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借鉴

合集下载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跨学科研究系列调查报告选登之六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山东大学2011年08月03日11:01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一、什么是跨学科?1.跨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提出它的主要职能是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会的综合研究(当时该理事会共有7个学会),“Interdisciplinary”是该理事会会议速记使用的记录文字。

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思 (R?S?Woodworth)首次公开使用了“Interdisciplinary”这个概念,提出跨学科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

1937年,《新韦氏大辞典》和《牛津英语词典补本》首次收入“Interdisciplinary”一词。

1950年代这一用语开始在科学界、教育界扩展和普及,到了1960年代,这个词风靡学术界。

从“Interdisciplinary”一词看,它由前缀inter和形容词diseiplinary(学科的、训练的)结合而成,直译为“交叉学科(的)”或“跨学科(的)”,在1985年以前,我国学术界把Interdisciplinary通常译为“跨学科”,1985年以后出现了“交叉科学”、“交叉学科”等说法。

尽管有学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将它们视为同义词。

从总体上看,跨学科是以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交叉融合为显著特征,以有效解决单门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目的。

关于跨学科研究,几个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定义为:(1)跨学科研究是由团队或个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他们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者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方法、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统合起来,从根本上加深理解或解决那些超出单一学科范围或研究实践领域的问题。

境外办学项目案例

境外办学项目案例

境外办学项目案例境外办学项目是指国内学校在国外设立的教育机构或校区,为国内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

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十个境外办学项目案例。

1. 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教育研究中心:该项目由哈佛大学在中国设立的教育研究中心,为中国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机会。

2. 英国剑桥大学国际教育项目: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赴英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剑桥大学的校区学习英语和其他学科。

3.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校区:悉尼大学在中国设立的校区,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澳大利亚本校同等水平的教育资源和学术环境。

4.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教育项目: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在新加坡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区学习各类专业课程。

5.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中国分校:该分校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中国设立的教育机构,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瑞士本校相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

6.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学院:该学院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赴加拿大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多伦多大学的校区学习各类学科。

7.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中国分校:该分校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中国设立的教育机构,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德国本校相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

8.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中国项目: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赴法国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区学习各类学科。

9. 日本东京大学国际教育项目:该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赴日本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东京大学的校区学习各类学科。

10.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国校区:奥克兰大学在中国设立的校区,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新西兰本校相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

这些境外办学项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的项目,获得全球化教育的优势。

同时,这些项目也促进了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生及其发展动因分析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生及其发展动因分析
朱永东 向兴华 , ,叶玉嘉
( 华南理 工大 学 1 .发展 规划处 ;2 .研 究生院 ,广 东广州 50 4 ) 16 0
摘要 :美 国研 究型大 学跨 学科研 究始 源于 16 82年 《 莫雷 尔法案》 的颁 布实施 ,随后在政府 和 实业界 的大力推动 下得到 了快速发展 。美国研 究型 大学跨 学科研 究的产 生和发展 不是偶 然的 ,它是 在知识 不断从 分化走 向综合 的 时代大背景下 ,联邦政府的 大力 支持 、企业和 高校 的积极参 与 以及 宽松 自由的 学术环境 等 多种 因素综合 作 用的
( ot hn nvri f eh o g ,G aghu5 04 ,C ia SuhC iaU ie t o T cnl y unzo 6 0 hn ) sy o 1
Ab t a t ne d s i l a y r s a e n t e Ame c n r s a c n v ri a r i ae r m r tp o l ae n sr c :I tr i p i r e e r h i h c n i r a e e r h u ie s y w s o i n td fo Mo l Ac r mu g t d i t g i 16 8 2,a d d v lp a i l y te g v r me t a d b s e sc mmu i ’ t n u p  ̄ n e eo sr pd y b o e n n s n u i s o h n nt S s o gs p o .T e d v lp n f n ed s i l y r h e eo me t tr i p i oi e —
n r e e r h i h a y r s a c n t e Ame c n r s a c nv ri sn t c i e tl u e rs l f o sa t e eo me t o d f r n i— i r a e e r h u ie st i o cd na ,b t h e ut o n tn v lp n m i e e t y a t s c d r f f a t n t t g ain,te fd r l o e me t sr n u p r , h ci ep rii ain o ne p ie n nv r i e , n a i o i e r t o n o h e e a v r g n n to g s p ot t e a t a t p to f tr rs sa d u ie t s a d av — v c e s i r t ff e a a e c e vr n n . L s y h a e rn s o ti n v t n fc r i g o tit r icp i ay r s a c n i y o e c d mi n i me t a t ,t e p p rb g u n o ai s o ar n u n e ds i l r e e r h a d e r o l i o y n

大学如何规划跨学科研究:美国高校新近经验

大学如何规划跨学科研究:美国高校新近经验
研究 领域无 法 解 决 的 问题 。 有 意 识 地 发 展跨 学科 研 ”
2 0世纪 9 0年代 后期 以来 , 者们 认 为 , 设 适 于 学 创 究 , 当代 高等教 育 的重要 特 点 。法 国上 世纪 六 十 年 跨 学科研 究 的环境 是一 个 大学 管 理上 的 问题 , 纷建 是 纷 代末 出 台的《 富尔法 案》 明确地将 “ , 多学科 ” 为法 国 作 议 高校认 真 审 视 与分 析 大 学 体 制 中阻 碍 跨 学科 研究 高等教育 的三原 则之 一 。 日本 17 9 3年 创 立 的新 型 大 之处 。那 么 , 校 规 划 管 理 方 面应 该 重 视 那 些 举 措 , 高 学筑波大 学 自建 立之初 即主 张摒 弃 狭隘 的专 业 限 制 , 才能有 效地促 进 跨 学 科 研 究 得 以 良性 发 展 呢? 针 对 致 力于推 动综合 性 和交 叉 性 学 科 的 发展 。若 说 当 初 这个 问题 , 国宾 夕 法 尼 亚 州 立 大 学 杰 出教 授 、 等 美 高 这些举措 主要是 为 了培训 学 生通 识 素养 , 天跨 学 科 今 教育研 究 中心 资深 学 者 罗 吉 ・盖 格 尔 ( oeL G i R gr. e — 合作 目标 则进一 步指 向科 研 的发展 。世 界 各 国 中 , 美 gr 等人对 美 国 9 e) 9所科 研 型大学 19 2 0 9 7~ 0 4年期 问 国这方 面 的 措 施 和 成 就 较 为 显 著 。在 过 去 的 l 0年 跨学科 研究 管理 情 况 进行 了 系统 的 调 查 。本 文 拟 对 间, 全美 国家科 学 院 ( a oa A ae yo S i cs 就 N t n l cd m f ce e ) i n 该调 查结果 进行评 介 , 发掘 可供我 国借鉴 之处 。 并 此 问题 发表 了一 系 列 的报告 。其 中 ,0 4年 名 为 《 20 促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在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中要重申杜威曾强调的一点: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

在研究型大学,要由那些既传递知识,又发现、创造、应用知识的人来教学生,要将本科生从接受者转为探究者,每门课程都应给学生提供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一名导师师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

学者型教师应将其科研场所也视为研讨教室。

在这里,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参与探索和知识交流的过程,实践他们的技能,并帮助别人。

这一模式是合作性,而不是竞争性的。

教学性研究过程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的过程,交流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

实习实习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应用科研原则,无论学生在哪里实习,这种体验在教室中是不能获得的。

建议:●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就应该在尽可能多的课程中参与科研:●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知道如何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有效传递学习成果;●本科生必须进行多领域的探索,以作为对本专业领域的补充并与之对比;在一、二年级,要以一定方式鼓励创新思想和独立工作,揭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基于探究的学习应顾及联合项目和合作;●精心设计的实习可将探究学习转变为实际经验,要广泛提供实习机会。

基于问题设计新生第一年的学习新生入学第一年是年轻人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转折,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年要成为高中、学生家庭和大学这一更为开放、独立世界的桥梁;要通过前景展示激励学生。

如果第一年没有成功地进行这两方面的工作,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体验就会面临危机。

实际上,很多大学在新生课程和教学观念上也常常最不令人满意。

入门课程往往重复新生已学了多年的内容,而不是介绍扩展视野、使他们感到进步的新学科。

因此,新生在需要最佳教学的时候实际得到的却是最糟的教育。

大学第一年也许是学生感觉进步最快的一年,要使这一年的学习取得成功,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研讨班学习要重新组织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关键是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小型研讨班。

哈佛大学案例

哈佛大学案例

哈佛大学案例
哈佛大学,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教学质量使其成为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

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哈佛大学在招生方面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术成绩外,学生的领导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也是哈佛招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种全面评价的招生制度有助于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哈佛大学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哈佛大学在科研方面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和设施,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哈佛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校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优质的教学科研环境以及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意义,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哈佛大学的案例,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察及启示作者:邢桂芳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5期摘要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考查,从中借鉴其优点,以期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649.7文献标识码:A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分析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借鉴其优点,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出现1781年的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共和国的道路。

原有大学受到人们的指责,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法国公立大学和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影响,全美建立了一系列的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的设立,是对美国大学的一次全面革新。

美国大学对学术水平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及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便发端于此。

19世纪末,美国许多学者纷纷去德国留学、进修和研究。

19世纪后期,美国学术界及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领军人物几乎都在德国留过学。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标志着美国第一所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尔曼出任校长。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办之初,吉尔曼不惜重金,坚持聘用国内外高水平的师资。

同时,吉尔曼极力倡导学术自由,排除一切“教会主义或党派偏见”。

此外,注重实验室方法和图书馆的价值。

吉尔曼从招生之初,就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重点位置上,建立并改进了研究生教育制度。

他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学术性大学的重要使命。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相结合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大特色。

还创立了研讨班课程,充分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给研究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2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对后续成立的新的研究型大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批老式的文理学院如著名的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学校也开始向研究生教育发展,有的还成立了研究生院。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及其启示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及其启示
学 本身得到 的资金支持很 少 , 为了得到充足 的资金
自发组成 的一种 跨学 科组织 ,组织规 模相对 自由, 不受设备 、人 员的 限制 ,课题结 束就可 以解 散课题 组 。哈佛大学 的豪泽非营 利组织研 究中心 、麻省理 工学 院的生物学计算 机系统化 首创组织 、 坦福大 斯 学 的经济 政策 研 究所 采用 的是大 学研 究 院 的运行
l 美国研 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概 况
美 国研 究 型大 学跨 学科 组 织是 具有 共 同 目的
的个人 ( 如科 学家和专 职研究 人员) 结成 的集 合 , 其 建立 的 目的是获得 更多的研发 经费支持 , 者进 或 行 高精尖科 学技术创 新或知识转 移 , 决社会 重大 解 问题 ,实现 国家利益等 目标 的最大 化 。运行 概况
方 面 进 行 了探 讨 。
[ 关键词] 美 国;研 究型大学;跨 学科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中图 分 类 号】 G 1 .1 7 22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10 —6 4 (0 40 0 —3 文 0 54 3 2 1)0 —0 60 1
美 国作 为一个世界 强国 , 仅经济发 达 ,教育 不 也处 于世界 一流水平 , 尤其 是美 国研 究型大学跨 学
完 善 、适应性更 强的跨学科 组织替代产 生 ,持续发
展。
2 跨 学 科 组 织 的特 点
跨 学科 组 织是 大 学 为适应 跨 学科 交叉 发 展趋
5 )跨 学科 组织运行 模式 的多样性 。对 于跨学
科 组织 的运行模 式 , 学者将其划分 为课题 组与大 有 学研 究 院两种运 行模式 ; 有学者划分 为跨学科课题 组 、跨学 科研 究中心和 大学研 究院三种 运行模 式 ;

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研究

关于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研究

摘要 : 文章从 目前高校学院/系这 一学术组织的形式与机 制 出发 , 分析 了 高校跨 学科研 究存在 的主要 障碍 , 同时。 对俄 亥
俄 州立大学、 杜克大学等 美国研 究型 大学跨 学科研 究平 台案例进 行研 究 , 归纳总结 出美国研 究型 大学跨 学科研 究平 台构 建的
三个主要特征 。 关键词 : 美国研究型大 学; 学科 ; 究平 台 跨 研
二、 美国跨 学科 研 究平 台构 建的主 要特 征
( ) 置种子 资金 , 立专 门机构 , 一 设 成 培育跨 学科 研究 团

国学者纷纷要求 高校 认 真审视 与分析 阻碍跨 学科 研究 的组
织形 式 与 体 制 ( 国 大 学 协 会 20 , 国 国 家 科 学 院 美 05 美 20 ) 认为大学应制定跨学科研究 的发展战略 , 05 ” , 改革组织 结构 , 提升高 校的竞争力和 国际威望 。
中 图分 类号 :6 9 2 G4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2 0 )3— 00— 3 10 2 1 (0 8 0 0 6 0
如何为高校跨学科研究 的开展 创造 良好 的环境 , 当前 是 美 国研究 型大学 的一个难题 。2 0世纪 9 0年 代后期 以来 , 美
发展项 目”, 研究管理办 公室 为研 究 团队提 供竞争 性 的奖金
额达 2 5万美元 , 但跨学科 团 队必须在 两年 内提 交基 金使用 方案 , 否则退 回原有资 金 , 成功 的提 案也 以间接 成本 回收 的 方式偿付原始投 资 。这个跨 学科 团队由来 自高校不 同院/
系、 肩负着不 同学术使 命 的教师 组成 , 他们 可 以是来 自同一

中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比较研究

中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比较研究
“ 校一 系/ 系级 研 究所 一 研究室” 类型、 “ 校 一 院一 系一 育 系统 学 术权 力 的 分析 中 , 将 学 系称 作 为 “ 美 国大 学
专 业教研 室 ” 、 “ 校一 院一 系一 研 究室 ”等 5种结 构 类
型。
基金项 目: 江 苏 省 优 势 学 科 建 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项 目编 号 : 苏政
组织 发展提 供借 鉴 。
关键词 : 跨 学科 ; 学 术组 织 ; 研 究型 大 学

2 1 世纪 是学 科交 叉和学 科融合 的世纪 。 跨 学科 研 要 包括 跨学 科研 究实 验室 、 跨 系或 跨 学科 研 究 中心或 究和教 育 已经成 为 获取原 创性 科研 成 果 、 培 养 高 素质 研 究所 、 独 立设置 的跨 学科 ( 交叉 ) 研 究 中心等 三 种 类 创新 人 才的 重要途 径 , 对 科学 创新 能 力 的影响 日益显 型 。 嘲 跨学科 研 究实验 室 , 一般 依托 国家 ( 教 育部 ) 重 点 著 。[ 1 】 跨 学科 研究 是跨越 学 科边界 , 把 不 同学科 理 论 、 实 验 室 而建 立 , 通 常设 置 在 学 院或 学 系 一级 , 以 某 一 方法 或范 式有机 地 融为 一体 的研 究或 教育 活动 。冈 跨 个 专 业 学 院或 学 系为龙 头 , 进行 管 理 和 建设 , 根 据 研 学 科 学术 组 织 是 以跨 学 科教 育 和 研 究 为核 心 特征 的 究需 要 , 组 织相 关学 院或 学 系参 与 。 如, 清 华大 学拥 有 学术 组织 【 引 , 是跨 学科 研究 的重要平 台 。美国是 开展跨 1 6 个 国家 重 点实 验室 , 9个 教育 部 重点 实验 室 ,分 别 1 8个 学 系 当中 。嘲 跨 系或 跨 学科 研 究 学 科研 究较 早并取 得显 著成 效 的国家 . 在 其研 究 型大 设在 5个 学 院 、 学中, 众多 跨学科 研 究和教 育组 织机 构 与传 统学 术 组 中 心或研 究所 , 又可分 为 国家级 和 校级 研 究 中心或 研 织机 构 并存 , 共 同承 担 着科 研 与 育人 的职 责 , 且 其 学 究所 。 国家级 研 究 中心 中最 常见 的就 是 国家 工程 研究 术地位 日益增强 。嗍 通过 分析 中美研 究 型大 学跨 学 科 中心 。 如, 清华 大 学共 有光 盘 国家 工程研 究 中心 、 煤 燃 学术 组 织形 式 、 运行 机 制 以及 典 型 特征 的异 同 , 为 我 烧 工程 研究 中心 等 4个 国家 工程 研究 中心 ; 校 级 研 究 们更加 科学 、 理性 的发展跨 学科 学术组 织提供 借鉴 。 中心或 研究 所一 般包 括各 个学 校 内各 类跨 系 、 跨 学科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探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探寻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探寻邹青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成立于1876年,同年该校设立了研究生院,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形成的标志。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源、理念和特点进行研究,探寻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模式,以期进一步探索越来越普及的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霍普金斯大学作为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是仿照威廉·洪堡等人所倡导的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模式所建立的研究教育机构。

同时,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美国第一所以讨论班方式授课、第一所分专业录取本科生的大学,其理念和模式对后来的美国大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所世界顶级的著名私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简称AAU,亦译为北美大学联盟)的创始校之一。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ited States)连续33年将该校列为全美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

截止目前,该校的教员与职工共有36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作为一所专注于扩展知识、研究生教育和鼓励研究风气的新式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拥有怎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时代变迁,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怎样的变化?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之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非常的落后,该校第一任校长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Gilman)认识到,必须建立并改进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他率先把重点放在研究生教育上,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校科研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实施,他采取了以下的办法:首先,抓好本科生的教育工作。

其次,推行“访问讲座制”。

让社会上的著名学者来校做讲座,这样既解决了本校教师的不足,又把各种思想引进自己的学校。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

国内外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比较研究作者:***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10期摘要:近年來,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

清华大学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推动跨学科交叉,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通过总结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特色经验、分析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的组织模式,以期对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跨学科交叉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研;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2016年,清华大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正式启动,学校明确提出跨学科交叉是四大关键改革任务之一,以期实现科学研究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1]。

经过四年的实践,清华大学从跨学科交叉入手,总结世界一流大学特色发展模式,积极破解学科交叉难题,对跨学科交叉体系的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

同时,通过推动学科交叉的积极实践,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高校相关改革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特色模式从历史看,早期传统大学只具备教学功能,不具备科研功能。

直到德国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率先提出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堡模式的教育改革,才初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推动,最终发展成以美国为标杆的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先进模式。

本文以美国最先进的三所现代大学为例,阐述世界一流大学建立的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特色模式。

1.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坚持以独立自由探索为主导的科研模式,强调从学科发展的自然逻辑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

此外,还非常注重不同国家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哈佛大学成立的若干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中,以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最为典型[2]。

基于自由探索,研究院启动了一系列多元化、开放性的项目计划,借助学校提供的充足资金支持,有效实现了高端人才的聚集和不同学科间持久有效的合作。

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摘要]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性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文章在总结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建议,包括转变教育理念,开发研讨学课程,优化激励机制和提供经费支持等。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美国大学经验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含义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立场的不同,看法也不一样。

有人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有人认为是一种课程形态,有人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

虽各有侧重,但总体认识是比较一致的,研究性教学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做中学)是一组概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课程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二、美国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经验1.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最早关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美国在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的基础上创立“研究生院制”,丹尼尔·吉尔曼1876 年创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把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连接起来,形成教学—科研—学习相结合的美国大学教学模式。

1916年杜威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和施瓦布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

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指出推行主题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1998年和2001年,博耶委员会先后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和《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两个报告,提出构建基于研究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十条建议,为进一步推进美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国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国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国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及其借鉴意义1.美国“科技中心计划”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地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的、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

在传统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以资助个人研究者作为资助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手段。

正如1996年NSF将该计划称为“集成合作伙伴计划”(Integrative Partnerships Program)那样,这个计划的目标不是由一所大学组建研究中心,而是由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多所大学共同组建研究中心;不仅由大学参与研究中心的活动,而且由大学、非营利机构、企业界和国家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展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

这项计划不仅开创了许多新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少原始性的创新成果,而且在各大学、各学科之间,各研究所之间,甚至于社会各界(包括产业界在内)之间架起了桥梁,初步实现了“集成创新”的目标。

科技中心计划主要设置有资格申请、竞标、评估、淘汰等环节,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技中心采取了“严进严出”、“宁缺毋滥”的管理原则。

资格申请科技中心项目可由多个单位合作申请,但是其牵头单位必须是从事重要研究工作、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美国大学机构。

其它机构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但它们不能作为牵头单位。

一个科技中心一般由3—4所大学合作经营,还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合作伙伴与其合作。

并规定科技中心的“合作伙伴单位”是指一个向科技中心的智力资源进行投入的机构或组织,这种投入是以财政上的承诺为依据的。

这表明合作伙伴单位将实质上参与该中心的研究、教育和成果化的各项活动。

竞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通过公开竞标来遴选科技中心的承办单位。

在预算部分,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申请单位的配套资金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它要求参加科技中心竞标的单位必须有占预算总额的30%的配套经费,而且要求不多不少正好30%。

凡超过和不足这个比例的申请均被认为不合格而不加评审即行退回。

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

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

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其学科专业的设置不仅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分析其特点与优势,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首先将对美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进行概述,然后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接着探讨美国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最后提出借鉴美国经验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美国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背景美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深受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的高等教育起源于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当时的学院主要为培养牧师和公职人员而设立。

随着国家的独立和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工程、法律、医学等。

文化方面,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这种文化多样性也反映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

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

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因素对美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美国高校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专业逐渐兴起。

社会环境也对美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这促使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高校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专业的设置。

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发展的经验、挑战与对策:大学领导人的视角

研究型大学跨学科发展的经验、挑战与对策:大学领导人的视角
2 0 1 3年 3月
高 等教 育 发展 研 究
Re s e a r c h i n H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De v e l o p me n t
Ma r . 2 01 3
第 3 O卷
第 1 期
V o1 .3 O NO.1
研 究型大学跨学科 发展 的经验 、 挑 战与对 策 : 大 学 领 导 人 的视 角
事论 事 的倡 议 , 找不 准 问题 的症结 , 所提 的对 策也
就 缺 乏 应 用 价值 。本 文 认 为 , 跨 学 科 发 展 的关 键 人 物在 于 大学 领 导人 , 缺 乏从 高 校 领 导 人 的视 角 研 究跨 学 科 问题 , 过 多 地 关 注传 统 学 科 本 身 的 问
和价 值 , 并从 这一 特殊 视 角 了解跨 学科 发展 所积 累的经验 以及 面临 的问题 和挑 战 , 从 而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跨 学科发 展 的 S TI P模 式 , 供 大学领 导人参 考借鉴 。
关键 词 : 研 究型 大 学 ; 跨 学科 ; 对 策
中图分 类号 : G6 4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2 - 0 2 4 ( 2 0 1 3 ) 0 1 — 0 0 1 0 — 0 6
方 面做 出努 力 , 哪 些措施 才 是有效 的 , 如何通 过 学
科 的交叉和融合服务于大学 的总体发展战略, 便
成为 我们研 究 的主要 方 向。本文 首先 探讨 跨学 科 发展 的价值 和意 义 以及分 析跨学 科发 展效 益不 高
的 主要原 因 , 然后 总 结大 学 领 导 人 在 推 动跨 学 科 发展 方面 的成 功经 验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若 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罗纳德·丹尼尔斯人物简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罗纳德·丹尼尔斯人物简介
职业经历
• 1970年加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生物学教授 • 1981年晋升为分子生物学系主任 • 1990年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副校长 • 2000年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
罗纳德·丹尼尔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任职历程
教授时期
• 深入研究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 • 发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罗纳德·丹尼尔斯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简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沿革
1876年创立,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 学
20世纪初的辉煌时期 -吸引了众多世界知名
学者和科学家
• 由美国著名慈善家约翰·霍普金斯 (John Hopkins)捐款创立 • 以培养诺贝尔奖得主和研究领域 领导者为目标 • 拥有多个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和学 术中心
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影响
• 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的提升 • 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和多元化进程 • 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纳德·丹尼尔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贡献
教育改革
• 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 倡导和实践跨学科教育和研究 •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发展
校园环境
• 校园占地400英亩,环境优美 • 拥有多个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中 心 • 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与现代 元素
学术氛围
• 倡导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 • 鼓励跨学科合作和研究 • 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术声誉与排名
学术声誉
• 被誉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 在多个学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 毕业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题名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IA070247课题级别: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万元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9 年9 月课题负责人:刘亚敏武汉大学主要成员:胡甲刚、张国忠、童蕊研究总报告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培育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序言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的显著特征。

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

培养跨学科、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

高水平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体现出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新形势下,大力拓展和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造就具有复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应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要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是研究生教育变革的原动力,也指明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在当前这个高度综合的“大科学”、“大问题”和“大事件”的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走出过分专业化培养的藩篱,打破学科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人才。

由于原有的专业化研究生培养观念根深蒂固,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围绕专业化培养模式建构的,因而,在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和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观念滞后、制度瓶颈,以及缺乏有力支持等问题。

高等学校应以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抓手,拓展渠道,开阔路径,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在已有基础上大面积推进。

具体而言,应着手建立健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组织领导体系;探索建立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共享机制;改革招生制度,加大跨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力度;组建更多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跨学科学院和跨学科学位点,设立一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科学调整培养方案与设置课程体系;转变研究生培养方式;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完善学位审核与授予机制,灵活跨学科专业授予的学位类型;完善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借鉴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是现今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出现的新形式,其项目导向性、学科交叉性和组织开放性的特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利于实现突破性的知识创新。

本文选取了3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对其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概况、突出功能和保障因素予以解析,既而对我国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标签]美国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单纯局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很难形成有效的、新的科研增长点。

于是,将关注焦点转向对学术组织模式的探索,探索一条学术创新的新途径,就成为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有学者提出,超越学院层次,以实体或虚体的形式组建跨学科的科研中心与重大科研项目组,加强更大范围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综合,可实现学校的组织结构从纯学院制向更科学的矩阵制演化。

笔者认为,这是较为可行与有效的一种学术组织创新模式。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就是一类相对独立于高校内其他研究和教学组织的学术机构,其特点在于项目导向性、学科交叉性和组织开放性。

作为一种超越学院层次的联合体形式,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有效地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并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

而且,这种趋向于信息化、扁平化和灵敏化的学术组织结构的转变,有助于增进高校学术管理效益。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除设立国家实验室、校企合作研究组织和院系下设研究机构外,校级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设立已成为其学术组织变革的新趋势,各校积极开发相对分化的学院、系和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并存的体制,传统的一些学科仍归属原来的院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任务则落于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

现今,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份额中,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在所有学术机构中所占据的比例正逐步增大。

本文选取了3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Harvard Univ)、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和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 Tech,简称MIT),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领头兵,这3所学校均以学术力量雄厚闻名于世,其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也卓有成效。

三校下设的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被定性为由来自多个学院、学系的教师所组成的独立设置的正式的学术常规机构,它们直接向常务副校长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provost)汇报,监管人一般为常务副校长(provost)或负责研究的副校长(vice presidentfor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vost),并存在于有组织的学院或学系之外。

本文将通过对这3所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建设之道的分析,开掘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创新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一、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功能定位作为突破传统学科局限,倡导学术创新的典范,这3所高校在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上成就斐然,这些组织的功能定位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一)组建跨学院交叉平台,推动知识创新哈佛大学豪泽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是一个以非营利组织为核心展开相关研究的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其研究领域涉及商业、法律、教育、神学、公共卫生、医药、设计、人文和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其余11个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其跨学科性、目标导向性和平台化都很明显。

哈佛校方创办跨学科首创组织的目的是寻求横跨整个高校的学术力量,以针对急迫的社会和知识问题展开研究。

应当看到,在这些跨学科首创组织的实际运作中,其功能发挥与其最初的定位基本吻合。

同样的,在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首要目的即是,从目标需求出发,开发学科交叉研究的潜能,建设跨学院的大科学平台。

据2005年6月统计,MIT课件开放中心(Open Course Ware)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五大学院共计1100门课程,其制作材料全部对外免费提供,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交流平台的功效。

这些高校的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突出特性,是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当前时代的前沿问题或综合交叉领域,一般是从实际课题或项目出发,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学者共同进行。

如哈佛全球卫生首创组织(Ini—tiative on Global Health)、斯坦福的金兹顿实验室(GinztonLaboratory)和MIT生物学计算化系统化首创组织(Compu-tational and Systems Biology Initiative),都是在其各自设定的研究领域内打破学院、学系和学科的界限,采用研究团队自组、研究项目自选、学者牵头的方式开展研究,并有技术平台作支撑。

此类以多学科为背景建立的实质性的交叉平台,可以弥补在单一学系学科的框架下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无法畅通进行的弊端,能够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人才加以聚合,使其各自的专业优势得以重新整合,有利于开发新的视角,解决单一院系无法解决的前沿交叉问题。

(二)服务社会需求,影响国家决策近年来,从这些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所产生的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来看,此类高校直属的实体交叉平台辐射面甚至于延伸到国家层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哈佛转型期公正问题项目(Project on Justice in Times of Transition)自1992年建立以来,已发起了42项包括“新政权构建”、“与恐怖主义斗争之社会民主化挑战”在内的首创研究,其成果在许多国家予以实施并影响广泛。

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学者们的研究工程已经引领了国家经济政策上的直接改变;MIT的电子学实验室(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已经成为美国国防部的核心研发力量之一。

另外,除哈佛道德规范基础研究中心(University Center for Ethics and the Professions)、斯坦福Bio—X研究项目(Program for Bioengineering,Biomedicine and Biosciences)和MIT课件开放中心等在国内享有盛誉外,还引来了其他国家和其他高校对其开发新概念、新视角的纷纷效仿。

这些成就使得这些本已蜚声国际的研究型大学再次引领学术潮流。

可以看到,此类学术组织在带来开拓型的“首创”成果的同时,对于学校实力和声誉的提升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发挥平台灵动功效,肩负多重使命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都担当着多项学术事务,哈佛大学常务副校长办公室就曾作出如下规定: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三重任务是教学、研究和衍生服务。

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内大部分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也履行着类似的使命。

其中较为集中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使命被突出强调。

因此,单纯地将这类学术机构归入高校科研单位并不准确。

与普通学院、学系不同的是,虽然这类机构中的大多数会面向整个高校提供其研究领域的跨系科课程,但它们并不授予学位,也不提供相应的课程学分。

学生到这些组织仅仅是参与研究工作。

它们虽与校内其他学术组织有一定的合作与联系,但在学校直接管理下,基本不受单学科组织行政和学术文化的控制和束缚。

因此,在这样的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中,学者治学的自由度很大。

另一方面,它们也不属于单纯的研究机构,既是提供实习、教学和研究等培养活动的人才孵化器,也扮演着对外联系沟通、公共宣传和与产业合作等多重角色。

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哈佛环境研究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Environment)提供的衍生服务还有环境事务的公共宣传。

大卫·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David Rockefeller Center for Latin Ameri—can Studies)在促进哈佛与其他拉丁美洲机构以及拉丁美洲和外界的联系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哈佛转型期公正问题项目时常为转型时期的国家政府出谋划策,并出台个案咨询、组织学术论坛等。

麻省理工的生物学计算化、系统化首创项目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并积累了相关合作的实践经验,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质量。

二、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政策与体制保障(一)校方政策先行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获得的首要依托是政策。

校方宏观性的支持政策,为此类组织的发展奠定了保障基石。

在哈佛大学1998~2000财政年度核心中央行政计划中,就曾明文对该校跨学科动议项目(interfacultyinitiatives)的政策扶持做了规定。

计划指出,学校教务处要特别重视跨学科首创机构的发展,要关注每个机构的学术计划更新,保证所需的包括财政、人力资源、发起研究、出版和发展在内的行政支持。

计划还提出了始于当年的3年期执行目标,包括:为这些合作项目增加外部财政支援;定期评估这些机构的运作,精审学术目标,确保行政监管和支持的有效安排;发展一批跨学科合作机构典范;通过授予跨学系合作教务基金,来培育有前景的小规模跨学科项目。

(二)组织结构合理在哈佛大学,主管教务的常务副校长统一管理与跨学科首创组织相关的事宜,具体涉及战略规划、管理统辖、资助和项目优先等,两名副校长则分别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予以分管协助。

在斯坦福大学,其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由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政策的院长兼副教务长负责,他是此类机构学术研究工作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唯一管理者,具有管辖权和审判权。

在麻省理工学院,常务副校长负责管理所有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学术项目,学术机构办公室,包括学院和独立跨学科机构都要直接向常务副校长办公室汇报。

MIT的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直接负责人主要是常务副校长和分管研究的副校长。

可以看到,在这几所大学里,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均直接向校级行政人员汇报,它们的外部管理体制是相对独立于高校内其他研究和教学组织的,并不依附于任何院系,隶属权在校级部门。

这些组织内部实行的是主任责任制下依托部委进行管理的结构。

大多数机构都由一名首席科学家担当主任,再下设分项目负责人对主任负责。

各机构还配备有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分别负责研究机构的人事、财务、技术、通讯和公共事务等辅助性日常事务。

在设定参与管理的委员会或部门上,各机构差异较大,也不乏引进该机构以外的委部协助管理的例子。

例如,哈佛对外理事会(External Advisory Boardof Harvard)和文理学院常务委员会(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tanding Committee)辅助参与管理哈佛精神、头脑和行为首创组织(Mind,Brain and Behavior Initiative)的运作,前者提供该组织研究项目的反馈及援助,尤其是经济和外联的援助;而后者负责监督其本科生项目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