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 系统自然观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0.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P20.2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怎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P20.3 怎样理解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P21.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证的价值和意义1.4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5 如何理解系统自组织的实现条件2.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2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2.3 试论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实践3.1 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书903.2 技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3.3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必要性和现实途径3.4 如何理解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3.5 什么是科学精神,书98如何理解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3.6 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4.1 关于科学评价标准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最合理,试说明理由4.2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局限是什么?4.3 试评价库恩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有何特点,其合理之处何在?4.5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4.6 试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5.1 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有哪些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哪些?5.2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征5.3 怎样认识科研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5.4 试阐述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6.1 如何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试分析其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6.2 如何看待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6.3 如何正确认识现代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惑6.4怎样认识西方科技批判思潮的成就和不足7.1 如何理解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7.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7.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7.4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7.5 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绪论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0.1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2、突显——渐变与突变、连续性与间断性 的统一
渐变是一种缓慢变化的过程,相当于量变, 体现了变化的连续性;突变是是渐变过程的中 断,相当于质变,是连续性的中断,体现了变 化的间断性。
原 子 弹 爆 炸
人类的起源
渐变与突变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相互对立。二者是不同形式的变化,它们有着不 同的特征,在时空中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互统一。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渐变比突变更加普遍。
但是人们看到的时间,向前向后有很大不同,自然界中 的实际发生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有时间箭头。不可逆过 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至少有以下几种时间之矢 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熵增加的方向。 生物学的时间之矢:生物进化的时间方向。由低级向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的进化是一个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不可逆过程。 电磁学的时间之矢:以电磁振荡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来 表征时间的单方向性。实验表明,点源辐射球状电磁波只 能向无限远传去,称为“推迟波”。 量子力学的时间之矢:原子的自发辐射的时间方向。原子内部, 电子从高激发能级自发跃迁到低能级,而不能自发从低能 级跃迁到高能级,除非从外界吸收能量,这是不可逆。 宇宙学的时间之矢:即自大爆炸起的宇宙不断膨胀的方向。反 映宇宙起源与大爆炸的宇宙学是有时间方向性的。 美国天文学家累泽尔等人认为,以宇宙膨胀的的运动方向作为 时间箭头应该是更普遍的。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其根本属性在于客观实在性。自然 界的各种物质处在普遍联系中,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系 统。 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是循环演化的自 然界。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事 物的联系构成系统。自然界就是以系统方式存在 着的有机整体。

第1章-2-系统自然观

第1章-2-系统自然观

•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 1、何谓“系统”? 、何谓“系统” 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 钱学森则将“系统”表述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 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科学地把握系统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 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成其 为系统; • 其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 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 的结构; • 其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 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 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 ①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创立的,它包括狭义相对论 (1905年)和广义相对论(1915年)。他通过狭义相对 论把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揭示了时空的性质、惯性质量 的性质与运动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他通过广义相对论又 把时空、物质与运动统一起来,指出没有物质就没有时空, 没有时空就没有物质。时空就是物质的广延。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揭示了宇观层次上的物质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否定 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论,建立了相对时空论,发展了辩证唯 物主义自然观。
•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分类 、 • 第一,固态。固态的特点是内部有较强的内聚力,有体积 和形态, • 第二,液态。其内部有较强的内聚力,有一定的体积,没 有固定形状。 • 第三,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更无固定的形态。 • 第四,等离子态。当气态物质温度升至几千度时,气体的 原子外层电子脱离原子。于是中性的原子变成为带阳电的 离子。这种电离气体叫做等离子体。宇宙中有99.9%以 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 • 第五,超密态。当物质在超高压(如几百万大气压)下,其 分子与原子之间、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隙全没有了.物 质密度极大,每立方厘米上千吨、亿吨。这种物质形态叫 做“超密态”或“超固态”。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 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下,系统 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 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由非组织 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 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 到复杂的过程演化。
3、物质形态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观点
就是说,物质层次愈高,结构功能愈多 样化,而这一层次物质系统在宇宙中丰度愈 少。比如,原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只有 107种,可分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多达 700多万种,而有机体种类曾在地球上存在 的就有10亿种之多。
4、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 系统相互关系的观点
2、特定物质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 合能成反比的观点
对于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系统供 给能量,随着能量的增加物质系统的层次一层 层地消失,同时物质系统的尺度变小,即物质 系统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说尺度愈小,结合 能就愈大,结合的键力愈强。
一定物质层次的存在适应于一定的能量 状态。物质系统的结合能越大,就越稳定。当 外加能量在数值上大于这个结合能时,系统就 解体,而显露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即更深一个 层次的物质单元。在继续加能的过程中,物质 系统就被一层层地剥开。相反地,在不断减能 的过程中,物质外壳则一层层地套上去,而且 后套上去的层次把先前的层次包含在内,作为 自己的结构成分和从属要素。这种物质系统分 解和复合中的能态突变,更深刻地反映了物质 结构的层次性。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关 于自然界历史演化的观点开始形成。自然界的历史性 被科学发现逐步揭示出来,成为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 科学前提。 最早把历史观引入对自然界研究的是康德。 1755年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关 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天体演化学说。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2 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浙江中医药大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考试:浙江中医药大学

◆试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p18-20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早期的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等自然观学说。

中国古代自然观基本理论:元气说,阴阳学说,五行说。

基本特征:a.有机整体性: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人往往强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b.朴素的辩证性: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试比较中国和古希腊自然观的差异。

(第一章)p24表1-1-21.现代自然科学基础A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三大发现和两朵乌云(以太阳漂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证实了电子流。

B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1905年,爱因斯坦在解决以太阳漂实验所蕴含的新事实与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矛盾中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在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量子力学。

基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C.系统科学:以人类社会系统和生命系统为代表的宏观层次的科学技术的系统科学获得了蓬勃发展。

2.系统自然观的思想: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揭示出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些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a 从存在的自然到演化的自然b 从机械决定论到内在随机性c 从自然的简单性到自然的复杂性d 从线性的自然到非线性的自然◆试述传统发展观的缺陷1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平衡。

2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基本内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要点包括:a 人类社会必须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系统整体性效应是系统的组成部 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 体性效应。
苏东坡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止,何不于君指上听?” 系统整体性效应可表示为这样三种情形: 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W>∑Pi ②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W<∑Pi ③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W=∑Pi
十八世纪末,法国远征军在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的率领下入侵处于马木留克军事封 建集团的统治之下埃及。7月,在尼罗河西大金 字塔群附近的开阔地上,法军和马木留克骑兵 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字塔战役。马木留克骑 兵损失惨重,法军大获全胜。战后,拿破仑把 这两只军队进行对比,留下著名的论断:“两 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骑兵,一 百个法国骑兵能抗衡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三 百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骑兵, 一千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 骑兵。”由此可见,马木留克骑兵给一代名将 拿破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注意的四个因素 ①系统要素构成的基元性 ②系统的结构性 ③系统的环境性 ④系统的行为和功能
二、系统理论相关观点
(一)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 守恒关系。如果可以量度的话,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 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 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 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 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 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 2、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 • 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趋 势和过程。进化与退化之间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 (1)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以进化为主的 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 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 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灭绝的物种不可 能重新出现,但是生物进化之中也有退化, 一些结构和功能的进化,同时也就意味着 另一些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返祖现象的出 现,也是生物进化之中的退化。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 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P49)3,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P70)3,生态危机的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目 录
• 系统自然观概述 • 系统的基本属性 • 系统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 系统自然观的未来发展
01 系统自然观概述
系统概念与特征
01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02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总结词
强调层次性
详细描述
层次性方法论是指将自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宏观到微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 和差异,理解不同层次在自然系统中的作用 和地位。层次性方法论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 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对自然系统的
多维度认识。
动态性方法论
总结词
强调动态性
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自组织性
总结词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 况下,能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VS
详细描述
自组织性是系统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 它表明系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 力。这种能力使得系统能够在没有外部干 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形成更加有序、更加复杂的结构和 功能。自组织性是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保持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系统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全球性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生态系统保护
系统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 相互依赖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 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和污染。这包括保 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等。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思考题
1.
2. 3.
4.
什么是系统?为什么说系统是自然界的物 质的普遍存在形式? 说明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说明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 件? 试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 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 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40年代,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70年代前后,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 变论、超循环论、自组织理论、分形理 论和混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特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 结构; 系统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所有物质都自成系统,这些系统又互成系统, 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巨系统。
物质系统可以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 2)封闭系统: 封闭系统与环境之间仅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 换; 3)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 换。
开放系统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1、演化和进化 演化:进化、退化 进化: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 退化: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
3、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无序 (2)对称和破缺 天文学家谈大爆炸宇宙学 2'
二、自然系统演化的的基本方式
(1)分叉: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2)突现: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逆性 (3)内在随几性:确定性和随机性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所谓自然,是指非人 工的物理世界(包括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 界)
除了外部自然还包括 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 如肉体、感性、情意、无 意识等。
自然还有 本性、本来 就有的东 西之意思
(三)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 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在量上 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 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 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和相 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 和转化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 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 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 哲学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结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组织方 结构: 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组织方 式(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要素间的互为因果、 要素间的互为因果、互相推 动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动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构与要素紧密相关, 结构与要素紧密相关 , 任何一个自然系统都 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体, 是要素和结构的统一体 , 要素是结构的基础和 物质承担者,要素的相互联系形成结构。 物质承担者,要素的相互联系形成结构。
4 ) 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中表现出来, 中表现出来,系统总存在是一定环境中
环境: 环境 : 与系统的组成元素发生相互作用而不 属于该系统的事物。 属于该系统的事物。 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是自然系统赖以生 存的条件;环境对系统( 存在、 演化、功能等 ) 存的条件;环境对系统 ( 存在、 演化 、功能等) 进行选择和控制。 进行选择和控制。
第三章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 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
一、马、恩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二、基本特征
1.基本观点 1.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 )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系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 系统由一定的要素构成 , 要 素则是由更小的其它要素构成子系统, 素则是由更小的其它要素构成子系统 , 系统自 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拉兹洛:“自然界的组织结构就像一座复杂的、 拉兹洛:“自然界的组织结构就像一座复杂的、 多层的金字塔,——在它的底部是许多相对简单 多层的金字塔,——在它的底部是许多相对简单 的系统,在它的顶部是几个(极顶是一个) 的系统,在它的顶部是几个(极顶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 的系统。所有自然的系统占据了这些界限之间的 位置;它们同上面和下面的层次连接在一起。 位置;它们同上面和下面的层次连接在一起。就 它们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是整体, 它们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是整体,但就更高层 次的整体来说,它们又是部分。 次的整体来说,它们又是部分。”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自然辩证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系统自然观一科学基础与内涵1 科学基础20世纪科学革命a客观:相对论b宏观:系统科学(20c40s控制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20c60s70s超循环理论20c80s90s混沌理论)c微观: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2 基本内涵a从存在到演化(时间之矢,不可逆性)b确定性和随机性c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d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万事万物都是非线性的)二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系统的内涵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a是由若干要素组成(>=2)b"系"->系统内诸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结构c"统"->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d作为一个整体对特定功能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自然形式a整个自然界都是系统b自然界一切物质个体自成系统三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a孤立系统:与外界环境无物质,无能量交换b封闭系统:与外界无物质,有能量交换(熵增)pc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有能量,有信息交换(熵减)i等结果性ii新陈代谢性2 动态性->变化发展:i进化(熵减)ds=dsi+dse(若ds<0,dsi>0,则dse<0)ii退化(熵增)ds总熵,dsi自身熵,dse外界熵3 整体性a分析方法:整体->部分b系统方法:整体->部分->整体4 层次性四要素结构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1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a结构与要素的相互独立性b结构对要素的依赖性c要素对结构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对结构的依赖性2 要素与功能的关系:a功能的相对独立性b功能对要素活动的依赖性c要素活动的相对独立性d要素活动对系统功能的依赖性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源,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i 结构决定功能:a一种结构->多种功能b多种结构->一种功能ii 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第二章生态自然观一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1 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生态平衡表现:①人口激增②自然资源的消耗短缺(可能性,不可能性)③环境污染反思:①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②社会异化③传统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④传统发展观所致:发展=经济增长2 科学基础•生态科学提断学科①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生态特点②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远古时期:人与自然未分化,盲目地受自然的支配和奴役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开始分离,人类行为影响环境的能力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对立信息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三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 生态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提出1962 P.威尔逊<寂静的春天>1969 罗马俱乐部1972 <增长的极限>1981 布朗<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7 <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6"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4 <中国21世纪议程>2 基本原则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的原则(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③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行动共同性﹣共同性原则④人与人的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代内公平)第三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的本质1 科学的涵义(人对自然的能动和反映关系)马克思:①人对自然的辩证关系②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实际财富又是观念上的财富ⅰ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ⅱ科学是一种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ⅲ一种方法2 科学的性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3 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科学,非科学,伪科学)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二科学知识的构成(⒈科学事实->出发点和归宿,⒉科学定律->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⒊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⒋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1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推断」ⅰ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ⅱ对观察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判断ⅲ理论事实(科学事实与日常生产生活事实共同构成客观事实)特点:①可重复性②渗透理论③比较系统的④相对独立性作用:ⅰ科学知识的基础ⅱ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2 科学定律(全称命题)「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科学事实->(归纳法->经验型定律;想像,直觉,灵感->理论型定律)科学定律特征:①绝对真理是科学真理的统一②简明性作用: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ⅱ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ⅲ科学解释和科学预测的有效工具3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的说明和尝试性的解释」假说: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预言,预见特点:①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③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统一作用:ⅰ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ⅱ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形式ⅲ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4 科学理论「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具体的规律,预见特征:①客观真理性,②全面系统性,③逻辑完备性,④科学预见性第四章科学认识的形成(2题)一科学问题的提出⒈科学始于问题(求解目标,求解范围,求解方法)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矛盾⒉科学问题的来源①为了寻求事实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②从理论与事实间的矛盾发现问题③从某一理论内部(非自恰性)的矛盾中问题④从不同理论的分歧中发现问题⑤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中中发现问题⒊科学问题的选择"选题""优先权""科学无禁区,技术有禁区"基本原则:①创新性原则(要作充分的调研,避免研究已经证明过的问题)②科学性原则(要有充分的科学背景,不要把毫无依据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③可行性原则(要考虑全面,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考虑自己的水平和研究能力)④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注意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法,实验法)⒈观察实验: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观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方法主体(观察者)-->(感官)客体(观察对象)经验观察的客观性,排除错觉,先入之见,注意细节,新现象,使观察具有可重复性⒉科学实验: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试验设备,人为的监测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主要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的科学事实的手段。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公共管理学院戴胜华副教授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等)☐2、新技术革命☐3、系统科学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20世纪的科学革命广泛地发生在宇观、宏观和微观三大层次上,使整个自然科学形成一个前沿不断扩大的多层次的综合的整体。

(1)物理学革命☐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以光速C传播的电磁波的存在。

到十九世纪末,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理论。

电磁波是什么?它的传播速度C是对谁而言的呢?当时流行的看法是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叫做“以太”,电磁波是以太振动的传播。

但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理论。

如果认为地球是在一个静止的以太中运动,那么根据速度叠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样,但是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

如果认为以太被地球带着走,又明显与天文学上的一些观测结果不符。

黑体辐射☐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

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

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

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物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想物体——黑体(black body),以此作为热辐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所谓黑体是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黑洞也许就是理想的黑体.相对论的建立☐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意义:新时空观,时空特性与运动有关;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3)分子生物学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等人用 世纪40年代 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953年美国生物学 1953年美国生物学 家沃森和英国生物 学家的克里克发现 了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
2、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 罗马俱乐部和“全球性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 、(核威胁问题 核威胁问题) 题、(核威胁问题)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理念(P.81)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 整体的观念 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 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 律,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构成了生态思维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3、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三个层面 物质生产层面 社会制度层面 思想观念层面
思考题
1、系统思维方式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生态自然观 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自然观确立 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
1、“生态危机”的概念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 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 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和系统自然观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星云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衡与转化定律、 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 元素周期律
精品资料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zìrán)观创立 的自然(zìrán)哲学思想渊源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 • 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pī
pàn)和继承
精品资料
2、主要缺陷(quēxiàn),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精品资料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重大贡献和局限性
• 重大贡献 • 局限性
精品资料
第三节、19世纪(shìjì)自然科学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zìrán)确立的自然(zìrán)科学基础 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zìrán)科学的产生 2、18—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zìrán)科学的主要成就:
精品资料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可逆和不可逆 如果系统从一种状态(zhuàngtài)转变为另一种
状态(zhuàngtài)后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zhuàngtài),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 带原来状态(zhuàngtài),这过程就是可逆过 程,反之就是不可逆过程。 时间之矢,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 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
1、从存在到演化(yǎnhuà) 2、确定性和随意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形和非线形的统一
精品资料
三、系统(xìtǒng)自然观确立的重 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shǒuxiān),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 整体, 其次,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 组织性, 再次,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 念。 最后,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的有序与无序、进化 与退化的辨证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自然观认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 (即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 的整体。 (1)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成分或因子,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系统的属性。 (2)结构是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结构对系统的功 能起决定的作用。分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时 空复合结构。 (3)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 环境则是在系统之外而又对系统有影响的所有事 物的总称。 (4)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非加和性。
科学与人文的新关系:
宇宙如何形成的?产生的过程如何? 上帝创造世界还是宇宙是自我形成的。 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是不断打破平衡 建立平衡的过程,是有序与无序之间的转化 过程,是进化与退化的辨证统一过程,是系 统从一种结构到另一种结构的自组织演化过 程。
(2)量子力学 普朗克(Maz K.E.L.Planck,1858—1947) 1900年12月4日,《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 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假设—— 量子力学诞生。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 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 证统一,凸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 械决定论的观念。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1、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恩格斯自然观的贡献?(举例说明) 2、分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 互关系。 3、系统的层次性?系统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4、如何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新的有序状态(或稳定性) 的形成?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银河系
太阳系
太阳正带领着9大行 星、66颗卫星、众多的小 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 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 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发展是标志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时代 发展
石器 时代 无 机 物 胚 胎
牛耕 时代 有 机 物 童 年
(二)自然系统的形态 (1)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系统。 (2) 封闭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的交 流而只有信息和能量交流的系统。 (3) 开放系统: 系统与外界存在着广泛的信 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系统。 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 结构具有线性关系,整体等于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 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复杂的关 系,结构为非线性,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功能的简 单叠加。
(5)非线性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
(6)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 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他把简单性 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 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更为深广 的自然图景之中。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 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 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 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 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 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联系。
要素(部分)与要素(部分)之间的相 互作用——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 空结构)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作用—— 功能系统作为整体与内部作用——内部功能 环境:与系统或系统的组成部分发生相互 作用而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完备地规定一个系 统所必须的。 注意: 1)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且造成新 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 2)系统概念的要义并不是一般地强调联系,而 是强调那种具有新质突现的联系。
蒸汽机 时代 低 等 动 物 青 年
电子 时代 高 等 动 物 老 年
信息 时代
生命 起源

人的 一生
死 亡
一、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若干由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 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 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反映了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的等级结构。
层次性: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 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1)相对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 两个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 时空观的变革:尺缩效应;钟慢效应 质增效应;质能关系式。
两个基本原理 1、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物理体系 的状态据以变化的定律,同描述这些状态 变化时所参照的坐标系究竟是两个在互相 匀速运动着的坐标系中的哪一个并无关系。 2、光速不变原理:任何光线在“静 止的”坐标系中都是以确定的速度C运动着, 不管这道光线是由静止的还是由运动的物 体发射出来的。
5、自然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图景及规律?
6、自然物质系统的演化遵循那些基本规律?
第一节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 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相对论 量子力学 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非线性自组织理论 混沌理论
物理学新发现和物理学革命
1、世纪之交物理学三大发现 X 射线: 1895, (德)伦琴 放射性: 1896, (法)A • H •贝克勒尔 电 子: 1897, (英)J • J •汤姆逊 2、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 “以太漂移”的否定结果:1887,迈克尔逊、莫 雷 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1900,瑞利 3、物理学革命——量子力学、相对论的诞生
(7)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系统通过自我 组织而自发形成一种“有序结构”的现象。 自组织现象普遍地存在与自然界之中: 生命世界——生物个体、生物群体; 非 生命世界——流体力学中的“贝纳德对流”、 物理系统中的“激光”、化学系统中的“B— Z反应”(化学振荡)……
(8)耗散结构理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 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 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 杂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上或功能 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 成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普利高津《结构、耗散和生命》,1969)
B信息论
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数学家申 农(Shannon)。 申农与1948年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 一文,为信息论奠定基础。 申农认为通讯的基本问题是精确地或近 似地在一个点上再现另一个点上所选择的信 号,其中信息源模型是一个随即过程。 携带复杂性的主要载体:信息
C控制论
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神经生理学、 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计算和 技术、统计力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的产 物。 1948年维纳出版的《控制论——关于 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为该 理论的奠基性著作。
(3)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 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 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1)生命遗传规律的探索 (2)分子生物学的建立(1953,DNA) (3)基因工程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植物 克隆技术 干细胞研究
(4)、系统论 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自然界,提 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 动态性和开放性。
产生复杂性的主要方法:正反馈
复杂性探索
A 研究对象:系统完全有序和完全无序 的系统是简单的;完全的有序是不可能的。 有序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系统之间有 规则的联系或转化。 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系统呈现的是复杂性, 即有序与无序的相互渗透; 系统中流动的有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其中物流与能量流是守恒的,信息流不守恒;
物质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和耗散结构的 存在密切相关 从状态上看 从产生条件上看 从过程上看 耗散结构理论使人们对物质形态的稳 定性的认识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定量的、 且正在发展的基础之上。
物质形态的稳定性既是动态的,又是相 对的,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
稳定 失稳 再稳定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自然系统的含义 存在的是什么? 如何存在,怎样看待这种存在?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 ——自然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自然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总星系
星系团 星系 宇观
非生命世 界物质系 统的层次
恒星
行星 地面上的宏观物体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基本)粒子 微观 宏观
夸克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生命世界的 基本物质系 统层次
种群 生物个体
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生物大分子
二、物质系统层次之间的辨证关系 1、物质系统层次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 统一 (1)物质系统层次的间断性: 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质量范围与空间尺度范围不同 具有不同的结构、发挥不同的功能 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 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 题。 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不是循着一个永 远一样的不断重复的圆圈运动,而是经历着 实在的历史。 ” 自然界运动演化方向性的揭示,是辩证 唯物自然观新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 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发展水 平相适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在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并不断得到 发展。
系统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系统论思想。系统即为处于一定 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 分的总体。 贝塔朗菲认为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 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而不论种类、 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 况如何,任务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给出了复杂性研究的主要问题:关系
自然物质系统的类型 分类——考察自然界的有效方法 (对系统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从系统内进行的实际过程分;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 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 从人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分; 从人与物质系统的关系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