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角下近郊土地流转模式研究_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例

合集下载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借鉴与思考转载日期:2012-7-17 23:48:00 来源:互联网中共河北省委党校2010年第一期市厅班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五个统筹”之首。

2003年以来,成都市紧紧抓住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2008年,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是如何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河北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河北省委党校2010年第一期市厅级干部进修班赴成都进行了考察。

总的印象是: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观念新,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思路新,对政策理解把握准确、对接合拍到位;模式新,公正合理,各方面利益兼顾;措施新,城乡规划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成都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经验,可以这样概括: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此外,还有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健全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为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创造条件、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化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新民居等。

成都是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又是大城市带大郊区。

就河北而言,我省中小城市众多,尚无一个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堪与成都相比,不可复制效仿成都的发展模式。

但是,他们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改革创新精神、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加快河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上下应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是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而是遵循“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的现代化规律,把城市和农村统筹考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新型城乡形态,即“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交相辉映”。

城乡统筹视阈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

城乡统筹视阈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

城乡统筹视阈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研究【摘要】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城乡统筹建设的相互衔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为深入了解城乡统筹视阈下土地制度改革现状,笔者调研走访了荆门市掇刀区基层农户,就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政策完善举措,以期为相关学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与思路。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一、问题的提出城乡统筹建设关乎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触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

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构建城镇资源与乡村资源自由畅通的机制平台,促使城乡生产要素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社会共同富裕。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土地成为制约城乡资源交换的基础性要素,城乡统筹政策实施的首要难题就在于如何破解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与优化配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必须与社会主义城乡统筹体系并轨发展,这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确立了基本方向。

国内理论界就城乡统筹议题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

学者倪维秋等研究认为,城乡统筹政策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有引力作用,农村土地制度决定了城乡统筹建设步伐;吴爽考察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影响因素,认为土地流转价格机制不科学导致流转市场波动,农民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曾子成等提到,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农民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意义重大;韩少卿等学者提出了加速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措施,包括土地流转的领导、管理与服务等细节建议。

结合城乡统筹客观现状,笔者选取荆门市掇刀区为调研区域,着重分析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完善举措。

二、调研设计1、掇刀区土地制度改革概况掇刀区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县区级行政单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影响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该区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土地制度,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归纳如下:2008年10月,该区出台“以城镇需求反哺农村需求、以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相继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力推动了农村土地的流转;2010年5月,该区纳入湖北省城乡统筹综合建设发展“6+1”试点区域,宏观配套政策的一揽子改革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良好契机,于此背景下,该区率先实施一元户籍制度改革,力图打破城乡土地二元结构;2011年10月,掇刀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正式挂牌设立。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

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黄祖辉;黄宝连;顾益康;王丽娟【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2(026)001【摘要】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issues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new-rou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engdu. Methods employed included documentation and caus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were very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property transfer in Chengdu, such as the land title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fund, the transaction platform, the cooperative of hou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pany guaranteed by govern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reform the rural land institutions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1 ) enhance the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 and ensure the benefits of farmers; 2) extend the scope of the platform to improve the service for transactions; 3 ) develop the main bod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growth; 4) organize new pattern of rural cooperatives for better management in terms of dual levels; 5)ameliorate the current law and establish a unified land market system.%研究目的:分析成都市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现状及实效,探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浅议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浅议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浅议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马雪拼
【期刊名称】《黑龙江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正在实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已成为近年来各界关注的焦点。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透过云遮雾罩的表象,结合现实中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剖析,理清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脉络与关键点,对深化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深入讨论。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马雪拼
【作者单位】富锦市国土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
【相关文献】
1.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市场构建 [J], 吴翔华;付光辉
2.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及用地整合研究——以海南省保亭县三道镇为例 [J], 刘阳;柯佑鹏;李慧兰
3.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 [J], 吴爽
4.城乡统筹视角下的重庆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J], 熊萍
5.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对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以徐州市棉布村为例[J], 张宜范;梁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此,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统筹解决了城乡土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难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稳定。

本文将就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进行调查和思考。

一、土地流转方面自2015年起,成都市开始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采取以家庭联片为依托,以家庭作为主体,以集体土地、国有土地、集体林地、集体水面等资源为流转标的和交易价格核算依据的方式推进流转工作,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广大农民走出自家土地、深度从事规模经营种植和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提供的了保障。

据了解,成都市在土地流转的政策方面设置多种利市惠农的措施。

贫困村通过流转土地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用地规模逐年稳步增长,到2018年,涉及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3.95万亩,建设农业企业达39个,纳税贡献达2.4亿元。

同时,土地流转也解决了农村内部土地利用不均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规范农村土地建设用地成都市为了规范农村土地利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对乡、村两级政府规定的约、定、租方法的探索活动因村情况、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而不同,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成都市农村建设用地的划拨、出让、拍卖,采取租赁方式使用的原则,村集体或乡政府,及集体整合流转的发展组织形态,有力促进了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和内部培土械的整合,是全面公正排整的。

此外,成都市在建设用地管理中,要求各地实现全流程监管、规范管理,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划拨、出让、租赁等活动的监管,为农村土地规划和发展保驾护航。

三、下乡发展现代农业成都市在推进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下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成都市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引导农民走向现代化,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扶持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区,提供科技、扶贫等大小救助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使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并构建了覆盖农村各地的基层服务体系,提升了全市农民的生活水平。

城乡统筹视角下近郊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例

城乡统筹视角下近郊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办龙华村为例

土地 流转 , 即土地使 用权 的 流转 , 指 拥有土 地经 营权 是 的农户把 土地使用权转 让给其他农 户或经 济组织 , 份制 将股 引入土地制 度 。目前 的 二元 土地 制度 导致 城市 土地 可 上市 流转 , 村土地 只能通 过 国家征 收征用 的形式改 变土地 用途 农 和.质 , f 上市流转受 到严格限制 。至于如何 充分 利用农 村土 生 地资 源 , 将农业 现代 化 与城市 化进程 统 一起来 , 已成为 推进
土地荒废 也不愿放 弃 。据 资料 显示 , 六五 ” 间 , 国平均 “ 期 我 每年减少 耕地 4 . 92万 h “ 五 ” 间平 均每 年减 少 2. m ,七 期 67 万 h “ 五 ” 间前 4年平均 每年 减少 耕地 3. m ,八 期 33万 h m。 15 ~ 95 , 国累计 减少 耕地 4. 亿 h 平 均每 年减 97 19 年 全 34 m, 少 1 . h1 耕 地 年流 失 率约 1 。据相 关权 威 资料 l 2万 r , 4 I 2 %
糊 , 土地征用 中没 有确切 的“ 导致 集体经济组织 ” 对土地 征用 负起责任 , 了土地 征用制度 的弊端 。正是土 地产权 不清 放大
安徽农 业科学 。ora o A h i .Si20 。6 3 :5 3 Junl f n u A c.0 83 (5) 160—16 1 5 3
责任编辑
章 炼红
责任校对
昊晓燕
城 乡统筹 视 角 下近郊 土 地流 转模 式 研 究
— —
以成 都 市龙 泉驿 区大 面街 办龙 华村 为例
看, 土地 所有权 归属 的模 糊严 重 阻碍 了土地 的流转 , 大削 大 弱了农村本身 城市化 的内在 动力 。此 外 , 土地所 有权 主体模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而这个进程中,农村土地的流转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以具体案例为基础,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利弊分析以及发展趋势。

一、土地流转的现状在很多农村,由于家庭农场规模小、土地容易过度利用等原因,传统耕作方式已无法满足生产和生活要求。

而土地流转就成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1. 外来投资者与村民合作外来投资者与村民合作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当前较为普遍,这种模式下,外来投资者承包村民土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双方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一些企业会为村庄提供种植技术、设备、孵化器甚至是资金,以此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 以家庭联合体为基础家庭联合体是由二至四个家庭组成的小型农业企业,他们之间通过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其中就包括了土地流转。

家庭联合体在农村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因此也相应地进入了土地流转市场。

这些模式虽然不同,但都有两个共性,即租赁土地和是否用于农业生产。

而在农村的土地流转中,政府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因此,相关机构应当时刻关注和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整体情况,为其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二、土地流转的利弊分析一方面,土地流转显然可以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益并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土地流转也有助于村庄的规划和发展,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可能会导致农民的土地失去后的就业问题。

农民仅仅是出租土地而不参与种植,可能会导致村民的就业和收入减少。

而且,土地流转中信息传递与监督管理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存在一些流转方和承租方之间的欺诈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体系,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公开,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欺诈和违法活动的发生。

三、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未来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应当是多元化的,政府应当着重发挥监管和协调作用,同时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龙华二期的调查与分析

“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基于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龙华二期的调查与分析
诸多的好处, 但同时 , 农民集中居住也带来 了社会管理新
会组织等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与服务 , 课题组联合龙华 二期社会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 自填 问卷和结构式访 问相结合的方
的风险与难题 , 因此 , 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带来 的实际变 化, 进一步加强与创新该区域的社会管理 , 具有十分重要
( ) 个 ( ) %
1 以下 8岁
1 — 5 9 2
2 4
3 0
1. 6 3
1 . 69
年龄
2— 5 6 6
6 5以上
1 9 1

6. 72
23 .
合计
17 7
1 00 . O
识字不多或基本 6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3 2 8 6
本, 以居民需求调查为依据, 在此基础上给出加强农民集中居住 区 社会管理具体可操作的对策。 关键词 : 农民集中居住 区; 社会管理
作者及单位 : 启章 , 付 中共成都市委 党校 党建部副教授 , 究方向 : 研 党的建设 、 社会 管理 。陈
茂禄 , 成都市龙泉驿区副 区长 、 大面街道 党工委书记。四川 成都 ( 6 00 ) 10 0
工, 截止 2 l 年年底分房工作 已经结束, 01 目前处于装修 入住阶段。届时, 整个龙华二期入住居民约 1 8 . 万人, 将
成 为龙泉驿区乃至成都体量较大的农 民集中居住区之
中图分类号: 2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8 54 (0 2O 一 0 6 0 D4 A 10 — 9 72 1)4 o 5 — 6 摘要 : 在统筹城 乡发展这一宏观背景下, 民集中居住区在各个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农 农 民集中居住对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等多方面具有诸 多的好处, 同时, 但 农 民集中居住也带来了社会管理新的风险与难题。本文以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龙华二期为分析样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成都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一、背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城市化的同时,成都的土地制度也不断面临着挑战。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已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用地扩张导致农业用地被转化,乡村土地无法有效利用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市政府正在积极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二、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成都市目前的土地制度改革情况,并探讨城乡土地统筹发展的措施,以期为成都及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三、现状1. 成都市的土地制度成都市的土地制度主要由城市和农村的土地规划、管理和利用构成。

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很多土地管理上的难题。

比如,城市的土地开发对农村土地利用造成了破坏,而农村用地不能向城市用地流转,导致土地不充分利用和农民收益低下等等。

2. 成都市的土地制度改革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成都市政府开始实施土地制度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土地托管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托管给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营实体,实现农地与城市用地的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收益。

•推进城乡统筹,制定城乡用地总体规划,保护农村土地和生态环境。

•实施宅基地制度改革,解决宅基地规划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完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包括形成权属证明、拆迁安置等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以上措施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土地制度体系,更好地满足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开发和管理需求。

四、调查1. 调查方法我们在成都市区和近郊的农村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100份有效问卷。

2. 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会给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70%的受访者认为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民的收益会有所提升。

然而,受访者在政策具体实施上仍然存在很多担忧,比如担心土地流转可能会导致农民的土地收益下降,城市用地扩张造成受访者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

五、思考1. 对土地托管制度的思考由于土地托管制度在实施时涉及到农民的生计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农民的收益不会因为土地流转受损。

浅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成都模式为例

浅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成都模式为例

目录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 (1)(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含义 (1)(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特征 (1)(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1)二、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2)(一)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模式 (2)1.股份合作 (2)2.租赁经营 (2)3.家庭适度规模经营 (2)4.大园区+小业主 (2)5.抵押贷款 (2)(二)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 (3)1.以市场为动力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 (3)2.尊重农民民主权利 (3)3.政府主动性开始明显 (3)(三)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4)1.认识有偏差 (4)2.中介组织不能正确定位 (4)3.部分业主盲目扩大流转规模 (4)三、促进成都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5)(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土地流转宣传 (5)(二)正确定位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5)(三)加大对土地规模流转监管力度 (5)四、成都模式对贵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借鉴 (5)(一)改进思想认识 (6)(二)选择正确流转模式 (6)结论 (6)参考文献 (8)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含义目前,立法上和学术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含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分别规定了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其他方式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两大类。

在家庭承包的情况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其他方式的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的流转。

这两种性质的流转前提均不能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社会主义公共属性,属于物权性质的流转,其区别流转方式不尽相同。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刘锡荣,李彬(长江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8100)注:本文是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沪渝湘城乡整体差距对比分析及对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项目编号:CSTC ,2010YK0279)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2-05-23作者简介:刘锡荣(1963-),四川大竹人,长江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民营企业管理。

摘要: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而流转模式是决定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关键。

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具体包括: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

随着重庆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了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形成了长寿区“农民承包地置换股份”和九龙坡区“农民宅基地置换住房、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

这些模式目前仍在探索进行之中,而把握探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统筹城乡;土地流转;创新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8-0065-04一、我国农村主要土地流转模式目前,由政府推动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正在逐渐扩大,由沿海、市郊向内陆地区推开,其流转模式也呈现多样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可采取转包、出租、担保、互换、抵押、信托及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

[1]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代表的转包模式,即土地承包户将部分或全部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其他农民,保留承包权。

这种方式运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但转包期限短,可能出现掠夺式经营,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新疆沙湾为代表的农地互换模式,即以地换地。

这种模式能解决地块零散、不便于耕作等问题,但实行这种模式必须得到发包方同意,并重新签订新的土地承包合同。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魏凤秀【摘要】从成都、重庆、浙江等国家指定城乡统筹试点省市及一些城乡统筹发展较好的地区分析,城乡统筹的难点、焦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土地流转实践中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城乡土地统一规划问题、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障碍问题、农村土地产权不明问题、耕地保护问题、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土地资源资产显化问题、流转土地的规范管理问题及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也难以达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目的.【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2(009)007【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流转;探讨【作者】魏凤秀【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城乡统筹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各类资源需要更有效配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等现实问题的关键。

而城乡统筹发展要涉及到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的合理布局、组合和配置,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农户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事业向农村覆盖,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要实施统一规划建设。

这些都离不开土地,都需要有土地的调整来支撑相应项目的落实。

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就成为不可避免,并且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农地流转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

前几年,国家先后在东、中、西部和东北选择了几个试点地区,这些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对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1.1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硕果累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对农村宅基地、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确权、流转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证实了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会越大,农民获得的收益越有保障。

所以要让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更加明晰化,就需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成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研究

成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研究

成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研究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人,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成都一直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都统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本上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着重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建立了优抚和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新机制,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

一成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所取得的进展近年来,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推进城乡一体化中,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围绕农民的养老、医疗保障问题大做文章。

2003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拓展,有效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农民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逐步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6年,全市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其中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城乡所有劳动者,目前参保人数达297.22万人,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正在全面试点;医疗制度覆盖了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及全体城乡居民,目前参保人数达1001.95万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已经全面开展。

(一)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农民养老保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07年1月5日,《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以市政府135号令正式颁布施行,将农民纳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

凡户籍关系在成都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年满18周岁(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军人除外)及其以上、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可以自愿参加农民养老保险。

建立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以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确定养老待遇,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城乡统筹路径研究_以成都城乡统筹实践调查为基础_贺雪峰

城乡统筹路径研究_以成都城乡统筹实践调查为基础_贺雪峰

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2期城乡统筹路径研究贺雪峰摘要:本文以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实践的调研为基础,深入讨论了该市以土地为媒介、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主要政策工具的城乡统筹模式,并分析了其利弊。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遍意义的以规划为媒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政策手段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

文章认为,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期看,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稳定的农村根基,从短期看,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制度转移支付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3)02-0074-13———以成都城乡统筹实践调查为基础中国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但实际上,这超过50%的城市人口中,有2亿多进城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其中绝大多数农民工未能真正融入城市,其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还需要返回农村。

且年轻人进城务工经商,他们年老父母仍然生活在农村并仍然务农,年幼子女也生活在农村,因为农村生活成本低。

若按户籍来计算,当前中国农村仍然有9.4亿农村户籍人口,这9.4亿农村户籍人口中,有一定比例人口已经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他们可以在城市安居乐业,并因此可以算作城市人口。

需要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还有8亿多。

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仍然会有极其庞大的农民群体或需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人口,中国这样巨型国家的城市化只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即使中国可以实现城市化,其城市化率达到70%,中国也还有4 ̄5亿农村人口,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口,其生活状况与质量好坏是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之所以可以取得现代化的快速进展,得益于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最为主要的基础。

建国以来的前30年,我国正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提取资源,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提供了基础性积累。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评析与政策选择——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评析与政策选择——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

ga o eeom n,sm psvnkn s f oes n m l, n pPo e f ra rr due tergl rt ndvl et u su ee id dl, a e O eMa r eto ubn— a l s,h ua i p om y j r ul a n e -
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 背景与动 因, 着总结 了成都统筹城 乡综合 配套 改革试验 区土地 管理 制度 改革创新 的七种 接
模式 , 即城 乡用地 “ 一张图” 模式、 集体建设 用地使 用权流转模式 、 乡建设 用地 增减挂钩模 式、 城 土地 综合 整理模
式、 宅基地承 包地双放 弃一退 出模 式、 生态搬 迁模 式和耕地保 护基 金创设模 式 , 然后从 尊重农 民意愿 、 护农 地、 保 节约集约用地、 健康城镇化 、 解决三农 问题 、 可持 续发展 、 符合法理精神 和 以人 为本等八 个方面进行 了相 应的绩
。‘

在此基础上剖析 了成都 市土地 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的启示 , 出了统筹城 乡发展 中土地管理制度进 一步 提
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
关键词 : 乡统筹发展 ; 城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成都
中图分类号 :3 12 F 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2— 7 3 2 1 )7— 0 1 0 10 95 ( 0 1 0 00 — 8
tee mo esa" eau tdb eid xsse fraa l n rtcin,ln s ne st ,t6h atyd v lp n f h s d l 1 vlae yt n e y tm rbel dp oe t e h o a o a dueitn i y I e l e eo me t l h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近郊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3. 1 明确土地使用权具体责任主体 土地使用权具体主体 的明确 ,对如何充分利用土地 ,对土地进行经营 、管理 ,以及
图 2 近郊农村土地流转前后布局比较
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 ,对有关环节、部门进行有效监督 ,是十 分重要的。“龙华模式 ”的实践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种方 式是在原有土地制度的基础上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这 一概念 ,即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 ,实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 [5] ;另一种方式 ,土地所有权统一收归国家 ,同时清晰界 定土地使用权 ,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将进一步推进 土地管理工作 ,有利于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展开。 3. 2 利用地缘优势 ,促进土地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不论从 效益的角度 ,还是从抵御风险的角度 ,都是不可或缺的。农 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土地规模经营、专业化种养 [6] 。
- 08 - 30. [3 ] 王卫国. 中国土地权利研究 [M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1997. [4 ] 邹乃秀. 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亟须制度改革 [ J ]. 宏观经济管
理 , 2006 (6) : 51 - 52. [5 ] 高富平. 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 [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2001. [6 ] 周天勇. 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与其改革的框架性安排 [ J ]. 管理世界 ,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总体框架仍是 20世纪 80年代建 立的以农民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家 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来 ,农村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 取得了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的举 世成就 ,但它只是适应了 8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力的要求 [1]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三农 ” 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1. 1 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 ,权责关系不清 《宪法 》中农村 土地的所有权被界定为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 》进一步将集 体所有权的所有者具体界定为“集体经济组织 ”。由于“集体 经济组织 ”界定不明 ,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本质上较模糊 ,农民 实际上尚未在物权法上由土地所有权派生出处置权 ,使用权 也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固定下来。从微观上看 ,农民对土 地所有权的淡化直接制约土地作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生产要 素作用的发挥 ,使农民收入的提高受到极大限制 ;从宏观上 看 ,土地所有权归属的模糊严重阻碍了土地的流转 ,大大削 弱了农村本身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此外 ,土地所有权主体模 糊 ,导致土地征用中没有确切的“集体经济组织 ”对土地征用 负起责任 ,放大了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正是土地产权不清 造成了国家、集体、农民的互相侵权 ,大量土地被非法买卖、 出租 、转让等 [2] 。 1. 2 土地分配的绝对平均和持续分割导致农业小规模分散 经营 虽然分配制度中的绝对平均主义迎合了传统文化中 对公平理念的追求 ,在改革初期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生产自主 权 ,但是也导致了农业小规模生产的分散经营模式 ,使得农 民的个体经济水平低下 ,从而造成农业发展长期滞后 ,不能 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此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 绝对分配必然随家庭人口数量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持续分
作为西部地区一个普通近郊村落 ,龙华无论是在地理、 交通、信息、农民观念上 ,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均落后于 东部发达地区 , 而纵观“龙华模式 ”, 其成功在“内 ”而非 “外 ”,即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近郊农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地域之间 ,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 地带 ,是多数城市的主要扩展地 ,其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异常 活跃 ”[4] 。大量类似的“龙华模式 ”的出现 ,使中心城区变相 地扩大 ,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近郊农村土地流转的模 式以及近郊农村土地流转前后形成的城乡布局分别如图 1、2 所示 。
2003 (10) : 40 - 49, 156. [7 ]黄曦.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简明分析和改革建议 [ J ]. 经
济师 , 2005 (10) : 83 - 84.
(上接第 15573页 )
[ 24 ] J I C,NORTON R A,W ICKLOW D T, et al. Isoform patterns of chitimase andβ21, 32Glucanase in maturing corn kernels ( Zea m ays L. ) associated with Aspergillus flavors m ilk stage infection [ J ] . Agric Food Chem, 2000, 48: 507 - 511.
3. 3 土地流转后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性 在我国最大的群 体是农民 ,而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 ,惟一可靠的 财产和资本也是土地 [7] 。在土地流转后 ,农民收入的保障与 否是这一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土地制度改革后 ,要保证农民 的生活水平高于而不是低于土地流转前的生活水平 ,就要使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如有土地入股所得分红的收入 ,出租 整理后进行规模化农业经营的土地的收入 、有在成立后的合
作社 (企业 )中工作的工资收入等。有了多元化的收入作为
保障 ,农民的收入风险就得到有效控制 ,土地流转中作为主 体的农民 ,在这一进程中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创新 后的制度才能得到农民的进一步拥护 。
参考文献
[1 ] 张静. 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 [J ]. 改革与战略 , 2006 (6) : 79 - 80. [2 ] 于建嵘. 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 [N ]. 中国改革报 , 2004
作者简介 陈国君 ( 1981 - ) ,男 ,河210206
割 ,进一步使土地细碎化 ,农业小规模经营雪上加霜。该土 地分割制度在本质上最终加剧了“三农 ”问题的严重性和城 乡经济发展的失衡 。 1. 3 土地使用成本低廉导致土地严重浪费 目前 ,由于农 业生产投入 - 产出比上升 ,使得农民种植土地的积极性受到 限制 ,而纷纷涌进城市打工以增加收入。尽管许多农民的主 要收入已不再源于土地 ,但他们仍视土地为第一生活保障。 自农业税取消后 ,土地承包成本变得低廉 ,部分农民宁愿将 土地荒废也不愿放弃。据资料显示 ,“六五 ”期间 ,我国平均 每年减少耕地 49. 2万 hm2 ,“七五 ”期间平均每年减少 26. 7 万 hm2 ,“八五 ”期间前 4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 33. 3万 hm2 。 1957~1995年 ,全国累计减少耕地 43. 4亿 hm2 ,平均每年减 少 114. 2万 hm2 ,耕地年流失率约 1% [3] 。据相关权威资料 统计 ,这种浪费情况将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2 成都市近郊农村土地流转新范例 ———“龙华模式 ”
位于成都绕城高速路与成龙路交汇处的龙华村 ,是成都 中心城区与龙泉城区的连接带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新区。 该村占地面积 188. 3 hm2 ,农民 2 066人 ,合 754户 , 8个村民 小组。2004年 6月 24日 ,由村委会与其下辖的村民小组共 同出资 10万元 ,采取由全体村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 形式 ,经工商部门登记 ,依法成立四川省首家农民股份合作 社 ,创造了近郊土地流转新模式 ———“龙华模式 ”。在近郊土 地流转视角下 ,相对于其他地区 ,“龙华模式 ”的创新之处有 以下几点 : 2. 1 流转中突出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主体地位 “龙华模式 ”是以政府政策为指引 ,经农民自愿以个人的分包 土地 、宅基地及承包土地的部分或全部入股而创立的 。是以 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确定和使用权完整为前提 ,即“龙华模式 ” 遵循农民自身的意愿建立的合作社的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 事会需经过全体村民代表讨论决定 ,模式的运作受到农民充 分监督 ,从根本上确保了合作社为农民服务 ,为农民谋福利 这一最基本出发点 。 2. 2 打破土地分配绝对平均主义 ,促进土地规模效应 “龙 华模式 ”在本质上打破了旧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向土地 经营、管理规模化迈进。农民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集中统 一修建住宅区 ,把剩余土地经过整理置换成成龙路沿线土 地 ,将其作为集体用地进行产业开发 ,以大块农地进行规模 化经营 ,合作社将获取的利润按比例分给相关农民。这种做 法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 ,而且在客观上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
作为近郊农村 ,应尽可能地将远离中心城区土地置换成靠近 中心城区土地 ,将农民集体居住区建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地 区 ,尽量使靠近中心城区的土地面积最大化。这样 ,整理出 来的土地将更具经济价值 ,对投资商更具诱惑性 ,也为招商 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从而更好地实现商业开发 ,最终为 农民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
36卷 35期 陈国军等 城乡统筹视角下近郊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15631
为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农 ”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动力源。 2. 3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地缘优势 ,整合多方力量 “龙华 模式 ”充分结合龙华作为中心城区与龙泉城区连接带的地缘 优势 ,根据主城区的市场需求 ,在制度设计中 ,统筹村民、企 业、政府及消费者等各方利益 ,将整理、置换后的集体土地采 取出租或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商业开发 。通过引进 招商项目 ,形成配套的产业链 ,在根本上保证了当地农民收 入的持续性。此外 ,这一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开发商的 初始资本投入 ,促进了项目的招商引资。龙华的集中住宅、 合作社开发的工业区或商业区与原有中心城区紧密相联 ,使 龙华成为主城区的一部分 ,在满足了主城区居民的休闲、娱 乐消费和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在城乡统筹 、城市化进程 方面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 2. 4 土地流转与解决农民就业相结合 “龙华模式 ”把土 地入股经营 ,使建成后的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 就业问题。根据土地的原有性质 ,对整理出的土地 ,一部分 由蔬菜和花卉大户集中使用 ,实行规模经营 ,而另一部分则 入股合作社 ,合作社有效运行后 ,乐于招聘当地农民 ,这样从 制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民在丧失土地的小规模直接经营权后 的就业问题 ,使当地农民最终完成了农民到市民的转化。在 这种多赢模式下 ,很多农民走进自己出资创办的企业 ,有了 一份稳定的工作 。 3 近郊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化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