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单元:第二单元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4.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归类和排列。

教学重点:1.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分类方法;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3.准备相关实验,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讲解(15分钟)1.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介绍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意义和作用;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三、实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信息的使用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可能仍存在一些概念理解不清晰的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同时,课堂实验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在化学学科中,空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2. 空气的性质: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 3. 空气的变化:湿度、温度、气压等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空气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空气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并分析环境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和变化;2.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验室用品和实验操作指导。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书籍、笔记本等;–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纸。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入空气的概念:请学生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及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复习前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运动等。

•提问学生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2. 知识讲解与探究(约15分钟)•分析空气组成:讲解空气中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的含量和作用。

•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约30分钟)•实验1:测定空气的体积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实验2:观察空气的质量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学会使用简单的装置制取氧气,并能进行氧气的检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2.氧气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制取氧气实验的操作要点。

2.氧气检验的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取氧气。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2.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检查装置气密性。

加入反应物,进行反应。

收集氧气。

检验氧气。

3.讲解氧气检验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集气瓶中有氧气。

四、课堂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五、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一节课。

七、教学反思1.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程度。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3.学生对氧气检验方法的掌握程度。

一、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有哪些气体?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使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使用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氯酸钾加热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

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规程、安全操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4. 实验四:二氧化碳的制备与检验三、教学过程1. 实验一:观察水的沸腾(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了解水的沸点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等。

②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③ 观察并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沸腾现象,同时测量沸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水沸点的因素。

(3)实验注意事项:① 加热时要用石棉网,防止烧杯直接接触酒精灯。

② 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碱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胶头滴管、指示剂、酸碱溶液等。

② 将酸碱溶液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加入适量指示剂。

③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指示剂的变化,记录中和点。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滴加溶液的速度,避免反应过快。

②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防止液体溅出。

3. 实验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实验原理:通过观察金属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现象,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其防护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准备实验器材:金属片、试管、电解质溶液、防护剂等。

② 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试管中,加入适量电解质溶液。

③ 观察金属片的腐蚀现象,记录腐蚀程度。

④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方法。

(3)实验注意事项:① 要注意金属片的选择,避免活性差异过大。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化学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化学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2024年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2024年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2024年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

(2)理解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3)掌握元素的概念及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4)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

(2)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3)元素的概念及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4)物质的分类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1)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2)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知识,如:分子、原子、元素的定义,物质的分类等。

(2)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作用力(2)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分子间作用力。

3.学习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1)讲解原子的构成,引入原子核和电子的概念。

(2)通过动画或实验,展示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4.学习元素的概念及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讲解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5.学习物质的分类及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讲解物质的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

(2)介绍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氧气、氢气、水、金属等。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结合实验和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

3.通过实例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优秀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知识概要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3. 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4.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5.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与写法二、核心内容1. 物质的分类及区别2. 元素、离子和分子的概念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意义4.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平衡反应三、学习目标1. 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2. 能够理解离子和分子的区别3. 能够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4. 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四、学习方法1. 复习重点知识点,重点理解和记忆关键概念2. 多做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3. 与同学互相讨论,相互学习交流五、任务安排1. 自主学习阶段:预习教材,复习重点知识点2. 巩固练习阶段: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3. 合作探究阶段:分组讨论解答难题4. 总结反思阶段:整理学习笔记,反思学习过程六、课堂实施1. 复习核心知识点,解答疑问2. 进行练习题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3. 小组合作讨论解答难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4.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七、作业布置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2.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八、复习方法1. 查阅相关资料,复习重点知识点2. 整理笔记,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3. 与同学讨论,互相学习交流九、学习效果检测1.期中考试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考查2.及时纠正并整理错题,查漏补缺3.复习总结,为期末考试做准备【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章教案教案及反思

初三化学第二章教案教案及反思

初三化学第二章教案教案及反思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面对大多数同学,同时留意培育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同学都得到进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二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初三化学第二章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力量培育]: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同学熟悉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学问的学习,让同学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亲热相关。

教学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力量的培育,离子的形成过程。

培育同学的微观想象力量和推导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①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②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③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新课引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除了分子和原子以外,还有一种粒子是离子。

什么是离子?它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争论原子的结构。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

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叙述]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不同的运动区域叫电子层。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此向外类推,分别叫二、三、同学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子和原子同学倾听留意想象集中精力,乐观思索复习巩固旧学问通过设问,激发求知欲这方面的学问同学缺乏,老师讲解要具体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共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共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单元教案[新授课]第周授课人:课题1 空气(第5课题)情境导入:1、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2、学生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合作探究:1、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归纳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变式训练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归纳总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二、能力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和总结物质的性质。

2. 能够区分和描述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并能够做简单的鉴别。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30分钟)1. 实验一:物质的三态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师演示 + 学生操作)2. 实验二: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学生实验)3. 实验三: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小组讨论)三、讲解(10分钟)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引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概念。

四、练习(15分钟)配合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反思范本: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生动有趣,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探究环节中,一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有些困难,需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指导。

在讲解环节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内容过于抽象和深奥。

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下节课要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及其原子序数。

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2.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盐酸等
3. 备课资料:元素周期表、化学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和实验:通过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方法,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3. 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性,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实验报告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
1. 实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和辅导。

2.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实验小组活动,培养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查阅化学相关书籍和资料,拓展化学知识。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主题:第二单元——物质的结构时间:40分钟教材:《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 讲解物质的结构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介绍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2. 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3. 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4. 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及其基本单位:原子和分子;2.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元素的构成;3.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4. 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结构是什么,如何构成的,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

二、讲解物质的结构及其基本单位(10分钟)1. 物质的结构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2.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3. 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性质。

三、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10分钟)1. 讲解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质子数;2. 介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3.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规律。

四、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0分钟)1. 讲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定义和区别;2. 通过实验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同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表现。

五、总结和延伸(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留下一些延伸问题供学生自主探究。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介绠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原子、分子和元素周期表等概念。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探求欲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促进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全面认识。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试讲第2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单质和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加深理解。

3. 课堂互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物质,分析其性质和分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试讲教案
【教案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化学元素的重要性及分类
2.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使用
3.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第二单元内容
2. PowerPoint课件
3. 实验材料:不同元素的样本和元素周期表
4. 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像和动画展示不同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元素是什么?元素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学习元素的分类(10分钟)
1. 展示元素周期表,解释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律规律。

2. 讲解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及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三、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15分钟)
1. 讲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及常见元素符号的含义。

2. 展示化学式的表示形式及其意义。

3. 让学生练习编写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四、实验环节(15分钟)
1. 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元素的实验现象。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元素的性质和分类。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元素的重要性和分类。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元素的丰富世界。

【教学反思】
本次试讲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及其分类规律,通过图像、动画和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接受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实验和思考能力。

同时,需要及时总结和引导学生拓展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科学的发展历程
2. 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常见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实验器材
2. 讲义和练习题
3. 示范实验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介绍科学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与讨论(30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所决定的。

2. 介绍常见物质如水、盐、铁等的性质,并讨论其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进行示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记录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化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 科学的发展历程
2. 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常见物质的性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氧气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
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Q: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强调现象是肉眼看得
到的!)
文字表达式:
碳(C )+ 氧气(O 2)点燃——→二氧化碳(CO 2
)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铁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 ) + 氧气(O 2)点燃——→四氧化三铁(Fe 3O 4
)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
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区别白烟和白雾) 文字表达式:
磷(P )+ 氧气(O 2)点燃——→ 五氧化二磷(P 2O 5
)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 氧气(O 2)点燃——→
氧化镁(MgO ) (5)硫在氧气中燃烧(黄色固体)
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文字表达式:硫(S) + 氧气(O
2)点燃
——→二氧化硫(SO2)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变一)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

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

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

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

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

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课堂检测】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灯泡发光②石蜡熔化③石蜡燃烧④光合作用⑤动植物的呼吸
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

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硫是一种色的固体,它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火焰,生成一种有气味的气体。

4.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碳在氧气中燃烧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5.用符合题目要求的序号填空:
①氧气②氮气③二氧化碳④二氧化硫⑤五氧化二磷⑥四氧化三铁(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是
(2)有刺激性气味并且污染空气的气体是
(3)属于黑色固体的是
(4)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5)属于白色固体的是
6、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水→氢气+氧气
B、氢气+氧气→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7.下列四种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8.下列变化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汽油燃烧
9.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
10.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
1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白磷
B.木炭
C.硫
D.铁丝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13.关于木炭和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B.都是化合反应
C.都是氧化反应
D.生成物都是气体
14.鉴别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观察气体的颜色
B.闻气体的气味
C.插入带火星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
课题3 制取氧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