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1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七律•长征(一)开卷有益1.课文简介《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课文主旨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知人论世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手不释卷七律①·长征②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③,万水千山只等闲④。

五岭⑤逶迤⑥腾细浪⑦,乌蒙⑧磅礴走泥丸⑨。

金沙⑩水拍云崖暖○11,大渡桥○12横铁索○13寒○14。

更喜岷山○15千里雪,三军○16过后尽开颜○17。

(1)词句注释①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②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③难:艰难险阻。

④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⑤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⑥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毛泽东《七律长征》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毛泽东《七律长征》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七律·长征1(1)

七律·长征1(1)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只等闲”
等闲: 平常,不放在眼里。
千山万水的障碍,在红军眼里都极为 平常。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 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 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2、读古诗,静思大意。
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
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 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 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 规要用对仗。“长征”是这首诗的题 目。
学 法 渗 透:
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 看革命老前辈。”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 仔仔细细读三遍。 读诗小秘诀:字正腔圆、注意停顿、心想画面、静思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组合作探究:
1、说说诗句的意思。 2、全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哪一 幅画面给你印象深刻,说说体会。


毛泽东
欧 红
长 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是中国人 民的伟大领袖,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 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 领导人,也是著名的 诗人和书法家;是领 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 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 的一代伟人。被人们 尊称为“毛主席”。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译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译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译文导入语:今天早上有位学生问我: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的译文是什么?我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律·长征》吧!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七律长征的批注

七律长征的批注

七律长征的批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之际。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
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通过对山的描
写,表现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通过对水的描
写,表现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句表达了红军战
士们对长征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 律 . 长 征
毛泽东
七 律
长 征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有四 联(即八句), 每句七个字。律诗的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 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 “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 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七律
长征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毛泽东
yuè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______的五岭在红军眼里 犹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乌蒙在红军眼里 就像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 腾细浪, 乌蒙磅礴 走泥丸。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 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 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 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 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 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 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 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 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寒——泸定桥高悬 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 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 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叫人看了心惊 胆寒。渡 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 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 林弹雨前进。不怕 流血 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 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七律·长征

1.七律·长征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作品创作与1962年4月20日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律诗: 1.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押韵——二四六八必须,一三五七不论;
3.对仗——中间两联对仗。
自由朗读诗歌,用自己的 话流畅地说出每句诗的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释:诗眼是指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具有高 度的概括性,也是揭示诗词思想感情、内容旨趣 的钥匙。
请找出《七律· 长征》的 诗眼,并说明你的理由。
诗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想像诗歌中红军征服困难的五 幅画面,并为每幅征难图拟一个标 题,力求展现红军英雄气概和精神。
五岭之一——越城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和泸定桥
岷山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大渡桥横铁锁寒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
乌蒙磅礴走泥丸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

七律长征的诗意导语:七律长征的诗意《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诗人:毛泽东朝代:近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七律长征六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六年级上册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诗意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⒄。

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长征诗词 七律诗词

长征诗词 七律诗词

长征诗词七律诗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长征的七律诗词:
1.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3. 《七律·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这些诗词以七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长征的感慨、赞美或纪念,展示了长征的艰辛和革命者的坚定意志。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

七律长征全诗注音版七 律 · 长 征 q īl ǜc h án g z h ēn g ( 近 现 代 j ìn x i àn d ài ) 毛 泽 东 m áo z éd ōn g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h ón g j ūn b úp ày u ǎn z h ēn g n án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w àn s h u ǐq i ān s h ān z h ǐd ěn g x i án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w ǔl ǐn g w ēi y ít én g x ìl àn g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w ūm én g p án g b óz ǒu n íw án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j īn s h ās h u ǐp āi y ún y án u ǎn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d àd ùq i áo h én g t i ěs u ǒh án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g èn g x ǐm ín s h ān q i ān l ǐx u ě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s ān j ūn g u òh òu j ìn k āi y án无拼音原文七律·长征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七律•长征》是在毛泽东长征诗词中唯一的一首律诗。

全诗以其极为凝炼的诗行,概括了长征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英雄史诗。

全诗短短的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万种壮志豪情。

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悲壮史诗,也是中国诗歌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极具意义的红色丰碑。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篇点出了全诗的中心思想,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奋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全诗轻松豪迈、气度非凡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表现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各种困难中从容不迫,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只等闲” 是对“不怕” 的重申和强化,从两个不同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具有强烈浓郁的感情色彩;“远征难”三个字包含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无数困难,既有自然上的艰难险阻,也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有来自党内的分裂;“万水千山”则是对“远征难”的进一步阐述,同时对全诗下一步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整句的布局上,诗人用“不怕”和“只等闲”将“远征难”和“万水千山”夹到中间,表现出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形成前后句的对称,极富美感。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后面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的是红军对山的征服。

作者选取五岭、乌蒙这两座大山,代表红军长征途中所克服的所有山脉,对应的是首联中的“千山”。

五岭、乌蒙在作者的视野中,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的审美对象,“腾”和“走”两个动词,使静止的高山峻岭顿时赋予生命跃然纸上。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七律.长征》古诗 ⽆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家都听说过或者使⽤过⼀些⽐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般以五七⾔为基调,押韵、转韵有⼀定法式。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七律.长征》古诗,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 诗⼈:⽑泽东 朝代:近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古诗赏析 【注释】 (1)长征:⼀九三四年⼗⽉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九三五年⼗⽉到达陕北,⾏程⼆万五千余⾥。

(2)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5)磅礴:⽓势雄伟,这⾥指⼭势⾼⼤、险峻。

(6)⾦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7)云崖:⾼耸⼊云的⼭崖。

(8)⼤渡:指⼤渡河。

(9)三军:指中国的⼯农红军⼀、⼆、四⽅⾯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庾岭,骑⽥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

(13)乌蒙:云贵间⾦沙江南岸的⼭脉。

(14)⾛泥丸:是指滚动的⼩泥球。

(15)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在四川和⽢肃边界,海拔四千⽶左右。

⼀九三五年九⽉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译⽂】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势雄伟的乌蒙⼭在红军眼⾥它们如⼩泥丸⼀般。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万水”, 以金沙、大渡 为代表。
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 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 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金沙水拍云崖暖”: 形象地状写出了金沙江 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 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 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 神奇的情景。
“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 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 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桥,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 景。 3. “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险 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 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 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 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 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 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写作特点: 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夸张手法的妙用 (目的: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 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 难的大无畏精神。)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 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 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 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 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 常规要用对仗。
四字学习法
译:指疏通诗歌大意;
读:反复诵读、揣摩品味;
悟:理解诗歌内涵; 诵: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作者
的情感。
逶迤(wēi yí ):弯曲绵延的样子。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月,当时毛泽东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 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 律 长 征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暖:
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 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 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 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 一片沸腾的景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长征的最后路程, 是全诗的高潮
“ 更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 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 喜 ” 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千山”,以 五岭、乌蒙为代 乌蒙磅礴走泥丸。 表 逶迤 绵延不断 五
岭 腾
磅礴 乌
突出奔腾气势 形容其巍峨高大
蒙 走
突出它的疾驰状貌
细浪 泥丸
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 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 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 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 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何今红六屈不望天 时日旗盘指到断高 缚长漫山行长南云 住缨卷上程城飞淡 苍在西高二非雁, 龙手风峰万好。 年泽盘 十东山 月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 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 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 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金沙水拍
大 渡 桥 横
总 万水千山只等闲。 纲
1、正确处理了个别与一 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 伟大的革命史实。 2、正确处理叙事与抒情 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
互动分析结构
心思想。
小结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
蒙 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
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 的喜悦。
提问: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 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 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 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 理由。
“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征 巧渡金沙江 难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图 ”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西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长 征
《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 1.体会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2.推敲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总结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学习艺术 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关于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 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 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 征,北上抗日。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 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 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 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 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 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不怕远征难,
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 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 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 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 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 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 之长。 “难” 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 之苦。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 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只等闲” 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 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 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 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 凡的基调。
七律 ·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承“万水”二 颈联 字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磅礴(pá bó): 气势雄伟的样子。 ng
岷山(mí ) n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 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 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 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 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 泥丸在滚动。
三军: 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
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 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 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 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 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 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 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 时间:1934.10---1936.10
• 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 重要历程:
1)四渡赤水;
2)巧渡金沙江,赢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 决定性的胜利; 3)强夺泸定桥; 4)翻越大雪山;
5)在四川懋功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6)粉碎张国焘分裂主义阴谋; 7)过草地; 8)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9)1936年10月,红一、二、四三支方 面军与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二万 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 »

我读《长征》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
wán
逶迤 泥丸 万水千山 天高云淡 不到长城非好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