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双一流”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1-09-08[基金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探究”(2021jyxm0407、2020au⁃jyxm6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环境工程与科学教学团队”(2020jxtd083);生态环境实验教学实训中心项目(2019sxzx05);“涉农学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2020aujyxm68)。
[作者简介]叶文玲(1985—),女,安徽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
2023年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风向标,高校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与“双一流”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文章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建立、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思路、打造一流学科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性实践;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5-0024-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有责任向社会输送创新性人才[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也得以稳定发展[2]。
环境科学专业具有强应用性的专业性质及专业特点,专业毕业生要求具有很强的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有雄厚完善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2]。
知识和能力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办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为目标的背景之下,作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农林类高校,应努力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一、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1、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将环境科学分成基础理论课、实验室实践课、环境工程专业课、环境检测专业课等多个分类。
2、建立一套完善的实验室实训课,使学生能够进行野外调查,分析环境样品,系统学习环境检测分析技能,加强实践能力。
3、科学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检测专业课程,使学生学习和熟悉环境工程技术和环境检测分析技术,以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二、培养完备的人才素质1、全面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贯彻理论。
2、加强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中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等技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环境法律意识以及环境保护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生在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设计科学研究计划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提供完善的实习培训1、开展环境科学实习培训,为学生们提供实战经验,做好现场实践能力的培养。
2、搭建现场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们提供实践学习机会,以求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定期组织国内外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有关课题,使学生们学习最新的环境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现代检测分析技术。
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联系1、加强与环境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了解环境治理的最新进展,掌握环境发展及保护的最新技术及要求,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定期组织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相关环境保护和技术发展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与社会组织、企业及其它学校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研究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研究摘要: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是为了振兴本科教育而制定的,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大战略项目。
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能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其面临巨大的挑战。
地方高校在进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势进行科学建设管理,打造具有特色的学科体系。
基于此,本文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入手,阐述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引言:双万计划的发布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变革,将学科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可能改变高校的发展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促使高校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步调。
双万计划为各高校提供了“进阶”的机会,然而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师资力量有所差异,导致各地区高校学科体系建设起点不同。
在双万背景下,地区高校要想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必须找到适合的赛道。
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地区高校想要做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由于各地高校具体情况不同,分类建设可以扩大不同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覆盖率,促进地区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特色课程。
双万计划是为了优选出高水平课程,地区高校要结合自身已有课程基础进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现课程优化。
高阶、创新,以及有挑战度是一流本科课程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课程优化的方向。
建设高阶性课程需要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提升能力与素质的元素,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的创新性需要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突破,引用新科技、新方法;课程的挑战度是指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同时考核考试评价要严格,增强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成就感。
二、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思路(一)转变传统观念,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传统本科课程教学观念下,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位置,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依据,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高阶性与创新性无法体现,学生的高阶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钱丽萍,马明海,万顺利,程东华(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21)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目前本科教育改革着力推进‘双万计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2019年4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即2019—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专业建设的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的基础,因此,“双万计划”是新时期推进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是提升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水平以及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1]。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也在发生着变化。
绿色发展首次被作为国策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以及科技革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环境科学专业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环境保护基本理论知识、相关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服务于地方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开展环境科学一流专业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的新形势为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黄山学院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受地理因素影响,远离省城,获取教育资源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双万计划”“新工科”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本文以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黄山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黄山学院自2002年专升本,环境科学专业于2004年第一届本科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届毕业生。
“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流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双万计划”的提出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开始由注重科研产出向重视本科教育倾斜。
理清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是当前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营口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于“双万计划”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1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联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任务,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流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应该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一流本科院校为出发点,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增强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
专业建设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打造“一流课程”,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
其中,课程建设无疑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专业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没有高水平的课程就没有高质量的专业。
课程不仅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的平台,也是沟通专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桥梁,同时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单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是教学的支撑点,通过课程建设,可以加强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有效连接。
专业与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在设计之初就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必须统筹考虑一体化建设。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内涵2 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2.1 以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为准则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的要求是使专业及课程中的各个要素形成育人合力,综合设计育人体系。
“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对策
科技风2021年6月理论研究DOI:10.19392/ki.1611-7341.202116063“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背景下中西部高校发展对策吴小羽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摘要:教育是国家建设之大计,随着“双万计划”和“双一流”战略建设的推进,中西部高校的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难题与困境,结合国家政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等多方因素,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改善发展现状,从而促进中西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万计划;双一流;发展问题;对策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都高度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发展。
于2001年启动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便开始强调要积极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
接着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列为重要内容⑴。
在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计划中,将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作为重大战略任务⑴$除此之外,专门针对高校建设的“双万计划”和“双一流”战略中也将政策向中西部倾斜。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帮助配合与中西部高校的自主探索下,高等教育硕果累累。
但中西部高校在获得契机的同时,仍面临不少问题与威胁,需要国家统筹解决与应对。
—、面临困境中西部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潜力股。
教育部十分重视中西部高校的发展并做出了不少努力,在21世纪10年代提岀的“双一流”计划中鼓励政府、社会等多方主体对高校给予政策、资源支持,“双万计划”强调分赛道建设,将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均取得重大突破。
中西部高校具有自身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以其独特 的功能定位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做岀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政府新岀台了“双万计划”与“双一流”政策,大力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路径探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
第36卷第3期2020年9月沧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angzhouNormalUniversityVol.36,No.3Sep.2020“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路径探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吕炳君,胡从海(沧州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沧州061001)摘 要:“双万计划”作为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遵循。
“双万计划”凸显了专业建设对象重全员、建设导向重特色、建设实施重过程等一系列新变化。
沧州师范学院在明晰办学定位与专业关系、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对接适应社会能力、构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近期举办了中层干部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双万计划”落地起到了引领作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双万计划”;一流专业;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2910(2020)03 0001 03 一流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教学改革也必然以专业建设与发展为切入点,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流的专业支撑一流的应用型高校是大势所趋。
2020年是沧州师范学院的“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年”,借国家“双万计划”和学校全面提升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管理、综合治理能力水平,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能教善管的高素质中层干部队伍的东风,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剖析一流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科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发展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从一流专业建设角度出发,培育和彰显办学特色,打造名片,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双万计划”的时代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系列文件要求,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于2019年4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双万计划”通知》),决定于2019 2021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路初探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路初探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也扮演着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路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启发更多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一、跨学科整合,培养综合能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当注重跨学科整合,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环境科学原理与方法、环境工程与设计、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既注重理论教学,又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室实践、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开展环境监测实训,让学生学习使用各类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现场采样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促进创新科研,推动技术发展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积极开展创新科研,推动环境技术的发展。
通过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解决环境挑战的新方法和技术。
例如,开展新型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从提高环境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减少能源消耗等方面,推动环境技术的创新。
四、加强社会合作,推动政策落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推动环境政策的落地。
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提供科学研究成果或技术解决方案,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例如,与环保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价,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路不断探索与创新。
通过跨学科整合、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创新科研以及加强社会合作,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可以更好地培养环境保护人才,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希望这些初步探讨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启示,激发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实践探索。
我校环境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校环境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考张旭红 崔玉静(北京城市学院 环境科学专业 北京 100083) 摘 要:结合北京城市学院环境专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必须明确专业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方案,建立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提高师资水平以及初步建立科研体系,逐渐提高我校环境专业的教育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环境;专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6)-04-019-04收稿日期6年月日作者简介张旭红,女,博士,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环境科学专业讲师;崔玉静,女,博士,北京城市学院大学城校区副教授 我校环境专业是新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由于环境专业的设立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办学基础较差、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偏低,尤其是科研基础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明确专业教育的方向和目的,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方案,建立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加强师资水平以及初步建立科研体系,逐渐提高我校环境专业教育和学术水平。
一、环境专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环境专业作为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个专业,其产生和发展是和目前人们遇到的很多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息息相关的。
世界工业化革命200多年的历史,推动了当前世界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发展速率的加快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因此引起的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进而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在工厂千方百计制造产品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有毒废水、废气和废渣,并任意排向大自然,污染了环境。
由于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对粮食需要的增加,人们大面积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滥捕动物、围垦造田。
虽然这种盲目开发的行为在短时间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使地球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公害事件,很多人得了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怪病,畸形和怪胎频繁发生,许多生物灭亡的速度加快,生产和生活条件在不断恶化。
环境科学专业质量提升中的问题与思考探讨
环境科学专业质量提升中的问题与思考探讨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以。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
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集中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转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等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内容、标准、方式等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提升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成为本专业教师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的定义。
教学质量。
的概念广泛且具有不确定性,一直难以严格、明确、统一地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结论。
沈玉顺等认为,。
从本质上说,教学质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与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动态的概念,其反映的实际上是社会对高校教学价值的期望。
;鲍步云等认为,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固有的特性,满足学生发展、市场经济社会各方面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程度,具体体现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获得的知识、能力、思想和人格的总和。
xxxx 标准则从新的途径和视角,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达到的程度与规定标准的符合度以及公众对此的满意度,其中规定标准是学校根据顾客的要求、适用教育的法律和法规要求制定的标准,公众包括高等教育顾客即学生、用人单位、更高层次的教育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学生家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
因此,只有从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共同审视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监控与提高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其专业特点密不可分,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分支学科多、研究的整体性等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该专业学生需从环境问题的起因、机理及控制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学习。
环境科学的新思路和新发展
环境科学的新思路和新发展第一章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是一门关注自然与人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拓展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前,环境保护还并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但伴随着人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
70年代开始,各国政府纷纷设立环保部门,颁布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推广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的概念逐步清晰,环境监测评估、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0年以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科学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了环境风险预防、低碳环保、环境健康等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环境科学面临的挑战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传统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围。
环境科学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更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1.复杂环境治理难度大如何应对复杂污染、环境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复杂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需要全社会参与治理。
2.新兴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新一代环境治理技术的应用,比如生态修复技术、生态建设技术等,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新技术的推广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3.环境服务贸易的管理需要加强环境服务贸易作为新的环保项目形式,对环境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将涉及贸易政策、环境规制、贸易与环境之间的联动等方面。
第三章环境科学的新思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已经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相互影响。
1.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是实现高水平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环境治理方面,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采取综合手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
2.多侧面、多交叉价值观研究环境保护是人类福利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环境保护,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来考虑,也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出发研究,在尊重不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3.跨学科方法创新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跨学科方法来解决问题。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探索
地方院校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方案探索摘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探讨了作为地方院校如何开展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以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理工学院为例探讨了如何结合地方特点来建设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对各方面建设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on scheme to loc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lan shanhong, fan hongbo, wu xiuwen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e talents training pla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how the local colleges establish a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ak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at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 local features to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was illuminated in detail,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institutions.key words: local colleg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分析
环境科学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科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表明,我国污染物排放处于较高水平,环境绩效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随时间累积,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环境风险日益突出。
严峻的环境问题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环境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解决需要环境科学类专门人才的参与,这对环境科学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1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全球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各国政府及公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向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
2014年4月24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
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持续高度关注,全球超过一半的公众(55.9%)自我报告对环境问题非常关心,而且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65.7%的公众自我报告关心环境问题,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一般水平。
2015年1月26日,环保部编制完成《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提出了环保“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与形势、目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及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
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的重中之重。
“十三五”规划提出环保必须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质量奋斗目标相适应,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环保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生态环境是否健康和安全,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排放总量双重体系;环保必须注重在重点地区、行业精准发力、精益管控,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以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为例
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思考——以盐城工学院环境设计为例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FIRST-CLASS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 TY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摘要:基于“双万计划”背景及“新工科”的视角,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要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定位出发,梳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及课程等一体化发展新的发展思路。
在立德树人纲领指导下,地方工科院校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要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之下,围绕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才能建设一流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适应新经济形势,对接区域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一流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 跨界融合 “艺术+工程”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3-0088-03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huangwan Pla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school's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school positioning,and sort out the new idea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majors and course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and explore practical development path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rogram,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must be guided by certain guiding ideology.In order to build the first-class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design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regional market,feasible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Keywords: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First-class major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rt + engineering"盐城工学院 张 军引言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多个领域,是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的关键。
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物排放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更是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跨学科合作。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学科很难解决,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应该融合地球科学、生态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要注重实践教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以验证和应用。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应该注重实验教学、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环境工作的需求。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还需要注重国际化视野。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应该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国际优秀教授来讲授课程、邀请国际专家来指导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背景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需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需要有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方法的人才。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创新实践,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跨学科合作、实践教学、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环境科学人才,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希望未来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能够更加完善,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环境科学行业的改进意见
环境科学行业的改进意见改进意见一:加强环境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推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科学行业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然而,在当前的环境科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落后、缺乏实践环节等。
为了提高环境科学行业的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加强对环境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科学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学校在环境科学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学校只开设了基础的环境知识课程,缺乏专业深度;而有些学校将各类相关课程零散地分布在不同专业中,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与调研,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的环境科学课程体系,并鼓励各高校进行整合和创新。
其次,在教材编写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前沿性和实用性。
由于环境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换代,许多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最新环境知识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在编写教材时及时更新内容,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并注重实用性。
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先进教材和教学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同时,实践环节在环境科学教育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理论知识是培养环境科学人才的基础,但缺乏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对于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积累相对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建立起一套适合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机会,并确保他们能够在现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
改进意见二:加大环境科学研究与创新力度除了加强环境科学教育外,我们还需要推动环境科学行业的研究与创新工作。
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推动行业的改进与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环境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持。
环境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经费是支持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
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科学研究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得到合理调配和监督。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加大投入。
分析高校生态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分析高校生态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引言: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高校纷纷开设了生态环境科学专业。
然而,在培养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高校生态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许多高校的生态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生态环境科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环节。
第二,课程内容过于单一。
当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其相关的经济、法律等学科的融合。
这导致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缺乏与其他领域专业人才的合作能力。
解决方案一:调整课程设置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重新评估生态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
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增加实践性课程,如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增设经济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二:实践机会不足对于一门实践性学科来说,实践经验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中,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一,学校缺乏与实践场所的合作机制。
许多高校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与企业、环保部门等实践场所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实践机会。
第二,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许多高校缺乏相关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无法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给学生。
解决方案二:加强实践教学针对实践机会不足的问题,高校应重视与实践场所的合作。
建立并完善与企业、环保部门等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加大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问题三:师资力量不足生态环境科学专业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然而目前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1004-275X.2019.06.077“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杨俊,李强,谢云成(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摘要:“双万计划”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
探讨了如何在“双万计划”背景下针对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改革,以满足地方对环保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双一流;新工科;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75X(2019)06-194-02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20,000Plan"Yang Jun,Li Qiang,Xie Yuncheng(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Chongqing402160)Abstract:The strategy of“20,000plan”has opened a new er a for the key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form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20,000plan"to meet the local deman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talents.Based on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specialt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urther integrat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new subject".Through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establishing a new mechanism for training" pi"talents,strengthening pract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four reforms are carried out to meet the local demand for training ne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s under this background.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new subject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双一流”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不仅仅是让传统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速渗透文明体制的改革,打造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创造出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
开展环境科学一流专业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经济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产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新工科”被适时提出,“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3]。
重庆文理学院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区,受地理劣势影响,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在“双一流”与“新工科”的背景之下如何对环境科学专业进行有效地改革,使之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新的经济环境对于环境科学人才的需要,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本文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1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现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自2003年创办,根据学校“建设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学生为本,植根地方,突出应用,特色鲜明”为建设理念,先后于2008年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4年获批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重庆市“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现建有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林学与生态环境学科专业群,重庆市众创空间“水族空间”;并与永川水务局共建“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永川分中心”,与重庆中明港桥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共建重庆市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等。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4]。
2“双万”下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双一流”背景下,实行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提出“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5]。
这样的机制,194--对地方高校的学科以及专业建设的改革带来了有力的刺激,并且为地方高校利用优势实现超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但同时,一方面,地方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和竞争会变得更激烈,在专业建设中可能面临高端人才的严重流失;另一方面,办学经费以及教学资源都可能实现集中配置,这就会导致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面临着资源以及经费上的难题[6]。
因此,资源以及资金可能会更加集中于“双一流”高校,进而导致普通高校的办学变得更加的困难。
“新工科”指出地方高校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7]。
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对重庆文理学院来说,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
3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改革对重庆文理学院来说,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重庆市环保产业发展需求正当其时,因此进一步发展环境科学专业变的十分必要。
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环境科学专业需制定好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近期发展规划,多方位、多途径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
3.1优化培养模式,建立新工科“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积极落实重庆市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
强化新经济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对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及对因材施教的各层次的要求,研究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建立新工科“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注:“π”型优质人才是指:通过通识培养,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在环境监测和特殊水处理等领域特色培养,深化培养学生的特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3.2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一方面按照“校企深度合作,产学协同育人”思路,依托行业企业的人才、平台和技术资源优势,探索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模式;联合打造实践课程,完善校企“双主持人”制和“双主编”制,出版应用型特色校本教材,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
另一方面,引进名校名师优质MOOC课程,开展线上线下金课建设,打造金课。
3.3适应新工科教学能力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3.3.1教师组成结构的优化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按照“新工科”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跨专业课程、跨学科门类、跨行业企业、跨国内外高校开展跨界研修,满足新工科建设和高素质环保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3.3.2师资共享平台的提升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不断促进跨专业、跨行业的资源共享,基于校企合作,双向交流,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广阔平台。
3.3.3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设置教学新秀、优秀主讲教师、首席教师、教学名师等教师发展层级,采用合理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师资队伍创造力和生命力,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带动本专业课程与专业的发展。
4结语“双一流”和“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的需要,大力推进与地方行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再后为”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以现有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融合“新工科”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建立“π”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以适应此背景下地方对新型环保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1]郝瑜.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9,1:8-11.[2]谭光兴,王祖霖.“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8:53-58.[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7,6号.[4]谢云成,刘红盼,王书敏.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9,1:152-155.[5]刘春琼: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32-133.[6]陈端吕,彭保发,王亚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5:10-13.[7]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收稿日期:2019-05-13作者简介:杨俊(1990-),男,安徽全椒人,博士,研究方向:安全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