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中相关语句翻译的质疑

合集下载

《与朱元思书》的注释

《与朱元思书》的注释

《与朱元思书》注释大白话讲解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篇古代文人之间的“书信聊天”——《与朱元思书》。

这可不是一封普通的信哦,它里面藏着好多山水美景的描绘,还有作者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自由的心情。

咱们就一起,用大白话把这封信里的知识点给“扒拉”出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玩转文字的!一、书信开头,先套近乎原文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大白话翻译:想象一下,那天的空气好得不得了,一点灰尘都没有,天和山远远看去,颜色都混在一起了,分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山。

我就这么跟着江水漂啊漂,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自由自在的。

知识点:这里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了作者坐船的悠闲,还暗含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就像咱们有时候想抛开作业和考试,去外面疯玩一天一样。

二、山水之美,让人陶醉原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大白话翻译: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的路啊,那山、那水,美得简直不像话,说是天底下独一份儿的都不为过。

知识点:这里的“独绝”二字,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

咱们写作文时,如果想强调某个事物的特别,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比如“这道菜的味道,真是独绝一方”。

三、山,是那样的千姿百态原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大白话翻译:那水啊,碧绿碧绿的,深得能看见水底千丈深的石头。

小鱼儿在石头间游来游去,看得清清楚楚的。

有时候水流急得跟射箭一样快,浪花打起来,就像是骏马在狂奔。

知识点:“直视无碍”这个词组,告诉我们水清得连水底的东西都能一眼看到。

下次你去游泳或者去河边玩,可以试试看能不能看到水底的石头或者小鱼,然后也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山,更是奇妙无比原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大白话翻译:两岸都是高高的山,山上长满了让人觉得凉飕飕的树。

这些山啊,好像都在比着谁长得更高,一个个都使劲儿往上窜,你争我抢的,结果就形成了好多好多的小山峰。

讨论《与朱元思书》教案中的难点和争议

讨论《与朱元思书》教案中的难点和争议

讲解《与朱元思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让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传承和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与朱元思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争议,下面我们就来概括一下这些问题。

一、文化背景的理解难度《与朱元思书》是一部充满了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基本都是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和文化背景相互联系的。

而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多元化,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于《与朱元思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往往需要一些特别的帮助才能正确认识和体会。

二、关于语言难度的一些争议无论是语音还是用词,都是《与朱元思书》教学中的难点。

以语音为例,随着时间推移,汉语语音系统的变化已经让中文老师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古代拼音的发音存在疑惑,这些拼音的发音与现代汉语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而用词方面,更是出现了一些人认为《与朱元思书》中存在锋芒太露的用词,容易引起误解、争议等问题。

三、思想价值的辨析难度《与朱元思书》的思想价值有如中国文化之深邃,通常需要一些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例如,朱泳所谓“君子养生则天下安之”,是在谈论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这一观点与现代的社会观念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不能把《与朱元思书》的思想充分解构并与现代社会相连结,学生们将很难真正体验到这部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的影响面对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环境,很多人认为阅读《与朱元思书》的前提是要对大量的传统文化有较好的认识。

但是,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许多反思性的学科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简化,使得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认识。

对于在传统文化方面有重大创造和贡献的《与朱元思书》的阅读学习,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那种传统文化的气息。

《与朱元思书》的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难点和争议都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想出应对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到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体会其中思想内涵和价值。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原文及翻译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缥:青白色。

千丈见底:—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急湍:急流的水。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相向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筹画、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相关试题及答案1.直接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文中写“水异”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水“异”在何处?[答]山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原文与宋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1]。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2],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3],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

蝉则千转不穷[6],猨则百叫无绝。

鸢飞唳天者[7],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8],窥谷忘返。

横柯上蔽[9],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明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吴朝请集》[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文言文翻译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与宋元思书文言文注释[1]富阳:今浙江富阳县。

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两县相隔百余里,均在富春江边。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儿向东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啼叫不断。

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这段文字开篇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出一幅清新宜人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之中。

接着,作者详细描写了富春江的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生动地展现了江水的清澈,让人能够想象到水中鱼儿游动、沙石清晰可见的情景。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和汹涌。

对于两岸的高山,作者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语句,将山峰的雄伟、高峻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点整理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点整理

《与朱元思书》文言知识点最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知识点一、文章内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字叔痒,是南朝梁代文学家。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三、语音缥(piǎo)碧无碍(ài)负势竞(jìng )上泠泠(líng)作响嘤嘤(yīng )成韵鸢(yuān)飞戾( lì)天互相轩(xuān )邈(miǎo )四、通假字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3、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五、古今异义词: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六、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⑥横柯上蔽,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七、一词多义①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欲穷其林。

(走完 )②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果如鹤唳云端。

关于陈意书——论《与朱元思书》篇末二句是否多余以致师

关于陈意书——论《与朱元思书》篇末二句是否多余以致师

关于陈意书——论《与朱元思书》篇末二句是否多余以致师今晨学,蒙师授业之《与朱元思书》一文,虽复学数矣,然去岁闻前师讲学,旧有茅塞,幸得师解惑,今顿开已矣。

临卒课之时,复闻师于篇末“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二句,谓之曰:“此赘言也!文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处辄可矣。

”顿而弟子心惑之,有异议,于师金言而生疑,乃有不解,故咨师。

欲以抒己见,亦恐师之无暇而顾与弟子共论,遂书之我见,呈于师台。

恕唐突冒犯矣。

弟子之见,乃谓“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二句非赘言,反之,实则不可或缺,重中之重于《与朱元思书》也。

此言何出?师且倾耳听学生之理。

叔庠既殁,固不可觅而咨之本意,然弟子臆其心理,觉此二句应有另意,其就文释之乃柯干之横邪遮蔽于上,虽处白昼,却若黄昏之时昏暗。

树枝之稀疏交错掩映,然偶亦犹可于枝叶之隙得见阳光。

乍看无殊,书景无疑。

然实之非然也。

细品既得二句甚妙!缘之何也?此诚均良苦用心也。

据学生所考,均家世寒贱,至于均好学而有俊才,后以其才学荐举于朝廷,入仕,然其途坎坷。

均好研史撰史,尝欲撰《齐书》,帝不允,遂私撰,因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将焚,免均职。

后累遭左迁,颇不得意。

均所居之南北朝,动荡不安,武帝之朝时政不稳,官场昏庸黑暗。

此书亦谪后所作。

行至富春江,寄情于山水得其乐,故书与友朱元思。

由此观之,既为书信,必有与友之言,均非圣,志思蓄愤,何故而不泄?今通篇不见其属,于情于理,皆有不宜。

然实无之乎?非也。

有之,何处只有?匿之于篇;何处之匿?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二句也!何以得见之?且容学生细解,文意已述,其隐之匿意学生谓之云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乃喻官场之权争昏暗,弟子臆兹乃均匿其不满于官场,不满于朝廷之情,均谓官场,指其邪风若枝柯敝天日,抨其虽为白昼,亦令君子觉之为暝,责其是非不分,暗无天日。

均满腹牢骚,尽郁于此。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赏析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赏析与朱元思书南北朝: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赏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二、重点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翻译: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翻译: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翻译: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答:①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②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3、“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答: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

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积累吴均及"书"有关的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过程: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与朱元思书》疑难解析

《与朱元思书》疑难解析

《与朱元思书》疑难解析《与朱元思书》疑难解析这封信实际上是一篇清新绮丽的山水小品。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无疑是向朱元思介绍他在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并抒发自己热爱故乡山川和企图归隐的情怀。

为此,作者极力描写山之“奇”与水之“异”。

写水之异:一抓住其“缥碧”的水色;二抓住其“千丈见底”、“直视无碍”的透明清澈;三抓住其湍急、浪猛的声威和气势。

写山之“奇”:一写千峰万岭的“夹岸”对峙,绵延不断和“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雄奇、险峻的山势;二写石、蝉、猿、泉水、寒树、横柯、疏条等山中景物;三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的山色。

正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独特的地方,作了恰到好处的表达,因此,广大读者在鉴赏品评之余,不得不承认这里的山水确实是“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1、“水皆缥碧”至“猛浪若奔”,尽力描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首先描写江水的清碧和深邃,显示水的静态,接着,笔锋微转,开始描写水中的游鱼和细石,画出水底鱼动石静的生动情景。

先写水静,是因为唯有水清水静,才能知道水深,也才能看到“游鱼细石”。

次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是一个转折,但仍在写水上用力。

写鱼写石,仿佛是顺手拈来,实际上却甚有深意。

作者对于水之“异”,不是作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用静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他的感慨表面上看来是宕开的一笔,其实却决非等闲之语,而是说明了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前面对山水景物精妙之处的描写早为这里的虚写作好铺垫,这里的虚写又进一步突出了前面所写的山水之美。

文章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相得益彰。

文章结尾一段又悄然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以景结情,让人回味不尽。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极点。

缥:青白色。

千丈见底:—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急湍:急流的水。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的形势,争着向上。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相向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纶:筹画、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相关试题及答案1.直接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文中写“水异”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水“异”在何处?[答]山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点评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点评

《与朱元思书》文言文翻译及点评原文: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林立,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2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

一共140多个字。

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

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

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

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

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

“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

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

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

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

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深可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

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

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

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山之景。

作者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

“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

《与朱元思书》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

《与朱元思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二、重点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翻译: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翻译: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翻译: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翻译: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3、“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

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6、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四、课外文言文阅读:商汤见伊尹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

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彭氏之子御御:驾车。

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贱人:出身低贱的人。

C.彼受赐矣赐:恩惠,恩德。

D.因下彭氏之子下:下令。

2、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例句:君将何之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多助之至C.若君欲见之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下面对短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汤认为伊尹对于国家,就好像良医好药一样,能辅助自己让国家强盛起来,所以他是诚心去拜访伊尹的。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译文文言现象鉴赏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译文文言现象鉴赏

吴均《与朱元思书》原文|译文|文言现象|鉴赏《与朱元思书》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与朱元思书》原文南北朝: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及注释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中相关语句翻译的质疑
作者:陈继勤
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解释为“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作动词用”。

正是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这种解释,一些参考资料上出现了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话极为牵强的翻译。

如: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8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建平主编)与人教版新课程7-9年级语文同步配套《文言文全解》第185页翻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高山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个山峰。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经典学参《中学教材学习讲义》八年级语文(下)第203页翻译: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人教版课标本《三点一测丛书》最新修订八年级语文(下)第219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感到寒凉之意的树,(重重叠叠的山峦)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争竞相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由此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天津人民出版社(宋伯涛总主编、莫家泉、顾晓白主编)《非常讲解》(配人教课标)八年级语文教材全解全析(下)第252页翻译:两岸的山都生长着浓密翠绿的树木,透出一层寒意。

(高山)凭借(高峻的)形势,竞相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空,笔直上拔,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
以上几种翻译大同小异、各有千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按照人民教育出
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解释,理解为“山”或“山峦”。

如果孤立地理解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解释,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解释并无不妥之处,但联系与此相关的语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及整篇文章,我们就会感到这种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山”或“山峦”,既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又违背生活事理,还破坏了本文结构美的艺术特色。

首先,从汉语语法规则方面分析。

按照课文解释及以上几种参考资料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翻译,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山”或“山峦”,那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话的意思,简言之就是“山(或山峦)形成了山峰”,山(或山峦)怎能形成山峰呢?这种理解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联系“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及下文,如果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寒树”,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寒树仿佛形成了山峰”,这是符合逻辑的,也是和汉语语法规则相一致的。

其次,从生活事理方面分析。

山(或山峦)是无生命的、相对静止的事物,它是无法生长或伸展的。

此处的山(或山峦)是游人乘舟在水中看到的景象。

那么,作者在这里即使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以动写静,山(或山峦)也只能随船的向前移动向后退去,而不能向上生长或向远处延伸。

这正如鲁迅先生《社戏》中写的那样:“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而树木是有生命的事物,它生长在富春江两岸高峻的山上,一方面它凭借高峻的山势,向上生长,向远处延伸;另一方面树木有向阳性的特点,生长在富春江两岸高峻的山上的树木,因为高山的遮挡,只有中午才能见到阳光,所以出现了争高直指的生长势态。

而沿江两岸成千上百的树木参差错落地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一样的景象,这也正是行驶在江水中的船上的游人看到真切的景象,是与事实相符的、合乎生活常理的。

再次,从文章谋篇布局方面分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是一篇形声兼备、虚实相应、动静互见、骈散相间,结构极为严谨的优美的写景小品文。

作者先总述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天朗气清、水天一色的壮丽背景。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写水随山形自然奔流,舟随水流任意东西,暗示水之奇异,并表现了作者由此产生的飘逸闲适之情。

“自富阳至桐庐,(注:此处标点为笔者所加)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山水奇异的特点。

然后,打破先山后水的常规思维,按先略写水,再详写山的顺序来结构文章。

既照应了“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体现了作者的闲适、飘逸的个性,又使得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六句用夸张、比喻手法从动态、静态两方面写水之清美秀丽的奇异特点。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六句从视觉角度写树不畏山高气寒、相互竞长、郁郁葱葱的景象,以树之奇异显示山之奇异。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由视觉绘形转入到听觉摹声,“好鸟相
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鸟鸣声、蝉嘶声、猿啼声和泉水击石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优美的大自然交响曲。

这是以声之奇异显示山之奇异。

以上十二句从人的视觉、听觉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地实写了富春江的山之奇异。

正是树的茂密、繁多和旺盛的生命力,为昆虫、禽鸟提供了广阔、幽美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使山中有了昆虫、禽鸟的奇声异音。

而禽鸟的奇声异音也从侧面更进一步衬托出山之拔地参天、连绵不断的奇异特点。

有奇山异水,必有奇声异音,也必有人之奇形异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四句则紧承上文,又从虚处落笔写人之感受,用衬托手法强化了奇山异水诱人的魅力。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句再次实写,反复渲染,突出了在昼犹昏,疏条交映的奇异特点。

这四句既照应了“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六句对寒树的描写,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又为富春江美丽的山水增加了迷幻的奇异色彩。

以上二十句正是从树之茂密、声之悦耳、人之感受、光之昏暗四个方面,间接地写出了富春江山之奇异的特点。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音韵和谐而起伏有致。

而按照课文解释及以上几种参考资料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翻译,“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为“山”或“山峦”,就不会产生视觉、听觉相辅相成,虚写、实写相互对应,内容前后照应的美感,而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中已经提到高山上生长的寒树,却不对其进行具体的描写,直到后文再写寒树的枝条遮天蔽日,不仅条理混乱,而且结构也显得松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描写对象(即此句的主语)理解为“寒树”,就会使文章的注释和翻译不仅顺理成章、自然流畅,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而且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生活,符合生活事理,还会使文章结构美的艺术特色得到更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可解释为“(树)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

邈,远。

这里作动词用”。

相应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可翻译为“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郁郁葱葱透出一股寒意的树木,(这些树木)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

(它们)争着往上生长,直入云天,成千上百的树木(参差错落、互相交织),(仿佛)形成连绵不断的山峰。


陈继勤,甘肃陇西县文峰中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