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PPT第六章 中国传统礼仪与社交礼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周礼》《礼记》等经典著作的记载,西周统治者按照不同“礼” 的性质,将“礼”划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传统礼节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所谓礼貌, 就是待人要恭敬有礼。古人所说的礼貌,不仅涉及仪表、语言 和举止行为等方面,还包括内心活动和情感,即礼貌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文明 意识。
1.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传统礼节,展现了中国“礼仪之邦” 的风采。 2.古人在社会交往中,既注重礼节和礼貌,又不失原则。 3.中国传统礼节也是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悠久的文明进程中,中国古代社会形成 了重礼、讲礼、守礼、行礼的良好风气,这些也成为中国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 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体现。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 使用自谦词, 以示对对方的敬重,所以中国社会一直保持着谦逊、文明的良好 风尚。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 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古人在与他人交谈中,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或对方的亲属时,也需使用 一些特定的称谓,以表示自己的谦恭或敬重之意。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为谦称词。 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等敬重称谓。
“请见不请退。”(《礼记·少仪》 “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礼记·少仪》)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 《礼记·少仪》)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礼记·少仪》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好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 风尚。孔子就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
(第3版)
朱筱新 李军 编著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第六章 中国传统礼仪 与社交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目录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礼仪之邦” 传统礼节 社交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记载,礼仪产生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国家出现 后,礼仪又从祭祀活动扩大到政权建设中。
礼仪发展到西周时期已十分完备,制度也已完善。在礼仪制度中, “礼” 是人们举行活动或行为举止的依据和标准, “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形 式,即通过形象、直观的场景器物、衣着服饰、行为举止、语言和行为程序等 具体内容,体现“礼”的主题和内涵,所以,“礼”必须通过“仪”才得以体现, 不同的“礼”必定有与其相对应的“仪”。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课后思考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1.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礼仪之邦”? 这给今人什么启示?
2.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礼仪 ?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感谢观看!
主宾在谈话时,也极为重视礼节。除恰当地使用言辞外,还要注意仪表、 举止的庄重,不允许出现轻浮、放荡的举止。
若招待宾客宴饮,礼仪制度规定:“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 毋流歠, 小饭而亟之。数噍,毋为口容。”(《礼记·少仪》)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日常生活中的礼节,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共性特征,即强 调与人为 善、待人以诚,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社会共识。通过 “善”“诚”建立一种和睦、和善、和平、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从而使社 会和人们的生活稳定,而社会和人们 生活的稳定,又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条件。
首先, 礼貌表现在仪表上。仪表是指一个人的容貌装束。古人的衣着尤 其讲究“正”“洁”,即冠正、衣洁。
其次,礼貌表现为举止应合乎礼节。古人极为重视礼节,即行礼要讲究尺 度。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要施以不同的礼,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 恭敬、谦逊之情,否则也会被视为无礼。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最为普遍的是鞠躬礼和揖礼。 古人对走相,即走路的姿势、速度等看似寻常的行为举止也十分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社交礼俗
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
待人以诚、与人为善,是中国古人恪守的社交准则,也是体现“礼仪之邦” 风采的重要方面。
古人在与他人交谈中,遵循恭敬、谦逊的原则,不强人之难、不盛气凌人, 旨在体现和睦、友善的情谊。
在社会交往的礼节上,乃至谈话的艺术上,古人还总结出许多能体现恭敬、 谦逊原则的准则。“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礼记·少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