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
浅谈中国小城镇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
城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
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
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于城镇城市功能不健全,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3.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
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又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4.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
促进不同层级间城市的平等竞争 调动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逐步消除行政级别对 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4.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 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5.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如何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的 覆盖,需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承 认差异化服务。以民办学校为例,外来 农民工是将民办学校与流出地学校进行 比较,流入地的民办学校在硬件、软件 等方面一般要优于流出地学校,没必要 完全要求与流入地公办学校一致。而在 一些外来人口集中地区,一次性通过公 办学校解决难度较大,应允许民办教育 作为过渡形式存在,承认差异化,并采 取各种办法支持其发展。
走中国特 色城镇化 道路的战 略决策
具体部署积 极稳妥推进 城镇化
城镇化是全 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载体 之一
走以人为本、四 化同步、优化布 局、生态文明、 文化传承的中国 特色新型城镇化 道路
目 录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
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3
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一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发展现状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 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 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 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 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 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 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 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 争的主要平台。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渐进式、生态型、集约型、融合型、和谐型、多样型城镇化之路。
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9.04%提高到45.68%,13年提高16.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远高于1978—1995年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以前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预计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要进入城市。
如何使这些进城农民和谐地融入城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
目前,全国共有上亿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但他们却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难以共享城镇化的成果。
二是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高度消耗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并大量排放“三废”。
三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城镇工业用地偏多、效率低下,居住、生活休闲和生态用地偏少。
四是城乡分割,尤其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
五是城镇缺乏特色,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规划建设中,由此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
显然,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原则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应该坚持的原则1、城镇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从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既要纠正中国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镇化“的偏差,力求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适度同步发展。
要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注意农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发展。
要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加强城乡经济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城市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要严格控制土地占用,不能以大量占用土地等资源为代价推进城镇化,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二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类型上,只能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各种资源向城市的流动和聚集,调整企业和产业在城乡的分布。
城镇的建设和繁荣,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5、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引导城市建设,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外延式好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式发展为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
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这为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体制机制建设框架,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仅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中特理论18大精神2章
1、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新认识
01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突破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阶段,改革
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体现有计划商
品经济这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定位。
02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总框架是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体现了当时对社会主
关键在于“四化”的融合、互动、协调、同步
走中国特色新“四化”的道路,关键在于实现“四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只有融 合才能够发挥整体功能和最大的效益。
在新“四化”中,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信息化是决定运行 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城镇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这些要素如果不能融合,就不 可能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是这“四化”综合的结果,不是简单地谈“四 化”,而是强调“四化”的融合、互动、协调、同步。
深度融合就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这也 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实质区别所在。离开了信息化 就不是新型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就不是真正的信息化。走 新型工业化必须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 道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 展。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和城 镇化良性互动。这是对二者的 关系有了新认识。
一是现代化的进程是和农 业人口的减少联系在一起, 这与工业不一样。在人口 和土地总量不变的条件下 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二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 土地生产率,中国农业的 落后是劳动生产率落后。 提高产量不是现代化的目 标,目标是在减少农业劳 动力的条件下提高产量, 这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
A.高质量的城镇化B.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C.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D.绿色低碳发展的城镇化【答案】 B2、按照最终用途,总供给可分为()A.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B.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C.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D.潜在供给和真实供给【答案】 B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的目标追求。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C.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答案】 A4、《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必须组建项目法人。
A.设计阶段B.运营阶段C.可行性研究阶段D.建设阶段【答案】 D5、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其中,重点开发区域需着重明确其()的作用(新教材已删除)A.引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支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C.生态保障或食物安全D.文化传承与保护【答案】 B6、有关投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定资产维修投入属于投资B.补偿旧资本消耗而进行的投入属于重置投资C.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D.形成专利权、商标等活动属于无形资产投资【答案】 A7、《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
A.200亿立方米B.210亿立方米C.220亿立方米D.230亿立方米【答案】 B8、在进行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投标人少于()个的,不得开标;招标人应当重新招标。
A.2B.3C.4D.5【答案】 B9、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生产法统计核算的公式是()。
A.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B.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C.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D.GDP=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B.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收入法。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29 张维军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里就城市规模问题与资源环境问题加以论述。
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以下均称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也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镇化的数量过程;一方面是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即城镇化的质量过程。
城镇化的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是城镇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数量过程而没有质量过程,即进入城市或被划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不能算做真正的城镇化。
二、城市规模问题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城市规模的认识,狭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及其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我国目前在城镇化与城市规模上,存在一些不很正确的认识与做法。
1、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在做总体规划时,往往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也就是先制定该城市在规划期限城市化水平,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再用城市规模(人口)反过来指导城市的一些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和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国前段时期城市化快速增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用户口等政策限制农民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使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政府放开政策鼓励农民买房而成为城镇人口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条件下爆发出来的,它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蓄积。
四化融合发展是哪四化
四化融合发展是哪四化
四化同步发展的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的主要表现: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需要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反过来又通过与工业化融合,带动工业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良性互动。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和载体。
三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曹 新(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 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变市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城乡;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54-04作者简介曹新(58),男,湖南娄底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镇化。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工业产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是一种集中化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机器大工业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为了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被所需要的市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困难,工厂化的生产要求集中在城市。
而随着企业的增多以及相应的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反过来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进入非农产业,城市也因此而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工业化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过都市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
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内容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世界城镇化历程既有共性,同时各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中国国情.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7年,城镇化稳步推进。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
1949—1957全国人口64653万,市镇人口9949万,相比建国初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多万,年均增长7.O%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城镇化率从1O.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从1958— 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
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城镇化率2O年只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甚至有几年是负增长。
1958—1978全国人口96256万,市镇人口l7245万,城镇化率l7.9%。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2020年最新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20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7%,预计到2020年将达55%。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人口的集聚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中的组织化和分工,城镇化使政府与民众的距离空前地拉近了,有效地促进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3.城镇化意味着城镇向周边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也势必引发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日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使用如此诗意的行文,成为一个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媒体与网友的热议和关注。
“乡愁是沿着泥瓦飘散的炊烟,是十八弯向家门口的山路,是妈妈手里的糯米团,是后院那棵总不结果的龙眼树……工业化勿忘美丽中国,城镇化勿割断乡愁。
要高楼大厦更要青山绿水,看得见过去才得摸得着未来,乡愁是真正营养”。
希望在城镇化的同时呵护记忆:“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
但千篇一律的建筑、钢筋水泥的丛林,注定只是缺乏传统延续的街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才能用美丽使乡愁有所凭依”。
4.2013年8月30日,李克强总理邀请两院院士和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大家座谈。
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
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曾业松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同志们,大家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路径,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内涵很丰富,既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还包括城市农村同步发展,区域同步发展。
这“四化”是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同时又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道路。
概括地说,中国之所以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讲,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第一个方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但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同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人民利益出发,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
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观念,坚持对人民授权,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体现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要求我办事情、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用实践检验。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事实搞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然后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办法来。
现代化建设要走同步发展的道路,正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对历史经验证明唯一的正确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去,我们提出过“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大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到控制,相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任凭大城市发展,会在交通、供水、供电、卫生等方面,形成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与城市职能,合理确定城市的地位与城市职能体系,走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有许多专家提出,在中国现阶段,应该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起点。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我国这几年大城市扩张式发展带来的问题来看,这样的主张应该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怎么样发展小城镇呢?怎么样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一般来说,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以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由于中国面广量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一般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首选的就业方向是小城镇的农村工业。因此,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起点。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外出务工农民都采取由小城镇向中小城市、大城市逐级“跳巢”的方式,不断发展自己。城镇化机制本身也决定了城乡之间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通过比较利益优势来发挥要素的最大效益。提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实际上是考虑了不同区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与特点。这种特点,既说明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础。
如何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除了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体制性问题外,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脱节,政府规划与市场发展脱节,城镇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脱节,城镇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脱节,等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我认为,只有在这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创造性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段重要论述既对“四化”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性进行了再次强调。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我们又如何推进这条道路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具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许多地方十分贫穷,如果产业和人口也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不仅不利于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区域性差距,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许多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一手抓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手抓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产业和人口结构合理布局。
中国特色城镇化“特”在哪里?
其实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原则和要求,既揭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又指出了坚持这条道路பைடு நூலகம்努力方向。
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30年来,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为了推动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这20字原则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
最后,是提升城乡居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主要的社会群体。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不仅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变革任务,还有一个艰巨的人的改造的任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意味着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推进农民转化成市民的进程。因为,城镇化的过程,不但使农民在生产方式上由原来的分散耕作方式转变为集中生产,知识程度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使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直接接受到现代社会意识的辐射和熏陶,成为现代市民。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是,一些外出经商的农民,直接受到现代化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本领,既挣到了票子,又换了脑子,许多人成为著名企业家;二是,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直接受到现代化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在改变自己生存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渐适应城市市民的生活。城镇化的过程,必定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不是“提高”而是“改变”了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包括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动力,是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之初,在城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离土不离乡”就业方式。改革开放后,这些富余劳动力走向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逐渐这些地区的县城甚至城镇也开始大量地吸纳外来劳动力,形成了一批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践告诉我们,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科学发展观把这一客观过程及其经验上升为理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指南,可以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流向大城市等问题的出现。
一是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在“四化”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不是一个单打一的问题,它从来就是同工业化相联系的。在中国,城镇化不仅同工业化相联系,还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农业现代化释放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业化、信息化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时候,形成了一批新兴城镇。这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四化同步”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来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现代工业是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现代信息业是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并行协调发展中推进的。
三是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在我国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如农业用地与工业、城建用地的矛盾日益尖锐,耕地闲置和土地浪费的现象同时并存,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乱开采缺少监管,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等等。在土地紧张、资源减少的同时,人口却仍在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选择城镇化道路时,我们必须从过去城镇化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集约型转变,从城市数量的增加向城市质量的提高转变,完善土地市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也就是说,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和体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直接惠及城乡千家万户老百姓。
再次,是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向在哪里呢?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在成亿成亿的农民。从理论上讲,这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第一,消费不仅要靠人,还要靠人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尽管数量庞大,但农民可支配的收入比较少,还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消费能力。第二,消费能力不仅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取决于人的消费方式。广大农民长期以来生活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同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市场并追求时尚的消费方式大不一样,因此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虽然数量大但难以形成与此相应的消费能力。有专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2%,如果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可以转移50万农村人口,并形成12亿多元的购买力,创造50多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所以,要真正落实或实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必须一方面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形成一批中小城镇,让广大农民进入城镇生活或在新农村建设中进入社区生活,形成新的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