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儒家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以及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礼治思想主张社会按照礼义来管理,以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的福利,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诚信、和谐、敬治、以礼治国”,这也是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理念。

其次,儒家礼治思想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仁爱”原则,强调人在应对社会问题上应该满足人性的需求,并牢记对他人的关切与同情。

其次是“中庸”原则,强调人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以达到思虑明晰的境界。

第三是“忠诚”原则,强调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做到不讲求个人私利而考虑大局。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儒家礼治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即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原则。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特别是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了“德治则治平”,即只有通过道德来规范人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平衡。

在当代中国,法律的实施不应该局限于严惩违法者,而更应该注重培育人们的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了“以礼制度”,即通过礼仪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正义与法治的结合,让人们认知到法律的权威,从而达到法律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应用有很多方面。

例如,法律的规定与立法的普及,应当充分考虑道德因素,以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此外,我们应该培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让人们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理解法律,突出法律规范的强制意义。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毋 容置疑 ,儒 家礼 治思想之所 以可 以影 响 中国几千年 ,
是 中国民众 和历史选 择的结果 ,也是古代法律文化 长期 聚集 的结果 ,它包含 了 中国传 统法律 文化 的基 本精神 。“ 它不 仅
系无制约 。儒家认为凡君者乃贤人也 ,为此历朝历代 的统治 者利用民众崇 尚”贤人之治 ”的思想使君权神话化 , 使 广大 百 姓形成对权力的依附和盲从 ,这样一来 自然造成 了几 千年
青年 与社会
2 0 1 5 年5 Y l 下 第1 5 期 总第5 9 7 期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 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李晓 蓉
【 摘
戴如莲
( 遵 义师范学院 政治 经济与 管理 学院,贵 州 遵 义 5 6 3 0 0 2 )
要】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先秦儒 家思想被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推
积极 的一 面。 二 、儒家礼治思想对 中国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在礼治社会作为最高权力 的 国要求进一 步完善 民主政治 体制 , 切实保 障公 民的政治权 利 ; 依法治国要求处理好公 民权 利与 国家权力之 间的关 系 ,公 民权 利严禁被侵犯 ,国家权力 必须 予 以有效监督

是孔子认为 的最 高道德与最大理想 ,而且也是 中国古典法哲 学 中的一枝奇 葩” 。儒家礼治 思想折 射 出人 际和合 、天 人和 合等和谐 、折衷 的法 精神 ,即使在 当今仍能为 和谐 社会主义 建设注入新 的思想 内涵并 为之 提供 有用价值 。 回望历史 ,儒家礼治思想 随着 主宰地位的极端化和绝对 的权威化 ,以致 越发越成为束缚人们 的思 想枷 锁 ,导致人治 思想泛 滥 ,漠视个体人格权 ,法制观 念虚无。我们必须抛弃 封建 的落后 的思维理念 。对于礼治思 想也是如此 ,当代 中国 的现代 文明必须 是对传 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 中国文 明的绵延无 不是 在传承和保 留了中国辉煌 的文化 命 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中国的法治建设不能脱离对 中国的 优质传统法律资源 , 必须是对传统法律精髓进行挖掘和利用 , 从礼治思想在 中国历代 所起 的社会作用来看 , 我们 不能把礼 治思想全盘视为落后 与腐 朽 ,可 以说有史 以来 中国就是 一个 礼治社会 ,以礼治 国是 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 的基本方 略 ,正 是礼治保证 了社会 的运转 ,协调 了人与社会 ,人 与人之间 的 关系 ,维系 了社会 的 向前发 展 。在 这个意 ( 下转 第 2 6 2页 )

探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

探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

探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从西汉开始走进了法律领域,替代了法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通过长期的渗入,在立法、司法解释等法律领域逐渐展开。

本文首先对儒家思想进行概述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总结出法律儒家化的特点,从而分析法律儒家化对现今法律的影响。

法律儒家化;现今法律;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不仅对封建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引领着法律思维的主流,同时对现代法律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培养不断地渗透进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现今的法律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学习并借鉴儒家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优良思想,积极推动法治社会进程。

一、儒家法律思想概述及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强调宗法等级秩序。

儒家法律思想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法律观念,包括“礼治”、“德治”和“人治”等等。

儒家法律思想在封建社会时就已扎根,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了作用,从而得以持续继承和流传。

主要内容为:1.礼治论儒家认为,礼治应当宣扬“犯罪可耻”的理念,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动机,真正用法治来约束行为,以最终实现“无讼”的目标。

2.德治论(1)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德主刑辅强调对犯罪分子处以刑罚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规劝民众为善,从源头上根治犯罪。

而宽猛相济是说刑罚与行为的严重程度要相衡,即重罪重罚,轻罪轻罚,否则容易失去法律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2)重视道德教化。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这一观念也在法律思想中渗透,也就是说,儒家倡导用礼、德进行教化,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也成为了法的一部分。

3.人治论人治论强调的是贤人政治。

统治者的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若要真正贯彻落实法律的实施,必须提高统治者的道德素质,使其引领社会风俗的善恶。

二、儒家法律思想对现今法律的影响1.“礼治”与现今法的价值“礼治”倡导以民为本,宽惠与民。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影响

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影响
有不相融之处,一味强调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将贬低法律 的价 值, 阻碍了中国法治的实现 。

儒家强调“ 内圣” 外王” “ 与“ , 内圣” 即为修身的过程 , 修身 的方法
为“ 格物 、 致知、 诚意、 正心”修身 的目的为“ , 外王” 齐家、 即“ 治国、 平天 下” 。只要诚心修 身即可成圣成仁, 无往不胜 。而修身的前提是人有
学术观点,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 中国的法治必须注重本土资源 , 中国 从 传统文化 中发掘走向法治的有价值的思想 , 从而形成具有 中国本土特 三、 政思想与法治精神相悖 仁
( ) 政 思 想违 背 了权 力 制 约 的 法治 原 则 一 仁
色 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 。笔者认为传统 的儒家思想与法律的价值 0

儒家宗法伦理观念反对公平、 效率
善端, 整个儒家思想 文化 的精神方 向是以圣贤作为理想 的人格典范和
宗法伦理是儒家文化 的内核 。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 0 ,这种君 臣 人生追求 目标, 从而鼓励人们加强 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 , 在政 治上
父子关系是皇帝统治中的“ 大伦” 皇权是国家最高 的权力 , 。 皇帝通过 崇 尚“ 贤人之治” 便成为一种必然 。统治者利用 民众岽尚“ 贤人之治” 分封 、 昭赐等方式对权力和财产进行分配, 从而形从了以血缘关系为 智愚之列 , 贵贱上下之分, 并以此来 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 。伦理规范法律化和法律规 神化 自身 的同时提倡民众向善 , 导致民众对权力的盲从。 老百姓总希 主 的家长式统治。在宗法制度 中,各位不同, “ 礼亦异数 0 ,认为人有 望皇权是善良的, 而皇权是善的最后的权力 , 不受任何制约 , 除了皇 帝
序。固 ’ 正是 由于强调道德 的教化作用, 以要求人应 当 自 ’ 所 省的精神。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对礼法观念的塑造、儒家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儒家思想对法律精神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礼法观念的塑造上。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尊重权威和等级秩序,提倡上下有序、尊卑有度,追求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这种观念在法制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礼法观念的塑造使得中国法律注重规范人们的行为,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儒家思想使中国法律精神深植于社会道德之中,而非只是一纸法律文件,从而使法制更能为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服务。

其次,儒家思想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也对中国法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德行与仁德的培养,提出了“仁政”理念。

仁政的核心在于让君主用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这种思想为中国法制的发展提供了指导,要求权力只能在道德的约束下行使,追求公正、公平的执法原则,避免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儒家思想使得法律在政治权力面前能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使法制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还有助于传承其法律精神。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自律和社会的公德。

这种精神在法制建设中得到了传承,使法律成为社会公德的外在表现,法治成为人们道德自觉行动的重要方式。

儒家强调的以礼治国的观念也促进了法制在中国的发展,使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儒家思想对法律精神的传承使中国社会的法治观念更深入人心,并且为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及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儒家对礼法观念的塑造使法律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规范人们的行为;儒家思想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得法制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法律精神的传承使法律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表现,以及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摘要中国的法制历经几千年,各朝各代自成体系、特色鲜明,而现代中国的法律素有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之称。

中华法系不仅汲取了国外各具特色的法律,也批判的继承了传统的法律思想,无论是“礼法治国”还是“德主刑辅”无不贯注着儒家思想的精神。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滋养和支撑中华民族一脉的传承。

也影响着中国政治、法律等一直统治中国千余年的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从汉武帝时期推崇“罢书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正式的在封建王朝确立了正统地位,对法律治国的观点侧重于“恩威并施”“孝德治天下”,经魏晋南北朝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直到隋唐最终完成。

本文也是通过研究挖掘儒家思想与法律深层次的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中国法律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儒家法律思想、法治、德治、现代法制建设AbstractChinese legal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various dynasties self-containe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modern Chinese law known as "one of the five legal systems in the world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The Chinese law system not only abroad to lear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w, also criticize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legal thought, whether it is "the country" or "supplementing" embodies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all. Broad and profound Confucianism nourish and sustain the Chinese nation a heritage. Also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legal and other China has ruled Chinese thousands of years of social system. From the Han Dynasty advocated "" Book 100, only Confucianism ", Confucianism established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official in the feudal dynasty, the rule of law view focuses on" temper justice with mercy "" filial rule the world ",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rough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ight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ompleted. Mining of Confucianism and law of deep contact this is through research, understanding China leg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mparison, analysis.Keywords: Confucian legal thought,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moder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目录一.绪论 (2)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3)2.1 儒家思想概述 (3)2.2 儒家思想的法律观 (4)第三章儒家思想的积极和消极性分析 (5)3.1儒家“德治”的积极意义 (5)3.2儒家“德治”的消极意义 (6)3.3儒家法律思想的局限性 (6)第四章儒家思想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7)4.1 “礼法”的价值 (7)4.2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8)4.2.2 对现代法治的现实意义 (8)4.2.1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8)第五章致谢 (9)第六章参考文献 (9)▬▬▬▬▬▬▬▬▬▬▬▬▬▬▬▬▬▬▬▬▬▬▬▬▬▬▬▬▬▬▬▬▬▬*准考证号:108111151022 联系地址: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河路45—11号邮编:211400 论文编号:392 电话号码:018951045800一.绪论人类历史上璀璨如星的中华文明历史中,以儒家法律思想为基础承载着各朝代历史的更替、文化的传承,从没有过中断。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相关推荐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法律观以“礼治”和“德治”为出发点。

“礼治”是对西周政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建⽴家庭为本位的⼤⼀统的宗法制秩序。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的影响,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儒家思想包含内容丰富的以“礼治”和“德治”为核⼼的法律思想。

随着古代礼、法关系由分⽴、对⽴向合⼀的演变,中国法律在礼法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确⽴了其在封建正统思想中的权威。

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个重要环节,以之为开端,儒家思想在官⽅的认同和儒学⼤师的推动下全⾯贯注到法律中。

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发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发展⾄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对中国法律产⽣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礼法融合、春秋决狱、中国法律儒家化 中国⼏千年的法制,沿⾰清晰,内容丰富,特⾊鲜明,⾃成体系,素有中华法系之称。

中华法系从表及⾥贯注着儒学的精神,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博⼤精深,包涵着丰富的伦理观和法律观。

礼作为中国法⽂化的核⼼,为整个社会规范和⾏为确⽴了明确的标准。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学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法律化。

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法律的灵魂,法律成了维护礼的⼯具,礼成为制定法律、执⾏法律的指导。

“春秋决狱”是礼法融合的⼀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从此,中国法律被儒家思想改造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结构为形式的伦理法,使中国封建法律最⼤限度的发挥了其统治效能,对中国法制⽂明产⽣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法制史中的儒家思想之起源 儒家思想这⼀中华⽂明智慧的明珠产⽣于先秦的春秋战国之际,其缔造者是历朝历代中国⽂⼈膜拜的孔⼦,当时社会处于从奴⾪制⾛向封建制的剧烈动荡时期。

在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赋神权观念已经动摇,反映并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

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摘要: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就像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的感染。

儒家学说曾对中华的政治、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感化,中华法治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治建设;影响第一章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内涵中国古代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法律形式,各代的也都不同,法律的内容非常的广泛。

的儒家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在制定法律时,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具有丰富的儒家思想的意味。

儒家关于法律与思想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是世界上具有法律内涵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其思想有两大中心:一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例如贵贱、长幼、尊卑、亲疏有别等;二是以仁学为中心,强调仁政、仁者爱人、兼爱非攻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在西汉中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的掌控,急切需要一种控制中央集权的规范制度。

此时的儒学思想以董仲舒为名的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并增加黄老之学融合成新的儒家思想应运而成,成为西汉最主流的政治思想。

而我们目前倡导的建设法治社会,恰恰是利用法律的威严,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两点相互依存,相互改变。

第二章法治建设一法治建设的内涵根据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法治”的观念最早是作为一种控制民众的、维护皇权的一种方法,而现代性意义上的“法治”这一理念是从西方引入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所领导的爱国运动对此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了应当将民主与法治结合在一起,国家的兴盛与否与是否传承传统文化思想有极大的联系。

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我国的法治建设经过了极大切有目共睹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各种法律的颁布、完善,在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无法可依”的时代已经过去, 但是,法治国家作为一种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国家应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完善自身。

由于大量法律的出现,民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增长的良好效果,而是缓慢前进。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意义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意义
维普资讯
文 化 论 坛
中国科技信息20 年第3 06 期 C I CEC N EH OO Y IFR A I e.06 HN S I EA D TCN LG NO M TO Fb20 A N N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意义
扶廷凤 河 南省 信 阳商业学校

处 ,它 作 为一种 特 殊 类型 的 文 化 ,在 近代 以 来 已经发生 了根 本的变 化。我 们对传统 不应该一 味 地批判 和摈弃 ,而 是应该 有 目的有选择 的吸收 和
利用 。
张 “ 乐 不 兴 , 则 刑 罚 不 中 ,刑 罚 不 中 , 礼 则民无手足措” 《 。(论语 ・ 为政》 )孔子认为刑 罚必须以礼乐 为依据 ,否则不会得 当。第二 , 从效果来看 ,刑 罚只能 惩办于犯罪之后 ,而 德
化 与礼教能防患于未然 ,即所谓 “ 礼之教化也 微 ,其止邪也于未形 ,使人 日 徙善远 恶而 不 自 知 。季康子 问政于 孔子 日:“ 如杀 无道以就 有 道 如何?”孔 子对 日:“ 子欲善 而民欲善 ,善 人为邦百年 亦可以胜残去 杀矣 。 ”儒家认 为实 行德化 、礼教 ,虽然短 期难 见成效 ,但时间久 了 ,就会克服 残暴免除刑 杀。 德以 “ ”为中心 ,儒学把 “ ”作为最 仁 仁 高的美德 ,把 “ 孝悌” 忠恕”作为 “ 、“ 仁”的 根本。孔子对仁的解释有 “ 爱人” 克己复礼 ,“
在 漫长的封 建社会 中 ,儒 家的观 念和学 说被 奉为正 统的学说 ,它不仅 决定 了中国法律 的基本 特征 ,而且影响 了人们对 法律的认识 和判断 。 中 国法律思想的主流也深深打上 了儒家学说 的烙印 , 瞿 同祖 教授在 《 国法律 和中 国社会》 中曾称之 中 为 “ 法律 的儒 家化 ,它的特色有 以下 几个方面 : 2 1儒 家承认 社会差别 . 儒家从根本上不承认社会的 “ 整齐平一 ,主 张坚 决维护分 治的宗法等 级制 度。 由于 人天生就 存在 智 、愚 、贤、不 肖等的差 别,因此 ,社会就 相应 地存在职 业的差 别和 贵贱上 下的分野 。 劳心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这种影响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塑造了我国独特的法律文化和法制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仁”的核心概念。

“仁”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法制对于人道主义的关注。

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于刑罚的审慎使用,都体现了“仁”的精神。

例如,对于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法律往往会给予一定的优待和特殊保护,以体现法律的人文关怀。

儒家重视“礼”的规范作用。

“礼”是一套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在古代中国,“礼”与“法”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许多“礼”的规范逐渐被纳入法律体系,成为法律的重要内容。

比如,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尊卑有序,以及各种社交礼仪和习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这种“礼”“法”结合的模式,使得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更是一种基于道德和社会共识的行为准则。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

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刑罚只是辅助手段。

这一观念影响了我国法制对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重视。

在法律实践中,往往更加强调通过教育、感化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不是单纯依靠严厉的刑罚来威慑。

例如,在古代,对于一些轻微犯罪或者初犯,常常会采用教育、训诫等方式来促使其改过自新,而不是直接予以严厉的处罚。

儒家倡导“中庸之道”,追求平衡与和谐。

这一理念在法制领域体现为注重法律的灵活性和适度性。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非僵化不变,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调整,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比如,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调解、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避免双方关系的破裂和社会的不和谐。

然而,儒家思想对我国法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儒家强调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律的平等适用。

在封建社会,不同等级的人在法律面前的待遇存在差异,这与现代法治所追求的平等原则相违背。

浅析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浅析儒家德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摘要: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评价法律规范善恶的标准之一。

德治着力于通过提高人的内心觉悟建设社会成员的内心文明,法治着力于通过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建设整体的社会文明;德治着力于强调人们扬善弃恶,崇尚美德,法治着力于维护人们的权利,强化责任意识。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当代的法治建设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治;法治;思想一、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德治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分丰富,儒家们建立一整套以德治国的制度体系以确保德治思想在现实中的贯彻实施。

德作为一种思想始于周代,西周人认为“天命靡常,”但须“惟德是辅”,在他们看来有天命存在,天就是王者,是统治者,奉天命但需要统治者用德去治理,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在吸收西周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又继承发扬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的德治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在他们看来为治国不外呼是以德化民。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于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常,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孔子提倡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是身教。

认为道德教化是否取得收效关键在于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 “政与德”、“刑与礼”是早期法家与儒家政治主张对立表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如果统治者依靠政令和刑罚使百姓归顺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礼仪、忠诚、仁爱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影响了中国法律的法治建设、法律精神以及法律适用。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念,主张统治者应尽到权力的责任,被统治者则应为其效力。

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法律体系,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大同篇》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君王应以身作则,使治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理念对后来的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推动了象征着中国古代法治的《大清律例》的制定。

儒家思想中的积极的政治道德观念也渗透到了法律制度中,强调君主应尽到公正的责任,而非滥用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治的实施和发展。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法律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忠诚、仁爱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视为道德的准则,并通过法律体系得到了规范。

在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法律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和精神。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更是追求公正、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工具。

这种法律精神在现代中国法律中依然存在,如《刑法》中对犯罪者的教育和改造的规定、《合同法》中对公平诚实原则的强调等。

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适用产生了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理解、宽容和谦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的法律适用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法律往往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情处理,尊重和依法保护人的权利,同时也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影响了中国的法律适用,法律体系中存在着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对刑罚的适度使用的规定。

此外,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念在中国的法律适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传统的调解制度,它强调了通过和解和协商解决矛盾和争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摘要:优良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两千年来生活在中国这块沃土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其提倡的人本思想、以礼入法、和谐观念以及慎刑思想都为我国目前的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底蕴,应为我们发扬继承,但对于其中的不重视法治的某些观念我们也应予摈弃,使这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儒家文化法治道德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思想贯穿了中国历史,乃至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立场和人生态度。

中国当代的法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法学界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中国的法治必须注重本土资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走向法治的有价值的思想,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

儒家文化中的精粹很多,我认为对法治建设有利的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人本思想——法治正义的终极。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孟子认为是一种“侧隐”“羞恶”“辞让”之心。

尽管儒家的敬民、畏民思想与卢梭的社会契约拟制的国家统治思想毫无关联、缺乏共同伦理逻辑元素和价值。

但是儒家思想中对于民众力量敬畏和尊重对于现代宪政理念的指向是殊途同归的。

善待权力、从而权力应该接受民意的制约和监督是为政者首要的执政价值和理念。

第二、以“礼”入法——正义法律的道德基础。

儒家道德法律化的价值体现在:首先,立法时法律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法律权威的最为根本来源即其立法时的法律价值,尽管规范论者曾经主张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恶法也法”,但是自然法论者的思想和理念,最容易触动社会大众的守法意识和引发守法行为的共鸣。

其次,在执法过程中,法官和执法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权限范围内,道德始终是法律规范价值的主宰。

最后,法律价值的提升和进步始终是以社会的道德进步为推动力的。

第三、和谐——多元宽容的法律智慧。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1)

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1)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姓名袁万龙专业法学学号*************分校广德学院指导教师教学点广德目录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 (4)一、儒家法制文化的主要特征 (4)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5)(一)对法律指导思想的影响 (5)(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 (5)(三)对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 (6)三、对儒家法律文化的评议——其积极与消极两面性的探析 (7)(一)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 (7)(二)儒家法律文化的局限性 (8)四、儒家法制的借鉴意义——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8)(一)道德与法律的统一性 (9)(二)道德与法律的对立互补性 (9)(三)法律和道德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 (9)五、儒家法律文化对现代化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10)(一)立法方面 (10)(二)执法方面 (11)(三)司法方面 (12)参考文献: (13)【内容摘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几千年历史中不断的变迁与完善,儒家及各家学派之所长,形成了其独有的儒家思想与中国法制所结合的儒家法治思想,其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了古代中国社会司法实践的考验。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核为“仁、义、礼、智、信”,虽然有些思想已经过时,但其精华部分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从整个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发,开创了完全不同的文明古国的法律体系,在世界法制史上谱写了一曲华美乐章。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法治文化中特点,详细阐述儒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

我们对待儒家法治文化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家思想里的精华与当代的中国法制的建设所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的完善与健全做出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儒家法律文化;法制现代化;影响与借鉴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中,儒家法律思想居于主流地位,为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法治和德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法制的建设,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论儒家的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论儒家的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

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儒家思想莫属。

儒家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不论是对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对人类的影响将会一直延续。

其中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仁政”理论在当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朝时期形成理学: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试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制度的影响

试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制度的影响

中华法系对当代依法治国的影响杨振与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一样,中国也有一整套对世界有影响的法律思想体系,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完整,制度健全和极具包容性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

这个法系不仅仅影响到中国周边的领邦,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向中国学习”曾经是西方思想界的实际行动。

那时的中国,与今日美国政治制度对世界的影响不相上下。

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数度指出:“中国政治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华法系的否定也日渐强烈。

指斥这一法系落后、野蛮的声音此起彼伏,改革之举措亦层出不穷。

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的同时,中华法系也随之寿终正寝,成为历史学家的解剖物而退出寻常百姓的视野。

但是,从1911年到现在,100多年了,我们回顾中国法治史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由不得不承认:形式上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华法系仍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行动,具有着难以消退的生命力。

一、民本思想是中华法系生命力不减的根源,也是今天中国依法治国不可舍弃的根本。

教科书上经常说的“中国只有人治,没有法治”。

在形式上,这是正确的。

但是在法律运行的实际过程里,却大相径庭。

“人治”之于中华法系最突出的一点是皇权至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臣者,奴隶也。

这句话用白话文去说,就是:天底下的土地都是王(皇帝)的,在这土地之上的人都是王(皇帝)的奴隶。

还有一个经常用来证明中华法系“人治”特点的,就是中华法系中对人鲜明的等级划分。

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法系的法典——《唐律疏议》对人就有“良贱”之分。

并且对良人与贱人在同一事件上的处罚也规定了差别巨大的幅度。

这种公开的不平等与今天法治思想上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截然不同。

最后,在裁判形式上,突出官员一己私智、德行在法律运行中的突出作用,也使中华法系时常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特征。

儒家法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法治有何影响

儒家法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法治有何影响

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摘要:]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走向法治,不仅取决于其社会结构及国家制度等“硬件”方面的情况,在相当程度上还受文化的影响。

中国自上一世纪末便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了实行法治的要求,但时至今日仍处在走向法治的起点上,之所以如此,除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外,与近百年的文化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在由外来冲击而引起的长期震荡中,中国既未能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也未在传统文化之外建构出新的文化系统,实行法治所需要的文化环境始终没有形成。

因而在经过长期徘徊后重新开始走向法治之路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困难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不得不加以正视的一个方面。

儒家文化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两次致命性的摧残,可儒学的精义却或多或少地传承下来,进而影响着国人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

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产生哪些影响?谈及影响,笔者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儒家文化⑴、德治、人治、法治、“治家原则”、“善”、泛道德主义、理性精神谈到儒家文化与法治之间,人们极易提起的是“德治”、“人治”之间的对立以及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的消极影响,似乎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最不相容,要检讨传统文化在中国走向法治中的负面作用,儒家应首当其冲。

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的新儒家虽在肯定儒家价值的基础上,对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有种种论述,但涉及法治的内容尚不多见。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法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对中国走向法治各有什么样的影响,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要真正认清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首先得对儒家文化的核心作一考察: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儒家思想有过种种不同的概括,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把“三纲五常”看作儒家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形成对儒家的基本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透析儒家法治文化中特点,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阐述儒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我们对待儒家法治文化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批判继承。

关键词:儒家文化;当代中国法治;影响
谈及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想起其积极与消极这两方面。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真正认清其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与现代法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对中国走向法治各有什么样的影响,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当然,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儒家文化的几方面特色,其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宗法伦理观念。

宗法论理是儒家文化的内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君臣父子关系是皇帝统治中的“大伦”。

皇权是国家最高的权力,皇帝通过分封、昭赐等方式对权力和财产进行分配,从而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长式统治。

在宗法制度中,“各位不同,礼亦异教”,认为人有智愚之列,贵贱上下之分,并由此来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

因此,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使他们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做忠君、尊父、顺夫的顺民,而不敢、不想、也不愿改变现有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的目的。

第二,宣扬"性善论"。

《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

"性善论"相信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

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第三,主张仁政思想。

儒家强调“内圣”与“外王”“内圣”即为修身过程,,修身的方法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目的为“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要诚心修身就可以成圣成仁,无往不胜。

而修身的前提是人又善端,整个儒家思想文化的精神方向是以圣贤作为理想的人格典范和人生追求目标,从而鼓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以上几点来看,儒家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对法治有积极的影响。

特别是其所推崇的以德治国,“德治”十分重视道德感、羞耻心在人们的心中的教化作用。

只要有了对一切不道德的事情的羞耻之心,才有可能让一个人不去犯罪,否则,就是用严刑重罚,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根源。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意思是推行德治便可从内心铸造起抵御一切犯罪的防线,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犯罪,强调提高人民的道德品质,加强社会舆论和社会感化力量。

人们常常认为一些人犯
罪,是由于他们不懂法,所以要对他们进行普及法律知识的教育,但事实上,我们又看到,更多人的违法犯罪,并非是因为他们不懂法律,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道德品质低劣或者是人格上的缺陷。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对法律十分熟悉和精通,而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有些人还是国家干部,是执法队伍中的成员。

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没有培养他们内心的羞耻之心,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犯罪的问题世不可能的。

而且,国家的一切法治行为,都是有人来进行的,人缺乏道德素养或者道德品质低劣怎么能达到公正无私地执行“法治”的要求呢?更不能谈顺利推进法治建设了。

然而,当代法治当然也无法摆脱儒家精神的指引和控制,这种指引和控制表现出了法治与儒家文化的不相溶。

也正因为这种冲突从而不利于当代法治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理、国法、人情的价值融溶与纠缠。

在儒家伦理中,人情最典型莫过于现世社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百姓心中的天理其实就是三纲“王道之三刚,可求之于天”,法也是天理的表征。

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使法制的观念获得了完备的合理的理论和伦理基础,但是三者的含混纠缠的同时也使法制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抑制。

首先其使得传统法治规范缺乏对个体行为后果的可预测性,为“人治”的合法性从理论上制造了依据。

其次,缘缘“情”的道德与法律的混合使具有强制力的传统社会法律对于个体要求标准过高,而难于遵守,导致法律等同虚设。

最后,法律的适用过于强调道德和伦理的应用而排拒文本的规范的刚性从而导致法律的规定缺乏权威。

第二,仁政思想违背了权力制约的法治原则,不利于人们法治理念的形成。

西方的“性恶论”使其法律制度充分体现防恶的目的,对于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理性和科学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贯穿了西方法治的始终。

而受中国传统的“性善论”的影响,人们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对权力依靠道德约束,认为统治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的。

但是现实中,人性受到客观环境、自然欲望和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人性向善之力比向恶之力难得多,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法治要借鉴西方的法治经验,树立依靠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的观念。

第三,儒家的“性善论”不利于法制的建设。

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的源头,从而把法治国家看作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过程,就人的本性而言,法律是没有用处的,只有以德治国才是最好的统治方式。

所以有此看来,孟子强调了教化的作用,但是他又否定了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犯罪是因为人性的堕落,所以为了防止人们不堕落必须加强道德的教育,而不是靠武力和刑杀。

为此,过分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一定会视法律为可有可无之物,进而贬低了法律的价值,导致阻碍法制的发展。

第四,儒家“诉诸刑法”的观念与现代法律冲突。

在古代的中国法律当中,法律主要是为了处罚人身的财产的刑法,缺乏完善的保护个人权利和人身利益的健全法律体系。

儒家思想认为“出礼入刑”,诉诸刑法是规范行为的最后手段。

维护社会的秩序主要是靠“礼的手段”。

刑法的惩治主要对象是小人,因此封建刑法对于犯罪和违法惩处以严苛和残酷就具有了正当性。

但是另一方面,就忽视了法律保护个体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价值,导致本应受到保护的个人价值沦为惩处的对象。

总之,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儒家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家文化有渐渐削弱的趋势,但是由于其融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法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我们永远也无法摆脱,同时其对我们当代法治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审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尤其是儒家法治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法治的道德的正当性价值、法治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理念、对于罪犯人身和财产剥夺的慎重。

在当代法治的演进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儒家法治文化中的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除其阻碍法治社会的思想束缚,使社会主义法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扶廷凤:《儒家文化对当代法治的意义》,中国科技信息 2006 年第 3 期
[2] 徐立志:《法家传统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障碍》,2004 年载于中国法学网。

[3] 张成铁:《和谐社会法治精神的发掘与锻造》法治与教育2008.09(上)
[4]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1998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