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合唱中的_喊唱_现象
《双减背景下小学二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双减背景下小学二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双减”落地,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号角井然吹奏。
艺术教育成为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审美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
“双减”政策推出后,青少年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业余时间明显增多,可以有大量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特长,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将“双减”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让青少年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双减”背景下,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就更加凸显。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性格、塑造优良的品格,从而使其更好融入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素质教育的推动有所助力,同时也让公众对教育的目的与本质又一次有了思考。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的《音乐课标》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
要完成这样的音乐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从事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几年来,常发现在唱歌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的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
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
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
这种唱歌其实为“喊歌”,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二会破坏声音的美感;三会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四会有害于乐感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唱歌中的喊叫现象及对策
浅谈初中生唱歌中的喊叫现象及对策[关键词] 轻声唱法弱声唱法混声唱法[摘要]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笔者常常见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唱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喊唱,比如:同学们,声音再洪亮些好不好?把嗓门再提高些!大点声音唱……认为唱歌时声音越大越好,越有激情。
学生因此就拼命喊唱。
这样会带来很多弊端:一、不利于嗓子的保护。
二、不利于纠正错误和歌曲的处理。
三、不利于演唱高音时的音色稳定和统一。
怎样克服学生唱歌中的喊叫现象呢?一、让学生认识大声喊唱是不好的歌唱习惯。
二、在歌唱中对学生加强集体观念教育。
三、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声音美感的观念。
四、在教学中要知道学生正确的发声技术和歌唱技能,掌握正确的呼吸,使他们在唱高音、强音时也能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
五、提倡轻声唱法。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笔者常常见到有些音乐教师在唱歌课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喊唱,比如:同学们,声音再洪亮些好不好?把嗓门在提高些!大点声音唱……认为唱歌时声音越大越好,越有激情。
学生因此就拼命喊唱。
这样会带来很多弊端。
其一,从学生的生理情况来讲,不利于嗓子的保护。
初中生正处于歌唱器官发育阶段,声带娇嫩,而且他们多处于变声阶段,歌唱的持久力差。
如果超负荷超强度地大声喊唱,轻者容易使声带疲劳,导致声音嘶哑;重者导致喉咙病变,毁坏声带,以致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和发育。
其二、从教师的训练方法来说,不利于纠正错误和歌曲的处理。
学生在唱歌时所发生的错误,需要教师用歌声或琴声来加以纠正,而学生喊叫声太大,往往把教师的声音或琴声盖没,这样使学生在唱歌中所发生的错误往往难以得到纠正。
再者,大声喊唱的结果,歌声听似热情高涨,情绪激动,虽然可以获得“明亮”的效果,但歌唱的持久性差,可塑性差,只能强,不能弱;不柔和,音域窄,歌声缺少美感。
无法表达歌曲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其三、从训练歌曲高音区域来看,不利于演唱高音时的音色稳定和统一。
让学生长时间大声喊唱,会造成声带疲劳,再者养成习惯,只要遇到高音就靠喊唱发声,从而定会出现不和谐的尖叫或噪音。
中学生歌唱教学中“喊唱”现象的解决策略
“ 站 如松 ” 。 师生总结 : “ 站 如 松 ”简 言之 就 是 如 松 的 有 根 .如 松 的挺 拔。 双 脚 与 肩 同宽 , 站稳 扎根 , 双手叉腰用力往里推 , 腰 上 一 圈 往外发 力 , 小 腹微收绷 紧 , 两肋张 开 , 上 腹鼓 出 , 提 臀收腹 , 大
开. 笑 肌绷 紧 , 上唇往上拉开 , 露出八颗牙的微笑 , 舌 头 摆 平 中 间 成 沟 舌 尖 抵住 下 牙 , 下 巴略 收 放 松 。 特 别 要 注 意 的是 腰 一 发 力 这 个 哈 欠 就 必 须 瞬 间做 到位 。 我们 用这 样 的 口令 指 导 实 践 :
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喊叫现象
调低 1 度 的调来演 唱 , ~2 待学生学会全 曲后再 移高
一
点或原调演 唱。除此之 外 , 还要 注意训 练学 生正
了较好效果 。为了保 护学 生 的嗓子 , 针对 小学 生嗓
音 特 点 和规 律 , 练 轻 声 唱 歌 是 解 决 喊 叫 毛 病 的 一 训
确演 唱时 的唱歌 姿势 、 吸方法 , 晰地 咬字 、 呼 清 吐字 和富有感情 、 表情丰富 , 才能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 受 到感染和教育 , 获得 比较巩 固的唱歌基 本知 识和技
例如 , 学 生 的音 域 一 般 为 a 2教 唱 时 使 用 比原 小 —a,
疲劳 , 声音沙 哑 , 再遇 到高音 时只 能靠喊 叫发 声 , 从
而 在 演 唱 过 程 中容 易 出 现 不 和 谐 的尖 叫或 嗓音 。 那 么 , 样 克 服 学 生 唱 歌 时 的 喊 叫 毛 病 呢 ? 本 怎 人 在这 些 年 的 教 学 中采 取 了 下 列 一 些 方 法 , 取 得 并
U
小教园地
3 7
谈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的 喊 l 现 象 = i ! I j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常疲 劳甚 至 声 音 变 得 沙 哑 , 几 天 都 说 不 出 话 来 。 好 这 样 唱 歌 不 但 没 有 唱 准 音 调 , 而带 来 许 多 弊 端 。 反
其一 , 从小学生 的生理状况来讲 , 不利于嗓音 的 保 护。小 学生 的声 带娇 嫩 , 属于变声 时期 , 持久性较 差, 若长时间地大声 喊唱 , 轻者 容易使 声带疲 劳 , 导 致声音沙 哑 , 重者则会使喉咙发生病变 , 美丽的声音 将不 复存在 , 好的歌喉将终身被毁 。其二 , 教育的 从 训练方法来说 , 不利 于纠正错 误 。学 生在 唱歌 时所
如何纠正唱歌教学中的
如何纠正唱歌教学中的“喊唱”现象在音乐课上或校园歌咏比赛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学生不是用歌声去唱,而是用喉咙去“喊”。
这种“喊唱”就是让学生习惯地用胸声使劲地、有时甚至是声嘶力竭地喊叫,一味地追求唱高音、强音,出现了低音高唱、高音喊唱、一片噪音的不良现象。
而长期以来这种“喊唱”不知毁坏了多少声音素质优秀的学生。
出现这种“喊唱”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1.小学生好胜心强的自然心理表现,他们高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得见,好表现自己,所以唱低音时唯恐唱轻了别人听不见,于是就用“低音高唱”、“ 高音喊唱”的不正确方法。
2.学生缺乏对音乐美感的观念。
他们对美的认识和美的鉴别能力差,误认为唱歌就要大声,声音大才好听,所以一唱歌就放开喉咙用力地喊叫。
3.学生尚缺乏歌唱气息的控制能力。
他们一遇到高音就喊,也由于他们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关系还不清楚,往往还把“高与响”、“低与弱”等同起来,产生了“响的声音就高,轻的声音就低”的错觉。
4.音乐教师指导思想上的不正确,以为上音乐课就要有“歌声嘹亮”的气氛,因此一再鼓励学生使劲地唱,把声音唱得越响的学生给得成绩就越高,于是学生就竭尽全力地“喊唱”了。
这种“喊唱”的唱歌教学对学生的危害极大:一则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童声色彩,甚至危害终生;二则破坏声音美感,使学生在歌唱中领会不到美妙的声音;三则不利于音乐美感的培养。
为了矫正“喊唱”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加强集体唱歌的声音观念教育,讲清班级唱歌就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合唱队,要求整齐统一。
在集体唱歌时如果为突出个人而大声喊唱,就会破坏全班歌声的统一和谐,每个同学都应随时注意使自己的声音融于集体歌声之中。
2.逐步树立学生声音美感的观念,经常给他们进行声音的美感教育。
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学生,不要误以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
多开欣赏课,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逐步建立起音乐美感的观念。
浅析如何纠正小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
浅析如何纠正小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作者:周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6期摘要:小學阶段是歌唱基本训练部分的重要时期。
但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歌唱时尖声大叫。
学生通过这样的“喊唱”结果就是声音粗糙难听,容易走音跑调,使原本纯净甜美的童声失去色彩,同时,对孩子稚嫩的发声器官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此,如何纠正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成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歌唱教学喊唱现象方法《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调、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音乐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一个良好的演唱习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针对学生歌唱中的“喊唱”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并取得不错效果。
[1]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时我们教师会强调气势,做出错误的引导,为此,我们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并加强与家长和其他老师的沟通,不要一味地让学生大声歌唱。
要知道,弦绷紧了要断,鼓敲重了要破,声音响了要谨防儿童娇嫩的声带受损伤。
[2]二、克服孩子爱表现的特点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的歌唱活动要依靠团队精神、集体力量,声音才能和谐统一,才能使自己和别人都获得美的享受,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如在歌曲《嘹亮歌声》教学中,学生为了不唱错自己的声部,捂着耳朵不去听另一声部的声音,结果越唱声音越大,最后丢了旋律和音准,‘轮唱’变成了‘乱唱’,破坏了歌曲的意境,毫无美感。
为此,我从听觉入手,让孩子从听中感受歌曲意境和演唱方式,从听中寻找发现自己的声部,然后分声部跟琴练唱,并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找准旋律音高。
在两个声部配合时,先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引导学生注意互相倾听,互相照顾,每个人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能听到另一声部,控制好气息,声音要明朗悠扬,切忌喊叫。
小学音乐课堂喊唱现象之我见
小学音乐课堂喊唱现象之我见作者:唐建生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歌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不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演唱训练,还要善于及时正确的处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跑调、“喊唱”等现象。
关键词:喊唱;习惯;训练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
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小学的歌唱教学尤为重要。
如果说小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歌曲习惯,那可以说这样的音乐课堂是失败的。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是的时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喊的满脸通红,青筋突爆,唱得吃力听得难受,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
我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依我之见,小学生喊唱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
一、教师误导有些家长和老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缺乏音高的概念,对声音的美感认识不足,在学生演唱时总喜欢鼓励学生:“大声点”“唱得再响点”;或进行比赛,如“哪一组哪一个唱得最大声,唱得最响亮;因此孩子们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越大声唱歌越好听,于是就拼命大声喊唱、大声吼叫,造成这种喊唱现象。
二、争强好胜大多数小学生表演欲强且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加上集体观念较淡薄,于是在演唱时为了显示自己声音大和引起老师的注意就扯着嗓子喊叫,认为唱得大声、唱得响就是最好,自己就赢了,尤其唱低音时生怕自己唱得小声别人听不到就不由自主地提高音调唱,结果走音跑调,成了几个声部的“大合唱”,造成喊唱现象。
三、盲目模仿一些流行歌曲由于歌曲音域比较宽,小学生音域窄加上声带脆弱,嗓音又未发育成熟,在演唱这些成人歌曲时,特别是唱到高音时就容易声嘶力竭地喊叫,还为自己唱得大声,唱得高音而沾沾自喜。
改进低年级学生“喊唱”的有效方法
改进低年级学生“喊唱”的有效方法演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教学之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喊唱”现象则是在小学低段唱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学生喜爱唱歌,却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自我的情绪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
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无方法的大声“喊唱”现象,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声音炽白、音量大、没有协调性、容易“跑调”,而且使歌曲缺乏童声的美感。
童声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歌”的现象对少年儿童的嗓音发育是很不利的,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
如何引导学生用清纯甜美的声音自然歌唱,改变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培养学生轻声、自然的歌唱,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实践,对于低年级学生出现的“喊唱”现象,我从教学中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那就是从上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轻声说话,可以用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让孩子们基本上都听得懂能理解,并能找到合适的声音。
同时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用动作提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声音,如:学生声音太大了,老师捂住耳朵,孩子就明白了是他的声音太大了,马上就会改正过来;当他改正了以后,老师要及时的表扬孩子声音的变化,让其他的孩子明白什么样的声音才是老师要求的声音,那么他们在回答或者歌唱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注意。
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通过教师那富有暗示性的、不用说教用手势或肢体语言,便创设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
如:在学习《小白船》这首歌的时候,先聆听歌曲,用身体的律动感受三拍子歌曲像小船在河中荡漾的动感,并让学生说说聆听歌曲的感受,还可讲一个神话故事,用《小白船》的伴奏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对天空的想象,感受歌曲的曲调,再聆听歌曲,让学生用柔和、恬静、空灵的声音来演唱,抒发在美好意境中的情感,学生自然就不会喊唱了。
音乐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进一步探索,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实践,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不断地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学生,让学生的人格得到更完善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教学随笔 关于小学生音乐课喊唱现象的一些改善方法
注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从一年级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孩子对于声音美感的辨别度。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成长初期,辨别对错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对于一些错误的歌唱方法不能清楚的认识,而单一的制止或者批评会打击孩子的演唱积极性,时间一长孩子反而不愿意开口了。
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通过音乐欣赏课程、对比式教学方法等,逐步提高孩子在声音方面的审美水平和对声音美感的辨识度。
让孩子从一些优秀歌唱曲目中,老师优美的范唱中去提高对声音的欣赏水平。
同时,让孩子在歌唱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反面教材直观感受“喊唱”的声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耳朵聆听、对比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明白“喊唱”出来的歌声是不和谐的、不优美的,从而主动去避免歌唱中的“喊唱”现象。
关注小学生歌唱活动中的发声问题
关注小学生歌唱活动中的发声问题在小学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歌唱问题就是“喊唱”。
有不少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
尤其是唱高音时,喊得面红耳赤的。
这种非自然的唱法不但谈不上美妙、动听,若长此以往,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声带损坏”。
名言道:“世界上最名贵的乐器莫过于人的‘声带’”。
是的,乐器再贵,损坏了可以再买,而“声带”一旦受损,则永远不能“更换”,它的名贵就在于它的无可替代。
但是,在音乐课实践中的“喊唱”现象的出现,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
二、破坏声音的美感。
三、不利于高音的形成。
四、有害于乐感的培养。
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声带无比地娇嫩,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保护儿童的嗓音责无旁贷,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保护嗓音的最佳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浅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一、学生的认识在我的歌唱教学中,有不少数学生误认为:唱歌声音越大越好,于是出现的情况就是:唱得脸红脖子粗的。
似乎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热情高涨,但现实却是学生误以比赛音量来衡量歌唱成果。
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学生的“喊唱”问题,容易养成习惯。
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用语言来时时提醒学生(这种提醒,最好是每一节课都要随时提醒,然后随着学生的掌握程度依次减少语言上的提醒)。
二、学生的歌唱行为。
儿童的发声器官正处在发育成长中,他们的声带短小,口腔内上腭,硬腭浅窄,喉肌调节声带活动的能力较差,音域相对较窄,而且不同年龄的儿童音域宽窄也不同,在唱高音时,唱不上去就容易以大声喊叫的方式。
所以我们可以灵活地对歌曲进行降调处理。
此外,要加强发声方式的指导及训练。
当然,既然纠正“喊唱”是要随时提醒学生的,肯定不能太死板。
如:直接告诉他们,大声叫喊着来唱歌是不好听的,要气息沉下来,声音要轻声来唱……我们应该切合小学生特点,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来说。
浅谈中小学生合唱中的“喊唱”现象
浅谈中小学生合唱中的“喊唱”现象作者:刘友军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1期随着全国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素质教育进一步的深入,各个学校的合唱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
有一些学校的合唱团办得有声有色,能够演唱一些高难度的作品,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保留曲目。
但也有一些学校合唱团水平不够高,只能唱一些较简易的作品,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特别是高音部分,就有些为难,高音区出现“喊唱”的现象。
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认识高音“喊唱”的危害这里讲高音“喊叫”实际上是脱离“头腔”的用大本嗓发声的一种不良唱法。
这也是一个初学者常常出现的问题。
如:(1)学生高音“喊唱”,这时如果没有一个专业老师指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用大本嗓歌唱的坏毛病,嗓子也会充血,长期这样,声带就会出现“息肉”或“声带小结”,男女声在变声之后学习歌唱就会出现高音区假声混合不好,声音较虚,不结实,形成错误的歌唱观念。
(2)高音“喊唱”,对于儿童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危害较大。
儿童的嗓音幼嫩,声带短,只有2—3毫米长,喉头小,肌肉较紧,如果高音使劲的“喊叫”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声带充血,变厚,声音粗哑。
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大,一般的儿童,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训练和获得头声发声以前,应该严格禁止他们大声歌唱。
否则,美好的嗓音由于错误的大声歌唱而被毁掉。
二、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⑴要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它包括坐着和站立两种形式。
坐着时歌唱姿势要求:两眼平视前方,上身要自然,腰部有一种挺拔的感觉,身体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二的位置上,体位稍向前倾。
双脚自然放在地上,一般成90度为宜,双手放在大腿上,注意双肩不要耸肩。
站立时歌唱姿势要求:挺胸、收腹、气息下沉,同样也不能耸肩,两肩略向后展,双臂自然垂下,面带微笑,双眼有神。
这种积极而又放松的站立姿势,无论是在平时练习或登台演出,都要保持这个标准的歌唱姿势。
有了正确的歌唱姿态,各发声器官才能正常地协调工作。
杜绝喊唱,让歌声更美妙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歌声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唱歌是一门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在小学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调、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都存在一种现象:低音高唱,高音喊唱,轻不了低不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喊唱”。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曾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
”“喊唱”对小学生的危害很大,它会使声音紧张、粗糙,引起声带充血、发炎,影响儿童声带的正常发育。
特别是对正处于变声器孩子嗓音的损害,更为严重。
“喊唱”不仅会让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孩子乐感的培养,不利于他们心中音高概念的形成。
这样,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及享受。
音乐教学也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目标。
一、造成学生喊唱现象频发的原因1.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喜欢表现自己。
于是他们在演唱时,唯恐别人听不见,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所以一味地追求音量大。
演唱时,就扯着嗓子喊叫,认为唱得大声、唱得响就是最好,自己就赢了。
2.小学生对声音的美感认知不足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音乐知识面较窄,没有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往往弄不清楚声音的“高与强、低与弱”的关系,认为唱高音就是用力大声才能唱上去、于是低音大声唱,高音提高音调唱。
3.小学生盲目模唱成人歌曲小学生普遍认为能演唱成人歌曲很了不起。
现在流行歌曲在公众媒体上有很高的播放频率,这些歌曲很容易在小学生中传播开来。
浅析如何纠正学生大声喊唱的现象优秀论文
浅析如何纠正学生大声喊唱的现象优秀论文就如何纠正学生“喊唱”的现象,我谈谈以下几点看法:在学校的音乐课或是校园歌唱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同学唱歌不是唱出来的,而是用喉咙“喊”出来的,这种用胸声低位置的歌唱,使劲地,有时甚至是声嘶力竭,情绪激动,但可塑性差,只能强,不能弱,音域窄,不柔和,歌声缺少美感。
这种不科学的唱法给发生器官造成损伤,长此以往会毁了不少声音条件好的学生。
造成“喊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1.学生认为高声喊唱就是唱得好,才能使同学和老师听到自己的声音,于是就养成了“低音高唱”“高音低唱”的不良习惯。
2.学生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家庭卡拉OK在城乡逐步普及,许多小孩唱成人化的歌,因此学生只能用“喊唱式”唱高音。
3.许多学生尚缺乏正确唱法引导,一开口就是大白嗓,这种唱法中音区还可唱出,但一遇到高音就无法唱,于是就只好放开喉咙用力的喊叫,破坏了歌曲的美感。
如何纠正学生“喊唱”的习惯?1.针对小学生来说,学生认识喊唱不是好的歌唱习惯,在这一点上应注重闭口音的练习,特别用“噜”字唱位置混声是很有效果的。
其次是加强学生集体观念教育,讲清班集体就是一个整体。
一个合唱队,要求整齐统一。
如果为突出个人而大声喊唱会破坏全班歌声统一和谐,每位同学应随时注意自己的声音融于集体歌声之中,最后应使学生树立声音美感的观念,采取对比式的直观教学,告诉学生不要误以为声音“响”就是好听,也不要误认为“响”的声音就是高音,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类型乐曲中去听辨、分析、比较,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标准。
2.就初中生而言,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这时发声方法不当,会损伤声带,破坏声音美感,不利于高音和乐感的培养。
学生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发声,我认为培养学生用轻声歌唱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如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轻声呢?1.应规范学生歌唱姿势,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姿势是获取优美歌声的前提。
无论坐、立,身体都应挺直自然、双肩放松,保持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
杨晓芳在歌唱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喊唱”现象
在歌唱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喊唱”现象在我的歌唱教学中,有时少数学生认为:唱歌声音越大越好,于是几个男生很卖力地唱,目的是比谁的声音大,他们唱得脸红脖子粗的。
因为学生的“喊唱”问题,已经成了习惯,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用语言来时时提醒学生(这种提醒,最好是每一节课都要随时提醒,然后随着学生的掌握程度依次减少语言上的提醒)。
当然,既然是要随时提醒的,肯定不能太死板,直接告诉他们,大声叫喊着来唱歌是不好听的,要轻声来唱,应该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来说。
比如:当有些个别学生出现“喊唱”时,教师可以边寻找,边说:“是谁把高音喇叭拿到教室里来了呢?”等等来作提醒;再让他们来对比感受两种不同唱法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效果,在他们喊唱完后,教师立即轻声唱歌,或是请喊唱的学生和轻声唱歌的学生,来做鲜明的对比演示,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最后用琴声来提示他们,比如,学生在唱歌时出现“喊唱”现象,教师可以立刻停止伴奏,并立刻纠正孩子的唱歌方法。
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轻声歌唱的习惯形成就基本不会再出现喊唱的现象了。
要克服中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最主要是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练声。
练声包括气息练习和发声练习两方面。
是为了解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使声音上下统一,音色饱满、圆润、明亮、柔和的必要途径。
因此,我从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这一基点出发,针对“喊唱”现象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气息练习。
“声靠气传”。
若要声音宏亮,必须有良好的气息支持。
气息的运用是指:“吸气—保持—准备—呼气”的过程。
做法是:让学生自然站立,立腰挺胸,口鼻微张,头平举,口鼻同时吸气,小舌处应感到有一注股凉气进入。
把气吸到腰脐间,感觉两肋外扩,小腹微突。
好比贪婪地闻着周围飘来的香气。
二、发声练习。
学生歌唱时,声音泛白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唱出的声音没有“共鸣”。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歌唱中寻找声音产生“共鸣”时的各部位的感觉。
如何纠正学生“喊唱”现象
如何纠正学生的“喊唱”现象在唱歌课和歌咏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歌唱时不时在“唱”,而是在“喊”。
尤其是唱高音是,喊得面红脖子粗。
虽然声音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掉”。
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唱”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
二会破坏声音的美感。
三会不利于高音的形成。
四会有害于乐感的培养。
一、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处处好表现自己。
这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特征所解定的。
他们大声喊唱是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你唱的响,我比你唱的还响,好像谁唱的响,谁就是“英雄”。
这在男生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对他们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使学生懂得,集体唱歌时,声音要整齐,音量一致,突出个人就会破坏整体效果。
二、学生对声音美感认识不足,误认为只有唱的响,声音就好听,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优美的齐唱、合唱录音和录像,边听辩解说,使学生真正的懂得,不是所有的歌都要唱得响,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强弱结合,才能唱出美妙的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声音的美感概念。
三、与教师的指导有关,有些老师总嫌学生唱的太轻,要唱响点,于是乎,学生们就只好照办了。
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不要一味的让学生大声唱。
四、发声方法不正确。
这是造成学生喊唱现象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生方法来歌唱,是克服学生喊唱的关键所在。
实践证明,用轻声唱法来训练学生乃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即能防止学生喊唱,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对学生的乐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注意的是,这里的轻声唱,不是平日里的随便的唱,而是正确的歌唱姿势及正确的呼吸方法。
总之,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发声、正确的歌唱方法,学生们的声音会更加清脆甜美,悦耳动听。
克服音乐课中的“喊唱”现象
克服音乐课中的“喊唱”现象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学校在课程中加入了音乐课,让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并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音乐课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喊唱”现象。
这种现象在学生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到学习效果,还会对周围同学和老师造成干扰和影响。
如何克服音乐课中的“喊唱”现象,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喊唱”现象的成因要想克服某种现象,首先需要了解其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
对于“喊唱”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学习态度不端正在现代社会中,诸如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的诱惑下,很多学生对课堂学习持着消极态度,无法主动接受、沉浸其中。
而在音乐课上,由于学习内容难度一般较大,并需要耗费一些体力和耐力,因此学生情绪容易发生波动,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喊唱。
2.自我意识不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就越能在公共场合中掌控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保持冷静、从容。
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和自我意识,就很容易紧张和失措,表现出各种不恰当行为,比如“喊唱”。
3.对音乐知识掌握不全面如果一个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不全面,还未能正确掌握拍子、节奏等基本概念,就难以真正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美。
因此,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因能力不足难以配合合唱,反而产生了“喊唱”行为。
二、克服“喊唱”现象的方法明确了“喊唱”现象的成因后,就可以探讨一些解决方法了。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式:1.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意识在音乐课程中,每个人表演时都需要感受音乐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因此,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和自我意识,就很容易让自己没有安全感,产生一些不良行为。
要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多听一些音乐、观看一些音乐表演,并在自己表演的同时参考他人表演,找到自己的感觉和风格,这样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意识。
2.强化基本功,掌握音乐知识“唱歌不好听”一般是因为基础不扎实。
因此,在音乐课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规范发音及唱法,不断学习和提高,才是唱好音乐和避免“喊唱”的关键。
浅析儿童“喊唱”现象的价值
132百家杂谈董堂星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历史时期,那时人类之间还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作出了一种用于统一劳动步伐、鼓舞士气的劳动号子,这便是音乐中歌唱的雏形。
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歌唱,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小学的音乐歌唱教学中,许多老师都认为“喊唱”是一种错误的发声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这样的“行为艺术”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同仁参考。
一、“喊唱”现象出现的场景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通过声带振动发声,用美妙、动听的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它能直接抒发歌唱者的心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沟通,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就是以歌唱为主,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孩子不分场合而毫无顾忌地自由“喊唱”。
经调查,这种现象会出现在以下场景:1.课堂上配合老师的教学而“喊唱”;为得到关注,表现自己而“喊唱”。
2.课堂外考试成绩好,自豪而“喊唱”;受到老师表扬时,高兴而“喊唱”。
3.家庭中模仿大人K歌而“喊唱”;打发无聊时间而“喊唱”。
课堂上,孩子的“喊唱”是被动的,而课堂外、家庭中孩子的“喊唱”则是主动的。
无论孩子在哪种场景中“喊唱”,都是在大胆表现、突破自我。
二、“喊唱”现象存在的价值作家伏契克曾说过:“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生命一样。
”可见,唱歌在人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歌唱的雏形是什么?就是通过音的高低、强弱大声喊叫出来的声音。
可以说,没有喊叫,就没有“喊唱”,更不可能有歌唱。
所以,“喊唱”是有价值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喊唱”现象在孩子身上存在的价值,笔者抽取了三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注:(“喊唱”形式:一个人哼唱、小声唱、大声唱、“疯狂”唱、边跳边唱等)通过调查发现: 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心情时,都会唱带有“正能量”的歌曲,而且情绪不一样时,他们的“喊唱”形式也各异。
小学生“喊唱”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xx“喊唱”的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
不可否认,美妙的歌声可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
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把吃奶的劲也用上了,喊的满脸通红,青筋突爆,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使劲地唱强音、高音,走音跑调,一片噪音,唱得吃力听得难受,确实难听。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
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高年级比较突出。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
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
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注意变声期的嗓音保护,避免喊唱。
”可见歌曲演唱在音乐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难怪有些人把音乐课都叫做唱歌课。
演唱在音乐教育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么高年级学生对唱歌课有没有兴趣呢?他们懂得什么是“喊唱”,懂得怎样演唱歌曲才美吗?结合音乐课程标准确定的音乐演唱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我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前测,具体问卷结果如下:2012年12月,我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喊唱”现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亲爱的同学们:为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于老师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自己学好音乐,那就如实回答下列问题吧。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摘要】歌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美妙悦耳的歌声可以更好地表现美传递美。
可是在我校的音乐课堂中,却频频传出刺耳的、尖锐的歌声。
孩子们都很卖力的唱,都在比谁的声音大。
长期以往,可能会对孩子们的嗓子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孩子们音乐素养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歌唱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喊唱现象,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喊唱轻声唱示范习惯站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楼旁,经常可以听见从教室里传来的“激情澎湃”的朗朗歌声,再看看那些学生面红耳赤,脖子上的青筋暴起,扯着大白嗓在大声的喊唱。
这一常见的现象明显与音乐课标中关于演唱的建议:“①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
”是不相符的。
而且长期以往,也会对孩子们的嗓子造成伤害,更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歌唱教学中如何解决学生的喊唱现象,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我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一、形成良好的演唱姿势②演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以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
有了良好的演唱状态才能较好地表现美传递美。
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农村的孩子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或比较腼腆和胆怯,演唱时总是腰挺不直、头不抬,面红耳赤羞涩忸怩;或很经常激动的站着,扯着嗓子在喊唱。
这样的歌唱状态和视觉效果非常不好。
因为姿势往往能影响你的气息支撑,声音通畅等问题。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给学生讲站立要领;另一方面我会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腰板自然挺立,眼睛有神,两肩打开,演唱时面部表情是自然放松的微笑状态。
这样,教师言传身教,持之以恒,不断的提醒,不断的训练,学生耳濡目染,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演唱姿势。
二、注重气息练习。
气息在歌唱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会运用气息歌唱,那么她的歌声就会很优美,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全国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素质教育进一步的深入,各个学校的合唱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
有一些学校的合唱团办得有声有色,能够演唱一些高难度的作品,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保留曲目。
但也有一些学校合唱团水平不够高,只能唱一些较简易的作品,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特别是高音部分,就有些为难,高音区出现“喊唱”的现象。
就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自己的见解。
一、认识高音“喊唱”的危害这里讲高音“喊叫”实际上是脱离“头腔”的用大本嗓发声的一种不良唱法。
这也是一个初学者常常出现的问题。
如:(1)学生高音“喊唱”,这时如果没有一个专业老师指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用大本嗓歌唱的坏毛病,嗓子也会充血,长期这样,声带就会出现“息肉”或“声带小结”,男女声在变声之后学习歌唱就会出现高音区假声混合不好,声音较虚,不结实,形成错误的歌唱观念。
(2)高音“喊唱”,对于儿童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危害较大。
儿童的嗓音幼嫩,声带短,只有2—3毫米长,喉头小,肌肉较紧,如果高音使劲的“喊叫”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声带充血,变厚,声音粗哑。
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大,一般的儿童,在没有受到相当好的训练和获得头声发声以前,应该严格禁止他们大声歌唱。
否则,美好的嗓音由于错误的大声歌唱而被毁掉。
二、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⑴要养成正确的唱歌姿势,它包括坐着和站立两种形式。
坐着时歌唱姿势要求:两眼平视前方,上身要自然,腰部有一种挺拔的感觉,身体坐在凳子的三分之二的位置上,体位稍向前倾。
双脚自然放在地上,一般成90度为宜,双手放在大腿上,注意双肩不要耸肩。
站立时歌唱姿势要求:挺胸、收腹、气息下沉,同样也不能耸肩,两肩略向后展,双臂自然垂下,面带微笑,双眼有神。
这种积极而又放松的站立姿势,无论是在平时练习或登台演出,都要保持这个标准的歌唱姿势。
有了正确的歌唱姿态,各发声器官才能正常地协调工作。
⑵是在心里要有一个良好的声音概念。
往往在人们的心目中,认为声音越大越好,然而声音的大与小只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手段。
有些老师和学生在开始训练时就追求音量,结果适得其反,声音就成了喊叫声,一点不美或者是白声。
这时应该以轻声为主,在自己头脑中想象最动听最美的声音,用内心听觉指导歌唱。
同时,轻声歌唱也是一种良好的训练手段,尤其对待童声训练,儿童声带比较娇嫩,轻声训练有利于嗓音的保护。
积极地用轻声训练,就能使青少年自然地体会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如何自然协调运动的,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⑶如何掌握轻声唱歌的尺度?什么是轻声?轻与响是相对而言,它并不存在一种固定和绝对不变的标准。
我们就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如当一个人高兴时边走边唱,这时歌声总是轻松自然愉快的。
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是p或mp,而不是f或mf,掌握轻声歌唱应在p或mp这个声音的力度上,即在p或mp这个声音范围内进行歌唱训练。
三、在合唱中如何克服高声区的喊唱合唱中要克服高声区的喊唱现象,就要学会运用头腔共鸣。
要用听觉来辨别什么是口腔共鸣,什么是头腔共鸣。
通常要想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初学者要用“u”来进行训练。
用“u”母音做长音练习,在“u”母音的基础上加进“a”母音,这时同学们就会感觉到“u”在头腔里面。
“a”开始在头腔里面,后面由于保持不住,就掉进了口腔。
这时同学们也就感觉到什么头腔共鸣,后面找头腔共鸣就容易多了。
只要有了头腔共鸣,高音也就唱出来,这时同样要有一个轻声演唱的问题。
此时,指导老师必须告诉同学们要像唱“u”音一样,在“u”音的高位置小心地唱出“a”音。
另外,从音色上指导学生唱好“a”这个音,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面说过“u”母音容易找到头声,但“u”这个母音较晦暗,“a”母音较明亮,当唱“a”音时,尽量使“a”的音色向“u”的音色靠拢,也就是说,使明亮的“a”音改变为较圆润的音色。
如此“a”母音就能获得头声的效果。
另外,在轻声练习时要注意口腔要打开,因为轻声容易出现喉头捏得紧气息脱节。
所以这个打开很重要。
开好了,“声音”与“气息”,“真声”与“假声”,“头腔”与“胸腔”就有了畅通的通道与回旋的余地。
这个打开可按下面几点进行。
(1)眉开,不要锁着眉头,目光要有浅谈中小学生合唱中的“喊唱”现象刘友军ZH77不管是从小家到大家,还是从国家到全世界,“低碳环保”总是一个永不褪色的敏感话题。
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的顺利召开,低碳环保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崛起,人类对地球生态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剧。
当然,有部分人在关注、在想办法,并制定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还有部分人呢?其中包括一大批企业家在内,环保意识淡薄,吃了“祖宗饭”,还要发“子孙财”,这一切都源于没有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所以,如果要使人人都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还需从娃娃抓起,通过有规划、系统灵活的课堂教学,把“低碳环保”巧妙地渗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发现美的同时如何维护美;在欣赏美的同时懂得如何保护美;在美的感情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陶冶情操,成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接班人。
把低碳环保知识有针对性地和美术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具体实际,而且其教育效果也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2010年7月,长沙县天骄艺术学校(以下简称“天骄学校”)顺利被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吸收为理事单位,学校校长和9名专职美术教师分别被协会吸收为理事、会员。
这个机遇对于天骄艺校来说,既是一件好事,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共存”。
作为教育理事单位,与其他理事单位对工艺美术的运作性质是不一致的。
因此,我们的团队要从教育层面的含义来运作,要站得高、看得远。
我想,如能结合低碳环保去运作教育事业,那营造的不仅是一笔伟大而高尚的社会财富,更是传给我们子孙后代一笔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说到此,我们就要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它们结合起来一同运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产品”是“人”,所以实施起来更为生动和复杂,弄不好就会打“水漂”,没有实质的效果和意义。
因此自从有了这个信念,我就全方位地去了解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不断查阅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奥秘,终于悟到一些思路,现将一一论述如下:一、从“节约与环保”的角度去探索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上就已了解到,地球上有许多资源是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由衷地感觉到美术课中的审美与环保相结合,可以找到教学的合力,取得双赢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前,老师就要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变废为宝”意识,发动学生收集废旧材料,一次性物品等,利用美术材料和工具,有意识地把环保与美术加以结合。
通过利用废纸箱、废铁罐、废布料、树枝落叶、一次性筷子、泡沫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促使他们获得“变废为宝”的审美体验。
一段时间来,通过《树叶贴画》《生动的面具》《创意手工》等设计教学,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及其相应材料的环保体验,促进了他们环保意识与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式审美观的形成。
这样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另一个层面的创作灵感,感受废旧物品所带来的创作力量与成就。
二、引导学生发觉探索资源面临的处境低碳环保与美术教育詹习成神,面带微笑。
(2)笑肌向上提,也就是面带微笑。
(3)打开头腔和鼻咽腔,这时候像打喷嚏的感觉。
(4)喉头微微向下,如半打哈欠状,或者吸气惊愕状,这时注意喉头不要向下压,实际上只要前面三点做到,后面喉咙自然就会打开。
(5)最后就是“保持”。
这个保持就是保持高音位置。
先让学生放松,最主要放松肩、气息下沉。
打开头腔唱高音时,常常保持“u ”的状态。
换句话说,好像声音是从“头腔”出发,居高临下,往下流动,这样一来,声音很容易与气息结合,气息也能稳定在腹部,喉咙自然也在流动中打开了,一切十分和谐和松弛。
总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多参加活动,学校的合唱团训练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日程,特别是重点学校对合唱团特别的重视,把它当作素质教育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学生只要有益活动都要参与,作为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只要实践,只要吃苦,将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师范学校)!!!!!!!!!!!!!!!!!!!!!!!!!!!!!!!!!!!!!!!!!!!!!!!!!!!!!!!!!!!!!!!!!!!!!!!!!!!!!!!!!!!!!!!!!!!!!!!!!!!!!!!!!!!!!!!!!!!!!!!中学教学ZH ON GXU E JIAOXU E""""""""""""""""""""""""""""""""""""""""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