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有哪些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及基本趋势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及基本趋势

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个完整统⼀的解释。

⼀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既为城市化。

由于⼈⼝计算简单易⾏、⽤⼀定可⽐的城市⼈⼝占地区总⼈⼝的百分⽐这⼀指标衡量城市化⽔平,为相关学科普遍接受。

根据⼈⼝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城市化⼀词⼤致含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接受城市⽂化的过程;⼈⼝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城市⼈⼝占全社会⼈⼝⽐例提⾼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和⾮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即物化了的或实体化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业⾰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产⼒⽔平不⾼,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那时城市数⽬少、规模不⼤,城市⼈⼝⽐重⼩,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早期城市主要为⾏政、宗教、军事或⼿⼯业中⼼。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仅占总⼈⼝的3%。

⼆是⼯业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个崭新的时期。

在⼯业⾰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个重要特点。

欧美国家城市数⽬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个城市化国家。

近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亚⾮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元结构转化。

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

城镇化、产业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

结 为一 条稍拉平的 s 形曲线 ( 诺瑟姆 曲
线) 。按 照该 曲线 , 镇化 过 程大 致 分 成 城 3 阶段 , 个 即初 级 阶段 、 速 阶 段 和后 期 加 阶段 。在初 级 阶段 , 城镇 化 发展 很 慢 , 经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 业化使 大规 模的城 镇化得 以发生 和发 展; 当国家和 区域经济进入重化工业化


城镇 化 的基 本 规律 : 程和 新趋 过

的重要特征是“ 大城市化” 趋势 明显 , 使
城 镇 化是 城 镇 数 量 增 多 、 镇 地 域 城 人 口和 产业 活 动 进一 步 向大城 市 及其 地 区 集 中。 在 大 城 市 数 量 激 增 的 同时 , 还
范同扩大 、 口由农村向城镇集 中的过 人 程。作为近代以来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 济现象 , 城镇化是一个 国家或地 区脱离 传统而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然过程。城镇
相 协调 , 不能脱 离产业发 展谈城镇 化 。
但是 我 国长期 实 行偏 保 守 的城镇 化 发 展
政策 , 并通过二元结构的社会管理体制 抬高 了城乡互通的门槛 , 致使城镇化进
程滞 后 于工 业 化 和产 业 发展 。这种 政策
个 国家 和 地 区 的城镇 化 过程 被 归
虽然方便了城镇的管理 、 缓解 了城镇 中
段 是 城 镇 化 速 度 减慢 时 期 , 别 是 当 城 特
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 我 省城镇 化的基 础较好 , 近年来 但
发 展 速 度 缓 慢 。 20 年 全 省 人 口城 镇 00
式使工业和第三产业可以获得集聚效益 而健康发展 ; 城镇化 的生 活方式创造 大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普及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1.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

2.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4.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过高时,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例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体系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自然条件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能够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补充和支持。

四、城市环境的变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等。

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五、城市化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目录1城市化 (2)1.1 含义 (2)1.2演进过程 (2)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2.1城市化进程规律 (2)2.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 (4)3中国城市化道路 (5)3.1中国城市化的实践 (5)3.1.1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 (5)3.1.2城市化的“大跃进”阶段 (5)3.1.4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城市化时期 (5)3.2中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6)3.2.1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6)3.2.2中心城市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不够强 (6)3.2.3城市结构趋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7)3.3针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7)3.3.1更新旧观念,消除思想障碍 (7)3.3.2 制订具体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7)3.3.3改革旧体制,消除体制障碍 (8)3.3.4 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8)4结论 (8)参考文献 (9)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摘要:本文用过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探求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体现, 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对策,对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一般规律国内实践1城市化1.1 含义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1.2演进过程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本质上讨论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

而这一过程不足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二次城市化解决。

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较低,城市规模小,工业化程度低,农业仍是主要经济活动;第二阶段是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逐渐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化程度加快,服务业开始崛起;第三阶段是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率趋于稳定,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服务业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人口流动。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其包括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人口流动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包括城市化的吸引力、城市化的推动力等方面。

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化过程中资源消耗的加剧、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等。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了解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 1 -。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和规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是国家崛起的必然趋势。

目前,城镇化在许多国家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水平上,正轰轰烈烈地推进着,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吸取和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城镇化经验,不仅可以从社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迹,而且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城镇化总体情况。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达55-60%,而我国仅为32%。

全球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

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世界后半期出现的。

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

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

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及模式。

●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综观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它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聚集,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它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进程一般沿着起步快速发展—高位趋缓的轨迹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的形态特征与内在机制都发生着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该阶段第一产业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第二产业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短缺,所以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一70%之间,该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

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市集聚,城镇化水平大约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
城市化是指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聚集: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是城市化的最基本的定义规律。

2.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人口向城市集中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 建设规划:城市化需要进行规划,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4. 环境问题:城市化会带来环境问题,如污染和资源短缺。

因此,城市化需要考虑环境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5. 社会问题:城市化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犯罪率等。

因此,城市化需要考虑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定义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 1 -。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

城镇化发展规律浅析[提要]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主要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城镇化的空间发展遵从梯次推进规律,聚集-扩散效应是城镇化梯次推进的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行,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逻辑斯谛曲线;聚集-扩散效应城镇化是由传统农村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上新高度,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依据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化理论,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已经逐渐清晰。

一、城镇化发展阶段规律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逐渐演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累积来完成,所以是长期任务,其发展也具备阶段性特征。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在1975年研究了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并将城镇化轨迹概括为生长理论曲线,即著名的逻辑斯谛曲线。

根据该曲线的描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经过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城镇化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城镇化率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各阶段的特征有差异。

(图1)(一)城镇化初期阶段。

城镇化初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10%提高到30%左右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城镇特征主要是城镇人口规模小,城镇化率起点低,城镇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经济特征是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薄弱;农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提供的生活资料不够丰富;工业以简单的资源型或加工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刚刚起步,主要是商品销售业。

(二)城镇化中期阶段。

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是指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70%左右的阶段。

该阶段城镇特征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和城镇用地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速度明显超过前一阶段,城镇职能逐步综合化,当城镇化率超过50%,也被认为基本实现了城镇化。

经济特征为工业发展迅猛,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非常突出,工业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加工业为主,但随着科技发展,工业技术含量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为满足激增的城市人口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逐渐兴起和发展;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在这一阶段也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充足、种类丰富,为人口的非农化提供了食物保障。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模式和基本原则。

这四个主要模式分别是辐射式城镇化、独立式城镇化、规模型城镇化和集群式城镇化。

基本原则包括经济效益优于规模、市场需求先导、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模式和原则。

辐射式城镇化是指由大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大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的资源,吸引了周边农村人口和产业转移入城市。

这种模式常常使周边的小城市和乡村辐射受益,带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会导致大城市规模膨胀,资源消耗过快,产生环境和社会问题。

独立式城镇化是在辐射式城镇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的。

它强调地区城市之间的相互独立和自主发展,不再依赖大城市的辐射,促使多个城市均衡发展。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并提升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这种模式也需要依赖每个城市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规模型城镇化是指通过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新城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通过引进资本和技术,大规模投资兴建新城,吸引人口和产业转移。

规模型城镇化注重快速发展和快速扩张,通常以规模和速度为导向。

然而,这种模式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社会问题,需注意可持续发展。

集群式城镇化是指通过城市群的形式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模式强调城市之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提倡城市集群内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彼此支持。

集群式城镇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也需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协调问题和资源分配问题。

除了以上四个模式外,中国的城镇化还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经济效益应优于规模。

城镇化必须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追求规模的扩张。

其次,市场需求应当是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城镇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政策,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城镇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城镇化进程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资源。

城镇化一般规律,经历阶段,未来走向

城镇化一般规律,经历阶段,未来走向

城镇化一般规律:1.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产业支撑是农村城镇化战略的立足点。

2.城镇化发展必须以市场化为制度前提3.大城市的超前发展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依托。

发展城镇化的目的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

因此,推动城镇化首先要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的聚集区,这是因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人口稠密,市场容量大,能形成聚集经济。

4.城镇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

5..城镇化发展要以人才培育为原动力。

未来趋势:1.;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加剧,主要依靠粗放式的消耗土地资源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2.随着新老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主要依靠不健全的、非均等的公共服务来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3.中国人口红利将消失,城镇化速度可能下降。

几个阶段: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城市化阶段规律

城市化阶段规律

城市化阶段规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趋势。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比例较小,城市功能相对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入到中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最后,城市化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较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功能多样化。

这种阶段性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反映了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形成了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具有分散性特征。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大城市,还涉及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小城镇和农村地区也在城市化的推动下,逐渐向城市靠拢,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这种集聚性和分散性的双重特征,反映了城市化与地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是由地理、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衡性和差异性,需要采取差别化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

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社会学: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他意 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 织中去,还意味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不断强大。 人口学: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 程。 经济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 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城市的向外围扩展,面积不断增大。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 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 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 地理扩散过程。
1.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里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 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 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比较利益推动 城市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 差异的引导和制约。 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 地加速或滞缓作用。 市场机制导向 市场能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在市 场力的作用下,城市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城乡规划调控 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系列手段和调控机制,充 分发挥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化进程有序健康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
(1)城市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处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2)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违背客 观规律的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3)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十年动乱,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城市人口萎缩,城市化水平下降。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随着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城市化水平有了整工业革命开始,大约持续到二战结 束。其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的集聚。 2、郊区化阶段 1950年以后,由于特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加上汽 车、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原因,社会富裕阶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 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迁往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 197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想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 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4、再城市化阶段 1980年带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 后,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开发市中心衰落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 升城市功能,逐步吸引了一些年轻专业人员的停留和老龄人口由郊区 化向城市的回流。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开始逐年上升。

到了21世纪初,全球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半。

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更是惊人,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9年的60.6%。

二、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变革随着农民向城市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传统农业逐渐被工业和服务业所替代,劳动力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下降和规模效应等原因,企业更容易在城市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和人口流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消费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四、城市化带来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由于城市中劳动力成本高昂,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很多低收入群体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被迫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此外,城市化还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五、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为了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规划和管理。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资源配置、环保、交通等方面做好统筹考虑。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满足居民需求。

最后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和扶持,确保城市化进程不会让他们掉队。

总之,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要加强规划和管理,避免出现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确保城市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进行。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工资水平,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

同时,城市也集聚了大量企业和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社会因素: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包括放宽户籍制度、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鼓励农民进城。

同时,政府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2.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2.1 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快速的城市化国家之一。

据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

2.2 巨大城市与小城镇并存在城市化过程中,巨大城市和小城镇并存是常见现象。

巨大城市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集聚能力,成为各类人才和资本的聚集地;而小城镇则更多依赖于周边农村地区提供劳动力和资源支持。

2.3 资源优势与区域差异不同地区在资源分布上存在着差异性。

一些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流入,形成了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匮乏或地理条件限制,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2.4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农民工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户籍限制、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低收入等。

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城市化基本规律

城市化基本规律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形成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加的社会过程。

城市化基本规律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些普遍趋势和特点,它们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相似性。

以下是城市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逐渐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城市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这是城市化的核心特征。

农业就业减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农业就业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就业岗位转移,城市的产业和服务部门逐渐壮大。

经济结构多元化:城市化通常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城市内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产业和服务业,包括制造业、金融、教育、医疗等,城市的经济更加多样化。

城市化率逐渐增加:城市化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反映了城市化的程度。

城市化率的提高通常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扩张和城市圈的形成:城市化会导致城市的扩张,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城市的城市圈。

这些城市圈通常在城市化过程中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化带来社会变革: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迁移和经济结构的改变,还伴随着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

城市化可以促进教育、文化和社会交流的发展,也会对政治体制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城市问题和挑战: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社会不平等等。

政府和社会需要应对这些挑战,以确保城市化过程的可持续性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上述规律是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对于城市化政策和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城市化是全球范围内的趋势,对于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城镇化的规律

城镇化的规律

城镇化的规律纵观国际社会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这样几条规律性的经验:其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逻辑前提,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

英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它的城镇化过程完全是工业化推动的结果。

1760年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技术革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走进城市,成为城市工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城镇化自然形成。

美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车轮上的城镇化”。

可见,必要的产业支撑是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的关键,也是城镇化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

城镇化不仅是人口集中、城市规模和数量的扩大,还意味着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中国的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首先来到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过程相一致的现象。

其二,后发国家的城镇化要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之路。

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城镇化过程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自然历史过程,按部就班、顺理成章,而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急于发展赶超,在短时间内要走完发达国家花了上百年时间走过的路,难免急于求成,很多国家在发展中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提醒我们:在后发展国家,城镇化过程如果仅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任意而为,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强顶层设计,避免失控、失衡。

从中国现有的城镇化结果来看,虽然势头强劲,但是因为接纳农民的城镇化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直到今天,大部分进城农民仍没有取得市民身份。

这些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工作等等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城市二元社会。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的城市群发展不甚平衡,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西部发展落后,这种不平衡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整体发展。

所以顶层设计不仅应包括农民转市民的一系列政策,也应包括产业结构设计、城市群区域分布设计以及城市梯次分工设计等。

城镇化规律

城镇化规律

城镇化规律城镇化就像一场超级大魔术。

你想啊,原本散落在各地的小村庄就像一颗颗独立的小星星,各自散发着微弱的光。

可城镇化一来,就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开始把这些小星星串成一串璀璨的项链。

在城镇化的浪潮里,农田就像一个个乖巧的孩子,在城市扩张的脚步下慢慢让出自己的地盘。

不过这可不是被欺负,而是一种新的成长方式呢。

就好像一个大家庭里,孩子们要调整自己的小房间来给新的家具腾出空间。

那些小村落里的小路,原本弯弯曲曲像一条条调皮的小蛇,城镇化之后,就变成了宽敞笔直的大马路,就像是小蛇一下子进化成了威风凛凛的蛟龙。

人呢,就像是一群候鸟。

以前都分散在各个乡村田野,现在一窝蜂地朝着城市这个“大暖窝”涌来。

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就像一个个巨大的积木,越搭越高,越搭越多,似乎要捅破天空一样。

城镇化的规律有时候还像一场热闹的大迁徙。

各种小店、摊位也跟着人群从乡间小道搬到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那些小摊贩就像小蚂蚁搬家似的,把自己的营生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还在城市里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小角落。

你再看那些河流,在城镇化进程中,它们的命运也很有趣。

以前在乡村的时候,就像个质朴的村姑,静静流淌。

到了城市里,就像是被打扮起来的名媛,河岸被修饰得漂漂亮亮,周围还有各种灯光映照,好像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

城市的公共设施在城镇化过程中就像突然冒出来的魔法道具。

一会儿这里多了个公园,就像沙漠里突然出现的绿洲;一会儿那里建了个地铁站,就像地下突然打通了一个神秘的时空隧道。

不过城镇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就像一个毛手毛脚的大厨做菜。

偶尔会把城市的规划搞得有点乱,交通堵塞就像一团乱麻,怎么解都解不开。

但是不管怎样,城镇化就像一列不断向前的疯狂列车,拉着所有人和事物一路狂奔。

大家只能紧紧抓住,跟着它一起经历这奇妙的变化之旅,向着一个更现代化、更有活力的方向驶去。

而那些保留下来的乡村特色呢,就像是在这场城镇化大狂欢中的小清新,时不时地冒出来给人一点惊喜,告诉大家,这场“变形记”可没有忘记最初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有哪些基本规律?
1、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在18世纪这一时期,城市人口一直不断地增长,且不说一些新兴
城市在这100年间人口翻了几十倍,如纽约。

一些传统大城市如伦敦、巴黎,人口也翻了几倍。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扩张的同时,周边农村用地被城市占用,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其中也包括传统的手工业者。

2、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产业结构从手工业转化
成重工业,再从重工业转化成服务业和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

18世纪末,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原本人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引领了工业革命。

由于工厂无秩序地不断扩张,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霍乱横行,人们的居住环境愈来愈差。

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提出各种理论以解决这个问题。

到了20世纪,各国开始重视对市中心商业街区的建设,并且不断有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市中心的服务业迅猛发展。

加上各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城市的第三产业崛起,甚至不少大城市的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站到总城市人口的将近一半。

3、对古建筑和环境的重视。

欧洲工业发展时期,人们认识不到古建筑与古城的保护问题。

20世纪20年代,现代建筑思潮开始侵袭各大建筑师的思想。

这助长了人们对古建筑漠视的思想。

到了50年代,城市开始稳定发展,欧洲各国开始意识到古建筑的不可恢复性,开始注重对古建筑古城的保护。

很多国家将一整个城市当做文物被保护下来,如意大利的威尼斯。

中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比欧洲晚30年,改革开放后才创立了对古城保护的制度。

而且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的方式使得历史文化名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对于古城的保护做的实在没有欧洲得好。

4、农业现代化。

农业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武装起来,抛弃了传统人工耕种的方式,
增大了食物的生产量并且减少了劳动人口的需求量。

5、城镇化“s”型曲线发展。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 Ray Northam提出的“诺瑟姆曲线”。

他把
欧美城镇化概括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

当城镇化达到30%时,由于经济实力增强,生产力水平提高,城镇化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当城镇化到达稳定阶段,现代农业化以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6、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展起步阶段、反城市化阶段和改革开放以后的
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发展起步阶段在1949到1957年间,这时期的城市发展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和机械发展。

前4年以自然发展为主而后5年是以有计划的机械发展为主。

这主要是因为在1949年到1953年间,政府没有强制性地分配资源,工厂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需求雇佣城市和农村的居民。

到了1953年,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强制性的分配资源,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在各方面的资源极度匮乏,为了不浪费社会的每个资源,政府会统一把资源收集起来在统一分配。

这时期的人们没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大多都是被分配,所以说这时期的城镇化都是由政府控制的机械增长。

反城市化阶段是在1958到1977年,这时期的城市化波动非常大,主要是因为社会中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所引起。

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对城市化影响十分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城市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这时候的城市数量不断上增,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加倍,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量”向“质”转化。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1、低质量的人口城镇化导致诸多社会问题。

我国城镇化的指标是指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率。

但事实上,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并没有占很大的比例。

这表明了因工作关系而常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很大一部分。

这些人很多都是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工作,于是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

但是,这些人口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养老保障、福利、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服务。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常住人口户籍化,使得农民工也能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

2、大规模土地城镇化造成大量失业。

在城镇扩张的同时,周边的土地被占用,没有经过专
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只能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中的剩余劳动力增加。

因此,在城镇扩张的同时要考虑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农民足够的就业服务,计算好城市的就业岗位数量。

3、大量农民工城镇化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中较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服务设
施等吸引了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涌向城市。

农村里只剩下缺乏创新力和劳动力的老人,对农业现代化没有起到推进作用。

国家应该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并鼓励年轻人采用技术手段在农业发展上致富。

要使年轻人运用技术手段,就需要有良好的教育,鼓励青年们的创新能力。

并且要出台鼓励青年人创业的政策,让农村里的青年人用现代的技术发展农业。

4、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也逐步
扩大,许多灌木、河滩地被用作城市建设。

虽然城市建设中有绿地率指标,但城市建设过程中,却因为过分追求城市整体美观性,很多绿地都经过了人工的处理,这就导致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5、城市文化内涵缺失。

许多大城市追求城市品牌化,存在互相抄袭现象,追求高楼,现代
化建筑,造成了“千城一面”现象。

这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于城市的大拆大建。

对古建筑的不保护、不重视,导致丧失城市的文化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