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与《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文学批评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文学批评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文学批评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生产力慢慢提高,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每一次的转变都伴随着冲突与矛盾,许多故事也诞生其间。

作家们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现实,将历史面前蒙着的轻纱揭开,引发读者关于现实的思考。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于南北战争之后南北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篇小说诞生于1930年,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被辛克莱·刘易斯赞誉为“将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眼泪中解放了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人物形象;主旨;南北方传统文化冲突。

一、内容与人物形象《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在南方杰弗生小镇上发生的事情,将南北战争之后南方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交流碰撞,并引发冲突矛盾的现实情况以小说主人公爱米丽的故事形象而细腻地展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读者深思。

故事从小镇上的没落贵族爱米丽去世开始,她的去世引出小镇上其他居民对其住所的好奇与参观,通过对其住所内外的描写,引发小镇居民对爱米丽生前的回忆,还原了爱米丽的一生,同时也揭露了爱米丽杀害恋人荷默并与其尸骨同床共枕四十多年的惊人秘密[1]。

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较为鲜明,每一个人都像是一个符号,他们是某一类群体的代表者,或是某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爱米丽小说中的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小镇没落贵族的形象。

她的去世对于小镇而言是一件大事。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写出爱米丽的去世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纪念碑”是为了铭记怀念一个人物、一件大事,又或是纪念某一个时间段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石碑,小镇上的居民却用“纪念碑”来形容一个刚刚去世的老人,足以说明爱米丽的不同寻常。

在作者的叙述中,爱米丽生前一直是“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也直接将爱米丽定义为恪守贵族传统的形象。

爱米丽一家曾是镇上有名的贵族,她的父亲是家族族长,因此爱米丽本身就是南方贵族传统与尊严的代表。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

液” _ 4 l 4 。 的人 。“ 我们 ” 无法 理 解 爱 米 丽 , 就像“ 我们 ”
自 由 多变 的叙 述 视 角
“ 叙 述视 角体 现 的是 一 个 故 事叙 述 行 为发 生 时 谁 在讲 故事 、 以谁 的眼光讲 故事 、 讲 谁 的故事 和 向谁 讲故 事 四 个 方 面 的 要 素 ” 。 。 小 说 中很 多 人 物 都
昔 日的荣 耀 ” 。 E a ] 2 5 s 福 克 纳 以其 职 责 与独 特 视 角写 出 了一 本本 流芳 百 世 的 长 篇 小 说 , 为 他 赢 得 了声 誉 。 他 的短篇 小说 虽 没有 长篇 小说那 般 引人 人胜 却也 跌 宕起 伏堪 称经 典 。《 献 给爱 米丽 的一 朵玫 瑰花 》 是 福
在讲 述爱 米丽 的故 事 , 读 者 以其 所 呈 现 的 人 物 不 同
的叙 述视 角得 知爱 米 丽 的片 段 式 故 事 , 文 章 显 得 曲
殊 的光 荣就 是振 奋 人 心 , 提 醒 人 们 记住 勇气 、 荣誉 、 希望、 自豪 、 同情 、 怜悯 之心 和牺 牲精 神 , 这些 是人 类
折 离 奇 。总 的来说 , 这部 小 说 是 半 封 闭 式 的 叙 述 结
构和 内在 聚焦叙 述 模 式 。内 在 聚焦 “ 即 由一 个 人 物 从 某个 固定立 场上 或 从 一 些 不 同 的 立 场上 讲 述 的 , 或者是 从 若 干 人 物 的 观 点 讲 述 的 ” 。 【 。 ] 1 o 3 小 说 在 展

克纳 第一 篇发 表 的短篇 小说 也是 其代 表作 。小说 描
述 了一位 名 叫爱 米 丽 的没 落 贵 族 , 她 的一 生 大 略 没 离开 过她 居住 的那 栋 白色 四方形 大 房子 。她 的一 生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

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内容提要: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中的一个盲点。

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的基础上,以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历史意识。

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的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的“缺失”和妥协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批判性历史意识。

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的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的限制。

小说中时间顺序的“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的“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

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米丽悲剧一生的故事,更是福克纳徘徊于尼采所说的两大历史意识之间困惑的心灵的故事。

关键词: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缺失批判性历史意识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作者简介:何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陈娇娥,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Title: The Story behind “Absences”: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A Rose for Emily”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William Faulkner?s short stories remainsa blind spot in William Faulkner study. Withreference to previous studies on Faulkner, this essay tak es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for example, and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his short story from five aspects of “absences” in the text. A s a writer who pursues objectivity and reality, the “abse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the “absence” of the femini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bsence” of the compromises all reflect Faulkner?s critic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owards American Southern society. Butmeanwhile, Faulkner can’t evade the influence ofthe Southern history and is restrained b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s a native Southerner.As a result, the “absence” of the chronological time and the “absence” of the main symbol bothreflect Faulkner?s “monument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owards the Southern history. In a word, not only do all the five “absences” tell a tragedy of Emily, but they also relate a story of Faulkner?s baffling vacilation between what Nietzsche called “the critic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monumentalhistor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William Fau lkner “A Rose for Emily” absence the critic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monument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Authors: He Chang is a Ph.D. candidate majoring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 China), and a lecturer as well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rabbithc@Chen Jiao’e is a lecture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Her research area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jiaoechen@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中的一员,其长篇小说创作备受关注。

匪夷所思的女性:比较《雪色花》和《爱米莉的玫瑰》

匪夷所思的女性:比较《雪色花》和《爱米莉的玫瑰》

里娶过 七房 女 人 ” ②。然后 紧 接 着描 述 他 与 前 面 六 房女 人 的房 中之 夜 , 出的 是他 的 威猛 。《 突 白鹿原 》 篇就 将 女 性 开 作为性 对 象推 出 , 并且 把 白嘉 轩 的 阳具 作 为女 人 们 的 致 命
之器 , 极大地张扬了阳具中心主义。值得注意的是 , 作者陈
关键词 : 爱米莉的玫瑰》 《 《 ; 雪色花》 女性形象; ; 阳具 中心主义; 文本结构; 性别意识结构
鲁迅 多年 前就 批评过 那 些一 见女人 穿短袖 ,立 刻想 到 “
白臂膊 , 刻 想 到 全 裸 体 , 刻 想 到 生 殖 器 , 刻 想 到 性 立 立 立
民兵 队长 的话语 不仅将 一个 流氓罪 犯 的死 因归 结到 被 害 者 身上 , 且以他 的 第“ 次 ”将 阳具 对女 性 的威 摄 力推 到 了 而 十 顶峰 。小说 没有 明确 交 代 女 知青 是 否 死 亡 , 有 论 者 认 为 但 她 是 小说 中 第一 个死 者 。 论 如 何 , 在 精 神 上 已 经 消 ⑨无 她 亡了。
福克纳《 爱米莉 的玫瑰 》 其 文化批评 相 比较 , 王松 的短 篇 小说《 及 对 雪色花 》 中女 主 角形 象 的塑 造进 行 文本 和 文化方 面的剖 析 , 出这 一全 新 的女性 形象在 反父权 制 的 阳具 中心 主义 (hlcn i 指 p aoets l rm)方面 惊
世骇俗 , 与福 克纳 笔下 的爱米 莉有 异 曲同工之 效。
下 来的 ” 是为 “ , 酝酿 已久 的构 思 ” 找到 了一 个 “ 线头 ” 这 头 ,
句话让 他 “ 到了那 种理 想的语 言感 觉 , 找 而且 自信 这种 感 觉 可 以统领 到文 章 结 束 ” ⑨。这 个 线 头牵 出六 个 年 轻 女 性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叙述者新探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叙述者新探
n a r r a t o r .T h e p a p e r t i r e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n a r r a t o r ’ S i d e n t i t i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a s p e c t s :t h e mi s r e a d i n g o f n a r r a t o r ,t h e c h a n g e o f
n a ra t o r a nd t he n a ra t o r ’S v o i c e .
K e y w o r d s : A R o s e f o r E m i d e n t i t y
叙述者问题是 解读 福克 纳 的著名 小说 《 献 给爱 米 丽 的

人” 这个 说法 中唯一 的一个 有 限 制力 的要 素—— “ 镇上” 。 换句话说 , 即使 “ 我们 ” 的身份 再模 糊 、 再不 确定 , 终 归也 还 必须是镇上 的人 。看清楚 了这一点 , 这类研究成果就很 值得 商榷了 。整个小镇上 , 无 外乎有 这样几 群人 : 爱米 丽的父 辈 们、 爱米丽一代 的男人们 、 爱米丽下一代的男人们 、 除爱 米丽 外的所有女人们 , 以及 爱米 丽本人 。在 第一 章中 , 当提 到沙 多里斯上校为免除爱米丽 的税务 找理 由时 , 文 中写道 “ O n l y
a n d e v e n w r o n g v i e w p o i n t s .T h e n a r a t o r i n A R o s e f o r E mi l y h a s c h a n g e d f o r ma n y t i m e s .D i f f e r e n t p a r t o f t h e s t o y r h a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JIAN NAN WEN XUE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描写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社会现实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借主人公爱米丽的经历揭示出南方贵族世家必然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爱米丽的离群索居、孤傲冷僻的个性和心理状态也是导致她个人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他的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发表之后在读者之间引起了极大反响。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

爱米丽是没落的南方贵族世家格里尔森家族的小姐。

她自视颇高,冷傲固执,在南北战争以后,不能认识到南方贵族已经处于衰落之中的现实,继续保持着自己高贵的淑女身份,拒人于千里之外。

她的种种自闭行为体现出她不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心理状态。

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当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极度的缺乏社交技巧。

当故事中的其她女士们去邀请她的时候,她断然拒绝与她们见面。

爱米丽对于镇子上的其他居民也不是太友好。

有一度镇子上要免费为居民建立邮件系统,爱米丽不想参与这件事,她甚至都不让别人在她的房子外面装上邮箱。

她几乎没有社交活动,也几乎不走出她的房子。

她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让她的黑人仆人去帮她买。

她拒绝适应新的生活,拒绝与新的邮政系统接轨,拒绝交税。

她想要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着父亲在世时的样子。

她不想要去接受生活中新的变化,只想要逃避在让自己更为舒服的过去里面。

虽然生活在杰弗生镇子里面,爱米丽却竭尽全力的想要逃离镇子上所有的人与事。

她几乎不从房子里面出来,并且也拒绝任何人进入自己的房子和生活。

当她的父亲去世以后,爱米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仍然相信父亲还活着,甚至阻止众人将其火化。

她拒绝适应这个新的变化,不让任何人进入房子。

爱米丽与父亲的关系很亲密,所以可想而知父亲的去世对她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她很难接受这个痛苦的变化,而这也进一步的促使爱米丽变得更加离群索居。

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浅析威廉福克纳女性观

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浅析威廉福克纳女性观

丰 十 会 背景 下 ,女性 受请 教 主义 的 禁 欲 主义 思 想所 禁 锢 ,她 们 在 社 3 玫瑰 与女性 意识 会标 准下 变 得 顺 从 , 自我 形 象 标 榜 纯 洁 、优 雅 等 高 洁 的 品 质 , 但 这些价 值标 准 却 违背 了女 性 的 自我 意识 ,压 抑 了人 性 。这 也 正 是 为什 么艾米 丽 在 父亲 过 世 后 ,会在 爱 错 的 情况 下 ,选 择 将 对 方 毒 死 ,并 且病 态 的 同尸 体 同床 共 枕 。在 长 时 间 的压 抑 下 ,艾 米 丽
种否 定 。因而在 她 接 受 父 亲去 世 的事 实 之 后 ,她 剪掉 了心 爱 的
头发 ,试 图改变 自己 ,但 是 周 围 的人 们 依 旧 以 旧有 的 眼光 来 评 判
使 她无 法寻 找到 自我也 无法解 脱 。 ’ 南方 种植 园经济 ,这场 战 争 改变 了南 方 北方 ,摧 毁 了原 本 的社 会 她 , 艾米 丽深爱 的男人 荷 默 是 一个 同南 方传 统 格 格 不人 的 “ 北 方 秩序 。随着 战后 资 本 主 义 _ [ 业 文 明不 断侵 蚀 着 南 方 种 植 园经 济 , ,这个 “ 北 方佬 ” 却是 一个放 荡不羁 的人 ,同艾米 丽对 他 的爱 美 同南方 的镇 民无 力 改 变 工 业 文 明 的侵 袭 ,精 神 上 怀 念 旧传 统 , 佬” 因而 对 旧传 统 的代表— — 艾米 丽小姐 有着 特殊 的感情 。

小 说 中始 终贯 穿 着 一个 意 象 ,那 就 是玫 瑰 。玫 瑰 在 这 部 作 品 中有着 多重含 义 ,它 既 象征 着 艾 米 丽 的爱 情 ,也 代表 着 她 如 花 的
生。
艾 米丽 同荷默 的爱 情如 玫 瑰 一 般绽 放 。玫 瑰 色 的 窗 帘 ,玫 瑰

赏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赏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赏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有如大理石上的雕刻图案,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

世界驰名的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一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

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

意识流的手法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

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则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精确、凝练,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以及南方式的略带忧伤的品质。

小说写爱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

小说由爱米丽的死亡开始。

她的死就像拉了起舞台上的帷幕一角,引起小镇上人们一睹她原先讳莫如深的生活的激情。

一桩秘密被揭露成了人们对她死亡的最有效的纪念方式。

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

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

也许,揭示这一篇名的象征内涵要比诠释小说内容本身来得更富有挑战性?也许,在这篇名的隐喻中福克纳故意深藏着他秘而不宣的隐衷?确凿无疑的句式——我指的是篇名——泄露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一种肯定,仿佛他在暗示一个真实人物存在似的。

这种肯定,也许并不包含对她行为方式的赞赏;而是说明她作为类型化人物在美国南方小镇上有着众多的原型。

这使我想起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形象,她也像爱米丽一样家道中落却仍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

正如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但福克纳起着这样一个虚幻的篇名似乎想要抹去读者头脑中固有的小说概念。

这种自我颠覆的方式,使小说产生了仿佛是对一位已故人物做传记的幻象;或者说,这也是一种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纳故意在这背谬中留出一丝让人错谔的空隙,从而引发人们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

透过这一悖论式的“破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纳对他小说人物的偏爱,泄露了他对爱米丽小姐这一形象所含有的深切的怜悯之情。

浅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哥特式元素

浅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哥特式元素

这 段 话 是 对 爱 米 丽 一 直 居 住 的房 子 的描 写 ,从 感 官 上很 到位 地
描 述 了爱 米 丽 阴 森 灰 暗 的 生 活环 境 , 为描 写 爱 米 丽 这 一扭 曲 的 人物 形 象 和 小 说 的 恐 怖 气 氛 起 到 了很 好 的衬 托 和 渲 染 作 用 。 潮 “ 湿 的 空 气 ”“ 裂 的 皮套 ” “ 、拆 和 大腿 边 升 起 的 灰 尘 ” 得 这 段场 景 使 描 写 充满 了哥 特 色 彩 。 小 说 的最 后 , 们 在 爱 米 丽 死 后 设 法 打 在 人 开 了 那间 四十 多 年 来 都 没 人 见 过 的房 间 , 说 中 是 这 样 描 写 的 : 小
l哥特 式 的故事情 节
哥 特 式 小 说 大 多 都 以 凶 杀 、 仇 、 伦 等 为 故 事 情 节 , 而 复 乱 从 使 整 个 小 说 充 满 了神 秘 的 色彩 , 达 到 作者 制造 恐 怖 气 氛 、 化 以 深 作 品 主 题 和 塑 造 人物 形 象 等 写作 目 的和 艺 术 效 果 。 《 给 爱 米 丽 的 一朵 玫 瑰 花 》 讲 述 的就 是 一 个 的哥 特 式 故 献
说 上都 各 有建 树 。 中 ,献 给 爱 米 丽 的 一 朵 玫瑰 花 》 《 马 棚 》 其 《 、烧 、
们到 客 厅 . 面摆 设 的 笨 重 家具 全 都 包着 皮 套 子 。 人 打 开 一 扇 里 黑 百 叶 窗 , 时 , 可 看 出皮 套 子 已经拆 裂 , 他 们 坐 下 来 , 这 便 等 大腿 两
文章 编 号 : 6 3 2 1 ( 0 1 0 - 0 7 0 17 - 1 12 1 )9 0 9 — 2
荒 芜凄 凉 的原 野 等 充 满 神秘 色彩 的地 方 为 背 景 ,从 而 达 到 渲染

舄姝皓一刖庞峡愎×糟厅肜呛矬入疙擞怼呀探——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说起

舄姝皓一刖庞峡愎×糟厅肜呛矬入疙擞怼呀探——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说起

CommunicationOCCUPATION160交流平台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刻画人物技巧初探——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说起文/万 晶美国现代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创作成就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已无可争议地得到了认可,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和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福克纳为他的“写不尽的人和事”所虚构的一个神话王国。

县中心是杰弗生镇——由此构成了一个“约克纳帕塔法”体系。

可以说,福克纳的成就,主要就表现在这个“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上。

这一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概括来说,就是美国南方种植园制度的一曲“挽歌”。

长期以来,他一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

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

意识流手法的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的重视,不过,这不等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没有特色。

相反,他的短篇小说充分显示了他故事大师的才能。

他的短篇代表作《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精确凝练,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以及南方式的略带忧伤的品质,如同一支悄然绽放的玫瑰,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及悬念性叙述手法,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一、篇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犹如大理石上的雕刻图案,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

福克纳在这个弥漫着浪漫气息的题目下,写爱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

小说由爱米丽的死亡开始,她的死就像拉起了舞台上帷幕的一角,引起小镇上人们一睹她讳莫如深的生活激情。

一桩秘密被揭露成了人们对她死亡的最有效的纪念方式。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

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题目的诠释

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题目的诠释

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题目的诠释作者:晏林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29期摘要: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题目耐人寻味——在整篇小说中,居然从未出现过“玫瑰花”一词。

这一题目在文本中实为表达福克纳主观感情的媒介,表面上客观地陈述了爱米丽的故事,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待爱米丽悲惨一生的同情,同时对所有被南方传统文化所奴役的女性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关键词:玫瑰花;爱米丽;南方文化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Yoknapatawpha)中,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批南方女性形象。

其中,发表于1930年4月,且作为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女主人爱米丽即为南方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

通过其悲剧的一生,福克纳揭示了南方传统文化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压抑和束缚。

福克纳运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看似零碎的故事情节,重重悬念遮掩下的真相,打乱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冷静的态度叙述这个哥特式的爱情故事。

读者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不免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通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玫瑰”二字,那么题目中的“玫瑰”是否具有象征意义?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要了解小说的背景和爱米丽的性格特征。

一、小说背景:南方文化笼罩下的小城威廉·福克纳把故事地点设置在美国南部的小城杰夫生。

美国南方的传统文化向来以男权为中心,要求女性依存于男权之下。

“在南方,传统、道德、规范、秩序……一切以男性中心为原则范畴,都是强加于女性之上,或者说潜入女性或公开或悄悄地维持效用的价值体系或观念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福克纳塑造了爱米丽这个典型的南方淑女形象。

她身出名门,代表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大种植园经济和贵族势力,是南方旧秩序和旧观念的象征。

此外,福克纳还刻画了一批恪守南方旧道德观的小镇居民,他们作为陈述者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整个故事。

这些小镇居民是南方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爱米丽作为一个终生未嫁的女人,无疑成为小镇的焦点,她的生活也成为小镇居民的谈资。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 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惊心动魄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 格里尔森,为挽住大势已去的南部文明而与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所做的殊死抗争 ,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感人肺腑的人生悲剧。

艾米丽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中,有着南方淑女的教养。

她优雅 ,高贵 ,顺从 ,福克纳说她是传统的化身。

父亲在她眼中高大威猛 ,是南方父权制的代表。

美国学者特鲁克索和麦利尔在美国文化中的家庭的分析中指出,在基督教关于家庭的教义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父亲的位置和他在家庭中的绝对统治权。

父亲死后,她紧抓住父亲的尸体,不许人们将他下葬 ,仿佛抓住的是渐渐远去的南部文明。

镇上第一代沙多里斯人减免了艾米丽的税收,而当第二代沙多里斯人成为这个镇上的支柱和精神时 ,他们要求艾米丽交税 ,结果被打得“ 人仰马翻” 。

当第二代沙多里斯人不再将子女送与艾米丽处学习瓷器彩绘时 , 艾米丽关闭了所有的门窗 ,只有一个黑奴进出。

南方制度的坍塌把艾米丽逼到了与世隔绝的格里尔森家族遗留下来的房子里 ,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艾米丽究竟要捍卫的是什么呢 ? 实际上是一种已成为过去的南方文化精神,包括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南方贵族淑女风范等。

当这一切经不住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炮火的袭击时 ,除了积极融入业已变革的时代,别无他路,逃避甚至抗争只有死路一条。

而艾米丽正是为了倔强地捍卫衰落的南方文明而自我封闭 ,生活在过去南方文明的辉煌的想象中 ,这造成了她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 ,在与强大的北方工业文明相抗衡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艾米丽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的倔强,更在于作为一个已经失败的阶级的代表起来抗拒社会的变革,这种抗拒是曾经作为统治阶级的南方贵族的历史必然要求,然而对抗双方的力量悬殊使艾米丽的抗争演变成无谓的挣扎,而她的倔强性格更加剧了这种抗争的悲剧性。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读后感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读后感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读后感这篇小说里的王雄,真是个让人心疼又觉得有些无奈的人物。

他就像一个被时代和命运狠狠摆弄的小棋子儿。

他本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满心的乡愁没处搁。

他对故乡的思念,那可不像咱们偶尔想家了吃顿家乡菜就能缓解的,他是那种刻到骨子里的想念。

他把对故乡的思念,对往昔的眷恋,都寄托在了丽儿身上。

丽儿在他眼里,就像是故乡的某种象征,是他心中那片美好的投影。

他对丽儿的好,那真是掏心掏肺的。

给她做秋千,每天接送她上下学,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贝。

可是呢,孩子毕竟是孩子,她不懂王雄那颗复杂而深沉的心。

丽儿慢慢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和王雄就渐渐疏远了。

这感觉就像王雄手里紧紧攥着的风筝线,突然就断了,那只风筝飘飘摇摇地飞走了,他只剩下满心的空落。

那片杜鹃花在故事里特别扎眼。

红得像血一样,每次读到描写杜鹃花的部分,就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悲伤。

杜鹃花的红,就像是王雄心里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炽热、浓烈,却又被现实挤压得变了形。

他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仿佛是要把自己和那片象征着故乡、象征着美好回忆的杜鹃花融为一体。

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虽然没有像王雄那样经历时代的大变革,但那种孤独感有时候也会像小虫子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啃噬着内心。

我们在陌生的环境里,努力寻找着归属感,寻找着能让自己内心安定的东西。

王雄的悲剧也让我感叹命运的无常,他就像一片被狂风卷走的树叶,根本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白先勇写这个故事的手法也很妙。

他没有直白地喊着“我要写乡愁,我要写命运的悲惨”,而是通过王雄这个人物的日常琐事,通过他和丽儿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一点一点地把那种深沉的情感渗透出来。

就像煮一锅老汤,小火慢炖,到最后那味道浓郁得让人受不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沉甸甸的。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就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提醒着我,那些被命运捉弄的人,那些无处安放的乡愁。

对《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的精神分析

对《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的精神分析

邱代东对《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的精神分析内容摘要:白先勇的“台北人”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去。

回忆之重负让他们大多沉溺在今昔之比的思维循环中。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的畸形单恋跨越了年龄与身份,驱使主人公自我毁灭的同时也将前因后果指向了他远在湖南的家乡。

王雄不仅是白先勇尝试采用精神分析理论创作人物的样本,也是他书写“时间乡愁”的一个典型代表。

关键词:《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王雄台北人恋童精神分析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的主人公都有一段难忘的过去。

回忆之重负让他们大多沉溺在今昔之比的思维循环中。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王雄是一个出身大陆、葬身台湾的老兵。

这个老兵像是未醒世的孩子,对主人女儿丽儿的爱简单得与身体需求毫无联系。

当他发现无法与逐渐长大的丽儿维持亲密关系时,一厢情愿的他似乎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任由“力比多”支配自己的行为。

一.没有未来:一直活在过去的王雄在《台北人》众多的主人公中,四十岁的老兵王雄显得特殊。

他既没有显赫的过去,也没有值得唏嘘的经历。

老实得“整天一声不响,就会闷着头做事”[1]的他在小说中仅有两次倾吐心声的对白。

这两次对白都绕不开同一个话题:还乡。

在第一次对白中,王雄询问表少爷(“我”)能否在金门岛上看见大陆;第二次他则与“我”分享家乡的情况。

当他谈到家乡有一个长大后会成为他媳妇的小妹仔时,他很难得地咧开嘴笑了。

可以看出,家乡和妹仔在王雄的精神世界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正因如此,王雄把一腔热情都倾注在了主人家的女儿丽儿———另一个出现在他生活中的小妹仔身上。

王雄努力拉近与丽儿之间的距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年男佣的身份。

他忘却了自己现实的生理状态,扮演了玩伴的角色。

王雄为丽儿种杜鹃花、穿珠子、铰纸凤凰。

甚至和丽儿牵手奔跑,他也用粗壮笨拙的身躯模仿儿童的跑姿。

他将自己看作是十八岁、护着小妹仔的少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健康发育且智力正常的女孩,丽儿必定会随着时间从儿童过渡至少年,也势必会从家庭走向学校,甚至社会。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的多重解读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被视为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的杰作。

这部作品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题,而其将所有写作技巧熔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则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笔者希望通过从女性视角分析当时南方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解析作者的南方情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主人公的变态心理及其原因,全方位地展现作品的多重主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南方情节哥特式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威廉•福克纳,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长篇小说以及3部短篇小说集。

由于深受家庭传统和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他的小说多植根于“南方”,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①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南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南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罪恶和腐朽。

因此,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中夹杂着极度厌恶之感。

而今,福克纳已成为一位现代经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既深刻地反映社会历史,又充分体现了现代意识。

就其写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试验小说家,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等人一起,大胆运用新的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受弗洛伊德等人影响,他在作品种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此外,福克纳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表现时代精神。

他的小说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与疏远,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性扭曲与异化的问题。

一般认为他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讲述了爱米丽小姐悲惨的一生,充满悬疑,耐人寻味。

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是美国哥特小说的一大杰作。

”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既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研究-开题报告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篇短篇小说,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美国密西西比州是福克纳的出生地,它位于美国南部。

福克纳对家乡美国南部有着浓浓的“南方情结”,因此他对美国南方就多了一份了解与关注。

内战后,南方贵族没落,社会变迁,但其顽固守旧的心态依然弥留,并与北方工业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与此同时,北方工业文明对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冲击也是逐渐加大。

在这一背景下,福克纳撰写了这一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通过小说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惨际遇,并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揭露了社会变革时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国内外也有很多学者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有着多种不同角度的研究,通过不同的视角或者观点,分析造成艾米丽悲剧人生的诸多缘由。

透过各种表面和潜在的原因,来深入了解内战后美国南方人民在信仰、封建制度等多种方面出现的社会矛盾,以此发人深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

故事以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以女主人公艾米丽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亲手杀害自己的爱人的悲剧人生为线索,讲述了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充满悲剧的一生。

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同时,随着北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南方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南方的传统和文明也在逐渐走向衰落,而艾米丽则试图保护这种即将完全衰落的文明。

本选题主要想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一短篇小说进行细读,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级制度和传统文明方面,对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同时表述其与诸多因素间的联系。

以此来揭示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就此问题提出对当代人的要求与建议。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从《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造成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原因开始展开。

匪夷所思的女性:比较《雪色花》和《爱米莉的玫瑰》

匪夷所思的女性:比较《雪色花》和《爱米莉的玫瑰》

匪夷所思的女性:比较《雪色花》和《爱米莉的玫瑰》
蒋海新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12()5
【摘要】本文观照当下的文学和现实语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采用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与福克纳《爱米莉的玫瑰》及其文化批评相比较,对王松的短篇小说《雪色花》中女主角形象的塑造进行文本和文化方面的剖析,指出这一全新的女性形象在反父权制的阳具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方面惊世骇俗,与福克纳笔下的爱米莉有异曲同工之效。

【总页数】4页(P150-153)
【关键词】《爱米莉的玫瑰》;《雪色花》;女性形象;阳具中心主义;文本结构;性别意识结构
【作者】蒋海新
【作者单位】新西兰奥塔哥大学语言文化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一朵凋零的玫瑰花——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J], 李君
2.浅谈爱米莉的悲剧人生——试评《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J], 张玮玮
3.娜西萨与爱米丽:传统的眷恋与反叛--试比较《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两位女性 [J], 赵蔓芳;陈利文
4.平生遭际实堪伤——《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和《菉竹山房》两位女性命运悲剧的比较分析 [J], 柴瑞琴;李毅峰
5.一曲凄凉的爱的挽歌——解读《菉竹山房》和《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的环境描写与叙述视角 [J], 陈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与《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比较研究
作者:沈乔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9期
内容摘要:白先勇和福克纳是两位在写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作家,国内许多学者如欧阳子、朱立立等人从白先勇的诸多作品中捕捉到了福克纳的影子。

本文拟选择白先勇的《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和福克纳的《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这两篇短篇小说进行平行研究,通过对时间、灵肉、死亡这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主题的探讨与比较,来发现两位作家对王雄和爱米利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代边缘人书写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白先勇福克纳时间灵与肉死亡
《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王雄和《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中的爱米利,一个是中国台湾的退伍军人,一位是美国南方的没落贵族,这两个在人类时空中毫无交集的人物却在白先勇与福克纳的笔下有着相似的人生命运——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都是沉沦在“过去”的流浪者,都在灵魂与肉体之间苦苦挣扎,并逐渐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最终成为时代的边缘人。

一.在过去中沉沦
白先勇和福克纳的作品常常表现人物困在时间之中不能自拔而引起的人生悲剧。

这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王雄和爱米利也同样如此,在他们的生活中“过去”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自始至终控制着他们的命运。

白先勇的《台北人》描写了一批内战结束后随着国民政府仓皇撤退到台湾的大陆人的生活,《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作为其中的一篇表现出了厚重的时间意识。

王雄,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男工,十八岁时被迫应征入伍,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成为了流落在外的异乡人。

对于他来说,那个记忆中的湖南乡下,承载了他全部的青春理想,他沉沦在“过去”,即使是现在对丽儿的迷恋,也只是他对“小妹仔"、对自己那充满温情的过去的迷恋。

如今丽儿是他联系过去的最后一根丝线,这根线一旦断了,他的生活便失去了意义,最终剩下的只有死亡。

王雄是一个完全由“过去”控制的人物形象,他不能放弃过去,也不肯放弃过去,他企图在“找回了过去”的自欺中寻求生活的意义,然而时间的不可停驻注定了他为时间所束缚的悲剧命运。

与白先勇一样,福克纳也是一位具有极强的时间意识的作家,萨特曾评价说“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同样表现出了这一主题。

爱米利所处的格里尔生贵族家庭是典型的南方没落贵族,爱米利小姐在父亲死后成为了这个家族最后的象征,她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爱米利那座有着上个世纪风味的建筑早已与现在格
格不入,她却仍然牢牢守着它,其实她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那个一去不复返的辉煌时代。

即使时代变迁了,家族没落了,爱米利却仍保有她贵族特有的骄傲,“爱米利小姐和像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但是爱米利最后却堕落地与一个她本不应看得上的北方佬在一起了,然而荷默最终离开了她,贵族的尊严让她无法接受自己被一个“身份低微”的人所抛弃,所以她用死亡来留住荷默,以自欺的方式来守护她以及整个家族的尊严。

爱米利的一切行为都由“过去”所控制,虽然这“过去”在她的人生中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却足以让她为此疯狂一生。

无论是沉沦在过去美好青春的王雄,还是沉沦于过去辉煌身份的爱米利,他们都凝固在时间中无法自拔,但是时间在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一味地沉沦于“过去”只会让他们渐渐脱离于所处的时代,成为为世人无法理解的“边缘人”。

二.在灵与肉中挣扎
无法达到灵魂与肉体上的同一是这两篇小说一个共同的主题,无论是身份高贵的爱米利,还是地位低微的王雄,他们都没有逃过悲惨的命运带给她们的灵魂与肉体的挣扎与苦痛,并在自我放逐中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欧阳子曾从《台北人》中解读出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今夕之比”、“灵肉之争”和“生死之谜”,而其中的“灵肉之争”是《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最为突出的主题。

王雄痴恋丽儿,他可以在与丽儿的相处中找回逝去的青春,享受到灵魂的愉悦。

但是当丽儿开始长大,开始接受世俗的价值观念,认识到了王雄低微的身份,她便开始嫌弃王雄并逐渐远离他。

当王雄意识到丽儿离开的现实时,他变得沉默寡言,“无论什么人跟他说话,他一概不理睬”“十分迟缓地、十分用心地灌溉着他亲手栽的那些杜鹃花”,此时王雄已经开始游离于人群之外,一步一步地走向边缘。

与此同时,“肉”企图将王雄从过去拉回现实,那“肥壮”、“肉颤颤”的下女喜妹便是王雄体内的“肉”之象征,喜妹对王雄不止一次的撩拨便是“肉”对“灵”的不断挑衅,最初王雄因为“灵”的胜利而对“肉”不加以理睬,但是当“灵”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喜妹放肆地嘲笑他的“灵”时,王雄选择了向“肉”进行报复——对喜妹施暴,并且以死亡为代价做出了挽回“灵”的最后的努力。

但是王雄最后的挣扎还是失败了,“他的尸体被潮水冲到了岩石缝中,夹在那里,始终没有漂走。

”,王雄最终还是没有找回那让他汲汲追赶了半生的“过去”。

爱米利出身于贵族家庭,对于常人来说轻易可以得到的爱情对她来说却是那么的困难,“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父亲扼杀了爱米利拥有爱情的全部可能,已年近三十的爱米利所能做的唯有死死拽住这个夺走她一切幸福的人,可是父亲的离开将这最后一丝希望也打破了。

父亲死后,爱米利“灵”萎颓了,她剩下的只有空空的“肉”——贵族的自尊与骄傲,她也已经开始游离于社会中心之外,表现出了一些“边缘化”的倾向。

荷默的到来给爱米利带来了希望,爱米利的“灵”重又活跃起来,虽然与一个北方佬在一起不符合爱米利的贵族身份,但对孤独的惧怕让爱米利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肉”,奔向了“灵”。

然而爱米利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她渴望的爱情,面对后半生无尽的孤独以及贵族自尊的刺激,爱米利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去留住“灵”,但实际上荷默的死让她陷入了更加无尽的黑暗与孤独之中。

从此,爱米利再也没有
踏出过那所房子一步,对她来说,时间停滞在了沙多里斯上校的时代,她已经完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边缘人”。

在“灵”与“肉”的矛盾中,王雄和爱米利都是倾向于“灵”的,所不同的只是王雄的“肉”是外界强加于他的,而爱米利的“肉”是她生来便有,植根于她的生命血液中的,即使是本能地去追求“灵”,爱米利也无法摆脱“肉”的束缚,这也是她始终无法获得爱情的根源。

虽然王雄和爱米利都曾积极地去对抗命运,渴望从灵与肉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却都敌不过这可悲的命运,最终沦陷在了这个时代的边缘。

三.在死亡中解脱
这两篇小说在写作上都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开篇便强调了主人公的死亡悲剧。

更为巧合的是,小说都选取了“花”这一意象来象征死亡,因此这里通过对“花”的意象分析,来进一步解读小说中主人公的死亡命运。

“杜鹃啼血”意为“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啼血,染花血红,引人哀思。

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以杜鹃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

白先勇在这篇小说中,巧妙地以杜鹃花化用了杜鹃鸟的哀愁意象,但是又不仅仅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对杜鹃花的精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小说的凄凉意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说结尾一段对杜鹃花的描写“当我走到园子里的时候,却赫然看见那百多株杜鹃花,一球堆着一球,一片卷起一片,全部爆放开了。

好像一腔按捺不住的鲜血,猛地喷了出来,洒得一园子斑斑点点都是血红血红的,我从来没看见杜鹃花开得那样放肆、那样愤怒过。

丽儿正和一群女孩子在园子里捉迷藏,她们在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丛中穿来穿去。

女孩子们尖锐清脆的嬉笑声,在春日的晴空里,一阵紧似一阵地荡漾着。

”王雄死亡的悲剧与丽儿此刻充满生命力的笑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如鲜血一般红得刺眼的杜鹃放肆地、愤怒地绽放,仿佛是在为王雄无声地控诉这悲剧一样的无法战胜的命运。

在这里,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不仅仅是哀愁的表达,更是王雄死亡悲剧的象征。

而王雄,也在死亡中获得了解脱,他终于放下了命运加之于他的重负,随着灵魂回到了园子里,日夜浇灌着那丛杜鹃,让它们代替自己更加热烈地绽放。

从《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这个小说题目中可以知道镇上的人们用玫瑰花来祭奠爱米利,祭奠这位神秘的格里尔生家族的末代人物,并在她死后第一次走入了那幢积满灰尘的房子,发现了爱米利隐藏半生的秘密。

作为没落贵族最后的象征,爱米利承受着灵魂与肉体的纠缠孤寂地度过了一生,她为了抵抗孤独而杀死了荷默,却又因此而饱尝了孤独,其实爱米利在杀死荷默的那一瞬间便死去了,她剩下的只是一副背负着罪恶的躯壳,死亡是她解脱的唯一途径,因此当她化为人们手中祭奠的玫瑰时,才最终获得了救赎。

虽然死亡不是悲剧命运的唯一结果,但是在这两篇小说中,白先勇和福克纳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来作为人物的终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物在死亡中获得了解脱,这样的书写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人物作为时代“边缘人”的悲剧性。

《那一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和《献给爱米利的玫瑰花》这两篇小说讲述的都是在国家内战后作为个体的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并且都选择了失意的一方来描写,这样的立场和角度使得作品不仅有了一种时代的沧桑感,而且更容易展示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在书写王雄和爱米利这两位时代“边缘人”时,两位作家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时间意识,都深入挖掘了人物灵与肉的挣扎,并且都选择“花”这一意象来象征人物的死亡,展示出了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相似的悲剧命运,在作品中投射出他们所共有的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作者介绍:沈乔,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