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安全政策与绥靖政策
“军事力量软弱”说: “舆论反战”说: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厌战、反 战情绪强烈; “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英法的衰落是导致其采 取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 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实力日趋衰弱,战后经济 问题严重,,保守的财政政策造成的军事实力不足,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一心希望稳定国际局势, 维护既得利益。
对德绥靖
张伯伦默认德奥合并 通过《慕尼黑协定》让 出了捷斯洛伐克的苏台 德区
二、美国的孤立主义与《中立法》
1、美国孤立主义兴起 2、美国中立政策
1、美国孤立主义兴起
孤立主义代表人物是中西部各州的参议员—
—代表中西部农场主和与工商业资本家的利 益;关心国内市场,提出“坚守美洲堡垒”, 反对插手世界事务。 一战:中立政策; 一战结束后: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和不 参加国际联盟;
“误信敌人” :被德国的反共口号迷惑,英国始终 认为德国的扩张方向是东方,英德通过交易可全面 妥协。 均势战略失误说:英国认为维持欧洲的均势是最好 的。欧洲传统"大陆均势政策"的影响下的英国扶德 抑法政策,厌恶东欧小国,对苏联的敌视。 害怕战争说:张伯伦推行绥靖政策,并非企图怂恿法 西斯充当反苏运动中的打手,主要还是求和避战的害 怕心理在作祟
张伯伦
(1869~1940年),英国 政治家,20世纪30年代绥 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869 年3月18日出生于伯明翰。 1918年当选下议院议员, 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 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 为保守党领袖。 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 任首相。
绥靖政策浅析
从和平角度看绥靖政策
摘要: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经过一战后,"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那时坚强而又脆弱的人类,害怕被战争拿起的瞬间又把他们从高空深深的摔下!静静在角落等待着有个懂得珍惜和平的呵护人类紧紧握住不放手!!
关键词:绥靖政策历史背景反战思维
一、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持续多年的经济衰败,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同时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生产仅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9%。金融霸主地位岌岌可危。1932年,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23%,外贸额缩减了一半以上,失业者达工人总数的5分之1以上。英国经济已衰败不堪,日落残照,夕阳如血!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致力于经济恢复工作,这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军备的巩固。早在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即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英国的.这一军工政策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之后虽有修正,但总的宗旨未变。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军费开支降到根本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英政府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这无疑对以后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进而为绥靖埋下了祸根.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四处扩张,面对这一情况,英国首相张伯伦抛出一项重大的外交政策, 就是绥靖政策。。西方史学家认为, “一个继承了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伟大的西方人民,怎么会被希特勒及其同犯所迷惑, 从而成为他们罪恶企图的工具。这个问题不仅很难
解释,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①笔者认为:绥靖政策固然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酿成了严重后果,但不能简单地把绥靖政策界定为不道德、不正义的失败的政策,其实这是、妥协安抚政策的误用,并且英国抛出绥靖政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
图从国际关系的两个分析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国家层次分析这一政策的成因。
一、绥靖政策的概念
对于绥靖政策,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总得来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定义, 一些学者指出绥靖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侵略扩张所采取的纵容妥协政策。②
第二种定义, 认为妥协、安抚等政策是正当的, 而绥靖是上述政策的误用,其代表是汉斯·摩根索。他认为:传统外交手段妥协政策是高尚而可取的,前提是对方为“现状国家”(即对方的诉求有限) 。而绥靖是妥协政策的误用,其错误在于把对手的“帝国主义政策”(即对方的诉求是无限的)误认为现状政策,把妥协政策挪用到了不适宜的环境下。③第三种定义, 认为绥靖政策等同于安抚、妥协, 其代表包括罗伯特·吉尔平、约翰·米尔斯海默、杰弗里·芮考、丹尼尔·特里斯曼等。上述学者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看法各有不同,对绥靖政策能否成功也持不同意见,但都认同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妥协让步。
绥靖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史入门
《绥靖政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概述
“绥靖”一词,最早见于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所谓“敬服王命,绥靖四方”,这里面的“绥靖”是平定安抚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绥靖”渐渐与政策二字联系在一起,其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用来指代姑息养奸的行为做派。
而绥靖政策,则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的妥协退让。这种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极力避免武装冲突的纵容政策。
这种政策在当时还突出地表现为“祸水东引”,即尽可能满足德国和日本,使其侵略矛头对准苏联。
二、产生背景
1、一战使得英法实力衰弱。
1914—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缓缓落下帷幕。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大地仿佛经历了一场特大级暴风雨的洗礼,英国和法国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在1929年,一场世界级的经济危机又不期而至。可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大幅下跌,外贸总额更是缩减了一半还多,英镑贬值了1/3,22%的工人陷入失业的境地,国内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历了一战和经济危机的英国,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再看法国,其境地比英国还要悲惨。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内阁更替频繁。身为老牌霸主的英国在一战和经济危机中遭受的苦难,法国亦是感同身受。对德国的惧怕,对民众的无力,追随英国就成了法国的政治正确。
2、敌视社会主义制度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至今读起来也是魄力非常。虽然时至今日,无产者仍没有获得整个世界,但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确已经瑟瑟发抖了。比如英法这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除了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还拉开了两大社会制度对立的序幕。自此,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了斗争。苏联,就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绥靖政策
2、实质:
3、表现: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5、绥靖政策的危害:
6、教训:
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一致, 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
2、实质:
3、表现: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A、英法: B、美国(“中立政策”)
(1)忙于恢复经济; (2)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3)外交需要:
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 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5、绥靖政策的危害(影响):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⑷ 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⑸ 制造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⑹ “奇怪战争”、“静坐战” ---绥靖政策在战时的延续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 2、实质: 3、表现: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A、英法: (1)英法地位的削弱; (2)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3)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4)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 等国; (5)对苏联本能的仇恨和无视小国利益。
一.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 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
2.实质:西方大国仇视社会主义,无视小国利益的极端
绥靖政策——精选推荐
探究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二战中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为此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本文对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做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二战的认识。
关键词:绥靖政策原因、具体表现、教训
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为在新兴的帝国主义面前苟安一时,对侵略者没有采取行动给予制裁,将战火及时扑灭,相反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它以维护既得的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会议及协定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巅峰。绥靖政策的出现,给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它对当今国际社会留下深重的思考。
一、历史原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国际舞台及政治气氛,绥靖主义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二战的爆发。
1、经济的衰落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就是国家的生命。衰落的经济无疑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英法等协约国是战胜国,除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导致各国战后重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 218万余人,损失2 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 285万人,损失1 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 863亿余美元。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缓慢。
浅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CANGSANG史善
残谈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王艳萍
摘要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
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
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关键词英国绥靖政策
"绥靖"一词,来源于《i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
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
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绥靖政
策专指国际关系中对侵略者采取的姑息纵容,让步妥协,以牺牲
他国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既得利
益的政策.上升到二战爆发前的绥靖政策,则是英法美等绥靖主
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
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
引"至苏联,坐收渔利,纵容法西斯侵略的行为.西方大国的"自
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英国绥靖政
策形成的原因,可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传统方面的因素,
也有一战后现实方面的诸多因素.
一
,根本原因:自身实力的制约
实力是主权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和保证.英虽然是第
一
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损失惨重: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
100亿英镑,同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m口贸易减少了一
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沉重的战争负担耗光了英国
的老本,不仅被迫卖掉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经济实力的衰退,导致了军费的严重不足.1933~1938 年,英国军费开支为12亿英镑,同期德国为28.6亿英镑,苏联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
对英国绥靖政策的认识
绥靖政策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国家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绥靖”的本义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所以“绥靖政策”的本质也就是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者的姑息迁就,甚至于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利益来乞求和平;也包含了他们的恐战情绪,妄图通过妥协达到“祸水东引”至苏联的阴谋。然而西方各国被法西斯侵略者的阴谋蒙蔽了双眼,最终是自食恶果。下面就绥靖政策的形成原因、收益、代价等说一下我的认识。
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有英国传统因素,也有当时英国国情与国际形势的因素,更有英国政府领导人的私人情感。
从历史传统这方面来说,绥靖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手段“欧洲均势”、“光荣孤立”的继承与发展,一战后的欧洲,苏联因十月革命崛起,法国因德国的赔偿也在复兴,德国因战败残弱不堪。这样的局势下英国才采取“扶德抑法”的法子,以保欧洲的均势。从当时英国国情方面来说,经济实力的下降是其实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一战的巨大损失与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的财政吃紧,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在军费投入的比例减少。一个国力虚弱、军备松弛的国家如何在外交中采取强硬的态度,那么就只有是他的对立面退让妥协了。此外,当时英国的社会因素——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战将英国人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打击的稀碎,使得他们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反感甚至是恐惧情绪。这就在社会舆论上产生了一种对德开战的“负疚感”;在英国内阁选举上也使得主张强硬的一派屡受挫折,才使得当时的英国政府一贯主张“亲德”。在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社会主义的兴起,及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也是非常重要的。十月革命崛起的苏联影响了亚非拉多地人民的反殖运动、民族解放与独立运动,对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德国的战略位置与其反苏的思想倾向正好符合英国及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阴谋。在英国政府私人情感来看,他对德国的爱恨交织,对法国的轻视蔑恶,对美国的怀疑戒备,对苏联的恐惧猜忌导致了他“绥靖政策”的出台。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咄咄逼人攻势,
采取了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这与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和平主义
思潮的影响以及传统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靖政策;经济势力;和平主义思潮;均势政策
“绥靖”(Appeasement),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息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来息事宁人”。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利益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
乞求和平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无论
是麦克唐纳政府(1931-1935)、鲍尔温政府(1935-1937),还是张伯伦政府(1937-1940)均采取了绥靖政策。那么,一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缘何会采
取这样姑息、纵容、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经济军事实力、社会心理(和平主义思潮)及传统外交政策”三方面来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台进行剖析。
一、经济军事因素:
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其力量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削弱:
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逾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1/3,商船损失70%,出口
贸易减少了一半;战后国内债务近80亿英镑,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
债务国,欠美国47亿美元,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
战后英国经济增长缓慢,而1929-1933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使尚未恢复
的英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英国的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农业生产缩减,英国成了
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
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历史启示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那么你对绥靖政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绥靖政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绥靖政策的出现背景
英法维权政策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背景。
社会背景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社会思潮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绥靖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绥靖政策的危害
绥靖政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面对着德意日的侵略行为的时候所采取的姑息纵容政策,英法美推行的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别的国家的利益对德意日侵略者让步,妄图可以避免战争的出现,妄图从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事实上绥靖政策的推行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下面说一下绥靖政策带来什么危害。
绥靖政策带来什么危害?首先绥靖政策给弱小的国家带来了莫大的伤害,造成了这些弱小的民族在德意日侵略者的铁蹄下沦亡。在英法美绥靖政策之下,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侵占了莱茵区,意大利侵占了埃塞俄比亚,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后来更是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绥靖政策之下,弱小国家的利益被出卖,在英法美的纵容姑息之下,德意日侵略者的气焰更加的旺盛,导致了这些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在战火中饱受战乱之苦和亡国之痛。
再者对英法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是想要通过绥靖政策从中渔利,但是实际上最终绥靖政策破产,英法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也受到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夺,最终英法美也没有免除战争的苦痛,不得不对德意日宣战。
最后,绥靖政策助长了德意日等侵略者的气焰,使得这些国家对于侵略扩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最终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
绥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法美等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采取的姑息纵容政策,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牺牲别的国家的利益保证自己可以免于战争所采取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没有实现英法美等帝国主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王宇博
【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
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以抵制、姑息纵容、妥协退让,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妥协勾结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的侵略暴行,加快了二战的爆发。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其实质是反苏反共、祸水东引。
(四)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表现)德国法西斯政权虽对英法带来了危害,但英国政府不愿意出现英法联合的情况;确定英国的防务次序的原则——保卫本土,保卫贸易,保卫海外殖民地,争取和平手段解决问题;部分满足德国的要求,牺牲弱小国为代价。
(原因):战后英国经济衰弱和国际地位的下降,围绕对世界的争夺而被迫进行选择(特征分析);经济危机的打击和社会危机的影响;苏联人民阵线的胜利和赤化的问题(反共反苏的本性决定的);作为张伯伦本人,浓厚的保守政治行为,外交上缺乏眼光。
第 1 页共1 页
绥靖政策的含义、实质、破产、表现、启示
绥靖政策的含义、实质、破产、表现、启示
绥靖政策的含义、实质、破产、
表现、启示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的含义: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原因:
1.害怕战火蔓延本国,;
2.祸水东引,企图以此打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经济危机之后,英法等势力受到明显影响,无力遏制德国;
4.国际的反战情绪较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促使。
绥靖政策实质
绥靖政策实质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安全。祸水东引,怂恿德国进攻苏联
祸水东引:
二战之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希望将希特勒的战争危害引向东部,使其首先攻打苏联,同时维护英法的即得利益。
简析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国在不列颠空 战中遭到重创 , 国于 14 年 l 美 9 1 2月被 日本偷袭而损失 巨大 。 西方
多信奉基 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 通用英语 和塞苏陀语 。 首都 马塞卢 , 是这个小 国唯
一 一
座堪称 为都市 的城镇。 莱索 托地 处南 非高原东缘德拉肯斯山西坡 。东部为海拔 10 ~ 0 0米 的山 80 3 0
地; 北部是高达 30 0 0米左右的高原 ; 西部 为丘 陵。 莱索托全境没有一个地点海拔
低于 10 0 0米 , 因而这 个小王 国便荣膺 了诸 如“ 洲屋脊 ” “ 中王 国” 非 、空 之类 的美
誉。
位于非洲 的莱索托 王国是 4个“ 中国” 国 中面积最 大 、 口最 多然而也 是最 人
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 ,但总不能仅仅 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
列 颠帝 国卷入一场战争 。不久 , ” 英法就充 当德 国法西斯的帮凶 , 13 于 9 8年 9月
在德 国慕尼黑与德意举行会议 , 在没有捷克斯 洛伐克代表参 加的情况下 , 签订 了
把苏 台德地 区割给德 国的慕尼黑协定 。 与此 同时 , 在远东 , 当中国抗 日战争进入 战略防御阶段后 , 英美等西方大 国, 打着“ 调停中 日冲突” 的旗号 , 企图以牺牲 中 国利益为条件 , 谋求中 日媾 和, 动 日本北上进攻 苏联 ( 推 历史 称之为“ 远东慕尼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内容摘要
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而普遍推行的外交政策。本文就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的这一政策的深刻原因进行了分析,尤其从社会厌战思潮的推动、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外交策略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国绥靖政策原因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Britain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Abstract
Policy of appeasement was carried out ,against the invasion of Fascist states by most western countries ,before The World War (Ⅱ) broke out. The Britain was carried out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so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rofound reasons why the Britain took this policy during the 1930s, especially from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of War-weariness, pressure of economic crisis, result of 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and requirement of diplomacy strateg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绥靖政策研究述评
作者:徐蓝《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8日11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没有一个严肃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会质疑这一基本事实。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也是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同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研究中,绥靖政策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今不衰。
国际学术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绥靖政策实行情况的考察。可以说,凡重大的绥靖行为,学术界的研究都有所涉及。如: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姑息迁就;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美的实际纵容下最终得手;1936—1937年,英国和日本关于英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谈判;1936年,英、法以“不干涉”政策为名而最终使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执政;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法、美等国拒绝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1938年,英、法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默认,英国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海关利益的非法协定,英法两国进一步助纣为虐,与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肢解而英法无所作为,英日两国签订的英国实际承认日本侵华具有合法性的《有田—克莱琪协定》;1939年希特勒进攻波兰后出现的“奇怪的战争”,以及1940年英国与日本达成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等,学者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个案探讨。从中我们不仅依次看到了英、法(有时也包括美国)等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以妥协退让甚至出卖其他国家领土主权利益来对付侵略者的窘相,更看到贯穿其中的绥靖主义外交路线的萌芽、形成、发展、演变及至达到顶峰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并行,终于使大战提前爆发。
其二是对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探讨。在有关英国对纳粹德国实行的绥靖政策方面,西方学者大致形成了两个学派:“正统派”和“修正派”。“正统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但直到当代,一直有新的成果问世。该派认为,绥靖外交是英国政治家基于一种对凡尔赛条约的道义上的“罪恶感”而产生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一种“错觉外交”,其致命的“错觉”就在于他认为希特勒追求的目标仅仅限于修正凡尔赛条约;张伯伦要不惜任何代价保住和平,而他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当时的防御战略不能保卫英国免遭空中进攻),因此实行了故意把小国牺牲给希特勒的绥靖政策。“修正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英国政府陆续解密了30年代的档案,因此大多数修正派学者避免通过道义来评判张伯伦,而是在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广泛讨论了张伯伦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军事、战略、意识形态、舆论等情况,以说明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他们的看法主要包括:(1)基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军事和经济的因素,张伯伦和他的内阁成员认为实行抵抗独裁者的政策是不切实际的,如当时的陆海军参谋长们就不断警告英国并没有准备好同时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敌人作战,并建议政府实行绥靖政策。(2)从国际视野来观察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外交政策,应该强调欧洲存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还有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对英国形成绥靖外交的影响。(3)决策者被社会和公众舆论所束缚,公众舆论持续反对急速地重整军备,坚持和平与反战,同时也不赞成对独裁者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立场。另外,还有一些修正派学者认为,张伯伦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认识到英国和法国不能维持欧洲的秩序,他希望保持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并相信在另一场大规模战争中,英国将失去这种地位。所以张伯伦希望通过高水平的谈判,能够在不诉诸武力的情况下消解希特勒的怨气。但是,这条路径要靠不断增加国防开支来达到目的(但英国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
他们认为,绥靖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的合乎逻辑的现实主义政策,而不再是一种基于投降的可耻政策。显然,这是一种更同情、更宽容地对待张伯伦和绥靖政策的倾向。
西方学者关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日本的政策研究,是从40年代开始的,当时档案还没有解密,史料运用受到限制。而大量的研究成果则产生于60年代以后,并在70—80年代形成了规模。这时的研究成果运用大量档案资料,对英国对日政策进行深入的个案探讨,主要形成了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英国对日本侵略中国,有绥靖日本的一些行动,但是没有绥靖政策。其中最重要的绥靖行动是1938年英国和日本关于中国海关的非法协定和1939年的《有田—克莱琪协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整个日本侵华过程中,英国不仅有对日本的绥靖行动,而且有绥靖政策,但是这种绥靖政策并没有达到像《慕尼黑协定》那样的程度,因此没有“远东慕尼黑协定”。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绥靖政策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看法。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对法西斯国家割让领土的行为才算是绥靖政策,而英国对日本在中国作出的那些让步,并没有把中国的某一块土地割让给日本,英国没有正式承认“满洲国”,因此不是绥靖政策,只是绥靖行动,更何况英国还对中国提供了一些援助。
无论是研究英国对德国和意大利实行绥靖政策的“正统派”观点和“修正派”观点,还是研究英国对日本实行的是“绥靖行动”或“绥靖政策”的看法,抑或人们对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进行怎样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特别是英法)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挑战,实行的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法西斯妥协,从而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外交政策。所谓牺牲其他国家,是指这种牺牲可以从经济利益到领土利益;所谓保住既得利益,包括经济、政治利益,如消弭国内革命危机、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等等。历史已经证明,绥靖政策并不是维护和平之举,而是纵容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二战提前爆发的错误政策。
在对绥靖政策的评价中,正统派的看法值得重视。例如,研究这一政策的“正统派”代表人物、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在其1948年出版的《慕尼黑——悲剧的序幕》一书中认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是为了维护和平,绥靖主义者是“以和平的名义、绥靖的名义宽恕德国的不义和侵略”,但是他也承认《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奇耻大辱”,“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代正统派学者对绥靖政策的批评也很中肯。如英国牛津大学R.A.C.帕克在其1993年出版的《张伯伦与绥靖:英国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一书中就认为,张伯伦像相信宗教一样相信绥靖,以至于尽管有多种选择,包括对法国承担明确的义务,进一步加强与国联的协调,以及与苏联结成联盟等等,但都被张伯伦拒绝;张伯伦依靠其高超的政治技巧和策略能力,使每个人确信,绥靖政策是唯一合乎逻辑的行动方针,并因此而破坏了对许多可选择的行动路线的支持;如果不是张伯伦如此固执地相信绥靖德国的好处,将会更早地建立起阻止希特勒扩张主义的屏障;正因如此,当战争爆发时,英国和法国没有成熟的同盟,并处于一种虚弱的军事地位。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在其201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也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时,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都没有准备与德国打仗。实际上这也成为欧战爆发后仅仅10个月,纳粹德国就横扫欧洲大陆,法国仅仅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迅速败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