奈酿成了悲剧。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唤起了现代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成为了这部电影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反映了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真实写照。
除了贫困和社会环境的压迫,松柏本人的一些性格特点也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的固执和冲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思考,而是采取冲动的行为。
他的倔强和执拗,使得他难以在南方找到工作,并在纷繁的人群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这些性格特点也加剧了他家庭的破碎和悲剧的发生。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是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松柏的妻子因为丈夫离开而被逼上绝路,只能去卖身换钱,这种情节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漠视。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由明清小说家劳若尔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清代著名将领张士诚的传奇故事。
在小说中,张士诚的一生是充满悲剧性的,他虽然有着过人的才华和勇气,却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张士诚身世的悲剧性是他命运悲剧的起点。
张士诚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境贫困,没有足够的资源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出身无疑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贫寒的生活状况使张士诚在年少时就不得不背负起经济生活的重担,以至于他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自己的才华。
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往往缺乏应有的智慧和技能,这成为了他后来悲剧命运的根源。
张士诚的性格也是他悲剧的原因之一。
他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和忠诚心的人,但同时也有着高傲、自负的一面。
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却又过于重视自己的面子和自尊,这导致了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无法获得真正的信任和合作。
他的固执和冲动常常让他陷入困境,使得他的人生走向更加复杂和困难。
张士诚的坚持与高傲心态也导致了他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造成张士诚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整个小说中,张士诚和他的家人、朋友、下属、上司等人的关系都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权力斗争等各种因素。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张士诚要应对各种诱惑和考验,他不得不在家族、朝廷和地方官员之间游走,处处试图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他没有足够的智谋和交际手段,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处于吃亏的状态,这无疑是他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历史局势和命运使然也是《孔雀东南飞》中悲剧的原因之一。
张士诚的一生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各种力量的消长更加激烈,这就决定了张士诚要在这样的时代中经历更多的考验和磨难。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一、刘兰芝被遣之谜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1、礼教迫害说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简单武断。
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
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
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
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
《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
”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
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
”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歌,是乐府艳诗。
从编者的角度看,《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
的悲惨命运。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的悲剧因素导致了女主角的悲剧结局。
这三个
悲剧因素分别是道德堕落、社会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道德堕落是导致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事中的女主角石头原本是个纯洁善良
的姑娘,但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误入了妓院。
在那个混乱的环境中,她渐渐迷失
了自己,与之前的善良相去甚远。
她开始拜金、自私,并且没有了理想和追求。
这种道德
的堕落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压力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小说中,女主角石头是一个出身贫
寒的姑娘,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
她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那
个时代,社会地位是根据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来决定的。
贫穷的石头无法逃脱贫困的桎梏,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迫使她做出了一些不幸的选择。
社会的不公平使得她的努力和付出毫
无价值,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是造成女主角悲剧的因素之一。
在小说的结尾,女主角石头本意是
想通过妓院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她被社会的偏见和道
德压力所束缚,无法摆脱妓院的身份。
她的命运完全被外界所左右,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
主动权。
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和巧合中,她的悲剧命运逐渐显露出来。
她无法改变自己的
命运,也无法摆脱自己的悲惨遭遇。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小说家沈复所著长篇小说,作于清代康熙年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刘墉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了他在家庭、社会环境的压迫下,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探寻了造成悲剧的原因。
背景介绍部分,我们将对《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和故事背景进行介绍。
康熙年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风气宽松,文化艺术繁荣。
沈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部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乡村小镇,刘墉是一个读书人出身的普通农民,他在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分析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家庭、社会因素,以及人性弱点在小说中的描绘,从而探究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1.2 作品概述《孔雀东南飞》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慎清的长篇小说,于20世纪70年代问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描写一个家庭的兴衰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陆雪琪的悲剧命运及其所受到的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人性弱点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命运的压力时所表现出的自私、贪婪等人性弱点。
小说也探讨了个人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反映了人类在追求幸福和成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对悲剧结局的思考,读者不禁会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孔雀东南飞》所表达的悲剧主题深刻而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在无情的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命运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我们需要保持真诚和勇气,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2. 正文2.1 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充满悲剧元素的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这部作品的核心。
主人公在故事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事件,也正是悲剧命运的体现。
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小就饱受家庭的困苦和压力,父母早逝,他被迫背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1. 引言1.1 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角色性格冲突、社会环境影响、爱情悲剧、命运的操控以及家族关系矛盾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悲剧得以发生并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也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上几个方面。
角色性格冲突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为主要人物之间性格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对立使得剧情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转折。
社会环境影响则是通过对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命运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爱情悲剧则是通过爱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命运的操控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物的命运被操控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
家族关系矛盾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使得剧情更加扑朔迷离。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孔雀东南飞》成为一部充满悲剧元素和独特魅力的作品。
1.2 《孔雀东南飞》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是著名小说家蒋勋创作的一部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
该小说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写了晚清末年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故事围绕着一个平凡的家庭展开,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莺莺的悲剧命运。
在那个年代,家庭的婚姻、财产、地位等问题都受到极大的社会压力和伦理规范的限制,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莺莺在家庭纠纷、爱情矛盾和社会环境的围困下,最终走上了不幸的命运之路。
这部小说通过对这个家庭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孔雀东南飞》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观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正文2.1 角色性格冲突角色性格冲突在《孔雀东南飞》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人公白烟儿是一个性格复杂且独立自主的女子。
她既温柔善良,又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思想。
而与之对立的是男主角阮玉在,他虽然深爱白烟儿,却身不由己地被家族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只孔雀在东南飞飞去追随去世的主人的情景。
尽管它从字面上看起来只是一首描写孔雀飞翔场景的诗歌,但是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暗示,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实际上是在探讨生死和情感的深邃问题。
这首诗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孔雀的悲剧命运,二是主人离世引发的失落和悲伤。
孔雀的悲剧命运是这首诗的悲剧原因之一。
在这首诗中,孔雀飞往东南,代表着它追随着它的主人。
随着孔雀越飞越远,最终消失在天空中,它离开了世俗的尘嚣,与主人相聚。
这种命运的悲剧性在于孔雀虽然追随着它的主人,但最终要与世界永别,永远无法与主人相见。
这是一种无奈和孤独的命运,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孔雀在诗中被描绘得极为美丽和自由,它的飞翔代表着对生命的追求和期待。
这种美丽和自由的命运最终只能是悲剧,彰显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主人离世引发的失落和悲伤也是这首诗的悲剧原因之一。
孔雀东南飞的原因是它追随着它的主人,说明主人的离世是诗中的背景故事。
诗中提到主人的离世是造成孔雀东南飞的原因之一,也暗示了主人的死亡给孔雀带来的深深的失落和悲伤。
虽然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主人去世的悲伤,但是通过描绘孔雀飞行的场景和意象,读者能够感受到孔雀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对主人的思念。
这种失去所爱之人而引发的悲伤和悲剧性,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体现在孔雀的命运和主人的离世引发的失落和悲伤。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暗示,抓住了人们对于生死和情感深层次的思考,以及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通过对悲剧原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理。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摘要】《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主要围绕主人公命运的注定、爱情与命运的抉择、家族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情感困境与悲剧结局展开。
主人公在命运的捉弄下,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爱情和家族因素更是让其深陷困境。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压力,主人公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这部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引发人们对悲剧现象的反思。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的总结,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展示的人性悲哀,以及悲剧对观众的影响。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能够反思人生选择的道路,及时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悲剧、命运、爱情、家族、社会环境、情感困境、悲剧结局、影响、启示、反思1. 引言1.1 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的背景介绍《孔雀东南飞》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于1938年在上海首演,讲述了一个由于家族、爱情、社会等多种因素而走向悲剧结局的故事。
曹禺通过精湛的笔法和深刻的剖析,展现了主人公陆绍廷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悲哀。
作品中的主人公陆绍廷是一个文艺气质的青年,他深爱着一个名叫汪春亚的女孩。
由于家族的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陆绍廷与汪春亚的爱情命运多舛。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境,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孔雀东南飞》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的束缚、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爱情和命运的冲突。
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呈现了一个个人悲剧的故事,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通过对《孔雀东南飞》背景介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悲剧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2 悲剧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深刻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残酷,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会被深深地触动。
悲剧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家族和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探究《孔雀东南飞》是现代京剧名家梅兰芳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共同创作的一部古装悲剧。
该剧讲述了明朝皇子永乐帝与爱妃昭容之间爱情悲剧的故事,其悲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和家族原因《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时代是明朝永乐年间,正值大明王朝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永乐帝是明朝的一位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皇帝,但他的统治方式不被后人称道。
他采用的一系列政治手段,如大规模的革职斥逐、禁止私学、清除权臣、开矿鼓励经济等强力举措,虽然在当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感。
最终,这些政治上的原因促使了永乐帝和昭容的悲剧产生,使得他们的相爱无果,最终导致了昭容的悲惨结局。
二、道德和婚姻原因在明朝的传统观念中,君子爱贵妇,缔结婚姻是一件非常庄严的事情,必须遵守各种礼仪和程序。
然而,永乐帝和昭容在相爱之后,未能遵守这些传统的婚姻和伦理准则,而是私自在没有婚姻手续的情况下进行了婚姻关系。
这种行为虽然在当时并不算太过出格,但也是违反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和谴责。
三、爱情和情感原因《孔雀东南飞》最为核心的原因是永乐帝和昭容之间的互相爱慕和感情。
他们在一起时,能够分享彼此的欢乐和快乐,也能够在困难的时候互相支持和鼓励。
但是,他们的爱情以及情感遭到了一些外界的反对和干扰,其中包括家族、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遭到破坏,最终都走向了死亡,这其实也揭示出了人性中脆弱和无法逃避的一面。
总体上,《孔雀东南飞》所描绘的是一个悲惨而又复杂的故事,在剧中中展现了人类的多个方面,如政治、社会、道德、婚姻、爱情等要素,促使永乐帝和昭容的悲剧产生。
这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上也可能有人类共性的弱点,在社会、伦理、情感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人们往往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和压力,这是人类的悲哀。
分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及现实意义
分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及现实意义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古老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只孔雀在东南飞行时受到了枪击,最终不幸死亡的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暗藏着一个悲剧的原因,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孔雀东南飞》悲剧的原因在于孔雀的自信与自负。
孔雀觉得自己的羽毛颜色比其他鸟类更加美丽,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美的鸟,心存骄傲,遂决定向东南飞行。
可是,他没有想到,一路上会有隐藏的危险,这种自信心过高的行为导致了他的不幸。
因此,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看出,自信心过高会导致失败,应当学会正确的能力,不要乐于自夸自满。
另一方面,《孔雀东南飞》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有悲剧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可能发生危险的事故,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对待安全,维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以免发生不幸的事件。
总之,《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它背后有着悲剧的原因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正确的能力,维护安全,防止发生悲剧。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总结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乐府诗,主要描绘了封建社会下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他们之间因为家庭、社会等因素而不得不分离,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这段悲剧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 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是家庭的核心,而礼教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所导致的。
例如,焦母作为家长,对儿子的婚姻有着决定权,而焦仲卿作为知识分子,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无法反抗母亲的决定,最终不得不休掉刘兰芝。
2. 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对于婚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焦仲卿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爱着刘兰芝,但是因为门第观念的影响,无法接受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作为妻子。
同时,刘兰芝也因为出身低贱,无法得到婆婆的认可,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3. 个人情感的冲突:在故事中,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虽然真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情感上的冲突。
例如,在面对困难时,两人有时会表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这种情感冲突也是导致两人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综合来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社会地位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冲突。
这
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悲剧原因恳谈对于《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原因,已有很多文章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从总体上看,大多把悲剧主因归结到焦母和刘兄身上,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赋予他们迫害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权利,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刘兰芝是位勤劳、善良、美丽、富于反抗精神的女子。
如果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与婚姻爱情、美丽勤劳互为克星,那么,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早就应被婚姻爱情美丽勤劳的“垂天之云”所吞没了,无力延续几千年;如果《孔诗》主要是反抗和迫害的关系,那么也就不可能时过千年还是那么辉煌。
应当承认,《孔诗》是根据生活原形,经过艺术创作,再经过民间或文人润色逐步形成的文本,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方式,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因此,它的悲剧原因具有多元特征。
一、社会的悲剧《孔诗》舞台上活动的人物众多,焦家有仲卿、焦母,刘家有刘母、刘兄,兰芝以外还有邻家女、媒人、县丞、县令、主簿、三郎、府君,以及从人四五百,这些人或贵或贱,或富或穷,构成人物活动、悲剧形成的社会环境。
在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的人物中,找不出一个诚心帮助与理解焦刘婚姻或维持婚姻的人物,不能不说焦刘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惟一能与他们默契沟通的,是耐人寻味的马匹(仲卿坐骑):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孔诗》中多次提到马,不是消闲之笔。
如“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下马人车中,低头共耳语。
”新妇车、府吏马,下马抒别情。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相况太守(府君)华贵气派。
“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马嘶为绝望之号角。
由此复按上引几句诗我们看出,闻变后马已成为摧藏马发出哀鸣,偏偏新妇能够识马声,马是新妇心灵的物化表现。
我国历来有女人比作马的设喻方式,还有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夫的古训。
就动物性马说,兰芝对仲卿有着强烈的企盼和心灵共振,以至连马都是那么熟悉,辨之入微。
从马和社会说,无人可否尔汝,只有那匹畜牲马还同情和感受着他们,无疑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了。
类似的写法,在《后汉书》中已经形成,该书录蔡文姬《悲愤诗》云: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别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欷,行路亦呜咽。
被俘之辱,母子亲情,故土之恋交织,由人及物,表现悲伤的程度和穿透感染,塑造和记录一个无与伦比的悲剧氛围。
《孔诗》通过物化的方式将悲剧种植在层次复杂的多元的社会背景上,比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描绘出天、地、生命(人和动物)一体的文化圈,既是生活方式的,也具有丰富的社会意蕴①。
二、爱的贫困文字是生命历程的表现和记录,而爱与恨作为基本的情感,也就成为复杂而永恒的主题。
如表现女英雄行为的《木兰诗》,为了爱父弟,不顾一切女扮男装,走上前线,爱家,不恋高官厚禄,爱生活,对镜贴花黄,姊妹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姊妹家庭之爱跃然纸上,表现出人性之爱。
《孔诗》表现的是人性之恶,所以以饮恨的形式成为悲剧。
两诗的结局可见爱与恨,善与恶的前因。
爱有原始自然本性的流露或表现,也有人为的规范风尚的理性之爱,后件是前件的深化和演变,也是人性、生存的美学选择。
刘兰芝生来就缺乏爱,无论是自然之爱还是理性之爱皆异常的贫乏,因此悲剧的发生也就势在必然。
诗歌首节便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呜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从君开始到公姥,兰芝都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爱,爱的贫乏使她产生了君家妇难为的想法,这是悲剧的开始,也是悲剧的原因。
在夫妻之爱上,焦仲卿没有给刘兰芝多少情。
他忠于职守,一心搏斗在仕途之上,且不言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但是守节情不移,兰芝已倍受冷落,再加上相见常日稀,兰芝已不是一般的委屈了。
兰芝以情不移责仲卿实际上体现了她内心对于爱的强烈的渴望,想因此获得温柔安慰和爱的投入。
为了获得爱,她夸大了她的辛苦和爱的贫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如果是夜夜不得息,岂不是成了绝无可能的永动机!何况她与小姑相别时还告诫:“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与小姑临别既不是说劳作,也不是说女红,而是嬉戏,可见其平时是有相当的时间花在嬉戏上的。
在夫妻关系上,焦仲卿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沟通,时空的隔膜引起了心理的空缺。
他从兰芝语的虚笔或侧面去寻求平衡,把对兰芝的爱和拥有的情理转化成对母亲“何意致不厚”的责问,激化了矛盾。
他是位幼稚、庸俗、自私的差吏。
在爱与孝的矛盾上,他“哽咽不能语”,显得无能,“驱卿”也毕竟出自他口。
兰芝之所以物留作遗施,称“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还是存在着爱的企盼。
焦仲卿提供给兰芝的只是一些毫无把握的空头许诺。
兰芝受到逼婚之困时只得到他“贺卿得高迁”的讽刺和“吾独向黄泉”的死亡引诱。
就在二人“生人作死别”之后,他也只是用死威胁焦母,并无任何作为,只到兰芝死后,他还徘徊庭树下。
最后他死还选择能够升人天堂的东南枝去自挂,表现了“孔雀东南飞”的奔向极乐之愿望。
无论是仲卿的守节情不移,还是贺卿得高迁,抑或自挂东南枝都体现了人性的隔膜和爱的贫困。
焦仲卿既不是惧内风下的好好丈夫,也不是举案齐眉的温柔鸾俦,也不是具有大丈夫品格的伟男,是位哕嗦、无能、自私、庸俗、幼稚的差吏,他既没有从他的父母那里得到爱的满足,也没有给他妻子以充分的仁爱。
在婆媳之分上,人们往往把焦母看成是兰芝之死的第一枪手,也不尽符合事实。
焦母和兰芝不相能,原因复杂,兰芝也不是没有责任,(她与小姑子关系不错,乃姑嫂之间正常现象)她“夜夜不得息”固然很辛苦,但并没有说悉心侍公姥,可见她二三年还未进入家庭角色,也未尽为子媳之孝道。
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如同陌生,当然使焦母倍增凄凉之情。
她没有变态心理,也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儒家的三纲(妇为子纲)并没有成为她言行的藩篱,她对兰芝不满,但仅是“吾意久怀忿”,强忍着不满和痛苦,并没有向兰芝长期全力倾泄,她称兰芝无礼节、自专由不应看作是撒谎。
兰芝当焦母是“昔之人”,没有给她爱,把兰芝当过客,也没有付出爱,她只是按照当时的风气规范和自己的阅历家风去要求和评价兰芝。
当兰芝加入她的三人世界之后,彼此从心理、生活上都没有完成调整,婆媳的冲突就是调整中的必然现象,只是调整失败,滑向另一个极端罢了。
她在临别焦家时与焦母有一段似正似反的话:“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这几句话意思很清楚,兰芝在教训焦母,但焦母无言以对,不应看作偶然现象,而应是平时生活的重新演示。
兰芝二三年未能生育,毕竟没有给家庭带来以慰秋情的阿堵。
仲卿夫妇双亡,只留下孤老的焦母,她是最苦的一位,因此是悲剧人物,而不是悲剧的制造者,逝者毕竟往矣。
对于她的执着和心地的狭窄,结尾“寡妇起彷徨”也多少带有批评她的意思。
以往我们分析《孑L诗》往往以兰芝的言行为准,无视焦母的言行;未免失之偏颇,应当综合分析才是。
在与娘家关系上,刘家与焦家出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首先是刘母大拊掌放诞的动作,然后是系列责问,但顷刻之后刘母便女言是听了。
拒绝县令之媒,刘母也是依兰芝之言“徐徐更谓之”。
对待太守家三郎的求婚,“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在封建礼教为规范的时代母女权威关系的倒置已过非常,“岂敢”也是兰芝昔作女儿时养成的习惯,那么兰芝的“任专”无疑在娘家已经形成,她和焦母的争执显然是顺水推舟的事。
刘母的无主见、娇惯和放诞是培育兰芝反抗性格的温床,同样也造就了性暴如雷的刘兄,兰芝的母兄不同的性格和相反的态度是兰芝自杀的直接原因。
但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悲剧舞台局限在家庭的圈子里。
当兰芝还家门以后,诗歌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先是县令,后是府君,层次越来越高。
背景告诉我们,当时的婚姻不是以爱为基础,而是以某种条件为天平。
焦刘的婚姻就是这种性质,但当被遣以后,仲卿的热诚使兰芝的精神上得到了安慰和满足,进而由婚姻关系转化成具有爱情的婚姻关系,而县令、太守子弟的求婚就是要打破具有爱情的婚姻关系代之为条件关系,所以就转化为爱与世俗权力、官场制度的矛盾。
刘兄的决定就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体现,县令、太守并没有逼婚,逼婚的是刘兄,他以权利价值去计量爱情关系,做法是荒唐无知的,但又是社会的。
用两位青年的爱去碰社会权利的壁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孔诗》的悲剧也就是爱的悲剧,经历了爱的贫困、完成、失败的自然历史过程。
类似的写法在后来的戏剧《窦娥冤》中也得到了运用,用外国人的话说,叫福斯塔夫式背景。
在中国古代,婚姻是家庭联合的桥梁,亦即裙带。
因此注重的是外部的条件。
《礼记》中已强调“夫死不嫁”,“妇无二适之文”。
《女宪》也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为永讫。
”《孟子》曰:“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滕文公下》)完全不在意女子或男女的人格与感受。
所以强调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自好者则以为不耻。
就连唐代的白居易诗也称,“人生莫作女儿生,百年幸福由他人。
”《孔诗》突出地写青年女子兰芝的自专、反抗,并争取母亲、仲卿的支持,就向我们透露了那个时代的女权运动的信息,告诉我们家族联合形式的婚姻是缺乏爱的婚姻,必须砸烂,尽管死后化鸟也要实现,也会实现。
在中国妇女长期受到压迫的封建社会里,《孔诗》具有提示人格、肯定婚姻是男女为主体的婚姻的精神灯塔作用。
是人性复苏的宣言和爱的启蒙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