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捕捉教学契机,化意外为亮点
语文教学论文:细读文本 让语文亮起来
细读文本让语文亮起来时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缺憾:首先,轻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不少教师备课课时仅仅是读几遍课文便匆匆地设计教学。
有的则是现成的教案,进行名家教案拼凑组合,因而教学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或是到位不深刻,没有独到之处。
其次,杂味泛滥,语文味被冲淡,就语文课而言,浓浓的语文味应体现在课文的思想内容,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常是为人做嫁衣,“思品语文”,“历史语文”,“小品语文”,层出不穷,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不知何为语文。
与此同时,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也令学生的学习没有一种由茫然不知到眼前一亮,由百思不解到豁然开朗的体悟和收获。
老师似乎专讲那些学生能自己发现,能自己意识到的,或者是发现到、意识到,却理解还不深的。
而课件的滥用更是让学生不断地看图片、视频,却很少有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静心读书和沉思默想,更是少见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不好到读得精彩的学习过程。
而这些缺憾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
要解决上述所说,教师应当明白语文课要的“怎样教”是应当根据“教什么”来确定的。
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是基础,是底气。
有了这个基础,有了这个底气,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才会挥洒自如,怎么教都很精彩。
那么如何解读对于文本,才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亮起来呢?品读名家课堂,细思量许多赛课以及常规课堂,有以下的想法:一、细读文本,感悟语文的魅力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
我们在文本中慢慢读,细细品,慢慢嚼,细细赏,定能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读出文中的味道来。
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语文课中,引领导孩子欣赏到许多美景。
细观名师课堂,细读文本就是名师课堂的精彩之源。
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文入手悟道,从读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
具体说,就是沉入词句,关注文本中潜在的信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不轻易放过,对文本潜心研究,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回归人性化的语文教育
回归人性化的语文教育摘要:结合当前语文教育实际和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回归人性化的语文教育。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以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为切口;二是以挖掘人性化的语文教育内容为核心;三是以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为手段;四是以实施人性化的语文教育评价为载体。
达到促进“人”和谐全面地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人性化新课标教育理念切口载体二十一世纪是“人”的世纪。
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是时代的主题。
崇尚人性,发扬人性,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语文教改的曲折历程证明:拒绝语文教育的人性化,就是堵塞语文教育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使语文教学呈现盎然生机。
一、以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为切口教育要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即重视教育完整的“人”的价值,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益的人,彻底解放人的感情,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个性。
很简单地讲,就是把人当人,让人像人。
具有极强人文色彩的语文教育,更应当高扬人性的旗帜,闪射人性的光芒。
人性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具体说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和谐发展为本。
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体的、发展中的、具有巨大潜能、独特、能动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可任教师揉捏的面团.因为这种取向,决定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
通过这种沟通,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现代教学论对教学过程有了新的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教学过程是一种体验,教学过程是一种视界融合,教学过程更是学生的自我理解过程.教与学的关系也有了基本的含义: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与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完成教师的价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教育过程。
-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2008-2009学年浙江省鄞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类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3题。
让鱼和蚂蚁“飞”起来鱼和蚂蚁会飞行吗?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中国科学家手中成为了现实。
前不久,西北工业大学的科学家解文军等在试验中用声波将鱼、蚂蚁等活着的小动物悬浮起来,且不对它们造成明显伤害。
其实,科学家早就做了将活的动物悬浮起来的实验。
1997年,荷兰的科学家们用超导磁石使一只活的青蛙悬浮在半空。
青蛙本身是一个非磁体,但通过电磁石的磁场而变得有磁性。
1996年日本在磁场悬浮实验中,利用一个金属盘子将体重为142公斤的相扑运动员悬起。
相同的原理也被用于研制磁悬浮列车,尽管现在使用的磁悬浮列车多用电磁场来实现,但它们的原理是一致的。
用声波悬浮物体的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提出。
解文军等在这次试验之前曾利用超声波将密度很大的金属钨球悬浮在空中,2001年,《自然》杂志对这一研究成果的评价是:“这种无容器的、将物体悬在空中的方法可应用于研究和制备新材料。
”实际上他们只是巧妙利用了声波。
在实验中,上面的声发射端发出声波,声波抵达下端的声反射端后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与继续向反射端传播的声波重叠,如此就形成了驻波。
驻波不会像声波一样向前运动,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
振幅最大处叫波腹,振幅最小处即看上去静止不动处叫波节。
只要把鱼和蚂蚁等小动物放到波节处,它们也就停止在这个位置了。
进行实验时,只要先调节好反射端到发射端之间的距离,波节位置就是固定的,这时只要用镊子将蚂蚁、瓢虫和小鱼等小动物放在这个位置就可以了。
飘浮在空中的时候,这些动物都显得比较紧张,蚂蚁手舞足蹈地企图四处游走,瓢虫也使劲拍打着翅膀,似乎想飞走。
但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受到伤害,不过小鱼的活力显然受到了一些影响,因为离开了有水的环境。
那么,如果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是否有可能将人也悬浮起来呢?解文军说,实验证明,声悬浮原则上可以悬浮起一定体积的任何固体和液体,他们实验中悬浮的动物有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以及天上飞的,但是小动物的尺寸都不超过1厘米。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起来
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当今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各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主动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学习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与学习主动性有关的内部心理品质,如需要、自信心、意志、情绪情感等本身就是个性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是影响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性素质,因而学习主动性也是教学的一个最直接、最终极的目标。
主动性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增强、维持和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应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
那么,如何来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科学分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好、中、差有机搭配。
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几个异质学习小组。
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要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其次,就是选好学习小组长。
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引领者,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就会带出一个出色的小组。
因此,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要有管理协调能力,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二、建立尊重、关心、理解的合作型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成为动力,促进学习主动性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只有消除敌对、冷漠等不良人际关系,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和谐感情,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学习、主动学习。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关于诗歌教学的点滴思
关于诗歌教学的点滴思考知人论世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一定要知人论世。
在初次接触一位诗人的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在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
孟子认为,古人以往,读古人的诗文,如与古人交朋友,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就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很难摸准诗人感情的脉搏。
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人的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将她晚年的独居寂寞之愁、丧夫怀旧之愁、家国破碎之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所以在讲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尤其要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事迹。
往日的恩爱幸福,眼下的孤独凄凉,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所以,通过较为详细、较为细致的事例介绍,引导学生认识李清照这个人,让大家感受她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样熟悉。
然后带着这样的情感,去品读她的诗歌,诗中的愁情就能更加深刻地领悟了。
反之,失去这一个步骤,即使教师一再强调愁之深、恨之切,相信学生也难以有深入地感受。
这样的例子很多,李煜从人上人沦为阶下囚,“此中日夕以泪洗面”,所以在《虞美人》中充满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故国的思念。
辛弃疾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所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歌是诗人情感渲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作者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朗诵美读徐志摩曾说过:“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美术是同等性质的。
诗的形式本质是音乐美。
”⑷音乐美对于诗歌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如果不具备音乐美,也就无所谓诗歌了。
音乐美才适合抒情,我们提倡在诗歌教学中融入朗诵美读,让诗歌情感如泉水般从富有节奏感的朗诵中缓缓流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尝试优美朗诵,朗诵过程中如能配合上恰当的舒缓音乐,就更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知诗歌情感。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语文感悟式阅读教学有
语文感悟式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摘要: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语文感悟式阅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感悟”这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中,使得潜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体验性活动变为可操作性的教学行为,其特征表现为直觉性、体验性、个性化和升华性。
感悟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是以存在论哲学理论为导向,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要求,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有效地实施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可以从“以文为本,用心感悟;涵咏品味,以读带悟;咬文嚼字,由言探意;巧设情境,以情化悟;联想想象,以思促悟;授之以渔,以探激悟;各陈其情,升华感悟;拓展延伸,重视积累”等八个方面着手,从而实现其实施意义。
关键词:语文;感悟;阅读教学;操作策略一、语文感悟式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一)感悟:一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是主体的思想与情感同客观对象的融合,从而获得对客观对象的认知与把握、提炼与升华的思维过程。
它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思维方式,是在情感基础上悟性的生成。
“感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和相互联系的过程之中。
“感悟”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佛教中禅宗的“顿悟”思想。
“拈花微笑”、“以偈参禅”,古老的佛教传说给“顿悟”这种认知思维方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所谓一悟即成佛,“一个“悟”字,包容着无穷的直接性和暗示性,灵动性和超越性,澄明性和虚幻性,追求着一悟而万滞同尽。
”[1](p106)尽管禅宗“顿悟”说偏重于阐述悟的结果,但作为一种直觉悟性体验,顿悟仍“需要借助形象而又超越形象,从形象中领悟到了某种情致意味,但又难以用语言概念准确表达,不同与感性与理性认识。
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就是领悟,是一种以心证心、心心相印的默契”。
[2](p13)“感悟”一词,内涵很不确定,无论是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美学,都未对其作明确而直接的界说。
议论文习作教学要以“料”说“理”
细究·NEW WRITING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董天峰议论文习作教学要以“料”说“理”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并用事实和道理来加以证明作者观点、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但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文体,却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遭遇了非常尴尬的处境,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只会喊口号、说套话。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尴尬呢?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
作为说理性的议论文习作教学,既要关注“说什么理”,更要关注“如何说理”。
即对议论文文体进行言语表达形式、表达规律方面的写作训练。
本文,笔者尝试采用“主题导引”四步法,以主题阅读为切点,变“文”为“料”,以“料”说“理”,创新习作教学。
一、以料立论,寻找立论之基我们都知道,在写作教学中,先教写作的知识、理论、技巧,对学生学习写作文没有太大的帮助。
这种教学的思路或模式,同样对中学生学写议论文,所起的作用也并不大。
这是因为,写文章这件事是需要在具体操作中人倾吐的,而不是有了一些理论或认识,就能自然生出一些文字来;而且,纯粹地学一些写作的理论与规则,甚至会约束学生们在论述时的观点与表达,不是在论点、论据论证在上花力气、作文章,而是空洞的“理法”着力,也是违背议论文写作规律的。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论据,还能有科学合理的论证过程呢?那就变“文”为“料”, 以料立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讲完了某一单元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想想在这一单元的所有议论文里,每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支持论点的论据有哪些?这些论点与论据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做到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甚至可以让学生关注每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的语言风格,从而让学生养成自我梳理论证思路、归纳论据、提炼论点的学习习惯,最终超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少的时候,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喜欢把自己知道的直接塞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消化、吸收、内化,希望形成能力。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完成相应内容的填写和填涂考试号、贴好条形码,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本次考试期间不得使用计算器;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
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
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
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
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
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
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
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
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或“再创造”。
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且按照主题编辑成15课,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包含第1—4课,修身第5—9课,学习与教育第10—13课,哲学思想第14—15课。
每一课都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
这些经典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领略多少呢?很多学生怕上《论语》,教师也怕教《论语》,有些人甚至抱怨,要上半个学期的《论语》,那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
我在第一次教完整本《〈论语〉选读》之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论语有什么用,有的人甚至说,老师,我就为了应付那高考的背诵和论语探究题;只有极少的学生说从里面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点启发引导的意味。
虽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刻领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这些回答还是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论语〉选读》教学。
没有反思,不能进步。
一年的反思,第二次教《〈论语〉选读》,我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有时也能迸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本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一,章节标注,让学生化繁为简。
刚开始学《〈论语〉选读》的同学一定会被课本中众多的比如2.1,19.24等给弄糊涂了,到底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
其实这是《论语》表示章节的序号。
为了称说和阅读的方便,《论语》的一些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等等在每章前面都是标有序号的,比如1.1(第一篇第一章)、2.2(第二篇第二章)等。
作为教材的《〈论语〉选读》保留了这种序号,只是把它们移到了每章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
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第一课《为政以德》)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些标明出处的序号应该怎么规范而简便地称说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捕捉教学契机,化意外为亮点
捕捉教学契机,化意外为亮点一、案例纪实[案例一] 那是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甲上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在学生经过对第一段的三次朗读之后,该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少精彩的回答。
但突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底下的学生齐刷刷地都看向了他,由于这是公开课,学生不敢有什么争辩,只是坐在位置上窃笑。
我想这位教师会怎样对待这个特殊的答案?正当我还在考虑那个问题时,该教师已让另一个学生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了,先前的那个学生已坐下。
[案例二]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教师乙像往常一样踏进课堂,开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前交流,一学生跑过来问道:“周瑜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35岁了,娶了小乔也好多年了,但苏轼却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小乔初嫁了,苏轼是不是把这段历史搞错了?”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教师乙一边用表扬稳住学生,一边再让学生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苏轼搞错了,或者另有原因。
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一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接下来,精彩的一幕产生了:“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周瑜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与苏轼的年老而无所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苏轼怎能不生发感慨呢?”“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一切又回归主题,圆满结束本课时教学。
二、反思感悟以上两位教师对“意外差错”的处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位采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疏忽”意外的存在;另一位则直面“意外差错”,使用“疏导”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此类情况?我们教师又该准备些什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管理与创新永远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管理与创新永远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山西运城地区学校考察报告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鄞州区教研室的带领下,我们赴山西运城地区参观考察了海泉学校和新绛中学,学习这两所学校在教学组织、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受益匪浅。
海泉学校是一所小学、初中、高中齐全的民办教学集团,创办于1999年(高中部创办于2002年)。
学生数从创办初期的431人发展到目前的七千五百多人,其中高中部一千五百多人。
每年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都在十个以上在运城地区名列前茅,遥遥领先同县区的重点中学——新绛中学。
学校资产从400余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2亿多元。
透视海泉学校的成功经验,离不开王海泉董事长的独特的管理思想。
他将学校教育当作一种经济活动,认为学校是工厂,教师是生产者,家庭是消费者,学生的成绩是商品。
而这种思想表现在学校管理上则是引入竞争机制和实行严格的管理。
海泉学校的校风是“苦”“实”“严”三字。
这三字校风表现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就是竞争机制的形成。
学校将每个年级的学生按水平平均分成两个单位,教师队伍也同样分成两个团队。
从而使两个师生团队进行激烈的竞争。
同时对教师实行业绩末位淘汰制。
如果在期中、期末等重大考试中连续位居团队末位,则该教师将被淘汰。
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
在海泉学校,在一句喊得非常响亮的口号“怕吃苦莫入此门,图清闲另觅他路”。
这种吃苦精神不仅表现在教师队伍,更是表现了学生管理。
除了人精神上鼓励之外,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学校定了“凡触碰十大高压线(打手机、谈恋爱、打架、考试作弊等)一律开除”等硬性的纪律,用严格的管理使学生的精力能高度集中到学习之中,这样能使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将时间尽可能多在用于学习之中。
激烈的竞争机制和严格的管理使得海泉学校的师生时时刻刻都能以最认真的工作态度、最大的投入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这所民办学校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名,在教学业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巧问得以广识 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巧问得以广识——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对提问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说得好:“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掌握巧“度”1、设计问题的角度。
相同的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这就像产品的包装,精美、独特的包装总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不是道“人靠衣装马靠鞍”,都是同理。
教〈〈素芭〉〉时,由于是小说人物,所以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素芭的生平,以及人物的大致性格。
可是以“生平”和“性格”为关键词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而且又是下午的课,效果本身就会打折扣。
为此,我把问题设计成:请大家自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父亲、母亲、帕勒达帕、村人、动物)说说你们眼中的素芭。
这样有角色的担当,学生就容易融入课文,女生比较喜欢以“母亲”的心疼和自责的口吻叙述或选择小动物从知己的角度述说,而男生较多地选择父亲或与素芭似乎有着微妙关系的帕勒达帕德口吻娓娓道来,不但使学生“活”了起来,而且在表达过程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发现和理解。
2、问题设计的梯度。
钱梦龙老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好似登山,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郑科丰
【期刊名称】《21世纪中学生作文》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找到一个漂亮的切入点,就是定好了基调,确定了清晰的思路。
教学才会条理分明,脉络清楚,否则随意忙乱,毫无头绪。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郑科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中学,浙江宁波市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找准语言文字运用切入点,大胆取舍,夯实训练r——谈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J], 包绪莲
2.教学的杠杆——切入点——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J], 李峰;
3.浅谈语文教学中导入合作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J], 丁显均;
4.找准语言文字运用切入点,大胆取舍,夯实训练——谈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J], 包绪莲[1]
5.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抓思维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 [J], 扎西卓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论文 朗读 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朗读——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准确灵敏的感受能力、直觉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
叶圣陶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言的训练。
”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朗读,特别是反复朗读,能获得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
通过朗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正误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高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我们不妨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练习,适当的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
”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具体的朗读方法呢?第一,示范美读。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语言的转变,语速的缓急,讲究停顿的技巧和语气的把握,注意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气度。
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
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再者,有配合教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拿来做示范。
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
鄞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鄞州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8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均有错误的一项是()A、滑稽.(jī)虔.诚(qián)罗襦.(rǔ)磬.竹难书(qìn)B、真谛.(dì)罪愆.(yán)伶俜.(pīng)舞榭.歌台(xiè)C、芥蒂.(dì)磔.磔(zhé)拘泥.(nì)静女其殊.(shū)D、泯.灭(mín)机杼.(zhù)勖.勉(miǎn)越陌度阡.(qiān)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现代散文是五四时期继承古代散文传统和受到外国散文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如果没有真实而丰富的资料积累做基础,所谓的学“问”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C、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适当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互动空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
D、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记忆如流水,它而来,可也总要不是到地平线之外去。
②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了天下。
③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A、奔涌消失治理了解B、奔腾消逝治理理解C、奔涌消逝收拾理解D、奔腾消失收拾了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虽经多方斡旋,但终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B、面对校内学生公然违纪违规的现象,有些老师竟然置若罔闻....,不加阻止,实在不应该!C、以每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我们青年学生对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及时行乐的思想,理应予以摒弃。
2021年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路遥第二天窗户纸刚发亮,少平就悄悄地爬起来。
他现在一心想的只是要找到那位没见过面的亲戚。
赶到北关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他看见路边水井旁边有个正用辘轳汲水的老头,便试着走过去向这老头打听他的亲戚马顺。
老头向他指了指阳面土坡上的一个院子,说:“就住在那里,我们原来是一个生产队的。
”少平的心咚咚地跳着,兴奋地爬上了那个小土坡。
当少平向他的亲戚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算是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马顺看来有四十岁左右,一张粗糙的大脸上,转动着一双灵活的小眼睛。
他不冷不热地打量了他一眼,问:“你就这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寄放着,我想……”少平还没把话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担!”说话中间,他眼睛已经在这窑里搜寻水桶在什么地方。
水桶在后窑里!他没对这两个不欢迎他的亲戚说任何话,就过去提了桶担往门外走。
马顺两口子大概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到了院子里。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下来,似乎说:这小子看来还精着哩!他舅对他说:“你力气倒不小,我们大队书记家正箍窑,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人。
你会做什么匠工活?”“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
”少平如实说。
“……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你们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块子,你能撑架住?”“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马顺把少平引到他们大队书记的家里。
书记看这个“小工”身体还不错,问马顺:“工钱怎么说?”“老行情都是两块钱……”他舅对书记说。
书记嘴一歪,倒吸了一口气。
“一块五!”少平立刻插嘴。
书记“扑”一声把吸进嘴里的气吐出来,然后便痛快地对少平说:“那你今天就上工!”他先问最迫切的问题:“能不能住宿?”“能!就是敞口子窑,没窗户。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精选找寻语文教学的精神家园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精选找寻语文教学的精神家园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中语文精选找寻语文教学的精神家园语文的美好是我们最终想要追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
这次上课的教材是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目,分别是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四《因声求气》专题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烛之武退秦师》——因声求气,让语言智慧穿越千古《左传》作文一部传记,其语言之简练、叙事之凝练,堪称是中国传记的典范。
而《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当中的名篇,虽然文章仅仅数百字,却以其雄辩的力量令人折服.但语言究竟是具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对郑国虎视眈眈的秦国大军欣然同意撤退,这在现在看来似乎有点难以想象,但这就是辩才智慧淋漓尽致的表现。
因此在上这篇课文时,尽管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各有不同,但不约而同地都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力量.湖州中学的老师就紧扣住因声求气这个专题的要求,让学生在朗读当中体察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物在这个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情绪。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从某个方面表明了古人大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朗读。
姚鼐《与陈硕士札》中说:“大抵学文者,必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刘大魁《偶记》也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种讲究吟咏朗读的学习方法,在古代的私塾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把朗读视为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特别是文言文学习的首要训练方法,其实在今天的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是适用的.当几千年前历史人物的精彩言辞经由年轻学子的口中再次传递而出,语文课堂仿佛架设起一座连接时空的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捉教学契机,化意外为亮点
一、案例纪实
[案例一] 那是一节校内公开课,教师甲上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在学生经过对第一段的三次朗读之后,该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不少精彩的回答。
但突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底下的学生齐刷刷地都看向了他,由于这是公开课,学生不敢有什么争辩,只是坐在位置上窃笑。
我想这位教师会怎样对待这个特殊的答案?正当我还在考虑那个问题时,该教师已让另一个学生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了,先前的那个学生已坐下。
[案例二]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教师乙像往常一样踏进课堂,开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前交流,一学生跑过来问道:“周瑜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35岁了,娶了小乔也好多年了,但苏轼却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小乔初嫁了,苏轼是不是把这段历史搞错了?”一时间,教室里乱成一团,其他同学也纷纷附和。
教师乙一边用表扬稳住学生,一边再让学生细细地读读课文,动动脑筋,看看究竟是苏轼搞错了,或者另有原因。
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
一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后,一只手举了起来,接着又一只,第三只……接下来,精彩的一幕产生了:“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
“周瑜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与苏轼的年老而无所成就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苏轼怎能不生发感慨呢?”
“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骨,而且要有柔肠。
”
一切又回归主题,圆满结束本课时教学。
二、反思感悟
以上两位教师对“意外差错”的处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位采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疏忽”意外的存在;另一位则直面“意外差错”,使用“疏导”的方法。
为什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此类情况?我们教师又该准备些什么?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课堂上,学生提出“苏轼弄错了周瑜的年龄”后,尽管导致了课堂的一时混乱,可是这恰恰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的状态。
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思维,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这是值得珍视的学习体验。
此时,如果我们随意地责以“你捣什么乱?”“这个问题和课文无关,没有什么价值”的话,就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欲、好奇心严重受挫。
或如有的老师建议:立刻请他坐下,喝住争论的学生,只当什么没发生过一样,依然顺着原有的思路行进。
可这样做虽比前者高明了些,但是这个问题决不会因此而消逝,因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效率几乎为“0”。
所以,教师乙没有呵斥,也没有回避,而是采用了“缓兵之计”: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思考,这样,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来寻找切入点,伺机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给出一个合理解决“意外情况”的方案。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把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通过体验所领略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
因此,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质疑的内在价值——虽然表面上这个质疑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却是一个深读课文的契机。
于是,教师有意把“意外”给以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三、教学心得
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
因此,教师甲不妨以“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为契机,向学生提更多的问题,深化认识。
如:王羲之的悲叹等不等于悲观呢?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引导学生的思维往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思考,使学生在充实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到了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从而摆脱被提问学生的窘境,化解尴尬的局面。
这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共同地发展。
如教师乙则能及时为学生创造条件,巧妙诱导,顺水推舟,机智引渡,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作用。
2、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多样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的功能是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针对原来的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答案,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的束缚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逐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有利于诱发学生创新欲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学生有“创见”的解题思想和不同答案(即使是不成熟、不完整的),教师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
3、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评价学生。
在澳大利亚进行英语培训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中西方教育评价在观念和方法等诸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对而言,外籍老师更善于用近乎夸张的言语来评价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所任教的学生大都与西方的孩子一样,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追求,同样渴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他们渴望得到表扬的心理需求,有意识地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评价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从学生认知差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出发,创造性地应用鼓励性评价方法,才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促使其学习成绩上的逐步提高。
而对于能力和基础较差的困难学生,则应耐心地使用“Try again”“Don’t worry”“Take it easy”等词语进行鼓励;练习出错时,教师除了指出错的地方及原因,还要附上“I bel ieve you wi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鼓励性的话语。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但有时学生会给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差错。
面对这些差错,教师该如何面对?这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反映该教师综合素质的水准。
学生“差错”应该是课堂上学生思维火花碰撞最为激烈的时候,也是展现教师教学机智,体现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佳时机。
学生学习中出现差错或回答问题时出现“卡壳”,说明他在思维活动中遇到了障碍,认知上陷入了误区,这时,最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点拨,这才是整节课最关键、最精彩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是变幻多端的小世界,学生的回答对于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个未知数。
要想灵活妥当地直面学生“意想不到”的答案, 教师需积累各方知识,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通过灵活的思维、果断的决策,才能在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