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爱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放任自由政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增刊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世界历史研究
英爱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放任自由政策探析
卢扬梅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作为英国的
第一块殖民地,爱尔兰也加入了这股潮流,爱尔兰声势浩大的民族主义运动加剧了英爱矛盾,
并最终导致了英爱战争的爆发。

对于英爱战争,英国政府最初并没有充分重视,而是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政策。

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爱尔兰共和国逐步站稳了脚跟,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越来越频繁。

英国政府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压制爱尔兰,
但是,前半年的“不作为”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英国的这种不作为政策与其在战后初期的实力、内阁组成及政策重点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
劳合·乔治;爱尔兰;英国;英爱战争
中图分类号:K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0)增刊-0071-04
收稿日期:2009-
11-05作者简介:卢扬梅,女,湖南郴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9)
爱尔兰问题一直是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问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爱尔兰问题也有诸多论述,但是鲜有专著研究,尤其是对从
一战后不久的“英爱战争”
的研究。

英爱战争是爱尔兰问题发展的高潮部分,正是这场战争铸成
了今天爱尔兰南北分裂的格局,北爱尔兰问题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这里。

对于这场战争,
英国最初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甚至不承认这是场战争,而只是一小撮人的叛乱,因而对爱尔兰共和军
大体上采取的是“放任自由”的政策,这种自由放任对接下来战争的恶化和升级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考查,来探析英国在英爱战争初期的爱尔兰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一、英爱战争爆发的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尔兰也加入
了战争,支持英国一方。

但是英国并没有完全信任加入战争的南爱尔兰,而是把南北爱尔兰的志愿军区别开来看待。

这种做法伤害了南部爱尔兰人民的民族感情,
一部分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趁机发动“复活节起义”,试图摆脱英国的统治,争取独立。

复活节起义遭到英国政府的血腥
镇压,
使得原本不受爱尔兰民众欢迎的激进民族主义派反而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同情。

之后,英
国在爱尔兰试图强制征兵、
并以“德国人阴谋事件”为借口大肆逮捕民族主义分子等等事件都加
1
7
剧了爱尔兰的离心倾向,爱尔兰政治氛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爱尔兰激进的民族主义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老牌的爱尔兰自治党已经没什么吸引力,倡导独立的新芬党则聚集了一大批的支持者。

到一战结束,成立于1905年的新芬党逐步取代了爱尔兰自治党。

1918年11月11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表面上看,英国击溃了德国,夺得了很大的一笔财富,劫掠了不少新的殖民地。

实际上,英国是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英国损失了近七十五万的士兵并丧失了盘踞了一百多年的海上霸权,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战后的债务国。

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经过一战,英属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提高,战争唤醒了帝国内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自治领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英帝国和其殖民地矛盾加剧,英帝国内部危机四起。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有独立决定自己民族事务的权利,并倡导以此作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巴黎和会的认同。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战后很多殖民地为摆脱宗主国的束缚,纷纷发动了民族独立战争,印度、埃及和阿富汗等国都发起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形成了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这股浪潮使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们深受鼓舞。

12月份,英国举行大选,英国方面,以战后重建为由,组成了以自由党的劳合·乔治为首相,保守党占绝大多数的战后联合内阁。

爱尔兰方面,倡导独立的激进民族主义党———新芬党大获全胜,获得了105个席位中的73个。

对于这次胜利,著名的爱尔兰史专家唐生德如此评价:“新芬党在1918年的胜利可能是爱尔兰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情。

”[1](p.5)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则惊叹:“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了!”新芬党从此登上了爱尔兰的政治舞台,爱尔兰民族事业由争取自治变成了谋求独立。

新获选的新芬党议员拒绝出席威斯敏斯特帝国议会,1919年1月21日,也就是巴黎和会召开的第二天,获选的新芬党议员在都柏林召开国民议会,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

在同一天下午,“爱尔兰志愿军选择了公开的战争来宣传他们受压迫的事实”[2](p.3)。

肖恩·崔西等几名爱尔兰志愿军在索洛海德贝格附近伏击了一辆装有葛里炸药的军车,两名爱尔兰皇家警察(RIC)被杀,英爱战争由此开始。

爱尔兰志愿军表示:“共和国成立后,志愿军就有足够的理由以一个国家军队对待入侵军队的方式来对待敌人的武装势力。

”[3](p.19)
索洛海德贝格事件之后,爱尔兰志愿军开始零星地开展暗杀警察的行动。

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引起英国对爱尔兰问题的重视,就像科林斯在1919年2月的讲话中强调:“越早战斗,越早在爱尔兰制造混乱,对这个国家争取权利的斗争就越有优势。

”[4](p.113)刚开始,他们攻击的对象是爱尔兰皇家警察(RIC),这些警察不同于街上巡逻的普通警察,他们曾经执行过对爱尔兰的高压政策。

在新芬党看来,“将在前线反对共和党战争的不是英国的士兵,而是这些爱尔兰皇家警察”[5](p.304)。

攻击英国的这些“秩序的维持者”才能破坏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

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们下定决心要把爱尔兰人民的苦难公开在世界人民面前,用武力斗争的方式来引起英国对爱尔兰问题的重视。

二、自由放任政策及其结果
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公然对英国宣战。

但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们的这些举动在英国媒体和政府看来不过是场闹剧,除了冷嘲热讽,政府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伦敦各大报纸都不无调侃,连历来同情爱尔兰民族运动的《曼切斯特卫报》都如此报道:“你可以预见这样的情况,即爱尔兰的各部部长们将发现他们很难有发挥作用的余地。

”[6](p.689)甚至在爱尔兰,除了新芬党自己的机关报,大部分的报纸都怀疑这个新的议会是“不现实和无效果的”[7](p.80)。

不过,英国的新闻界倒是很关注英国政府对声称要退出威斯敏斯特议会的新芬党会采取什么措施。

然而,英国政府也没有什么动静,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嗤之以鼻,并断言爱尔兰众议院撑不了多长时间。

爱尔兰总督弗伦奇对保守党议员沃尔特·隆这样说道:“或许我过分乐观了,但是我相信这73位捣乱者最终还是会打包回到威斯敏斯特的。

”隆也赞同这种观点:“我想当他们发现无人给他们发薪水,他们在爱尔兰无事可做时,就会回心转意了。

”[8](p.30)弗伦奇和隆对新芬党衰落的这种盲目乐观源自于他们相信新芬党选举的
27
胜利并不是因为公众信仰共和主义,而是由于他们对爱尔兰自治党失去了信心和受到了新芬党的
恐吓。


凭票选举:1918年的选举中,为了确定联合政府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给其支持者发放的一种票据,上面有劳
合·乔治和博纳劳联合背书的选票。

在“有票的”自由党候选人竞选的地区,保守党不会去竞争,而在有保守党参
选的地区,“有票的”自由党候选人不会去竞争,从而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正是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使得在接下来的
大半年时间里,
英国政府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爱尔兰政策。

德威廉议员在下议院讨论爱尔兰政策的会议上如此讽刺
:“我无法讨论政府的爱尔兰政策,因为根本就没有政策。

”[9](p.1438)在这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下,
爱尔兰共和国逐步站稳了脚跟,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也开始频繁起来。

1919年4月,众议院召开第二次会议,这次
参加的人数明显增多,会议选举德·瓦勒拉为总统,
成立了相关部门,并提名了各部部长。

从6月份开始,各项具体计划都开展起来了,建立了自己的警察队伍;成立了经济委员会盘点国家资源;建立了土地银行资助农民购买土地;最为成功的是,新芬党用挨家挨户上门收集的方式筹措了385,000英镑的国债,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在筹
措资金时,金融部部长科林斯的口号是:“想重新恢复爱尔兰的健康、
美丽和财富吗?现在就为爱尔兰民族贷款募捐吧!”
[6](p.652)科林斯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管理这笔资金的机构,并对资金的去向做了详细的说明,
并承诺换届之前,政府一定会偿还这些借贷,这点很重要,它为新成立的爱尔兰
共和国赢得了信任,极大地调动了大家支援国家的积极性,甚至连一些统一党人都慷慨解囊。

在地方委员会上,新芬党获得了大多数席位,并指示这些委员会同英国决裂。

爱尔兰共和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司法机构,由法院和巡回法官组成,以爱尔兰共和军警察作为执法后盾。

在地方上,爱尔兰共和国法庭逐步取代了英国的司法机构,很多土地纠纷都提交到共和国法庭,英国的司法
机构在爱尔兰已经失去效用,[5](p.309)爱尔兰逐步脱离了英国的控制。

军事方面,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加紧攻势。


爱双方在1919年前半年里还算平静的局面,随着1919年6月份巴黎和约的签订而打破。

爱尔兰的要求没有得到巴黎和会的支持,美国总统威尔逊最终也不愿意在爱尔兰问题上冒同英国决裂的危险,即便是面对爱裔美国人强大的压力,他对爱尔兰事业的支持也始终限于“非官方”的渠道
[10](p.197)。

自此,新芬党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民族
独立自主。

共和军的行动开始频繁起来了,他们有组织地袭击爱尔兰皇家警察和侦探。

共和军的
作战模式主要是“堑壕战”[6](p.656),即围攻警察。

在都柏林,柯林斯领导的地下情报组织和爱
尔兰共和兄弟会的主要手段是暗杀,目标是那些给英国工作的爱尔兰人或英国派来的情报人员,尤其是都柏林警察侦探分队中的爱尔兰人,因为这些人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非常清楚。

爱尔兰共和军的行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到1919年秋天
,“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的警察驻地都被撤离,尤其是在偏远的西南部农村地区。

警察队伍中开
始出现辞职现象”
[8](p.27)。

爱尔兰共和国开始运转,在西南一些地方,这个新政府正逐步取代遥
遥欲坠的都柏林政府。

三、战争初期英国对爱政策评析
英国政府漠视爱尔兰的政策与战后联合政府的组成有很大关系。

一战结束,劳合·乔治战时联合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于是否继续联合的问题,英国国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阿斯奎斯为首的自由党派坚决反对继续同保守党联合,主张重新进行选举建立起独立的自由党政府。

但是劳合·乔治清楚,即便是自由党获胜,自己也不会有机会组阁,因为几乎所有自由党的地区选举组织都在前任首相阿斯奎斯的掌控当中,自己并没有强大的支持队伍,就像摩根斯所说的
:“他是一位没有政党的首相”[11](p.26),这种怪现象是战争时期“政治真空”所导致的[11](p.27)。

为再次组阁,劳合·乔治打算不顾阿斯奎斯一派的
反对,与保守党再次联手[12](p.23)。

保守党也想借助劳合·乔治的声誉来增加自己的胜算。

选举中,他们用“凭票选举”①
的方式,取得胜利,组成了以自由党的劳合·乔治为首相,保守党占绝
大多数的第三届联合内阁。

保守党占绝大多数意味着政府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意见,也预示着首相在解决爱尔兰问题上将不可避免地受保守党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政党的摆布。

英国的保守党历来仇视爱尔兰,内阁中保守党占绝大多数,对爱尔兰
3
7
来说,这就意味着在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多了一只“凶猛的拦路虎”。

在新内阁的开幕式上,劳合·乔治甚至没有提及爱尔兰。

另外,当时英国的政治重心放在了欧洲。

英爱战争爆发之时,正是巴黎和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召开,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劳合·乔治忙于战后欧洲协调上,国内事务包括爱尔兰都留给了保守党领袖博纳劳。

撇开博纳劳对爱尔兰毫不同情的态度不说,英国国内很多原本被战争掩盖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已经让他穷于应付,更遑论顾及爱尔兰了。

关键的是,国内民众对战争的疲乏和厌恶以及欧洲和平的趋势让英国不敢贸然在爱尔兰开展军事行动。

战后士兵复员,以及一些“有经验的部队被派往世界各地执行帝国任务”[13](p. 121)———1919年5月英阿战争爆发、印度人民反英起义———英国根本无兵可调,对爱尔兰的状况即便是心有余也会力不足。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是,英国政府并不认为这是场战争,而是“一撮人的叛乱”。

英国声称,爱尔兰共和国政府不是合法的政府,因此,用“战争”一词是不合适的。

劳合·乔治坚持认为,“对叛乱者来说,是没有战争一说的”[14](p.57)。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后来意识到了爱尔兰警察处于危机当中,政府也不打算动用军队,因为只有战争才动用军队,对于叛乱,只需警察来维持秩序。

英国政府的这种态度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在1919年的大半时间里,英国忙于欧洲协调,爱尔兰则在极力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因而双方都没有激烈的军事行动,伤亡也不大,共和军的行动也是比较零散。

“叛乱论”是内阁的主流观点,对爱尔兰持强硬态度的保守党议员沃尔特·隆建议政府“搁置征兵法案和自治法案,直到这帮叛乱分子普遍遵守法律后,才采取具体的措施”[3](p.12)。

这种对按兵不动做法的合理化解释自然受到了忙得焦头烂额的内阁的欢迎。

整个1919年,都柏林政府的官员们,包括爱尔兰总督弗伦奇(French)和当时爱尔兰的行政长官麦克弗森(Macpherson)同伦敦政府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

虽然英国政府拒绝承认这是场战争,但是从“战争是在政治统治失效的时候发生的这一角度来看,英爱之间的冲突就是战争,因为英国的统治在爱尔兰已经不起作用了”[8](p.26)。

政府对情况判断的失误,或者说不愿面对现实的态度,使政府没有能够及时调整好对策,或在更早的时候拿出凑效的政策来,以致情况继续恶化下去。

综上所述,在战后经济衰退和工人暴动的危机中,英国政府极其不愿意制定一项明确的爱尔兰政策———不管是退让还是镇压。

在战后复杂的政党政治斗争中,联合内阁极不敢贸然捡起爱尔兰这个“烫手山芋”,这充分体现出英国政治家对爱尔兰事务冷漠的态度,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战争爆发初期,放任自由政策,最终导致英爱战争恶化升级。

英爱战争给两国人民在心理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成为两国关系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这段历史也因此被历史学家们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参考文献:
[1]Charles Townshend,Modern Ireland.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J].2001,12,(1).
[2]Martin Frederick Seedorf,The Lloyd George Government and the Anglo-Irish War,1919—1921[D].Ph.D.AAT7429498,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4.
[3]Charles Townshend,The British Campaign in Ireland1919—21[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4]Nick Pelling,Anglo-Irish relations,1798—1922[M].
London:Routledge,2003.
[5]Fiona Somerset Fry Peter,A History of Ireland[M].London:Routledge,1988.
[6]Robert Kee,The Green Flag:A History of Irish Nationalism [M],London:Weidenfeid&Nicolson,1972.
[7]Patrick Maume Cornelius O’Leary,Controversial Issues in Anglo-Irish Relations,1910—1921[M].Antony Rowe Ltd.,Chippernham,Wilts,2004.
[8]Machael Hopkinson,The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M].
Dubli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2.
[9]Great Britain Parliament,The Parliamentary Debates House of Commons[Z].Ser.V.Vol.125,1920.
[10]Seth P Tillman,Anglo-American Relations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1919[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11]Kenneth O.Morgan,Consensus and Disunity:The Lloyd George Coalition Government1918—1922[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9.
[12]Harold Storey,The Case Against the Lloyd George Coalition [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20.
[13]A.J.P.Taylor,English History,1914—1945[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5.
[14]Charles Townshend,Britian’s Civil Wars:Counterinsurgen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London:Faber and Faber Ltd.,1986.
(责任编辑:素微)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