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精品]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敩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的内容,明白文中的寓意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生词和短语的意思;•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每一个段落的含义。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课文中重要词汇和短语的掌握;•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将相和》的寓意和主题;•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培养学生对文学性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20分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和寓意。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小组互相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展开全班讨论。
4. 情境体验(10分钟)•小组或全班角色扮演《将相和》中的人物,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收获;•学生思考《将相和》给他们的启示,并展开交流。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将相和》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朗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人教部编(统编版).doc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准备]负荆请罪的图片、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心里很不服气,嫉妒。
3、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些什么?4、小结:5、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6、小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1、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怎样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2、提供学习支架:(投影幻灯)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019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
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3.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补充资料。
(六)课堂检测
1.词语补充
()之宝()直()壮完()归()()无不()
负()请()()心()力2.看拼音写词语
zhào jíshānɡyìyún xǔlónɡzhònɡ
()()()()
héshìbìjūn lìnɡzhuànɡ
()()
易错字音全班跟读;易错字形进行练写。
(二)确立目标
这节课我们又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明确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生字、词。
2.理清文章主要内容,联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分钟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二、
阅读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
2.理解《将相和》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3.学习《将相和》中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将相和》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故事背景。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2.分析《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将相和》课文教材2.录音设备3.教学PPT展示4.课堂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服装、绘本、复印件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讨论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课文•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1. 分析课文•分组展示学生对故事的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涉及的人物矛盾和冲突。
2.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表演•让学生分组进行《将相和》的情景再现表演。
第三课时1.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将相和》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总结课程•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引出寓意。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表现。
2.小组表演的表现。
3.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贵族和平民的关系。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创作相关小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将相和》这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以及历史背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只凭书本知识盲目自信,导致战争失败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战争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文章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古代战争术语和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战争术语,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内容的理解,战争术语的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难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内容,战争术语,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理解。
3.表演法:学生分组表演文章情节,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将相和》课文。
2.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战争术语解释。
3.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故事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将相和》,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文章情节,其他学生观看并提问。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战争中的将相,讨论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反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2019年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案例
6.《将相和》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将相和》是本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可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事件组成的,每个小故事都有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构,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连。
二、设计理念根据《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将相和》一课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理念:一、导读应根据文章特点,抓住阅读重点,解决学习难点这个故事逻辑严谨,三个小故事既独立成文,又紧密联系。
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我们就应该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抓住这篇文章阅读理解上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抓住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知其起因、经过和结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引导学生磨砺思维之剑,将阅读引向深入读者理解语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能否正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标志,思维能力是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关键。
师生学习中,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磨砺自己的思维之剑,同时将阅读过程引向深入。
《将相和》这个故事是由哪几个事件组成的?请你按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认真的读一读,并记录下来。
这三个事件在文中叙述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的练习和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发现和感受人物形象。
三、学习得法课堂永远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阵地。
教师不应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权威者,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要放下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
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四、学习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学习环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6课将相和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大臣、商议、允诺、典礼、胆怯、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2.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资料交流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将相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因此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司马迁和《史记》及战国的资料。
下面,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
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相关资料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3.理解题意: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什么?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部编版】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常用词语;–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多种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心理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常用词语;•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备课教案:《将相和》教案设计;3.素材:课文、教具、图片等;4.角色卡片:将相、将军、士兵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利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提问学生对于“将相和”这个词的理解及联想,开展热烈的讨论。
第二节: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2.分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3.进行词语分析、名句背诵等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第三节:深层阅读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情节。
第四节:拓展延伸1.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其他类似题材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六、课后作业1.默写生词并写出拼音;2.小组展示对《将相和》的理解;3.尝试写一篇类似题材的文章,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以上是本节课《将相和》的教案设计,希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2019新版)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人物对话,体会将相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
2.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三、角色体验1.读负荆请罪部分,引导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言行。
2.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3.学生写作,交流。
4.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5.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2019年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人物对话,体会将相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
2.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及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感悟体会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
”——不畏权势三、角色体验1.读负荆请罪部分,引导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言行。
2.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3.学生写作,交流。
4.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5.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教案【课前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启发思考:同学们,请看图,你能说出这些历史故事的名称吗?出示课件1:预设1:我知道第一幅图是三顾茅庐。
预设2:第二幅图是指鹿为马。
预设3:我觉得第三幅图是卧薪尝胆。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历史故事,一起学习第六课《将相和》。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继续引导:《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说到《史记》,老师带来一些资料。
请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这段文字,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3:预设1:我知道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2019新版)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1)“将”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国指挥长平之战,但由于缺乏指挥经验,只会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本文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课文进行解读。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难点: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历史资料:准备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听到标准的发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战国时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图片、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心里很不服气,嫉妒。
3、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4、小结:
5、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1:他们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给赵国带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6、小结:
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
1、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怎样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2、提供学习支架:(投影幻灯)
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说服廉颇。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小组交流)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教师相应点拨:你觉得应该怎样劝服廉颇?
生1:廉大将军,我看你还是和蔺上卿和好吧!
师:凭什么?
生1:我觉得蔺相如之所以能当上上卿,也不是光靠一张嘴皮子呀!
师:哦?我倒想听听!
生1:在“完璧归赵”事件中,其他大臣都没有主意,可蔺相如勇敢得担当起了重任。
从这件事中,他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舍己为国的精神。
这样一个好人,难道就不值得你和他交朋友吗?再说了,赵国那么大,你们两个能共处一室也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相处呢?
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能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此种勇气,的确令人佩服!
……
6、小结。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出示“负荆请罪”图,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现在老师想让两位同学表演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
4、(幻灯考考你):想象说话:(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生(百姓):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我们会说:“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
生(秦王):秦王可能会说:“真可惜,本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
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
5、小结: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
2、我们知道,后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
那么赵国后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3、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被后人传为美谈的故事吧!
五、作业:找《史记》一文,找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并做在阅读记录卡中。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蔺相如
背上荆条迎接
跪下
勇于认错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