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4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导学案及答案
高三新课程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全册知识归纳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焓变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
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离:注意:水解: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常见的吸热反应: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4Cl与Ba(OH)2•8H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生产水煤气:C + H 2O ==CO+H 2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CaO(Na 2O 、Na 2O 2)与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水的反应浓酸与强碱溶于水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表示单位:kJ/mol放热反应:ΔH= —QkJ/mol;或ΔH<0吸热反应:ΔH= +QkJ/mol;或ΔH>0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二、热化学方程式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1)需注明ΔH的“+”与“—”,“+”表示,“—”表示;比较ΔH的大小时,要考虑ΔH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l、s、aq(3)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因此,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但系数与ΔH的值一定要相对应。
(4)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但中学化学中所用ΔH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kPa和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5)对于可逆反应,其ΔH同样要与系数相对应,但若按系数投料反应,则由于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其反应热的数值会比ΔH的数值要小。
化学人教版高中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导学案)及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导学案)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 了解焓变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关系。
3.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含义。
4. 会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自主探究一、反应热焓变1. 化学反应中所_____________的能量叫反应热,又称,符号,单位或。
2.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能量,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为反应,反之为反应。
二、热化学方程式1. 能表示和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又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 当∆H为“-”或∆H<0时反应为反应,当∆H为“+” 或∆H>0时反应为反应。
思考与交流1. 同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只能写一个热化学方程式?2.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有哪些特点?疑难点拨一、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比较【要点精析】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强弱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表示方法△H<0 △H>0 图示常见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所有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反应;C与H2O、C与CO2反应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②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③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④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A. ①②③④B. 只有①②C. ②③④D. 只有③④思路解析: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进行,①和②不正确;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只有③④正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导学案:4.3电解池 第1课时 电解原理 -含答案
第三节 电解池 第1课时 电解原理1.了解电解、电解池的概念,能描述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3.理解并掌握电解的规律和电解产物的判断方法。
电解原理1.电解的概念: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其构成条件(1)概念:在外加电源的作用下,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的两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
(3)电子流向、离子移向电源负极(e -)―→阴极―――――――――――――→在溶液中阴离子向阳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阳极(e -)―→电源正极。
(4)构成条件:①直流电源;②两个电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形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工作原理(以电解CuCl 2溶液为例)(1)电池总反应为CuCl 2=====电解Cu +Cl 2↑。
(2)电子的流向电源负极―→阴极――――――――→在溶液中离子发生定向移动阳极―→电源正极。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电解池中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是阳极。
( ) (2)在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 )(3)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入电解池的阴极。
( ) (4)电解氯化铜溶液时,在阴极上有气体生成。
( ) 答案:(1)× (2)√ (3)√ (4)×2.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的电极反应式:(1)电解HCl溶液:①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CuSO4溶液:①阳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阴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新人教版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第九章学案43化学平衡移动导学案
案43 平衡移动[考纲要求] 1了解平衡建立的过程,解平衡常的含义,能够利用平衡常进行简单的计算。
2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剂等)对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了解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平衡的移动1.概念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在条件改变后,平衡状态被破坏的过程。
2.过程3.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____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____v逆,平衡不移动。
(3)v正____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平衡移动会伴随着哪些变(1)反应速率的变(引起平衡移动的本质,但反应速率变也可能平衡不移动),主要看v正与v逆是否相等,如果v正≠v逆,则平衡必然要发生移动,如果v正、v 同时改变,但始终保持相等,则平衡不移动。
逆(2)浓度的变,平衡移动会使浓度发生变,但是浓度的变不一定使平衡移动。
(3)各组分百分含量的变。
(4)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
(5)颜色的变(颜色变,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6)混合气体密度的变。
(7)转率的变。
(8)温度的变。
问题思考1.平衡移动的实质是什么?2.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反应速率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3.惰性气体是否影响平衡的移动?4.改变条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料的转率一定提高吗?知识点二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1.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A(g)+b B(g)(g) ΔH<0达到了平衡状态,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1)浓度①增大A的浓度或减小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②增大的浓度或减小A的浓度,平衡向________方向移动。
(2)压强①若+b≠增大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移动;②若+b=改变压强,平衡____移动。
化学高三一轮复习资料答案
化学高三一轮复习资料答案化学高三一轮复习资料答案在高三的化学学习中,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高理解能力,为高考做好准备。
下面是一些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资料的答案,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答案:1. B2. C3. A4. D5. B6. C7. D8. A9. B10. C二、填空题答案:1. 氧化剂2. 还原剂3. 离子键4. 共价键5. 氢键6. 氯气7. 碳酸氢根离子8. 氧化数9. 水解10. 酸性溶液三、简答题答案:1. 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答案: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量或生成物产生量的变化。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温度升高会增加反应物的活动能,使反应速率加快。
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表面积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解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答案: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它能够分解成离子。
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它不能分解成离子。
电解质的分子或离子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导致电流的传导。
非电解质的分子则无法在溶液中自由移动,因此不能导电。
四、计算题答案:1. 计算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0g/L。
2. 计算氨气的摩尔质量。
答案:氨气的摩尔质量为17.03g/mol。
3. 计算反应物质量的百分比。
答案:反应物质量的百分比为60%。
五、实验题答案:1. 实验:观察氧气和氢气的反应。
答案:当将氧气和氢气以2:1的体积比混合后,点燃混合气体,会发生剧烈的爆炸,生成水。
反应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2. 实验:制备氯气。
答案:将氯化钠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氯气。
反应方程式为:2NaCl + H2SO4 → 2HCl + Na2SO4。
[精品]新人教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4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导学案及答案
《反应原》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反应与能量变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4、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⑴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的合反应 ⑤铝热反应⑵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的分解反应 ② 2NH 4()+B(OH)2·8H 2O()=B 2+2NH 3+10H 2O ③ ()+ H 2O(g) 高温O+H 2 ④O 2+ 高温 2 O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 总能量 总能量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放热反应△H为“-”,吸热反应△H为“+”,△H的单位为J/②反应热△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反应的△H是在298、101P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③热方程式中各物质式前面的系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因此计量可以是分或小。
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所以方程式中式前面的计量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8、电极反应的书写: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⑴电解:阳极:(与电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反应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放电顺序:I->Br->->OH-)阴极(与电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放电顺序:Ag+>2+>H+)注意问题:①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用实际放电的离子.......表示②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要注明“通电”③若电极反应中的离子自与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则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式表示⑵原电池:负极:负极本身失电子,M→M+ +ne-① 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N++e-→N正极: 2H++2-→H2↑②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能直接反应:O2+4-+2H2O→4OH-(即发生吸氧腐蚀)书写电极反应时要注意电极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反应,若反应,则在电极反应中应写最终产物。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碳酸盐与亚硫酸的反应——以碳酸钠为例
能不能发生反应;观察发生的反应,倾听小组代表回答酸性强弱:得H+能力:所以:SO2通入Na2CO3溶液中能反应,强酸制弱酸。
提出问题2:怎样反应,为什么?布置任务: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先独立思考,并组内讨论,小组代表汇报,小组间互评,最后形成共识。
SO2+H2O=H2SO3; H2SO3⇌H+ + HSO3-、HSO3-⇌ H+ + SO32-;CO32-+ H+⇌HCO3-、HCO3-+ H+⇌H2CO3。
因为酸性:H2SO3>HCO3-,HSO3->HCO3-,所以溶液中过量的CO32-能结合完H2SO3两步电离出的H+生成SO32-和HCO3-,即当少量SO2通入Na2CO3溶液:H2O + SO2 + 2CO32-= 2HCO3-+ SO32-;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未反应完的Na2CO3,还有新生成的NaHCO3和Na2SO3,到某个临界点(观察方程式可知21)()(232=-COnSOn)时,Na2CO3恰好反应完,得的混合溶液到NaHCO3和Na2SO3的混合溶液。
诊断并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H2SO3> H2CO3>HSO3->HCO3-HSO3-< HCO3-< SO32-< CO32-引导学生回顾梳理SO2通入Na2CO3容易中的过程反应,布置课堂检测作业,归纳小结,完成图表。
归纳小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归纳总结的水平,以及极限思维、临界思维等思维能力。
随堂检测“以废治废”是基于绿色化学观念治理污染的思路。
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为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亚硫酸钠(Na2SO3)粗品。
其流程如图:请借用数轴分析上述流程中“含SO2的烟气”逐渐通入“Na2CO3溶液”中所发生的全部反应,并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诊断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发展基于“结构化”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讲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讲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4.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掌握ΔH的计算。
5.了解燃烧热的定义,了解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6.了解有关燃烧热、中和反应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一焓变与与反应热1.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征(1)实质:反应物中化学键01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02形成。
(2)特征:既有物质变化,又伴有能量变化;能量转化主要表现为化学能与03热能的转化,也有光能和电能等。
2.焓变和反应热(1)反应热: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01释放或从环境02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焓变: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其符号为03ΔH,单位是04kJ·mol-1或kJ/mol。
(3)产生原因注意:稀释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等过程虽然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因此属于放热过程而不是放热反应。
同理,铵盐溶于水属于吸热过程。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判断依据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01>E 生成物E 反应物02<E 生成物与键能的关系生成物的总键能03大于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04小于反应物的总键能ΔH 的符号ΔH 05≤0(ΔH 为“06-”)ΔH 07≥0(ΔH 为“08+”)常见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②所有的燃烧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⑥铝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③C 和CO 2、C 和H 2O(g)的反应;④盐类的水解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1)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高三一轮复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复习学案 一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复习学案一考纲要求: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的概念,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4、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基本内容:一、本节知识网络: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反应热、反应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反应热用符号ΔH表示,单位一般采用kJ/mol。
当ΔH为负值为放热反应;当ΔH为正值为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该反应为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该反应为反应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2与Cl2的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2、书写热反应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反应热的数值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有关,因此必须注明,不注明的是指101kPa和25℃时的数据。
(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不同,因此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为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如为放热反应ΔH为负值,如为吸热反应则ΔH为正值。
ΔH单位一般是kJ·mol-1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
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二)几个规律1、强强弱弱规律2、先强后弱规律: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全部教案-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第三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第四章卤素第一课时氯气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卤族元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第四课时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第五课时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第二课时硫硫酸第三课时接触法制硫酸第四课时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课时碳族元素第二课时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八章氮族元素第一课时氮与磷第二课时氨铵盐第三课时硝酸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三课时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十章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第二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第三课时盐类的水解第四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十一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课时金属的概述第二课时镁铝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铁及其化合物第四课时金属的冶炼第十二章烃第一课时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第二课时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第三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课时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第十三章电化学原理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二课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课时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第二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第三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第四课时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第五课时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实验探究第十五章糖类蛋白质第一课时糖类第二课时油脂第三课时蛋白质第十六章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有机反应规律第二课时有机合成方法第十七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物质的检验前言本教学案是依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覆盖了整个高一、高二、高三的学习、教学与备考。
人教版高三一轮原创化学学案-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學反應原理》知識點總結第一章: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1、反應熱與焓變:△H=H(產物)-H(反應物)2、反應熱與物質能量的關係3、反應熱與鍵能的關係△H=反應物的鍵能總和-生成物的鍵能總和4、常見的吸熱、放熱反應⑴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活潑金屬與水或酸的反應 ②酸堿中和反應 ③燃燒反應 ④多數的化合反應 ⑤鋁熱反應⑵常見的吸熱反應①多數的分解反應 ② 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10H 2O③ C(s)+ H 2O(g) 高温CO+H 2 ④CO 2+ C 高温2 CO5、反應條件與吸熱、放熱的關係: 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與反應的條件沒有必然的聯繫,而取決與反應物和產物具有的總能量(或焓)的相對大小。
能量反應過程 反應物的總能量 生成物的總能量反應過程總能量 總能量6、書寫熱化學方程式除了遵循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要求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放熱反應△H 為“-”,吸熱反應△H 為“+”,△H 的單位為kJ/mol②反應熱△H 與測定條件(溫度、壓強等)有關,因此應注意△H 的測定條件;絕大多數化學反應的△H 是在298K 、101Pa 下測定的,可不注明溫度和壓強。
③熱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化學式前面的係數僅表示該物質的物質的量,並不表示物質的分子或原子數,因此化學計量數可以是分數或小數。
必須注明物質的聚集狀態,熱化學方程式是表示反應已完成的數量,所以方程式中化學式前面的計量數必須與△H 相對應;當反應逆向進行時,反應熱數值相等,符號相反。
7、利用蓋斯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8、電極反應的書寫: 活性電極:電極本身失電子⑴電解:陽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發生氧化反應 惰性電極:溶液中陰離子失電子(放電順序:I ->Br ->Cl ->OH -)陰極:(與電源的負極相連)發生還原反應,溶液中的陽離子得電子(放電順序:Ag +>Cu 2+>H +)注意問題:①書寫電極反應式時,要用實際放電的離子‧‧‧‧‧‧‧來表示②電解反應的總方程式要注明“通電”③若電極反應中的離子來自與水或其他弱電解質的電離,則總反應離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學式表示⑵原電池:負極:負極本身失電子,M→Mn+ +ne-① 溶液中陽離子得電子 Nm++m e-→N正極: 2H ++2e -→H 2↑②負極與電解質溶液不能直接反應:O2+4e-+2H2O→4OH-(即發生吸氧腐蝕)書寫電極反應時要注意電極產物與電解質溶液中的離子是否反應,若反應,則在電極反應中應寫最終產物。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化学反应与电能 第1讲
第八单元化学反应与电能第1讲原电池化学电源复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燃料电池的应用。
3.体会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能够书写新型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考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1)概念(2)构成条件①②(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介质: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或离子导体。
④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两种金属分别作原电池的两极时,活泼。
(2)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例如,在Zn 与稀H 2SO 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 4溶液能使产生H 2(3)设计化学电源实例:根据Cu+2Ag+===Cu2++2Ag设计电池:(4)用于金属的防护(后文细讲)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1)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入正极,然后通过溶液流回负极。
错因: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
(2)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错因: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
(3)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组成原电池的两极,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错因:较活泼的金属不一定作负极,如:MgNaOHAl形成的原电池,铝作负极。
(4)铁与盐酸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 4溶液,产生H 2的速率不变。
错因:加入少量CuSO 4后,Fe 与Cu 2+反应生成Cu ,可以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
(5)C +H 2O(g)=====高温CO +H 2可设计成原电池。
错因: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才能设计成原电池。
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注意:活泼性强的金属不一定作负极,对于某些原电池,如镁、铝和NaOH 溶液组成的原电池,Al 作负极,Mg 作正极。
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但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及反应方向的判断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学案
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及反应方向的判断李仕才授课主题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及反应方向的判断教学目的能够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平衡转化率;重、难点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判断;焓变、熵变及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本节知识点讲解1.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表示。
(2)表达式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K=(C)(D) (A)(B)p qm nc cc c⋅⋅。
(3)应用①判断反应进行的限度K值大,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K值小,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小,反应物的转化率低。
K <10−510−5~105>105反应程度很难进行反应可逆反应可接近完全②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化学反应a A(g)+b B(g)c C(g)+d D(g)在任意状态时,浓度商均为Q c=(C)(D) (A)(B)c da bc cc c⋅⋅。
Q c>K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Q c=K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 c<K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③利用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转化率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a A+b B c C+d D,达到平衡时反应物A的转化率为α(A)=A AA的初始浓度-的平衡浓度的初始浓度×100%=0(A)(A)(A)c cc×100%[c0(A)为起始时A的浓度,c(A)为平衡时A的浓度]反应物平衡转化率的变化判断反应类型条件的改变反应物转化率的变化有多种反应物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 ) 恒容时只增加反应物A的用量反应物A的转化率减小,反应物B的转化率增大同等倍数地增大(或减小)反应物A、B的量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不变恒温恒容条件下m+n>p+q反应物A和B的转化率均增大m+n<p+q反应物A和B的转化率均减小m+n=p+q反应物A和B的转化率均不变只有一种反应物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 增加反应物A的用量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物转化率不变恒温恒容条m>n+p反应物A的转化率增大熵变是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用ΔS表示,化学反应的Δ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学案(人教版)第七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43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
第43讲多池、多室的电化学装置[复习目标] 1.了解串联装置的连接特点,了解离子交换膜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多池、多室问题分析的一般方法。
3.能熟练用电子守恒、关系式法等进行有关电化学计算。
考点一多池串联的两大模型及原理分析1.常见多池串联装置图模型一外接电源与电解池的串联(如图)A、B为两个串联电解池,相同时间内,各电极得失电子数相等。
模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如图)甲、乙两图中,A均为原电池,B均为电解池。
2.二次电池的充电(1)可充电电池原理示意图充电时,原电池负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原电池正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记作“正接正,负接负”。
(2)可充电电池有充电和放电两个过程,放电时是原电池反应,充电时是电解池反应。
充电、放电不是可逆反应。
(3)放电时的负极反应和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和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将负(正)极反应式变换方向并将电子移项即可得出阴(阳)极反应式。
例:Fe +Ni 2O 3+3H 2O放电充电Fe(OH)2+2Ni(OH)2,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化学计算的三种方法如以电路中通过4 mol e -为桥梁可构建以下关系式: 4e -~2222Cl (Br )O 阳极产物~~22H 2Cu 4A 4g M n阴极产物~~~(式中M 为金属,n 为其离子的化合价数值)该关系式具有总览电化学计算的作用和价值,熟记电极反应式,灵活运用关系式便能快速解答常见的电化学计算问题。
1.如图所示,甲池的总反应式为N 2H 4+O 2===N 2+2H 2O ,下列关于该装置工作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装置工作时,Ag 电极上有气体生成B .甲池中负极反应式为N 2H 4-4e -===N 2+4H +C .甲池和乙池中溶液的pH 均减小D.当甲池中消耗g N2H4时,乙池中理论上最多产生g固体2.铅酸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电电池,正、负极是惰性材料,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2PbSO4+2H2O,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氢、氧的氧化还原):2H2SO4放电充电(1)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反应原理题型必练43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含解析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一、单选题(共15题)1.一定温度下,BaSO 4(s)⇌Ba 2+(aq)+2-4SO (aq)平衡体系中,c(Ba 2+)和c(2-4SO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b 、c 三点对应的K W 不相等B .a 、b 、c 三点对应c(Ba 2+)•c(2-4SO )的数值,a 点最大 C .BaSO 4在水中形成的饱和溶液,c(Ba 2+)=c(2-4SO )D .a 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BaSO 4固体,c(Ba 2+)沿曲线向b 、c 点方向变化2.向湿法炼锌的电解液中同时加入Cu 和4CuSO ,可生成CuCl 沉淀除去Cl -,降低对电解的影响,反应原理如下: ①()2Cu s Cu2Cu +++ -11ΔH =akJ mol ⋅ ②()Cl CuCuCl s -++ -12ΔH =bkJ mol ⋅实验测得电解液pH 对溶液中残留()-c Cl 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pH 越大,()sp K CuCl 增大B .向电解液中加入稀硫酸,有利于Cl -的去除C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增大()2+c Cu ,()-c Cl 减小 D .()()2Cu s Cu 2Cl2CuCl s +-++的()-1kJ ΔH=-a 2b mol +⋅3.在较小温度范围内,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S (克/100克水)曲线可简化为如图所示。
今在20°C 下配置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过滤得到澄清溶液。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在15~35°C 范围内,无论升温或降温都不会使丙溶液析出晶体B .若将各溶液都降温至15°C,只有甲溶液析出晶体C .若将各溶液升温至30 °C 后过滤,所得澄清滤液在30°C 蒸发。
当蒸发到溶液体积为原体积的9/10左右时,甲与乙的晶体会析出D .若将各溶液升温至35 °C 后过滤,所得澄清滤液在35 °C 蒸发。
高中化学第7章 第43讲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
第43讲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复习目标 1.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2.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3.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平衡不发生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外界因素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改变的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增大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温度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v正、v逆,平衡不移动5.化学平衡中的特殊情况(1)当反应混合物中存在与其他物质不相混溶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时,由于其“浓度”是恒定的,不随其量的增减而变化,故改变这些固体或液体的量,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2)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时,应视为压强的影响。
(3)充入惰性气体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原平衡体系――――――→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等效于减压)6.勒夏特列原理及应用1.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此时v 放减小,v 吸增大( ) 2.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 3.向平衡体系FeCl 3+3KSCN Fe(SCN)3+3KCl 中加入适量KCl 固体,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浅( ) 4.对于2NO 2(g)N 2O 4(g)的平衡体系,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 5.C(s)+CO 2(g)2CO(g)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 (CO 2)和CO 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6.只要v 正增大,平衡一定正向移动( ) 答案 1.× 2.× 3.× 4.× 5.√ 6.×一、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甲:A(g)+B(g)C(g) ΔH <0 乙:A(s)+B(g)C(g) ΔH <0 丙:A(g)+B(g)2C(g) ΔH >0达到化学平衡后,只改变一种条件,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升温,平衡移动的方向分别为甲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下同);乙________;丙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原》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反应与能量变1、反应热与焓变:△H=H(产物)-H(反应物)2、反应热与物质能量的关系3、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 ⑴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的合反应 ⑤铝热反应 ⑵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的分解反应 ② 2NH 4()+B(OH)2·8H 2O()=B 2+2NH 3+10H 2O ③ ()+ H 2O(g)高温O+H 2 ④O 2+高温2 O5、反应条件与吸热、放热的关系: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取决与反应物和产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6、书写热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放热反应△H 为“-”,吸热反应△H 为“+”,△H 的单位为J/②反应热△H 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应注意△H 的测定条件;绝大多反应的△H 是在298、101P 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总能量总能量③热方程式中各物质式前面的系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因此计量可以是分或小。
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热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所以方程式中式前面的计量必须与△H相对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反应热值相等,符号相反。
7、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8、电极反应的书写:活性电极:电极本身失电子⑴电解:阳极:(与电的正极相连)发生氧反应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放电顺序:I->Br->->OH-)阴极(与电的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放电顺序:Ag+>2+>H+)注意问题:①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用实际放电的离子.......表示②电解反应的总方程式要注明“通电”③若电极反应中的离子自与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则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式表示⑵原电池:负极:负极本身失电子,M→M+ +ne-① 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N++e-→N正极:++2-→H2↑②负极与电解质溶液不能直接反应:O2+4-+2H2O→4OH-(即发生吸氧腐蚀)书写电极反应时要注意电极产物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反应,若反应,则在电极反应中应写最终产物。
9、电解原的应用:⑴氯碱工业:阳极(石墨)2-→2+2-(2的检验:将湿润的淀粉碘钾试纸靠近出气口,试纸变蓝,证明生成了2)。
阴极:2H++2-→H2↑(阴极产物为H2、NOH。
现象(滴入酚酞):有气泡逸出,溶液变红)。
⑵铜的电解精炼:电极材料:粗铜做阳极,纯铜做阴极。
电解质溶液:硫酸酸的硫酸铜溶液⑶电镀:电极材料:镀层金属做阳极(也可用惰性电极做阳极),镀件做阴极。
电解质溶液是用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
10、电⑴燃料电池:先写出电池总反应(类似于可燃物的燃烧);再写正极反应(氧剂得电子,一般是O2+4-+2H2O→4OH-(中性、碱性溶液)O 2+4-+4H+→2H2O (酸性水溶液)。
负极反应=电池反应-正极反应(必须电子转移相等)⑵充放电电池:放电时相当于原电池,充电时相当于电解池(原电池的负极与电的负极相连,做阴极,原电池的正极与电的正极相连,做阳极),11、计算时遵循电子守恒,常用关系式:2 H2~ O2~22~2~4Ag~4OH-~4 H+~4-12、金属腐蚀:电解阳极引起的腐蚀>原电池负极引起的腐蚀>腐蚀>原电池正极>电解阴极钢铁在空气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
负极:2F→ 2F 2++4-正极:O2+4-+2H2O→4OH-总反应:2F + O2+2H2O=2F(OH)2第二章: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度1、反应方向的判断依据:△H-T△S<0,反应能自发进行;△H-T△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H-T△S>0反应不能自发。
该判据指出的是一定条件下,自发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不能说明实际能否发生反应(计算时注意单位的换算)课本P40T 32、平衡常:①平衡常的大小反映了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平衡常越大,说明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②纯固体或纯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的表达式③平衡常的表达式与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一一对应。
对于给定的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互为倒④平衡常受温度影响,与浓度无关。
温度对平衡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平衡常实现的。
温度升高,平衡常增大还是减小与反应吸放热有关。
3、平衡状态的标志:①同一物质的v正=v逆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浓度(颜色)保持不变③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保持不变只适用于△vg≠0的反应④密度适用于非纯气体反应或体积可变的容器4、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⑴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必增大,引起反应体系浓度的减小,相当于减压对平衡的影响⑵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各组分的浓度不变,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⑶对于△vg=0的可逆反应,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恒容、恒压下平衡都不会移动5、⑴等效平衡:①恒温恒压,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转率相同。
②恒温恒容,△vg=0的反应,只要使转后物质的量之比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均可达到等效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转率相同。
⑵等同平衡:恒温恒容,适用于所有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只要使转后物质的量与最初加入的物质的量相同,均可达到等同平衡;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同,百分含量相同,浓度相同。
6、充气问题:以A(g)+bB(g)c(g)⑴只充入一种反应物,平衡右移,增大另一种反应物的转率,但它本身的转率降低⑵两种反应物按原比例充,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⑶初始按系比充入的反应物或只充入产物,平衡时再充入产物,恒容时相当于加压,恒压时等效平衡反应速率速率的计算和比较;浓度对速率的影响(温度、浓度、压强、催剂); V-图的分析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1、强弱电解质:⑴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其溶液中无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且一步电离;强酸、强碱、大多盐都属于强电解质。
⑵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其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电离方程式用“”,多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分步写,其余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一步完成;弱酸、弱碱、水都是弱电解质。
⑶常见的碱:OH、NOH、(OH)2、B(OH)2是强碱,其余为弱碱;常见的酸:H、HBr、HI、HNO3、H2SO4是强酸,其余为弱酸;注意:强酸的酸式盐的电离一步完成,如:NHSO4=N++H++SO42-,而弱酸的酸式盐要分步写,如:NHO3=N++HO3-, HO3- O32- +H+2、电离平衡⑴ 电离平衡是平衡的一种,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
温度、浓度、加入与弱电解质相同的离子或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会引起平衡的移动⑵ 电离平衡常(或b )表征了弱电解质的电离能力,一定温度下,电离常越大,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大。
或b 是平衡常的一种,与平衡常一样,只受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电离常增大。
3、水的电离: ⑴ H 2OH ++OH -,△H>0。
升高温度、向水中加入酸、碱或能水解的盐均可引起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
⑵ 任何稀的水溶液中,都存在,且[H +]·[OH -]是一常,称为水的离子积();是温度常,只受温度影响,而与H +或OH -浓度无关。
⑶ 溶液的酸碱性是H +与OH - 浓度的相对大小,与某一值无直接关系。
⑷ 当溶液中的H + 浓度≤1/L 时,用pH 表示。
无论是单一溶液还是溶液混合后求pH ,都遵循同一原则:若溶液呈酸性,先求c(H +);若溶液呈碱性,先求c(OH -),由求出c(H +),再求pH 。
⑸ 向水中加入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 +)或c(OH -)<10-7/L ,但c(H +)H2O =c(OH -)H2O 。
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 +)=10-13/L ,此时溶液可能为强酸性,也可能为强碱性,即室温下,pH=1或13向水中加入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电离的c(H +)或c(OH -)>10-7/L ,如某溶液中水电离的c(H +)=10-5/L ,此时溶液为酸性,即室温下,pH=5,可能为强酸弱碱盐溶液。
4、盐的水解⑴在溶液中只有盐电离出的离子才水解。
本质是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H +或OH -的浓度减小,从而促进水的电离。
⑵影响因素:①温度:升温促进水解 ②浓度:稀释促进水解 ③溶液的酸碱性④ 同离子效应⑷水解方程式的书写:①单个离子的水解:一般很微弱,用,产物不标“↑”“↓”;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②双水解有两种情况:Ⅰ水解到底,生成气体、沉淀,用=,标出“↑”“↓”。
Ⅱ部分水解,无沉淀、气体,用,产物不标“↑”“↓”;⑸ 盐类水解的应用:①判断溶液的酸碱性②判断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及其浓度大小③判断离子共存④加热浓缩或蒸干某些盐溶液时产物的判断,如A3溶液⑤某些盐溶液的保存与配制,如F3溶液⑥某些胶体的制备,如F(OH)3胶体⑦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明矾净水、肥的施用等。
(解释时规范格式:写上对应的平衡-----条件改变平衡移动-----结果)5、沉淀溶解平衡:⑴ pAB A++B-,p=[A+][B-]。
①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只能使平衡移动,不改变p。
②对于阴阳离子个比相同的电解质,p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⑵ Q>p,有沉淀生成;Q=p,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Q<p,沉淀溶解。
⑶ 一种沉淀可以转为更难溶的沉淀。
如锅垢中Mg(OH)2的生成,工业中重金属离子的除去。
6、离子反应:⑴ 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量少的物质物质的量为1,与另一过量的物质充分反应。
⑵ 离子共存推断题解答时应注意:①判断一种离子存在后,一定注意与之不共存的离子一定不存在;②前面加入的试剂对后面的鉴定是否有影响。
⑶ 离子(或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取少量——加试剂——观现象——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