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2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人民版必修2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节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与前面一节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3)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本节内容与我们生活联系密切,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就能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分析。

例如今天大量的股份制公司出现,我们就可以结合本节的国有企业改革来分析。

所以在学习这节内容时,可以结合身边相关的时事,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4)教材以外教学资源来自《中学历史课程网》中材料:邓小平南巡讲话(摘要)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

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

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

特区姓“社”不姓“资”。

……“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常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3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主备人:周冬霞建议使用周次:第9周【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测要求】理解“南方谈话” ;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基础梳理】一、“南方谈话” (__________ 年春)(一)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瓦解,趋势加强。

⑵经济_____________ 趋势发展迅速。

2、国内: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时期。

(二1)主要内容:1、坚持党的一百年不动摇。

、改革开放要敢于。

23、判断实践的标准一一“三个是否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4、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和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5、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6、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_________________ 才是硬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 是第一生产力。

等等。

(三)意义:1 、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即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2、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即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3、推动________________ 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向纵深发展。

4、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二、中共十四大(一)时间: ______ 年10月(二)内容:1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核心内容)2 、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搞上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A、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1)背景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任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①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础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1)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

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调整国民经济:①1960年,中国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1)1967年、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专题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优化提升(三)1.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了从“建立地方政权”到“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再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跨越。

法制体系不断健全,实现了从“从零起步”到“有法可依”再到“依法治国”的跨越。

[对应训练]1.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解析:选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共同纲领》颁布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

故A项正确。

2.唯物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1)原因分析:二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未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和敌视的状态难以一时改变。

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

(2)政策理解:“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案2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备人:周冬霞建议使用周次:第7周【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测要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基础梳理】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年底)1、背景⑴长达十年的结束。

⑵1977-1978年,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革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在中前进。

⑶1978年5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⑷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主题报告。

2、主要内容⑴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的指导思想。

⑵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

⑶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⑷作出的伟大决策。

3、历史意义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⑵标志着建设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⑶标志着由此揭开序幕。

⑷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新时期。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1、原因: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积极性,严重束缚着农村的发展。

2、目的:为了调动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

3、过程:⑴最先试点:安徽(1978年,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广汉(1980年,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⑵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发文肯定包产到户。

⑶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方式:“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3 第19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 人民版必修2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3 第19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归纳拓展] (1)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 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 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全方位” :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 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②“多层次”:就是根据各 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 放程度、不断推进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③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 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 等领域的开放。
[参考答案] 考点 1 1. (1)解放思想 革开放 2. (1)阶级斗争为纲 社会主义 考点 2 一、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活力 (5)现代企业制度 沿海经济开放区 (2)人民公社 2.(2)增强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对外开放 (2)中国特色 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 (2)中心环节:__________。
(3)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
新时期
二、1.经济特区
考点 3 一、1.苏联解体 2. (1)南方谈话 设 二、 (1) 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指导思想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经济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探究
改革开放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复习目标】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知识梳理】(结合课本,重点记忆)1.概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的情况。

2.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有益探索,探索的失误。

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背景、内容、影响。

4.概述经济体制改革。

5.概述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特点。

【纵横联系】【矫正反馈】1.(xx年山东高考14题)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2.(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20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xx年重庆高考9题)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年份工业总产值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 704 317 387 5371958 1083 580 503 5661959 1483 867 616 497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xx年高考全国Ⅰ卷35题)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教案人民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教案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内容目标:一、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某某浦东的史实。

6、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放某某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和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史料收集和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历史调查的基本方法。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思考“文革”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再认历史的能力。

2.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我们理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深刻的主题。

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一些重大问题,提高学生阐释历史的能力。

3.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五、【学情分析】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完中,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故对本课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等分析理解有所困难。

六、【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2).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2).doc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2)(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含义:是指对资本主义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与苏联相比是创举)。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两对),这是此次大会的最大的贡献。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2)原因: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中共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在农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折,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造成三年困难局面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三)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备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三)学案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2.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3.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 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4.右图是漫画《摘棉花》。

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文化大革命”5.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份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 .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l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 .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6.我国在制订“二五计划”的目标时,对粮食、棉花、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

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A .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 .只有第一个方案是可行的C .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 .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7.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A.《在希望的田野上》B.《春天的故事》C.《走进新时代》D.《我是公社小社员》8.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9.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20世纪50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初期D.20世纪70年代末10.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021-2022年高考历史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考历史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45页下面)(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预习学案】★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的这段谈话(A.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B.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进程3.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边学边练】4.正式揭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序幕的会议是A.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5.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展开。

此时,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C.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国D.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使我国实现了共同富裕B.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C.使市场克服了盲目性、破坏性D.始终以宏观调控为资源的主要配置形式【重难点阐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召开的背景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停止了“”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3.组织路线: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4.提出大力精简各级机构,认真解决党政不分、、以政带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评价: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标志着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揭开了的序幕。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从到的历程:(一)农村1.过程:1978年12月,安徽省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并取得空前大丰收,1980年省首先取消人民公社。

农村的改革势头得到的支持。

到1983年初全国实行制的地区已经达到93%。

2.意义:是中国农村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二)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提出把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从农业转向;到1987年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制,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是从开始的,1980,开放、、、四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连云港、南通等个沿海港口城市(浙江是和);1985年将、、、作为经济开放区,同时批准将作为经济特区;1990年,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和。

四.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二)标志: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

高考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一五计划”①条件: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4年《宪法》颁布②基本任务: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④意义:开始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3)三大改造①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的赎买政策③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的探索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确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③1960年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2)探索失误①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3.经验和教训(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主备人:周冬霞建议使用周次:第7周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
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测要求】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基础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年底)
1、背景
⑴长达十年的结束。

⑵1977-1978年,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革的左倾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在中前进。

⑶1978年5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⑷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主题报告。

2、主要内容
⑴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的指导思想。

⑵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

⑶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⑷作出的伟大决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方式、方式和方式。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的原则,提出应大力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问题。

3、历史意义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⑵标志着建设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⑶标志着由此揭开序幕。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为纲”到以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 ,从封闭半封闭到的历史性转变。

⑷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新时期。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
1、原因: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积极性,严重束缚着农村的发展。

2、目的:为了调动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

3、过程:
⑴最先试点:安徽(1978年,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
广汉(1980年,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⑵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发文肯定包产到户。

⑶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方式:“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5、特点(含义):在土地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经营管理,农民进行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6、意义:⑴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⑵极大调动了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推动了的发展。

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⑷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
1、开始: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扩大企业,把企业搞活。

(80年代国企改革的重点)
3、主要内容:
⑴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间接管理为主,国家。

把所有权与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的企业承包责任制。

⑵所有制:单一→以为主体,多种共同发展。

⑶分配体制:→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企改革的深化发展:90年代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在于:建立以公司制、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

5、积极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根本目的:
(二)原则:
(三)过程:
1、经济特区:
⑴背景: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⑵时间:年起
⑶含义: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即市场经济政策)
⑷五大经济特区:(1)广东省:(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

(2)福建省:
(3)——最大的经济特区,年创办。

⑸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⑴时间: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山东、江苏、浙江、
广东分别开放两个沿海城市)。

⑵措施:在这些城市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⑶意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沿海经济开放区: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⑴时间:年
⑵原因: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⑶意义: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的重要标志。

(四)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这样一个、、、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意义:有力推动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堂训练】见《高中练习与测试》相关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