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际秩序的演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

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A.国联会议B.巴黎和会C.海军军备会议D.华盛顿会议2.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该政府是指A.沙皇专制政府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工兵代表苏维埃D.人民委员会3.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符合该思想的措施是A.实物配给制B.余粮收集制C.工业国有化D.允许部分企业给外国经营4.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5.“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盟国任何会员国,皆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该盟约所体现的原则是A.“集体安全”和“大国一致”B.“集体安全”和“委任统治”C.“维护和平”和“大国一致”D.“维护和平”和“集体安全”6.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是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③建立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④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废除实物分配制C.农业集体化D.取消义务交售制8.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甘地曾说:“我的目的是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来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以及增长中的无组织暴力。

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历史前进”的是
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③促进各国政府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
24.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国联调查团提议将东北置于国际共管之下,对日本未产生约束作用。
意埃战争期间,国联对意大利制裁不彻底,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西班牙内战中,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
面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英法不支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反而逼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A.发展文化事业B.增强经济实力C.利用革命手段D.采取和平过渡
2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的工业产值仅为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仅为战前的三分之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苏维埃政府
A.决定在分配领域实施实物配给制B.试图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准备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允许吸引外资和发展合资企业
9.世界在进入二十世纪时出现了新的特点:既不是美国建国之初还处于弱小时期的世界,也不是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当年称霸一时的世界。这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重新认识的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威尔逊政府需要为美国制订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外交战略。下列有关威尔逊的言行按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①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11.大国崛起往往影响到国际关系变化,甚至对国际格局产生极大冲击。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

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方式存在分歧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变化2.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他们涉及的主题是()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C.资产阶级改革D.反殖民主义斗争3.9.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

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4.关于一战,有人认为一战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一战是民族主义泛滥造成的,而主流的观点认为一战是列强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

1914年以前,这种“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6.下图是一幅二战时期的美国漫画,图中动物形象及其腿部所系重物分别标注“JAPAN”“CHINA”,所举牌中文字是“美国佬,如果我能脱身,看我怎么收拾你!”。

该漫画旨在()。

A.谴责日本发动罪恶的太平洋战争B.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C.号召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由守转攻D.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中国的援助7.《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能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不久后大战还是爆发了。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练习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此时此刻,为了自卫,只有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起来合作迎战,方才挽回了民主的一条小命。

”文中“自由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携手迎战的是()A.同盟国B.协约国C.法西斯同盟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1935年,在苏联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据此可知苏联()A.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D.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3.列宁说:“由于目前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政策上实行特殊的过渡办法,用所谓‘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的再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

”列宁强调()A.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国家资本主义B.用新经济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建设C.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创新和发展4.有学者认为,“彼得格勒起义仅仅死亡6人,受伤50人就宣告成功”,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过程更像一场政变。

这说明当时()A.布尔什维克党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B.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实权C.临时政府已丧失了民众的期望与信任D.英法等国事实上支持俄国的革命行动5.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

”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6.《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写道:“哲学家罗素评论道,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卷: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卷: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矛盾。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指出表格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A.俄、德、法、英B.法、意、德、英C.法、英、奥、俄D.英、德、法、奥2.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

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

一战华工出国(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3.“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材料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D.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4.“此战是一场消耗战。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

”这次战役( )A.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B.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C.导致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D.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5.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6.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粮食并拒绝购买高价工业产品,在城市工业品卖不出去、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的现象。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单选题1.如表为苏联1932—1937年的固定投资情况(单位:百万卢布),其投资方向A.有利于加快苏联工业化的进程B.致使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C.使苏俄政权陷入内优外患困境D.使苏联走出经济大危机的阴影2.下图是载于1919年5月1日《上海泼克》杂志中的一幅漫画,(注:酒瓶上标明:青岛啤酒,图中英文为:“啤酒已尽,乃以空瓶归还原主。

此种计划,未免侮人太甚”)。

创作该漫画的作者意在()A.抨击清政府卖国行径B.唤醒国人维护国家主权意识C.倡导开展国民大革命运动D.谴责列强窃取民族酿酒业成果3.十月革命后,针对《土地法令》中包含的“平分土地”的方针,列宁解释说:“土地平均使用不过是达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办法。

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在选择过渡办法的时候,必须向被剥削劳动农民小农让步,只要这些办法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据此可知,列宁试卷第1页,共5页试卷第2页,共5页A .意在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B .欲瓦解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C .试图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4.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

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1946年2月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废除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

这反映了A .中国借助治外法权存废之争进行主权宣示B .二战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相互脱节C .法国在华治外法权废止时间早于英美两国D .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赢得了治外法权废止5.罗斯福在第二次炉边谈话”中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定。

”为此,罗斯福政府制定了A .《全国劳工关系法》B .《社会保障法》C .《全国工业复兴法》D .《紧急银行法案》6.爱因斯坦是可以与牛顿相提并论的伟大的科学巨人,他那过人的智慧,他那非凡的洞察力,他那超越时代的卓越贡献成为科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下面是一幅题为《友谊链》的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该漫画描绘的是( )A.欧洲国家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B.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C.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形D.一战主要参战国卷入战争的过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3.1917年有一则启事: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

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

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

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A.俄国发生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4.时任德国总理的谢德曼曾在国民会议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

”这体现了( )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5.“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C.推动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D.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6.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在于( )A.配合协约国取得对同盟国的胜利B.度过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危机C.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D.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7.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一战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向它发起挑战,并最终超过了它;俄国也徐徐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这反映出( )A.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B.俄国世界霸权的确立C.战后世界格局的改变D.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2.下图为1919年的一幅漫画《超重》,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橄榄枝交给一只和平鸽。

作者意在( )A.彰显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中的作用B.质疑国联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能力C.颂扬一战后兴起的全球反战与和平思潮D.揭露美国试图通过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3.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促使了一战的爆发,因此制止战争必须要裁军,特别是进攻性的海军,但是华盛顿会议上的努力并没有消除竞争。

华盛顿会议在这方面"并没有消除竞争"主要表现为( )A.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末做任何限制B.没有明确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C.美英继续在靠近日本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权利D.规定德国不得拥有潜水艇但允许德海军拥有轻型战艇4.下图是1917年11月25日苏俄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中各党派所占席位柱状图。

这表明(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复杂局面B.十月革命主要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C.无产阶级要通过议会斗争才能取得胜利D.当时苏俄面临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削弱了欧洲的霸权。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B.国际联盟由英法操纵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6.据统计,俄国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有80万党员,孟什维克有20万党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复习检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埃及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典例。

该运动()A.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B.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C.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而彻底失败D.迫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2.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C.法西斯势力被清除D.欧洲国家普遍衰弱3.英美等国在十月革命后大规模干涉苏联,二战前又竭力希望德国进攻苏联,而在1942年又与苏联共同加入反法西斯同盟,这充分说明了()A.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关键B.意识形态是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C.苏联实力的壮大提高了自身地位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能够消失4.1947年5月31日,“科通巴”号轮船驶抵埃及的塞得港。

它将在这里添煤加水后,驶往法国的马赛。

在这艘船上,有位名叫克里姆的特殊宾客,是非洲摩洛哥的民族英雄,他是受法国政府邀请去巴黎参加法国7月14日国庆观礼的。

此前他从事反对哪两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A.西班牙和葡萄牙B.法国和西班牙C.英国和美国D.德国和意大利5.二月革命后,参加执行委员会的,大多数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布尔什维克党只有3名代表参加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这实际上意味着 ()A.无产阶级丧失全部政权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C.俄国实现民主政治改革D.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建立6.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B.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7.列宁称……条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练习: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世纪初,埃及人民反英斗争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主要是( )A.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保障作用B.华夫脱党领导多种形式斗争C.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D.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做出让步2.1938年9月,三个普通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

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

他们的这一行动( )A.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C.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D.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3.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

”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4.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

这表明( )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5.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征粮队”。

这说明列宁(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6.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测试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宾タ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与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协作,为陆军计算炮击表,但机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方案应运而生,并得到军方的支持,最终获得成功。

该事例说明A.战争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B.科学技术发展促使战争的规模扩大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D.科技发展的程度决定了战争的胜败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扎格鲁尔等民族主义者代表埃及要求英国废除殖民保护制度,让埃及独立。

遭到拒绝后,他即组织“埃及代表团”,希望旁听巴黎和会,将独立要求诉诸国际社会,也未成功。

这说明()A.扎格鲁尔等人采取的斗争策略失当B.巴黎和会不涉及埃及问题C.民族革命的高潮尚未到来D.帝国主义是殖民统治的保护伞3.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

”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进攻埃及4.1929年,西方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而苏联借此时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机器。

这表明苏联实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西方工业大国对苏联大量无私的帮助C.直接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应用于苏联工厂D.苏联模式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5.1917年1月莫斯科薪水较高的金属加工业工人的实际月工资是一战前平均水平的84%,到2月初时只有55%,而在1914-1917年间莫斯科工业区工人的整体平均实际工资更是缩减了35%—40%。

上述现象反映了俄国A.一战直接引发十月革命B.工人运动浪潮席卷全国C.工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D.社会经济环境严重恶化6.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推行渐进的改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2019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 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说明:本试题共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25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19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 )A.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 C.三国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2.如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英德法美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1 42 5次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4.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5.在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7.“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B.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8.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这反映出( ) A.德国有效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D.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仍存在尖锐的矛盾9.右图是名为《救命》的漫画,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1.在德国人看来……《凡尔赛条约》是苛刻的勒令。

这是因为“条约”要求德国( )①承担战争罪责②偿付巨额赔款③海外殖民地被瓜分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巴黎和会上,英美主张把原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时又表示支持中国让日本归还山东的要求。

英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日同盟宣告结束B.中、英、美、日都是国联成员国C.慑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威力D.日本势力的扩张威胁到美英利益3.《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这条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要共同侵华B.在制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列强联手C.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D.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4.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

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

这种现象导致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指( )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6.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的典型阵地战发生在法国的凡尔登。

作战的双方代表了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即 ( )A.同盟国和协约国B.轴心国和盟国C.北约和华约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7.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最重要的表现是(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握政府的权力D.工人群众拥有革命武装8.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单选题1.“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慕尼黑阴谋的实质是A.英法联合制止德国侵略B.英法牺牲小国利益以满足德国扩张要求C.德意联合侵略捷克斯洛伐克D.德、意、英、法联合对付苏联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一部优秀小说。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新经济政策A.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B.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而曾遭反对D.是解除国内政治危机的途径4.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据此关东军的侵略行径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C.发动七七事变D.订立日本军人密约5.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希特勒发动"海狮计划"①苏德战争爆发①美国通过允许其他国家购买美国武器的新的《中立法》①《大西洋宪章》发表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6.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C.奥地利和波兰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7.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进而于1940年向东南亚地区扩张,这冲破了A.华盛顿体系B.凡尔赛体系C.《四国条约》D.《五国条约》8.“在苏维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战争在不经意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下列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历史前进”的是①战后飞机、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②战后欧美一些国家的妇女取得普选权③促进各国政府职能的调整,使得政府办事高效、快捷④为了协调各国的矛盾冲突成立了国际联盟A.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结合当时的情势,从中可以获取的最本质历史信息是A.列强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加剧 B.日殖民地面积与其实力不一致C.德美两国国工业产量超过英法 D.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依据是A.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西方殖民者B.战胜国和战败国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C.最终以停战和谈的方式结束了战争D.战争并没有分出真正的胜利与失败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英德矛盾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事件是()A.德奥缔结同盟条约B.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C.三国协约的建立D.法俄缔结军事协定5.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

就市场角度而言,两者的积极意义在于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C.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欧洲采取的政策不包括A.反苏B.中立C.势力均衡D.绥靖7.下图是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二战后期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的照片。

关于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A.签署《开罗宣言》 B.决定开辟第二战场C.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重要安排 D.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8.1918年法国的领导人这样说道:“我只有一句话,我以法国人民的名义,以法兰西共和国的名义,对回归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表示—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法兰西的敬意”。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共15题)1.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计划经济与市场相结合C.多种所有制并存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洛迦诺公约》的哪项内容说明德国是最大的赢家A.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B.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C.法国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D.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3.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农场3800万农业工人生产的农产品,大约相当于美国400万农业工人所生产的80%。

造成这一悬殊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A.苏联气候比美国恶劣B.苏联工农业政策挫伤农民积极性C.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脱离了实际4.马克思说,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下面事件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列宁主义C.新中国的成立D.法国大革命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指()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6.1920年11月底,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把有机械动力而工人在5人以上或无机械动力而工人在10人以上的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一法令的颁布折射出A.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B.苏维埃政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C.苏俄已经完成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D.苏维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一个世纪后,俄国、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却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A.适应了落后的革命性B.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C.体现了理论的开放性D.凸显了时代的局限性8.乌克兰危机爆发以,东欧局势持续紧张,2014年3月1日,俄罗斯议会批准总统普京提出的出兵乌克兰的要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评论道,“这是美国与欧洲的慕尼黑时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2019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7 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检测题说明:本试题共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 题,每题 2 分,共50 分。

)1.19 世纪末,某一同盟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匈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该同盟是( )A.三国协约B.轴心国集团 C .三国同盟 D .反法西斯同盟2.如表为19 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表。

这一状况直接导致(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抢夺殖民地的斗争白热化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 .英美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 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 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4.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5.在电影《我的1919》中, 顾维钧与列强据理力争。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不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日本要求占领德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B.苏俄代表强烈抗议协约国对它的武装干涉C.美国代表与英法代表会上斗争激烈D.法国力图削弱甚至肢解德国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实质是( ) A. 战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C. 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D. 帝国主义试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7.“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这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军中流行的这首歌在研究下列哪一问题时最有价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战情绪 B. 新式武器的广泛使用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伤亡情况D. 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8.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这反映出( )A.德国有效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D.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仍存在尖锐的矛盾9.右图是名为《救命》的漫画,描述了20世纪20 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20年,中国新出版的刊物达400多种,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和《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新社会》、长沙的《湘江评论》、天津的《觉悟》、杭州的《浙江新潮》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刊物;新成立的宣传新思想、探究社会改造的社团也数以百计。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 A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思想解放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D .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如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一时期的战场局势示意图,对图中所示战场形势描述正确的是A .西北非战场上英意双方激战正酣B .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正在进行C .德意军队遭遇围困,北非战场出现转折D .北非战场战事结束,英美联军直指意大利3.如表为美国、苏联、日本、德国(联邦德国)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其中甲是( )年份项目国家甲乙丙丁1937年原油产量 28.5 0.5172.9 0.4钢产量17.7 19.8 51.45.8A.美国B.苏联C.日本D.德国(联邦德国)4.战争是秩序的摧毁者,也应该是秩序的重建者,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失职了,它带来的只有秩序的崩溃,却没有秩序的重建。

一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与材料吻合的是A.战争摧毁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B.战争催生美日成为世界霸主C.战争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战争之后没有建立新的国际秩序5.《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布尔什维克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文中“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当指:A.财富与权力B.平等与自由C.面包与和平D.公正与法制6.下图反映的是某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的形势图。

推动这一形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该国A.实施贸易壁垒政策B.国民经济比例协调C.积极地抢占殖民地D.经济体制发挥优势7.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世纪初,埃及人民反英斗争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主要是( )A.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保障作用B.华夫脱党领导多种形式斗争C.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D.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做出让步2.1938年9月,三个普通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

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

他们的这一行动( )A.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C.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D.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3.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

”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4.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

这表明( )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5.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征粮队”。

这说明列宁(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6.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7.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材料主要表明( ) A.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C.斯大林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D.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8.甘地曾说道:“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

”由此可知,甘地( )A.主张抵制西方工业品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10.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11.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

邀请书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中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美国发出邀请的主要意图是( )A.减轻巨额军费开支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C.通过外交手段重新确定远东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D.牵制日本扩张,与英国共享亚太地区领导权12.列宁在1917年8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来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

列宁意在强调( ) A.俄国参加一战赢得各交战国政府的支持B.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C.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D.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结束的方式:欢呼、握手、跳舞、喝酒,充满了希望。

时间是1945年4月25日,地点是位于易北河边的德国东部小镇托尔高,事件是美苏军队的首度会师,这两支军队从地球的两端进军纳粹德国,迎面相会。

……二战中获胜一方的大同盟领导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他们在战时的两次高峰会议上已经握过手,为一个更好的世界祝过酒。

……然而,为什么在托尔高会师的士兵在迎接对方时会表现出惶惶不安,仿佛他们在期待会见外星来客?……对所有上述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其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材料三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并不仅仅是“二战后出现的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和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分庭抗礼的国际关系格局”,即两极格局;相反,雅尔塔体系要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

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1)就国际关系而言,指出材料一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要“修正”的内容以及二战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参加的两次高峰会议对战后世界作出的重要安排。

简析赢得二战胜利的同盟大国之间的关系走向破裂的原因。

(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的依据,并概括其能够“基本完成了任务”的原因。

(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

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

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世纪初,埃及人民反英斗争取得一定成果的原因主要是( )A.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保障作用B.华夫脱党领导多种形式斗争C.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D.英国政府迫于压力做出让步解析:选B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做出让步,取得了一定成果,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政体是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未能起到保障作用,故A项错误;埃及反英斗争采取的是合法斗争方式,C项错误;D项非主要原因,排除。

2.1938年9月,三个普通的英国人罗斯利、金柏和兰塞姆倡议并发起成立了“联邦协会”。

他们认为,国际联盟无法在其成员国之间达成协议,即使达成也无力执行,因此英国需要一个欧洲大陆的联邦并在其中居重要地位。

他们的这一行动( )A.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B.目的是防止战争和维护和平C.代表英国政府的负责态度D.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应急反应解析:选B “联邦协会”反映出二战前夕人们对国际联盟的失望,对战争即将到来的恐慌和戒备,以及对维持和平的渴望,故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联邦协会”是二战爆发前英国民间发起的组织,并不代表英国政府,C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均排除。

3.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

”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解析:选B 根据材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反映出美国主张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促使美国参加二战的根本原因是随着法西斯的侵略侵犯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是在1941年12月,是其直接原因,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客观原因,且发生在1942年,排除C项;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说法错误,排除D项。

4.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

这表明( )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5.1918年列宁选派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粮,要求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推派1人,要“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征粮队”。

这说明列宁( )A.认识到征收粮食税的重要性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C.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D.认为征粮能有效巩固新生政权解析:选C 材料“选派征粮队员必须谨慎,每个工厂每25人推派1人”“保证每个候选人忠诚老实,能遵守革命纪律……不让那些总想浑水摸鱼的流氓和骗子混进征粮队”表明列宁意在防止征粮危害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

6.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解析:选C 材料“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说明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故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