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之六中国古代教育

(一)隋朝开始 (二)唐朝发展 (三)宋朝完善 (四)明朝鼎盛 (五)清朝终结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
一、先秦的教育 1、春秋以前的贵族教育 1)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 : 书 数 射 御 乐 礼 2、春秋以后的平民教育 1)有教无类 2)开创私学
二、汉以后的学制教育
1、官学 2、地方办学 3、私人办学
三、晋代以后的教育
1、设尚书省 2、实行科举制度
四、
唐代 法制教育的开始
1、游学风气盛行 2、优待学子 3、吏部选仕考试 4、诗赋取仕制 5、留学热潮
五、两宋的教育
1、完善科举制度
2、扩大录取名额 3、实行三级考试:
县(州、乡)、省(会)、 殿试Βιβλιοθήκη 4、八股文六、清代教育
(一)满汉分离 1、重视国子监 2、重视汉典籍 3、文字狱 4、对满族的教育 (二)新式教育
七、
科举史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一章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所创造、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内涵的文化体系。

从对自然的理解到人际之间的相处,从道德到宗教,从建筑到绘画,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文化领域的所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

传承使中国文化得以不断扩充、完善,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生、社会的认识,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中最为重要的价值是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伦理的价值观。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了和谐共处的理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

第三章传统文化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一。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批现代艺术作品,成为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

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一。

透过各种文化交流,例如课程引进、国际艺术节等,中西文化产生了交融,形成了更广泛的学术视野和产品创新。

第四章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尽管传承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教育和传媒方面,缺乏对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传承的重视,使得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艺术家总体受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压迫。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夹缝中,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面临了快速衰亡的危险。

第五章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今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需要实实在在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思维,不易通过传统模式灌输。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主要特征
价值与意义
13
价值与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意义。首先, 它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让人们深感自己是中国人,并了 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其次,它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为后 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此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也是世界文化 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 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为人们的生活和工 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包括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对后世 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时 期,中华文化逐渐统一,并形成了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 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达 到了巅峰,出现了盛唐气象。 宋代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转向 内敛和保守,但仍然保持了其
中华民族 历史文化
-
1 2 3
4
定义
定义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是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及其先 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
总和
它包括了各种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科技、风俗习惯等,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起源与演进
பைடு நூலகம்
起源与演进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 主要包括华夏、东夷、苗蛮等原始 部落的文化。自夏、商、周三代以 来,中华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吸收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元素,
主要特征
尊重传统与习俗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注 重尊重传统和习俗。 这些传统和习俗包括 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婚丧嫁娶、饮食文化 等方面。这些传统和 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华 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 承,也反映了中华民 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 观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或时间线的形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分析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各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让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经典著作。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等。

分析经典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节选或解读材料,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或故事寓言。

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或口头报告,展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参与和体验节日习俗。

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节等。

七年级政治知识点网络图

七年级政治知识点网络图

七年级政治知识点网络图2019年新版初中政治教材中,七年级政治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的政治制度等方面,共分为八个章节。

为了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政治知识点网络图。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包括党的创建、五四运动、中国工人运动和土地革命等。

其中,突出了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吸收新成员,制定新的政治路线等重要历程。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其基本内涵、理论来源、历史背景及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等。

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概念,如中国经济特区、开放政策、计划生育等。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三大战役的胜利和对台斗争等。

特别提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第四章:中国政治制度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组织法及其职权、审判法和检察法等。

详细讲解了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包括中国对外关系的政策和理念、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中国在联合国系分工中地位等。

着重强调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和合作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中国历史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古代文明、中华民族为文明史做出的贡献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重要作用等。

重点强调了中国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中国民族精神的培养。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本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等方面。

重点强调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建设、扶贫工作等。

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政策支持等方面。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密、西北疏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第 二 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 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 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 基督教等。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一、民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 习惯上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狭义: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农历正月初一
由来
汉武帝时确定为岁首,延用 至今 第一个月圆之夜
活动
挂年画、贴春联、守岁 拜年、放鞭炮 张灯、猜灯谜、 吃元宵 扫墓祭祖、荡秋千、 打马球 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
农历正月十五
公历四月五日 寒食节 农历五月初五 纪念屈原
端午节
中秋节
农历秋季正中
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中国文化概论》:第六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课练

第六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 考情提要✧ 逐题击破 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A.夏朝B .商朝C .西周D .东周2.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A .五德B .五伦C .五常D .五礼 3.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 《论语》 《大学》 《中庸》 《易经》 4.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九歌》 《天问》 《离骚》 《阳春》 5.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A .以石结构为主 B .以砖结构为主C .以木结构为主D .以土结构为主6.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A .诗情画意B .诗言志C .乐以教化D .文以载道7.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A .吴道子 B .顾恺之C .张萱A .周敦颐B .王安石C .苏轼D .欧阳修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A .宋明理学 B .阴阳五行学 C .魏晋玄学 D .禅宗心性学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孔子伦理思想“三基德”的是( ) A .仁 B .义 C .礼 D .智11. 由楚辞演化而来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是( )A .汉赋B .汉乐府C .骈文D .散曲12.宋代绘画领域兴起的院体画风的风格是( )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古典主义 D .现代主义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观念的是( ) A .化繁为简 B .中和之美 C .尚意追求 D .尊崇自然14.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是( ) A .荀子 B .孔子 C .朱熹 D .程颐15.首先将“言行一致”作为道德修养问题加以说明的是( )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16.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来自于( )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阴阳家17.提出“行先知后”主张的是( ) A .王阳明 B .孔子 C .朱熹 D .王夫之18.强调“知行合一”有积极意义的是( ) A .陈白沙 B .王阳明 C .李贽 D .何心隐19.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 )A .物质文化B .生产生活文化C .制度文化D .精神文化20. 道教炼丹术,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葛洪,其所著名著为( ) 《正一经》 《千金要方》 《抱朴子》 《效验方》 21.北魏时期,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 .张道陵 B .张鲁 C .丘处机D .寇谦之22.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 A .李白 B .刘禹锡 C .王维 D .杜牧23.道教定型化之始主要在于倡导“天师道”的( ) A.张道陵 B.老子 C.丘处机 D.葛洪24.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 )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 .明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 .顾恺之 B .张择端 C .吴道子 D .阎立本26.民间年画出现空前兴盛的局面是在( )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D .近代 27. 中国乐器有着极其悠远的历史,河南舞阳发现的 18 支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距今大约( ) A 一万多年 B 八千多年 C .A .35 种 B .30 种 C .29 种 D .19 种29.周代已开始对乐器进行系统分类,出现了依制作材料而划分的( ) A .五音 B .七音 C .八音 D .九音30.在孔子的三母德基础上阐述“四母德”的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周敦颐31.从魏晋开始,佛A .涅槃学B .般若学C .本无观D .玄学32.金大定年间,在山东宁海创办全真派的是()A.寇谦之B.陆修静C.王重阳D.丘处机33.烧炼丹砂生成硫化汞,开辟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创立道教丹鼎一系的是() A.张道陵B.孙思邈C.陶弘景D.葛洪34.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宋代的()A.朱熹B.张载C.周敦颐D.程颢35.提出“天人交胜”观念的是()A.张载B.荀子C.刘禹锡D.朱熹(二)多选题1.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E.王羲之2.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命题,例如() A.意境B.诗言志C.神韵D.文以载道E.乐以教化3.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包括()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结合D.竞争择优E.创新思维4.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有()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5.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有()A.清商曲辞B.郊庙歌辞C.相和歌辞D.鼓吹歌辞E.杂曲歌辞6.中国戏曲的角色主要有()A.生B.旦C.净D.丑E.末7.下列选项属于唐代舞蹈的是()A.《凉州》B.《绿腰》C.《兰陵王》D.《霓裳羽衣舞》E.《大夏》8.中国古典舞蹈的特点有()A.民族性B.民俗性C.地域性D.音乐性E.风俗性9.下列作品属于唐代画作的有()A.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B.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C.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D.周昉的《簪花仕女图》E.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10.下列属于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是()A.柳宗元的“永州八记”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欧阳修的《醉翁亭记》D.苏轼的《石钟山记》E.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1.精神文化2.“中庸”3.“中和”4.“五伦十教”5.“三纲”6.五常7.仁爱孝悌8.因材施教9.宋明理学10.《诗经》11.楚辞12.汉乐府民歌(二)简答题1.简述“天人合一”观念的含义。

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版

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版

中国文化读本中文版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以《中国文化读本》为基础,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第一章: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艺术等。

这些遗产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第二章:传统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尊重和谐、忠诚、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之一,强调尊敬和照顾父母。

此外,中国文化还强调诚实、正直、勤劳等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中华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会有大型的家庭聚会、舞龙舞狮表演和燃放烟花等活动。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的日子,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与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

第四章: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国是一个美食之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菜肴。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八大菜系、四大菜系和各地的特色小吃等。

饺子、面条、炒饭、烤鸭等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民注重饮食的色、香、味、形,讲究营养搭配和食物的烹饪方法。

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丰富,茶叶被视为中国的国饮。

第五章: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学中国是一个拥有独特传统艺术和文学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智慧。

第六章:中国的传统医药和健康养生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医药文化,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和气功等疗法。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文学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文学典籍
28
独善其身: 气节、修养的人格表露
如果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思想进退自如的表现。 晋朝陶渊明更是为了节操和修养大发豪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朝的李白冲天豪情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见,中国古代诗人以安贫乐道为信仰。 气节不但表现为临危不惧的品格,而且表现为百折不挠的意志。
15
四、戏曲
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 唐代(中后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宋金是戏曲的发展期。 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16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二节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 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 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 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 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 熟悉古籍、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14
1 先秦时期的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 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学家和 古文学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 响。
2 秦汉以后的散文
秦汉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 以散行的单句为主的古文;以双 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 的铿锵的骈文。
3 魏晋六朝的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究声 律,形成骈俪文体。
4 唐代古文运动时期的散文
5 宋代的散文
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 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 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 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 运动,王安石、曾巩、苏轼、苏 洵、苏辙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 称为“唐宋八大家”。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敦厚: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德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 物咸亨。” ——“一阴一阳”之道、刚柔并济
3、社会历史影响 独立人格——捍卫尊严与气节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 “大丈夫” ——文天祥、于谦……“中国的脊梁” 积极有为、经世济民 “兼善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 涵容博大的包容精神 “日日新”的创造精神
实现途径: 学问修养、率性达命:“下学而上达”、“修道
之谓教” • 修养内容:诚与仁
诚:成己成物,“尽其性”(尽己、人、物之性)
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修养境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寡欲去知,取法自然
2、自然界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 不夺农时,以时禁发:“獭祭鱼,然后渔 人入泽梁;鸠化为雁,然后设罻罗;草木零 落,然后入山林。昆虫不蛰不以火田,不麛 ( mí幼鹿)不卵,不殀夭,不覆巢。”— —蕃庶物、助生息 生命一体:“观生意”,窗前草不除,闻 驴鸣,鸢飞鱼跃活泼泼的
社会历史影响: 观念精神:不走极端、求同存异、维护集 体利益,利于民族精神凝聚 政权维护: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利于政 权维护
3、中和之美: (1)艺术的最高境界 和:相反相成原则 阴阳虚实,浓淡枯湿、长短曲直、八音 克谐、柱与檐 中:中心 主音、书之主笔、画之主峰与主要人物、 主体建筑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是 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 鸟兽之哀鸣觳觫( hú sù恐惧战栗)而必有不忍之 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 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 是其仁 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 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 为一体也。” ——王阳明《大学问》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科书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民俗文化1.2 民俗文化的分类1.3 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风俗习惯与节日2.1 婚俗文化2.1.1 婚姻制度与仪式2.1.2 婚姻习俗的演变2.2 葬礼习俗2.2.1 中国传统葬礼的起源2.2.2 葬礼仪式与习俗2.3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2.3.1 春节2.3.2 清明节2.3.3 端午节2.3.4 中秋节2.3.5 元宵节2.3.6 其他民俗活动第三章:宗教信仰与民俗3.1 佛教与民俗文化3.1.1 佛教与寺庙建筑3.1.2 佛教与传统节日3.2 道教与民俗文化3.2.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3.2.2 道教与养生文化3.3 儒学与民俗文化3.3.1 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观念3.3.2 社会礼仪与传统节日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4.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1.1 传统音乐与戏曲4.1.2 传统民间工艺与技艺4.2 保护与传承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传统服饰与美食5.1 传统服饰的演变5.1.1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5.1.2 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2 传统美食与烹饪技艺5.2.1 北方传统美食5.2.2 南方传统美食5.2.3 中国茶文化第六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6.1 中国传统绘画6.1.1 国画6.1.2 水墨画6.2 中国传统音乐6.2.1 传统乐器6.2.2 中国民歌6.3 中国传统剪纸第七章: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7.1 公众民俗意识的培养7.1.1 学校与社区的民俗教育7.1.2 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7.2 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7.2.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7.2.2 社会多元化与民俗文化结语通过本教科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1【单选题】(1分)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下列不属于“风”的是()A.《七月》B.《生民》C.《东山》D.《硕鼠》正确B2【单选题】(1分)《诗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是()A.赋B.比C.兴正确答案是:A3【单选题】(1分)中国戏剧臻于成熟的标志是()A.京剧B.秦腔C.梆子D.元杂剧正确D4【单选题】(1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厢记》D.《红楼梦》正确D5【单选题】(1分)《红楼梦》中被称为“混世魔王”的人物是()。

A.薛蟠B.贾琏C.贾宝玉D.贾珍正确C6【多选题】(1分)“元曲四大家”是()。

A.关汉卿B.白朴C.郑光祖D.马致远E.王实甫正确ABCD7【多选题】(1分)1.《诗经》中“颂”分为()。

A.周颂B.秦颂C.商颂D.鲁颂正确答案是:A,C,D8【多选题】(1分)元杂剧四大悲剧是()。

A.《窦娥冤》B.《汉宫秋》C.《倩女离魂》D.《赵氏孤儿》E.《梧桐雨》正确ABCD9【多选题】(1分)《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是()。

A.贾B.林C.史D.薛E.王正确ACD10【多选题】(1分)林黛玉的别名有()。

A.颦儿B.蘅芜君C.潇湘妃子D.颦颦正确ACD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第六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第六章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第六章答案
1、《诗经》中的诗歌产生于什么时期?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550年。

2、《诗经》分为哪三个部分?
风、雅、颂。

3、诗经共收录多少篇诗歌?
305篇。

4、《蒹葭》中的“蒹葭”是指什么植物?
芦苇。

5、《诗经》里的诗歌在形式上没有章节的重复。

错。

6、“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出自秦风《秦风蒹葭》。

对。

7、元曲分为哪两部分?
散曲和杂剧。

8、散曲分为哪两部分?
小令和套数。

9、以下哪一首是散曲作品?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0、《感天动地窦娥冤》的作者是谁?
关汉卿。

11、元代杂剧是汇融了歌唱、舞蹈、说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的综合艺术,是中国戏剧臻于成熟的标志。

对。

1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对。

13、答案:《牡丹亭》和《西厢记》。

14、答案:薛宝钗。

15、答案:《牡丹亭》和《西厢记》。

16、答案:贾宝玉和林黛玉。

17、答案:错。

18、答案:雅,风,颂。

19、答案:全选。

20、答案:《诗经》和《楚辞》。

21、答案:音律不同,句式不同。

22、答案:六月飞雪,血飞白练,亢旱三年。

23、全选。

24、答案:全选。

25、答案:压抑自己的喜爱,并劝诫他人不读此类“淫词艳曲”。

内心深处喜爱且十分熟悉,但不露于神色。

26、全选。

27、全选。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第六章内容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以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为主来阐述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

《论语》第六章主要阐述了
孔子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一些准则。

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孔子与弟子们谈论言语的作用;第二部分,孔子谈论待人接物的方法;第三部分,孔子讲述了仪
容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孔子告诉弟子们,言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达信息,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信仰和行动。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谨慎选择
言辞,要避免恶言恶语和无根据的谣言,同时也要用正确的语言去思
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第二部分中,孔子强调了待人接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
该以诚待人,以礼待人,要善于与人相处,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
遇到困难时要助人为乐,而不是落井下石。

在第三部分中,孔子讲述了仪容的重要性。

他教导弟子们,应该
注重自己的仪容,不要只关注外表,而要从内心开始修炼。

他认为,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
的君子。

通过学习《论语》第六章,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要注重言行举止,遵循做人的道德准则,用诚实和善良的心态去
面对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修养,保
持谦虚、宽容和勤奋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有
道德有担当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稳固的社会基石,实现个人
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阳节课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阳节课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阳节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传统文化》教材第六章第二节“重阳节”。

具体内容包括重阳节的起源、历史发展、民间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文学,深入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间的传统习俗。

2. 培养学生对重阳节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民间习俗的演变。

教学重点:重阳节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诗词文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登高”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历史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民间习俗:讲解重阳节的各种民间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4. 诗词欣赏:学习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古人对重阳节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重阳节元素,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文学作品。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重阳节的起源2. 重阳节的历史发展3. 重阳节民间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4. 重阳节诗词欣赏七、作业设计杜甫《重阳》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重阳节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阳节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的讲解;2. 重阳节民间习俗的介绍;3. 重阳节相关诗词的欣赏与解读;4. 例题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中的诗词分析。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着社会发展,工业化,文化进步等多元的洗礼,传统文化正在接受着历史的考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涵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引论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部分组成。

“中国”一词,先秦时,主要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秦汉以后,主要指定都中原的王朝;从元代开始,将统计的区域都称为中国;明清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传统”在古代的《汉书》解释中,主要指的是世代相继的涵义;在现代的意义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文化、思想、道德、习俗、艺术、制度等等。

说到文化,并不是所有的在历史上出现的文化都是“传统文化”。

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长期沉淀下来、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被称为“传统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更有人会说:中国已经在慢慢放弃传统文化。

然而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这些也在无形之中强调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

2.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及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来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温湿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点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其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传统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方面展开介绍。

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恕等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另一支流派。

道家强调不争、无为、隐逸,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和超脱。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影响了中国古代和后世的哲学文化发展。

3. 佛教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强调慈悲、舍己、解脱,对中国社会道德伦理和精神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文化包括寺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艺术等方面。

4. 书法艺术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的书法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书法以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为代表,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文以载道”的艺术形式。

5.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之称,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四项发明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术使书写更便捷,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火药改变了战争方式,指南针提升了航海技术,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瑰宝,让世人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愿我们在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同时,也能不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试、 乡试、会试、殿试
六、名号称谓
• • • • • 姓氏 别号 庙号 年号 避讳 名字 谥号 尊号 陵号
第三节 中国文学艺术
• 文学
• • • • • 中国四大名著: 水浒传--施耐庵 西游记--吴承恩 三国演义--罗贯中 红楼梦--曹雪芹
• 唐诗宋词 • 诗仙-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i xi),似龟有齿 ,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 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 8.八子负屃(fu xì ),身似龙,雅好斯 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 (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 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戏曲-元曲
• 元曲四大家: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 元曲四大悲剧: • 《窦娥冤》关汉卿 • 《梧桐雨》白朴 • 《汉宫秋》马致远 • 《赵氏孤儿》纪君祥 • 元曲四大爱情剧: • 《拜月亭》关汉卿 • 《西厢记》王实甫 • 《墙头马上》白朴 • 《倩女离魂》郑光祖
•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 二十四节气歌
• • •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阴阳八卦
五行相生相克
• • • • • • • • • •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号青莲居士。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 》、《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侠客行》、《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 集》传世 。
• 诗圣-杜甫 (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代表作“三吏” “三别”。
•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 书法: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 在以花鸟为主的国画内容中,往往有以下 寓意: • 鱼 = 富足有余,灵动自然 • 牡丹 = 富贵华美,祥和喜气 • 松与鹤、桃 = 松鹤延年,健康长寿 • 蝙蝠 = 福气临门,富泰安康 • 羊 = 吉祥如意 • 翠鸟 = 平静安宁 • 梅、竹、松 = 清高孤傲,清风傲骨
瓷一片”的盛誉。
• 汝窑: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
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 “蟹爪纹”。
• 定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元时期逐渐衰落。盘
、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 哥窑: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
三纲五常
• “三纲” •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
• “五常” • “仁、义、礼、智、信”。
四、职官地理
• • • • • • 六官、 三公九卿 左史右史、 三班六房 山西、山右、河东、 江东、江左
• 阴、阳 • 赤县神州
五、学校科举
• • • •
• •
学校 太学 私塾 科举制度
•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 官九嫔》 • 妇德谓贞顺(品德) • 妇言谓辞令(辞令) • 妇容谓婉娩(仪态) • 妇功谓丝炱(手艺)
新“三从四德”
• • • • • • •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
• • • (年份- 3)/10余数对天干 如18943=1891 ,1891除以10余数是1即为甲 (年份- 3)/12余数对地支 如18943=1891 ,1891除以12余数是7即为午 即 1894年是甲午年
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 古玉器:
• 礼乐器、丧葬器、配饰器、陈设器、杂用器、生活用器。
• 明清家具
敬 谢 观 赏
叶 落 作 品
• • • •
兰、荷、莲、菊= 温文尔雅、孤芳自赏 鸳鸯、猫儿 = 青梅竹马、美满婚姻 葫芦——谐音福禄,多子多孙 。 南瓜——联想为“南山不老松” 国画的葫 芦南瓜,寓意为福寿双全。

• 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 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 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 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 •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 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 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 宋辽金铜镜 •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 、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 元代铜镜 •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 纹饰已渐粗略简陋。 • 元明之后铜镜 •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特别是明代,仿 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 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 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 日风采。
•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 • • • 一、天文历法 北极星 北斗星 太白星 干支
• • • • •
纪日法 纪月法 纪年法 纪时法 二十四节气
•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 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 了干支纪法 。
• • • • •
五行:土金木火水 五色:黄白青红黑 五方:中西东南北 五脏:脾肺肝心肾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三、宗法礼俗
• • • • • 宗庙 昭穆 太庙 嫡子 庶子
• • • • •
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 冠礼 笄礼 席次
•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 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 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 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
60年一个甲子
• 1. 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 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 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 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 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 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 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古瓷器
• 北宋五大名窑: • 官窑: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
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 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 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 钧窑: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
旅游资源学
第六章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 ——主讲:巫敏芝 •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第一节 中国的历史发展顺序
• 一、原始社会 • 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 • ——氏族公社时期——英雄时代 • 二、文明时代
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秦朝-汉朝 -魏-蜀汉-吴-晋朝-十六国-南北朝-宋-南齐 -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 -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辽-金-西夏-元朝 -明朝-清朝-中华民国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 带佛兽镜。 •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 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 •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 饰主题内容。 • 隋唐五代时期 • 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 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古代器物
• 青铜器 • 铜镜 • 古钱币:
• • 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制钱 秦汉陶俑、唐三彩、紫砂器
• 古陶器
• 2004年3月国务院宣 布逐步免除农民田 赋,2006年1月1日 起,《农业税条例 》正式被废止
• 灵寿县 王三妮
图为海兽葡萄纹 铜镜(唐) 1980年 陕西汉中地区西 乡县出土,直径 29厘米,陕西历 史博物馆藏。圆 形,卧兽钮,镜 面分两区。内区 饰六只瑞兽攀援 葡萄枝蔓,外区 飞禽、异兽同向 穿梭于葡萄枝叶 之间,生动活泼 。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 、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 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 、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 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