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学反思
《溶液》复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溶液》复习课教学中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本节课由此引入复习要点。
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
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1、练习环节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指导性。
我根据溶液的中考考点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回顾,接下来例题及练习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
其中,中考冲刺题属于能力提升题,增强了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及现实意义。
2、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6组,让他们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
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
3、让学生进行讲解展示,既提高了学生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1)课堂上对于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老师去帮他们总结。
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2)在有这么多老师的情况中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依照大纲的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明白得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转变。
同时会判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为了帮忙学生的明白得,我设计了大量的溶解实验。
除教材中的实验外,我还增加了一些实验。
比如,课前,提早配制好各类不同颜色的溶液,很漂亮。
然后引出课题中重要的关键词“溶液”。
然后让学生观看溶液的特点。
再提出溶液的形成进程,让学生了解溶液是如何形成。
接下来开始进行“溶液形成”实验:我先示范,再分发给个别学生完成。
然后由那些学生展现给全班同窗观看并汇报他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设计是如此的,我故意安排了有溶质是固体和液体,溶剂是水、酒精和汽油的情形,还有乳化剂洗洁精,尽可能采纳学生身旁熟悉的物质和例子。
第二个内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也是由学生完成实验,然后汇报结果。
总的来讲,如此的设计和教学方式下来,大体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试探,设计思路能够,实验预备充分,本以为只要学生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试探,踊跃参与,关于这些概念的明白得不难,可是,结果令我不是很中意。
有以下几点:一、实验进程中有点乱,没有拿到实验器材的学生他们就在那里拆台或看都不看其他同窗的实验进程,在那里做自己情形(发言);二、感觉到学生对什么都不感爱好一样,内心很不爽,你自己在那里激情的分析讲解、做实验感觉好玩吧,可是那仿佛都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样,一副没感觉的表情,让人感觉好失败。
3、感觉到,尽管通过了实验才取得的理论知识,却才那么寥寥无几的学生认真听了,可能达到了学习要求,大部份的是没有达标的。
因此,我的试探确实是:不仅是教师如何设计一堂优秀课,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吧?《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依照大纲的要求,本节的学习目标是明白得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转变。
同时会判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为了帮忙学生的明白得,我设计了大量的溶解实验。
化学教学反思溶液
化学教学反思溶液
化学教学中,对溶液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溶液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液的浓度等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实验演示、图文讲解、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溶液的概念。
2. 实验教学安排:对于溶液实验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安全且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
教师应提前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的清晰讲解、注意事项的强调等,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在包含危险性的实验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防护设施。
3. 讲解与练习结合:在讲解溶液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或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4. 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反思溶液教学的关键在于内容设计合理、实验安排安全、讲解与练习结合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到了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酸碱指示剂能够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对于现象观察的不明显,导致在部分颜色上存在差异,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还是掌握了正确的变色规律。
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在创设情境导入中,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山楂和橘子等有酸味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谈谈水果有酸味及酸味不同的认识,找出认知的起点,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在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导入时,以生活中化学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渗透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是不够的,还必须定量来认识。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为化学问题,然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最后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习,溶液的酸性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有利于学生养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学科思维方式。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还渗透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
在测定PH时,有一组学生测试出的食盐水或蔗糖水的pH值呈酸性,跟其它组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来寻找导致这个错误的结果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了视觉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样品被污染,在测试前一种酸性溶液的'pH后,玻璃棒没有洗或没有洗干净,也可能玻璃片不干净或不干燥就进行下一种溶液的测试。
抓住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测定结果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
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溶液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度不是很大。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反思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反思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操作,它涉及到计算、称量和溶解等多个步骤。
在本次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和操作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错误,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学生在计算配制溶液所需物质的质量时,对公式的理解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溶液的质量可以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质量=浓度×体积。
然而,一些学生只知道该公式,而忽略了溶质的摩尔质量对质量的影响。
他们只根据浓度和体积的单位进行计算,而忽略了浓度单位是以物质的摩尔为基础的。
因此,他们在计算时无法正确确定物质的质量,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错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对浓度概念的探讨。
我将重点强调浓度是以物质的摩尔为基础的,强调质量与浓度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我还会提供更多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其次,学生在称量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准确和粗心大意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称量物质时,没有使用准确的称量器具或没有注意读取数字位数,导致称量结果的误差较大。
另外,一些学生也缺乏对实验操作的细致观察和仔细记录的意识。
他们在溶质称量和溶解过程中没有注意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导致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所缺失。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打算在实验前提供更详细的实验指导,包括仔细列出所需的器材和材料、提供准确度较高的称量器具,并提醒学生注意称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
我还会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好数据记录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以便于后续分析和总结。
此外,学生在溶解过程中对溶剂的用量判断不准确。
一些学生在溶解过程中使用的溶剂量过大,导致溶质的质量与目标质量不匹配,进而影响了溶液浓度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学生在溶解过程中没有注意搅拌的时间和强度,导致溶质没有完全溶解,进一步影响了溶液浓度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准备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溶解过程的指导。
我将要求学生在溶解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细节,例如使用适量的溶剂、适度的搅拌时间和强度,并提前对溶液进行准确的酸碱度测试,以确保溶质完全溶解。
溶液复习教学反思
《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在本节《溶液》复习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前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此引入复习要点。
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
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但贵在坚持,偶尔一次,只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归纳整理的习惯,需要经常地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也要增加思维导图利用过程中的趣味性。
2、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练习要精,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会对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展示学生的练习答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
(1)课堂上有请学生回答问题,但可以将更多的说话权交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2)在录播室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
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篇完成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我们的教学科研意识,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大家应该将教学反思备好,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初中溶液一单元教案反思
在教学初中化学溶液一单元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我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我认为在本次教学中,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片等,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溶液的概念,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特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知识。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如溶解实验、溶液的配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的学习,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并通过举例、画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液的微观机制理解不深。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溶液微观机制的讲解,如溶液的稳定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以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讲解和示范,并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多。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溶液应用的讲解,如溶液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实用性认识。
总之,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作者:陈启平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1期《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它是关于溶液的一些简单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
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这些基础知识与后面酸、碱、盐教学中的反应密切相关。
学好溶液为学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更是为高中学习离子反应作好准备。
因此,全面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重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液的知识,作为教师就要对溶液的形成进行教学反思。
一、对溶液的形成概念构建反思以化学实验构建溶液概念的教学方法。
选择蔗糖溶于水、氯化钠溶于水是这节课最为基本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动手操作,获得最直接、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学生面对实验现象不断地质疑,由质疑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到得出结论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
结合氯化钠溶液形成的视频实验,学生会抓住氯化钠分散到水中呈现微观粒子,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通过描述现象,组织语言,表述溶液的概念。
最后,教师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随后教师展示不同的溶液,深挖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全面地讲解均一性是指溶液颜色、浓度、密度等均匀的分布,稳定性是指温度等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二、对溶液的形成实验设计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设计实验来展开溶液形成的教学至关重要。
理解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关系的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要正确,通过实验能够寻找物质之间的规律,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溶液的概念。
通过反思,我认为最好设计三类溶液的实验。
一类是不溶于水或油的实验,像泥沙放入水中,这种物质不会被水溶解,虽然是混合物,但他们不均一,也不稳定,因此不是溶液;另一类可溶于水的实验,但没有颜色的实验,如蔗糖溶于水;还有一类溶于水有颜色的实验,如硫酸铜溶于水。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一《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解惑、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
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到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容忽视。
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比老师直接灌输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
一般地,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的那部分溶质,如果没有没溶进溶剂里,就不能计算在内。
教材中有两道例题,可以交给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来完成。
其中重要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解,如有不正确的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类似的题型进行巩固训练。
此时应强调: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结合化学方程式,求某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发生化学变化时,是学生更容易搞混淆的,因而这类题,由老师带着学生反复读题,从题目中找出解题的关键点。
先做一道例题,紧接着一道类似练习。
然后讲授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应保持不变.如有变化,是因生成了沉淀或气体,将原来溶液的质量减去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即为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浓度》这节课我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学与交流为主,老师的解惑、纠正为辅,把课堂交给学生来完成的。
虽然所用时间较多,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我认识到初三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容忽视。
同时,学生小组的讨论比老师直接灌输要更深刻,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引入的溶质质量分数概念非常简单,计算公式也简洁明了.通过5分钟的自学与交流,学生可以完成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后题的训练,学生能够完成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师应注意强调:解这类题时必须弄清溶液的质量发生怎样的变化,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各是多少。
初中溶液稀释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溶液稀释教案教学反思首先,我觉得在溶液稀释的教学中,我成功地引导学生掌握了溶液稀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我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了溶液稀释的含义,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溶液稀释就是增加溶剂的过程,从而降低溶液的浓度。
我觉得这一点的教学是成功的,因为学生在后续的练习中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个概念。
其次,我感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准备了多种浓度的溶液,让学生亲自进行稀释操作,通过实践,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溶液稀释的过程和技巧。
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有效,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我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我应该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总的来说,我在溶液稀释的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稀释的知识。
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努力让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篇一:“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反思“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反思“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教学内容包括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pH。
只有理解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同时本讲内容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电解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把本讲内容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内容是水的电离,第二课时内容是有关水的离子积的定量计算,第三课时内容是有关PH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水的电离,教学重难点是“水的电离及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关KW的应用1、教学过程:Ⅰ复习醋酸的电离平衡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Ⅱ由水导电实验证明水是极弱电解质,提供数据定量感知弱的程度。
Ⅲ由水的电离平衡表达式推出水的离子积,定义及注意事项Ⅳ提出有利于建模的驱动型问题:①分析NaCl、盐酸、醋酸、氢氧化钠等溶液中的微粒(书写平衡体系,得出任何溶液中既存在氢离子也存在氢氧根,溶液中水的电离不可忽视)②向水中加入以上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酸碱性如何?判断溶液酸碱性以哪个平衡体系为主?溶液酸碱性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总结溶液中判断酸碱性的依据③根据学生水平提问:向水中加入醋酸钠和氯化铵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酸碱性如何?(定性分析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盐类水解埋下伏笔;分析酸碱性寻找主要平衡体系,为以后分析多平衡重叠的水溶液体系打下基础。
)Ⅴ推导出酸中和碱中KW,根据水的离子积进行计算酸中和碱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的浓度(通过数据定量感受酸碱对水的电离产生抑制作用)2.教学反思:(1)本节设计承上(弱电解质的电离)启下(盐类水解);本节内容浑然一体,(不考虑水的电离,没有水的离子积就无法进行PH的计算)。
也自然的构建了水溶液体系的认识框架。
(2)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上也有所体现,如运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温度、酸、碱、盐、活泼金属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以讨论归纳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5篇
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5篇1.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篇一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
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初三下册化学溶液教学反思篇二本周我们完成了一测前的最后一个单元《溶液》,学习了《溶液的形成》、《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浓度》。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实验的知识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容易。
对于抽象一点的或者计算量大一点的,接收比较慢。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溶液的浓度》是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篇一:《溶液的浓度》教学《溶液的浓度》教学设计篇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教学反思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思考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精确的定量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误差分析的思维能力。
同时,这也是高中少有的精确实验之一,精确度的问题也会在这一教学实验中体现。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首先讲解实验原理,再简要介绍操作步骤并分析各步操作的作用,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讲解操作注意点,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促使学生认识规范操作的必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学生实验巩固实验操作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过多,在作业反馈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往往记不住容量瓶检漏,转移后需要洗涤等操作步骤。
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探索兴趣,缺乏思考,被老师要求强制记忆的东西较多。
然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于上面几点问题,在听了我校高一年级老师的关于这堂课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首先是关于导课的问题,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引入。
初中学生学习过质量分数的概念,也学习过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但是液体的物质的量取我们一般不会选用去称取质量,而是量取体积。
那么质量分数的溶液进行试验时就没办法进行定量的分析。
所以我们需要新的物理量,需要去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这样可以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不是被动的去接收学习。
在导课之后,很多教师就直接开始介绍容量瓶的使用,检漏等操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实在初中学生学过溶液的配制,可以让学生利用初中的知识来思考讨论100ml1.00mol/LNaCl的配制方法步骤和使用的仪器。
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反思
学科
化学
年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三
时间
第20周
课题
溶液的酸碱性
成功之处: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力引入新课,然后在教师先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自学实验要求,动手实验,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不足:个别小组的实验没成功。
教学机制:用或玻璃棒把待测试液涂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相同颜色的pH即为该溶液的pH。教师最好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
我们用长度来衡量物体的长短,速度来衡量运动的快慢。人们用酸度或碱度来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强弱的程度。
学生创新: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再教设计:以后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课上出错的地方及时订正,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引导者。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二、活动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活动重点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五、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
(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投影3](活动二)[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对顺利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为大家带来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供教师参考。
溶液的浓度化学教案一、指导思想化学概念教学要留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进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延长,从定性到定量方法的拓展,从中表达了化学学科进展的趋势,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完成对溶液浓度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
为完成这一过程,必需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提供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二、教学分析溶液是常见的混合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
第三课题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肯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洁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
九年级的学生己具备了肯定的观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本课程的教学应联系学生思维进展规律,接受手动试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地认识溶液,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浓度。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动手试验、观看现象以及思索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把握依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洁计算,培育定量分析的能力。
3.情感. 看法. 价值观了解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重点难点重点:形成溶液浓度的概念难点:和溶液浓度相关的计算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启发教学六、教学用品80mL烧杯,10mL量筒,玻璃棒,高锰酸钾固体,无水硫酸铜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手试验,形成概念复习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1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
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
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总之本节课设计思路是好的,可能有些地方处理得不尽人意,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2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
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积极学习化学的情感。
对于乳化现象,教材涉及的内容不多,要求也比较低,因此把此块知识点附在整堂课最后的位置,让学生对乳化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最后通过几个针对关键知识点的练习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经过课前的努力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后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
溶液配制的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溶液配制”教学反思
沩山中学陈应强“溶液配制”本人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主线,逐步实现教学过程,其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我的做法如下:
(一)、复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要想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即要确定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二)、基本步骤
(1)、计算各量,根据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变形,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两个已知条件);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2)、称量溶质一般为固体,用托物天平称量
量取溶剂一般为水,利用体积=质量÷密度,用量筒量其体积
(3)、溶解利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
(4)、保存备用
(三)、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分析:操作过程中哪些错误操作会使得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1)、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其实就是在容剂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溶质
的质量减小了
称量溶质时滤纸上沾有少量食盐,溶解在烧杯中的溶质质量减小
称量溶质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如果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的质量,称量物体的质量偏小称量溶质时读游码的时候不是读的左边而是右边,当读右边的时候称量物体的质量也会偏小
(2)、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还可以是在容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溶剂的质量增加了
量筒量取溶剂时仰视,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本课题《溶液的浓度》是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后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的认识,在课前准备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把课本实验9-8去掉,安排在溶液配制,讨论“20度时氯化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调整为“20度时,在100克水中假如25克硫酸铜,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对吗?”,并给出了20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0.7克的提示,让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
这个调整能够把本节课所用硫酸铜溶液在第一环节具有完整性,又能把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还能把本节知识联系起来,这一改动,我认为是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之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也答的很到位。
本节课堂的引入我认为是课堂的另一亮点。
我认为课堂的引入虽短短几分钟,但他是最能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环节。
对于课堂引入我做了多次筛选,最初的红糖溶液的引入,有颜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引入,都不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选择了“文盲老板配错了农药蜗牛越灭越猖狂”,“农夫自杀:只因十亩果树“离奇死亡”,两则新闻引入,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
本节课堂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环节一,溶液的再认识。
出示三杯硫酸铜溶液,让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并通过颜色深浅粗略表示浓度的大小。
环节二,学习常用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通过三份硫酸铜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巩固基本公式的运用,通过溶解度计算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本环节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两种题型,固体配制一定量溶液需固体和水;浓溶液稀释问题;环节四,知识的拓展,想做到前呼后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不足之处是有些语言不够简练,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
教学中四个环节没有完成,使得本节课不够完美。
预设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计算时间较长,使得教学只进行了环节三的题型I,对题型二作为课下的讨论内容。
而且,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跟进性的评价语言不够恰当,如第三组同学汇报计算结果时,出现错误不应否定,而应组内纠正,对计算错误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引。
曹兴格
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