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1《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 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1 力(教学设计)
1.会列举身边常见的几种力.
2.会观察、演示力的两种效果。
3.能作图描述力的“三要素”,比较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力,让学生参与,提高求知欲.
2.通过观察力产生时总是成对出现,以及观看弹力、摩擦力、磁力、电力的演示,感悟出力现时具有的规律性,提高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画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
课题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 力 》 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 力 》 教案设计

《力》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导航】引入:播放视频问:火箭是怎样离开地球的?生:师:嗯,好。

这节课我们一块来学习力,等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力的现象,同学们想一下:力能看见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例如风吹小树,小树摆动这说明有力的存在。

脚踢足球,足球动了也能说明力的存在。

提水桶感觉肌肉紧张能说明力的存在。

力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现象来反映它的存在这种思考研究的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法。

一、下面我们一块做一些实验研究一下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一:1.用手轻推小球,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挡住小球,小球又由运动变静止。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反对着吸引小球速度会变慢。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呢?扔出的铅球由静变动,火车启动,下落的苹果越来越快,进站的火车越来越慢等(2)力的作用效果试验二:1.轻拉或是压弹簧。

2.轻压气球。

3.用橡皮泥捏各种形状。

问:动脑思考,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力能改变物体形状例子呢?拉弓,风吹小树变弯等。

(3)小试牛刀:奥运会的跳水比赛是大家最喜爱观看的项目之一,如图4所示,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跳板也对运动员施了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前者使跳板发生了;后者使运动员发生了。

二、学习第二个问题力的概念,让一个学生大声读一下:从力的作用效果中可以知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1.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三要素的认知。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1《力》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1《力》教学设计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课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双手
人 人 推土机1磁铁丿
.吸引'
车 弹簧 水桶 杠铃

1铁钉J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
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
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 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 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
力的概念。明确有关
力的各种概念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7.1
课题
第七章第1节力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4)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学会用示意图表示力;(3)能够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

2.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基本知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实例;3. 演示实验法: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4.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实例,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5. 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利用课件动画,生动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参加过拔河比赛?谁能描述一下比赛中的力的作用?(2)邀请学生与老师进行拔河比赛,感受力的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力是什么?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探究力的概念和单位(1)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原因。

(2)介绍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²的加速度。

3.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1)演示实验:用力拉伸橡皮筋,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2)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4. 学习力的三要素(1)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演示实验:用弹簧展示力的三要素;(3)练习:让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5. 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2)讨论: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3)演示实验:磁体吸引铁块,让学生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归纳出力的概念2. 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采用直观手段丰富感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的建立2.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器材教师:气球2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学生:橡皮筋2条、尺子1把、手边器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从生活到物理)师:将气球吹大并放开,观察现象,问:气球为什么会向上飞?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新知(一)归纳概括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有力的事例,并将典型事例展示在PPT上,思考共同点、认识力的概念。

如: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运动员踢球磁铁排斥磁铁学生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一)认识什么是力?1、分析比较图课件中几幅表现力的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展开让学生思考) 。

2、通过这些力的实例归纳“力”的概念。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得出这些事例中的共同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理对物理的作用。

对于“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进行必要的直接讲授,像推、拉、压、举、提等动作都是作用。

在分析比较几幅图的共同点前可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强调至少要有几个物体?(2)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3)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产生力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讲解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力理解。

3、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1.让学生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二的内容学生利用桌上的提供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小组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展示、组间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发现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作用的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力的测量及换算,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单位换算容易出错,需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推拉门、扔篮球等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
2.实践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三要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可设置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6.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小组帮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7.课后实践: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3.分步讲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逐步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图示,结合实际物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4.情境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及作用。
-例如:通过自行车行驶、爬坡等场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重要性。
3.力的三要素: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力》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到力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例,让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目标上,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

因此,我会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会针对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力的图示、物体的模型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实验,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概念。

例如,我会让孩子们用手推桌子,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力的作用。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

因此,我会重点讲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一章节的教学,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力》这一章节中,我发现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是孩子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我需要重点关注这两个方面,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与探究,勤于动手。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合作交流意识二、学情分析:力所设计的知识,贴近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所以我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泳导入新课,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动手探究、体验什么是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力。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示意图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游泳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请看上图游泳时,只要游泳者的手用“力”向后拨水,脚用“力”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运动。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吧!学习这一节课之前请同学们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力的概念1、学生阅读教材2-3页,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阅读完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生活经验,利用课前搜集的器材(橡皮筋、弹簧、饮料瓶、乒乓球、橡皮泥、玩具小汽车等)来设计几个力,并提醒学生仔细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然后把自己设计的力填入(学生每人都有该节的导学案)表格中。

学生探究活动:体验什么是力及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变化橡皮筋变长例手拉橡皮筋手拉橡皮筋12342、学生分组探究体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探究情况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力,分析总结出力的概念: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力》教学设计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
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
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
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
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
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
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
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
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
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聆听
适当练习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