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8秋学期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8秋学期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重
要知识点总结
2018秋学期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
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
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
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液体取 1—2mL 。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 ,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水分蒸发、玻璃破碎、车胎爆炸等。
(2)伴随的现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形状、状态或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变质、蜡烛燃烧、火药爆炸、高粱酿酒等。
(2)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上述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3)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在变化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三、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如:煤能燃烧就决定了煤可以做燃料,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煤具有可以燃烧这个性质。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反应容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以防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一、定义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生成。
表现为1.颜色改变2.放出气体3.生成沉淀;4.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2.物理变化: 表现形式:粉碎、破裂、液化、汽化、凝固、熔化、升华、凝华等。
3.两种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同时也发生了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吸附性,磁性等。
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可”,“具有什么性”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分类1.物质的概念: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环境的一切物体都是物质,它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化学性质相同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3.化学符号: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元素,由一个或两个拉丁字母组成。
元素的化学符号通常来自其拉丁名的缩写。
4.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将化学元素按周期性规律排列的表格。
5.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上靠近左侧的元素是金属,靠近右侧的元素是非金属。
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有一部分元素被称为过渡金属。
6.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符号通常是将元素拉丁名的前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如果有两个相同首字母的元素,后一个元素的符号会加上一个小写字母。
7.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割的。
8.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9.原子的质量和电荷:原子核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质量的99.9%,电子的质量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相对质量约为1,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电量为基本电荷的1倍。
10.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同)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被称为同位素。
11.分子的概念: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相连而成的结构被称为分子。
12.分子式和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所含有的各种元素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的符号表示法。
分子式表示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式是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的标志。
13.离子的概念:在化合物中,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物质,这种带电的物质被称为离子。
14.离子的命名:阳离子的名称一般保留原来的元素名;如果原子失去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之为阳离子,其名称用元素名后加“阳”表示。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相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 混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包括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得出,包括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燃烧性、腐蚀性等。
3.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无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
4. 分子和分子式:-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 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和其原子数量的比例关系。
5. 原子和原子序数:-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原子序数:元素的标识,表示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6. 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左侧。
- 生成物: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系数表示。
7. 元素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表格,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
8. 分子和化学键:-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形成。
- 化学键:连接原子的力,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9. 原子结构:- 电子:位于原子中的负电荷微粒,分布在能级和轨道中。
-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的中性粒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
以上仅为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具体还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课题1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及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必须根据有没有生成来判断。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看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
5、物理变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物理变化。
6、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等。
7、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等。
8、物质的决定物质的用途。
9、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用手在盛气体的容器口部轻轻,使少量的气体飘入自已的鼻孔。
课题21、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⑴关注实验前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⑵关注在什么条件下,物质出现了哪些变化现象;⑶关注实验后各物质物理性质、体积、质量;⑷通过比较探究实验物质的变化。
探究出变化的原因或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⑸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2、探究活动报告的基本要求:注明报告人姓名,活动其他参与人姓名,活动日期;记录活动的过程;过程中的现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3、呼出气体与空气成分比较的探究:⑴通过比较两种气体分别使澄清石灰水的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含量大。
⑵通过比较燃着的木条在两种气体中的剧烈程度,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氧气比空气中含量小。
⑶通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与已用口吹过气的玻璃片上水雾的多少,得出呼出气体中的水分比空气中含量大。
4、科学探究的步骤:⑴;⑵做出猜想或;⑶制定计划;⑷进行实验;⑸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收集证据;⑹分析、解释与结论;⑺反思与评价;⑻表达与交流。
课题3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安全:“三不原则”:。
2、节约:无要求时取最少。
(液体一般为,固体只需即可)3、回收:实验剩余药品不能,不要,更不要拿出,要放入。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一般保存在里,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里。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不能通过发光、发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属于物理变化。
(2)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车胎爆炸、气球爆炸等是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形状前后发生了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瓦斯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
(3)所有的燃烧都是属于化学变化。
【注意事项】(1)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属于静态的概念,如H2具有可燃性;变化是物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属于动态过程,如H2在燃烧。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可以根据表述加以区别性质:“可以”、“能”、“会”、“易”、“不容易”、“难”等变化:“在燃烧”、“生成了”等【巩固练习】1.2019年4月16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在火灾现场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木质屋顶燃烧B、消防用水汽化C、电线拉断D、拱柱摔碎2.描述物质变化的词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
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②③④⑤⑥⑦B、④⑤⑥⑦⑨C、①③④⑤⑧⑨D、②④⑥⑦⑨3.下列物质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C )A、干冰用作制冷剂B、铜用于制导线C、乙醇用作燃料D、石墨用于制铅笔芯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酒精燃烧B、水变成水蒸气C、玻璃破碎D、汽油挥发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C)A、颜色B、密度C、可燃性D、沸点6.下列各组词语中,前者用于描述物质的化学性质,后者用于表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B )A、挥发性,汽化B、腐蚀性,燃烧C、可燃性,液化D、溶解性,熔化7.成语、俗语、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下列词语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C )A、木已成舟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D、两者没有关系9.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D )A、盐酸易挥发B、金属具有导电性C、酒精易溶于水D、铜能变成铜绿10.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 )A、天然气用作燃料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铁用来制炊具D、铜丝用作导线1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铁锅生锈B、蜡烛燃烧C、粮食酿酒D、水结成冰1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C )A、吸附性B、溶解性C、氧化性D、挥发性13.2011年10月16日至25日,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在开幕式史昂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A、烟火表演B、霓虹灯表演C、音乐喷泉D、气球升空14.下列有关单质硫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A、能与活泼金属反应B、难溶于水C、淡黄色固体D、熔沸点低15.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B )A、是化学变化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是物理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16. 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B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知识点二科学实验探究一、科学实验探究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蜡烛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1)化学的意义(2)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1)古代化学(2)近代化学(3)现代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现象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4.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5.实验室常用仪器以及药品取用规则
(1)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
(2)药品取用原则
6.固体和液体的取用
7.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8.酒精灯的使用
9.物质的加热
10.连接仪器和洗涤仪器。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主要特点:基于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帮助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3. 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安全、规范、严谨* 常用实验操作:取用、称量、研磨、溶解、过滤、蒸发等4.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周围数字的意义:表示微粒的数目、化合价等二、重要知识点1. 空气的组成及性质*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可被压缩、有一定体积等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不易溶于水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溶于水等*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3. 水的性质与净化*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4.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概念及区别*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甲烷、乙醇等*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水、硫酸等* 区别:有机物大多能燃烧,无机物大多不能燃烧且比较稳定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写在等号的左右两边,反应条件写在等号的上边,还应注意选用适当的化学式和配平反应方程式。
例如:C+H2O=H2+CO2。
这个反应方程式表示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在高温下反应生成1个氢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质的变化①按照“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新物质”指的是组成发生变化的物质。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如物质形状、状态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如物质的燃烧)。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判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只有“有新物质生成”这一个依据(灯泡发光、发热、变色;水的气化;气球或轮胎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性质①按照“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②常见的物理性质包括:色味态、溶解性、熔沸点、挥发性、密度、硬度、吸附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9方面。
常见的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初中阶段认为助燃性是氧气的特有性质)、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腐蚀性、毒性等8方面。
在谈及利用的是物质的什么性质时,不能只说利用的是“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需要细化到上面涉及到的具体性质(如导电性等)。
③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和用途。
(3)“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属性,描述时一般用“可、能、会、难、易、好、差”等修饰词。
物质的变化重在强调物质“变”的过程。
如“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而“酒精易挥发”是物理性质;“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1)观察实验前后物质的色味态等。
(2)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实验(如点燃)?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
5.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两部分组成)(1)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略有气味的固体;硬度较小;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物质的分类、反应速率、纯度和实验室常见设备这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元素: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果汁等。
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关注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通常根据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来确定速率,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或“生成物生成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2.受影响因素: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催化剂存在和表面积增加都会增加反应速率。
三、纯度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纯物质的百分数。
纯度高的物质具有明显特点和一定的用途,通常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纯化处理。
1.物质纯度的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熔点检验、沸点检验、密度检验、净水检验等。
2.分离纯化方法:常见的物质分离纯化方法有蒸馏、结晶、过滤、蒸发、萃取等。
四、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进行准确可靠的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室设备。
1.烧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圆形玻璃器皿,用于加热、冷却、溶解和混合反应物等。
2.烧瓶:烧瓶是一种具有长颈和圆底的玻璃容器,用于制备或加热液体试样。
3.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或细胞的光学仪器,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细菌和昆虫等微生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清单 (新版)新人教版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知识清单一、化学研究的内容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三、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化学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药品:操作要领:一斜二送三直立。
(2)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药品:操作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①较多量时——倾倒法(如图甲):瓶塞取下倒放于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口口接触。
②较少量时——滴加法(如图乙):滴管应垂直悬空于试管口正上方滴加。
③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通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图丙)。
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的火焰从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22 ②使用注意事项: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b.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 灯帽 盖灭,不可 用嘴 去吹。
(2)加热固体:加热固体时(如图丁所示),试管口应 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应先 预热 ,然后再集中对药品部位加热。
(3)加热液体:加热液体时(如图戊所示),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加热时使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 45° 角;加热时,应先 预热 ,然后对试管中的液体部位集中加热,并且不时地移动试管,使其受热均匀;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不可将试管口 朝向任何人 。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doc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
、、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状态: 34562018-02-07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可进一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由物质内部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二、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也为1,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3.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升序排列的分类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周期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层。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的元素壳层数,而族是指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一列。
三、化学反应1.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反应中最开始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不能创造或者毁灭,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
2.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反应,将一种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转变。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原子之间发生互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基本操作
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1.试管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既可以加热少量液体,也可以加热少量固体。
2.试管夹用夹持试管 3.玻璃棒常用搅拌、过滤、蘸取液体
4.酒精灯用于加热 5.胶头滴管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6.铁架台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7.集气瓶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8.烧杯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反应的容器。
9.量筒度量液体的体积。
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
二、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化学药品首先要做到“三不”,即不用手直接拿,不凑到容器口直接闻气味,不品尝味道。
2.没有说明用量,取最少量,液体一般只取 1 - 2 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要放入指定容器。
4.万一眼睛里溅入药液,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三、托盘天平称量步骤:
(1)天平调零;(2)托盘垫纸(或用小烧杯);(3)称量时左物右码;(4)记录质量;
四、药品的取用
1.取用粉状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
2.大块状药品放入玻璃容器时,先将容器横放,镊子把药品放在容器口部,再把容器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3.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未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心、左手斜持、刮。
瓶塞倒放是为了防止瓶塞受到污染,同时防止腐蚀桌面。
倾倒时标签要朝向手心,以防残留药液腐蚀标签。
5.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例1量取10ml水( B )量取8ml水( B )
A.5ml量筒
B.10ml量筒
C.20ml量筒
读刻度时把量筒放平稳;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6.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和腐蚀胶头。
胶头滴管用过后立即用水清洗,再吸取其他药品,防止其他药品被污染(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往烧杯里滴加液体时,注意滴管不要伸入,防止滴管被污染。
六、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
(1)绝对禁止向燃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酒精量¼-2/3(3)点燃时要用火柴,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4)熄灭时不能用嘴吹,要用灯帽盖灭。
(5)处理意外:酒精在桌上起火,用湿抹布盖灭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碳化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3.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
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禁止加热的仪器有水槽、量筒、集气瓶、漏斗。
4.防止玻璃仪器破裂,加热前:将外壁的水擦拭干净。
加热时:不使仪器底部接触灯芯。
加热后:等冷却后再处理
5.给试管加热: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再用外焰加热药品。
凡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都要试管口稍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保持45°倾角,试管口切不可对着自己或别人。
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七.玻璃仪器是否洗净,检查的标准是水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八.仪器的装配顺序:自下而上、自左而右。
九.气密性检查:将导管口一端浸没在水中,用双手紧捂试管外壁。
如果导
管口有气泡冒出水面,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十.观察蜡烛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1.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在水中。
石蜡浮在水面、
不溶于水
密度比水小、
不溶于水。
2.观察燃烧时的蜡烛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将一根细木条放入火焰中,
约2秒后立即取出外焰部分首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
焰心温度最低。
3.蜡烛燃烧时有什么物质生成?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发现烧坏内壁有水雾或小液
滴生成
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
化碳。
4.蜡烛刚熄灭时,有白烟从烛心飘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火焰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白烟有可燃性,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十一.在《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与探究中: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记录现象、(6)得出结论。
十二.
1、原子学说- 道尔顿(英国)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意大利)
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俄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拉瓦锡(法国)
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
3、化学变化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伴有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
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状态、
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