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觉视角下不同类型材料雕塑艺术探析
论触觉、质感与审美接受——以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为例
19设计美学论坛作为一种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雕塑”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是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
关于这种三维的立体艺术作品的认知与接受方式问题,显然是一个多义而又复杂的难题。
这一问题不仅关联到雕塑艺术本身的经验方式与审美接受,还涉及到雕塑的存在及其本质的揭示,以及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分与关联。
关于雕塑艺术的审美接受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不仅产生了立体艺术作品的触觉接受方式,而且还建构了作为接受雕塑关键要素的质感问题。
在对雕塑艺术及其接受方式的探究过程中,作为抽象性概念的“触觉”和“质感”既有各自的研究视角,同时,它们又密切地相关于雕塑作品的审美接受。
一、触觉:作为雕塑的感知方式在有关艺术接受的理论和历史中,人们都将眼睛看作是对艺术作品认知与感受的最重要的感官工具。
近代以来,尽管学者不断地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方式进行比较,但视觉接受方式仍然占据着中心位置。
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都将触觉完全置于视觉之下,“因为根据二者相应的特征,与视觉相比触觉被认为是一种缺少智力性而具有更多物质性的感官”[1]56,并且这种观点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尽管,艺术的视觉接受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对于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来讲,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即雕塑的接受方式不仅仅围绕着视觉建立,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触觉的经验。
其实,触觉作为一种有效的经验模式和关注方式,早已引起了大部分艺术史学者的注意,就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一方面根据视觉相对的高贵性明确地称赞视觉高于触觉,但另一方面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触觉是来自于所有感官的认识的基础[1]56。
就触觉自身来说,它是通过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来感知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振动等方面的直觉经验,更有学者提出,在视觉、听觉等感官发生作用之前,触觉已经形成了。
同时,雕塑本身就是一种触觉艺术。
许正龙认为,“雕塑是一种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是可视而且可触的立体艺术形象”[2]。
只有通过触摸,雕塑才能和观众:产生互动,观者正是在触摸的过程中感受雕塑的关系和结构。
论雕塑“表情”的机理因素及其利用
论雕塑“表情”的机理因素及其利用摘要:木材、石材、金属等机理因素,构成了雕塑作品的“表情”。
探讨各材质在雕塑艺术创作中表现的不同效果,对于因材施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雕塑;表情;木材肌理;石材肌理;金属肌理雕塑的基本知觉元素包括空间、体积、质感和色彩部分,而构成雕塑常见的肌理因素有木材肌理、石材肌理和金属肌理。
不同材质所具有的自身质感,构成了不同的雕塑的“表情”。
雕塑的质感是指雕塑表面的肌理(纹理),而雕塑材质肌理的不同,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如粗糙感、光滑感和软硬感等。
几乎所有的雕塑都有一种真实可感的表面肌理。
肌理是雕塑的表现特征。
是构成雕塑“表情”的主要因素。
那么,如何使观众充分理解雕塑作品的肌理效果,并理解雕塑的“表情”,这就需要对雕塑的肌理进行具体阐释。
材质肌理在雕塑中的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了人的审美特性的能动作用。
材质的机理也是雕塑艺术创作中每种材料自身的品格,如木与石的质地不同,陶瓷与金属的光泽各异,即使同石材的汉白玉与花岗岩及同金属的不锈钢与青铜,它们也都有着各自的特性。
因此,恰当利用肌理的表现效果,不但能强化雕塑造型语言,也助于我们加深对雕塑内涵的理解。
一、木材肌理与雕塑“表情”我们的生活与木材紧密相关,我们对木材的利用率及对木材的再加工能力,无疑会使木材渗透在雕塑领域中来,因而,木材理所当然地成为雕塑创作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材料之一。
以木材为材质的雕塑创作,是通过对木材进行或雕或刻等减法为主的造型艺术,或雕或刻等减法手段难以复加弥补,因此在造型中运用要求综合运筹,讲究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并适度斧凿,且注重刀法及木材本身的自然特征(色泽、纹理等)。
用木材雕刻打磨过的形体能产生其它材料难以替代的纹理变化,独具匠心地利用这些纹理以及天然色斑、节瘕等,可获得材料世界中独有的表现特性。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刘焕章教授创作的木雕作品《少女像》,作品的材质呈现黄色木质肌理,作者在没有破坏造型的优美性与整体感的同时,融入了传统雕塑造型手法,作品的主体面貌趋于简洁,同时用块面分割来表现面部结构的转折关系,并注重对人物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的刻画,使之更具东方少女的神韵。
雕塑作品的主题与意象
雕塑作品的主题与意象雕塑作品的主题与意象是艺术家为观众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和意象,雕塑家可以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雕塑作品的主题与意象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不同主题与意象对作品的影响与表现。
一、主题选择雕塑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概念。
主题的选择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对观众反应的期望。
不同主题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1.人物主题:人物主题是雕塑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艺术家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英雄形象展示了坚韧和勇敢,塑造了人类对抗困境的意志力。
2.自然主题:自然主题是通过雕塑作品表达大自然的美和力量。
艺术家可以运用雕塑来再现动物、植物等自然界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自由颂歌》雕塑展现了鸟的飞翔之美,体现了人类向往自由和和谐的精神。
3.抽象主题:抽象主题是艺术家将现实事物转化为抽象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通过形状、材质和空间等元素的组合,艺术家可以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例如,庞贝克的《无题》系列作品通过简洁的形状和几何结构,传达了对现代科技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二、意象塑造意象是通过特定的符号和形象来传达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家通过选择和组合不同的元素来塑造作品中的意象,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观赏性。
1.材料和质感:艺术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表达雕塑作品的意象。
例如,用金属制作的雕塑作品可以传达坚固和刚毅的性格,而用石头制作的雕塑则可以传达沉稳和持久的品质。
2.姿态和动作:雕塑作品中的姿态和动作是表现人物情感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同的姿态和动作,艺术家可以表达人物的力量、优雅或脆弱等特征。
例如,大卫雕塑中的自信挺拔的姿态传递了英雄人物的坚毅与自豪。
3.符号和象征:符号和象征在雕塑作品中常被用于传达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艺术家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符号和象征来强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雕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雕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艺术家在创作雕塑作品时,选择适合的材料并巧妙地运用它们,是塑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重要环节。
不同材料具有独特的特性,能够赋予作品不同的质感与表现力。
本文将讨论雕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及它们在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中的重要性。
一、大理石:永恒的材料之选大理石被广泛应用于雕塑创作中,其原因在于它的质感和光泽能够赋予作品一种永恒的美感。
大理石具有稳定的物理特性,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其精细的纹理可以展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质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其柔软的质地,雕刻出丰富的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
二、青铜:展现力量与稳定青铜是一种富有历史感和力量感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雕塑创作中。
它不仅具有抗腐蚀性和稳定性,还能够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与质感。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青铜的韧性和可塑性,塑造出复杂而具有力量感的形象,使作品更加立体和有触感。
三、陶瓷:柔美与细腻的表现力陶瓷是一种受欢迎的雕塑材料,具有柔美而细腻的表现力。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处理方式,呈现出丰富的颜色和纹理。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陶瓷材料的特性,创造出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象,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吸引人。
四、木材:自然之美的体现木材作为一种自然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纹理和温暖的触感,能够赋予作品自然之美。
木材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使得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各种形态和细节,同时也呈现出木材的原始质感。
木材的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能够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温情与温暖,使作品更具触觉体验。
五、玻璃:透明与流动的艺术玻璃作为一种透明的材料,常用于现代雕塑创作中。
玻璃材料的特点使得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其透明与流动的质感,创造出抽象而具有灵动感的艺术形象。
玻璃的光线折射特性也让作品在不同光线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独特而神秘。
总结:在雕塑创作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和个性特征。
大理石能够赋予作品永恒的美感,青铜展现力量与稳定,陶瓷呈现柔美与细腻,木材体现自然之美,玻璃营造透明与流动的艺术。
雕塑艺术知识:雕塑艺术中的知觉体验
雕塑艺术知识:雕塑艺术中的知觉体验雕塑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艺术家通过雕刻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灵魂表达出来。
在雕塑艺术中,知觉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雕塑艺术中的知觉体验,以及如何通过雕塑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雕塑艺术的知觉体验可以用于很多方面,包括感官的和心理的体验。
感官体验包括观众可以看到、触摸到和听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产生情感反应。
心理体验则包括观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反应,因为雕塑艺术可以引发观众内心的深层情感。
在雕塑艺术中,形式和内涵都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家必须选择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雕塑。
为此,艺术家必须考虑观众的知觉体验,他们应该了解观众会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一切,以便创造出最佳的艺术作品。
观众对雕塑的知觉体验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视觉体验、触觉体验和听觉体验。
视觉体验是最基本的,因为前提是观众必须看到雕塑才能产生反应。
因此,艺术家可以通过颜色、纹理、光照和空间布局等因素来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无论是采用明亮的颜色还是抽象的形式,艺术家都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观众的视线。
触觉体验是观众对雕塑的实际触感。
泥塑、石塑和金属雕塑的质地各不相同,因此也会引起不同的触觉感受。
而且,观众与雕塑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也会影响触觉体验。
相比于远距离观看,近距离观看会更加令人感动,因为观众可以直接接触雕塑。
听觉体验是另一种吸引观众的方式。
音乐和自然的声音都可以与雕塑结合,从而为观众创造更多的情感共鸣。
比如,铜制器乐与青铜半身像的结合,会为观众带来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这对于诠释某种主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艺术家通常会利用所选材料的属性,来尽可能地利用观众的各种知觉体验,从而创造出最独特的雕塑。
可以是精细的理性艺术作品或是充满感性的艺术作品,甚至是混合两种形式的作品。
总之,雕塑艺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影响观众的知觉体验。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观众对雕塑的感知,这些因素包括材料、空间、光照、颜色、纹理、音乐等等。
《2024年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范文
《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皮雕艺术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工艺,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艺术魅力。
其中,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视觉符号,成为艺术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旨在从视觉符号的视域下,对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概述蒙古族皮雕艺术,是一种以动物皮革为原材料,通过雕刻、磨光、上色等工艺,创造出各种精美图案和造型的艺术形式。
它既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又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族皮雕艺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符号。
三、视觉符号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的体现(一)图案与造型的视觉符号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图案和造型,往往以草原、马、羊、蒙古包等为题材,这些图案和造型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也是其独特的视觉符号。
它们通过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色彩的视觉符号色彩是皮雕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
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富贵、蓝色代表天空等,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传达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内涵。
(三)工艺的视觉符号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工艺流程包括选材、设计、雕刻、磨光、上色等步骤。
每一步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视觉符号。
这些工艺不仅使皮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也使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四、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皮雕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新的设计理念,使皮雕艺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他们也将蒙古族文化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五、结论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艺术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4年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范文
《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皮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特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仍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以视觉符号为视角,深入探讨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及艺术价值,旨在揭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创新及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概述蒙古族皮雕艺术是一种以动物皮革为媒介,通过雕刻、磨砺、染色等工艺,将图案、纹样、造型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皮雕艺术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视觉符号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的体现视觉符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首先,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图案、纹样、造型等元素,都是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的。
这些符号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
其次,皮雕艺术的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也构成了视觉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皮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首先,艺术家们在图案、纹样、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符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皮雕艺术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磨砺、染色等工艺技术日益精湛,使得皮雕作品更加细腻、生动。
此外,艺术家们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提高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五、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蒙古族皮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文化特征,是了解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皮雕艺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此外,皮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实用价值,如制作马具、箱包等实用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艺术气息。
《2024年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范文
《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皮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特瑰宝,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旨在从视觉符号的视角,深入探讨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特征、表现手法及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与影响。
二、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概述蒙古族皮雕艺术,是以动物皮革为载体,通过雕刻、磨光等工艺,创造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艺术品。
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
三、视觉符号在皮雕艺术中的体现1. 符号元素:蒙古族皮雕艺术中的视觉符号,主要包括自然元素、动物形象、几何图案等。
这些符号元素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宗教等方面的理解与感悟。
2. 表现形式:皮雕艺术家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光影等手法,将视觉符号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使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通过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3. 传承与创新: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皮雕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更具时代感和国际性。
四、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特征1. 多元化: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在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和表现蒙古族文化,使皮雕艺术更具包容性和丰富性。
2. 技艺精湛:蒙古族皮雕艺术家们凭借高超的技艺,将皮革材料发挥到极致,使作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
同时,他们注重细节的处理,使作品更加精致和完美。
3. 文化内涵丰富:皮雕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五、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价值与影响1. 文化价值:蒙古族皮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2024年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范文
《视觉符号视域下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皮雕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久弥新。
而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皮雕艺术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从视觉符号的视域下,对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皮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蒙古族皮雕艺术的概述蒙古族皮雕艺术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它以皮革为载体,通过雕刻、鞣制等工艺,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自然风光等元素以视觉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蒙古族皮雕艺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视觉符号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的体现视觉符号是艺术作品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蒙古族皮雕艺术中,视觉符号的运用尤为突出。
这些符号包括图案、色彩、线条等元素,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
1. 图案: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图案多以自然元素、动物形象、人物形象等为主题,通过抽象或具象的表现形式,传达出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2. 色彩:蒙古族皮雕艺术的色彩丰富多样,以鲜艳的红色、蓝色、黄色等为主,这些色彩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还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
在皮雕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往往能够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基调。
3. 线条:蒙古族皮雕艺术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虚实等变化,表现出作品的动态感和立体感。
这些线条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
四、当代蒙古族皮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当代社会,蒙古族皮雕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艺术家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个性的作品。
同时,他们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皮雕艺术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这些创新与发展使得蒙古族皮雕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雕塑与身体感知触摸与感受作品的能量
雕塑与身体感知触摸与感受作品的能量雕塑是一种通过触摸与感受作品的能量来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仅是通过视觉欣赏,更是通过触觉与感受来与观者产生亲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雕塑艺术与身体感知以及触摸带来的感受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作品的能量如何通过触摸传达给观者。
一、雕塑艺术与身体感知的关系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塑造形式,与身体感知息息相关。
正如雕塑家塑造一个作品时需要动态感知对象一样,观者也需要在欣赏雕塑作品时动态感知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这种身体感知可以通过观看、触摸、运动等方式来实现。
观看是最直接的身体感知方式之一。
当我们站在雕塑作品前,通过视觉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形状、质感、色彩和光线等信息。
视觉对于美学的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仅通过视觉无法完全体验雕塑作品的力量和能量。
二、触摸与感受雕塑作品的能量触摸是与雕塑作品建立更为亲密联系的方式。
当我们用手触摸雕塑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质地、温度和形态等。
触觉的介入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雕塑作品,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能量。
触摸雕塑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纹理、凹凸和表面细节。
比如,当我们触摸大理石雕塑时,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滑和冷凉;而当我们触摸陶瓷雕塑时,可以感受到它的光泽和温暖。
通过触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材质以及雕塑家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除了触摸外,感受作品的能量也需要通过心灵与情感来传递。
当我们与雕塑作品密切接触时,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当我们触摸一个抽象雕塑作品时,可能会感受到它的力量、力量和动态感;而当我们触摸一个人物雕塑时,可能会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命力。
三、作品的能量通过触摸传达给观者作品的能量通过触摸传达给观者的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触摸可以使观者更加亲近作品,与作品产生身体上的共鸣。
当我们用手触摸作品时,作品的能量可以直接传递给我们的身体。
通过触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触摸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雕塑艺术知识:理性与感性的交织——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
雕塑艺术知识:理性与感性的交织——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交织”,这句话恰当地表达了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
雕塑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通过雕塑家的视觉语言和技巧手法,塑造出具有生命力和情感的形象,引发人们理性与感性上的共鸣。
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的交织,源于雕塑作品所包含的语言符号和视觉元素。
一件雕塑作品可以被看作是雕塑家在創作的過程中表達個人的觀點、經驗和情感,而這些具體的表達形式,往往包含了豐富而多樣的思想,這些思想不僅包括雕塑家本人所表達的,也包含了觀眾們的解讀和理解。
雕塑作品的独特符号语言,通过物质的存在和空间的分配,呈现出一个具体而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表面上看似感性的符号语言背后,却融合了雕塑家的理性思考和创意深度,以及观众自身的思想和感受,在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和情感体验中达到“咫尺天涯”之境界。
雕塑作品所包含的视觉元素,为观众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是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之间的重要维度。
雕塑作品的视觉元素包括自身形状、空间组织、构图和颜色等元素,这些都构成了这样一种艺术形象,从而产生了一种视觉效果。
艺术家通常会运用视觉元素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以及表现作品所包含的情感。
例如,一个力量感十足的雕塑作品,它的强度和稳重感,在形状、资料和风格上都是一致的,它所强调的是自身独特的艺术性。
观众在欣赏这样的雕塑作品时,往往会被迷惑和热情所打动,在感性的体验中寻找到美的感受。
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的交织,还在于雕塑作品所体现的人类文化和价值取向。
雕塑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它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情境相结合,通过雕塑家的审美意识和创意,呈现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形式。
一个优秀的雕塑作品,必然要具备对人性和社会的一定认识和理解,它可以引导观众的审美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土壤中某些主题和价值。
雕塑艺术与审美体验的交织,同时拓展了人的思维和感性境界。
试分析当代雕塑在材料使用上的观念更新与探求
试分析当代雕塑在材料使用上的观念更新与探求所谓的对雕塑材料进行组合与混合,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雕塑材料进行混合,这一观念毕加索很早就已经进行了尝试与挑战,在当代的雕塑艺术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雕塑家也进行了更加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在雕塑艺术的现代、后现代时期,材料选择显得比较疯狂与肆无忌惮。
在我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家中有几位艺术家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却与之恰好相反。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家隋建国先生的作品,在其作品中一般都是使用传统的材料,但是他通过将这些传统的雕塑材料组合起来,使雕塑作品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他通常会将传统雕塑材料如石头、铁、木这些看起来比较沉重、厚实的材料应用封、箍捆、钉等方式呈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结构》,在该雕塑作品中应用了铁与石两种传统的雕塑材料进行有机对接。
通过两种具有冲突性的材料的对接,更能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压抑和反压抑的不断抗争的思想,这两种材料都显得比较沉默与厚重,将二者混合,更能表现出其凝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另一雕塑作品《亟》也将两种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混合,引入了软质的橡胶材料,并将其嵌入铁钉,这样一刚一柔的表现形式使得对比效果更加明显、中心思想更加明确。
雕塑材料的错位也可以被称作仿拟或置换。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和对象本质表现意味上相去甚远的材料来表现该对象,也就是说在组合型材料使用方法的雕塑作品中,人们一般会看见至少有两种材料,这两种材料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互相独立与并列不存在某一材料从属于另一材料的关系,将该观念应用到雕塑材料使用上,使人们通过所看见的材料来对该材料本身进行联想。
所使用的材料是虚实相生的关系,比较常见的雕塑艺术形式就是对假山这一雕塑形式的应用。
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展望动用假山这一传统的雕塑形式,可以向人们传达出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间的矛盾,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生活较为陌生的效果,其在雕塑作品中置换了制作假山的传统石材,使其变得更富金属效果。
活动雕塑的美感根源探析
活动雕塑的美感根源探析地球上的物体无不受重力影响,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活动雕塑在风中轻盈舞动可以看作是雕塑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对抗,但这不是一个互相征服的过程,而是一个互相依托存在的方式。
活动雕塑与重力需要建立一个平衡,才能将彼此间的争夺、纠葛翻译成活动雕塑运动的美感。
艺术家善用“杠杆原理”可以将作用在雕塑上的重力加以利用。
为了使雕塑中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1],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lder)的作品即基于此原理,使得只要一点细微的外力打破雕塑的平衡,雕塑就会产生相互牵连、变幻莫测的运动美感。
活动雕塑中,杠杆被巧妙地替换为联结单元金属叶片的枝杆,以枝杆和金属叶片为单元的组合可以被不断地复制,只要符合杠杆实际运用的公理——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
相反,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个悬挂在它们的重心处的重物来代替。
考尔德雕塑的绝妙之处在于杠杆原理的艺术化处理,使得艺术家对重力的利用显得不凿斧痕,只需灵活地改动叶片的造型和杠杆的曲线就可达到杠杆的平衡。
通过对钟摆的研究,同时代的雕塑家乔治里基(GeorgeRickey)在利用重力制作活动雕塑的道路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而又特立独行的路径。
想要利用重力与风力共同作用而形成雕塑的摆动,需要借助复摆的原理。
复摆是一钢体围绕固定的水平轴在重力的作用下作微小摆动的动力运动体系,又称物理摆。
乔治里基在创作实践中利用了重量与距离的平衡配置而制作成简单的钟摆型雕塑。
在他的早期创作中,对轴的改造使得摆动的方向更加多向而外力作用使得雕塑中活动的部分可以干涉雕塑的平衡,增加动态的多样性。
在乔治里基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瞥其对钟摆型雕塑摆动的多变追求,但因摆动的角度受到了限制,动态无法突破固定的程度,后期的作品在复摆的基础上吸纳了双摆的原理,多个轴承被纳入其动态雕塑中,动作的轨迹更趋向混沌。
雕塑语言的知觉性表达
雕塑语言的知觉性表达雕塑是一种借助材料的物理性以及艺术家的灵感和技巧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与绘画和建筑相似却又不同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形状来表达。
雕塑语言的可视性和知觉性是其核心表达方式,下面将从此方面来谈谈雕塑语言的知觉性表达。
首先是雕塑的空间表达。
雕塑家通过创造空间来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他们使用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和方向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同时空间也是雕塑语言中最基本、最直观的元素。
雕塑家们把自己的创造力融入到空间中,并向观众展示他们的内心之旅。
可以看出,雕塑协调和谐的空间感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关键之一。
其次是雕塑的材料表达。
雕塑艺术家使用不同材料来表达不同意义。
比如,石头可以表达力量和坚固,铜可以表达柔性和优雅,木头可以表达柔和和亲切。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和质感,能够在空间中营造出不同的情感形态,使得观者对作品产生深刻感知。
艺术家在雕塑中使用的线条、质地和形状也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这些元素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艺术家的想法。
线条是一种流动的形式,能够建立与雕塑空间之间的联系,让观众在作品中流连忘返。
质地是通过材料表现的纹理和表面性状,是触觉的表现。
形状是指雕塑的整体形态,包括它的比例、分布和曲率等。
这些都可以运用得体地表达雕塑内容。
再次是雕塑的色彩表达。
虽然雕塑通常是黑白灰的,但是有时候会使用颜色来表达一些情感。
颜色可以传递气氛和情绪,使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颜色更加直观地把观众的感知带到雕塑的内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潜在情感。
雕塑材料创新研究
雕塑材料创新研究雕塑作品是人类感情的表达,是人们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一种体裁。
雕塑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雕塑材料综合运用的时代了,虽然在中国大陆这边发展的历史时间前后是二十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样短短几年里材料不断被解构。
尤其是今天当今社会的需要,许多物质材料在现代工业发展下大量产生,这样的材料视为雕塑艺术材料并扩充套件使用。
比如青铜、铁、木、金银、陶瓷、砖、象牙、玻璃、沙子、水泥、塑料、玻璃钢、冰、纸、布匹、橡胶、纤维、镭射等等。
这些新材料的运用完全是由于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进而产生的。
我认为,今后的新科技技术会不断深入,雕塑材料也会有新颖地材质出现。
使雕塑爱好者更好运用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雕塑材料知识简单介绍艺术这个词,我们通常会用材料来作为体裁,不管是那种艺术,它都可以嫁接、转化、演变的形式来表达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作品承载在创作者头脑里,而材料更是一种发挥想像和所感所体会的发现实践运用得来的。
雕塑材料到现在种类繁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土质。
泥、石英、石、木、海矿石、岩石等一切自然界的材料,具有独特的自然亲切感。
第二、金属。
钢、铁、铜、铝合金等金属类的,坚硬而厚实,色泽金光闪闪或暗如尘土,可以通过电解法、锻造法、焊接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达。
第三、综合材料。
化纤合成、塑料、硅胶、石粉、自固有性材料、工业材料等等。
第四、现成品。
人们视觉範围内能看到的一切物质。
二、材料的种类1、石质类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田石、寿山石、惠安石、贵翠石、白玉石、青石玉、碧石玉、水晶石、墨玉石、翡翠石、玛瑙、曲玉石、黄玉石、等等。
这些材料质地坚硬,玉石稍微细腻温润,外表的样子可爱致极,他们都不易被酸硷侵蚀。
这类材料作品长摆放在(如玉石)室内私人空间,花岗石室外空间无处不在,它美化环境的同时还丰富了我们的环境,启迪我们的思维图一)大理石2、金属类有:有铜、铁、不鏽钢、金、银、塑料网绳、紫铜、铜线、玻璃等溶解后流动性好或可塑性强金属材料,经过雕塑家交叉组织和设计,创造大小型、透明有光的金属雕塑。
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
摘要: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在目前的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
本文首先阐述了视知觉的涵义及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内涵,同时从视知觉角度来分析了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材料语言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一、引言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
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尤其以公共雕塑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它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凝练地域文化、“补白”公共区域,常年不间断地与市民交流,不断地合成城市精神,无声地传播城市文化和特色地标。
城市雕塑还通过刊载自己的图片、报纸、网络等媒介,形象地传播城市的现在和历史信息,不断地重复宣扬城市的理念。
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在目前的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
二、视知觉的涵义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包含视觉刺激撷取、组织视觉信息,最后做出适当的反应。
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的基本要素,也包含了视觉认知两大部分。
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三、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内涵从广义上讲,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是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在现代人文精神支持下的艺术语言的集合体。
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概念包含两个范畴。
一是社会层面,公共艺术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受到来自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社会的背景特征影响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概念的形成。
美术雕塑案例分析
美术雕塑案例分析(文章正文示范)美术雕塑案例分析在美术领域中,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语言。
本文将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雕塑案例,探讨其艺术风格、艺术手法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案例一:大卫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座庞大的雕塑作品高达5.17米,呈现了圣经故事中的大卫杀死歌利亚巨人的场景。
大卫雕塑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独特的解剖学造诣和对人体比例的精确把握。
通过雕塑的细节,观者可以感受到大卫的勇猛和自信。
此外,这座雕塑作品还表达了艺术家对人性和英雄主义的思考,传递出自由、力量和勇气的精神。
案例二:思考者思考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杰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座雕塑描绘了一个独自深思的裸体男性形象,他屈身坐在椅子上,双手托着下巴,散发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氛围。
思考者雕塑通过抽象的形象、简约的线条和光影效果,表达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困惑和思考。
观者在欣赏这座雕塑时,常常会被引发内心深层的思考和共鸣。
案例三:云门云门是中国著名艺术家贾秀东的代表作之一。
云门是一座巨大的艺术装置,由数百个镜面不锈钢板组成,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反射效果。
观者可以在这座装置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与周围环境产生交互。
云门雕塑体现了艺术与环境的融合,使观者成为了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通过镜面反射,观者可以体验到空间的变化和自身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而唤起对自我和现实的思考。
案例四:自由之翼自由之翼是美国雕塑家理查德·桑伯格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雕塑位于纽约自由女神像附近,是一座由不锈钢制作的像翅膀的雕塑。
自由之翼通过曲线和空间的设计,象征着自由和希望。
观者可以穿梭于钢铁之间,感受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力量。
这座雕塑作品表达了对自由和人权的追求,成为了纽约城市风景线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意义。
雕塑艺术通过形体、色彩、材料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作品。
雕塑调研报告效果
雕塑调研报告效果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对不同时期和类型的雕塑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考察雕塑的艺术形式、创作技巧和审美价值,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古代雕塑在古代文明中,雕塑被广泛用于宗教、纪念和表彰等方面。
其主要特点是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细的雕刻工艺以及传递宗教和历史文化的功能。
例如,希腊和罗马雕塑以人体为主题,通过雕琢出完美的肌肉线条和表情来展示人的力量和美丽。
二、现代雕塑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雕塑逐渐从传统技艺中解放出来,大胆尝试了更多的创作形式和材料。
现代雕塑注重形式的抽象和艺术性的表达,通常以大型装置艺术、抽象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例如,美国的亚历克斯·安德烈和英国的亨利·摩尔都是现代雕塑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而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
它们通常庄重大气、高耸入云,并且常常与城市地标性建筑相呼应。
城市雕塑的主题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领域。
伦敦的“大本钟”和纽约的“自由女神像”都是世界知名的城市雕塑。
四、当代雕塑当代雕塑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
它们常常与科技结合,通过光、声、动力和电子等元素来实现交互性和多媒体表现。
此外,当代雕塑还关注环境问题、身份认同和社会文化等议题。
广东美术馆的“任意风”和纽约的Times Square艺术装置都是经典的当代雕塑案例。
综上所述,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时期和类型展示了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雕塑注重形象的真实性和宗教意义,现代雕塑表达了艺术家的个人审美观点,城市雕塑美化了城市环境,当代雕塑关注与观众的互动和社会议题。
通过在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下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对雕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审美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美术目前,许多的艺术研究人员从雕塑的不同类型材料分析与应用对雕塑艺术进行了深度研究。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以及材料学、结构学等学科日益发展,使得雕塑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拓展雕塑材料本身材质外,视觉理论(质觉)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在艺术创作中地位得到了提升。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所主持的《基于“质觉”下雕塑材料的形式语言研究》课题得到了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立项与资助。
经过自身的努力和相关老师、专家的指导,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质觉视角下不同类型材料雕塑艺术探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本文主要从对质觉这一概念的解读出发,从质觉研究视角对不同类型材料的雕塑所表达的不同艺术魅力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一、质觉溯源质觉,从现代汉语词典字面上分析:“质”是本质、性质、质量、物质,“觉”是人或动物的器官、觉悟。
从专业语意角度解释“质”指来源于物质的原子、质子、质点(运动状态中的微观要素)等质的微观要素。
如果将物质归纳到视觉现象的实体造型中,原子、质子、质点的运动状态更接近于抽象、想象或灵感的精神本源,即形成质的要素。
“觉”指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从某种事物中觉醒。
这里所指的“觉悟”更接近于艺术创作中提到的感觉,即哲学中的直觉,称之为觉的体现。
在视觉艺术中,自然界一切无机形态包括空气都存在于精神载体,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介于这种载体表达感觉并赋予其生命,这就意味着质的要素一旦与艺术家的精神内在的直觉碰撞产生创作灵感,将转化为艺术的能量。
我们把这个过程定义为“质觉”。
因此,质觉作为概念被提出来,其意义宏观指向艺术语言的“气场”,即心灵与物质交汇的场,这种气场在艺术创作中将其转化为语言来反映主体物象。
研究质觉就是探索艺术本质以东方精神为根基探索视觉艺术中共同的语言方式,雕塑材料的质觉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物理属性,即雕塑材料表面传达给人的视觉系统信息,这其中包括材质属性、价值、功能等。
如石材表面的纹理特征、色彩光泽通过艺术家创作对材料的再加工形成几何形态或者具象形态来表达材质新的属性价值和功能。
二是生理心理属性,即雕塑材料表面对人的视觉感官和触觉系统的刺激性信息。
如刚劲与柔和、光滑与粗糙、厚重与单薄等。
所以说雕塑材料是通过艺术家创造并赋予它质觉特征,将其转化为艺术的语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求提高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不同类型材料雕塑的艺术分析查证相关雕塑材料方面的史料,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论述:“原始人的雕塑一般以‘雕塑’中的‘雕’为主,即用减法的形式在已有的形式上进行‘刻’的加工。
而此时的雕塑材料也以不同硬度的小型石头、兽骨、角等为主。
”这段话说明,在原始时代的雕塑材料中就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雕塑材料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所创作出的雕塑艺术品具有的不同质感及艺术特色。
1.木料雕塑的艺术分析查看相关史料,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在雕刻家们用来塑造神像的各种材料之中,最古老的一种是木料。
在一根树桩或一根木柱上面安一个头,这就是雕刻的开始,最早的庙中神像很多是木质的,一直到斐底阿斯时代,木料还在应用。
例如普拉提亚城中的由斐底阿斯雕刻的明诺娃女神的巨像大部分就是木料镶金的,手脚和头部才是大理石的。
在古代埃及的木雕《村长像》也突显了古埃及木质雕刻艺术的繁荣。
而木料由于自身纤维和纹理,如果不镶金或涂上其它,就不适宜于雕制具有宏伟凤格的作品,而只较适合于小型作品中世纪往往用木料来造小型雕像,就连在现代也还是如此。
木头以其品质多样,在质地、色泽以及纹理上给雕塑艺术创作提高了灵感和创作的空间。
因此,木料雕塑材料在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后期的其他雕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提供了相当多的参考。
2.金属材料雕塑艺术分析古代人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他们冶熔铸青铜的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特别是在米雍和泡里克勒特的时代,神像和其他雕刻作品一般都用青铜。
青铜的比质觉视角下不同类型材料雕塑艺术探析张泽佳 范铁明摘要:雕塑艺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像当代绘画作品一样具有视觉效果,更增添了其触觉的功能,给人以异常强烈的真实感觉,也有人称其是建筑的附属体。
为了帮助观者能够更充分、更适宜地理解雕塑品中所传达出的创作精神与内涵,感悟出雕塑材质本身所呈现出的视觉美感。
笔者试图通过对雕塑材料所产生的质觉溯源,通过对不同类型材料的雕塑艺术分析等,使质觉下雕塑材料的这种形式语言更便于人们接受与理解。
关键词:质觉;视角;类型;材料;雕塑;艺术;探析*本文为:基于“质觉”下雕塑材料的形式语言研究(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YJSCX2011-194HLJ・91・较深暗的不明确的颜色和光泽一般还没有白大理石那么抽象,却仿佛比较温暧些。
古代人所用的青铜一部分是用金银,另一部分是用黄铜,以各种不同的分量比例合成的。
由于熔铸技术的熟炼,青铜的雕刻作品比起大理石雕刻作品花费较少,施工也较快。
青铜这种材料具有变化多方的色调和无限的易塑性与灵活性,可以适应各种表现方式,因此能扩充雕刻的领城,创造多种多样的作品。
它是器皿、装饰和零星杂件的适宜材料。
而大理石却只能用来表现某些对象和某种体积,范围是有限的。
例如它可以用来在骨灰瓶和花瓶上作一定体积的浮雕,但是不能用在更小的东西上。
青铜则不排除表现任何体积的东西,因为它不仅可以铸成一定的形状,还可以打磨镌刻。
例如,雕塑家加加罗所创作的《大舞女》雕塑就是金属材料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在雕塑的过程中采用了现代的焊接手段,这是典范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创作者在雕刻的过程中通过对金属板材的现代化手段处理,通过有效的剪裁获得了作品设计所需的轮廓要求,在虚与实、凹与凸、断与续、自然形态与几何形态处理上,金属板材都能给予很好的表达。
当这件作品展现在公众的面前时,同行们对其艺术感染力表现的评价不逊于雕塑的传统雕刻材料,也有人说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更是传统雕塑材料可望而不可及的。
通过对金属材料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其雕塑艺术上所呈现出的独有特征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媲美的。
具体表现在金属材料色泽自然性,表现在其材质、工艺以及语言形式表达上,表现在艺术处理后所呈现出的耀眼的光泽。
3.石料雕塑的艺术分析石料,可以说是雕塑艺术中最常见、最主要的雕塑材料,其在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所看到的石料雕塑中按其石料的属性可以分成花岗岩、大理石和砂岩等。
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其质地坚硬,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花岗岩按其颜色又可分为红、黑、绿、花等几类,其中,花系列的应用最为广泛。
大理石属于石灰岩,其主要包括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蛇纹石大理岩、结晶灰岩及白云等。
大理石本身所呈现出的是质感柔和美观庄重、格调高雅。
砂岩是由碎屑和填隙物组成的,其主要成分以石英为主,又包括长石、岩屑、白云母、绿泥石、重矿物等。
以上这些石料在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被艺术家们广泛地运用。
例如古希腊的普拉克什特和斯柯巴斯对大理石的选择和运用做出了典范。
可以说,这两位大雕刻家都以大理石雕像获得了艺术上的盛名。
这个时期里人们在雕刻里已开始重视光与阴影的效果,光与阴影细微的浓淡之分。
再比如,意大利雕塑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公元1501-1504所创作的《大卫》雕塑,其材料就是云石。
这件作品中其头像部分高2.5米,整体座高5.5米,目前被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整件雕塑作品中雕塑设计者将大卫发达的肌肉和均称的体格以及青年壮士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雕塑前,我们会感觉到其身上所发出来的自信,其英姿飒爽的气质。
在动作设计上设计者设计成了左手拿着石块,而右手呈下垂状,其头转向左侧,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其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已经做好了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可以说,雕塑中的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了外在和内在全部理想化的男性之美。
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的艺术性较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都有所不同,这件作品所表现出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
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的,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除了常见的石料之外,宝石等特殊石料也被运用到雕塑艺术发展之中。
如今,当我们看到那些在最小的体积上用高度的完美技巧复现出整个范围的雕刻艺术,我们不禁赞叹其雕刻技艺之精湛。
可以说,雕塑作品中从简单造像到各种各样的雕像群,表现出了一切可能想到的美妙意像。
在宝石上面雕的人物形体都具有极高度的美,简直比得上有机的自然作品,只有用放大镜才看得出,却丝毫不损失容貌细节的纯真。
我提到这点,只是要说明这里所用的艺术技巧已变成一种凭触觉的艺术,因为这里艺术家不能像大型雕像的作者凭眼晴去看和控制自己的工作,而是凭触觉来体会它。
他把嵌在蜡里的宝石放在转动的细而锐的轮齿上磨,这样就能刻成所需要的形状。
通过这种方式,使手指精巧地刻出心中所构思的线条,这正是触觉;而人们把这类石雕放在阳光里去看时,就觉得看到的仿佛是一种浮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石料因其自身在颜色、质感、内涵与深意的表达方面具有的先天的优势,成为了雕塑艺术家们首选的材料之一。
三、结束语透过对各种类型材料雕塑艺术表现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其材料不断选择和创新的过程。
同时在我们对雕塑艺术追溯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雕塑材料的兴衰与起伏。
可以这样说,通过质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雕塑材料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人在兽骨上的雕塑开始到现代新型雕塑材料的发展,其实就是人们质感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研究雕塑材料的质感是对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刘旭光.《质觉概念研究》[J].《装饰》,2003(5).[2]邢开.《当代雕塑材料语言》[J].《西北美术》,2005(6).[3]张永宁.《雕塑材料语言与雕塑情景刍议》[J].《中国艺术》,2008(1).[4]李东江.《关于现代雕塑材料语言运用的研究》[J].《美术大观》,2005(11).[5]李政.《论现代雕塑材料的角色》[J].《艺术百家》,2007(5).[6][德]黑格尔.《美学》[M]柏林建设出版社,1955年,第三卷上册第189-195页.(张泽佳,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范铁明,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