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学期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

5.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平曲线半径:公路在平面拐弯地形成的圆弧称平曲线,圆弧的半径即为平曲线半径。

7.停车视距:为了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应是驾驶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8.耕地组织形式: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9.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10.土地整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

11.水资源: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简答题: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指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的结果,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特征:①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空间性、⑤永续利用性、⑥属性的两重性3.土地功能: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这一矛盾。

3.规划的任务是什么?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城市规划师、农业专家以及环境保护者来说都是必要的。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土地利用强度的控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等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核心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至关重要。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到农田的保护和利用,合理划分农业用地、林地和水域,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此外,还要考虑到农村的生态保护,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保护和恢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要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功能等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简化版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简化版

1. 土地开发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投入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2. 土地复垦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 土地整理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活动。

4. 土地利用计划是指管理者对未来特定期限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作出具体部署和有序安排的全过程。

5.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的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6. 土地集约度单位土地面积投人(技术、资金、劳力等)的多少便是土地利用集约度。

7. 土地利用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土地利用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对周围的土地利用产生利的影响,是为外部经济;有的土地利用会给周围的土地利用造成损害,是为外部不经济。

8. *土地利用决策土地利用决策是指在某一相互排斥的土地利用方案中作出的选择。

9. 土地利用分区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

10. 土地利用率11. 土地垦殖率12. 复种指数13. *耕地需求量预测14.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规划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的范围 15. 建设用地扩展边界16. 建设用地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范围17. 有条件建设区 18. 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9.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一项专项规划,是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利用部分的深入和具体化。

国土规划不能代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种宏观控制规划,比土地利用规划要广泛,土地利用规划附和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合理配置,即就是要最终解决用地的数量和位置。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合理组织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地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1、依规划范围和任务、内容的不同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2、按行政区域等级层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依规划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5、土地利用规划效益预测与方案的评价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1居民点用地规划2交通运输用地规划3水利工程用地规划4农业用地规划5旅游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由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由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孤立国)、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复习计划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复习计划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总体复习计划根据各位同事上报的2014年度考试计划,我公司共有12人要参加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其中报考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科目的共11人次,报考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的共8人次,报考土地估价实务基础的8人次,报考土地估价案例与报告的8人次,报考土地估价相关知识的8人次。

土地估价师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在9月份的第二个周末,考试科目共5科,分别为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估价实务基础、地估价案例与报告、土地估价相关知识。

考试成绩为3年滚动制。

土地估价师考试与资产评估师考试、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拍卖师考试不同之处是无指定的考试教材,仅有一个考试大纲,考生需要自行选择相应的考试书籍进行复习备考。

根据以上情况及以往参加土地估价师考试的经验,制定2014年度土地估价师考试的复习计划:1.分组考虑土地估价师考试各科目之间考点的差异、各科目的考试难易程度及各报考人员考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按照各考试科目分别制定对应的复习计划。

分组情况如下:2.选择复习材料土地估价师考试无指定的考试教材,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选择相应的复习书籍、习题集很重要。

根据前些年考试经验,建议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辅导与练习》、《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考点采分》及广东经济出版社的《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复习指南》上、下册。

以上资料能够较好的与考试大纲相对应,便于复习相应考点。

3.复习进度计划各小组组长与组员沟通交流后,制定出相应复习进度计划。

报公司管理部门备案。

公司管理部门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并监督。

复习计划制定后,无特殊情况,应严格按照该计划进行复习。

(详细内容见各组长编制的相关科目复习计划)。

4.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及讨论各项目组组长应定期组织全体组员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对相关知识点、考点进行必要的讨论,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答疑。

建议每二周进行一次。

5.阶段性习题测试及考前模拟考试根据已制定的复习进度计划,应定期进行阶段性习题测试,并对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并重新复习该知识点,加深记忆。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相关知识复习点5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相关知识复习点5

2014年土地估价师考试相关知识复习点5
土地储备制度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实际上是法律规范下土地使用权的调节转换机制,即由政府或委托的机构通过征购、回收等形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土地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或土地供应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放市场。

(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目前的主要步骤:
1.土地收购即城市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规划等的要求,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目标,对城市市区内拟入市的国有土地和拟征用的农用地进行统一回收、收购、置换或征用,纳入土地收购储备体系。

2.土地储备一般包括两个内容:①对收购的土地,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组织进行前期开发或再开发,包括拆迁、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即整理阶段。

②储备及其经营管理。

土地储备一般有实物储备、规划红线储备、信息储备三种形式;经营管理是指在储备期间依法将部分储备土地使用权进行出租、抵押或临时改变用途,以防止土地闲置或浪费。

3.土地出让即对已进入土地储备库的储备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市场需求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有计划地向用地单位供应土地。

(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
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目前存在很多的讨论,集中在土地储备资金的筹措、资金的管理、土地收购的范围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CH1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上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 )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

2.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对一定区域未来上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上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规划的特点:目的性、阶级性、变化性。

4.土地规划的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上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上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①上地供需综合平衡②上地利用结构优化③上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5.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CH3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类型:城市:【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T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2•小城镇的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调查农村居民点建设。

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按居住密度分为五级:(2)居民点规模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松散、人均地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髙;(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优化:(5)用地而积大、扩展迅速:(6)生产生活双重性,不利于用地分区。

4.居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优缺点:(1)卫星式: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城市过渡的阶段,是城市化的过程:缺点:占地较多。

(2)带状式:优点:沿交通要道设立,通达度好,发展迅速:缺点:发展带状受限制。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提纲

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

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

承载功能: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

居民点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

仓储功能: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所。

景观功能: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表现为舒适性和美学值。

自然保护地和风景旅游地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

总之从空间意义上,地球表面和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土地);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用(生态土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

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做到代内公平,而且要做到代际公平,这样才能使土地持续利用。

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技术经济综合措施体系。

实质上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计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1)政策性——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严肃性)(2)整体性——从国民经济角度,全部土地资源层面上选择方案(3)兼容性——多维目标之间协调,追求双赢方案(4)折衷性——不求最优,只求满意(有限理性)(5)动态性——规划是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过程,按一定的法定程序修改和完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有: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面积有限性与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永题,因此,协调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之间矛盾就构成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DOC)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重点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进一步讲:1、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时段内。

2、在数量上,对区域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预测。

3、在空间上,对区域内所有土地做出合理布局。

4、在实施上,根据数量优化、空间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实施时段与管理措施。

5、实质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在供给与需求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居名点用地的选址要求1.组织生产与生活的要求:a.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b.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m),c.水源水质条件好2.建筑要求:a.地形朝向b.水文地质条件c.土质条件d.安全条件e.节约用地条件3.卫生保健要求:a.通风舒适的环境b.位置较高c.上风上游d.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4.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3.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县级规划编制应依照一下程序:1、准备工作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基础研究4、编制规划大纲5、编制规划成果6、征求公众意见7、规划报批8、规划成果应用4.农村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式、自由式5.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6.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7.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word参考模板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word参考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试卷结构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解答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约70%《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从对《土地利用规划》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部分,其中掌握部分考点约占70%,熟悉考点约占20%、了解考点约占10%。

第一章导论【重点内容】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认识土地特性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意义及基本程序,了解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沿革和前沿动态。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掌握)二、土地的特性(掌握)三、土地功能(掌握)四、土地利用1. 土地利用的概念(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方式2. 土地的合理利用(熟悉)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学一、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1.规划的概念(掌握)2.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掌握)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动态(了解)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1. 研究对象(了解)2. 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区别(熟悉)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掌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掌握)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掌握)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掌握)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重点内容】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基本原则的含义。

第一节土地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熟悉、了解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掌握)二、区位理论1. 农业区位论(掌握)2. 工业区位论(掌握)3. 城市区位论(了解)三、持续利用理论(熟悉)四、生态经济理论(了解)五、人地协调理论(了解)六、系统工程理论(了解)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熟悉)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内容和程序,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掌握)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掌握)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掌握)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掌握)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掌握)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程序(掌握)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分析的内容,相关数据分析预测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1、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30、土地整理概念31、土地整理的特性3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5、水土保持林分类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38、城镇体系概念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42、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43、居民点布局的原则44、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概念45、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46、计算行车速度概念47、停车视距概念48、公路选线原则49、港址选择要求50、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51、地下水利用特点52、水土资源平衡概念53、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54、水库用地要求55、有效库容概念5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57、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般要求58、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59、田间道路配置要求60、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14级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复习重点

14级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复习重点

土地资源评价部分思考题:1、土地评价的目的?2、什么是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有些什么基本特性。

划分土地评价单元有哪些常用方法。

3、土地特性与土地质量的概念与关系4、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如何选择土地质量?如何评估土地质量?5、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含义?*评定土地自然适宜性等级的方法的基本思路即核心内容是比配,即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质量_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与适宜性评价结果相互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的体系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级(class)、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四级分类制。

6、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土地评价时,因子筛选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7、数据标准化过程将不同量纲的数据通过变换,变为无量纲的标准化指标。

8、确定土地评价因子权重的方法?等权重法、等差法、经验法、回归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主成分法、层次分析法9、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概念?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基本思路?10、土地经济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系?11、农用地分等的基本的思路是:在耕作制度的控制下,从作物光温潜力出发,经作物产量比系数折算成全国可比的标准粮,再测算土地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按照积分法综合成全国可比的分等数量指标。

12、农用地等别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13、农用地级别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省或县)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现实的(或实际可能的)区域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1.土地的概念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2.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4.土地利用的概念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6.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10.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11.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理论为地租和地价理论级差地租:利用较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的差别性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差别而形成的土地价格: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12.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13、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学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计算题论述题名词解释:1、土地——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水文地质、动物、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综合体。

2、土地利用——由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和人的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3、土地可利用面积——在当前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

4、土地利用集约度——在单位面积(一亩)土地上投入的技术资金、劳动力的多少。

5、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土地利用结构——在一个地区范围内用于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7、区位规律——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方进行同类活动能够获取更大的效益。

8、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

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共给与总需求。

10、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土地对于某些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11、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以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上所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12、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即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作的分析。

14、土地利用分区——依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模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土地利用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的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土地功能:生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土地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土地利用的概念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注意土地利用分类之间的转换国标分类和规划分类的转换)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学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与潜力分析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种类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性。

(一)按土地利用规划的等级层次划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①按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编制,分为五级②是国家对规划地的农业用地及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③各级规划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编制、覆盖区域内全部土地④规划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代表国家利益控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

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包括各种农用地规划(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等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部门或跨行政区界线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或单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下学期《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纲要(GIS专业用)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一、土地的功能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土地数量的有限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四、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五、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8、土地利用规划论证和规划实施六、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概念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

七、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发现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综合、优化、评价、运行、更新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一、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2核心: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3、作用: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整体性2、长期性3、战略性4、控制性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2008年批准制定:1、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2、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5、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四、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合理组织、规范监督。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需求量预测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技术方案、收集资料2、方案编制阶段: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后评价、土地供需预测与平衡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编制规划供选方案、规划方案择优与评价、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3、规划审批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评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第四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概念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通过分析可掌握:1、区域土地利用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土地利用的数量分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利用开发程度(A)、土地集约利用程度(B)、土地利用综合效益(C)四、四个指标的计算方法1、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2、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3、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100%4、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第五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及内容概念: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目标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内容: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二、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制定的依据1、“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3、本地区的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4、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对土地利用的制约三、土地利用战略的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2、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3、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对有效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土地资源,以适应我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一、土地质量评价概述及内容概述:土地质量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可分解为土地资源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质量。

土地资源质量包括土地自然资源质量和土地经济质量。

土地利用系统质量主要处决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和功能。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质量。

内容: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评价第七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一、人口预测的方法,自然增长法和劳动平衡法1、自然增长法:使用前提条件:该区域的人口按一定得比列增长且以后会平均增长下去。

此外还要预测机械增长。

2、劳动平衡法二、城市化水平预测第八章土地供需预测一、大田作物、人工饲料种植、蔬菜作物种植、果园用地需求预测(计算)见P92——96课本。

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分析预测P97--99课本。

三、建设用地利用潜力测算1、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2、城市土地建筑容积率3、城市闲置土地再利用4、城市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第九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步骤请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二、土地利用布局概念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用地在空间上的配置及其所反映的土地利用基本状况,通常用各类用地的区位表示。

三、土地利用分区概念及模式请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第三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第十章居民地用地规划一、居民点概念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二、城镇化的概念包含三层意思1、反映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

2、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

3、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

反映城市中心对乡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过程。

三、城镇化的计算方法指标四、世界城市化趋势1、开始形成世界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发达的工业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2、重要特征: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使人口和财富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3、逆城市化过程:大二次世界大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渐退居次要地位。

(郊区城市化)4、生计城市仍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的形式。

五、城镇体系化概念又称城市体系或是城市系统,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简而言之,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市集合。

)六、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概念内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好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已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七、居民点布局形式和原则四种布局形式:1、卫星式、带状式、多变形式、自由式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十一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一、路基、路肩、路面的概念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形,又分路堤、路堑、和半填挖路基。

路面:是直接承受汽车碾压的行车路面,通常是用各种坚硬材料(如沥青、水泥混凝土、碎石等)做成。

路肩:是指路面两侧路基边缘以内的地带,它是用来支持路面,临时停靠车辆和供行人步行之用。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选线原则:1、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求2、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量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且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3、要根据城镇和农村的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4、要与其他交通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要经济合理,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6、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方案择优三项指标:道路的工程造价(包括公路及其工程物的兴建)、年度运营费用、占地面积损失,具体计算见教材p191。

十二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一、水利工程用地类型1、防洪工程2、灌溉工程3、治涝工程4、水电工程5、输水工程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1、地表水的开发利用方式(1)、河流径流:无坝渠道方式、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提水(2)、当地地表径流:修水库或是蓄水池2、地下水:估算方法:降水渗入补给方法、利用调节量方法判断能否灌溉的指标:(1)温度20℃左右(2)矿化度<=1.7/L(3)盐类成分钠,钠盐类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形式:截潜流、挖水柜、打筒井和管井3、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利用方式:开发利用地下肥水进行灌溉。

三、水土资源平衡作用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十四章土地利用专项利用规划一、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概念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间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成果1、图件成果:(1)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2)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3)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4)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5)土地分级等级图(6)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2、文本成果:(1)现状经济社会调查资料、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人口规模的计算方法和依据(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方法和依据(4)村镇建设发展控制建设用地的测算方法和依据(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主要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镇建设发展控制用地和道路的布局(6)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管理办法(7)其他专题规划说明三、土地整理概念系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