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语构式“我可能V了假N”
“V上N了”结构研究——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V上N了”结构研究——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现代汉语中,“V上N了”结构十分常见,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完成,还可以表示一个状态的到来。
然而,对于许多外国学习者来说,学习这个结构仍然是一个难点。
因此,通过构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二、选题的研究问题和目标本论文旨在探讨“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和应用以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V上N了”结构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 “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和语用功能有哪些?3. “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是什么?4. 构式理论在“V上N了”结构的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研究目标包括:1. 系统地阐述“V上N了”结构在汉语中的地位、特点和语法属性;2. 探讨“V上N了”结构在语用上的功能和实现方式;3. 分析“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度及非母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4. 基于构式理论探究在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习者掌握“V上N了”结构。
三、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对“V上N了”结构的概念、特点、构式属性、语用功能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
实证研究将通过调查问卷、语料库和实验等形式,获取对“V上N了”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论文进度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问题和目标1.3 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第二章:“V上N了”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1 “V上N了”结构的定义和简介2.2 “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2.3 “V上N了”结构的语用功能第三章:“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3.1 “V上N了”结构的难度分析3.2 非母语学习者掌握“V上N了”结构的认知机制第四章: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1 构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4.2 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3 构式教学实例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建议与展望参考文献计划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
“小V一下”的构式鉴定及形成动因
“小V一下”的构式鉴定及形成动因“小V一下”的构式是“对动作的主观尝试性弱化”,体现出“非正式性、礼貌性、维护面子”等语用功能。
“小V一下”构式的形成机制是“小V”和“V一下”两者在结构形式上截搭,语义上糅合,受其内部构件之间互动的影响。
同时,受韵律作用、主观化和网络语言环境所推动。
标签:“小V一下” 构式机制动因一、引言近年来,网络和生活中流行着这样一种新型的口语表达式:“小V一下”。
例如:(1)回来后大家小聚一下,各自看看相互买的书,颇为感谢那位不坚持原则的老人。
(2)又想起崔郊的这首诗,小感叹一下,世界每天一更新。
(3)我想我内心的阴暗面还没有渗出我的脸,只是偶尔小爆发一下。
由于“小V一下”是一种新型的口语表达,因此,学界对其研究的成果很少。
对于该结构的专门性研究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对于其构式中的部分成分进行分析,如相原茂[1]等(1984)、邵敬敏[2](2009)、蒋湘平[3](2015)等等。
本文拟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小V一下”表达式,对其进行构式鉴定并探究其形成的机制及动因。
二、“小V一下”的构式鉴定构式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Goldberg[4](1995)对构式的经典定义是: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且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时,C是一个构式。
Goldberg[5](2006)对于构式的最新界定是:后天习得的形式与功能之间规约的匹配关系,包括词素词、习语部分的或完整的短语类型。
这就是说,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其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均可称之为构式。
具体到“小V 一下”表达式,我们认为它的意义并不是该结构内部成分的简单相加,它表示的是对主体动作行为上动量、时量或程度的主观尝试性弱化。
从语用功能上看,“小V一下”表达式表现了说话人话语的非正式性,同时也符合了话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一定程度上是“面子理论”中的一种保护性策略。
网络流行用语浅析
网络流行用语浅析摘要:网络流行用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网络用语在构词方面主要采用了同音异义、同构异义、准词缀等构词模因和移用等语用模因手法生成新词。
这种模因成词模式主要句法苟能是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网络流行用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是仿拟、谐音双关、飞白、移用。
关键词:网络用语;构词;句法功能;修辞网络是大众传媒的生力军,自它出现以后,信息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它的出现也对传统媒体运作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
及时性、交互性、大容量等都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它出现后与传统媒体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各种媒体的资讯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网络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社会网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
从话语权方面来看,传统媒体依靠印刷术和电子技术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受众一般只是单向接受,没有对等的话语表达权利。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话语权垄断的壁垒,为普罗大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新舞台,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和多元的利益诉求往往在这里产生碰撞,一旦形成共识就会成为舆论的洪流,成为一种新社会文化现象。
同其他媒体一样,网络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只是网络比其他媒体在时事反映方面更迅疾、更方便。
一旦出现某种社会热点,网民们就会敏锐地捕捉到这种社会热点,并用一些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来反映这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借助网络的力量,这种独特的网络用语就会短时间内成为网民的热词,有些热词会跳出网络媒体向其他媒体渗透并成为新的社会流行用语。
网络流行用语是当下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利用模因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网络流行用语的结构特点语法功能和修辞特点。
1 网络流行语的结构特点1.1模因理论在网络流行语生成中的应用。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是仿基因一词而来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基本单位。
网络新兴构式“V了个寂寞”研究
2022/1上网络新兴构式“V 了个寂寞”研究阴黄霞摘要:“V 了个寂寞”构式在当下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较为常见,尤其在网络语境下,“V 了个寂寞”作为一种新兴构式被广泛运用于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题和评论中。
文章采用语料分析法和描写法,从构式理论和模因论出发对“V 了个寂寞”进行研究,分析其结构、语义来源及特征和生成及传播机制。
关键词:“V 了个寂寞”构式构式理论语义特征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网络新兴构式‘V 了个寂寞’研究”(项目编号:2020XKT659)。
在近年来的语言学研究文献中,“构式”概念的运用越来越流行。
关于“构式”的内涵,宏观层次上可以泛指语素、词、短语、句子、句式等任一语言表达式。
微观层次上则特指一些比较特殊的研究对象,例如惯用语、习语、成语、特殊句式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很多网络流行语也不断产生,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都可以形成网络流行语。
本文主要研究“V 了个寂寞”这一新兴构式流行语。
这一流行语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固定模式,即“……了个寂寞”,另一部分可以被其他同性成分替代,比如“看”这一动词可以换成“听、哭、吃”等一系列动词。
显然,这一构式跟常规的结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本文拟从结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V 了个寂寞”构式的部件分析“V 了个寂寞”构式中的常项。
一、“了”的意义及功能。
“了”在现代汉语语法里被称作“助词”,因其跟动词所表示的时间有关系,并且所处的位置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
若“了”分布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则对整个句子的其他语法成分产生限制和影响。
对于此时“了”的意义和用法,学界有“实现”说、“完成”说、“完成时态”说、“完成整体”说、“界变”说、“达成”说、“过程转换”说等诸多解释,无论大家的界定具体如何,都体现“了”单一的“完成”义,这个“完成”指向句中的动作的完成。
例如:1.《天赐的声音》:合伙人开场秀,歌手唱了个寂寞,太惨了(微博)2.涨了个寂寞!比特币疑似被庄家控盘,境外交易平台“暗箱操作”(微博)在“V 了个寂寞”这个构式中,“了”位于句中,附着在动作行为之后,帮助动词实现“已然”的语法意义。
辩证看待网络用语
• 弊:(1)
词语的使用方面 有部分网虫们一味追求个性简洁,导致一些网络语 言辞不达义,晦涩难懂,经常造成误会,出现交流障碍 随意地使用同音词进 行替代使用外文缩写使用表情符号和数字谐音等,也使得表达牵强附会,理 解出现障碍 (2) 语法规范方面零语值话语的高频率出现和无厘头格式的大量使用, 对语法规范有不利的影响 (3) 语言内容方面 网络语言存在一些粗话脏话等不文明用语,不利于网 络文明的建设 (4) 部分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冲击 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语 言不文明语言被中学生盲目崇拜,在学习中滥用,对中学语文有不好的影响 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网络语言,已经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1) (2) (3) (4) (5) (6) (7) 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 网络语言具有新奇性 网络语言还幽默诙谐,具有趣味性 网络语言还具有口语化特征 网络语言具有地域化特征 网络语言还具有随意性不规范化的特点
2006-2010年各知名网站发布的年度网络热词及比较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
屌丝逆袭
•屌丝也叫吊丝,是最新网络流行词语,“屌丝”自称以又穷又矮又多挫折为特点的苦B青年
。屌丝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后来这词语在互联网中运用很广。
•逆袭:网游常用语,区别于正常的由玩家向NPC(非玩家角色)发动攻击的方式,逆袭是指
NPC向玩家聚集的城市或基地等地发动的进攻.这类进攻通常是在特定时间作为节日活动或 日常活动等存在,并以丰厚的奖励吸引玩家参与防御行动。
,亲切感有增无减。
猎奇心态:“Orz”图示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被事情击垮跪在地上的样子,用来形容被事情
击败或很郁闷的样子。
掩饰心态:“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表达一种说话时底气不足﹑规避搪塞的心态。
“我可能V了假N”构式分析
&学教育2。
胃“我可能V了假N”构式分析®炎岭待内容摘要:“我可能V了假N”为2017年网络流行语,经不断发展成为流行构式。
本文通过搜集分析BCC语料 库、微博、微信等大量语料,对“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中的变项和常项构件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假”的特殊含 义及用法。
同时,本文对该构式进行了语义解读和语用分析。
另外,本文对该构式流行的动因进行了一定探讨,得出其主要动因为强势模因、社会文化、大众心理、互联网环境等四方面作用。
关键词:构式“假”语义语用动因2017年1月,“我可能V了假N”系列语句出现并迅速蹿红于网络,成为2017年网络流行语之一。
关于 其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来自 电竞圈用语,玩CSGO的队员们喜欢 喝酒,比赛发挥不好便将失败归因 于酒,吐槽道“我可能喝了假酒”“假 酒害人”。
二说来自央视网新闻报 道,俄罗斯不法商家将含有酒精的 个人洗涤用品制成假酒进行贩卖,导致多人因此中毒甚至死亡,“我可 能喝了假酒”应运而生。
随后,纽约 高中中文试卷太难引发热议产生的 “我可能学了假中文”、高校期末考 试期间流传出来的“我可能复习了 假书”等使得该系列语句广为传播 并流行。
本文基于G〇ldberg(2006 )对“构 式”所下定义,认为“我可能V了假 N”的意义并不是“我可能”“V了”“假N”几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形 式和功能的配对,因此属于流行构 式。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一构式中的 常项与变项,并对该构式的语义特 征、语用功能及流行动因作进一步 探究。
—我可能V了假N”中的构件(一)构式的变项观察收集所得语料,笔者发现,变项“V”一般由单音节动词构成,“V”与“了”构成双音节音段,符合 汉语音节节奏整齐的特点和汉民族 的审美心理。
另有少部分由双音节 动词构成。
同时,动态助词“了”表 示动作的完成,因而变项“V”一般 为具有动作性的动词。
变项“N”一般是单音节或双音 节名词,也可以是两个音节以上的 短语。
“我可能V了假N”的语义、结构演变及流行机制探究
2017.08语言应用研究一、引言从2017年年初以来,“我可能V了假N”这一构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从起初的“我可能喝了假酒”到“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再到“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等等,“假”字无处不在。
任何事情,如果你找不到原因,均可以将“黑锅”甩给一个“假”的人或物。
本文主要利用媒体语料,探究“我可能V了假N”构式的起源、语义和结构变化及流行机制。
二、“我可能V了假N”的起源及发展关于“我可能V了假N”的起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电子游戏界,玩CSGO的网友在游戏结果不理想时经常用“我可能喝了假酒”作为挡箭牌;二是源于一则俄罗斯假酒饮料致死72人的新闻,该新闻受到国内网友的广泛关注,“我可能喝了假酒”便应运而生。
后来有网友爆料,他在西安看到了假的兵马俑,还附有照片。
随后“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便在网络上活跃起来。
真正使“我可能V了假N”构式广泛传播的,是2017年1月正值高校期末考试期间流行的一组表情包,该表情包深得广大学子之心,被热情转发,“我可能V了假N”,成为2017年首个网络流行语。
(1)做纽约高中中文题,我可能学了假汉语。
(《深圳都市报》2017年1月16日)(2)我可能过了一个“假”寒假?(《南方日报》2017年2月13日)(3)我可能经历了一场假春运。
(人民网 2017年2月21日)例(1)用“我可能V了假N”构式表达出网友们在看到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试卷之后的惊讶之感,由于试卷中的不少词汇网友们不甚了解,故觉得自己学了“假汉语”。
例(2)表达了学生们因在寒假中就开始学习而没有得到应有放松的不满之情,也体现出媒体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们的同情。
例(3)体现了今年的春运不再像以前那样人潮涌动、拥挤不堪,而是“峰高不显,人多不乱”。
三、“假”语义特征演变及原因《说文解字》和《辞海》对“假”的解释为“假,非真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假”的释义为“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与‘真’相对)”。
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的语篇考察
“ 公众号 ” “ 微信 ” “ 地 铁 ”。 经 过 分 析 ,笔 者 认 为 流 行 语 “ 我 可 能V 了假 N ”中的 “ 假 ” 已经 没 有 它 原 本 的 实 在 意
语 言应 用研 究
我 可能V 了1 段 N ’ ’ 的语 篇考察 网络流 行语 “
口邓 惠
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互联 网进入人们 的生活以后 ,网络语 言应运而生,它是语 言在 网络环境下的一种 变体。2 0 1 6 年末2 0 1 7 年初,
网络流行语 “ 我可能V 了假 N ”如 雨后春 笋般地 出现在各种 网络语言环境 中,并且产生各种 变体 。与此 同时,它也快速进入
人们 的 日常生活中而且被广泛运用。本文主要探 讨 “ 我可能V 了假N ”这一流行语 句的来源和它的语篇语义及其特征。
关键词: “ 我可能V 了假N ” 语义关系 语用功能
一
、
引言
等 。在 经 过 万 千 学 子 的频 频 转 发 后 , “ 我 可 能V 了假 N ”成
0 1 7 年 的 第 一个 网络 流行 用 语 。 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 网 络 的 普 及 、新 事 物 的 更 迭 , 网 络 为 2
( 一) “ 我 可 能V 了假N ”的 前后 项 及 构成
子 ” 。例 ( 9 ) 中 因 为事 件 “ 看 电视 怎 么换 台都 是春 晚 ” ,
从“可能v了(个)假N”说预期的偏离
从“#能V %('))N”+预期的偏离□杨洋摘要:“可能(了(个)假N”从年初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且于春节期间在网络上高频出现。
本文从分析进入构式的N的条件入手,在大量用例中归纳出偏离预期的构式意义。
关键词:可能(了(个)假N;构式;预期今年1月14日开始,网上疯传美国纽约中学的一张中文试卷,试卷的难度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试卷上的许多题目就连中国人也不知道答案,美国的中文教师竟然给学生出这样的卷子,让无数网友惊呼“我可能学了假中文”、“我感觉自己上了十几年的假语文课”、“我可能是假中国人”。
由于正值春节假期,“可能% 了(个)假N”中“假”的这一新用法在网络上被迅速发酵,我们收集到如下标题的帖子(以下例子均来源于网络)*(1) 我可能来的是假英国文章介绍作者眼见的遍地中国元素的英国某地,没想到自己为体验异域风情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英国,居然感觉置身自己的国度。
(2) 寻鸡舞龙?!我可能过了一个假年文章介绍了作者参加的一个由某语言机构外教举办的中国新年聚会。
在聚会中为了迎合中国鸡年主题,外教设计了“寻鸡舞龙”的环节,这种创新出乎意料。
(3) 汽修工$我可能回了一个假家,我可能有一 个假妈帖子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主人公回家过年,因熬夜晚起、不做家务、总看手机而被爸妈“嫌弃”,过年回家深得妈妈娇惯的憧憬和被要求不能“坐享其成”的现实差距巨大。
(4) 我可能拍了假的全家福这是一个图片帖子,展示了许多特别的家庭合影,照片中的孩子多不情愿或被恶搞摆拍,与传统“全家福”的正襟危坐形成反差。
(5) 我可能去了假的星巴克,咖F师竟然是机器人!文章指出星巴克的经营理念是通过咖啡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美国加州一咖啡厅竟然用机器人代替真正的咖啡师,超乎作者想象,体验很愉快。
(6) 我可能学了假法语帖子介绍了法语中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突出了作者如今所接触到的法语和学习之初理解的法语 不一样,随着学习的深人作者体会到了法语的玄妙。
“我可能V假的N”自媒体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
“我可能V假的N”自媒体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模因由基因派生出来,模因论是道金斯1976年借鉴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创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解释语言进化现象,特别是流行语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语言模因复制有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
在自媒体的大语境下,人们通过记忆减法同化和记忆了“我可能V假的N”模因,并对其进行变异后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它。
“我可能V假的N”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复制忠实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因而成为了强势模因。
利用其强感染力,普通网民发起的热门话题,商业性目的传播者展开的病毒式营销,促进了它的传播。
标签:流行语模因论自媒体传播一、引言越来越多的流行语是通过网络而衍生出来的,其中一些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自媒体具有個体化、自主性、多样化、高速性的特征[1](宋全成,2015),信息发布者、传播者和受众往往是个人。
自媒体信息发布之后,有些用户的个性化语言,在恰当的社会语境下,借助网络快速地得到传播,成为强势模因,而成为社会化用语,即流行语。
模因论是最近十年内在国内人文社科,特别是语言学领域盛行起来的一种语言分析理论,它为研究语言的进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17年7月,《齐鲁晚报》利用360搜索,依照词语在论坛、网站、社交媒体出现及使用频率,对2017年上半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盘点,“我可能V假的N”入选2017年上半年10大网络流行语,其中“V”一般是动词过去时态,“N”是表示说话者经历的名词。
本文结合模因论,探讨流行语“我可能V假的N”的产生、发展等进化过程,分析其从弱势模因成为强势模因的过程。
在研究流行语的生发过程中,透过语言模因研究其传播规律,可以在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因而具有实际意义。
二、模因论与自媒体流行语道金斯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推崇者,他根据基因(gene)创造出模因(meme)。
模因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里。
道金斯说过,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2]。
语言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以“我可能XX了假XX”为例
二、网络流行语“我可能 XX 了假 XX”的兴起与 结构
“我可能 XX 了假 XX”网络流行语句式,起源于“我 可能喝了假酒”,因为一套“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的表 情包走红网络,并成为 2017 年第一个引爆网络的流行语。 2017 年 1 月,网友的空间朋友圈以及微博等公共社交平 台被一套“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的表情包刷屏了。
收稿日期:2019-01-09 作者简介:彭舒瑶(1992—),女,陕西宝鸡人,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跨语言文化研究专业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网络语“我可能X了假Y”探析
2017.04语网络语“我可能X了假Y”探析○吴 虹摘 要:2017年首个网络流行语“我可能X了假Y”在各个社交媒体得到广泛使用,微信、微博等发布的“我可能X了假Y”就不计其数。
比如“我可能画了假重点”“我可能考了假试卷”“我可能交了个假男朋友”“我可能发了假微信”“我可能放了假假”“我可能是假人”,等等。
文章结合相关语料,考察结构“我可能V了假Y”中的X、Y的语法性质,“我可能X了假Y”结构的构式义,最后,探讨了结构“我可能X了假Y”传播的动因及模因论。
关键词:构式义 动因 语用否定 反预期 模因论引言2017年首个网络流行语“我可能X了假Y”在各个社交媒体得到广泛使用,微信、微博等发布的“我可能X了假Y”就不计其数。
比如“我可能画了假重点”“我可能考了假试卷”“我可能交了个假男朋友”“我可能发了假微信”“我可能放了假假”“我可能是假人”,等等,笔者对于网络语“我可能X了假Y”流行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表示好奇,同时希望能分析出“我可能X了假Y”结构的构式义。
本文例句均出自微信公众号文章,笔者将结合相关语料,考察结构“我可能X了假Y”中的X、Y的语法性质,“我可能X了假Y”结构的构式义,最后,探讨了结构“我可能X了假Y”传播的动因及模因论。
一、“我可能X了假Y”来源一句“我可能X了假Y”打响了2017网络流行语第一炮,此结构可用于和自己预期不一样的情况。
“我可能X了假Y”的原型是“我可能喝了假酒”,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电竞圈玩反恐精英CSGO的“酒鬼们”,只要在游戏上发挥失例,就会吐槽自己喝了“假酒”,并痛斥“假酒害人”。
另一个来源,是2016年底,在西伯利亚有人因为喜欢喝酒又没钱,假酒真喝,用含甲醇的沐浴露解馋致死。
于是在我国网友为他们默哀的同时,“我可能喝了假酒”这句话也被广泛使用。
而后在西安的一处景点,披着七彩外衣的假兵马俑被吐槽“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X、Y的范围。
从构式中的压制观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
从构式中的压制观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李卫卫(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传统汉语基础上变异了的语言现象。
其特殊性、边缘性致使我们不尽能从传统的语言规范上对其识解,这促使认知语言学提出“构式中的压制观”,即运用压制或控制手段调变构式中不合理的语言使用,使结构与语义协同,进而获得合理的语用认知解读。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语言变异; 压制观; 认知解读[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8-0022-02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巨大的网络和现实社会,并已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进入21世纪,韩流、马甲、被就业、高富帅、土豪、女汉子、小鲜肉等的不断涌现,使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新时代思想的重要格式。
这些语言活用现象被传统语法视为边缘或异质语言现象,很难从规范的语法规则对其识解。
社会语言学用“语言与社会共变”来解释这种新构式的不断涌现,但忽略了“人”这一因素。
人总是通过思维与现实的结合,以特定的方式对社会现象作出自觉的有意识的响应,网络用语便是其一。
它形成于人们对现实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所以研究新构式时还应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立足于构式的压制观,对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活用现象作出相应的描述和解释。
一、构式中的压制现象Goldberg定义构式为“形式和意义的对子”,“而且形式和意义的一些方面不能从这个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完全推知”[1]4。
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构式语法学家主张,构式是语言心智表征的基本单位。
而我们从构式中所得到的语义是对构式这个有机整体经过心智运作后得到的正确识解。
De Swart曾定义“压制”:由解决(语义)冲突的需要引起的、取决于因隐性句法环境须做另样解释的机制。
[2]360王寅先生进一步解释:当词汇义与构式义发生“语义冲突”或两者不兼容或误配时,此时潜在性句法环境就会产生一个“压制因子”,它会对词汇义产生强制性影响。
“V了和没V一样”格式的语义浅析
“V了和没V一样”格式的语义浅析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
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标签:“V了和没V一样” 语义自足格式影响邹韶华先生(2003)把“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分析为“同形异指”现象的“褒指”和“贬指”,即:A.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新。
B.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脏。
A是褒指,B是贬指。
所谓“褒指”和“贬指”也就是同一语言片段具有褒贬对立的不同含义。
这种含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说出来的部分”(吕叔湘《歧义类例》,《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该文也指出了这种情况与动词的性质有关,如“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就很难对它加上褒贬对立的言外之义。
邹先生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
而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到底与动词有怎样的联系,是否与句子的其他成分也同样有联系。
这种格式在语义上的自足性如何,如果语义上不自足,产生不自足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格式语义自足性考察(一)语义上自足的情况(1)这儿的蚊子叮了和没叮一样。
该句在语义上是自足的,因为蚊子叮咬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取血液,引起皮肤红肿,而且有瘙痒的感觉。
而说“叮了”和“没叮”一样,说明这里的蚊子是不具备产生这种后果的能力的。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获得其他的解释,可以说该句从语义上来说是自足的,不会引起歧义。
(2)这个灯安了和没安一样。
该句的语义也是自足的,因为安灯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照明。
而说安了和没安一样,说明这个灯或是由于功率不够,或是由于自身损坏等原因,不能得到安装它时所预期的结果。
“V也V了”构式研究及偏误分析
“V也V了”构式研究及偏误分析“V也V了”构式研究及偏误分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一种常见的构式“V也V了”的语法特点和使用偏误。
通过对这一构式的分析,可以增进对于语言现象的理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一、引言“V也V了”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结构构式,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再次发生,常用于表达强调、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本文就对其构式与使用偏误进行深入研究。
二、构式特点1. 结构及语法功能“V也V了”由动词V和助词也、了构成。
其中,助词“也”用于表示再次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助词“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
整个构式作为谓语动词短语,在句中起到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
例如: 他昨天晚上睡觉睡到半夜,醒了之后又睡着,一连睡了三个小时,睡得真是神疲力尽、精疲力竭了。
2. 语义特点“V也V了”构式常用于表达动作或状态的再次发生,强调其重复性或连续性。
此外,该构式还可用于表达一种悔恨、失望或愤怒等情绪。
例如: 当时我碰到了老师,差点儿忘了递上作业,回家想起来时,心里真是V了。
三、使用偏误分析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时会出现对“V也V了”构式的错误使用。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1. 动词形式错误有时,使用者会在“V也V了”构式中选择错误的动词形式。
应注意,该构式中的动词应为原形,而非词性变化后的形式。
例如: 他昨天玩得很高兴,玩累了之后又继续v。
2. 动作或状态重复错误有时,误以为构式中的动作或状态需完全相同,因而导致重复错误。
实际上,该构式在动作或状态的重复上并没有严格要求,只要能准确传达再次发生的含义即可。
例如: 她先生生气了,生气了之后又生气。
3. 助词使用错误该构式中的“助词也”和“助词了”在使用时应当准确。
例如: 他在家睡了一会,睡了又睡了一个小时。
四、结论通过对“V也V了”构式的研究与偏误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构式在表达语气强调,动作或状态再次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
然而,实际使用中也常出现形式错误或语义偏误。
“V都V了”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
“V都V了〞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该构造的构成为都字前后两个V 同形同义,第二个V 是第一个V 的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边,它们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如来、走、去、做、买、吃、讲、死、分等等,而双音节动词比例较少. 在V 都V了中,两个动词所承载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从语音上来看,第一个V 应该重读,主要表示出实意,而第二个V 在语义上有一定的泛化趋势,更接近于名词,语音上轻读; 都在语音上则表现为轻音化.学术界专门针对V 都V 了构造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 并且他们多从传统句法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以为它是主从型的一主多谓句, 都前后的动词构成两个谓语段,动作重复的作用在于加强动作的气力和加强句子的语气(陈建明,1986);或者单独把该句式提取出来研究,侧重其内部成分以及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综上,对该构式的研究是缺乏够的. 作为V 副VP 构造中典型的成员之一,对该构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体系较多,但其核心观点都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basic unit)是构式,而构式则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and meaning)(Goldberg,1995;Jackendoff,1997;Kay Fillmore, 1999).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为:假设讲,C 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 C 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根据该定义,但凡构式,无论简单或复杂,都有自个独立的形式、语义或功能.也即它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这里的不可预测性指的是我们无法用常规的语法规则和意义构成规则来解释这一表示出式的构成和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构造称之为构式.本文以为V 都V 了是一个半固定半开放的构式(construction),它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具有独立于其组成部分的构式意义,不能由各组成成分简单相加推知.三、V都V了的构式鉴定(一)副词都的语义研究V 都V 了中的都,是当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高频副词.(当代汉语词典〕给都的最早义项是表示总括,其所总括的详细对象一般都位于都的前面. 如:你讲话、走路、态度、行为都变了. 来去都自由. 周家的人都很和气的. (汉语八百词〕也指出, 都总括的对象有时也放在后面,如:你都看见谁了? 都讲了些什么?吕叔湘先生则以为都有总括全部、甚至、已经等几个义项,但是这一点也并没有达成共鸣.很多学者以为都还有一个义项是表示强调,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实际的语料中,我们发现那些表示所谓强调意义的都,几乎都出如今V 都VP了、V 都VC 了、都了等格式中,即几乎都与了一起出如今句子中. 如:(4)比赛输都输了,如今抱怨又有什么用呢?(5)他急躁地讲: 孩子死都死了,哭有啥用呢?再哭,也活不了哪.(6)碎都碎了,修也修不好了.很明显,在这几个例子中,用输都输了、死都死了、碎都碎了对输了、死了、碎了这些既定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进行强调.但是这里的强调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从这一格式的构成来看,动词以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边,而动词的重叠本来就是表示出强调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该格式末带上一个语助词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综上所述,由于该构造的构成方式本身就能具体表现出出强调的意义,能表示出讲话人的语气和某种主观情绪(如愤怒、懊悔、委屈服从、无奈).因而本文以为, 都归根到底只要表示总括这一义项,后来由于经常与助词了一起出现,并且该格式整体总是能表示出出一种强调的语气和强烈的主观感情, 而长期的高频(highfrequence)使用就使这种格式固定(entrenched) 下来了,最终构成了一种构式,拥有自个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独立于其组成成分. 至于很多学者以为都有表示强调或者已经这些意义,作者以为这些意义其实都应该归结于都所在的各个构式(即都的这些意义是其构式赋予的),而非华而不实的副词都.(二) V 都V 了的构式证明再来看下例:(7)胡闹,(房子)盖都盖了,难道还想拆掉?在这句话中,房子盖都盖了强调盖房子这一动作的结束与完成,同时表示出出一种事已既成,无可挽回,只要让步接受,不必再施行什么不必要的行为的意思. 那么看华而不实的组成成分,能否能够仅从这一表示出的构成成分中就能得出这一意义呢?首先不能从华而不实的动词词组中得出, 盖房子只是客观描绘叙述一个动作的发生,并不能表示完成和结束的意义. 从上面分析得知,也不能从副词都得出来. 也许有人以为了用在动词后可表示完成意义,但是固然它能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它却无法表示出出讲话者事已既成,由此不能或者不必施行某种行为或产生某种结果的妥协和劝阻意义(这里的意义不仅包括语义信息,还包括语用信息). 不然能够直接讲:(房子)盖了,难道还想拆掉?所以该构造具有独特的、其他构造所没有的意义,并且该格式所表示出的语义并不能从格式本身的组成成分推导出来, 即它具有不可推导性(unpredictability),符合一个构式的定义,由于在一个构式里,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一定能得出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四、V都V了的构式义分析总的讲来,该构式的基本语义是:强调V 所指陈事件的完成和结束,即事情已然成定局同时该构式能表示出丰富的语用信息,如奉劝、强调、反预期性、妥协、责备等等.在构式语法中,语义和语用并没有明确的分界限,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V 都V 了所表示出的语义总共能够概括成为下面两方面:(一)劝讲义(妥协义)该构式的使用表示出了讲话者劝解自个或者别人对已发生的、不可逆回和改变的事件的妥协和接受.此意义从构式后面的小句可以以推出.一方面,我们发现,该构式的后续小句很大一部分都为反问句或者否认句,如:(8)丢都丢了,如今报警还有啥用?(9)吃都吃了,你要叫我吐出来吗?(10)话都讲了,懊悔也来不及了.当其后续小句为反问句或者否认句时,该构式表示出了讲话者以为不能或者不必施行某种行为的意义,所以很自然的,经常借助否认词或反问语气等语法手段, 对该构式后续小句中所指陈的行为事件予以否认.在上面几个例子中,分别用反问句和否认句表示出了劝讲听话者进行妥协,报警没必要,抱怨也没有意义以及不用懊悔等等. 总之都表示出了一种否认意义.另一方面, 有时候该构式还能表示出这样的意义:讲话人劝讲自个或听话人应该妥协,成认构式所指事件的发生,并因而接受后续事件的发生,鼓励接下来的行为,此时,其后续小句与该构式经常能够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此时就不是表示出否认意义了,而是一种鼓励的意义.(11)去都去了,就再玩儿一天呗.(12)她问怎么啦? 我讲我爸妈就在这不远,来都来了,我想去看看.不同于上面的例子,这里表示出的是一种既然事情都已成既然,那就最好顺其自然,接受接下来被建议的行为,所以讲,这传达了讲话人对听话人某种鼓励的意义.(二)责备义(主观性色彩)该构式还能表示出一种比拟强烈的主观情感,使讲话者在表示出话语意义的时候,让话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而该构式所表示出的主观色彩,主要是一种责备的意义:如:(13) 他做都做了,就别再讲了!讲话人在劝听话人别再讲了的时候,也具体表现出了讲话人自个的情感, 讲他还有用吗带有一种迫不得已的口气,同时也责备了他做都做了这种行为,以为该行为本不该发生. 总之,讲话人想要责备的内容能够分为两个方面:1.动词V 所指事件本不该发生;2.动词V 所指陈事件发生的结果违犯了预期.(14)你讲都讲了,我也被人看笑话了!(15) 讲话注意点分寸? 你们做都做了,我不过是讲一讲还要注意分寸?在这两个例子中, 讲话人以为这件事本不该发生,本不该讲,也不该做那件事情,但如今事件却发生了,从心理上对这种已然事实有所不满,为了发泄这种情绪,讲话者采用了这种构式,进而对这种状况进行责备.(16)比赛输都输了,如今哭有什么用?比赛是应该参加,但是讲话人对输了这一事件的结果却有所责备,如可以以讲比赛输都输了,怪我们不够努力吧,在该小句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出讲话者对输了比赛的一种自我责备, 后续小句点出了不够努力是输了比赛的原因.五、结论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字词,而是那些固定的表示出式,即构式. 这就是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同样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V 都V 了是汉语中一个常见且特别重要的构式,本文力图揭示该构造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加深对其的理解、学习和使用的目的,同时对它的研究还能够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自个的奉献,加深对构式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以下为参考文献[1] 陆俭明.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2] 陈建明.当代汉语句型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3] 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4] 吕叔湘.当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任海波. 都的语义功能与都字歧义句[J].浙江大学学报,1995(2).[6] 徐复岭. X 什么X 句式溯源补讲[J].汉语学习,1995(5).[7] 王亚凤.从三维视角看X 都X 了[J].语言应用研究,2008(5).[8] 张莉莉.谈都了句式的认知特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 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Press,1995.[10] Langacker,R W.Subjectific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流行语构式化的模因机制与特征
流行语构式化的模因机制与特征刘世理;张若菲【摘要】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其经过构式化,以构式流行语形式进入到语言体系中.流行语构式化的主要机制是模因,模因指文化基因,它因模仿传播而生存.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时代思潮、特殊表达等信息构成潜势模因,是流行语形成的首要因素.这些潜势模因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通过模因触发机制形成强势模因,进入语言网络体系,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呈自然的类型层级关系,其语言信息的复制和传播呈梯度演化.流行语在复制传播过程中由句群组成类构式,即体现构式化的概括本质,也体现出构式化的图式性、能产性和词汇组构性特征.【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构式化;流行语;模因;触发;演化【作者】刘世理;张若菲【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引言流行语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具有时效性强、使用频率高的特点。
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不同的时代特点[1]。
流行语的流行,在于它作为一种语言的变体,具有类似模因(meme)的复制与传播功能。
正如基因在基因库中进行自身繁殖一样,模因在模因库中通过复制和模仿从一个人的大脑到另一个人的大脑[2]198。
语言模因的生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构式化过程。
构式化作为形式与意义的规约化,是在原有语言单位中激活新的语言节点,演化出新构式、新意义的过程,构式化在语言的演化与生成过程中发生。
基于模因生成的流行语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的构式化过程,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已经构式化了。
模因机制下流行语的形成具有构式化的特征,基于模因的构式化在形式与意义新构式节点的生成过程中更加严密,构式化过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原有构式有一定的联系,单纯的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的演化,都是构式化的过程。
我可能XX假的XX是什么梗
我可能XX假的XX是什么梗最近无论是微信朋友圈还是微博都掀起一股我可能是假XX,我可能是个假XX,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可能是假的究竟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就大唐荣耀中的景甜都可能是个假女人。
那么问题来了,我可能是假的XX究竟是什么梗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们整理的关于我可能是假的XX是什么梗的相关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我可能是假的XX是什么梗1、来自电竞圈的甩锅用语CSGO队员们喜欢喝酒,发挥不好的时候就会吐槽我可能是喝了假酒,所以打得不好。
甩锅=不背黑锅。
2、来自此前网上的一个新闻俄罗斯的战斗民族非常喜欢喝酒,由于供应有限,商家会将含有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做出假酒贩卖,而战斗民族也喜欢发掘各种含有酒精的其他日化用品喝酒,后来衍生出“我可能喝了假酒”。
我可能XX假的XX火起来的原因最初在社交平台火起来的“我可能XX假的XX”是期末考生系列——随着这个版本的流传,衍生出了更多恶搞的图片。
网友自发利用“我可能XX假的XX”的句式进行全民调侃(包括句式的演变和表情包的制作),加上微博平台营销号的推动,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交平台,“我可能XX假的XX”也开始火了起来。
我可能XX假的XX的心理学意义“我可能XX假的XX”其实是一种自嘲(自黑)的表现形式,只是利用疑问句使其更加活泼,所以这里说的应该是“自黑”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用我的血溅你一脸,你便下不了手。
”因为把自己黑得很惨,你再进行攻击就站到了传统道德的对立面,而已经被黑得这样惨的人都如此坦然自黑了,还有什么不可能?自黑抢占了道德至低点,让别人无处批判,这种自我贬低是一种很巧妙的自我服务,因为它很像安抚心灵的定心丸,从而把被人指摘的软肋变成强大的铠甲。
俗称——反差萌。
“我可能V了假N”:真的都“假”了吗?
“我可能V了假N”:真的都“假”了吗?
马春华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7(0)3Z
【摘要】2017年伊始,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引爆全民造句热潮。
例如:(1)我想,我可能是进了假考场。
(佛山华图教育,2017年1月17日)(2)激动人心的大年夜晚餐时刻终于要来了,但朋友说,我可能吃了假年夜饭。
(酷饭网,2017年1月27日)【总页数】2页(P65-66)
【关键词】构式义;模因;流行语;区别词
【作者】马春华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假牛肉" "假羊肉"事件是怎么回事?/苏丹红鸭蛋是怎么回事?/真的有"8条腿"的肉食鸡吗? [J],
2."假牛肉" "假羊肉"事件是怎么回事?/苏丹红鸭蛋是怎么回事?/真的有"8条腿"的肉食鸡吗? [J],
3.“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谈特色小镇 [J], 叶祖达
4.求婚不用钻石用陨石爱情是真的,陨石可能是假的 [J], 付丽丽;
5.真的不“象”假的“象” 真的没有假的有 [J], 初志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3), 300-304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3040Analysis of the Buzzword Construction“I May V Fake N”Binbin Luo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ICCS, Shanghai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 4th, 2019; published: Jun. 14th, 2019Abstract“I may have a fake N” is one of the popular buzzwords in recent years, and it is also a typic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at the con-struction is an expression, its meaning cannot be directly perceived by 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meaning. First of all, I examined the constructive meaning of the on-line buzzword “I may V fake N”: the speaker did something that did not meet expectations, ex-pressed helplessness, and had the meaning of self-tune. Secondly, the source of the buzzword was mainly the two kinds of sayings of the e-sports circle and the fighting nation in the network, and the reasons of its prevalence are the reaction of reality, the reflection of psycholog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eme. Finally, euphemism and self-discipline are the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is buzzword.KeywordsNetwork Buzzword, Construction, Pragmatic Value浅析流行语构式“我可能V了假N”罗彬彬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4日摘要“我可能V了假N”是近些年网络流行语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构式。
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认为,构式作为一个表达式,它的意义不能通过形式上直接感知,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首先,考察了罗彬彬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N”的构式义:说话人做了某事未达到预期,表达无奈之情,带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其次,流行语的来源主要是网络中的电竞圈和战斗民族这两种说法,流行动因是反应现实、映射心理、模因传播;最后,委婉性和自我调侃性是此流行语的语用特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构式,语用特点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我可能V了假N”是近些年的网络当红流行语,如“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学了假汉语”,表示某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认为做了事情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一种无奈、自我调侃的感觉。
从形式上来看,“假”的意思是:不真实、不是本来的,与“真”意思相对。
从意义上来说,“我可能复习了假书”并不是真的复习了假书,书不是假的,只是说考试的题目我都没见过,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了假书。
构式的意义不能直接从形式上推断出来[1],由此可见,“我可能V了假N”是个典型的构式。
那么,“我可能V了假N”这个构式的构式义、流行成因以及语用特点,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 构式及构式义的解析“我可能V了假N”表达我做了某件事情之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与自己的预期相差较大,有一种无奈之情,有自我调侃的语用功能。
通常,这句话不会单说,会提供一个背景信息,然后再说出这句话。
例如:(1) 做纽约高中中文题,我可能学了假汉语。
(《深圳都市报》2017年1月16日)(2) 瞧人家爸爸这书皮包的!我可能有个假爸爸。
(搜狐教育2017年2月17日)(3) 今天是情人节,对恋爱中的人来说,这是个柔情蜜意的日子。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却可能是充满失败和难堪回忆的日子……他们是不是可能过了假的情人节?(中新网,/xinwen/shehuixinwen/201702/t20170214_15539637.htm,2017年2月14日,孔庆玲)(4) 每天刷牙还有烂牙?我可能用了假牙刷。
(河马医生,2017年4月9日,/p/877jRGz.html)例(1)说话者在做纽约高中中文题,可是很多题目都不会,所以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了假汉语,对做题时的一个反应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所以说“我可能学了假汉语”。
例(2)可以推测,别人家的爸爸包的书皮很好看,而我爸爸包的书皮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样子,所以说“可能我有一个假爸爸”。
例(3)中有中有些人过的情人节是痛苦的,和预期中的情人节不一样。
所以说“过了假情人节”。
例(4)中每天刷牙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烂了牙,所以说“我可能用了假牙刷”。
这些例句都是用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无奈之情,表达了说话人的自我调侃。
罗彬彬2.1. 构式的常项分析“我可能V了假N”中的常项有“我”、“可能”、“了”和“假”。
“我”表示发出这句话的施事主语,“可能”是一个情态动词,这里修饰的是动词V,表示不确定和怀疑的情感。
“了”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放于句中,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另外一种用法,“了”放于句末,表示新情况的产生。
“我可能V了假N”这里是放于句中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者刚刚完成的”用法。
“假”是个形容词,《说文解字》和《辞海》对“假”的解释为“假,非真也”。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假”的释义为“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与‘真’相对)”。
这里的“假”部分可以解释为“不真实的”,当大部分有其他含义。
例如:(5) 当然,如果这世界上少一幅假画,那我将会快乐些。
(彼得·梅尔《追踪塞尚》)例(5)中的“假画”可以解释为“不真实的画”,这是“假”是对“画”的限制和修饰,这里是一种完全否定的用法。
(6) 这样的无锡春节乡宴才更有年味!有你的回忆吗?网友:我可能吃了假年夜饭…… (搜狐网,2017年01月30日)例(6)中的“假年夜饭”并不是说这是不真实的、虚假的年夜饭,而是说我们的年夜饭和无锡春节乡宴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种落差让自己觉得我的年夜饭是[-色香味] [-年味],我们不难发现“V了假N”中的“假”是一种语用否定的用法。
2.2. 构式的变量“我可能V了假N”的变量是“V”和“N”,V是一个谓词性的词,N名词。
V和N组合在一起是一个述宾结构。
如“看书”、“写字”、“放假”、“交男朋友”、“学中文”、“学英文”、“划重点”“上大学”、“进考场”、“上课”“自习”。
当然,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VN结构都能够进去“我可能V了假N”的构式。
VN结构的类别与特征A B看了假书*自了假习划了假重点*自了假学上了假课*懂了假事写了假字*冒了假险A组都能够进去“我可能V了假N”的构式,而B组不好进入。
原因在于A组属于离合词,离合词比较自由,能够自由的组合、拆开,语气比较和缓,而B组都是词,类似的还有“淘气、吃亏、狠心、作文、编号、丢人、要命、吃惊、争气”这些都不是短语[2]。
2.3. 构式义综上所述,我们把“我可能V了假N”的构式义总结为是:某人做了某件事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与自己的预期相距甚远,表达自己的一种无奈之情,带有一种自我嘲笑、自我调侃的意味。
3. 构式的来源与流行动因3.1. 来源“我可能V了假N”是2017年第一炮走红的流行语,关于这句话的来源,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是来自于电竞圈。
罗彬彬玩CSGO的队员们喜欢喝酒,发挥不好的时候,就把锅甩给酒:“我可能喝了假酒”、“假酒害人啊”……二是来自于战斗民族。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广泛关注:俄罗斯的不法商家将含有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制成假酒并销售,导致多人中毒甚至死亡。
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的梗就在微博上流传。
后来,有网友爆料说,自己2016年旅游的时候,在西安看到了彩色的兵马俑,画风令人颤抖,网友怀疑自己看到的是假兵马俑,然后,“我可能看到了假兵马俑”的梗又流传开来。
真正让“我可能V了假N”火起来的是搞笑期末考试间的一组表情包。
这是这组采用了“我可能V了假N”结构的表情包让正值考试周的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自己成为学渣的原因,例如以下这一组合和考试相关的流行语:(7) 我可能复习了假书。
(人民网——科普中国2017年1月22日)(8) 我可能拿了假试卷。
(闽南网综合,2017年1月14日)(9) 我可能划了假重点。
(人民网——科普中国2017年1月22日)(10) 我可能背了假知识点。
(闽南网综合,2017年01月14日)(11) 我可能进了假考场。
(人民网——科普中国2017年1月22日)于是,“我可能V了假N”就彻底火了起来。
3.2. 流行动因“我可能V了个假N”如何成为网络当红流行语的呢?考察发现,主要原因如下:3.2.1. 反映现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假的东西,我国经济市场中一直流通这一系列假产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正是因为假商品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人们遭遇太多“假”,故以“假”来戏谑这个社会,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人们的社会心态和对这个社会不满,所以说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