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7-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人民版必修2

2017-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人民版必修2

[解题流程]
提取材料 关键信息
―→
“私为券” “以便贸 易”
―→
可知“交子”是 一种使交易更 加方便的“券”
―→
说明交子具 有民间交易 凭证功能
―→
息的能力,考点是中国古代 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券”“以便贸易”“不能偿所负,争讼 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 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的凭证功能,故 A 项符合题 意。交子产生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民间的商业纠纷,B 项错误; 材料中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 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 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 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 D 项的结论。
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
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是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概况。据题干材料夜市“通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解读的能力,考 点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据题干“铁器,民 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说明当时已较广泛地使用铁 农具,人们认识到铁农具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工具。生产工具 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技法点拨】 解答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首先是读懂材 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 获取的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教 材,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农耕经济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机补充。

对古代农业,要从农业生产技术、经营形式、技术特色等角度进行把握;对古代手工业,要了解其主要形式、突出成就;对古代商业,要重点理解商业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来看,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要把重农抑商政策放到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程中去认识,不要孤立地看。

要充分肯定该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封建社会后期所起的消极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1、概况:⑴时间:七八千年前;⑵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⑶作物:粟和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的国家之一);⑷人物:传说中的“圣王”之一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最早的松土工具,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作,播种),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⑸文献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义》(6)考古印证: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罗家角遗址发现7040〒15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

2、影响: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经济因素:⑴生产工具的革新与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力因素)①演进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着耕作方式的演变。

②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进的过程:a.“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的产生。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优化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优化总结课件人民版必修2

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 特点所决定的;(2)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
原因
展地主经济
交往易“滋扰生事”;(3)为了防பைடு நூலகம்和抵
御西方侵略者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 内容
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 贸易
(1)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 (1)起到了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不利
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 影响
(2)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 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经济文化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相同点 (1)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 (2)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3)原因都是出于统治需要; (4)内容方面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影响方面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题优化总结
[通史时空坐标]
核心 要点归纳
一、“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 时代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 防范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
目的
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巩固封建经济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1)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知识延伸]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将开沟和播
种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播种机,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 日种一顷”,效率提高十几倍。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思维启迪1]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
形象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形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神农”的传说 1.农业的起源 黄河 (1)早在七八千年前_____________ 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 农耕 规模性的____________ 经济。
水稻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__________ 的国家之一。
2.神农氏的传说 耒耜 (1)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___________ ,教导民众耕作。 新石器 (2)实证:许多______________ 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 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影响 经济形式 ,支撑着中国古 (1)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 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唐代
曲辕犁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_____________
2.影响 (1)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 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个体经营 为主,农 (2)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_____________ 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
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工程建设 灌溉 为 (1)据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________
主的水利建设。 李冰 (2)战国时期,__________ 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
郑国渠 _____________ 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井渠 (3)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一种“__________ ”;东汉王景治 理黄河非常成功。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件人民版必修2

(3)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思维深化
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主题一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耕作方式 史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 ——《盐铁论》 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用火烧
社会的进步。
第 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了解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理解
小农经济的特点。
2.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构成,认识土地兼并
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3.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培养珍惜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汉代 唐代
2.评价 (1)积极:农耕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 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以 小农户 个体经营为主,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 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思维点拨 图解识记 思维深化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 国家公有 ,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 土地私有制 。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 ①内容: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 赋役。 ②破坏: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各种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农民被迫出卖 土地,破产逃亡。
易混易错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历程 阶段 时间 表现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 农具的数量大大 超过前代;出现播种工具 耧车 ;东汉时, 一牛挽犁 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_________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______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模式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经济重心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实行“闭关锁经济政策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ppt课件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学习总结ppt课件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
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
不利于资本主
防范外来殖
严格限制

的;其次,清
义萌芽的成长,

封建社会 民势力,以
国人出海

政府害怕与外
限制了与西方

渐趋衰落 维护封建统
贸易,限

国人交往易
的经济文化交

时期 治体制,巩
制外商来

“滋扰生事”;
流,使中国长
固封建经济
华贸易
再次,为了防
期与世隔绝,
范和抵御西方
逐渐落后于世
侵略
界潮流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 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 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 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中国古代工商业曾长 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小初高学习]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小结与测评学案 人民版必修2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二、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三、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四、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解析:选B 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

2.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解析:选B “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与之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选B项。

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 (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解析:选B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选D 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学案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一)IHSIfil识网络丨宏观把握理洁脉络I归绷主题要点I 整合贯通深化提升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其基本特征1. 共同因素(1) 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 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 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农民地位的提高、产品分配形式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 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5) 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 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 基本特征(1) 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 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 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主题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 发展规律(1)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 时代特征(1) 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一)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原始农业产生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种植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以种植业为主成为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向个体农耕的转变。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向奴隶社会土地国有的转变,再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最终形成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3)以生产技术、人口、农作物种植和自然条件为划分依据的多个经济区的出现和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4)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冶炼、纺织和制瓷业;同时还形成了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的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中心伴随政治中心的变动而转移;“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推行;形成以国内商业为主,对外贸易为辅的商业格局。

(6)明清时期的经济呈现传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交织的特点。

2.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3.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典例1】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一、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1.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精耕细作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生产技术高超且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产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民营手工业到明清时期日益兴盛;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地区。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汇票的柜坊和飞钱及纸币很早出现;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同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官营商业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

4.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工商业发达,并在明清时期以此为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撰写、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三、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1.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是( )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C .耕作经验的丰富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2.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 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 .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 .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4.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过程:商(开始);;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内容:北魏时,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一)主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其基本特征1.共同因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农民地位的提高、产品分配形式的变化,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5)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3)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主题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2)北宋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这表明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3)明朝中后期的城市未必都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主题三“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典例1】(2016·课标全国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

答案 D【方法技巧】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说明与表明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同时“表明”还有时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如本题通过分析此图可直接得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历史结论。

【变式训练1】(2015·江苏单科)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 B【典例2】(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时间“汉唐间”,二是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

汉唐间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故排除A、C两项。

从统计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上呈逐年增加态势,所以它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 B【方法技巧】图表数据型材料题的一般解法(1)读图、表。

图、表一般由标题、基本内容、注释等构成,标题规定着图、表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是展示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是答题的着眼点。

因此,同学们在读图时应充分挖掘图、表蕴涵的信息。

(2)读注释。

图、表下的注释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图、表内容。

(3)读题干,并将从图中提取的信息与设问相链接。

(4)读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判断。

【变式训练2】下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上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也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答案 A专题检测(一)(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C.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D.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解析从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省份看,牛耕逐渐普及,由此可知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答案 C2.(2017·河北保定期末)下图从左到右为古代中国某些时期农具犁的剖视图,由此可见( )A.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已广泛应用B.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C.轻便化是耕犁发展趋向D.我国农具出现重大变革解析耕犁的材质经历了由石质到铁质的变化、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体现了以铁犁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农具的变革,故D项正确。

答案 D3.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

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要通过题干中的现象分析背后的实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故选B项。

答案 B4.“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解析“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5.(2017·河北保定期末)有学者要研究隋唐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下列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是( )A.均田制的实施B.水转翻车的出现C.首创釉下彩绘新技术D.邸店、会馆等服务设施的出现解析釉下彩绘技术出现于唐朝,故C项正确;汉朝郡国出现邸店服务郡国官吏,唐朝成为商业店铺,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 C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民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最高B.产品仅供国内消费C.生产形式以大作坊生产为主D.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实践经验的积累解析我国古代的三种手工业经营方式中以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最高,故A项错误;古代手工业除了国内消费外还大量出口,如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故B项说法不正确;除了官营手工业外,我国古代的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非常小,故C项错误。

D项说法符合史实。

答案 D7.(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解析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以分析出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选A项。

答案 A8.(2017·北京西城区)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 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

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

这体现了( )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解析根据材料“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

答案 A9.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物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

答案 B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解析“选择了陆地”实际上即指中国放弃海洋,表现为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