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若干思考讲解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新自由主义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新自由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新自由主义理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优先选择。
相较于传统的政府干预和保护主义,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和自由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市场至上”,强调市场自由竞争、私有化、轻政府以及自由贸易。
它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如价格扭曲、资源浪费、创新受阻等。
相反,市场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实时反映各种供需关系,从而最优地分配资源,提高生产率和效率。
它们还倡导放松贸易和产业政策,以鼓励国际化、创新和投资自由,提升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二、新自由主义的实践经验新自由主义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于20世纪后半期的拉美、东欧和发展中国家等地。
在这些地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及时采取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减轻了外债负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恢复;中国在经历文革和计划经济后,逐渐转向市场化改革,推进“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私有化,使中国经济快速崛起。
然而,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也严重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拉美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导致生产力下降,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东欧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改革中也经历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在民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建设上仍有很多问题。
三、新自由主义的负面效应新自由主义的强调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方面忽略了市场存在的不完美性和时滞性,对财富均衡等社会目标的实现存在诸多困难。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也存在着被利益集团利用、市场稳定性丧失、社会公正意识淡化等问题。
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下,市场机制和竞争力被放大,导致人类活动的全面市场化,而生活中一些不能被赋于“商品价值”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被轻视或遗忘。
新自由主义重视财富的集中和私有化,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市场机制是不能取代自然和人的实际需求的,同时也忽略了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诸多问题。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
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
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
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
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
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1974 年和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
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
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
浅析“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后果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经济思潮,它的产生源于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挑战和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评估。
新自由主义的根源实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市场化改革、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理论的发展。
市场化改革是新自由主义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停滞经济和通货膨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质疑。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以国家计划为基础,重视公有制和国家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倡导通过市场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新自由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新的技术革命(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求国家更加开放和灵活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提出了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的观点,认为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国家竞争力。
理论的发展与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密切相关。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新自由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自动调节资源分配,引导经济体获得最大效益。
在新自由主义的视角下,市场是一种自发的、和谐的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并且通过个人的理性选择来实现整体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国家面临着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市场机制使得资源分配更加灵活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利益的集中和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
新自由主义推崇的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重塑,加剧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赖和不平等问题。
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国家的调控能力,导致了金融危机等问题的发生。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根源实质在于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挑战和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评估。
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输 出的一套经济改革方案。而后该 词被用来 指代所谓 的美 国“ 自由主义” 价值 观和意识形态 , 并被广泛地用 于政治分析的 目的。其政治意义暂且不论 , 只就经济 内涵而言 , “ 华盛顿共识”强调市场是配置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唯一有效 的机制 , 因而倡导发展 中国家广泛地 、 彻底地实行市场化 、 私有 化和 自由化 。 由于该方案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 但 的社会经 济基 础和制度环境 , 从其被推广之后 , 不但成效甚微 , 而且还不 断地引发各 种经济 、 政治危 机 , 导致拉美 、 非洲 、 东欧 等 国出现 了相 当长时 间的经济衰退 ,从而成 为学 术界众矢之
( )拿 来 主 义 ” 全 面 吸 收 论 一 . I 的 “ 拿来 主义” 者认 为改革开 放就是对马 克思 主义经 济学 的
向了另一个极端 , 他们认为新 自由主义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 济学理论截然相反 , 因而对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持强烈的批 判态度 , 为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用来瓦解社会 认 主义阵营 ,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利器 , 坚决 反对在我 国引入 、 传 播和借鉴 新 自由主 义理论 。 持有这种观点 的人将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妖魔化 , 将其 认定为是 引起经济转型 中所有 问题 的“ 罪魁祸首” 进而反对引 , 进、 研究 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这实质上是将作为经济学理论的 “ 自由主义” 新 和其范式化 、 政治化后的产物“ 盛顿 共识 ” 华 混淆
维普资讯
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李晓蓉
( 南京大学 商 学院 , 江苏 南京 2 09 ) 10 3
Hale Waihona Puke 【 摘 要】文章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引进、 吸收、 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先进成果和当代
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各国治道变革的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我国正在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国家干预市场自由竞争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市场经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经历了战后两次最深重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政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
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
著名经济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哈耶克发表的《通往奴役之路》,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标志。
“‘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典型的民主体制社会里,自由市场占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最行之有效的。
因为最不受管制的资本主义体制即自由市场经济不仅体现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想,而且能够在效率、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分配的公正性等方面使经济绩效达到最优化。
新自由主义的表现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它与全球化互为动力,相互推动,俨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对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私有化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对社会所有资产和服务实行私有化,把社会所有的土地、基础设施和企业卖给私人投资者,将公共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转化成私人部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
削减社会福利政策。
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福利制度,他们认为,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
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降低了经济效率,削弱了国际竞争能力,减少了利润。
减税政策。
新自由主义主张减税,并承认富人会得利,因为只有富人才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而只有“合理”的税率才能吸引富人去投资。
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的 19 世 纪 自由放 任式 的资本 主义 , 代 表着资 本主 义
私营企业 主 的利益 。
这样 一种经济政 策主张 被 称为 “ 新 自由主义 ” ,
是因 为 它是“ 古典 自由 主 义 ” 经 济学 说 的更 新 , 是 它
的更为极 端的翻版 。
古典 自由主义是
、
18 19
世纪 由
亚当 · 斯密 和 大卫 · 李 嘉 图发 展 的 , 他们 相 信市 场 上
— 心 思 想是 在法律之 下 的 自由 人们可 以 追求 自己
的兴趣和 欲望 , 只受那 些 不允 许 他 们侵犯别人 自由
的法 律 的约束 。 约 翰 · 洛克 、 大卫 · 休 漠和 亚当 · 斯 密
的学说 典型 地 代表 了 这种 古 典 的 自由主 义 , 这 些早 期 的 自由主 义者关 注的是 迫使封建 专制君 主们承认
另一方 面 , 古典 自由主义 的 原则 和学 说 又 向人们 承
诺 了人人 自由、 平 等和 幸福 的前景 。 坚 持所 有人 的
自由、 平 等和 幸福 的要求 导致 了一 种愿望 , 要缩 小社
会上 的不平等 、 提供足够 的社会保 障 , 这种愿 望不但
表现在 19 世 纪英 国 经 济学 家 约翰 · 斯 图 亚特 · 穆 勒
新 自由主 义 经 济 学 产 生 于 20 世 纪 30 和 40 年 代 , 它 主要是 一种经 济政策 上 的主张 , 要求 给 予个人 以尽可 能大 的经 济 活 动 自由 , 实 际 上 是要 求 实行 最 大限度的 自由的私 营 企业 制 度 , 要求最 大 限 度地 在 自由的市场竞 争 中发 展私有 制企业 。 新 自由主 义经 济学 的一切学说 和 经济学理论都 为论证 这个 理念服 务 , 它们 虽然与纯 经 济 理论研究 中的某 些范 式 和流 派有密切 联系 ,但是 新 自 由主义 经济 学 本质 上仍 然 是一种 经济政 策思想 。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重要 意 义 。
在全球化背景下, 自由主 义对许 多国家 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产 新
其 次, 自由主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理论 新
生了重要影响。 如何评析新 自由主义, 已经成 为我 国经济 改革过 主张具有现 实意义。 自由主义认为, 新 国家干预会扭 曲正常 的市
2 1 , 3中 总第3 9 。 20 , 5期
I7 1 2
是新 自由主义造 成的呢? 尼系数 是国际上衡量 收入分配平等 会主义改革方 向, 基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程 度的通行指标 。 在联合 国有完整 的统计数据 的1 0 0 多个 国家 的基 本经济制度 , 在公有制主体地位得 到巩固的同时, 非公有 中, 基尼系数 最高的1个国家, 0 除了中国外, 其他 就是非洲和拉 制经济 已经成为 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持 续推动 丁美洲的国家。 另据世界银行报告, 美国5 %的人 口掌握76 %的 的所有制改革 , 发了中国各种所有制经济 ( 0 激 包括国有企业 ) 的
会危 机 。 些问题在 中国经济改革中也 有不 同程度 的反 映, 这 但 新 自由主义者主 张全 面私有化 , 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
对 问题 本身及其产生的原 因, 需要 我们理性分析。
和社会 问题 。新 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是 最理想 的制度 , 并推 动
新 自由主义对 自由市场机制的盲 目推崇, 导致了严重的财富 发展 中国家和经济转轨 国家 的全面私有化进程 。 全面私有化使 分 配不公。 自由主义 主张政 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 , 新 取消社 财 富 日益集 中在少数 人手 中, 造成了一些 国家普 通 民众 的经济
浅谈新自由主义经济
浅谈新自由主义经济摘要新自由主义经济一般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滞涨”危机而重新复燃的一个经济流派。
在当时凯恩斯所主张的“政府干预”政策失灵之际,成为了与主流分庭抗礼的一股强大经济思潮力量,也成为了当时拯救经济垂死局面的希望稻草。
本文主要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的形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思想内容以及对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作一些简单讨论和分析,并且着重探讨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中几大主要学派关于经济的观点和主张。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奉行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取得统治地位。
20世纪50-60年代初期,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
在理论上,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创造自己的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凯恩斯从理论上推翻了这种观点,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凯恩斯反危机政策有三个特点: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是其前提;财政政策是其重心;举债支出是其手段。
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这种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滞胀”的出现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长期的巨额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引起的非议。
反凯恩斯主义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在这股浪潮中蔚然兴起,并形成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这之中主要的代表是伦敦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由理性预期学派发展而成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正文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
一是“自由化”。
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
二是私有化。
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是市场化。
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成为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是,该经济改革模式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议和影响。
本文将就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鼓励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私有化和推进自由贸易。
这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市场机制的确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私有化促使企业摆脱了政府过多干预的束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间的贸易流动,提高产业竞争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放松市场准入可能导致产业过度集中,垄断行为的产生。
私有化可能导致不公平的财富分配。
自由贸易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成为国际大公司的附属产业,对经济带来一定冲击。
其次,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稳定与自由化。
财政稳定可以避免通胀和财政赤字等问题,提高投资和消费者信心。
货币自由化则鼓励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金融服务。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财政稳定可能导致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削减,对弱势群体造成不利影响。
货币自由化可能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经济稳定产生影响。
再次,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注重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自由化。
降低贸易壁垒、规范国际金融机构运作是其主要目标。
这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际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剧经济波动。
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虽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特定产业带来冲击,加剧贫富差距。
最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还注重政府的角色转变和治理体制的改革。
限制政府职能和干预,强调市场的作用。
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透明度,减少腐败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政府失去对经济的控制力,使得社会公平和稳定性受到威胁。
新自由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经济发展模式
新自由主义思潮如何影响了经济发展模式在探讨新自由主义思潮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新自由主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潮,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一,在企业层面,新自由主义倡导私有化,认为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效率。
这导致了许多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原本由国家掌控的重要经济领域逐渐被私人资本所占据。
这种私有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意识。
因为在私人所有者的管理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更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流程以及降低成本。
然而,私有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如能源、交通等,私有化可能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下降,价格上涨,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
另一方面,私有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一些有权力和资源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市场竞争方面,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认为市场能够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国家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了对企业的监管。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和经济的增长。
新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选择,消费者也因此受益。
但过度的自由竞争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一些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如垄断、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秩序。
而且,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一些弱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导致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在国际贸易领域,新自由主义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主张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这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发达国家也能够拓展市场,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浅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浅谈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简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实践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开放经济、自由贸易、经济自由化等政策建议。
本文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它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纠错能力,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激励创新和提高效率。
因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减少政府干预,以便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自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关键,个人责任是社会成功的基础。
因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减少政府管制和福利,鼓励个人自主创业和自力更生。
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
它认为自由贸易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开放经济能够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并刺激本国产业的竞争力。
因此,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降低贸易壁垒和推动全球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经济改革与市场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最显著影响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以改革开放为契机,中国开始逐步放开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导向的经济政策。
这使得中国经济从原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外商投资和对外开放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倡导者主张开放经济和吸引外商投资。
中国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下,积极吸引外资,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外商投资的到来带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市场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
在中国经济学中,推行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改革也受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中国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企业的市场化和私有化,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浅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浅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引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和应用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思想。
该理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本文将从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进行浅论。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市场自由、竞争、私有财产权和有限政府。
它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资源分配,提高效率。
竞争被认为可以激发企业创新和降低成本,最终实现经济增长。
私有财产权被视为鼓励个人努力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
有限政府是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全球影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国家推行了市场化和自由化的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市场开放、国有企业私有化等。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普及和实践使得全球贸易和投资增加,促进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然而,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福利的削减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功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些观点。
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放开了经济的束缚,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加速了经济增长。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的有限政府理念与中国的国情不完全相适应,需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避免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以古典自由的视角反思新自由主义.
以古典自由的视角反思新自由主义.一、引言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经济概念三、以古典自由主义的角度反思新自由主义四、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对经济带来的影响五、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六、案例分析七、结论引言新自由主义一词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是对过去几十年里经济政策的变化做出的反应。
它推崇“市场至上”,认为政府的干预只会扰乱市场的自然机制,限制经济的增长与创新。
新自由主义的滥用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
本文将从古典自由主义的视角,对新自由主义进行反思,并从案例出发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经济概念新自由主义的出现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的疲软密不可分。
该思想体系的理论根源在于尼古拉斯·凯恩斯的经济学,认为政府应当缩小,市场应当扩大。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自由主义主张维持低税率、推进私有化、自由化经济及其它供给侧改革。
同时,新自由主义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政治观点,即工业资本家所提倡的,反对有组织的工会和职业协会。
以古典自由主义的角度反思新自由主义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视角下,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自由市场是有很大问题的。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无论如何都不是完全自发自由的,因为市场里许多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负向外部性,影响到其他人的利益。
新自由主义则未能充分地重视这一点。
市场过度获取利润可能导致失灵,还会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动力。
监管应该从政策法规,协调金融,以及工会制度中寻找合理的手段。
古典自由主义强调的是市场导向的方法不需要删除,但这种的市场导向的良好执行需要协调及平衡工具,这些工具大力调解受影响的负面外部性,并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及其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新自由主义忽视了市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重视个体自由的积极作用,也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资源再分配不均、产业结构的失衡等社会问题。
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低头应该存在一种协调的关系,而不是忽视这种关系。
在国际上,新自由主义愈加热衷于全球一体化和自由贸易。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的若干思考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的若干思考摘要作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一系列正负面影响,因此本文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加以评析,达到吸取新自由主义合理因素,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中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思潮。
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出现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经济“滞胀”现象,新自由主义乘势兴起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西方国家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新自由主义再次渗入我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正反两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以免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
一、新自由主义的相关理论(一)新自由主义的含义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含义东西方表述并不完全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将其定义为:“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则是新自由主义从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
”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解释新自由主义为:“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他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两个概念表述都强调继承古典自由主义衣钵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且将新自由主义分为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现代货币学派、弗莱堡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
(二)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20-30年代产生和形成的,它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米赛斯和哈耶克在与波兰学者兰格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大论战中登上历史舞台的一种理论思潮,但此时正值1929-1933年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市场机制自发起作用,否认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已被危机证明了此理论的严重弊端。
最新-小议新自由主义及经济学 精品
小议新自由主义及经济学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认识经历了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对于刚刚传入国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态度比较审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凝练成的华盛顿共识这一标志性政策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然而,华盛顿共识在一些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资深学者率先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拉美、俄罗斯等国是系统实施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也是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的重灾区。
[1]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伦敦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中国产权改革、私有化、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的误导[2]69-73,当前我国存在的贫富分化、消费不振以及教育医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的[3];另一种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还为政策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4],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正确地运用了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遵循了华盛顿共识[5]。
然而,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政策层面的影响,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影响了政策层面,也影响了理论研究和教育层面。
从政策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施了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等政策,这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不谋而合;从理论层面和教育层面看,中国对外开放的时期正是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的时期,无论是出国考察的学者,还是在西方留学、国内就读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今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已经逐渐放弃了苏联范式而转向美国范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被边缘化。
中国经济学究竟向何处去这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下再次成为焦点。
浅析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政治经济学
浅析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政治经济学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也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极端演化与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以来,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在那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震撼了全世界,于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出现了。
凯恩斯面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所陷入的严重危机,主张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将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
从此,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行其道。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
面对这种新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趁机抬头,并一跃上升为主流经济学。
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其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就来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该学派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极力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国家干预和经济计划会损害效率。
他甚至主张货币发行权也应由私人银行承办,不应由政府垄断,政府介入必然是通向奴役之路。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持类似观点,他反对政府干预私人经济,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体系就可以稳定发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卢卡斯以经济人理性和人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设为理论基础,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认为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无效的。
当代中国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的市场能够产生自发的秩序,市场不会强制人,效率和效益也都极高,且带来合作。
二、对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的罪孽、过错和背叛,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
浅析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一、概述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思想,主张少数政府干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得到广泛应用,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推动1.市场经济化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鼓励市场自由化,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市场竞争,都可以使市场有效运转。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市场化改革,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真正拉开了中国经济大规模增长的序幕。
2.外商投资新自由主义主张吸纳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扩大市场、提高工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一直以来推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3.私有化改革新自由主义主张国有企业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干预市场的模式。
中国在1992年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资产证券化,使得这些企业成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经济机构。
这一改革方式,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新自由主义带来的诸多问题1.不平等问题新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治,认为市场调节经济是更公平的方式。
但这种做法可能增加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
中国在推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问题。
2.环境污染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发展优先”,往往忽略或者推迟对环境的规制。
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环保意识,许多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很少予以重视。
3.社会稳定问题新自由主义主张完全依靠市场自由竞争,但市场竞争可能导致国家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在中国,由于改革政策的不平衡和不公平,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四、结论总体来说,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大大加速了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并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但是,在实践中,新自由主义的一些理念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引进外来经验的同时,积极面对现实,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子,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浅析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引言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晚期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理念,其强调市场的自由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实行了一系列的市场改革措施,其中涉及了新自由主义的一些核心原则。
本文将浅析新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进行的,目标是转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自由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市场化、市场竞争和私有企业逐渐被引入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开放经济政策新自由主义强调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市场。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纳了一系列的开放经济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政策的放宽和外资的引入。
这些政策激发了中国的出口产业,并促使中国与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逐渐形成的国际贸易依赖度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会。
市场竞争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
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引入了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特别是1992年开始的“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政策,为私有化经济打开了大门。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国企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完善股权结构、提高企业效率等措施,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这些措施虽然确实提高了部分国企的运营效益,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资源垄断和收入分配不均。
社会福利的削减新自由主义理念认为,政府应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市场的自由运作。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中,也发生了一些对社会福利的削减。
例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贫富差距的扩大新自由主义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导致了贫困人口的增加。
小议新自由主义及经济学
小议新自由主义及经济学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认识经历了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学界对于刚刚传入国内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态度比较审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凝练成的“华盛顿共识”这一标志性政策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
然而,“华盛顿共识”在一些国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学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资深学者率先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拉美、俄罗斯等国是系统实施“华盛顿共识”的国家,也是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的重灾区。
[1]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伦敦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中国产权改革、私有化、市场化及贸易自由化的误导[2](P69-73),当前我国存在的贫富分化、消费不振以及教育医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的[3];另一种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还为政策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4],中国改革的成功在于正确地运用了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是遵循了“华盛顿共识”[5]。
然而,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中国政策层面的影响,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影响了政策层面,也影响了理论研究和教育层面。
从政策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施了经济市场化、贸易自由化等政策,这和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政策不谋而合;从理论层面和教育层面看,中国对外开放的时期正是新自由主义在西方方兴未艾的时期,无论是出国考察的学者,还是在西方留学、国内就读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今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已经逐渐放弃了“苏联范式”而转向“美国范式”,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被边缘化。
中国经济学究竟向何处去这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下再次成为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若干思考――兼评刘国光和高尚全同志的改革新论乔梁乔均1《经济观察报》刊登了高尚全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一文2(以下简称“评改”,“评改”主要是针对刘国光同志《经济研究》“关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3(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的,刘国光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感到忧虑,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对意识形态领域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作了论述,并提出了克服经济学领域一些倾向性问题的意见。
“评改”认为,批判“市场经济”的争论由来以久,实质上是反对改革,并提出我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顶住压力,坚持改革;二是顺着否定改革的回潮走”。
笔者认为,由于争论的内容既涉及到意识领域又涉及到经济改革路径的选择,所以有必要展开讨论和澄清是非。
一、计划与市场问题“评改”认为这次争论的焦点实质是一些人认为搞市场就是搞资本主义,于是再次强调“计划与市场这两个概念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特征与属性。
但传统观点却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
笔者认为这次争论的实质并不是“评改”指出的这个表象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指向如何对待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问题”一文并没有否定市场,也没有否定市场和计划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仅仅是反对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
为明晰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梳理和澄清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等一些理论问题。
过去很长一个阶段,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我国一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奉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理论。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前提和核心理论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济人假设。
认为自私自利是人不变的本性;第二,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是最符合人性的,1乔梁,男,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乔均,男,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南京2100032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3日3刘国光:“关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是市场经济的惟一基础;第三,迷信市场自由化、市场原教旨主义,迷信完全竞争的假设和完全信息的假设;第四,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西方国家仅仅是一个流派,许多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它是主流学派。
直到“十六大”以前,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影响不是太大。
但是,在此之后由于一些“权威经济学家”的倡导,尤其是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突然在我国升为了“主流经济学”,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将国有企业改革同私有化改造结合起来,一些地方甚至将私有化进程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业绩指标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同私有化改造问题曾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如“顾郎之争”,2004。
争论的实质并不是仅仅在于卖掉了几个国有企业,争论的实质在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否适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能否解决中国的公平和效率等问题?我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负面效应已越来越大,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如的。
首先,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假设是片面的,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情不符。
对人性问题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有“社会人”和“历史人”的人性理论,当然也不否定私有制下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
但是,将人性一概视为自私的,显然理论上失之偏颇。
其次,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主张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人均资源匮乏,失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另外,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基调不符。
尤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简单地将私有化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手段,并以为如此便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显然失之偏颇。
以江苏企业发展为例1,从就业角度看,2003年江苏国有独资大型、国有股份有限公司的就业人数高据榜首,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臃员高达49.1%、化学纤维制造业臃员高达58.46%、普通机械制造业臃员高达55.05%、专用设备制造业臃员高达55.58%、纺织业臃员高达59.8%、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臃员高达70.13%、电器机械及设备制造业臃员高达56.16%、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臃员高达32.31%等。
从税收角度看,2003年国有企业上缴税收最高,达129.34亿元,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达94.9亿元,外商投1《2004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资企业仅排第三。
国有企业无论在就业方面还是在税收方面贡献率都比较突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评改”一文避开理论争论的实质,大谈计划与市场问题,其作者以计划与市场设计师自居,例举了1987年3月20日他在中央党校作了题为“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报告,并认为该报告影响了中央领导、影响了“十三大”,才使得“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在理论上有所突破1。
“评改”一文非常反感“放弃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破坏”的意见,并对《经济观察报》采访他的记者指出“你对看,反对改革的声音多么大,舆论的压力多么大”。
暂且不讨论“评改”作者是否影响了中央领导、影响了“十三大”,“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应该讲不是“评改”作者的独家专利。
“评改”一文也承认“计划与市场”讨论了多年,既然讨论了多年,讨论达到的理论共识就不应该是那一个人的成果。
我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十三届五中全会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期间经历了曲曲折折,主要是中国人总结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教训,也参考了外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前苏联的历史经验教训,在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目标一步一步明确起来。
今天我们再次讨论计划与市场问题,不是为了反对改革,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改革开放,降低改革成本和风险,稳定地推进改革进程。
有人指责“问题”一文将不提计划的人视为不坚持马克思主义而称之为“文革遗风”,同样“评改”一文将主张加强国家宏观控制的人视为反对改革开放不也是“文革遗风”吗!争论应该理性化,应该少一些棍子,多一些思辨。
一些反对加强计划的人,实质上是赞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否适合中国,计1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经济观察报》,2005年10月3日划与市场在我国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理论上必须正本清源。
计划与市场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只要计划不要市场和只要市场不要计划同样都是错误的。
二、国营与民营问题国营和民营问题的研究世界各国都存在。
在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西方成熟市场国家,对公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没有疑义的。
公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产出和社会投资总额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例如,80年代初,法国密特朗政府实行公有化改革,公有企业总数达4000多家,占法国经济产出的17%和社会投资总额的1/3。
英国在撒切尔政府推行私有化后,公有企业占GDP的比重有11%,在固定资产形成中占1/5。
德国公有企业在产值和投资中的比重分别为12%和15%,并保持了长期相对稳定。
公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包括公有化和私有化(或民营化两方面。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公有企业比重多大是合理的,而在于政府对公有企业的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干预是否适度而有力,公有企业经营方式是否合乎市场经济以竞争为核心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公有企业既能具有平均的社会效率又能发挥协调总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是西方国家保留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但是,近年来“民营化”在中国争议很大。
根源仍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一些人坚持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是永恒的,是最符合人性的,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把民营的比重作为了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
甚至将反对“民营化”等同于反对改革开放。
这中极端化的做法遭到了学界和公众的反对。
“顾郎之争”让一个香港学者在大陆内地的公众支持率达到第一,足以看到公众对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造的基本态度。
陈岱荪、刘国光等同志自身都是学西方经济学的,他们并不反对民营,但是“民营”同“民营化”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大家讨论的是“民营化”问题。
什么是“民营化”?左大培同志将“民营化”视为私有化,笔者认为这个比喻比较恰当。
美国著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萨克斯为俄罗斯改革设计了著名的“休克疗法”,疗法的结果是俄罗斯的改革步入私有化。
对“民营化”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俄罗斯。
俄罗斯的所有制法明确规定,就是“把国家所有制或市政所有制的企业、财产综合体、房屋、设施和财政转让,变成公民和法人私有制”1。
对于私有1王正泉,《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1989--1999》,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17页化改革的步骤,俄罗斯“私有化的总设计师”丘拜斯主编的《俄罗斯式的私有化》一书说:“俄罗斯的私有化从1992年开始实施,分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
小私有化是指商业、服务业企业及小型工业和运输业的私有化,已于1993年基本完成。
大私有化是指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其途径基本上是实行企业股份化。
大私有化的实施又分为证券私有化、货币私有化和个案私有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从1992年7月到1998年底先后也已基本完成。
”这就是说,国有企业70%已经私有化,“自1997年以来,俄罗斯的私营部门创造了不下于70%的国内生产总值”1。
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倡导者萨克斯也为这个制定了一套改革方案,即在通过“产权清晰化”使中国国有企业私有化,进而在“用非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的同时,发展“地方诸侯经济”以“对抗中央的统制经济”。
这种方案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主流学者”垄断话语权,使批判新自由主义改革观的声音难以发出来。
一些“主流学者”常常偷换概念,对反对“民营化”的观点一概扣以“反对改革”、“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改革开放”的帽子。
民营是中国过渡经济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只重要力量。
民营不同于民营化,民营化就是要私有化。
在中国实施私有化这是违反中国《宪法》的,是老百姓不能接受的。
中国改革的设计者邓小平同志也是坚决反对私有化的,认为私有化就是复辟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