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氨

合集下载

氨-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氨-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和告知卡对人体有害,请注意防护
氨Ammonia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主要损害呼
吸系统。

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
胸闷重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
样痰。

液态氮可致呼吸道、皮肤、
眼睛灼伤。

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气体。

易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有机溶
剂,其水溶液称氨水,呈强碱性。

易燃,自燃点为651℃。


体氨溢出时温度很低,蒸发迅速;遇酸或氟、氯发生剧烈反应,
对铝和锌有腐蚀性。

与空气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气体,遇明火
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当心中毒
应急处理
抢救人员须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时,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各20min;呼吸困难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救。

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浓度(PC-TWA)不超过20 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不超过30 mg/m3。

IDLH浓度360mg/m3。

避免直接接触液态氮。

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

禁止明火、火花,使用防爆电器设备。

钢瓶泄漏时将渗漏口朝上,防止液态气体溢出。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
吸烟。

火警:119 急救:120 安全生产投诉举报电话:12350。

氨知识卡片(1).ppt

氨知识卡片(1).ppt

“6·3” 宝源丰禽业特别重大氨泄漏爆炸事 故

事故原因
事故直接原因:宝源丰公司主厂房一车间女更衣室西面和毗连的二 车间配电室的上部电气线路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当火势蔓延到氨 设备和氨管道区域,燃烧产生的高温导致氨设备和氨管道发生物理爆 炸,大量氨气泄漏,介入了燃烧。
4
预防皮肤被污染,可选用5%硼酸油膏。
5
配备良好的通风排气设施、合适的防爆、灭火装置。
6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禁止明火、火花。
7
应急救援时,必须佩带空气呼吸器。
8
加强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和自动化,防止跑、冒、滴、漏。
使用、运输和贮存时应注意安全,防止容器破裂和冒气,发生泄
9
漏时,将泄漏钢瓶的渗口朝上,防止液氨溢出。
氨中毒的防护与应急处置

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20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30mg/m3。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措施。 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防化学飞溅眼镜、化 学防护服、橡胶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10 现场安装氨气监测仪及时报警发现。
安全经验分享

“6·3” 宝源丰禽业特别重大氨泄漏爆炸事 故

概述
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 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宝源丰公司)主 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 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 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 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 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2亿 元。
三是主厂房内没有报警装置,部分人员对火灾知情晚,加之最先 发现起火的人员没有来得及通知二车间等区域的人员疏散,使一些人 丧失了最佳逃生时机。

氨(氨气、液氨)中文说明及告知牌

氨(氨气、液氨)中文说明及告知牌

当心中毒
抢救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污染 衣物;注意保暖、安静;皮肤污染或溅入眼内用流动清水冲洗各至少20 min;呼吸 苦难者给氧,必要时用合适的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抢 救。 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空气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TWA )不超过 20mg / m ,短时间接触 3 I 3 容许浓度(PC - STEL)不超过30mg / m , DLH浓度为360mg / m 。避免直接接触液态 氨。密闭、局部排风、呼吸防护。禁止明火、火花,使用防爆电气设备。钢瓶泄 漏时将渗漏口朝上,防止液态氨气体逸出。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有毒物品
注意防护 健康危害
保障健康 理化特性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及 腐蚀性,易溶于水,与空气 混合后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与氟、氯等发生剧烈反应。
氨(氨气、液氨) Ammonia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主要损耗呼吸系统。 表现为流泪、流涕、咳嗽、胸闷,重者呼吸 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态氨可致呼吸 道、皮肤、眼睛灼伤。 应急处理
3
急救电话:120 消防电话:119

咨询电话: 当地职业中毒与控制机构: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43例)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43例)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粉尘)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等有毒气体)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高温)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离辐射)、(工频电磁场)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紫外线)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铅烟)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乙醇)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溴素)1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氨)1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一氧化碳)1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焊工岗位—-—-—高温、电焊尘、有毒气体、弧光)1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烫伤)1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丁酮)1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丙醇)1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液氮)1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醇)1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氧气)1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酸)2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二氯甲烷)2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苯)2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硝酸)2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氢氧化钠)2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过氧化氢)2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可溶性镍化物)2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佛尔酮)2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环己酮)2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乙酸乙酯)2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乙烯)3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酸)3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盐酸)3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煤气)3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钒)3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锰)3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氯气)3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化氢)3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氮气)3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四氢呋喃)3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醛)4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4-丁炔二醇)4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4-丁二醇)4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钴—60)4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铯—137)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粉尘)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等有毒气体)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高温)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离辐射)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工频电磁场)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紫外线)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铅烟)1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氨)1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一氧化碳)1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焊工岗位)1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烫伤)1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丁酮)1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丙醇)1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液氮)2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二氯甲烷)2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氢氧化钠)2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过氧化氢)2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可溶性镍化物)2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佛尔酮)2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环己酮)2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乙酸乙酯)2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乙烯)3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化氢)3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氮气)3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四氢呋喃)3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醛)4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钴-60)4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铯-137)。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品等43种)

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品等43种)

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粉尘)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等有毒气体)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高温)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离辐射)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紫外线)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铅烟)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乙醇)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溴素)1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氨)1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一氧化碳)1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电焊工岗位-----高温、电焊尘、有毒气体、弧光)1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烫伤)1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丁酮)1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丙醇)1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液氮)1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醇)1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氧气)1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酸)2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二氯甲烷)2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苯)2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硝酸)2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氢氧化钠)2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过氧化氢)2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可溶性镍化物)2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异佛尔酮)2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环己酮)2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乙酸乙酯)2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苯乙烯)3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酸)3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盐酸)3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煤气)3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钒)3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锰)3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氯气)3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硫化氢)37、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氮气)38、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四氢呋喃)39、职业病危害告知卡(甲醛)40、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4-丁炔二醇)4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4-丁二醇)42、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钴-60)43、职业病危害告知卡(放射源:铯-137)44、职业病危害告知卡()45、职业病危害告知卡()46、职业病危害告知卡()1、职业病危害告知卡(噪声)作业可能产生噪声,对听力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噪声有害健康危害理化特性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使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疾病。

氨气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氨气化学品安全说明书

氨气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一、化学品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氨气化学品英文名称:Ammonia分子式:NH3相对分子质量:17.03CAS号:7664-41-7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二、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三、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组织有腐蚀作用,可引起化学性肺炎及灼伤。

急性中毒:轻度者表现为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部水肿等;重度中毒发生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与指甲发绀等症状,严重者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已患有的皮肤病,症状加剧。

四、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五、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酸类或强碱类剧烈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氨。

灭火方法:用大量水扑救,同时可向燃烧区喷淋雾状水,降低燃烧区附近的可燃性气体的浓度。

如有可能将盛有溶融液氨的容器置于冰水中冷却,防止高压窜入大气层。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用水灭火时,会产生大量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因此灭火人员应戴好防护用具。

六、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氨中毒防控知识

氨中毒防控知识

氨泄漏怎
么办
?
如何减少室内空气中 氨污染的危害?
了解室内氨污染的情况。入住前可先请正 规机构检测室内氨浓度。 污染严重的房间尽量不要用做卧室,或者 尽量不要让儿童、病人和老人居住。 多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 程度。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对 室内有害气体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在农村要特别注意对粪便和污水的管理, 以减少氨的污染源。
认识
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 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 可溶解700倍体积氨。氨水具有强碱性, 在高温下容易分解产生氨气。
烫发过程中氨水作为
美容院和
氨对人体健康 的危害:
皮肤: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组织 中的水分,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组织蛋白变性。
呼吸道:短期内吸入大量 氨气后可出现咽痛、声音嘶哑 、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 生活中的氨主要来自生物性废 弃物,例如粪、尿等排泄物,生活 污水等,含氮有机物在细菌的作用 下可分解成氨。 吸困难,发绀,可伴有头晕、 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等。
上 风 向
氨隐藏在哪里?
氨广泛用于含氮化合物的合 成,如制造化肥,合成尿素,合成纤 维,燃料,塑料等。化肥在高温下容 易分解产生氨气,烈日下施肥应注意 避免可能的氨接触。
氨气
氨是建筑物内常见的污染物之一。 室内氨气主要来自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 含有尿素的混凝土防冻剂,这些物质随
氨水
化肥
环境温湿度的改变,还原的氨气缓慢的 从墙体释放,污染室内环境。
迅速远离泄漏地点,向上风向撤离。脱 去被污染衣物,有必要时及时就医。 发生中毒的病人要移离中毒现场,至空 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松开衣领, 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及时转送医 院,对症处理。

2717.附件B5:重大危险源告知卡-氨

2717.附件B5:重大危险源告知卡-氨

附录B6:重大危险源告知卡(氨)氨Ammonia◆理化特性:规程操作定期巡检◆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保持设备运行正常,管道密封良好,设备无跑、冒、滴、漏现象等公司安全员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赠品)不需要可以删除一、公司安全员安全生产职责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公司安全工作负责。

2.贯彻落实安全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其他要求,推动公司具备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3.组织制定、修订和审批安全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规程、措施、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工作,确保有关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分析安全工作动态,布置、监督、检查、考核、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布置整改措施及安全措施。

5.组织、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每月组织专业性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如实上报。

6.负责组织安全、消防设施的维修工作,做到随报随修、及时恢复防护功能。

保证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7.负责组织本部门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

8.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应急演练。

9.负责相关方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相关方违约负有连带管理责任。

10.及时、如实向上级报告事故,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参加应急处置,保护现场,做好记录。

发生重特大事故,及时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救。

11.安排落实公司下达的不定期安全管理工作。

二、目标1.杜绝工伤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特种设备事故、重大交通事故。

氨的性质及应急处理措施

氨的性质及应急处理措施

氨的性质及应急处理措施一、性质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比重为0.5),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ppm。

危害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可以吸收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及吸入人体,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或呼吸排出体外。

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氮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都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所以碱性物质对组织的损害比酸性物质深而且严重。

二、来源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

室外内空气中的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比如家具涂饰时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氨水,氨水以成为建材市场中必备的商品。

但是,这种污染释放期比较快,不会在空气中长期大量积存,对人体危害相应小一些,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

分子式NH3。

分子量17.03。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氨安全技术说明

氨安全技术说明

氨安全技术说明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氨化学品俗名:氨气(液氨)化学品英文名:ammonia技术说明编码:28CAS No.:7664-41-7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成分:氨CAS No.:7664-41-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谗妄、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球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清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物:氧化氮,氨。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沙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撤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氨注意事项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氨注意事项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

一、氨气性质氨气,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味。

分子式NH3。

分子量17.03。

相对密度0.7714g/l。

熔点-77.7℃。

沸点-33.35℃。

自燃点651.11℃。

蒸气密度0.6。

蒸气压1013.08kPa(25.7℃)。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16~25%(最易引燃浓度17%)。

氨在20℃水中溶解度34%,25℃时,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10%,在甲醇中溶解度16%,溶于氯仿、乙醚,它是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的良好溶剂。

水溶液呈碱性,0.1N水溶液PH值为11.1。

液态氨将侵蚀某些塑料制品,橡胶和涂层。

遇热、明火,难以点燃而危险性较低; 但氨和空气混合物达到上述浓度范围遇明火会燃烧和爆炸,如有油类或其它可燃性物质存在,则危险性更高。

与硫酸或其它强无机酸反应放热,混合物可达到沸腾。

不能与下列物质共存:乙醛、丙烯醛、硼、卤素、环氧乙烷、次氯酸、硝酸、汞、氯化银、硫、锑、双氧水等。

二、氨的职业危害与预防1 氨气危害表现(1)吸入的危害表现。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

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

严重时可咯血及肺水肿,呼吸困难、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布满大、中水泡音。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急性轻度中毒: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胸闷及轻度头痛,头晕、乏力,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

急性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痰中带血丝,轻度发绀,眼结膜充血明显,喉水肿,肺部有干湿性哕音。

急性重度中毒:剧咳,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呼吸困难,喉水肿进一步加重,明显发绀,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较重的气胸和纵隔气肿等。

氨站安全警示牌

氨站安全警示牌

氨站安全警示牌
一、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品名称:氨分子式:NH3 英文名称:ammonia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熔点(℃):-77.7 ,沸点(℃):-33.5 ,相对密度(水=1):0.82(-79℃),爆炸上限%(V/V):27.4 ,爆炸下限%(V/V):15.7 。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 2.3 类有毒气体。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四、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
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氨。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乙胺-职业病危害告知牌

乙胺-职业病危害告知牌

职业病危害告知牌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
乙胺ethylamine
健康危害理化特性
接触乙胺蒸气可产生眼部刺激、角膜损伤和上呼
吸道刺激。

液体溅入眼内,可致严重灼伤;皮肤
接触可致灼伤。

无色、有强烈氨味的液体或气体。

溶于水、
乙醇、乙醚等。

熔点-80.9℃,熔点16.6℃,
闪点<-17.8℃,爆炸上限14.0%,爆炸下限
3.5%。

职业接触限值:MAC:/
PC-TWA:9(mg/m3)
PC-STEL:18(mg/m3)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注意防护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腐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急救电话:120 消防电话:119 职业卫生咨询电话:1031。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

氨的理化性质对健康的危害及应急处理氨的理化性质标识中文名:氨;氨气液氨英文名:ammonia分子式:NH3相对分子质量:17.03CAS号:7664-41-7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化学类别:氨理化性质熔点℃:-77.7沸点℃:-33.5液体相对密度水=1:0.82-79℃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0.6饱和蒸汽压kpa:506.62 4.7℃临界温度℃:132.5临界压力Mpa:11.40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避免接触的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液氨是无色的液体;是一种优良的溶剂;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由气态氨液化而得..爆炸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闪点℃:无意义引燃温度℃:651爆炸下限%:15.7爆炸上限%:27.4最小点火能mJ:至1000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mJ最大爆炸压力Mpa:0.580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对人体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废弃或修复、检验后再用..设施..。

氨站安全警示牌

氨站安全警示牌

氨站安全警示牌
一、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品名称:氨分子式:NH3 英文名称:ammonia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熔点(℃):-77.7 ,沸点(℃):-33.5 ,相对密度(水=1):0.82(-79℃),爆炸上限%(V/V):27.4 ,爆炸下限%(V/V):15.7 。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 2.3 类有毒气体。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征,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四、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
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氮、氨。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氨的危险、有害因素表

氨的危险、有害因素表
标识
中文名:氨;氨气(液氨)
英文名:ammonia
分子式:NH3
CASP NO.7664-41-7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相对密度(水=1):0.82(-79℃)
相对密度(空气=1):0.6
熔点(℃):-77.7
沸点(℃):-33.5
饱和蒸气压(KPa):506.62(4.7℃)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接触控制
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mg/m3):30
监测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爆炸极限:15.7-27.4%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作制冷剂及制取氨盐和氨肥。
危险性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低浓度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急性中毒:轻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状态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能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昏迷、休克等。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氨的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

氨的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

氨的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
氨:别名,氨气、液氨。

主要用途:用作制冷剂及制取铵肥和氮肥。

安全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面罩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防护服;
手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高浓度区作业,应有监护。

应急措施:
急救措施——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很弱或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同时输氧。

保持安静和保暖。

眼睛与皮肤受污染时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以上,及时就医诊断。

泄漏处置——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向,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穿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

处理钢瓶泄露时应使阀门处于顶部,并关闭阀门,无法关闭时,将钢瓶浸入水中。

消防方法——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

用水喷淋、切断气源保证人员
的安全。

用雾状水灭火。

环境监测方法:快速方法——检气管法。

国标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