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与数学迁移

合集下载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数学学习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数学学习

二、 有效防止负迁移 , 促进数学学习
由于 负迁 移 与学 生 的思 维能 力和 基础 知 识 、 能有关 , 技
负迁移表现在学习概念时混淆不清 , 使用公式 、 法则时生搬
硬套, “ 基” 对 双 的掌 握 以及 能 力 的培 养 都会 带 来 莫大 的 危

合理利用正迁移, 促进数学学习
论 坛
也 就 是 已有 的 经验 对 解 决新 课题 的影 响 。
后再回到课本中的练习进行巩固性训练。经笔者实践, 全 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 感觉到数学知识原来那么有
用 , 学 原 来是 一 门有 趣 的功 课 。 数
迁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 表现为

种 知识 、 能 的掌 握 促进 另一 种知 识 、 能 的掌 握 ; 一 技 技 另
在 数学 学 习中合 理并 正确 运用 正迁 移 能够 帮助 学 生利 用 已掌握 的知 识 、 能 、 维 方法 等 去 学 习新 的 知识 、 能 技 思 技 以及 思维 方 法 , 于 帮助 学 生 掌握 日新 月异 的 科学 知 识有 对 着 无 以替 代 的作 用 。正迁 移 在 日常 生活 中是广 泛 存 在 的 , 人们 说 的“ 一反 三” “ 举 、闻一 知十 ”“ 、触类 旁 通 ” 可 以用 正 等 迁 移 的道 理 加 以理 解 。如 何利 用 学 习迁 移 的 规律 , 高学 提
害 。尤其是初中阶段 , 正是 由形象思维 向抽象思维发展的
重 要 时期 , 各方 面打 好根 基 的关 键 阶段 , 们要 有 效地 防 是 我 止 负迁 移 , 的放 矢 地采 取 针 对 性 的措 施 。 有 ( ) 比教 学 防止 负迁 移 一 类 对 同类 概 念 给 以结 构 性 的 归纳 , 使学 生 明确 有 关概 念 之 间 的联 系和 区 别 。 如 , 例 利用 实 数 分类 表 , 以使 学 生对 可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情境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策略。

1.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贴近实际生活:将数学概念和技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把所学的数学方法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2. 问题解决和探究为主导:设计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和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中。

3. 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例如观察、提问、推理、抽象等。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数学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

4. 跨学科学习的整合: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数据,计算概率等,从而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

5. 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迁移能力。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问题分析、如何提炼数学模型等学习策略。

6. 合作学习的推进: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解题思路。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7. 小学数学教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数学教学应该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逐步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基础扎实,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迁移能力。

8. 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学生的榜样,示范和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升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升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

提升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数学迁移能力是指学生将已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应用于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这种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

1. 强化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的学习要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迁移能力,首先要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了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

例如,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理解算术运算规则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关系,他们就无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并通过演示、练习和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培养数学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发现答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对错误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

3. 练习不同类型的问题和技能练习多样化的问题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领域。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例如数字谜题、数理游戏和挑战性问题等,以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

4. 向学生提供现实问题数学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同时应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问题,例如测量房间大小、计算购物费用或计算食物成分等,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互动合作,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他们的思路和想法。

这种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或参加社交数学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提高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不同类型的问题和技能、向学生提供现实问题、鼓励学生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和数学迁移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问题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问题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迁移问题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无法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迁移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甚至对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迁移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建立联系:教师应在数学学习中注重
建立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
来。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使
他们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数学。

3.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应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
游戏、模拟等,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4.注重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
浓厚的学习氛围。

5.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
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量身定制教学方案。

大智谈数学74:数学学习迁移分类与作用

大智谈数学74:数学学习迁移分类与作用

例谈数学学习迁移的分类及作用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不仅发生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还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还体现在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中,许多领域中的学习都存在着迁移现象。

按照效果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前者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后者是指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

按顺序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例如,学生先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再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如果前者的学习影响了后者学习,则是顺向迁移;反之,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就是逆向迁移。

两个维度加以组合,可以形成四种形式的迁移。

1、顺向正迁移。

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促进作用。

例如:加法结合律学完了会对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而加法结合律先于乘法结合律学习,因此可以产生顺向迁移。

2、逆向顺迁移。

就是指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续的学习产生了干扰作用。

例如,面积计算的知识会对周长学习产生干扰,学生会用面积计算公式去计算周长。

(三上本学期虽然只学习周长,但是培训机构已经教到了面积计算,容易产生顺向负迁移)3、逆向正迁移。

后续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等概念能够使得学生更深刻理解先前所学的四边形概念。

4、逆向负迁移。

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了干扰作用。

一般来说,形式相似,实质不同的新旧知识容易产生逆向负迁移。

例如: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往往会在除法中也应用分配律。

学生从16×25+16×75=16(25+75)这个算式中受到干扰,把100÷25+100÷35当成可以简便算法,写出错误算式100÷(25+35)。

二、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1、促进知识理解,构建知识体系2、激发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3、获得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三、负迁移的避免干扰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思维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经验的局限性、肤浅性和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迁移问题及对策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迁移问题及对策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105学法教法研究一、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所谓学习迁移,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或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影响。

按迁移产生的效果分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所谓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

如:加法学习有助于乘法学习,方程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不等式的学习,平面几何的学习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利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正迁移。

所谓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如: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与原有的概念混淆,产生干扰现象,加大了新概念获得的难度,或者扭曲了原有概念。

这种迁移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很严重的。

再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和角公式时,往往会因为a (b+c )=ab+ac 的干扰而产生的误解和思维惯性,这些都体现了学习的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认识功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是产生负迁移的内因;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及教材内容等,则是产生负迁移的外因。

1.从认知结构上看,原有的认知框架不稳定,易导致负迁移。

对新知识理解不透,不善于区分相近似的知识。

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当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不稳定和含糊的意义,并导致迅速遗忘。

2.从认知途径上看,教学忽视知识发生过程,易导致负迁移。

知识传授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如在讲正负数时,若老师过分强调“带正号的数都是正数”、“带负号的数都是负数”,当学到用字母表示数后,学生总认为a 为正数,-a 为负数,而产生负迁移。

3.从思维定势上看,因循守旧的思维惯性,易导致负迁移。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案例二
某学校数学教学过于追求应试成绩,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死 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缺乏知识迁移能力。
教训
数学教学应摒弃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05
CATALOGUE
结论与建议
知识迁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总结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已 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新的 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 象ຫໍສະໝຸດ • 在数学学习中,迁 移现象十分明显。 例如,学生学习了 整数运算后,能够 运用这些知识和技 巧去解决有理数的 计算问题,这就是 正迁移的体现。
学习迁移的数学教学意义
提高教学效率
• 学习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 通过迁移,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 学习中,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 态。
开发有效教学策略
基于现有研究,结合教学 实践,开发出一套有效的 数学知识迁移教学策略, 以供教师参考。
关注个体差异
研究不同学生在知识迁移 能力方面的差异,以便为 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 化的教学支持。
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
拓展迁移思维训练
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也可以进行迁移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将 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总结词:逻辑思维
VS
详细描述:数学思维训练的核心是逻 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数学证 明、推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使其具备对知识进行深入分 析和推理的能力。
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总结词:创新思维
详细描述:除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也是数 学思维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鼓励 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迁移时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迁移能力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迁移能力

数学的学习在高中的课程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主要为关于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的认识过程本身,具体的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态度、感觉、认知及思维等。

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上述两类心理活动。

而在数学的学习中,知识的迁移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是知识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是否可以将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情景中,我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是对我们学习能力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在目前高中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刚在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老师对于经典题型的题目和方法刚刚讲过,但是又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而在老师看来,是我们没有认真掌握相关知识或者在做题时没有对题目进行仔细地审查所导致。

曾经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位学生,但是深入思考后,我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数学的學习中,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在数学中不会运用知识迁移理论。

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1迁移的概念在一方面的学习对另一方面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基于心理学的现象称之为学习上的迁移。

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非是对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

而这些学科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1]。

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若给予其一个科学的解释,则学习现象可以科学地解释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的内容可以包括先行获得的知识经验、动作技能、学习方法与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等。

迁移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如我们在学习了数的知识后,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式的知识;学习了方程的知识,在学习不等式知识时就会减少很多阻碍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将在一个领域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运用到其他领域之中。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有更好的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下面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式问题、数学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二、注重数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购物、旅行等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迁移能力指的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他不同情境和领域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策略:1. 启发性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出多个不同的方法和解决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联系和共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结论,并且将其应用到其他相关问题中。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组织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多个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

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

这种综合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场景中的能力。

4. 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发现和理解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观点中学习和吸取经验,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 反思和归纳:学生在完成数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解题过程,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所学知识在不同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问题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不同情境和领域的能力。

浅谈迁移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迁移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浅谈迁移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众所周知,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如下能力,如: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验证能力等等,但是,另外一种能力对于学数学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迁移能力。

标签:迁移能力;数学学习;应用一、何谓学习迁移在学习这个领域中,迁移的含义是什么呢?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意思也就是说,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二、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一)一个新知识从了解,掌握到熟练应用都离不开迁移能力其实在很多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应用到迁移能力,比如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首先在法则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迁移能力,基本思路一般是這样的:老师给出一个算式带领学生一起算,a2·a3=,根据幂的意义,a2=a·a,a3=a·a·a,所以a2·a3=a·a·a·a·a=a5;按照同样的方法,学生即可独立继续探索,a2000·a8=(a·a·…·a)·(a·a·…·a)=a2008,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a·…·a)·(a·a·…·a)=am+n,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这个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就体现了迁移能力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应用,即从小数字迁移到大数字,再从数字迁移到字母,也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这时老师可给出如下题组,计算:(1)x3·x6·x5;(2)y5·y·y10·y4;(3)(x+y)3·(x+y)5。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迁移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者:季志国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年第02期陈省身说:“数学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是不可预测的,它有可能扩展到任何我们能够想到的领域.”因为数学的“不可预测性”、“扩展性”及“繁杂性”,所以学好这门学科必须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技巧,那就是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述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在数学学习中是广泛存在的.如加法的学习会影响乘法的学习,有理数的学习会影响代数式的学习,而代数式的学习又会影响函数的学习,平面几何的学习会影响立体几何的学习等.不仅如此,在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也存在着迁移现象.随着代数知识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渐把方程知识、不等式知识与函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模块.在面临有关问题时,通过这些知识的合理转换,形成合理简捷的解决方法二、学习迁移的用途首先,迁移可使学生习得的各种数学知识建立更加广泛而牢固的联系,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形成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的数学认知结构,能够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并逐渐向自我生成数学新知识发展.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些都要依靠数学学习迁移来实现.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在迁移的作用下使已有数学认知结构得到组织和再组织,提高其抽象概括程度,使其更加完善和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次,迁移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双基”是数学活动调节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数学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学能力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一种稳定的、能有效调节数学活动进程和方式的心理结构,它的形成既依赖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依赖于这些知识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即类化.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三、学习迁移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注重理解,把握关键特征初始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解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刚学完某个新知识就急于去做难题,就属于这个范畴.有的教师新授课刚结束,就要求学生解难题.学生难题解不了,只好用强行记忆来弥补,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负迁移在所难免.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被迫机械学习,能力无法提高适当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恰当的反例,不仅可用于知觉学习,还可用于概念的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容易犯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这是非本质属性负迁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反例或辨析题制造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利用反例、辨析题、变式题进行教学都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变式题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解题学习中的迁移能力2.创造与实际相似的情境学习迁移常常发生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之中,学习情境与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迁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相似的情境,这样就可以增强现实感,有效促进学习的迁移.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较多使用数学模具,就能增强现实感和形象感,有利于学习的迁移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对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考查越来越多.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与实际相似的数学建模训练,从而有助于学生基本概念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成为优化学习迁移能力的关键.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里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概括程度,分化程度,稳定和清晰性以及同新材料的可辨别程度等组织特征,是影响知识的学习和保持的很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元认知训练的关键是抓住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主要采用自我反省的方式3.注重思想渗透,培养迁移品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纽带和桥梁.学习一门课要达到优秀的水平,决定性的因素是掌握该门课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出隐含于基础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具备良好思维品质的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有远见和洞察力;进行知识迁移,才能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代.。

数学中学习迁移运用

数学中学习迁移运用

浅谈数学中学习迁移的运用摘要新课程已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迁移能力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已引起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作为数学教师,基于学科特点更应该注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习迁移纵向迁移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网所谓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行为规范之中。

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体现了知识迁移的思想。

实践说明,有效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生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才能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地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运用学习迁移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知目标,明指南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心灵的窗户”,它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

要使迁移指南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本科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研究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讲课前就要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指南,也就抓住了学习迁移的“眼线”。

二找联系,学新知新知识是通过纵向迁移来实现获得的。

所谓纵向迁移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中要善于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的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引起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达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

类比推理也是分析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类比促进迁移。

在数学学习中,类比方法具有探索和解释两个功能。

探索功能体现在学生通过类比提出假设,进行推测,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

解释功能在于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抽象,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及其对教学的意义迁移现象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学习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通过各种问题和应用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可应用性。

数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授函数概念时,可以引入实时的物理运动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是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现象。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加强知识的联结和转化。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高考数学复习中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

高考数学复习中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

高考数学复习中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巩固和继续,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学生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

诸如此类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看成是数学学习与迁移的现象,因此,对数学学习与迁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与迁移型问题一般有定理学习型、定义学习型、方法学习型。

解决学习迁移问题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通过对当前定义、定理、法则、方法的学习并灵活运用于解题之中。

学习与迁移型命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独创性良好的素材,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新题型之一,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常见问题有下面几类:一、概念的学习与迁移即问题中涉及到以前未曾学习过的概念与运算法则,而解决此问题又必须用到这一概念与法则,因此在做题之前,首先要对此进行阅读理解,即时学习,并加以灵活运用。

例1.对集合{θ1,θ2,θ3,…,θn}和常数θ0,定义:μ=为集合{θ1,θ2,θ3,…,θn}相对θ0的“余弦方差”。

求证:集合{,,π}相对任何常数θ0的“余弦方差”是一个与θ0无关的定值。

分析:首先要正确理解有关“余弦方差”的定义,得到当n=3时的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简化。

解:μ==[+++]=+(cos cos2θ0+sin sin2θ0+cos cos2θ0+sin sin2θ0+cos2θ0)=+(-cos2θ0+cos2θ0+)=本题属于学习概念问题,首先必须理解“余弦方差”的概念,再进行相关的运算。

在遇到平方和的情况时首先要考虑降次,然后利用和角公式进行化简。

二、定理、规则的学习与迁移即指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新的数学情境,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利用题目引入的新定理、规则进行解答的一类题型。

数学学习的迁移

数学学习的迁移

数学学习迁移表现出情境性和主体性 等特点。
情境性
是指数学学习迁移的发生依 托于一定的情境,可能是学 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也可 能是学习方法的延伸性,只 要能给予学生某种唤起性, 数学学习迁移便因此情境而 发生。
主体性
是指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在学习迁移中发 挥主要作用,非智力因素也应该发挥着 相应作用,并与智力因素相互 作用,共同影响数学学习的迁移。
影构成分非表面成分的相似;数学问题情 境的相似性;数学问题模式的相似性等 • 数学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知识的概括化水平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掌握了某数学知识模块的核心概念, 牢牢把握了核心概念的本质属 性;二是发现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和 关联度,并建立了一定的联结。 • 数学学习定势思维
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1,良好的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迁移的保障 2,提高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强化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意 识;借助表象思维促进学生的 数学概括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 学概括能力。 二、突出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与掌握 1.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是数学学习迁移的前提 2.突出数学基本概念、原理学习与掌握的途径和方法:明确数学知识系统中 的基本概念、原理;引导学生把基本概念、原理置于数学学习中心地位;突 出基本概念、原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三、把学习材料改造成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形式 1.良好的学习材料是数学学习迁移的载体 2.良好改造学习材料的途径和方法: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材料的呈现形式; 按照学生认知方式呈现、组织学习内容;在学习材料中突出新旧知识的结合 点。
• 结构重组性迁移就是将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的
有关知识成分,按照新的需要重新组合,从而建 立起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这里,结构重组指的是 习得的知识的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 合关系上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 分不变。 • 分析与抽象 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剖析, 以达到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在对 象整体中的性质、作用的方法。 抽象是把研究的 事物从某种角度看待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进行考 察的思维方法。抽象是数学的本体属性,抽象思 维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分析侧重于探索性和 启发性,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思维方法。任何类型 数学学习迁移过程都包含分析与抽象的认知成分。 •

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情境和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有学生智力水平、认知结构的质量和数量和学习的心理定势。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两种学习材料具备相同或相近成分,有助于搬迁;学习材料具备较好非政府结构,有助于搬迁的出现。

2、学习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

如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布置等方面的相似,有利于学生利用有关线索促进迁移的发生。

3、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辨认出相同科学知识之间或情境之间的共同点,鼓舞学生展开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已教给的原理、科学知识回去化解具体内容问题,建议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举一反三,这都有助于推动积极主动搬迁的产生。

二、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

1、学生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搬迁能力较强。

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

已有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稳定性、丰富性和组织性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情境时对已有知识提取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到迁移的发生。

3、学生自学的心理定势。

定势即为学生专门从事自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自学存有一种定向的促进作用。

定势有利于搬迁的出现,但它所催生的搬迁可能将就是积极主动搬迁,也可能将就是消极搬迁。

高考数学复习中的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

高考数学复习中的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

龙源期刊网
高考数学复习中的学习与迁移问题的分类
作者:赵善华
来源:《福建中学数学》2013年第07期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巩固和继续,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数学新知识的掌握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学生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往往可以形成新的数学知识,诸如此类的数学知识之问的相互影响,都可以看成是数学学习与迁移的现象,因此,对数学学习与迁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与数学迁移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

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学习迁移存在密切关系是直接影响人的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迁移通常理解为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

研究表明学习经验与迁移能力并不是正相关的。

有些学习经验会导致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负迁移而另一些却能诱发强记忆强迁移和强记忆正迁移早期学习迁移研究理论强调学习条件和迁移。

条件之间的相似性取决于两者基本要素的匹配程度而基本要素被界定为具体事实和技能。

对任务间共同要素的强调意味着对学习者个性的忽视比如对包括关注的时机、相关原理的外推、问题解决或创造力以及动机等这些个性的忽视而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练习和训练上。

本文探究对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学学习和迁移的关键特征。

一、促进初始学习是成功迁移的首要因素。

新的理论研究表明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可能是最初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那么如何进行数学的初始学习来促进数学学习的成功迁移呢?1.注重理解而不是记忆初始学习不达到一定理解水平迁移是不会发生的。

这是显而易见但又经常容易被忽略的事实。

刚学完某个新知识就急于去做难题就属于这个范畴。

这两个结论对教学而言非常重要这正是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新授课刚结束就要求学生解难题不仅课后作业是难题而且课堂练习中就开始出现难题有的题甚至就是升学考试的试题。

学生难题解不了只好用强行记忆来弥补强记忆弱迁移和强记忆负迁移在所难免。

这种现象的结果是被迫机械学习能力无法提高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迁移受学习的理解性程度的影响而非仅靠记忆事实或墨守成规。

迁移不能发生的原因在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而仅仅靠记忆。

在新知识的初学阶段其意义的建构和获得还没有真正完成按照有意义学习理论新旧意义之间的联系有一个继续同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对意义联系理解的深化和贯通方面是这种联系需要一定程度的巩固和强化只有当这两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有意义迁移才可能开始。

2.投入足够的学习时间。

数学是一门复杂学科学习复杂学科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看起来像天才,然而个人为了拓展数学专业知识和提高数学理解水平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新的学习理论明确提出成功的学习需要时间的大量投入。

即使美国人现在也开始认识到在他们的中小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过少了。

但是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并不是一味地投入到训练记忆中而是把主要时间投入到反思和理解中。

成功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主要原因是要达到理解的水平需要时间。

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深化和贯通新旧意义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二是为了使得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达到相当水平的知悉程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深化和强化这些联系。

不同的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教师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学生对一个新的数学对象的初始学习常常会遇到意义不够明晰和逻辑联系比较隐蔽的材料一开始就要他们从事理解性学习是有困难的他们需要时间去探究基本概念生成与自己已有信息的联系。

一下子接触太多的远离主题的内容会妨碍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和随后的迁移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具体信息使这些原则变得有意义因为他们对远离主题的知识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的承袭关系和逻辑联系不能接受因此学生只能当作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事实去学习那些远离主题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先摸索与主题相关的具体信息先行组织者的机会显得至关重要这就是在最初创立一个“时机”让学生能够充分知悉、了解、回忆或激活相关信息使新知识的主题从这些相关的信息中自然流淌出来。

研究表明有这样的时机要比没有这些机会的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时机包括创设适当情境帮助学生搜索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也包括提供足够的信息处理时间学习不能操之过急信息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

3.利用变式把握关键特征适当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了解哪些特征与某些特定概念相关或无关。

恰当的反例不仅可用于知觉学习还可以用于概念学习。

对何时、何地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即知识条件化可通过“反例”的运用而增强。

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容易犯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这是非本质属性负迁移的结果。

作为克服这类负迁移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利用反例、辨析题、变式题进行教学都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

反例的特点是改变对象本质属性而保持非本质属性不变辨析题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安排变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把原先所没有注意的非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区别加以澄清从而尽可能避免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

变式题的运用在于提高解题学习中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在我国的数学教学中是常用的方法。

二、影响迁移的其他因素1.学习的情境成功的迁移受到初始学习情境的影响学生有可能在一种情境中学习但却不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实现成功的迁移取决于知识与情境以怎样的关系相连取决于初始学习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一个数学对象在单一而非复合情境中学习时情境间的迁移往往相当困难。

当学生用学习情境中材料的细节即过于具体的无关信息来详细解释新材料时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约。

当学生在复合情境中抽象出一个数学对象概念的特征时更可能形成弹性的知识表征。

复合的情境指学习情境是趋于本源化、多样化、综合化、真实化、情节化的概念的特征隐藏在众多干扰因素之中使得学生必须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才能抽取到对象的本质建构起对象的意义这样不仅获得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在“舍弃”的过程中了解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认识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从而同时把握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方面达到从整体上认识对象意义的作用。

这样形成的将是具有弹性的适应性的认识。

但是过度情境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弊无利。

过度情境化是指情境尽管可能真实但情节过于复杂具体甚至无关或者涉及因素过手琐碎而缺少综合性。

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常常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的弹性缺失仍然无法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迁移到新的情境。

让学生解决具体的案例以及相似的其他案例目的是帮助他们抽象出导致弹性迁移的一般原理。

这是一种多到一的概括和一到多的迁移。

实现这样的概括和迁移要求提供的刺激材料尽可能的丰富并能充分突出主题或本质特征。

另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加入到为提高弹性理解而设计的“如果—怎么办”类的问题解决当中。

概括案例要求学生创造一种不仅能解决单一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

关于对付弹性缺失的3种方法实际上是提供了提高弹性理解的3种“情境”。

迁移弹性的缺失根本上是学习缺乏“想象力”的结果。

迁移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体现没有对不同事物间关系的想象谈何知识或策略的“迁移”“如果—怎么办”类型的问题解决本身更是地地道道的“想象”的问题没有对“如果”可能引出东西的“想象”如何能找到“怎么办”“概括案例”也同样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哪来“抽象”没有“抽象”又何有“概括”人失去了想象知识就会变成教条智慧就会趋于枯竭。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爱因斯坦补充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知识又是由想象激发活化的知识是由想象推动发展的知识又是由想象带向无限的。

目前我国大多与教育有关的活动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培养刻板僵化的模式长官意志的管理教条化的理念受教育者不仅缺少想象的空间甚至连想象的时间也没有。

2.问题的表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表征问题也可以提高数学迁移能力。

帮助学生在更一般的层面表征所要解决问题能增加正向迁移的可能性减少先前解决问题中策略应用不当的负向迁移影响。

让学生在更一般的层面上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从问题的原始状态开始从无到有地实现问题的解决。

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新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更一般的层面上表征解决问题”[1]的策略应该包括表征问题和表征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的策略。

表征问题的策略应该是指对问题性质、特征和意义做出概括性的理解着重搞清楚“是什么类型问题”表征解决问题的策略则是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进行抽取、提炼和概括并且对问题情境、问题条件与问题策略的关系和联系进行概括和提取。

学习和运用这两种策略可以促进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即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和把握问题及解决问题。

这是“问题模式识别”的特征识别模式实际上这是形成一种问题原理这种问题原理由于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而大大增强了它的正迁移性从而反过来促进和加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生如果仅仅受到具体问题解题训练而没有触及问题原理他们虽然也可能很好地完成具体任务但无法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

接受抽象表征训练的学生则可以将知识迁移到具有类比关系的新问题上。

什么是“问题原理”就是“在更一般层面上掌握表征问题的策略”。

如果没有对某个“问题原理”的概念就不可能把某个问题纳入这个问题原理的范畴。

数学中应该有多种问题原理所谓“抽象表征”或者“抽象层面的表征”就是把问题的认识上升到“问题原理”的水平才可能在解决新问题的时候把新问题纳入某个问题原理的范畴来解决。

所谓“学解题就是学解一类题”也就是要把学解的题上升为问题原理这样学会的就不是具体的一个题而是属于一个问题原理范畴的题。

3.学习与迁移条件的关系迁移体现了学习内容和测试内容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迁移量是在原来学习领域和新领域之间重叠部分的函数。

这个重叠部分就是知识是如何表征的是如何形成跨领域概念对应的。

知识与任务之间的迁移随它们所共有的认知要素多少的程度而变化。

认知表征和策略就属于随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认知要素”。

重叠部分就是指“共有认知要素”。

认知表征和认知策略被看作“认知要素”。

且不同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认知要素。

但是如何识别不同任务间的“共有的认知要素”这仍然主要取决于对前面问题表征一段所述的“问题原理”的掌握。

同时这为后面所给出的建立和形成共同的抽象结构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研究表明大量的迁移发生在表层结构大相径庭但却具有共同的抽象结构的对象之间。

当不仅要思考陈述性知识而且要考虑程序性知识时。

众多领域的数学能力的迁移常常受同一原理的支配。

比如通常所说的受某种数学思想的支配就是受同一原理的支配。

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极限的思想等都是具有抽象结构的原理。

来自于新的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迁移大量地发生在具有共同抽象结构的对象之间因此要实现迁移无疑要建立和形成这样的共同抽象结构。

帮助学生超越具体情境和例证在抽象层面表征经验是形成共同抽象结构表征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这也是解题反思的原理所在。

即在反思的过程中“超越”“具体情境和例证”在“抽象层面”上表征“经验”而不是“停留”在“具体层面”上也就是不断地提高认识水平不能始终停留在“低层次”认识水平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