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与原典之比较
论中岛敦《山月记》对范本《李徵》、《人虎传》主题思想的继承与拓展
史
●
哲
传》 以叙述和对话为 主要表现方法 , 《 山月记》 则对 范 本 中 的人 物 内心 世界 做 了更 深 的挖 掘 ,
记》 ) , 作者为李景亮 ; 后经宋人修改题作《 人虎
传》 ( 收录于《 唐人说荟》 ) 。 关于两个 故 事 的 比较 文 学 研 究 , 中 日两 国 研 究 界 都 有 涉 及 。 日 本 方 面 ,山 敷 和 男 ( 1 9 6 0 ) ⑤ 指出: 相对于范本《 人虎传》 , 中岛敦的 《 山月记》 把人 物性 格复杂 化、 故事情节 简略 化, 这是 二者 之 间最 大 的 不 同 之处 。此 外 他 还 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李徵和另一出场人物李徵 旧友袁修进行对 比, 指出古代人和近代人的不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0 9— 0 9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日 语 系, 山东 泰安 , 2 7 1 0 1 8 【 作者简介】 郭玲玲 ( 1 9 8 1 一 ) , 女,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 学院 日语 系主任 , 讲 师, 研究方 向: 日 本近代文学 , 中日比
岛敦两部代表作《 山月记》 与《 李陵》 进行 了平 行研究 , 指 出两部小说 的主人公李徵与李陵同 属陇西李 氏家族 , 家族共有的性格特征是导致
他们各 自悲惨命运 的主要 因素; 后者从 自 我和 他者的关系人手 , 详细考察了李徵变虎的原因。
郭 勇指 出 :
同性格特质 , 即范本《 人 虎传》 中的李徵、 袁惨 二人 , 对人变 虎 的现象 没有 丝毫 怀疑 , 表 明 了简
一
文
●
史
《山月记》与原典之比较
《山月记》与原典之比较摘要:以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为原典资料创作的翻案历史小说《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成名作。
本文将对比《山月记》与原典资料中三个意象的变化,利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心理学视角浅析中岛敦“自我怀疑”和“宿命”的创作主题,分析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中岛敦;《山月记》;原典资料;意象分析;本我·自我·超我被称为“芥川再生”的日本作家中岛敦自幼受家族氛围影响精通汉学,创作了包括《名人传》、《李陵》在内的诸多具有高度独创性的“翻案历史小说”。
其中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2月发表的《山月记》使作者一鸣惊人。
同年5月开始连载的《光与风与梦》曾被推荐为“芥川奖”候选作品。
然而,这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在成名后不久便因哮喘恶化,于同年12月4日去世,年仅33岁。
值得注意的是,中岛短暂的作家生涯与好友深田久弥对《山月记》的推荐密不可分。
中岛在因病至南洋厅就职前把《山月记》、《文字祸》、《光与风与梦》的原稿托付给深田。
据好友订本久春回忆,中岛的作品几乎只给几位挚友阅读,他甚至曾评价自己的作品道“这是我写的一些东西,看完后就烧掉吧。
”1此举此情与《山月记》中的李征甚是相仿。
可见,《山月记》研究对分析作家心理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将聚焦意象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并上升作家心理研究进行具体探讨。
《人虎传》与《山月记》的意象比较研究从原典材料到小说《山月记》,中岛敦通过“月”、“虎”、“诗”三个意象的变化将李征的“内心”进行“外化”,塑造了与原典完全不同的主人公形象。
在意象分析方面,本文对“月”稍有侧重的原因有三:首先,中岛的作品中改题之作较多,例如《光与风与梦》原题为《讲故事者之死——五河庄日记》;原稿命名为《莫北》的遗作《漠北悲歌》在出版时由深田久弥改为《李陵》等。
2《山月记》和《牛人》是中岛作品中较少的最初便由作者定题的作品。
3由此判断《山月记》标题意象具有特殊意义。
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
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意义,山月,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简介:摘要:《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虽取材于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但其主题变身以及自我告白式手法等创作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
本文以《山月记》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证该作品与《人虎传》《变形记》《化身博士》《变身狐狸的夫人》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其次比较分析五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变身原因、过程、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内容:摘要:《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虽取材于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但其主题变身以及自我告白式手法等创作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
本文以《山月记》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证该作品与《人虎传》《变形记》《化身博士》《变身狐狸的夫人》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其次比较分析五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变身原因、过程、结果,指出其创作中的世界文学背景,以及近现代日本文学创作中的世界文学“野心”.关键词: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山月记;“变身”文学;Studying the Japanese Novel Sangetsuk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LiteratureAbstract:Sangetsuki is one of the best representativeworks of the Japanese modern writer Nakajima Atsushi. Although the model in the writing of Sangetsuki is the Tang dynasty story Renhuzhuan, the theme of transformation and self-confessional narratives and so forth also show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aking Sangetsuki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it with Renhuzhuan, Metamorphosis,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and Lady into Fox, and assess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works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ormations depicted.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literature within Sangetsuki and the purpose of finding world literature in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Keyword: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angetsuki; transformation literature;引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正末昭和初期) ,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在日本得到大力推广,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近代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读后感读完《山月记》,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山月记》中的主人公李征,他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
他才华横溢,却因自视甚高而与现实脱节,最终走上了自我放逐的道路。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往往在面对现实时,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李征的故事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学会面对现实,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变。
书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深刻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这句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我们既害怕自己不是那块璀璨的美玉,又无法甘心于平庸的生活。
这种纠结和挣扎让我们无法释怀,甚至导致我们走向极端。
然而,《山月记》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必过分追求完美,也不必与他人攀比。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此外,《山月记》还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生短暂而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与其在纠结和挣扎中度过一生,不如放下包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即使最终未能如愿以偿,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不留遗憾。
总之,《山月记》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山月记读后感欣赏
山月记读后感欣赏《山月记》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中岛敦著作的小说,相信很多网友都看过这本书,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想法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同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和太宰治等声名斐然的同时代日本作家相比,至少在中国,中岛敦显得实在太过于小众。
并不是说中岛敦的作品不够优秀,相反,他在《山月记》展现出的才华与任一位同代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
唯一的原因大概是中岛敦与主流文坛的大相径庭以及初登文坛那年中岛敦就因病逝世吧。
我曾接触到《山月记》传播最为广泛的段落,彼时产生的那种被人看穿的奇异感觉,让我惊叹于中岛敦对心理精确的认知与精准的刻画。
只是我不曾预料到,《山月记》仅仅是一篇篇幅10页左右的短篇小说,而《山月记》一书则是中岛敦的作品集,共收录中岛敦六部短篇、两部中篇和一部长篇。
这九部作品,大多取材或改编于原有的典故、传说或者人物经历,但在经过中岛敦对人物和情节的再加工之后,故事却更显圆润丰满。
中岛敦的“再加工”更像是熟读故事后对人物进行的重新探索。
而这种对人物的重新探索,尤以《山月记》和《李陵》为最佳。
《山月记》改编自唐代小说《人虎传》,只不过在两部作品里,李徴化虎的原因却全然不同。
《人虎传》中的李徴,是皇族之子,留恋仕途却恃才傲物、不满俗吏,致使自己仕途受阻,在郁郁不得志中最终发狂。
而李徴与寡妇苟合之后杀人放火,致使寡妇一家数口葬身火海,这种因果报应则变成李徴化虎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山月记》中的李徴却是在自卑与自负两种极端的性格不断拗折中化为异物。
他素有才名、自视甚高,他的自负让他不屑官场曲意逢迎,只想凭借诗名流传千古。
但他同时又过于自卑,他不敢在诗道一途求师访友、精雕细琢,因为害怕发现自己才华不足,结果导致自己挑不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不得已再次入仕为官却发现先前自己瞧不起的同僚早已身居高位。
这种失意和苦闷,更进一步加大李徴“懦弱的自尊心与自大的羞耻心”,孤独无处诉说,只能对月咆哮,主人逐渐被内心的野兽所驯化。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山月记》汉译本对比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下《山月记》汉译本对比研究摘要:乔治·斯坦纳作为研究比较文学的翻译理论学者,其提出的“理解即翻译”观点为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以传统阐释学为基础,将该理论的运作分为“起始的信任、进攻、吸收和补偿”四个环节,全面地展示了通过阐释学运动的运作最终呈现出译文的过程,以及每个环节中译者的主体性选择对译文产生的影响,为译者在原文框架内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选取了《山月记》的代珂、韩冰和孙志勇、徐建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实例分析法,列举出最具代表性的原文例句,分析不同译者在阐释学运动的四个环节中,由于译者主体性不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如代珂译本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侧重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韩冰和孙志勇译本侧重使用简洁的语言突出文章信息,徐建雄译本善用意译,侧重文章的易于理解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翻译理论;原文风格;人物形象1.引言:阐释学在西方自古就是一门关于理解、解释和翻译的学科。
乔治斯坦纳批判地继承了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思想,认为译者要尽可能地融入作者的“视域”,但在对待原文的态度上则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路线,维护文本意义及作者意图的权威,避免了翻译研究走向相对主义及虚无主义[1]。
乔治·斯坦纳是著名的文化评论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为我们理解译者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分为四个环节,即起始的信任、进攻、吸收、补偿。
该理论主张在原文的框架内,由译者作为译介理解原作,进一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传达和诠释原作的主旨以及风格。
《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
中岛敦的小说大多是取材于中国古代传奇故事,故事情节新颖,用词考究,阅读流畅,常让人产生对人性的本质与自我存在的思考,深获现代读者喜爱。
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
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意义,山月,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简介:摘要:《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虽取材于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但其主题变身以及自我告白式手法等创作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
本文以《山月记》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证该作品与《人虎传》《变形记》《化身博士》《变身狐狸的夫人》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其次比较分析五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变身原因、过程、世界文学下的《山月记》和相似文学作品的对比与其意义本文内容:摘要:《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虽取材于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但其主题变身以及自我告白式手法等创作方面也有近代西方文学的影子。
本文以《山月记》为研究对象,首先考证该作品与《人虎传》《变形记》《化身博士》《变身狐狸的夫人》四部作品的创作关联,其次比较分析五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变身原因、过程、结果,指出其创作中的世界文学背景,以及近现代日本文学创作中的世界文学“野心”.关键词: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山月记;“变身”文学;Studying the Japanese Novel Sangetsuk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LiteratureAbstract:Sangetsuki is one of the best representativeworks of the Japanese modern writer Nakajima Atsushi. Although the model in the writing of Sangetsuki is the Tang dynasty story Renhuzhuan, the theme of transformation and self-confessional narratives and so forth also show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aking Sangetsuki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it with Renhuzhuan, Metamorphosis,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and Lady into Fox, and assess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works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ormations depicted.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background of world literature within Sangetsuki and the purpose of finding world literature in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Keyword: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angetsuki; transformation literature;引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正末昭和初期) ,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在日本得到大力推广,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近代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读后感读完《山月记》这本书,我感觉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书中那些细腻而深刻的文字,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巧巧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一扇紧闭的门。
这扇门里,藏着我曾经有过的迷茫、自我怀疑和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寻。
故事中的主人公李征,原本是一个满腹才华、心高气傲的文人。
他渴望凭借自己的诗作扬名立万,却在官场的浊流中郁郁不得志。
最终,他在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中发了狂,变成了一只猛虎,隐没于山林之间。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怀揣着满满的梦想和抱负,踏入了社会。
我以为凭借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能力,能够在职场上大展拳脚,迅速获得成功和认可。
我进入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满心欢喜地准备大干一场。
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似乎都还顺利,我努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积极地参与各种项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公司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疲于应对,有时候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成果却被别人抢了风头;有时候提出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却因为不符合领导的口味而被轻易否决。
渐渐地,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我根本就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是不是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份工作?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
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不停地想着白天工作中发生的种种不如意的事情。
我就像李征一样,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我记得有一次,公司交给我一个重要的项目,让我负责策划和执行。
我兴奋极了,觉得这是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方案。
当我满怀信心地把方案交给领导时,却被他批得一无是处。
他说我的方案缺乏创新,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世界突然崩塌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却得不到认可?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好。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默默地流泪。
中岛敦《山月记》,一本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
中岛敦《山月记》,一本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一本通篇都在探讨人性人生的故事集,本书篇幅不长、情节不多的故事,日式的隽永文笔,蕴涵着中国古老的哲理,又有作者自己的独特思想本书为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独家收录十篇,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如《左传》《论语》《庄子》《史记》《西游记》及唐传奇,融合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与诡诞的日本怪谈风。
他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古籍中冰冷的人物突然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
全书通过巧妙融合中国与日本的两国文化,最终完美呈现给我们中国读者回看经典的全新视角。
立意则主要是探讨人生意义和自我救赎,作者细腻又敏感的大段独白、锐利又深刻的内心剖析,总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戳中你的内心,让你不由自主地代入自己,并进一步借由书中人物反省自身,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山月记》,改编自中国经典的神异故事:唐代张读《宣室志》的《人虎记》。
李征有一些才华和能力便自视高傲,不愿和别人同流合污,长时间孤僻,最终化为山间猛虎。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
我们每个人最初不都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可最后又有谁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却胆怯才华不够,于是惰于勤奋,懒于钻研。
想彻底放弃,只做个应付生活的普通人,却又不甘心随波逐流,于是只能在日日夜夜的苦闷里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一个故事,折射出众生写照;平白直叙,却极震撼人心。
李征就像一面镜子,看着他,如同看着自己。
明明才华稀薄,偏又怀着闪亮的理想;不肯庸庸碌碌,却也做不到潜心修炼;没有走完厚积的历程,却抱持着赌徒心理妄想着薄发。
整日在才华与理想的差距里晃荡,最终乱了阵脚和心魔。
《山月记》的另一种解读
《山月记》的另一种解读冯志【摘要】In Sanngetsuki,the hero Li Zheng who was born in Longxi wanted to be a poet,but he was always frustrated on the way to his dream,and finally he turned into a tiger.Because of his Longxi background,Li Zheng erudite intelligence,talent Yingyi,which also provides the psychological gap after he became a tiger.The Roaring totally expressed his psychological state after he became a cking of mother's love s in his childhood,Nakajima made Li Zheng as a representative to show his pursuit of mother's love and the esoteric irony to the society.%《山月记》的主人公李征是陇西人,一心想成为诗人,却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最终异化为虎。
陇西自古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作为陇西人的李征也是博学聪慧,才情颖异,由此也铺垫了其变虎之后的心理落差,咆哮将李征变虎后的心态展现得一露无疑。
作者中岛敦自幼母爱缺失,他将李征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通过李征的际遇来阐述自己对母爱的追寻及对当时社会的隐微反讽。
【期刊名称】《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1【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中岛敦;山月记;咆哮【作者】冯志【作者单位】上海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中岛敦(1909年—1942年)是日本现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凭籍《山月记》、《弟子》、《名人传》、《李陵》等一系列力作在日本文坛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山月记》与《人虎传》的不同看李征异化成虎的原因差别
\ \
《 山月记》 中岛敦) (
《 人虎传>唐 李景亮) (
3 人虎传》 《 中李征的异化原因
《 ^虎传》 中的李征 的发狂异化是一种因果报应。正如原文所 写一“ 直以行 负神祗, 一旦化为异类。”“ 、初我于逆旅 中为疾发狂 . 既入荒山。”封建时代的中国 , , 封建伦理道德被视为最高准则 。 一
李征异化成 虎的原 因差 别
董编
(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 广东 广州 5 0 9 ) 10 1
摘要 : 本文将对《 山月记》 与其 出典《 人虎传》 进行比较研究。 分 析两部小说的不 同之处,分别探求两篇文学作品 中李征异化成虎 的原因, 中岛敦的改编与再创作的角度 , 并从 以比较研 究为基础考 察主人公李征异化原因的差别及 两篇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 山月记 ; 人虎传; 性格; 命运; 非人类性: 因果报应
社会的精神冲突, 发狂异化。
2 命 运 . 2
李征当时处于一个黑暗昏庸的社会。 才华 出众. 他 本应平步青 云前途无量 , 却因其性格孤高桀骜而怀才不遇。与此同时和李征同 年进士的袁惨却因性格温和 , 善于逢迎而宫运亨通 。换而言之 , 在
其翻案,i的代表作, J兑 、 但它绝不是简单的直接翻案. 而是作者以原
() 6 变身的原 因 ①命运②性情③非人类性 因果报应
故事, 但李征变虎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 原著《 人虎传》 中李征的 异化在一定程 度上表现了唐代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及其幻灭 感, 宣扬的是一种因果报应。而《 山月记》 产生的年代 . 日 正是 本军 国主义对内高压统治 、 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年代。 加之两次世界大 战使日本原有的精神传统 、 价值观念分崩离析 . 军部威压下难以施 展才华的知识分子对现实茫然、 。 不满 对未来怀疑 、 . 不安 终而导致 承受不住压力而 I 一 、 、 理变异。 因此 , 《 记》 山月 中的李征 已然不是封建
《山月记》新论——围绕唐朝科举制度和虎形象
[收稿日期]2017-06-04[作者简介]贾耀平(1987-),女,助教,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日本文学方向。
《山月记》新论———围绕唐朝科举制度和虎形象贾耀平(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山月记》是日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作者中岛敦描述一个一心想靠诗歌留名但又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李征发狂变虎的故事。
本文从老虎形象和李征背后的科举制度考察《山月记》,指出,李征虽然有“性狷介”,“怯懦的自尊心和尊大的羞耻心”,但是李征遭遇的原因并不能仅仅地归咎于此,还有其背后的历史潮流。
老虎并非一味地只有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虎;《山月记》;科举制度;精神;肉体[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7)04-0070-04 中岛敦的《山月记》是基于唐传奇《人虎传》小说改编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近代小说。
中岛敦本人深谙汉文学之道,又有多部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被称为“小芥川”。
关于山月记,很多先行研究围绕的是《山月记》以及其原典《人虎传》的关系,《山月记》和其他变形作品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主人公李征的自白中“尊大的羞耻心”和“怯懦的自尊心”以及友人袁 对李征诗句的评价“这值得称之为一流作品的诗歌当中总觉得少了点非常微妙的东西”。
但是关于《山月记》中某些关乎对文章深入理解的意象,比如老虎的形象。
另外,也针对李征是否只因为“性狷介”到遭受厄运的问题进行考察的文章较少。
本稿拟从《山月记》中的虎形象和《山月记》背后的科举制度为切入点来考察作品,从侧面展现作品历史潮流中主人公宿命的不可抗拒性,以及老虎形象对于李征的积极作用。
一、从唐朝科举制度看《山月记》作品一开始称“陇西李征博多才”。
但是从后遇到袁 后“袁 与李征同年等第,对于少友的李征来说是关系最好的朋友”可以看出:因“袁性格温和,与乖戾的李征不冲突”,在李征告白心境“一面却不愿拜师求教、也耻于和诗友探讨,切磋诗艺”,即使一心以诗扬名的李征也未与诗友切磋,那可以推测出在登虎榜之前,李征有可能也未交友,一心扑在科举考试中。
读书笔记 -《山月记》书评 读书笔记 书摘
《山月记》书评“读他人之书,浇自己块垒”,大抵是我读《山月记》最大的体会了。
读这本书时,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高三,高三常常会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苦恼,但读到这本书时,我竟有些醍醐灌顶,自此便有些拨云日开。
这本书是一本中短篇小说,故事很散,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但这些经典的古典故事却是由日本人撰写的,作者用日本写作风格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书写的淋漓尽致。
我选取了我读来最有感悟的两篇分享。
(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李陵人人皆知为汉持节十九年的苏武,却极少有人关注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人人皆认为李陵叛汉,是一个叛徒,不值得写,不值得关注。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读完之后想法发生了改变。
他何尝不爱汉,在匈奴北攻汉朝时,他不顾自身安危,请命北征,带领着人数极少的骑兵,穿行在刺骨的寒冬里,满心期待以少敌多,为汉立功;哪怕逼入绝境也想着绝地反击,甚至在被俘虏之后仍想亲手斩杀单于。
然而,皇上听信谗言,认为李陵叛汉,连立下赫赫战功的李氏家族都不放过,统统斩杀;人情薄凉,士官大臣除司马迁之外无人为李陵辩驳,甚至人人都要来踩他一脚。
他立誓再不会踏上汉朝的土地,但能否归降匈奴,一生终老于此,即便新单于对他情谊深厚,他也着实并无信心。
此外,作者还写了著名的‘苏李泣别’的故事。
为汉持节十九年的苏武那十九年间无人知晓,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能让他忘汉。
李陵是钦佩他的,但作为好友难免为他感到不值,苦苦劝说无果之后,李陵终于明白,苏武身上有着一种强烈的固执,但在这固执深处,其实充盈着无可比拟的、对大汉国土清冽纯粹的热爱—这热爱并非外界强加在身上的那些所谓忠义、名节,而是一种最为血浓于水的自然而然的爱,这爱压也压不住,永远汹涌喷薄。
李陵想说之言堆积如山,而终究不过是自己降胡之时,原本另有所图;在这志向实现之前,故国一族上下遭戮,最终走到无从回归的绝境。
最终,李陵与苏武泣别,李陵被苏武身上“笑对命运致死不渝”的精神所感动,但李陵却别无归处。
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读后感《山月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苏轼所著的一篇散文,该文以苏轼在黄州赴任时的所见所感为题材,以描绘山水之美,抒发人生感慨为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以其清新、淡雅的文笔,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山月记》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活、自然、人生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苏轼在《山月记》中对自然的描写非常细腻,他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来描绘山水之美,将山、水、月、云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这样的自然景色面前,苏轼深深地感叹,“山行犹得见,时来犹可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苏轼的描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也更加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
其次,苏轼在《山月记》中对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以“山月”为引子,借此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人生有情泪,山水有相逢”,表达了人生的离别与相逢,以及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还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达了对人生的宏观和微观的思考。
通过苏轼的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最后,苏轼在《山月记》中对人生的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
他还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表达了对人生的淡然和豁达。
通过苏轼的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的态度,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总之,《山月记》是一篇充满着对自然、人生的感慨和思考的文章,通过苏轼的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也更加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深刻地感受到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的态度,也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山月记读后感_2
山月记读后感山月记读后感1《山月记》并不是一本被很多人熟知的作品,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完全因为简介里的一句话: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
读来虽有所获,但仍然觉得“被骗了”。
说实话这本书我没有读懂,但是里面的很多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依托中国历史记载而写的中短篇小说集。
说它熟悉是因为《山月记》取自唐传奇《人虎传》,《名人传》取自《列子·汤问》,《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人物取自《西游记》,以及后面故事里的人物来自《左传》《论语》《史记》,除了《夫妇》和《光·风·梦》背景为他国外,其余篇章都是取材中国历史故事,并且整部小说集没有故事以日本为背景。
也许是我的经历不足,对于书的客观如何暂不作评价,也不够格评价,只是说主观方面的。
我觉得本书非但没有疏肝理气,反而就是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下的作品。
李征天性狂介,最终变成老虎,然后有了那句“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这句话太耳熟了,要是在高中我也需能感叹一番,但现在看到这句话十分的心平气和,甚至还觉得有些矫情。
庸庸碌碌也是自己选择,既种其因,便承其果,何必给人以自己无辜之感。
因为是小说集,每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拿来感慨一番,但限于篇幅以及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只说一部分。
悟净的求道,李陵和子路的故事都是取自典籍,按说因典籍记录而发散甚至改编故事的很多,鲁迅先生也有故事新编。
可自从我看到“始皇在其先王驾崩当日临幸三位先王妃子”突然觉得恶心,再也看不下去了。
因为有种听到别人在说自己家事的感觉。
经史子集和史书都在,何由他人随意置喙。
如果说小说不可为真,那么何以我不可自己去理解我所认为的李陵、孔子、子路呢?所以书里中间篇节我跳过很多。
《论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答苏武书》,我觉得我可以直接与先辈对话,日__化所滋生的文化精神非华夏大地滋生的文化精神,所以不敢苟同。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1.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啊,他就像在沙漠中迷茫的旅人,四处寻找着人生的意义。
你看他那纠结的样子,不就像我们有时候面对选择时一样吗?他不断地质疑自己,这多像我们对生活的反问啊!比如我们会问自己:“我这样做真的对吗?”2.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在那奇异的世界里挣扎,哎呀,那不就是我们在现实中遇到困境时的模样吗?他努力去理解周围的一切,我们不也在努力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吗?就像我们会好奇地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3.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的探寻之路好艰难啊,但这和我们追求梦想的道路不是很像吗?他遇到的那些奇怪的人和事,不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吗?比如工作上的难题,不就像悟净遇到的妖怪一样吗?4.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总是在思索,这简直和我们爱思考的朋友一模一样嘛!他对自己的怀疑,不也常常在我们心里出现吗?像我们会问:“我真的能行吗?”5.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那困惑的表情,就好像我们面对未知时的迷茫啊!他在不同的观念中徘徊,我们不也常常在各种想法中纠结吗?比如选这个还是选那个呢?6.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努力去分辨是非,这和我们在生活中判断对错有啥区别呢?他所经历的那些内心的挣扎,我们不也都体验过吗?像我们会苦恼:“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7.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在那奇幻世界里的遭遇,真的好让人感慨啊,就如同我们在人生旅程中的起伏一样。
他遇到的那些奇妙的景象,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惊喜和意外吗?比如突然得到一个好机会,那不就像悟净遇到一位智者一样吗?8.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的成长是那么艰难又缓慢,这和我们成长的过程不是很相似吗?他一点点地领悟,我们不也在一点点地进步吗?就像我们会慢慢明白一些道理一样。
9.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在追寻的道路上有时会迷失,这和我们有时候迷失方向多么像呀!他的困惑和迷茫,我们不也都懂吗?像我们会迷茫地问:“我该往哪儿走呢?”10. 《山月记悟净叹异解读》:悟净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自我探索的故事呀,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吗?他的经历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也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探索啊!就像我们一直都在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悟净的叹异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让我们更加理解人生的复杂和奇妙。
山月记|悟净出世,破水而出
山月记|悟净出世,破水而出《悟净出世》是中岛敦作品集《山月记》的第三篇,讲述了悟净遇见玄奘前所经历的事情。
这个故事与我们熟悉的《西游记》截然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这只是借了《西游记》的外壳创造的哲学小说,全文分一共有七个小节,首先来总结一下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吧。
第一节:因果之病住在流沙河里的悟净与其他妖怪不同,他总是自言自语,时常不安,不相信转世投胎,他什么事情都懒得做,看到、听到的全令他意志消沉,无论什么事情,都令他讨厌自己,不相信自己。
以前可以接受的,现在都变得可疑和难以理解,但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
一位鱼精说悟净得了“因果之病”,得了这种病,无论看到什么、遇到什么,都会首先想到“为什么”,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痛苦度过一生,除非有特别的机缘。
在这里,作者是有铺垫伏笔的,悟净说自己吃过九个僧侣却没人信,而鱼精说“因果之病”是妖怪开始吃人之后才出现的。
第二节:动身求教悟净的心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于是他决定向其他妖怪请教。
这个小节就讲了悟净决定动身求教,但作者却花费了较多笔墨讲了两件事:一:人类创造了文字,但是妖怪们蔑视文字,他们认为僵死的文字是不能记录活生生的智慧的,而悟净是看得懂文字的。
二:妖怪和人的区别:为什么妖怪就是妖怪,而不是人呢?第一是外形:妖怪们都将自己的某一特性发展到极致,毫不顾及与其他特性之间是否保持均衡,一直发展到丑陋不堪的、非人的地步。
说到底,他们都是些畸形的残疾者。
有的极度贪吃,因而嘴巴和肚子长得极大;有的极度淫荡,因而相应的器官十分发达;有的极度单纯,因而除了脑袋以外,其他所有部位都退化殆尽。
第二是性格或者思想:妖怪们全都固执己见,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秉性和世界观,不懂得与别人讨论后还能得出层次更高的结论。
他们过于彰显自己的特性,不愿意遵循别人的思路。
这些内容,其实都在为下文悟净所遇到的贤者做铺垫。
第三节:求访记录访者一:黑卵道人——功利主义:只在乎神秘莫测的法术和如何用法术欺骗敌人。
山月记名人传解读
山月记名人传解读《山月记》是出自清代文学家林徽因之手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风景描写为主,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和她的爱人在婵娟山居过上了一个意犹未尽的夏日。
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叹。
名人传解读如下:1. 林徽因林徽因是一名女性文学家,以其文笔的细腻、自由、清澈而著名。
《山月记》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中,她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场令人心驰神往的旅行,表达了对自然美妙景色的热爱之情。
2. 意境渲染“夏夜,微凉,微风常伴,月色皎洁,悠悠弦管,远远和响,山间童女携酒而过,时而嬉笑,时而低语,好一派相互恋怜,相互抚爱的山间景象。
”这是《山月记》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一段描写,通过交织着美妙的自然声音和青年男女的声音,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
3. 自然景观《山月记》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从山、月、草、虫等细小的元素入手,逐渐展开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画卷,让读者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本真之美的艺术魅力。
4. 爱情故事散文最引人的地方是其独特的情感渗透力。
《山月记》讲述了林徽因与她的爱人之间的故事,这段故事对读者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展现了被爱所抚慰的温馨和浪漫,也表达了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赞叹。
5. 文学魅力《山月记》有着极强的文学魅力,它使人感到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清新的山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魅力也是林徽因个人的魅力所在,她的文笔既自由又清澈,充满了生命力,把自然景物融入其中,展现了完美的意境和情感。
在总体上,《山月记》的名人解读是丰富多彩的。
这篇散文作品就如同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画卷,跨越了时间的深渊,让人体验到美好而清新的自然偏执美。
山月记读书心得
山月记读书心得《山月记读书心得》咱中国人啊,都爱看点书,找点人生的感悟不是?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山月记》的书,那感触可真是不少呢!这本书里的故事啊,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纠结和迷茫。
你说咱谁没个纠结的时候呢?就像书里那些人物,一边渴望着不凡,一边又被现实困住。
这不就跟咱有时候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又被生活的琐事拖住了脚步一样嘛!书中那些文字啊,就像是一把小锤子,轻轻地敲打着你的心。
让你忍不住去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经有过那样的挣扎和困惑。
比如说那个变成老虎的李征,多可悲啊!他有着满腹才华,却因为放不下架子,最终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野兽。
咱有时候不也这样嘛,死要面子活受罪,结果错过了好多机会。
还有那些对人性的思考,那叫一个深刻!它让你明白,人啊,就是这么复杂的动物。
有时候善良得像天使,有时候又自私得让人可恨。
这就跟咱生活里遇到的人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有让你开心的也有让你生气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啊,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聊天。
它不跟你讲那些大道理,就是用一个个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这可比那些说教的书有意思多了!就好像有人跟你说,嘿,我给你讲个事儿啊,你自己琢磨琢磨这里面的道理。
你说咱为啥要看书啊?不就是为了能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嘛!《山月记》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人生。
咱也别光说不练啊,读了这本书,咱就得有点行动。
比如说,以后遇到事情别再那么纠结了,该放下的就放下。
别像李征似的,最后把自己都给弄丢了。
还有啊,要珍惜身边的人,别等失去了才后悔。
总之呢,《山月记》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
它就像一杯茶,得慢慢品,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你要是还没读过,那可真是亏大了!赶紧去读一读吧,相信你也会有很多收获的。
别再犹豫了,人生可没那么多时间让你浪费啊!。
山月记经典名句与解析
山月记经典名句与解析
《山月记》是明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小说,主要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之争。
小说中有许多经典名句,以下是其中一些的解析:
1.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这句话出自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表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坚定,表示他只爱林黛玉一个人,即使外面弱水三千,他也只取一瓢饮。
这句话表达了爱情的纯粹和坚定,表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和承诺。
2.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这句话出自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表白。
林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极具感性和浪漫的人物,她表达了对贾宝玉的喜欢和爱意,但贾宝玉却并没有意识到。
这句话表达了爱情的单向性和纯粹性,即使林黛玉对贾宝玉心有所属,但贾宝玉却不知道。
3. “如今来了个林妹妹,说什么也比别的妹妹不同。
”
这句话出自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在小说中对林黛玉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欣赏,他认为林黛玉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妹妹不同。
这句话表达了爱情的高贵和独特性,表现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尊重和欣赏。
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这句话出自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拒绝。
贾宝玉在小说中拒绝了薛宝钗的求婚,表示他要做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一去不复返。
这句话表达了爱情的坚定和纯粹性,表现了贾宝玉对爱情的忠诚和坚定。
5.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
这句话出自贾宝玉对农业生产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月记》与原典之比较作者:吴江舒悦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以中国唐传奇《人虎传》为原典资料创作的翻案历史小说《山月记》是日本作家中岛敦的成名作。
本文将对比《山月记》与原典资料中三个意象的变化,利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心理学视角浅析中岛敦“自我怀疑”和“宿命”的创作主题,分析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中岛敦;《山月记》;原典资料;意象分析;本我·自我·超我被称为“芥川再生”的日本作家中岛敦自幼受家族氛围影响精通汉学,创作了包括《名人传》、《李陵》在内的诸多具有高度独创性的“翻案历史小说”。
其中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2月发表的《山月记》使作者一鸣惊人。
同年5月开始连载的《光与风与梦》曾被推荐为“芥川奖”候选作品。
然而,这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在成名后不久便因哮喘恶化,于同年12月4日去世,年仅33岁。
值得注意的是,中岛短暂的作家生涯与好友深田久弥对《山月记》的推荐密不可分。
中岛在因病至南洋厅就职前把《山月记》、《文字祸》、《光与风与梦》的原稿托付给深田。
据好友订本久春回忆,中岛的作品几乎只给几位挚友阅读,他甚至曾评价自己的作品道“这是我写的一些东西,看完后就烧掉吧。
”1此举此情与《山月记》中的李征甚是相仿。
可见,《山月记》研究对分析作家心理有特别的意义。
本文将聚焦意象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并上升作家心理研究进行具体探讨。
《人虎传》与《山月记》的意象比较研究从原典材料到小说《山月记》,中岛敦通过“月”、“虎”、“诗”三个意象的变化将李征的“内心”进行“外化”,塑造了与原典完全不同的主人公形象。
在意象分析方面,本文对“月”稍有侧重的原因有三:首先,中岛的作品中改题之作较多,例如《光与风与梦》原题为《讲故事者之死——五河庄日记》;原稿命名为《莫北》的遗作《漠北悲歌》在出版时由深田久弥改为《李陵》等。
2《山月记》和《牛人》是中岛作品中较少的最初便由作者定题的作品。
3由此判断《山月记》标题意象具有特殊意义。
其次,虽然文章以“月”命题,但文本中月的体现却很少。
最后,中岛敦本人汉诗才能颇高,对于与李征同为陇西人的“诗仙”李白所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想”*,笔者认为作者有所隐喻。
(1)月:意象的新增在《山月记》文本中“月”意象共出现7次*,原典中仅出现在汉诗中,故新增6处:借着残月的微光穿行在林间草地上时,果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了出来。
眼看老虎就要扑到袁傪身上,却突然一个翻身,躲回了原来的草丛里。
4月作为李征认清老友的时间条件及两人随后相认的见证者初次登台,同时烘托了悲戚冷清的氛围。
等我意识到时,小臂和肘弯那里似乎都生出了绒毛。
到天色明亮一些后,我在山间的溪流边临水自照,看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
4文中的第二个月通过光的形式出现。
李征借助月光和溪水照见自己化虎后的形象,完成了最初的自我认同。
在《人虎传》有类似描写:左右手攫地而歩,自是覺心愈狠力愈倍,及視其肱髀,則有毛生焉心甚,異之既而臨溪照影,已成虎矣。
5月意象的增加導致“溪水”不得不与之“同分一杯羹”。
此外,此处再次强调了月亮在李征从人变为人虎,再从人虎彻底成为虎过程中的见证者角色。
*《静夜思》在日版本为“山月”其时残月冷照,白露滋地,吹过树间的寒风宣告着拂晓即将来临。
4第三个月伴随冷清的白露,依旧以残月的形态出现,同样具有暗示时间营造氛围的作用。
作为新的时间节点,此月引出了李征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
有汉诗中月之思乡的迹象。
昨晚,我又在那里对着月亮咆哮了,想要有谁能明白我的痛苦。
可是,群兽听到我的吼声,唯知畏惧,跪拜。
清山,野树,明月,冷露也只知有一只老虎在狂怒地咆哮。
即便我呼天抢地地悲叹,了解我心情的却连一个都没有。
4曾经,虎榜、职位、友人袁傪都是李征做为世俗之人博学多才、天资聪颖的见证者,而其化虎后的悲伤却连明月也不可昭。
在此,月象征着情感寄托,反映李征寻求慰藉而孤独无助。
猛虎仰头朝着已经失去光彩的白色月亮,几声咆哮后,忽然又跃回原先的草丛,再也不见踪迹。
4此处为文章尾声,月在此终结的不仅是此次偶遇的经历和孤寂,其作用与袁傪相似:作者借再会袁傪展现了李征的人性一面,而月则是作为自我发现的见证。
李征托付完作为人的牵念后向月咆哮,隐入月中,诀别友人,代表了“人的李征”的死亡。
综上,“月”作为一个脱离世俗也脱离人心复杂斗争的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被赋予了层次丰富的内涵。
基于对原典“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中“月”字的想象,新增的“月”在文章结构,环境描写,以及象征意义上各具作用。
(2)虎:内涵的削减《人虎传》中有18处虎的描写,《山月记》不仅与其数量一致,在象征人性原始欲望及代表与社会的隔阂等方面的寓意也依旧保留。
但通过分析其内涵的削减可见二者区别显著。
其一体现在化虎后自我认识的嬗变上:悲慟良久,然尚不忍攫生物食也。
既久,飢不可忍,遂取山中鹿豕獐兎充食,又久,諸獸皆遠避無所,得飢益甚。
一日有婦人從山下過,時正餒迫徘徊,數四不能自禁,遂取而食,殊覺甘美。
5我立刻想到了死。
可就在这时,一只兔子从我眼前跑过。
在看到它的那个瞬间,我体内的“人”突然消失不见了。
当我体内的“人”再次醒来时,我嘴上沾着兔血,周围兔毛散落了一地。
这便是我作为老虎的最初的经历。
4从不忍残害生灵到捕杀山中小兽充饥以及最后残忍食人,《人虎传》中虎的自我认识有一定过程。
而《山月记》的虎性却是人性瞬间消失的失控。
正如李征成虎时的缘由未知一般,一切似乎是宿命的安排。
而“宿命”是中岛敦创作的重要主题:《李陵》中李陵的悲惨命运;《木乃伊》中帕留斯卡斯的前世循环;《北方行》中对上帝的控告6等,都有所体现。
在此,为表达“宿命”主题,作者减少了原典中“虎”自私残忍的内涵。
另一点区别在于化虎的原因。
吾遇故人則無所自匿也。
吾常記之於南陽郊外,嘗私一孀婦,其家竊知之。
常有害我心,孀婦由是不得再合。
吾因乘風縱火一家數人,盡焚殺之而去。
此為恨爾。
5虽然原典作品中也有“徴性疎逸,恃才倨傲”的描述,但并没有把化虎归结为精神冲突,而是直接写明了私通妇人之事,显现出原作者以“因果报应”进行教化的意图。
删除通奸的情节,抛弃原典教化意义,中岛敦旨在强调李征化虎原因的内在性。
学者瓜生研二对于“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的虎变总结受到学界普遍认同,这指出“自我问题”在中岛创作中的线索,笔者将在后文分析。
(3)诗:寓意的迁移诗意象在《人虎传》中有两处,仅作为客观物体存在。
而《山月记》中有17处,主要是“诗业”,“诗家”,“诗人”等李征理想的象征。
根据上文中化虎原因的分析,以诗名垂千古的超现实理想和行动缺失替代了原典作品中的因果报应论,迁移出了代表中岛敦自我彷徨的超我内心。
*为避免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差异,本文计数均以日文原文为参考,详见青空文库https://www.aozora.gr.jp/c ards/000119/files/624_14544.html“本我·自我·超我”与意象后的作者心理“本我·自我·超我”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心理学的内核。
其中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要求而进化来的,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有三个作用,除了抑制本我的冲动及对自我进行监控,还包括“追求完善的境界”。
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需要自我的调节。
7在前文分析的三个意象中,“诗的理想”较为明显的表现了李征追求完善境界的超我情结。
弗洛伊德在理论创建晚期加入了超我中自我理想的成分,即个体以超我所认同的对象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的理想。
7超我作为本我的对立面并不代表着完美的存在,而是完美的空想。
本我的原始欲望在李征身上并不占主导,从中岛敦对“虎”之本我的削弱不难看出。
成为“诗仙”的理想高于家人的生死是超我的极端例证。
“懦弱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耻心”则来源于超我追求的挫败。
正如弗洛伊德所述,无论是本我猖獗还是超我过分都是一种病态,自我的调节才是人维持现实社会中自我存在的最好办法。
事实上,对自我的怀疑正是中岛敦创作的一大主题。
以《山月记》为例,“月”意象作为文章之眼承担着李征自我旁观者的角色。
当他清晰的看到自己对家人的不负责,对理想的葬送的错误时,月并不能理解虎啸中的懊悔不甘,但却接纳了李征最终的命运,成为他隐于世的庇护所。
这更加衬托了自我在李征心中的微弱,也体现中岛的自我怀疑。
此外《我的西游记》、《过去帐》等作品中也印刻着自我怀疑的影子。
以《我的西游记》两篇中悟净与悟空的形象为例,沙悟净在我国原著中是处事圆滑,深谙世事的“老好人”形象,在中岛笔下则变成了“非行动的怀疑癖、性格的自卑感”8的代表,而孙悟空依旧是绝对的行动派,自我甚至超越自我的行者。
中岛敦以“宿命”为归宿的自我怀疑中,超我过剩值得重视。
这与作者的多病,年少的经历,甚至自小缺失的母爱不无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
可以说,中岛敦的世界观建立在很强的父性认同之上。
超我的过早形成隐隐影响着他的自我塑造,也成为了其作品探求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1][2]谭晶华.中岛敦作品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导读6-12[3]李俄宪.中岛敦小说的创作流变与《左传》[J].外国文学研究,2005(02):133-138+176.[4]中岛敦著,韩冰孙志勇译.山月記.中华书局,2013[5]李景亮.人虎传.国译汉文大成:http://www.ge ocities. jp/sybrma/122jinkoden.html(句读由笔者标注)[6]郭勇.中岛敦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23[7]林崇德等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770[8]平林文雄.中岛敦注释鉴赏研究.和泉书院,2003:160(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