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虬《比红儿待》的艺术特色》
《相 学》解析
1、相学上的说法
大家常常说“那个人的‘五官’怎样怎样……;这个人的‘五官’怎样怎样……”,但是大家不见得很清楚什么是“五官”,其实“五官”是相学上的东西。所谓的“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种人体器官。而且在相学上,分别被赋予一种名词如下:
⑴耳:名为“采听官”。
⑵眉:名为“保寿官”。
7、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注:“此亦殷时制也。”《周礼·春官·小宗伯》:“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使共奉之。”按:此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商君书·君臣》:“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流年运气
欲识流年运气行。男左女右各分形。天轮一二初年运。三四周流至天城。
天廓垂珠五六七。八九天轮之上停。人轮十岁及十一。轮飞廓反必相刑。
十二十三并十四。地轮朝口寿康邢。十五火星居正额。十六天中骨格成。
十七十八日月角。运逢十九应天庭。辅角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岁至司空。
二十三四边城地。二十五岁逢中正。二十六上主丘陵。二十七年看冢墓。
太公之年漆一岁。更临寅虎相偏灵。八二三卯兔宫。八十四五辰龙上。八十六七已蛇中。八十八九午马轻。九十九一未羊明。九十二三猴结果。
九十四五听鸡声。九十六七犬吠月。九十八九买猪吞。若问人生过百岁。
顺数朝上保长生。周而复始轮于面。纹痣缺陷祸非轻。限运并冲明暗办。
更逢破败属幽冥。又遇气色相刑克。骨肉败破自伶仃。倘若运逢部位好。
8、泛指百官。《急就篇》卷一:“诸物尽讫五官出。”
9、指五官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宋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遂但见蜀吴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画取长陵土。”按,此指曹丕。丕建安间曾任五官中郎将。参见“五官郎”。
中国历代发型演变
中国历代发型演变先秦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
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
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
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
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
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
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
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氏族社会的披发氏(据甘肃、青海出土彩陶绘)殷商戴帽箍男子发氏(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剪发梳辫男子发式“总发至顶,脑后垂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殷商双丫角童发(传河南安阳出土玉雕)殷商辫发盘顶男子发式(河南安阳小屯出土)西周双笄发式(河南洛阳东郊出土玉人)西周披发式(玉雕)战国梳双辫女孩头形(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铜人)战国梳垂髻发式(玉雕)战国舞女发式(玉雕)战国梳垂髻舞女发式(传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玉人)战国士兵头形(故宫博物院雕像)战国爵弁头形战国时期楚国男子(左二人)女子长辫双鬟(右二人)发式(据战国楚墓彩俑绘制)战国爵弁头形(塑像)秦、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唐代踏歌乐舞诗词综论-文档资料
唐代踏歌乐舞诗词综论在唐代丰腴的歌舞文化之中孕育出的踏歌乐舞,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
诗人刘禹锡、李白、张说、谢偃、崔液、元稹、储光羲、薛能、顾况等创作了许多经典诗篇,仅在欧阳予倩先生主编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中就收录了与“踏歌”活动有关的唐诗15首。
这些诗作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唐代踏歌乐舞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史料价值与文学审美意义。
一踏歌,曾经是在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艺术形式,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关于踏歌类乐舞的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盆(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图案纹饰中,就有衣着尾饰的古青羌五人联袂踏歌圈舞的遗迹;三千多年前的云南沧源崖画第七地点1区便绘有五人围圈的“踏歌”、“打歌”舞图;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春秋时代的青铜器m24“圆形舞蹈扣饰”(今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出土)有18个联袂踏歌圈舞人和云南晋宁石寨山贮贝器m12:2纹饰中有9个联袂踏歌舞人形象资料;汉代刘歆撰、晋代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卷三载:汉高祖“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隋书?五行志》载:北周时“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踏碟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
’”《北史》卷第四十八《尔朱荣传》载尔朱荣:“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而出。
”唐代宫廷踏歌则更加风靡流行。
唐?张?|《朝野佥载》卷三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伎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
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旧唐书?睿宗记》亦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
了解古代女子的发髻样式,看它们都代表了什么身份?
了解古代女子的发髻样式,看它们都代表了什么身份?展开全文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
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
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
”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
”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小两把头: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
清初,健全冠服制度。
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
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
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两把头: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
典故大全之人物
典故大全之人物/妇女湖北省郧西县观音镇中柯伟人物/妇女【人面桃花】唐孟络《本事诗·情感》:“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
举进士下第。
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
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苹,寂若无人。
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日:‘谁耶?'以姓字对,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人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椅小桃斜柯仁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人,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扁之。
因题诗于左扉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O喻女子美貌。
清黄遵宪《不忍地晚游诗》之七:“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薄纱笼。
”另参见人体部·头面“桃花人面”、器用部·饮食“乞浆”、人事部·情感“崔护重来”。
【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因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非常嫉恨,高祖死后,“太后(吕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熏)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O指人遭受残酷迫害。
宋刘筠《宣曲二十二韵》:“下陈无自愧,人彘剧豺狼。
”另参见人物部·妇女“人彘”、人事部·冤怨“悲人彘”。
【小怜】《北史·冯淑妃传》:“冯淑妃名小怜,大穆后从婢也。
穆后爱衰,以五月五日进之,号曰‘续命'。
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
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
……后主至长安,请周武帝乞淑妃,帝曰:‘朕视天下如脱展,一老岖岂与公惜也!'仍以赐之。
”O咏后妃或乐技。
唐罗虬《比红儿诗》:“陷却平阳为小怜,周师百万战长川。
”【飞燕】《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幸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
罗虬《比红儿诗》赏析
罗虬《比红儿诗》赏析罗虬《比红儿诗》赏析比红儿诗(百首录一)罗虬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赏析:《比红儿诗》为唐代后期诗人罗虬的代表作,为组诗,共百首,体例全部为七绝。
全诗运用“尊题”格的修辞法,既择古之绝代佳人与红儿作“比”,又从而“优劣”之,极力刻画雕阴(故城在今陕西富县北)官妓杜红儿美的魅力。
让我们从另一首诗说起:“绊惹东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是唐彦谦的咏柳诗,它从柳联想到细腰,联想到美人。
咏柳说美人,或咏美人说柳,这是一般意义的比方。
但咏柳而贬美人(如唐彦谦诗),或咏美人以贬柳,那就不是一般的比方了。
这种弱彼以强此的比方,诗家谓之“尊题”(见《升庵诗话》卷八、卷十四)。
《比红儿诗》作者自序说:“‘比红’者,为雕阴(故城在今陕西富县北)官妓杜红儿作也。
美貌年少,机智慧悟,不与群辈妓女等。
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优劣于章句间,遂题‘比红诗’。
”既择古之绝代佳人与红儿作“比”,又从而“优劣”之,这也就是不折不扣的“尊题”格。
诗共百首,把这种修辞法运用到了尽兴尽致。
选其一首,是可以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的。
前两句赋写红儿的美丽。
“薄罗轻剪越溪纹”,是写其服装。
古代越地丝织工艺十分著名,而越女浣纱向为诗人乐道。
用“越溪纹”以形“薄罗”,就有一种特殊的、具体的美感。
“轻”这个动词也用得惬切,它表现出罗的薄而名贵,是不宜造次剪裁的。
“薄”的春衫,又间接熨贴出红儿身段的美来。
不从正面落墨,而采取侧面烘托,以引起读者活跃的联想,丰富诗歌形象。
古代少女头梳双髻,称鸦髻(或鸦头),取其色之乌黑。
“鸦翅”,也就是鬓发。
不说鬓如鸦翅,而说“鸦翅低从两鬓分”,就把对象写活了。
写秀发而传达出人的丰神,鸦翅低分,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宛然可见。
赵执信《谈龙录》提到一个著名比喻,言诗之可贵,在于使人从一鳞一爪而见到“宛然(若)在”的'神龙。
流苏美丽的诗句
流苏美丽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流苏漂亮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有哪些描写流苏的诗句描写流苏的诗句有以下几首:1、《柳含烟·隋堤柳》唐代:毛文锡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
(.)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1路流苏羽葆。
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2、《更漏子·3106宫秋夜水》5代:欧阳炯3106宫秋夜水,露华点滴高梧。
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
羊车1去长青芜,镜尘鸾影孤。
3、《7夕曲》唐代:王建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两情缠绵忽如故。
复畏秋风生晓路。
幸回郎意且斯须,1年中别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车。
4、《千秋岁·半身屏外》宋代:惠洪半身屏外。
睡觉唇红退。
春思乱,芳心碎。
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
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
湘浦曾同会。
手搴轻罗盖。
疑是梦,今犹在。
10分春易尽,1点情难改。
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5、《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宋代:李清照髻子伤春慵更梳。
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稀稀。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通犀还解辟寒无。
2. 有哪些描写流苏的诗句描写流苏的诗句有以下几首: 1、《柳含烟·隋堤柳》唐代:毛文锡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
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1路流苏羽葆。
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2、《更漏子·3106宫秋夜水》 5代:欧阳炯 3106宫秋夜水,露华点滴高梧。
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
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
羊车1去长青芜,镜尘鸾影孤。
3、《7夕曲》唐代:王建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抛梭振镊动明珰,为有秋期眠不足。
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
流苏翠帐星渚间,环佩无声灯寂寂。
云鬓花颜金步摇——古典首饰之步摇研究
张嫣:云鬓花颜金步摇——古典首饰之步摇研究梦中多次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她云鬓高挽,长裙曳地,头上簪着一枝金凤步摇,行动处步步生莲,体态间依依若柳。
她清雅妩媚,风致嫣然,恰似荷粉露垂,杏花烟润,一颦一笑之间,秋波流慧,弱态生娇,依稀似曾相识。
一梦醒来,光景全非,记忆中唯有那枝步摇金光灿然,摇曳不已。
1、史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步摇这种饰物,据《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东汉郑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
”又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
”可见,步摇是殷代、周代王后礼服的必要配饰。
关于“步摇”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据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第十五》:“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其上垂饰珠滴,是步摇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宫廷首饰的后妃步摇,最初其佩戴有着很高的规格要求,据《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记皇后拜谒宗庙时的礼服头饰:“假结,步摇,簪珥。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
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
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云。
”此处,“爵”即“雀”,“华”即“花”。
据近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北宋陈祥道云:“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
”(中华书局1984年影印版,第1358页)又《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上》,邓太后“又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头上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
”可见,汉代一般后宫妃嫔尚无资格佩戴步摇。
另据《西京杂记·卷一》,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时,妹妹赵合德送来很多贵重的道贺礼物,其中首饰有“五色文玉环、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合欢圆珰”。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
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
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
”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
”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图)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
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
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
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
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
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图七)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
(图九)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
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图十)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
”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图十一)。
浅谈民国前期《申报》中书画收藏润例与书画消费的主要人群(1912—1927年)
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句,李洞《赠庞炼师(女人)》亦有“两脸酒醺红杏妒,半胸酥嫩白云饶”句,都体现了“浓妆”的“妆成如醉酒”的特点。
桃花妆是一种先施白粉,再以胭脂轻抹双颊的妆制,如韩偓《复偶见三绝》:“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
正如诗中所言,桃花妆的妆容特点为“薄”。
比桃花妆更为轻薄的是檀晕妆,主要是以檀粉,即淡粉色脂粉,作胭脂。
此类薄妆一度为唐代的审美趣向,罗虬《比红儿诗》有“自有闲花一面春,脸檀眉黛一时新”句,写妓艺红儿跟随社会风尚作檀妆。
郑史《赠妓行云诗》有“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著又鹅黄”句,则以审美者的角度以“薄妆”为审美要求。
唐代女性妆制多样,概以脂粉的厚薄、范围而有不同,眉形和唇形可自由搭配。
总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参考文献:[1]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2]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上海:中华书局,1992.[3]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361-385.[4]卢翰明.中国古代衣冠词典[M].台北:常春树书坊,1990.[5]汪维玲.中国古代妇女面妆概述[J].浙江学刊,1990(2):109-114.[6]朱伟奇.唐代妇女的面妆[J].华夏文化,1995(5):33.[7]邱忠鸣,王新.桃面花靥:梅花妆时尚与女性身体伤害——“唐装”系列研究之三[J].荣宝斋,2014(11):94-125.作者简介:王亚兵,郑州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浅谈民国前期《申报》中书画收藏润例与书画消费的主要人群(1912—1927年)文/王 超摘 要:1912年至1927年为中华民国前期,此一时期社会状况纷繁复杂。
受西方列强入主瓜分中国的影响,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并以教义传播的方式广泛传播。
美术革命的需求迫切,美术教育的改良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艺术品交易市场更加成熟。
带有媛字的优美诗词带翻译
有关媛的诗句1.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
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
——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
”这两句诗描述了古代的苍穹和宇宙,以及嫦娥的孤独和寂寞。
诗人通过问句表达了对嫦娥命运的关切和疑惑。
“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
”这两句诗中,“月娥”指的是嫦娥,“方诸”是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
诗人通过比喻和寄托,将嫦娥的相思泪与方诸承露取水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嫦娥的内心感受和孤独。
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代苍穹、宇宙和嫦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宇宙的探索。
同时,通过对嫦娥内心感受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思考。
2.罗虬【比红儿诗】冯媛须知住汉宫,将身只是解当熊。
不闻有貌倾人国,争得今朝更似红。
这首诗中,诗人用“解当熊”的典故来形容冯媛的勇敢和智慧。
“解当熊”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源自《西京杂记》。
据记载,汉朝的时候,宫中常有猛兽出入,宫人们都害怕。
冯媛得知后,便决定自己去找猛兽搏斗,以保护宫人们。
她对皇帝说:“我听说古时候有樊哙、荆轲这样勇敢的人,他们都不怕猛兽。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去和猛兽搏斗。
”皇帝听了很感动,便派了几个壮士帮助她。
冯媛手持宝剑,和猛兽搏斗起来,最终成功地将猛兽赶出了宫。
宫人们都称赞她勇敢,皇帝也对她大加赞赏。
在这首诗中,“解当熊”的典故被用来形容冯媛的勇敢和智慧。
诗人认为,冯媛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着内在的勇敢和智慧。
她能够为了保护他人而勇敢地面对危险,这正是她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之一的原因。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冯媛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对她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和赞扬。
3.宋之问【寿阳王花烛图(一作沈佺期诗)】仙媛乘龙日,天孙捧雁来。
可怜这句诗的意思是:仙媛们乘坐龙马到了夜晚,天孙们捧着雁羽前来。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情景,其中“仙媛”和“天孙”都是神话中的人物,代表着仙女和神仙。
【隋朝历史】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发型
【隋朝历史】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发型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一种发式,它们起源于夏商周,备于周,到了隋唐发展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头后。
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
唐代妇女常用的发髻有: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反绾髻、峨髻、低髻、小髻、乌满髻、囚髻、抛家髻、回鹘髻、凤髻、从梳百叶髻、反首髻、双髻、木髻、鬟、鬓等三十多种,形式虽多但总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梳于头顶,一种梳于脑后。
这里着重阐述一下高髻、花髻、倭坠髻、坠马髻、闹扫妆髻、鬟等比较典型的发式。
初唐时身份较高的妇女,已一改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
《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上行下效,成为风气。
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
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
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
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
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垂髻武媚娘传奇中的垂髻垂髻,其形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
花髻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上作髻饰。
李白《宫中行乐词》有“山花插宝髻”之句;万楚《茱萸女》有“插花向高髻”等。
髻插牡丹,因唐人重牡丹,认为是花中之王,富贵之花,特别是贵家之女更喜欢用牡丹花簪之髻上显示其妖媚与富丽。
关于夫妻古语
关于夫妻古语1、暂假夫妻一宿眠,禅心淫慾不相连。
——释道济《宿刘行首家作二首其一》2、琼箫碧月唤朱雀,携手上谒玉晨君。
夫妻同寿,万万青春。
——鲍溶《弄玉词二首二》3、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白玉蟾《华阳吟其一三》4、从此夫妻相际会,欢娱踊跃情无外。
——吕岩《赠乔二郎》5、念言夫婿良家子,委身结髪为夫妻。
——周紫芝《日出东南隅行》6、打破虚空行活路,夫妻抚掌笑呵呵。
——释慧性《寄顔一斋合内寂室方氏》7、寻常水火三回进,真个夫妻一处收。
——吕岩《七言四十一》8、行应珩璜女子师,荐修苹藻大夫妻。
——魏了翁《杨夫人挽诗》9、梁氏夫妻为寄客,陆家兄弟是州民。
——刘禹锡《赴苏州酬别乐天》10、南宫水火吾须济,北阙夫妻我自媒。
——吕岩《海上相逢赵同》11、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白居易《简简吟》12、不问子母及雌雄,不问夫妻及黑白。
——陈楠《罗浮翠虚吟》13、母子要知乌哺反,夫妻应感白头吟。
——陈着《长孺因吾二诗有负米分邻之语因又次韵饯其归二首其一》14、金玉过从旧朋友,糟糠欢喜老夫妻。
——邵雍《首尾吟其一一九》15、语爱何尝过父子,讲和曾未若夫妻。
——邵雍《首尾吟其六六》16、三四同居共一室,一二夫妻为偶匹。
——陈楠《大道歌》17、永作夫妻谐汝愿,不劳钻穴隙相窥。
——王刚中《陈彦臣连静女案判词》18、为子孙顺为臣忠,夫妻和睦弟恭兄。
——史浩《童丱须知酒醴八篇其三》19、真个夫妻齐守志,立教牵惹在阴阳。
——吕岩《七言十》20、真诰岩前旧筑居,夫妻双化是仙期。
——薛嵎《林景云令祖夫妻随其子各居同日葬》21、三四同居共一室,一二夫妻为偶匹。
——元阳子《金液还丹歌(题拟)十五》22、离坎自交身自泰,恁时方见是夫妻。
——张继先《金丹诗四十八首其一一》23、但得夫妻各身健,回观阁中夜鸣磬。
——释德洪《寄南昌黄次山》24、夫妻镜里鸾分影,兄弟云中雁断行。
——卢肇《吊进士杨邺》25、头白夫妻分无子,谁令兰梦感衰翁。
赞美头发的诗句
赞美头发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赞美头发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赞美头发的诗句有哪些1、《秋浦歌107首》唐代:李白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行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1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1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1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1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1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3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1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2、《鹧鸪天·紫禁烟花1万重》宋代:向子諲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1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
5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3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3、《自咏》唐代:唐彦谦白发3千丈,青春410年。
两牙摇欲落,双膝痹如挛。
强仕非时彦,无闻惜昔贤。
自期终见恶,未忍舍遗编。
4、《送惠师(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
惠师即元惠也)》唐代:韩愈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
105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
古代皇帝选妃子过程你了解吗(这几种方式很多人都不知道)
古代皇帝选妃子过程你了解吗(这几种方式很多人都不知道)自两千年前嬴政登基,到上世纪初溥仪逊位,林林总总有名号的皇帝足有几百个。
这些皇帝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有庞大的后宫。
按说,男女生活那点事理应避讳,但皇帝的宫闱毕竟异于常人,非常容易勾起人的好奇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后宫制度,看看皇帝是如何宠幸嫔妃的。
只要是尊崇儒术的王朝,就要效仿周礼,这些王朝的后宫制度均沿用自周朝,大同小异。
后宫中,皇帝有名分的夫人足有一百二十一人,此外还有不可计数的宫女。
作为皇帝,后宫中的女人,只要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理论上是可以任意临幸的。
不过,周礼赋予了古代皇帝一个神圣的义务,那就是必须定期与一百二十名有名分的夫人圆房。
这个“定期”的具体时间安排是怎样的?各个朝代不一而同。
一百二十一个女人,就算每月临幸一轮,那也足以让人不寒而栗。
不论身体多棒的皇帝,在定期临幸一百二十一名夫人的情况下,估计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榨干。
不过,我们也无需为皇帝操心这些问题。
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两千年来哪个皇帝不是随心所欲?外廷的事尚有内阁干涉,但在后宫这一亩三分地里,皇帝有绝对的统治权,想要临幸哪个嫔妃完全是自由的。
所谓“礼教”,那都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教化万民的,于皇帝本人而言完全不具备约束力。
古代皇帝通常会用四种不符周礼的方式临幸女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临幸女人都会遵照这四种“临幸制”。
第一种:艳遇严格来说,艳遇不应该被划到临幸制度中的。
不过,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是在艳遇偷欢后,将外界的美女带回后宫,给予她们正当的名号,让她们成为六品夫人(其余三品为女官及宫女)中的一员。
《阙题》这首诗里有这样一句:“非因主第奉身迎。
”诗句引用的典故,就是汉武帝刘彻与卫子夫的一次幽会。
根据《汉书》的记载,卫子夫本来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姬,出身非常低。
某次汉武帝到公主家中串门,在宴席上多喝了几杯,公主叫来歌姬为汉武帝助兴。
在一众歌女中,汉武帝一眼便相中了最漂亮的卫子夫。
《唐摭言校注》献疑
《唐摭言校注》献疑宋冠华【摘要】《唐摭言》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由于时代较远、词汇难懂,使之无人问津.《唐摭言校注》的出版,为研究此书提供了便利.然而古籍校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书中有个别词语值得商榷.【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唐摭言;校注;词语;献疑【作者】宋冠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姜汉椿《唐摭言校注》于2003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笔者为《唐摭言》作注,是以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四月出版的《唐摭言》点校本为工作本,又用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作了校勘,注释时,对点校本中的标点错误揣以己意作了改正,并参阅了新旧《唐书》、《全唐文》、《全唐诗》、《唐国史补》、《唐登科记考》、《唐才子传》、《唐诗纪事》诸书,尽可能地对书中内容作出准确的注解。
”[1](P12)但是书中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张固也《古籍校注不容马虎》一文,详细列举了《唐摭言校注》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上存在的错误,“笔者粗读一过,发现它的校勘、标点质量未能胜过旧本,新加的注释为研究者提供了部分便利,但错误亦复不少。
”[2](P120~124)本文列举《唐摭言校注》中几个有问题的词语,望与大家一共探讨。
1.孤平天复元年,杜德祥榜,放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
时上新平内难,闻放新进士,喜甚。
诏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
故德祥以松等塞,诏各受正。
(唐摭言卷八·放老)这段讲述的是天复元年圣上特敕一些人新进士。
《唐摭言校注》对于“孤平”的解释为:“孤平:孤贫。
”[1](P170)《汉语大词典》解释“孤平”为:“出身寒微的士人。
”“孤平”所指的是一个人的出身或者说一个人所在的阶级。
而“孤贫”意思是“孤苦贫寒”,指的是一个人家里的经济状况。
“孤平”强调的是出身不是家境,虽然“平”和“贫”二字经常通用,但是细细分析还是有细微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罗虬《比红儿待》的艺术特色》摘要:在唐代以咏妓女为题材的诗中,罗虬的《比红儿诗》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诗专咏红儿一人,且数量多至一百首。
其中所饱含的深情至爱也是同时代其他诗人无法比拟的。
对《比红儿诗》的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说明罗虬的写作水平确实非同一般,“三罗之一的称号,罗虬当之无愧。
关键词:罗虬《比红儿诗》内容;艺术特色;独树一帜
唐代诗人以咏妓女为题材的诗虽然总体数量颇多,有一千多首,且作者群中亦不乏著名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但就个体而言,每个诗人的咏妓诗数量并不多,且内容亦多为一时遣兴之作,缺乏诗人对妓女的真实情感,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晚唐诗人罗虬,他的《比红儿诗》多至百首,其内容所蕴对红儿之至爱情深亦非其他泛泛之作可比,而在艺术上亦自具特色,于后世颇有影响。
一、“尊题”格的运用
作者抬高题目所咏的对象,而贬低其他事物,这种弱彼以强此的比方,就是杨慎《升庵诗话》中提到的“尊题”格。
《比红儿诗》作者自序说:“…比红‟者,为雕阴官妓杜红儿作也。
美貌年少,机智聪悟,不与群辈妓女等。
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优劣于章句间。
遂题…比红诗”‟。
既择古之绝代佳人与红儿作“比”,又从而“优劣”之,这也就是不折不扣的“尊题”格。
诗共百首,把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到了尽兴尽致。
选其一首稍加分析:“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
前两句赋写红儿的美丽。
“薄罗轻剪越溪纹”,是写其服装。
用“轻”“薄”二字形容春衫,间接地熨帖出红儿美丽的身段来。
侧面烘托,丰富了诗歌的形象。
“鸦翅”,也就是鬓发。
鸦翅低分,写秀发而传达出入的神韵,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宛然可见。
此诗前两句从侧面烘托,以点盖面。
后两句是在赋红儿美的基础上,进而引古为譬以“比红儿”。
在这里,尊题的写法对于突出主题是有积极的修辞作用的。
与“红花需要绿叶衬”是同一个道理。
此诗运用侧面落笔和弱彼强此的手法,比起正面的刻画,不仅省辞,而且使意境轻灵可喜,在艺术上大有可借鉴之处。
二、善于工笔描绘。
巧用典故
在描绘红儿的美貌时,作者善于工笔描绘、细致勾勒,并且巧妙地运用典故,描写红儿之美达到了令人销魂的艺术效果。
如: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
置向汉宫图画里,人胡应不数昭君。
”
前两句写红儿歌舞时的装束和酒宴的情形。
首句细致刻画了头发和服饰。
发是青丝,而且在头上高高挽起,旋绕打结。
裙是大红的石榴裙。
乌黑的头发、大红的裙子,鲜亮的颜色衬托出人的娇艳。
虽未写到容貌,但美人宛然在眼前。
第二句写酒宴上的情形。
既是酒宴,当然少不了歌舞。
这样娇艳的美人在眼前既歌且舞,“酒不醉人人自醉”,怎能不为她销魂断肠呢?后两句用昭君出塞的典故,以昭君衬托红儿,进一步肯定了红儿之美。
又如:“火色樱桃摘得初,仙宫只有世间无。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口上朱。
”火红的樱桃而且是刚刚摘下的,可能上面还带着露珠。
古人以小口为美人的标准之一,即是所谓的“樱桃小口”。
这里以鲜嫩欲滴的樱桃来比拟红儿之唇,既有形又有色。
再如“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
”刚刚升起的月牙纤细弯曲,映照在碧绿的池塘里,眉似月,月如眉。
在这两首诗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工笔描绘了红儿的唇和眉,以点带面,使人对红儿的美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运用典故丰富诗歌内容,使诗歌更含蓄,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比红儿诗》也不例外,可以说是运用典故的集大成者。
百首诗中,几乎首首用典。
如:“匿匝千山与万山,碧桃花下景长闲。
神仙得似红儿貌,应免刘郎忆世间。
”用刘、阮天台采药遇仙之典为衬。
又如:“通
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诚礼百神。
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
”用汉武帝思念李夫人、令方士致其神之典为衬。
再如:“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
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
”用阿娇《长门赋》之典为衬。
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巧用典故衬托可以说是《比红儿诗》的一大特色。
三、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构思巧妙也是《比红儿诗》的一个特点,如:
“槛外花低瑞露浓,梦魂惊觉晕春容。
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
”
“槛外花低瑞露浓”,第一句描绘了清晨的景色。
清晨,花儿还低着头沉沉入睡,夜间的露水还没有消退,说明时间尚早。
唯槛低才见花低,也才见枝叶上浓浓的露水。
屋外的花既未醒,何况于屋内的人呢?“梦魂惊觉晕春容”,花虽未醒,可屋内的人却已被梦惊醒。
主人公做了个什么样的梦,又为什么被惊醒?我们无从得知,但女主人公脸上残存的一道红晕却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
”严妆即整齐的装束。
上两句既然写到了清晨女主人公即红儿已经从梦中惊醒,下两句自然要谈到她的梳妆打扮。
仔细端详红儿,最美的还是她此时此刻整齐装束后的容貌啊!“严妆”表现出红儿一丝不苟的精致妆容。
“最”刻画出红儿此刻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也表达了罗虬对红儿的赞美。
整首诗并没有描写红儿的具体容貌,只是撷取了红儿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从侧面用花、露来衬托,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想象红儿“严妆”后的美恰如花般美丽娇艳,如露般清新可人,真可谓构思巧妙。
以清晨起,以清晨结,由槛外到屋内,由鲜花到美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又如:
“陌上行人歌《黍离》,三千门客欲何之?若教粗及红儿貌,争肯楼前斩爱姬。
”
据司马迁《史记·平原君传》记载,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跛子汲水,平原君美人笑之,次日跛子上门要平原君杀掉笑自己的人。
平原君舍不得。
后来门客渐散,认为平原君爱色而贱士。
乃斩笑跛子美人,上门谢罪。
宾客复来。
《黍离》是《诗经·王风》的篇名。
东周大夫出行至旧镐京,见宗庙宫室毁坏,感伤而作此诗。
前两句写门客离散,行人唱《黍离》表达了对平原君的前途深感担忧。
从前两句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和红儿有什么关系,而且从这两句中可以感到作者对平原君重色轻士的行为表示否定和不满。
但第三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平原君之所以最终杀掉了美人,是因为她的相貌太差了,如果稍稍有一点红儿的姿色,那么平原君一定不会舍得杀掉她。
这里还只是“粗及”,就让人舍得抛弃名声、前途、命运,那红儿的美貌,定然可以让人连生命也不顾及了。
整首诗连贯一气而又跌宕起伏,这样的构思不可谓不巧妙。
四、全方位、多角度描绘
《比红儿诗》原序说:红儿“美貌年少,机智聪悟”,这些诗从各个方面赞美了红儿的聪慧和美貌。
如:“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
”写如月之眉。
“火色樱桃摘最初,仙宫只有世间无。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口上朱。
”写红唇之艳。
“若教楚国宫人见,羞把腰身并柳枝。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物尚纤腰。
”写纤纤腰身。
“拟将心地学安禅,争奈红儿笑靥圆,何物把来堪比拟,野塘初绽一支莲。
”写酒窝。
“照耀金钗簇腻鬟,见时直向画屏间。
”写头饰。
“薄罗妆翦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
”写服饰、鬓发。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
”“天碧轻纱只六铢,宛风含露透肌肤。
”写舞衣。
“金粟妆成扼臂环,舞腰轻转瑞云闲。
”写臂环、舞姿。
“宿雨初晴春日长,入帘花气静难忘。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丝红儿舞袖香。
”写舞袖。
“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
红儿漫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写歌声。
“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
”“可得红儿抛醉眼,汉王恩幸一时回。
”“斜凭栏杆醉态新,敛眉凝盼不胜春。
”“醉和香态浓春里,一树繁花压秀帷”写醉态。
仅写妆容的就有好几首:“君看红儿学醉妆,夸裁官缬砑裙长。
”写醉妆。
“金缕浓薰百合香,脸红眉黛入时妆。
”写时妆。
“浓艳浓香雪压枝,袅烟
和雨晓风吹。
”写浓妆。
“浅色桃花压短墙,不因风起也闻香。
”写淡妆。
还有写红儿聪慧手巧的,如:“魏帝休夸薛夜来,雾绡云彀称身裁。
红儿秀发君知否,倚槛繁花带露开。
”“青史书时未是真,可能纤智却强秦。
在三为谢齐王后,要解连环于别人。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罗虬对红儿观察之细致,也可见罗虬对红儿的倾心爱慕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