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

[摘要]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所演绎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对造成悲剧的原因众说纷纭,我认为是封建礼教扼杀的结果,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同时,焦母自身的偏狭、情感的变异,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蛮横专断的焦母对儿子婚姻的干涉,拆散了并毁灭刘兰芝夫妇。刘兰芝的悲剧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刘兰芝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刘兰芝悲剧”的缩影,是妇女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封建礼教;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的第一首、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长篇叙事诗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令无数青年男女哀伤断肠的爱情悲歌,一直为人们所赞叹、传扬。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近人一般将其归入汉乐府。该诗大体成于汉末,而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它与其后的《木兰诗》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长诗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成婚后,夫妻俩互

敬互爱,两情相悦,感情深挚,善侍婆母,终日操劳,表现出劳动妇女的善良美德。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刘母又不肯做主。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爱情悲剧,相亲相爱的一对新人,亲密无间,相敬如宾,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简直是天赐良缘。他们的爱情生活是美好并应受到祝福的,或许是天嫉有情人,焦母对刘兰芝很不喜欢,对刘兰芝的厌恶与日倶增,最终迫使儿子休妻,硬生生地把一对有情人拆散开了,导致他们一起殉情的悲剧。笔者认为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体现在诗中共有两个层面:其一,是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其二,是焦、刘二人走向毁灭的生命悲剧。并从这两个层面分析焦、刘二人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在探讨焦、刘二人悲剧命运时。无不认为焦、刘二人的悲剧命运是缘于刘兰芝的被遣。事实确是如此,如果当初刘兰芝不被驱遣,那么也就不会出现最后夫妻的双双自杀,所以历代读者都纷纷转入探讨刘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其原因众说纷纭,仔细梳理,有以下四种较为流行呼声较高的观点。

一、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

二、焦母门第观念严重,认为“生小出野里”的刘兰芝配不上

自己“仕宦于台阁”的儿子。

三、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造成了这场

悲剧。

四、焦母由于长期守寡,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有

了严重的恋子情结。

第一种观点,诗中没有明确的证据。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但如果说刘兰芝因此被休弃,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若果真如此,刘兰芝就不可能会那样理直气壮、不卑不亢地向焦母辞行。更况且,新科技验证,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在诗中,确实没有提到两人曾生育孩子,焦母或许对刘兰芝的生育能力怀疑过,但决不是驱遣她的主要原因。没有生育只能是引起焦母不悦的一个方面,毕竟生了儿子在封建社会里会造成母凭子贵的结果。如果生了孩子,或

许会让焦母改变主意的。

第二种观点证据不足更是显而易见。如果说焦母认为刘兰芝出身卑微,和焦仲卿的官员身份不够相配,在诗歌中我们会发现至少有两点可以证明这个理由难以立足: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郞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既然他们能为自己的公子向刘兰芝求婚。证明刘兰芝的家世并非真正的“野里”;二是文中对刘兰芝的聪明能干和多才多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兰芝琴棋书画兼之女工的家庭教养远非普通乡野村妇所能比拟,也从侧面证明文中并未叙述的家世很难和乡野画上等号。其实,“生小出野里”一句应和后面的“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一样看作是兰芝的自谦之语,与现在人们所说的“鄙人”、“在下”一个意味。如果焦母把家庭门第看得十分重要,她当初就不可能娶回兰芝作儿媳。从焦母中意而且希望成为其儿媳的“东家阿女”看,焦母反复唠叨的是“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窈窕艳城郭”等姿色和品质方面的内容,并未强调对方的地位,而从诗中也看不出那个“东家阿女”是何等富贵的家庭。所以,如果把兰芝被弃的原因归结为焦母的嫌贫爱富,也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充分考虑涉及该事物的各种因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等,

缺一不可。但主要原因,应该是本文要说的第三,第四种观点。

那么刘兰芝究竟为什么被遣呢还得从礼教教条中去找依据。《礼记·本命》中有:“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遣兰芝便是根据第一条,那么“不顺父母”的表现是什么呢《礼记》中还另有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去。”这句话点出了关键所在: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便可以休掉。焦仲卿对刘兰芝深厚的爱情惹恼了焦母,原来美丽的爱情竟然也能成为被休的理由,封建礼教的无情与残酷已开始露出其狰狞的面目。

从诗中所处的年代——东汉末年可以推测,由于连年的战乱,焦母过早地成为了寡妇,早年的生活一定很艰辛。所幸的是还有自己的感情寄托而且是惟一的感情寄托——儿子,孤独寂寞的她把母亲和女人双重身份的爱全部倾注在儿子身上,把一切的希望都注入到儿子身上,儿子便是她的一切,便成了她情感的全部世界,儿子在她的羽翼保护下一天天长大成人,并最终有所作为当了府吏。从情感的角度讲,对于失去父亲的孩子,在他的童、少年时期,母亲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母爱在他的生活中占绝对的地位,他的全部感情也同样尽数维系在母亲身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必然会有所变化,不可能永远把单纯的对母亲的爱当作自己惟一的情感寄托。成婚以后,刘兰芝的到来,打破了焦母与儿子的感情双向交流的封闭模式,儿子必然会分一份情感给自己的妻子,在母爱与妻爱之间,儿子的潜意识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妻爱倾斜,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焦母被冷落在一旁,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