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与腧穴
经络腧穴
穴位 涌泉
定位
主治
足趾跖屈,蜷足时足底前 昏厥,中暑,癫狂痫,小 部凹陷处约当足底前1/3 儿惊风;头痛,头晕,目 眩,失眠;咳血,咽喉肿 凹陷处 痛;大便难,小便不利; 足心热,急救要穴之一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 齿痛;气喘,咳嗽,胸痛; 的中点凹陷处 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月经不调,遗精;腰脊痛, 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在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 的前缘 水肿,汗证;腹胀,肠鸣, 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 痹
穴位 中渚
定位
主治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 头痛,目赤肿痛;肩背肘 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 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后1寸 腕背横纹上2寸阳池与肘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 尖的连线上,尺骨与桡骨 耳鸣,耳聋;瘰疬,胁肋 正中间 痛;上肢痿痹不遂 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臂挛痛不遂 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太渊 鱼际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咽喉肿痛,鼻衄,咳嗽; 高热,昏迷,癫狂
手厥阴心包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 联络上、中、下三焦。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用于治疗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 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疾病。
穴位 天池 曲泽 内关
定位 乳头外侧1寸,当第4肋 间隙中
穴位
三阴交
定位
主治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 脾胃虚弱诸症;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心悸,失眠, 缘 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 诸症;湿疹,神经性皮炎
阴陵泉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腹痛,腹泻,便秘
手少阴心经
经脉循行: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 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四
收头 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1、循法 按经络路线 轻揉循按,便于得气。
2、弹法 轻弹针尾, 使针身振动,催气行气补 气。
3、刮法 固定针尾, 指甲刮针柄,便于得气传 导。
留针、出针
留针:得气后,(1)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时间。 (2)可作间歇行针,以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针刺 持续作用,加强疗效。(一般5-10min)
出 针 : 一般缓慢捻转提至皮下,静候片刻,然后 拔离,同时用棉签压住针刺部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经络腧穴学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阳
胸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十
二
正
经
交
接
规
律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第
经
一
章
络 总 论
第一节
概
念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腧穴概述
第二节腧穴概述概述:1、腧穴定义: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得部位,也就是疾病得反应点与针灸等治法得刺激点。
2、别名:节、会、骨空、气穴、气府«内经»,孔穴«针灸甲乙经»,穴道《太平圣惠方》,穴位等。
3、腧、输、俞之区别1)腧穴指穴位得总称;2)输穴指五输穴中第三穴;3)俞穴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得穴位,即背俞穴。
一、腧穴得分类(一)经穴1、定义:就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得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有具体得穴名;有固定得位置; 有明确得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内经»约160个«针灸甲乙经»349个«铜人针灸腧穴图经»354个«针灸大成»359个«针灸逢源»361个4、主治:本穴所属经脉及其相应脏腑得病证。
(二)奇穴1、定义:有具体得穴名,又有明确得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穴系统得腧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2、作用1)属经穴得早期阶段,奇穴可作为经穴得补充。
如《铜人》膏肓俞;《资生》眉冲。
2)对某此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有奇效。
3、特点:(1)有具体得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如四关即合谷、太冲;(2)有固定得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得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定名较晚,如太阳、印堂、阑尾;有得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如膝眼;(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如外膝眼即犊鼻。
(三)阿就是穴1、定义:就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得腧穴,即“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又名“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阿就是穴”名称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与经外奇穴得不足。
中医学腧穴概述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旳压痛(或敏感)
点作为腧穴旳,统称为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 称“不定穴”、“天应穴” 。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腧穴发展旳初级阶段.
二、腧穴旳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华盖、太白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列各有一络穴, 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 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 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四、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旳部位。大多分布在 四肢肘膝下列。
十二经脉各有一种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 维脉也各有一种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五、俞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旳腧穴,又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旳某些部 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旳措施,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旳中指屈曲时,中节 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 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 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 度作为3寸。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 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
头面颈项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后头区 项区 眼区 鼻区 颈区
眼、鼻病 神志、局部病 神志、喑哑、咽喉、眼、头项病
眼病 鼻病 舌、咽喉、喑哑、哮喘、食管、颈部病
分部
胸腹背腰部 主治
胸膺部 腹部
少腹部
胸、肺、心病 肝、胆、脾、胃病 经带、前阴、பைடு நூலகம்、膀胱、肠病
十二经脉五腧穴2
中都
期门
手少阴心经(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神门
通里
阴郄
巨阙
足太阴脾经(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太白
公孙
地机
章门
脏章门
公孙冲脉
手厥阴心包经(君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陵
内关
郄门
膻中
气膻中
内关阴维
阳经
金水木火来自土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合谷
偏历
温溜
天枢
上巨虚
血膈腧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京骨
飞扬
金门
中极
委中
骨大杼
申脉阳跷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外丘
日月
阳陵泉
筋阳陵泉
足临泣带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腕谷
支正
养老
关元
下巨虚
髓绝骨
后溪督脉
足阳明胃经(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梁丘
中脘
足三里
腑中脘
外关阳维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阳池
外关
会宗
石门
任脉络穴:鸠尾督脉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
带你了解中医学的经络与腧穴池名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延庆教学医院,北京 102100)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并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我国也将中医文化的复兴和发展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在针灸学中,经常提到经络和腧穴。
本文就经络与腧穴进行初步讲解,加深大家对针灸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运用在家庭健康护理及疾病预防方面。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含了经脉和络脉。
其中,经脉包括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络脉包括了十五络脉、孙络及浮络。
中医经常提及的胃经、脾经、大肠经等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则归属于奇经八脉,这十四条经脉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统称为十四经脉。
经络比较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到,不易被大家理解。
在此,可以把经络比作飞机飞行的航线,虽然看不到,但却真实存在,保证每一架飞机都能按照既定路径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
同理,经络虽然也看不见摸不到,但每一条都规律地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运行着气与血。
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时候,基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但当气血失和、阴阳失衡之时,会导致经络不通,而不通则痛,人体会觉察到经络的存在,如在某些穴位上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或在某条经络下触摸到筋结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其分布部位、对应脏腑及阴阳属性进行命名的。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其次循行于肢体内侧且属六脏的为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且属六腑的为阳经,即六条阴经和六条阳经。
按照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阴经被划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阳经被划分为三阳,即阳明、少阳、太阳。
如肺经,因其分部于手部、循行于手内侧前部,为手太阴肺经。
同理,其余十一条经脉的命名分别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资料
第一部分:十二经脉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2015-06-22 14:20阅读:⼀、⼗⼆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注:每条经络9个要⽳。
本书编者取名为《⼗⼆经九要⽳歌》:背诵“⼗⼆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要这样按引号中的3句背诵下同:(1)、“⼿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2)、“⼿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3)、“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阳明⼤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原合⾕、商阳⼆间和三间,阳溪曲池和偏历、温溜募天枢。
⾜阳明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阳明胃原冲阳、厉兑内庭和陷⾕,解溪⾜三⾥丰隆、梁丘募中脘。
⾜太阴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阴脾原太⽩、隐⽩⼤都和太⽩,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募章门。
⼿少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原神门、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和通⾥、阴郄募巨阙。
⼿太阳⼩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原腕⾻、少泽前⾕和后溪,阳⾕⼩海和⽀正、养⽼募关元。
⾜太阳膀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太阳膀原京⾻、⾄阴⾜通⾕束⾻,昆仑委中和飞扬、⾦门募中极。
⾜太阴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阴肾原太溪、涌泉然⾕和太溪,复溜阴⾕和⼤钟、⽔泉募京门。
⼿厥阴包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包原⼤陵、中冲劳宫和⼤陵,间使曲泽和内关、郄门募膻中。
⼿少阳三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三原阳池、关冲液门和中渚,⽀沟天井和外关、会宗募⽯门。
⾜少阳胆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少阳胆原丘墟、⾜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募⽇⽉。
⾜厥阴肝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厥阴肝原太冲。
⼤敦⾏间和太冲,中封曲泉和蠡沟、中都募期门。
注:按3句背诵,简单明了,终⾝受益!⼆、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治病作⽤⼝诀春井夏荥季夏输,秋刺经⽳冬刺合。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
经络腧穴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主治】
1.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
2.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自汗,盗汗,疟疾。
4.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乳痈,水肿。
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
【主治】
1.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
合谷穴
【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
【主治】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6.遗尿,小便难。
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主治】
1.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2.腹痛,便秘,疝气。
3.鼻衄,痔疾,癫疾。
肾俞Shènshū(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遗精,阳痿,早泄。
十四五规划版《经络腧穴学》教材 腧穴定位汇总(含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奇穴)
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2.云门【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3.天府【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4.侠白【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磺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二间荥穴【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3.三间输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5.阳溪经穴【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6.偏历络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7.温溜郄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8.下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9.上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0.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1.曲池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肘髎【定位】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3.手五里【定位】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14.臂臑【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15.肩髃手阳阴、阳蹻交会穴【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6.巨骨手阳明、阳X蹻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17.天鼎【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18.扶突【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19.口禾髎【定位】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20.迎得手、足阳明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足阳明腧穴1.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2.四白【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3.巨髎足阳明、阳蹻之会【定位】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4.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5.大迎【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6.颊车【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7.下关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8.头维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9.人迎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10.水突【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11.气舍【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12.缺盆【定位】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13.气户【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14.库房【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屋翳【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6.膺窗【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7.乳中【定位】在胸部,乳头中央18.乳根【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9.不容【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承满【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1.梁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2.关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3.太乙【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4.滑肉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外陵【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7.大巨【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8.水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9.归来【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30.气冲【定位】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31.髀关【定位】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32.伏兔【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33.阴市【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34.梁丘郄穴【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肌直肌肌腱之间35.犊鼻【定位】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36.足三里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7.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8.条口【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9.下巨虚【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40.丰隆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41.解溪经穴【定位】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足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42.冲阳原穴【定位】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43.陷谷输穴【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4.内庭荥穴【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5.厉兑井穴【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太阴腧穴1.隐白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2.大都荥穴【定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太白输穴,原穴【定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5.商丘经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精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6.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7.漏谷【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8.地机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9.阴陵泉合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内里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0.血海【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11.箕门【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12.冲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13.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4.腹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大横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16.腹哀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7.食窦【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18.天溪【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19.胸乡【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0.周荣【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1.大包脾之大络【定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手少阴腧穴1.极泉【定位】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2.青灵【定位】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3.少海合穴【定位】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4.灵道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5.通里络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6.阴郄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椣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缘7.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8.少府荥穴【定位】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9.少冲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手太阳腧穴1.少泽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2.前谷荥穴【定位】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腕骨原穴【定位】在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5.阳谷经穴【定位】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6.养老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7.支正络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8.小海合穴【定位】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9.肩贞【定位】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10.臑俞手、足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11.天宗【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12.秉风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13.曲垣【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14.肩外俞【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15.肩中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16.天窗【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17.天容【定位】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18.颧髎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19.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足太阳腧穴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2.攒竹【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3.眉冲【定位】在头部,额切迹直上入发际0.5寸4.曲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5.五处【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6.承光【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7.通天【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8.络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9.玉枕【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10.天柱【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11.大杼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2.风门足太阳、督脉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3.肺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4.厥阴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5.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6.督俞【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7.膈俞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8.肝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9.胆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0.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1.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2.三焦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3.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4.气海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5.大肠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6.关元俞【定位】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7.小肠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8.膀胱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9.中膂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0.白环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1.上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32.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33.中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34.下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35.会阳【定位】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36.承扶【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中中点37.殷门【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38.浮郄【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39.委阳三焦下合穴【定位】在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41.附分手、足太阳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2.魄户【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3.膏肓【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4.神堂【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5.譩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6.膈关【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7.魂门【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8.阳纲【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9.意舍【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0.胃仓【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1.肓门【定位】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2.志室【定位】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3.胞肓【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4.秩边【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5.合阳【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仙腹之间57.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58.飞扬络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59.跗阳阳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0.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61.仆参【定位】在跟区,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3.金门郄穴【定位】在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64.京骨原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65.束骨输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66.足通谷荥穴【定位】在足趾,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67.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少阴腧穴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2.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3.太溪原穴,输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4.大钟络穴【定位】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5.水泉郄穴【定位】在跟区,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6.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7.复溜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8.交信阴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9.筑宾阴维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10.阴谷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11.横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2.大赫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气穴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4.四满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5.中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6.肓俞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17.商曲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8.石关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9.阴都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0.腹通谷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1.幽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2.步廊【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3.神封【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4.灵墟【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5.神藏【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彧中【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7.俞府【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手厥阴腧穴1.天池【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2.天泉【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3.曲泽合穴【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4.郄门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间使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6.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7.大陵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8.劳宫荥穴【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9.中冲井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手少阳腧穴1.关冲井穴【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液门荥穴【定位】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3.中渚输穴【定位】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4.阳池原穴【定位】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5.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6.支沟经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7.会宗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8.三阳络【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步不离,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9.四渎【定位】在前臂后区,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10.天井合穴【定位】在肘后区,肘尖上1寸凹陷中11.清冷渊【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2寸12.消泺【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3.臑会【定位】在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14.肩髎【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5.天髎手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16.天牖【定位】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7.翳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18.瘈脉【定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19.颅息【定位】在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20.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21.耳门【定位】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22.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鬃发后缘,耳郭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23.丝竹空【定位】在面部,眉梢凹陷中足少阳腧穴1.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2.听会【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3.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4.颔厌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鬃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5.悬颅【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6.悬厘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7.曲鬃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8.率谷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9.天冲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10.浮白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11.头窍阴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12.完骨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13.本神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14.阳白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15.头临泣足少阳、太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6.目窗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17.正营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18.承灵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瞳孔直上19.脑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20.风池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21.肩井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22.渊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23.辄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24.日月胆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25.京门肾募穴【定位】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26.带脉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27.五枢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28.维道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29.居髎足少最、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30.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31.风市【定位】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32.中渎【定位】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33.膝阳关【定位】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34.阳陵泉合穴,筋会【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35.阳交阳维脉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36.外丘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37.光明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38.阳辅经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39.悬钟髓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40.丘墟原穴【定位】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41.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42.地五会【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3.侠溪荥穴【定位】在足背,第4、5跖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4.足窍阴井穴【定位】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厥阴腧穴1.大敦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2.行间荥穴。
中医名词之腧穴
中医名词之腧穴郄穴(郤穴)郄穴是指体内气血聚会于某些空隙处的重要穴位。
其中除十二正经外,奇经中的阴跷、阳跷脉和阴维、阳维脉都有郤穴,一般多用于内脏急性痛症,其名称是:肝--中都、小肠--养老、心--阴郄、大肠--温溜、脾--地机、膀胱--金门、肺--孔最、三焦--会宗、肾--水泉、阳跷--跗阳、心包--郤门、阴跷--交信、胆--外丘、阳维--阳交、胃--梁丘、阴维--筑宾髎(窌)指在骨节之间部位的统称。
有些穴位名称,也是根据这种解剖特点予以命名的。
五腧穴(五俞穴)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其中属于五脏(五条阴经)的穴位各有五个腧穴,即井、荣、俞、经、合共二十五穴。
左、右侧共五十穴。
叫“脏俞五十穴”。
用于六腑(六条阳经)的穴位各有六个腧穴,即在井、荣、俞、经,合穴之外,又加一个原穴,共三十六穴。
左、右侧共七十二穴,叫“腑俞七十二穴”。
这些穴位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篇》及《素问·气血论》)。
井穴五腧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少商、大肠--商阳、心包--中冲、三焦--关冲、心--少冲、小肠--少泽、脾--隐白、胃--厉兑、肝--大敦、胆--(足)窍阴、肾--涌泉、膀胱--至阴,指手指端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会穴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互交会的部位。
由于经脉的循行方向并不完全是直线的,而是曲折交错的,所以往往出现经脉交叉或相互邻接的情况,这种交叉和邻接的部位,这就是会穴。
全身的会穴根据书籍记载统计约有一百多个。
这些会穴因同时有多数经脉分布,所以可兼治数经的疾病。
经络腧穴课件
●
内分泌科: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
泌尿科:治疗肾病、膀胱炎等
●
心血管科: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
呼吸科:治疗哮喘、肺炎等
●
消化科:治疗胃病、肠炎等
●
血液科:治疗贫血、白血病等
●
风湿科: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传染病科:治疗肝炎、结核病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效
阴跷脉与腧穴
阳维脉与腧穴
● 阳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位于人体背部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 阳维脉腧穴分布:包括肩井、肩髎、肩髃、肩外俞、肩中俞、肩内俞、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天髎、
主治:心、胸、神 志等疾病以及与心 、小肠、心包络、 三焦等脏腑相关的 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沿手臂外侧上行止于耳前 腧穴:手太阳小肠经共有19个腧穴分布在手臂外侧、肩部、颈部和头部 功能:手太阳小肠经具有调节小肠、膀胱、心、肺等脏腑的功能 主治:手太阳小肠经主治肩背痛、颈项强直、耳鸣、耳聋等病症
阴维脉与腧穴
阴维脉: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与阳维脉相对应 阴维脉的循行路线:从胸中出发沿胸腹两侧下行至下肢内侧 阴维脉的生理功能:调节气血维持阴阳平衡 阴维脉的腧穴:主要有天池、天泉、曲泽、内关、劳宫、大陵等 阴维脉腧穴的临床应用:治疗胸闷、心悸、失眠、胃痛、腹痛等病症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谷
【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 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
【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 下胎
【主治】
1.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 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 。
2.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秘 ,痢疾。
3.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 4.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
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
心中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肺中
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腧穴的概念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 的部位。
1
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 位置,且归属于十 二经脉与任、督二 脉的腧穴
❖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 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腧穴的定位方法
1
2
3
4
骨
体
度 分
表 解 剖
寸
标
定
志
位
定
法
位
法
手
简
指
便
同 身 寸
定 位
定
法
位
法
10
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 9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 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18寸。 9.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用 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 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称“经 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
2
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 又有明确的位置, 但尚未归入或不便 归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3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 无固定位置,而是 以压痛点或其它反 应点作为针灸施术 部位的腧穴
腧穴的主治作用
❖ 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 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 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 寸。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来确 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 定位法”。
(1)固定标志:即不收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 不移的标志,如骨节肌肉的突起和凹陷、 五官、发际、乳头、肚脐等,有些腧穴可 以根据这些固定标志来定位,如,两眉之 间的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 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 载:“头项寻列缺”)。 4.惊痫,牙痛。
5. 小便热,阴茎痛。
2.手阳明大肠
(1)循行:(如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
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 位的其他病证。 (3)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 止于迎香,共二十穴。
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正中为12寸。
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 3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为12寸。
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 中线为3寸。
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 。
4、肘横纹到腕掌(背) 侧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 为19寸。
【功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通 络镇痛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 潮热,舌干。 4.小儿急、慢惊风。 5.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
木。
列缺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 间。
【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
(2)活动标志:即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 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 皱纹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 。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
取听宫穴等。
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 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 掌侧两端纹头之间 为1寸。用于四肢 取穴的直寸、背部 的横寸。
5. 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
6.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
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热要穴)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 侧端,屈肘(90度),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气血
【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
十二经络与腧穴
2015年9月2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2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
3 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 4 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经络的概念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 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
1.手太阴肺经
(1)循行:见图 (2)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 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 商。
尺泽
【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 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 各部的特殊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经脉 奇经八脉
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络系统
十二经筋
十五别络
十二皮部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