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

合集下载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

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乡村治理是指对乡村地区进行管理和管控的一种形式。

然而,在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社会治安不稳定、人才流失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合作,制定富有创新性的对策来解决。

一、基础设施薄弱很多乡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比城市滞后较大,光缆、电力、自来水等也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地区的交通、通信、饮用水等方面的需求都不能满足。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优先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的建设,光缆、电力、自来水等的铺设。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于相关问题的指导、支持和管制工作,以使得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转变,从而让乡村地区能够经济发展起来。

二、经济发展滞后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乡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城市较大,经济结构单一,职业道路狭窄,难以拥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

这也是导致农民在增加全年收入的过程中得不到稳定的帮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消除这些隐患,政府应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农业支持政策以及相关资金政策,同时重点扶持乡村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加大农民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训,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和各类拓展市场,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以此刺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社会治安不稳定社会治安问题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相当严重。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缺乏的地方往往易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威胁。

要想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当地的社会安全意识,需要加强乡村安保力量。

乡村安保力量的增加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保障措施,包括公安警力和社区治安巡逻队的配置和培训,设立“信誉承诺”监督体系和先进科技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形成覆盖全域、网格化、群防群治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乡村地区居民自我保障和抵抗能力。

四、人才流失由于基础设施缺乏和经济发展滞后等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许多有才华和领导才能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城市发展,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的主体主要是村干部和村委会,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村民的自主管理,导致治理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

2.治理手段落后:乡村治理的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如信息化、大数据等,导致治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

3.资源匮乏:乡村治理的资源相对匮乏,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导致治理过程难以持续推进。

4.文化缺失:乡村治理的文化缺失,缺乏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导致乡村文化的流失和乡村治理的困境。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引入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鼓励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提高治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推广现代化的治理手段:引入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率。

3.加强资源保障: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充足供应。

4.强化文化传承和保护: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5.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乡村治理的整体水平。

6.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7.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8.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包括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10.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

11.加强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制度,规范公共事务管理流程,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水平。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尽管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2.公共服务不足:乡村基层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无法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乡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村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社会矛盾突出:乡村基层地区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如土地纠纷、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5.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三、乡村基层治理对策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监管力度,治理环境污染,保障村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应加强对乡村社会矛盾的调解力度,化解各种纠纷和矛盾,维护乡村社会稳定。

5.吸引和留住人才:政府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等。

6.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7.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8.引导村民参与治理:政府应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及措施分析摘要: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如果乡村治理现代化不足,直接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行。

有鉴于此,文中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措施,提高乡村治理质量。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改进措施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村人口流动及农村社会阶层变化,这一形势下乡村治理呈现新趋势,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原有乡村治理结构不能适应乡村社会新发展与变革。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当前困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1.1 乡村治理主体单一性乡村治理的合理格局就是多元主体参与,这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尚未形成“多元”格局。

乡村基层政府处于转变职能、合理放权的阶段,当与其他治理主体相比依旧处于“一家独大”的情况。

如,乡镇政府依旧习惯掌控各项管理工作,将村委会作为下级,对乡村存在过度行政政治控制与公共产品资源控制的情况,干涉村委会正常工作运行,消耗大量资源,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1]。

1.2 制度体制的不匹配现代乡村治理需要推进多元治理机制建设,这些机制要与基本制度、体制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

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过度依赖制度的路径,造成各项机制实际运行时存在问题:如,缺少资金及人才回流机制、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问题、群众利益回应机制不完善等,这些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很好衔接基本制度与体制,直接制约到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制度与体制不匹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2、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措施2.1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管理,在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质,保证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基层党员管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严格落实“三严”、“三实”思想,推行廉政。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及规避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及规避策略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XIANGCUN KEJI 2020年9月(中)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及规避策略杨竟艺唐仕琼(西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存在政府权威弱化趋势明显、政策执行存在偏差、去组织化背景下交易成本提升以及传统道德滑坡影响治理效果等问题。

要想走出这些困境,要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村民自治的张力,科学合理地明确乡村振兴的成长坐标,合理有效地重塑乡村公民的科学精神,突出新乡村治理主体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社会治理;村民自治;治理主体[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6-08-2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我国大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但是,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要想做好乡村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困境,并积极予以解决。

1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1.1政府权威弱化趋势明显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社会进入了后税费时代,国家针对农村地区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推动政策,农村资源日益丰富。

农业税被废除后,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权威,乡镇政府开始由原来的悬浮性政权转化为协调性政权,村干部的主要职责不再是带领村民谋发展,而变成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源,非体制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

例如,很多地方在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致使乡村社会治理中“富人治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精英政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部分乡村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引入了项目制,国家级项目供给能否落实到乡村,村庄内部一些“能人”作用的发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政府和农民自治组织等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过程。

乡村治理法治化,就是要求乡村治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力,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的实践中,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法制观念不足乡村地区的居民多以农民为主,其法制观念相对薄弱,对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不高。

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农民还存在对法律的误解和忽视,对于法治化的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法制观念的不足,农村的一些管理行为容易偏离法治轨道,导致治理活动不够法治化。

二、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在乡村地区,由于人员素质和经验水平的不足,加之地方政府的资源投入有限,导致乡村地区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和乡村自治组织在执行法律法规时存在履职不力、执行不力的问题,导致法治化困境。

三、观念落后影响法治化乡村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群众对权威和地方习俗的依赖性强,往往容易出现以习俗为依归的“乡愁法治”,法治观念薄弱,法治观念不足,导致法治化的困境。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直接影响了法治化的进程。

基础设施的滞后将不利于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推进,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五、乡村人才荒乡村地区的法治化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支撑,但目前乡村地区的人才缺口严重,尤其是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稀缺,这直接影响了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在当前的形势下,乡村治理法治化面临着诸多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应当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法律人才培养,提高乡村地区的法治化水平。

还需要通过改革乡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困境分析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在解决这些困境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自治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I A O Y U GXI A N G CU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摘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

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

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

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

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

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

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一)农村人口“空心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乡村建设中,法治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前我国法治乡村建设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乡村法治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本文将就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一、主要问题1. 法治观念淡薄在乡村居民中,法治观念普遍淡薄,很多人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存在着“法不责众”的思想。

这导致了在乡村中法律意识淡薄、守法率较低的现象,给乡村的法治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 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还较为薄弱,乡村政府的权责边界不清晰,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不到位,乡村自治组织能力较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

3. 乡村法律服务不足由于乡村地区的特殊性,很多地方法律服务资源较为匮乏,律师、法律援助机构等法律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乡村居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4. 土地确权问题乡村土地确权工作进展缓慢,农村土地征收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等问题屡禁不止,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也给乡村法治建设带来了严重隐患。

5. 乡村法律教育薄弱在乡村教育中,法律教育的地位仍然较低,乡村学校多以文化课为主,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势必影响了乡村青少年的法治观念的形成。

二、对策建议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如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宣传车等,加强乡村法治观念的宣传,使广大乡村居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建设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提高法治意识和守法率。

3. 加大乡村法律服务力度加大对乡村法律服务资源的投入,鼓励和支持私人律师事务所进驻乡村,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推动乡村法律服务的全面落实。

5. 强化乡村法治教育加强对乡村学校的法治教育,将法治观念融入到校园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广大乡村青少年能够在校园中接受到全面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乡村治理也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乡村治理振兴中,碎片化困境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给整体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乡村治理中的碎片化困境,并提出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中的碎片化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碎片化。

由于乡村地区资源有限,各个治理主体往往独立行动,资源优势无法打通,导致乡村治理存在明显的“资源孤岛”现象。

二是产业碎片化。

乡村居民的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产业,导致乡村产业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三是组织碎片化。

乡村治理中存在大量的村级组织,由于各村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和行动,乡村治理形成了碎片化的局面。

针对乡村治理中的碎片化困境,需要采取整体性救治策略。

要加强乡村资源整合。

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性发展。

可以成立乡村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各种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还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开发。

要加强乡村产业整合。

通过扶持和引导,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体发展。

可以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的合作经营,形成联合发展的产业集群。

可以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可以引入大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要加强乡村组织整合。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组织的优化整合。

可以建立乡村治理统一领导机构,协调各级组织的工作,形成统一的意见和行动。

可以提升村级组织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可以加强农民的参与和自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要加强乡村治理的规划和指导。

通过制定有序的乡村振兴规划,引导乡村治理的整体发展。

可以制定乡村发展的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推动乡村治理的整体协调。

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乡村发展的重点项目和行动。

可以加强乡村治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乡村治理的效果和效益。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救治策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面对一些碎片化困境,比如资源分散、工作推进不协调、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如何能够有效应对这些碎片化困境,提出整体性的救治策略,成为当前乡村治理振兴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碎片化困境的具体表现碎片化困境在乡村治理振兴中表现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散。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来自各个部门的资源都在向乡村倾斜,但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突出。

2.工作推进不协调。

由于乡村治理工作牵涉到各种不同的政策和规划,而各地的工作推进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工作推进不协调、效果不佳。

3.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村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然而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导致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问题不仅阻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还损害了政府和各方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象和利益。

二、整体性救治策略为了有效化解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我们需要提出一系列整体性救治策略,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碎片化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协调,建立统一的乡村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以便统一工作推进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2.优化资源配置。

各级政府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项目安排,确保资源的集中投入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3.强化政策落实。

政策的落实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当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推动政策的落实到位,确保政策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4.加强宣传和培训。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营造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提高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全面提升。

乡村治理振兴中的碎片化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救治策略。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引言概述: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成为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定义、目标、重要性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乡村治理的定义1.1 农村治理的概念农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它包括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1.2 乡村治理的内容乡村治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

其中,土地管理涉及土地承包、集体经营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等;农村社会管理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农村环境保护则关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

1.3 乡村治理的原则乡村治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参与、可持续等原则。

公平和公正要求在农村治理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参与原则要求广泛吸纳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可持续原则要求在农村治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治理的目标2.1 实现乡村社会稳定乡村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

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民自治能力,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保护农村环境乡村治理还需要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态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乡村治理的重要性3.1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乡村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基层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权责不清等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便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1.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着各种杂乱无序的组织形式,缺乏统一的组织结构。

一些村委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法定职能,导致基层治理力量的浪费和分散。

2.人员配备不足。

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基层干部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

很多有能力的人才都不愿意到农村任职,导致农村基层治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足。

3.权责不清。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往往存在着各级政府对基层进行直接干预的情况。

基层干部也面临着职责不明确、权力分散等问题,导致基层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不高。

二、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路径1.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明确各级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效率。

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2.优化人员配置。

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从事基层治理工作。

改善基层治理人员的待遇和发展机会,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强化法治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法治建设,明确各级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治理监督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保障基层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推进信息化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通过搭建农村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优化农村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需要加强机构建设,优化人员配置,强化法治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以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法治乡村建设是指以法治为基础,以乡村治理为对象,全面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工作。

当前,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一些主要问题:一、基层法治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大,基层干部素质有限,法律意识薄弱,导致一些乡村问题无法及时合理解决,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

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

乡村地区人文环境复杂,一些地方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相关部门的执法效果差,乡村治理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三、乡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乡村地区信用体系相对落后,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进行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乡村法治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基层法治意识教育。

加大对乡村地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增强他们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手段的运用能力,促进乡村法治建设。

二、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加强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效果,保障乡村治理的有序进行。

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

三、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加强对乡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机制,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信息查询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和警示,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和自律能力。

四、加强乡村法律服务。

增加乡村地区法律服务网络点,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服务能力,完善乡村法律援助制度,为农民提供法律救济和维权服务。

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法律导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循意识。

五、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乡村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和沟通,形成乡村法治建设工作合力。

建立健全乡村法治建设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乡村法治建设的成效,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应政策措施。

我国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法治意识薄弱、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以及乡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基层法治意识教育、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以及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等对策来解决。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一、存在的问题1.乡村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低水平、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品牌。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尤其是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乡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足,许多优秀的农村人才难以留住,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

4.乡村治理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乡村干部存在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1.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一些政策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

2.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和村民存在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对农民的需求和意愿重视不够,导致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3.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许多乡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4.教育水平落后。

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1. 人口流失导致劳动力短缺:近年来,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选择进城就业。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农田荒芜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由于家庭户规模小、绝对规模有限,加之人才外流等问题,很多农田荒废或者利用不当。

同时,在土地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土地滥用化肥冲击环境等。

3. 养殖业发展受限:尽管养殖业是我国乡村经济支柱之一,但近年来却面临着增加成本、减少收益等困境。

疫情风险、饲料价格波动以及市场需求变化都制约着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道路交通不便:由于资源倾斜以及历史原因,在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村地区,道路建设滞后。

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流通困难,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

2. 水电供应不稳定:许多农村地区尚未实现全面供水、供电。

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缺水、停电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

3. 宽带网络覆盖不足: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然有一些偏远山区没有宽带网络覆盖。

这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创业就业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

三、教育医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教育资源匮乏:相比城市地区,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在学校数量、教师素质及办学条件上都存在差距。

这导致了一些家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服务,限制了子女们的发展机会与选择。

2. 医疗健康服务不足: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及人员配置不足等原因,很多偏远山区缺乏良好的医疗服务。

居民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着路途远、费用高等问题。

3. 养老保障不全: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在一些偏远山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缺乏合适的养老设施以及相关服务,使得很多农村居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四、社会公共服务薄弱带来的问题和困难1.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社会组织相对较少、发展滞后。

这导致了一些公益事业无法有效开展,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社区发展。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同时,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参与行为,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升乡村治理的透明 度和公信力。
展望未来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总结词
未来乡村社会治理将朝着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
开展环境整治行动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力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 实施力度,恢复乡村生态功能。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农业生产方式,减 少农业面源污染。
04
政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结词
法律法规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 规范乡村治理行为,保障农民权益。
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结词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多种 因素,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存 在不平衡的问题,导致部分乡村 地区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较大,一些乡村地区缺乏产业 支撑,农民增收困难,导致贫困 人口较多,社会矛盾加剧。
人口外流与老龄化
总结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乡村青壮年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地区人口外 流现象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总结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经济落后、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薄弱、 环境污染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 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发展乡村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治理等。 同时,还需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高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VS
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挑战,应采取以 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 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环境 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四是注重乡村 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导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却面临着不少现实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并提供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文】一、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1.人才不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

相对于城市,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又无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2.资源不足: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而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财政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3.信息不对称:乡村治理决策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乡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技术等信息的获取与理解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

4.利益冲突: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大问题。

农民对土地权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追求不一致,导致难以形成共识。

二、对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大对乡村治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治理专业人才。

通过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村,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精英人士,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乡村,引导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增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资源支持。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利用,挖掘乡村资源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作者:王新城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乡村治理基本要素、乡村治理实现目标、乡村治理价值旨归是构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意涵的三个重要维度。

现阶段,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治理机制尚需完善、治理主体现代化能力仍待提高、乡村治理资源相对匮乏、数字化治理能力有待增强等困境。

为此,应通过建立健全治理机制、强化人才力量支撑、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等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意涵;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6-0056-0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亟需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聚焦治理主体、价值意蕴、治理方式、案例分析等具体性和单一性的研究较多,围绕理论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较少。

基于此,笔者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涵、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三重维度出发,尝试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内涵是何、困境何在、如何实现”的逻辑理路,以期助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意涵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

其理论意涵主要包含乡村治理基本要素、乡村治理实现目标、乡村治理价值旨归等三方面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作者:曲海月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1期摘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村社会秩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秩序的全局。

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农村治理受到了威胁,村霸严重扰乱村庄的正常秩序,严重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为了彻底根治村霸,必须了解其产生及存在的根源,本文选择对村霸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村霸产生及存在的根源进行梳理和分析,树立对村霸治理的信心及决心。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村霸作者简介:曲海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助教。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7.36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在我国可以说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村安则天下安。

这些年,我国“三农”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现今农村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问题:村霸基层治理问题。

“村霸”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损害了农村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

村霸通过暴力、胁迫等手段实施违法犯罪,严重侵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一个更为惊人的事实是有些地方村干部沦为“村霸”,或“村霸”通过不正当的选举手段混入村干部队伍成为当地的“土皇帝”,导致村民赋予的自治权力被少数人攫取、滥用,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影响。

村官演变成村霸,不仅损害村干部队伍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且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1月8日,十八届七次全会公报中强调加大对“村霸”的整治,杜绝其欺民霸乡,侵蚀基层政权。

1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犯罪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意见》,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将打击矛头对准严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严重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村霸”。

一、村霸成为乡村治理的重大困境“村霸”成为部分农村地区害群之马,不仅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伤害,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村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而是对农村一些流氓恶势力的通俗用语。

“村霸”多指在村子里或一定区域内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经常制造事端,严重扰乱农村社会治安秩序的人。

如今村霸的含义略有不同,“村霸”成为个别地方村干部的代名词。

“村霸”鱼肉一方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河北侯落鸭村村长“南霸天”侯志强,长期殴打、敲诈村民,村民郑潮军因对其寻衅滋事忍无可忍,用铁镐将其打死,被判刑期8年,近百村民联名上书为其求情,认为村长侯志强是恶人,郑潮军是正当防卫。

比如河北“最牛村主任”孟玲芬,村民家有喜事不给她送礼,就会被她骂大街,甚至会在喜事当天收到她送的花圈。

“村霸”行为令人发指,更令人愤怒的是,老百姓有的受了害都不敢说,有的说了不仅不管用,反遭报复。

“村霸”不除,农村难以安宁。

二、引发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层原因村霸是基层治理面临的严重问题,村霸分为普通村霸和“村霸”式干部,普通村霸即村里的一些恶势力是村霸,“村霸”式干部是指村干部沦为村霸或普通村霸成为村干部。

(一)传统文化影响和村干部能力不足,是造成村霸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然而普通村霸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普通村霸是具有农村特色的违法犯罪现象,普通村霸对农村社会的危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自治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他的威胁。

普通村霸要根治,必须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1.村干部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管理一方面,村干部素质偏低,能力不强。

村干部作风不过硬,不敢坚持原则,工作没有魄力,没有责任心,畏难怕事,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另一方面,由于村霸的违法行为犯罪程度较低,通常不触犯《刑法》,多数行为只达到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程度,惩治之后放出来继续作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日后还可能会遭到报复,因此,村干部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2. 村民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意识淡薄,怠于维权(1)“能忍自安”的消极传统观念。

农民讲究万事忍为先,能忍自安,小不忍则乱大谋。

但是有积极的“忍”,也有消极的“忍”。

积极的“忍”,是一种智慧,即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值得发扬的。

而消极的“忍”,是委曲求全的过度之忍,展示的是软弱、胆小和苟安。

这种忍反而会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种“忍”中隐隐透出一种“怕”字,怕这怕那,怕上怕下,万般无奈,所以要忍。

这也正是“村霸”之类恶势力存在并能延续的一大思想根源。

要铲除“村霸”,就要去除消极的“忍”。

(2)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发生纠纷,不是求助于法律,而是沿用民间私了的习惯。

而私了往往以攀强抑弱为潜规则,以损伤弱小者利益为前提,以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为代价。

因此,要根除“村霸”,就要从加强农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入手。

而且更多的村民“信访不信法”,认为“小访小解决、大访大解决、下访不解决”,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的错误观念。

(3)维权成本高。

在农民的意识中,法律,并非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运用的东西,相对于纠纷发生后的法律救济途径,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熟悉司法,也因为他们认为司法的成本是极高的。

农村普通村民无权无势,无钱无关系,因此其权益受到侵害后,只能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敢冒险去费时、费力、费钱打一场结果难以预测的官司。

(二)利益驱动,“村霸”式干部成为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主要因素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羊”,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宣传者、执行者、落实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乡村干部队伍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绝不能让“村霸”式的干部执掌公权、破坏乡风、祸害百姓。

目前,“村霸”式的干部有两种,即村干部沦为村霸和村霸混成村干部。

两种“村霸”式干部的产生原因各不相同。

1.村干部沦为村霸(1)政府干预村民自治。

一方面,乡政府无视《村组法》规定,干预选举。

虽然《村组法》对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做出了明确的权利义务规定,乡政府对村委会只是指导、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乡镇政府干预选举。

在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管理村里日常的行政事务,但是村民自治权不断被弱化,某些乡镇政府过度的干预,有些乡镇政府为了能够顺利推行村里的工作或者为了汲取乡村的公共资源,主动寻找村里有“势力”的人作村干部,双方相互勾结,控制村民选举及村民自治的运行。

比如“最牛村主任”孟玲芬就没有通过村民选举,而被镇政府直接任命为村务管理小组组长,实际上行使村委会主任的职权。

另一方面,村霸称霸村里,横行一方。

严重扰乱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村霸不能根治,村民叫苦不迭。

于是地方政府把“狠人治村”当成法宝,为了整治村里的村霸,默许甚至鼓励村干部以暴治暴,最后导致村干部成为村里的村霸。

(2)村霸治理难。

首先,村霸犯罪立法不足。

村霸性格顽劣,屡教不改,犯罪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因此依据现有的法律对其进行一般的打击惩处,根本起不到根治的作用。

其次,取证难。

随着法治的不断深入,村霸犯罪时也尽量不再使用暴力和威胁手段,因为村霸对村民已经形成了威慑力,村民对他们的隐形胁迫不敢反抗,所以出现了很多明借实抢,白吃白拿的案例,因此很难搜集到犯罪证据。

再次,村民不敢报警。

村民合法权益受侵害后,担心日后遭到报复,不敢向公安机关报警。

由于村霸难以根治,因此某些村干部为了彻底清除村霸,采取了更暴力的方法,只有更暴力的人才能压制住村霸,村霸碍于村干部的威慑力,才不会继续作乱。

(3)村民纵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

某些村干部上任后,其主要精力用于为个人和家庭牟取私利,为了使自己的违法行为顺利进行,对村民进行收买或者给村民些小恩小惠,而村民则容易被蝇头小利收买,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久而久之,村干部就成为了村里的“村霸”。

2.村霸混成村干部(1)违法选举现象普遍。

“村霸”通过暴力获取一定经济利益之后,为了攫取更多的农村公共资源,为其犯罪提供保护,必然向政治方面渗透。

比如,闽清县云龙乡云中村村委会主任黄乃光在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伙同他人采取虚增耕地面积和抢种地面作物的方式,虚报征地和地面作物补偿款近200万元,其本人非法获利23万多元。

不仅如此,黄乃光还通过游说宗族势力拉票、买票、威胁村民和竞选对手的办法,达到连任村委会主任的目的。

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他还随意更改村议事规则,排挤、威胁村两委干部。

(2)村民的选举权利不能有效行使。

首先,村民的民主素养不高。

村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视野狭窄,对自己享有的权利不够了解,从而制约其民主权利的行使,再加上村民处于弱势地位,其民主权利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其次,农村多数青壮年进程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儿童。

老人和妇女畏惧村霸的威胁、恐吓,只得听从村霸的命令,违心的把选票投给村霸。

再次,有些村霸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鱼肉村民的村霸,学会乔装打扮,披上了“乡贤”的外衣,骗得村民的选票,当选村干部之后就开始为了一己私利,操纵农村基层政权,绑架民意,这样的“村霸”像藏身大梁里的蛀虫,蚕食基层民主自治于无形。

(3)立法不足,处罚力度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7条明确规定,以非法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比如暴力、威胁、欺骗、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

同时,规定对采用以上非法手段妨碍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的,村民有权举报,县乡人民政府要进行调查并依法作出处理。

《组织法》的规定不具体,而且也没有对破坏村民选举权的行为进行定罪量刑,因此现实选举过程中,很多舞弊行为最后都不了了之。

对于村民选举的有关问题,我国三大诉讼法中也没有条款进行规定。

法律的缺失,现有法律处罚力度的不足,使得村霸混入村干部队伍。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村霸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要多维发力,综合治理,不能孤立地治理“村霸”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要加强农村基层法律宣传教育,让法治观念走进生活现实,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法律信仰,进而挤压“村霸”的犯罪空间,让人民群众树立信心,主动参与“村霸”问题治理。

参考文献:[1]王可园.协商治理: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选择.行政论坛.2017(2).[2]杨晓光、王爱芹.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3]王慧.我国村民自治有效性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7(2).[4]方山樵.治理“村霸”需高扬法治利器.甘肃日报.2017.02.15.[5]吴理财.治理“村霸”必须铲除其社会土壤.学习时报.2017.04.17.[6]孙铭鸿.浅析中国农村中的村霸现象.法制与社会.2011(3).[7]龙立.村民自治背景下的村霸治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