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14.03) 3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十五页,共97页。
•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 不发达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
• 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 • 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主导部门)
– 解释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更有说 服力
第二十六页,共97页。
• 3、托达罗的模型
– 人口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 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 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 的地域扩散 。
–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或乡村城镇化:
• 学习重点 – 城市化机制、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学习难点
– 城市化机制。
第三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一、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 1、定义:几种不同的解释
●人口学: 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
●人类学: 乡村生活方式 ●经济学: 农业活动
城市生活方式 非农业活动
●地理学: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 围内城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面积 上所需求的劳动力减少。
– 使第一前提和第二前提更加充分。
第十八页,共97页。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4)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 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 “小而全、大而全”生产)
• 工业化确立了集聚经济的概念 • 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
生产效率低下
2020/1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郊区城镇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就是人口、就业 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 一种分散化过程。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推向 郊外的浪潮。
2020/11/
2020/11/
Urban 城镇化
城市化的概念
City Town 城市化 Cityfication 都市化 Metropolitanization 城镇化 Urbanization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 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2020/11/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城市化含义的争论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Urba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是由 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 本理论》中提出的。
➢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 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 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 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 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 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总结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总结

• 乡村城市化是我国常用的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向城市
地域演化的过程。
• 发展:50-70年代,我国受计划经济制约,停滞状态;80年代改革
开放以来,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且出现不同发展模式(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

——以农村集体企业为主导,主动接受大城市技术经济辐射,小
城镇为重点的苏南模式。(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类型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作业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定义 (一) 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二)什么叫城市化
二、关于城市化的几个争议 1. 关于城市化起源的争议; 2. 关于城市化属性的争议; 3. 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状态争议; 4. 关于城市化内、外问题的争议;
我们认为,前一种观点(城市化自古就有的观
点)可称之为广义城市化,后一种观点(城市化 自工业革命始的观点)可称之为狭义城市化。而
我们目前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狭义城市化概念
中的当代(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化阶段。
关于城市化属性的争议—— 城市化是姓“资” 还是姓 “社”?
有人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城乡对 立的产物,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社会 主义要缩小城乡差别,以便最后消灭城乡差别, 当然不能走城市化的道路。 有人则认为城市化是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共 同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不例外。至于更久 远的未来,城市化的前途则另当别论。
区人口纷纷迁往更远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
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在我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可以 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 大为增加。 大为增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 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 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第4章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 上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
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自然灾害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代表人物:英国的哈维(D.Harvey)、 美国的卡斯特尔斯(M.Castells)
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 地域集中。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由于职业变 化和经济来源改变,农业剩余劳动力 就地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逐步 向城市型转化,并享受城市型公共设 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和 社会文化娱乐设施的变化过程。
②城市化水平随经济增长呈拉平的“S” 型曲线提高。
③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实现了城 市化;75%,人口城市化已完成。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 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
⑤工业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精选推荐

城市化原理——精选推荐

城市化原理第四章城市化原理第⼀节城市化定义早在100多年前,西班⽛⼯程师A·塞达(A·Serda)在《城市化理论》⼀书中,⾸次提出城市化和乡村化的问题。

现在,城市化(Urbanization)作为⼀个客观的地域社会经济现象,已被⼈们所接受,但对它的认识,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不同解释1.城市化的⼀般提法——⼈⼝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埃尔德⾥奇(H·Eldrige)认为:⼈⼝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

由于这⼀提法简洁,包容性⼴,可⽐性好(可⽤城市⼈⼝的⽐重衡量城市化)被⼈⼝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普遍接受,但城市化除⼈⼝的集中和转化过程外,是否包括其它过程,各学科有不同理解。

2.⼈类学、社会学⾓度的城市化概念L·沃思(L·Wirth)从社会⽣态学观点出发,对城市化进⾏阐述,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活⽅式向城市⽣活⽅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P·索罗⾦(P·Sorokin)也认为:城市化就是变农村意识、⾏动⽅式和⽣活⽅式为城市意识、⾏动⽅式和⽣活⽅式的全部过程;⽇本社会学家矶村英⼀进⼀步认为:城市化应分为形态的城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思想感情的城市化三个⽅⾯。

尽管⽣活⽅式的转变难以直接度量(间接的可⽤⽂盲率、语⾔统⼀率、⼤众传播普及率等),但城市化中包含⽣活⽅式转变的概念为各个学科所认可。

3.经济学⾓度的城市化概念从城市化进程来研究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现象可分为两个⽅⾯:①经济基础过程城市化现象[已经是城市的地区,城市性质的增强(⼈⼝数量、密度,Ⅱ、Ⅲ产业⽐例上升等);城市向外膨胀];②社会⽂化过程城市化现象,即重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农业活动向⾮农业活动转换)。

4.地理学⾓度的城市化概念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化概念的认识是从⼈们的集聚状态、经济活动形式以及⽣活⽅式等⽅⾯的转变来研究城市化,但城市化还应当包涵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过程,即⼀定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个城市地域的扩展两个⽅⾯。

城市化规律课程

城市化规律课程
第23页/共69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l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l (1)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 消费、精神消费。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 各样的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 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14
第14页/共69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 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 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人类 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都是城市 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提出了“集中分散”、 “集聚”、“优势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l (一)推拉因模式∶ ¡是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动力的一种模式。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中,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 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 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 素。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l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l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 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 长。
26
第26页/共69页
第二节二城、市化的经机制济增长与城市化
l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l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 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 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 为外延型城市化。 –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 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 –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 乡结合部。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 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可见,物化、实体化 城市化Ⅰ:两大过程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 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 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

抽象,精神上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 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 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 中心城市保特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 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 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 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 上去发展。 •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 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 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v 在中国城镇化趋势的研究中,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未来 中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估计值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比较 乐观的预测认为,中国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甚 至更高,2030年将会达到70% 左右。 v 思考: 1. 中国城市化是冒进还是不足? 2. 单纯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 是否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城市化发展进程? 3. 中国城市化质量如何? 4. 推动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中国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

• (二)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 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 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 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都很有限,城 市化发展缓慢。 •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 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 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 阶段。
美国的四大城市密集区域
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 五角形” 区域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主要特 征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 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 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 键因素。 •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 世界。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将是中国对于 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全世界迫切关 注和殷切期待的。
–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 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 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 转化。
25
一、城市化的类型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下”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 一是从主体上看, 城市化的发动主体是来自“下”, 即来自 地方乡镇村等社区政府和农民, 城市化发展的投资主体, 是 乡镇村地方社区和农民群体, 以自有自筹资金为主。 • 二是从地域上看, 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地域在“下”——乡和 镇, 即在广大农村地区——“乡下”; 城市化人口来源以来自 农村的就地转移为主, 即农村人口在农村内转化为城市人口 (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包括少数外来人口)。 • 三是从层次上看, 城市化发生的等级系统是属于“下”层— —乡镇。在中国行政体制上, 乡镇为最基层的行政单元; 在 中国的城市系统层次上, 建制镇是最下层的城市单元。因此,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即指发生在农村地域, 由基层社区政府 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 26 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原理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往往在特大城市情况下出现,容易发 展成为卫星城镇。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其直接创造市区,又称直接城市化。
对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大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从Friedmann城市化分类的两种情况的配合角 度出发,进行划分: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理论上最为正常的一种类型,既有人口和
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
201城市化是一个
地域空间过程,对其研究更具综合性。城市化 既包括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集中(非 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也包括劳动力和消费 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这一过程包括形成新的城镇和现有城镇向外围 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 集约的空间配臵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城市
城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又称集中型城市化,指城市 化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和设施,不断地 向城市中心聚集。 向心型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中心立体发展, 密度提高,易形成中心商务区。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功能上有所区 别: ① 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货流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安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 划分景区和街区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曼 哈 顿
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第一个是我国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人口高度密集, 城市中心区大多为旧市区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 基础设施老化,大量高层商业楼、住宅楼的兴建使城市各项基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础设施的负担更为加重。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 第二个是我国很多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市中心区保留有传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 统的建筑风格,如盲目兴建现代化高层建筑,势必破坏原有的 风貌。 风貌。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因此,对我国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 控制。 控制。

即主要是城化在

即主要是城化在

地理学
研究人类活动与地域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 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 第一、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 第二、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 第三、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方面;
•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漫长的古代城市的历史以土地财 产和农业为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 本质上不过是乡村的一部分。
问题:如果城镇化只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一种世界性 现象,接着就产生了这一概念的社会属性问题。
• 有人认为城镇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城乡对立的产物, 是和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社会主义要缩小城乡 差别,以便最后消灭城乡差别,当然不能走城镇化 的道路。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 城市化的内涵
一、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的三个争论 三、城镇化的三种不同含义 四、中国城镇化的争论
人口学
城市型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结果 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人口集中场所即城镇地区数量的增加;每个城镇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
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 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
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人类学
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镇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2、城市化究竟是一种结果ຫໍສະໝຸດ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 两者兼而有之?
从结果上来定义,如何理解城市化的质量差异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进的过程还是结 果?) 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 更繁华地域的转化, 算不算城市化?(广州 天河、珠江新城) 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还是自有 城市就开始?)
•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 分析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核心课 题,正如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扩散,在城 市中住着大批没有 城市化的人 只有城市文化的扩 散
发展不协 产生城市贫民区, 调 失业率高,社会 矛盾加大,社会 冲突增多 发展不协 调 发达国家的郊区 化或逆城市化, 快速发展中国家 的乡村城市化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1.城市化究竟是一个过程
还是一个结果?(不断
10320
4640 2340
78
62 41
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经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②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5000
美元之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一、城市化近
域推进的主要 动力 • 1.对外交通设 施的伸展与城 市化(交通工 具的变革导致 城市形态的演
化)
2为强烈; 其次, 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 再次,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 大的联合企业; 最后,工厂外迁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迁移的距离有多 远。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国家数
加权人均国民生产总 加权平均城市化 值/美元· 人-1 水平/%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高收入石油输出国
33
63 4
260
1400 12630
17
45 66
市场经济工业国
非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19
6 125
三、郊区的城市化
1.郊区化的过程(奥沙利 文),2000) 制造业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 零售业郊区化; 办公业郊区化; 2.郊区化的特征: 土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 城市网络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主城区
外延新城区
主城区
道 路
新增飞地 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
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
对城市地域的 划分和城市化 水平的衡量有 重要影响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领域 人类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社会规范 产业结构的变 化 地域空间与人 活动的关系 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与的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城市 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第一次循环
工资实物
固定资本投资
第二次循环
消费资金
生产服务 消费过程 消费服务
科研、技术
第三次循环
各种社会消费
• 在哈维所称的资本三次循环中,以第二次循环和城市化的关系 最为密切,因为生产性建成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境共同构成城 市建成环境。 • 哈维给建成环境下的定义是,由无数不同要素:道路、运河、 港口码头、工厂、仓库、下水道、公共建筑、住宅等组成的复 杂的、混合的商品,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 的规律进行所称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 成环境的功能,又起着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建成环境是一 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 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由于对建成环境的投资通常是 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因此,对资本家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胜任, 这就需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实现资本两次循环间的流动。

抽象,精神上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 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第二阶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物化或实体层面 正统城市 既有人口和非农 化 业活动的地域集 中,城市型景观 的地域推进 过度城市 只有人口和非农 化或假性 业活动的地域集 城市化 中,城市型景观 的地域推进 滞后城市 没有或很少有人 化 口和非农业活动 的地域集中 抽象或精神层面 又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 发展状态 协调发展 结果 协调发展
综合上述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 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农业人口转换为非农人口 的过程。
弗里德曼的城市化过程理论
可见,物化、实体化 城市化Ⅰ:两大过程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 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 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
• 城市控制次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离乡背井的 农民进城生活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农
村也需要调节。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哈维的三次资本循环概念:
资本
奢侈品
消费
再生产 生产过程 生产性建 成环境 消费性建 成环境 城市建成 环境
经济学 社会学 城市地理学 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如 戈特曼提出了“集中分 散,”“聚集”、“优势 度”等城市化的动力过程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 除经济原因外,人 循环,整个城市化 类精神,个性解放, 政治状态等非经济 城市化 的过程就是资本的 原因也都是城市化 的动力 扩大再生产过程在 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的动力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 • 彼得· 霍尔(P· Hall,1984)的城市演变模型是城市化发展 阶段理论上能取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他将城市化发展 阶段分为以下6个阶段 • 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 散,流失中的分散。
• 三、再城市化
伦敦城自发发展图
滞后城 市化 低度城 市化
超前城 市化 假性城 市化
•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由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 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
有城市的发展和新兴工矿业产生的城市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 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劳动过程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后工业区 位论观点
地方化经济
竖向分离
条件
竖向结合
条件
城市化经济
寻求 单一 产品 的规 模效 益
防止 企业 管理 中的 矛盾
降低 劳动 成本
可得 到技 术经 济的 场合
出于 扩大 企业 管理 效率 的目的
打破生 产投入 产出过 程中的 瓶颈
• 结论:发达国家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已不明显, 但从世界趋势看,工业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作 用依然显著。
•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 化密切相关。 ①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②随着制造业的国际扩散而来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 性的金融网络出现,它们进一步刺激了城市中的第三产业 的发展; ③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2.系统分析模式:1970年马卜贡杰(Mabogunje)提出了城乡
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城乡人口迁移的 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
市的控制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它们是
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 农村控制次系统主要是通过农村各自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 等来实现。如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农村居民受教育状况、成年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 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因素,此外,财产继承权制度等等都 会影响移民。
阶段,若仍从人口城市化角度考虑,会
得出这些国家城市化逆向发展的结论。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的测度
•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商店 酒楼 政府 总部 自来水厂 煤气厂 垃圾处理厂
娱乐
城市
银行 大型企业
城市
传染病院、 精神病院
体育 文化 报社
兵营、监狱、火葬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目前转向:认同经济学的看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城市 化的动力机制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2.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 • • •
1.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 工业为什么向城市集中?工业的区位过程与城市化又有什么关系?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斯科特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斯科特 称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是劳动过程,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各自的 成本函数。斯科特提出以上分析是“后韦伯”工业区位活动的解释, 即任一地点区位的优点或缺点,与其说是先天给予的,不如说是企业 本身内部生产与组织的动态变化所产生的。
• 哈维对资本三次循环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 市化的研究领域。与采用传统理论和人口指 标分析城市化,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特点: 1.由于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化的物质体现和结 果,通过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析,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 转换。 2.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用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的城市化水平总是不断 上升的,但如用投资等指标计算,却具有明 显的周期性特点。 3.若干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 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