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
15年股灾详解
15年股灾详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5年股灾是指2015年6月上半年以来,全球股市普遍面对的一次股市大幅度调整。
这次股灾主要涉及中国股市、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动荷继续财务市场的波动,并对全球财政、货币、贸易政策和国际投资产生影响。
股灾可以追溯到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出现了大幅波动,引发了全球股市的震荡,市场情绪一度持续低迷。
15年股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中国股市泡沫破裂:2015年初,中国股市泡沫化严重,股市指数大幅上涨,股市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信心高涨。
但随后随着政策调控力度加大、杠杆融资风险增加等因素影响,中国股市出现大幅调整,引发了全球股市的连锁反应。
2.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了中国股市的走势。
中国的经济增速由此前的双位数增长逐渐下降至个位数,市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加剧,导致股市的不稳定。
3. 全球市场波动:中国股市的调整波动引发了全球股市的震荡。
受中国股灾影响,全球股市纷纷下跌,金融市场动荷继续财务市场的波动,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15年股灾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1. 股市投资者遭受损失:由于股市波动大,很多投资者在这次股灾中遭受了重大损失,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市场情绪低迷。
2. 股市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股市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股市调整会对企业融资、消费者信心等方面产生影响,可能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尽管15年股灾给全球股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这次股灾也给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带来了一些启示:1. 加强市场监管:股灾的发生说明市场监管存在一定漏洞,各国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市场风险。
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市场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领域,各国金融机构应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3.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金融市场的相互关联性日益加深,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挑战。
股市历次救市政策
历史上股灾的危机根源是资本市场表现长期与基本面背离且得不到收敛,若存在高杠杆融资维持泡沫,则泡沫破灭后危机的深度和长度将急剧加深。
成功的救市政策涵盖四大方面:补充流动性、政府表态提振信心、修改规则限制做空、经济刺激政府救助。
成功的救市案例,如美国1987年、美国2008年和中国香港1998年等,相关救市政策在这四方面都及时和精准,从而将金融体系从危机边缘拉回并逐步走向正轨。
海外市场美国1929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经济周期——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经济进入萧条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应对失当,而彼时立法和监管的缺乏助长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这次股灾导致美股几乎4/5的总市值蒸发,进入了长达3年的熊途。
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救市措施,但这次股灾促使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消除证券市场不正当交易和稳定银行体系的法案,建立了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监管的标准框架。
美国1987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前期股市的暴涨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而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导致了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下降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同时国际游资增长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这次股灾导致道指单日下跌点数和幅度均创历史新高,美联储采取的主要救市政策包括:高调发声以稳定市场情绪、补充流动性、鼓励银行向经纪商和交易商提供贷款。
这些措施对翌日上午的开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随后数周市场运行改善的重要原因。
日本1989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低利率加上金融自由化改革降低了融资门槛,同时加剧了银行放贷的市场竞争,最终导致了各类资产价格暴涨。
这次危机中,日本股市与房价暴跌,过度参与投机的公司纷纷倒闭,并将破产浪潮传导至其他企业和银行。
针对危机日本当局一开始并未主动托市,仅通过慢节奏的降息来释放流动性,错过了救市良机。
中国台湾1990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流动性收紧,热钱迅速撤离,同时日本股灾以及海湾战争爆发带来的避险情绪的影响和催化。
这一时期我国台湾股市与房价均出现崩盘式下跌,股指仅用9个月就重挫近10000点,股灾后台湾经济增速也下了一个台阶。
2015年股灾救市过程回顾
2015年股灾救市过程回顾2015年是中国股市历史上一个充满挑战和波动的年份。
股市在6月开始出现大幅度下跌,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动荡。
这次股市崩盘被称为“2015年股灾”。
为了稳定股市并避免金融系统崩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救市。
本文将回顾2015年股灾救市过程。
一、股市崩盘的原因2015年股市崩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股市在2014年经历了一轮疯狂的牛市,股市指数上涨了近150%。
这导致了市场过热和泡沫的形成。
其次,由于政府宣传股市繁荣,很多普通投资者都加入了股市,导致市场参与者过多,市场波动加大。
最后,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投资者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担忧,进一步加剧了股市下跌的压力。
二、股市救市措施的实施为了防止股市崩盘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救市措施。
首先,政府通过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SFC)等机构,投入巨额资金购买股票,以提供流动性支持和稳定市场。
其次,政府暂停了股票市场的熔断机制,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下跌。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防止恶意空头操纵市场。
最后,政府通过降息和降准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市场复苏。
三、救市效果和副作用股市救市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政府的干预稳定了市场,避免了金融系统的崩溃。
股市指数在政府救市措施的影响下逐渐反弹。
此外,政府的救市行动也增强了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减少了恐慌情绪。
然而,股市救市措施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首先,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购买股票,对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
其次,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导致市场失去了自由竞争的机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和不健康的影响。
此外,政府的救市行动也引发了对中国政府管理能力的质疑和担忧。
四、教训和启示2015年股灾救市过程给中国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一些教训和启示。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泡沫的形成。
其次,市场参与者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跟风。
20150708-回顾全球史上3次大股灾 政府强力救市结局如何
政府措施:美国1987年股灾后,美联储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并降低利率,美国政府表态会全力保障市场流动性供应,向多家大公司提供资金以便回购股票,以及与他国协调汇率政策,避免游资大量流出。
最后结局:翌日道琼斯指数报复性反弹,市场逐渐稳定,经过几个季度的盘整后超过前期高点。
案例二:1997-1998香港大股灾
股灾不仅破坏了股市自身正常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引起或加剧金融危机,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经济危机。
不过从海内外政府出手强力应对化解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以成功化解危机、回归慢牛为结果。
案例一: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跌幅达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伦敦、法兰克福、东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强烈冲击,股票跌幅多达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政府措施:香港1998年股灾,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买入港元保持汇率和利率稳定,大手买入恒指蓝筹成分股托市,同时颁布限制卖空和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新规定打击空头,以及蓝筹、红筹公司回购股份。
最后结局:在一系列政策下,救市效果显现,恒生指数逐渐企稳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点。
政府措施:联邦政府接管两房、援助AIG,财政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分别出台稳定基金和限制金融股卖空,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包括援助企业巨头、购买养老金计划、房屋抵押贷款等。
历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一览
历次世界性金融危机一览作者:来源:《经济》2017年第15期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的成立,有助于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1929年美国股灾危机根源在于经济周期。
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经济进入萧条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应对失当,而彼时立法和监管的缺乏助长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这次股灾导致美股几乎四分之五的总市值蒸发,进入长达3年的“熊市”。
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救市措施。
不过,这次股灾促使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消除证券市场不正当交易和稳定银行体系的法案,建立了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监管的标准框架。
1987年美国股灾危机根源在于,前期股市的暴涨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而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导致人们对美国经济信心的下降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同时,国际游资增长加剧了股市波动。
这次股灾导致道琼斯指数单日下跌点数和幅度均创历史新高。
美联储采取的主要救市政策包括:高调发声以稳定市场情绪、补充流动性、鼓励银行向经纪商和交易商提供贷款。
1989年日本股灾危机根源在于,低利率加上金融自由化改革降低了融资门槛,加剧了银行放贷的市场竞争,最终导致各类资产价格暴涨。
这次危机中,日本股市与房价暴跌,过度参与投机的公司纷纷倒闭,并将破产浪潮传导至其他企业和银行。
针对危机,日本当局一开始并未主动托市,仅通过慢节奏的降息来释放流动性,错过了救市良机。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危机根源在于,泰国实施不合理的国家外汇管制,忽视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建设和培养。
1997年3月和6月,美国金融巨头分两次抛售泰铢,泰铢应声贬值。
当时,泰国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将利率提高至13.5%,却加剧了泰国股市的下跌。
7月,泰国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跳崖式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危机根源在于美国低利率环境下房地产泡沫的升腾与破灭。
次贷危机导致当时美国房地产崩盘、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股市剧烈震荡。
国家队历次救市常用方法
国家队历次救市常用方法标题:国家队历次救市的常用方法引言:自1990年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每当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尤其是下跌时,国家队都会采取措施进行救市。
这些救市措施通常包括政策调整、资金注入等手段,以稳定市场信心,防止股市崩盘。
本文将详细分析国家队历次救市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一、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国家队救市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中国股市存在严重的非流通股问题,导致市场信心低迷。
为此,国家队通过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此外,国家队还经常通过调整印花税、交易费用等政策措施来影响市场情绪。
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刺激股市,国家队降低了印花税和证券交易经手费,使得股市短期内有了明显反弹。
二、资金注入除了政策调整外,国家队还会直接或间接向市场注入资金。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购买股票:国家队可以直接通过旗下的投资公司或者基金,买入上市公司的股票,以此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并给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2. 提供融资支持:国家队可以通过提供贷款或者担保等方式,为上市公司或者投资者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3. 通过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国家队会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增加市场的稳定性。
三、加强市场监管国家队也会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来维护市场的稳定。
例如,在2015年的股灾中,国家队就严厉打击了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增强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稳定市场预期国家队还会通过公开声明、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对市场进行预期管理,稳定投资者的信心。
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家队多次发表声明,强调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市场应保持理性,不要过度恐慌。
结论:总的来说,国家队历次救市的方法主要包括政策调整、资金注入、加强市场监管以及稳定市场预期。
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和效果,但目的都是为了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历次股灾的回顾和启示
6
1989年日本股灾,迟到的救市
随着股市的下跌,经济的下滑和地价的下降,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 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面对股市的大跌,日本政府在 1995 年前按照传统的危机处 理方式来被动解决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日本货币当局重新转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在随 后失去的十年中,利率降低到零)增加货币供应,但是收效甚微。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 稳定股市和经济,但力量太小,几无成果。日本政府直到 1998 年10月才宣布开始直接将资金注入到问题 金融机构中,市场对于救援计划的反应非常正面,日本的银行股在救援计划公布后三个月内上涨 20%、 一年后上涨 88%,直接注资的救援效果较先前宽松货币政策,或是刺激财政方案来得直接,但到此时, 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失去的十年”,救市效果不能称之为好。 日本金融危机发生后直到 1998 年才出台 大规模的救市政策,最终整体花费成本占总体经济 GDP 的 13%,居历次金融危机之冠。
• 对比 2007年5.30由于印花税提高,最低调整幅度23%,调整周期 5个交易日,指数跌幅大于5%只有两次,震荡调整41个交易日后 新高
• 下跌速度急,多数个股出现连续跌停,场外配资和高杠杆资金得 到血洗,融资融券收到严重冲击,融资余额急速下降8000亿
• 影响大,出现A股史上最大停牌潮和增持潮,政策救市力度历史罕4 见
20
中国未来市场的走势
• 1、延续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机构和监管体系 A股会美国化及资本市场重大改革是A股最 后的希望。因为如果A股不能美国化,那么 我们A股过去23年的运转的周期是A股很少 有2年以上的牛市,如果A股不美国化的话, 目前A股投机严重,市场价值估值体系欠缺, 投资者势力不对等及恶意操控市场的行为 将A股打入深深谷底,A股未来这一段时间, 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应该是走大熊市。
a股股灾历史
a股股灾历史自2005年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股灾,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本文将回顾a股股灾的历史,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007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7·24股灾”。
这次股灾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投机导致的。
在短短一年内,a股指数翻了一番,投资者纷纷涌入股市。
然而,由于缺乏基本面支撑和资金的迅速撤离,股市在2007年7月24日当天大幅下跌,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市场恐慌。
这次股灾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投资者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15年,中国股市再次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股灾,被称为“2015年股灾”。
这次股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杠杆交易的疯狂扩张和监管不力。
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波疯狂的牛市,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
然而,随着股市的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不得不借贷购买股票,形成了大量的杠杆交易。
当市场开始下跌时,这些杠杆交易加速了股市的崩盘,导致市场恐慌和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股灾不仅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股灾使得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导致资金流出股市,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此外,股灾也暴露了中国股市监管的薄弱环节,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监管漏洞被广大投资者所诟病。
为了应对股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股市和恢复市场信心。
政府出台了一揽子救市政策,包括减少交易费用、暂停新股发行、禁止大股东减持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股市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打击。
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股市,并使市场信心逐渐恢复。
然而,股灾的教训依然深刻,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中国股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水平。
此外,投资者也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短期投机行为。
a股股灾的历史给中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教训。
通过回顾股灾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股市的风险和投资的重要性。
股市回顾历史股灾的教训与启示
股市回顾历史股灾的教训与启示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股市灾难,对投资者和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历史股灾,总结其教训与启示,以期引起人们对股市风险的重视,并探索投资者应该采取的策略来应对未来的市场波动。
一、股灾回顾1. 1929年的大萧条1929年10月,美国股市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崩盘,被称为大萧条。
这次股灾引发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持续多年。
2.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了一次剧烈的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当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一天内下跌了22.6%,全球股市纷纷受到冲击。
3. 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动荡。
这场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并且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股灾教训1. 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股灾教育我们,投资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该建立风险意识,合理分配资金,避免盲目追涨杀跌,以防止损失过大。
2. 分散投资的必要性股灾告诉我们,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的分散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法。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应该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
3. 长期投资的价值股灾让我们认识到,长期投资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股市会有波动和震荡,但经历过历史股灾的股票最终都能够恢复并创造新的高峰。
因此,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并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三、股灾启示1. 加强监管股灾启示我们,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则和制度,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只有通过更加健全的监管来规范市场行为,才能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股灾告诉我们,投资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学校和金融机构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股市知识和投资技巧,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规律,减少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3. 适当引导投资热点股灾启示我们,政府和监管机构在引导投资热点时应慎之又慎。
我所经历的五次股灾
我所经历的五次股灾“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格林斯潘一、1987年香港股灾:千万富翁变街边小贩1986年,我在深圳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小学老师。
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广东华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刚从雅加达大学金融系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同一大批东南亚华侨的知识青年跑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于是,他成了我在长春市小学读书时的语文和数学老师。
经历了中国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这个老师从爱国青年变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为了孩子能吃饱饭,1977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香港。
不愧是学金融的,他先从建筑工人开始,几年后就开始自己在家里装电子表往大陆卖,后来深圳开放了,他跑到深圳办了手表厂。
在深圳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深圳(香港)环亚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在深圳的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当时最大的电子厂之一。
之后三年,我们没再联系。
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十元两件啦!十元两件啦!我一回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师站在三轮车上在大声叫卖日本的二手衣服。
怕他尴尬,更怕自己尴尬,不知怎的我没敢上去跟他打招呼。
正在犹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见我的老师和其他几个同样卖东西的人,像疯了一样把衣服用任何人类都想象不到的速度塞进包里,推着车子跑了。
原来是市政管理人员来了,香港无照小贩专门请人给他们把风放哨。
从油麻地回来后,连忙找名片给老师打电话,所有电话都不通了。
第二个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没市政的人来,老师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着勇气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为他会尴尬,可是老师毕竟是老师。
老师跟我说:“我破产了,现在只能做这个生意了。
见到你真好,如果没事陪我聊聊天。
”我问:“那么大的工厂,怎么破产了?”老师说:“咳!都是一个贪字。
(19)86年香港股市疯了,我看不少人赚钱,我这个学金融的虽然知道股市风险大,但还是忍不住进去了,结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赚一千万,我把工厂也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灾一来,我的资金一下子转不动,房子和工厂都给了银行。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大股灾股市在今天已成为很多人投资理财的一个重要所在。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股市,而且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大股灾。
胡雪岩垮台引起股市下跌185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股市,最早是一些在华的外国人从事外企的股票投机,后来一些中方买办看到有利可图,也加入进来。
洋务运动兴起后,很多近代意义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为了融资的需要,这些企业也开始发行股票,进入股票市场。
经过20多年的培育,中国股市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从1870年代开始,上海股市开始疯涨。
许多商人和投机者大肆追捧新上市的中方企业股票。
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企业多半是官督商办,有着很强的官方背景,经营上也少有竞争对手。
在投机者的追捧下,这些企业的股票开始疯涨,当时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一开始一股只有几十两,短短几个月便上涨到近300两,而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也在短时间内从不足十两涨到百余两。
受股市疯涨的刺激,不仅普通投机者开始大量涌入,一些钱庄也不甘人后,开始将钱庄资金投入股市。
钱庄逐渐成为股市中的主力军,其用于拉升股价的资金几乎全为钱庄的流通资金,而在这些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由流通资金变成企业的生产资金,也就意味着市场流通货币开始减少,这离股灾的爆发就不远了。
而这次股灾的诱因与当时鼎鼎大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垮台密切相关。
胡雪岩在短短几十年间,依靠灵活的手腕在官场和商场长袖善舞,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所掌握的阜康钱庄营业区域遍布大江南北。
在这次股市繁荣之中,阜康将掌握的大量流通资金投入股市。
正当阜康大肆牟利时,作为阜康的老板胡雪岩突然垮台,这使得阜康发生挤兑风潮,由于无力应对,阜康只得宣布倒闭。
阜康的倒闭令早就岌岌可危的股市终于崩盘,股价一泻千里。
开平矿务局的股票1883年5月还是每股210两以上,并且很难买到,到了8月,其股价已跌至120两,而有人则"愿意以115两或更低的价格随意出让"。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世界历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简述
1.1929年经济大萧条:
原因:泡沫经济、失衡贸易、股市暴涨、破产风险。
应对措施: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银行业监管加强,实行国家政策干预。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
原因:股指期货交易疯狂、投资者恐慌。
应对措施:央行采取紧急货币政策、宣布购买股票、增加监管措施、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机构投资基金。
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原因:亚洲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过度债务、投机泡沫崩溃、固定汇率体制崩溃。
应对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进行财政和金融部门、实施紧缩政策、金融机构。
原因:互联网公司市值大幅下降、投资者恐慌、金融欺诈和不道德行为暴露。
应对措施:央行降息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和审计、提高会计准则和透明度。
5.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
原因: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度、信贷违约。
应对措施:政府提供财政和货币刺激、救助银行、增加监管措施、实施财政、加强国际合作。
6.2024年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
原因: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中断、需求下降、商业活动减少。
应对措施:各国央行降息、提供资金支持、减税和支出增加、强化医疗卫生系统、重振旅游业。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叠加产生的。
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的应对措施也相应多样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加强金融监管、提供救助和支持、进行结构性、加强国际合作等。
然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在预防和管理危机方面的不足之处,对危机应对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从美股三次主要股灾看美国政府如何救市
从美股三次主要股灾看美国政府如何救市作者:王绾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27期公开资料显示,美股历史上出现过十多次股灾,在这大大小小的十几次股灾中,有三次股灾意义重大,美国政府的救市手段也在一次次股灾中变得越来越高效。
时间:1929年9月—1932年6月标志日: 1929年10月28日(黑色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当日大跌13%熊市历经:33个月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低点:381.17点、44.1点跌幅:89%股灾背景股市泡沫、经济周期反转、货币紧缩、杠杆收紧美国政府在一战后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迅速摆脱战时萧条,经济高速发展,股市也是一片繁荣。
当时杠杆交易、信用交易非常流行,股民仅付很少的保证金就可以方便地进行股票杠杆投资,杠杆比率甚至高达1:10。
从1928年开始,实体经济呈现下行迹象。
美联储也曾在 1929 年 3 月警示股市过度投机的风险,美联储要求会员银行减少对进入股市资金的信贷支持。
为降低杠杆,美联储将证券经纪人的垫支比例从20%提升到 50%。
同一时期正在国会讨论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编者注:该法案将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后导致美国国际贸易萎缩,引发经济衰退)也引发投资者对贸易战的担忧。
当年10月28,股市迎来黑色星期二,道指下跌13%,接着两日股市连续下跌,股市迎来雪崩。
高杠杆的交易加剧了下跌,因为下跌,保证金交易的追加保证金需要和强制平仓带来的雪崩效应自我强化,使得市场恐慌性抛售的恶性循环难以中止,使得市场急剧下跌。
政府救市自由放任、未及时释放流动性、信用紧缩黑洞及连锁效应由于奉行不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没有在股市暴跌时采取实质性的干预措施。
1.美国政府仅靠口头讲话来稳定市场,对杠杆交易引发的抛售,对银行的连锁倒闭都没有及时加以干预。
2.美联储未及时释放流动性,对1929年股灾时的流动性紧张局面没有采取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行动,没有及时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越来越匮乏。
【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熊市猎人优秀投资者最重要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是,在大起大落中,还能保持投资思路的一致性。
加关注【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2015-07-03阅读606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宋双杰导读:“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用愿望代替趋势,用情绪代替思考,让我们来研究点问题、弄清点情况,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2015—2016年我国股市发生的股灾和政府救市
2015—2016年我国股市发生的股灾和政府救市摘要随着我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股票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部分,让上市公司有效融资,让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对我国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我国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股灾,本文就是比较详细的介绍股灾的过程和政府救市行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P2P借贷平台股市是已经发行的股票转让、买卖和流通的场所。
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把筹集的资金投入公司的营运,或者投资新的领域,增加公司的竞争力。
股市为股票的流通转让提供了场所,使股票的发行得以延续,使得股票具有变现的可能,增加股票的吸引力。
我国股市的发展时间不长,上证综合指数是我国最早发布的指数,自1991年7月15日起开始实时发布,基本反映了我国股市的整体走势,所以日常生活中大家提到的大盘指的就是上证综合指数。
2014年中国股市走出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大牛市,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日渐加大的时候,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银行已经高杠杆经营,不能再过度发放贷款,这样使得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此时中国股市更需要大力发展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中国政府多重利好的刺激之下,2014年7月22日,上证指数开盘2050.50点,全天上涨1.02%,以2075.48点收盘,一根阳线上穿多条均线,在券商等金融板块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一年左右的牛市,居民的炒股热情被极大的激发,大有全民炒股之势,人们茶余饭后都必谈股票,中国股市出现了“国家牛”和“改革牛”。
在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涨到最高点5178.19点,随后股指开始下跌,从2015年6月15日开始第一次发生严重的股灾,这是一次应当被记入历史的事件,从6月15日至7月9日,短短18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5178.19点暴跌至3373.54点,最大跌幅达34.85% 。
这次股灾来得太过突然,大部分股民都没有反应过来,致使手中股票严重套牢,或者忍痛割肉出局。
历次股灾情况汇报
历次股灾情况汇报
股市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市场,其波动对经济和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股市曾多次发生股灾,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文将对历次股灾情况进行汇报,以期对当前和未来的投资者有所启示。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是20世纪最著名的股灾之一。
当时,股市出现了持续的下跌,导致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这次股灾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财产,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是另一次严重的股灾。
当时,美国股市在一天内暴跌22%,引发了全球股市的恐慌性抛售,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次股灾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股市的风险和波动性,加强了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近年来最严重的股灾之一。
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信贷紧缩,许多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大幅下跌。
这次股灾不仅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公司倒闭,失业率飙升。
从历次股灾可以看出,股市的波动和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投资者应该对股市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做好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股市的监管和风险防范,避免股灾对经济和投资者造成过大的伤害。
总之,历次股灾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股市的风险和波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需要吸取教训,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以避免类似的股灾再次发生。
希望本文的汇报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以史为鉴:政策的救市效应
【指尖财经】以史为鉴:历史上的救市效应1、第一次重大政策救市(2001-10月22日):救市政策出台后股市次日大盘指数涨停,但指数上涨仅仅两日就开始掉头向下。
尽管之后又继续走了一波涨幅较小的波段行情,但那也是因为之前的股市下跌时间已经很长(已经跌4个月了)、自然要有一波波段行情了。
结论:那次重大性突发政策救市,仅仅产生了一次短暂的脉冲暴涨,但该脉冲上涨高点却成了未来股市数年的每年顶部!救市结果失败。
当然,聪明的人会借助短期脉冲减亏出逃,而剩下的绝大多数股民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救市导致损失加重”(相信了啊)。
2、第二次重大政策救市(2002-6月24日):这是2001年2245点熊市开始后的第二次熊市救市,最终股指只是脉冲的向上涨了两天,之后就震荡一路向下。
那次救市同样是救了里面的各路聪明的庄家(他们借天上掉下的大馅饼顺利出逃),而很多对救市效果抱有真的期望的投资者最终成了高位站岗者————同样那次救市高点1748点成了未来三年股市都无法再逾越的大顶!结论:与“1”一样,救市效果失败,救市高点给股市未来几年安上了一部铁顶!当然,救市的结果救了一批不信救市可以成功而借机出逃的,却坑害了更大一批坚信救市效果而最终高位再站岗的。
3、第三次的上证指数2008年跌漏3000点时的突发性重大利好救市:那次的救市短期结果要比第二次好,原因与前面的第一次一样,之前股市已经连续震荡下跌3个多月,技术上本身就有波段上涨行情的要求。
因此救市方案出台后股市出现震荡7天的脉冲上涨之后见3786点顶部,接下来股市再重新震荡下跌并最终打穿政策底属于极其自然的事。
而那次救市形成的波段行情高点3876点,也成了上证指数未来多年无法再逾越的高点。
结论:与前面的“1”、“2”一样,政策顶高点给股市铸造了未来数年的铁顶!救市效果失败。
救市的结果救了一批不信救市效果、从而成功借机出逃的,却坑害了更大一批坚信救市效果而最终高位再站岗的。
4、以上三次救市都属于熊市下跌过程的“指数中位救市”,即“1”、“2”、“3”三次都是股指将上轮牛市的总涨幅跌掉60%以后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
股灾救市措施
股灾救市措施引言股灾是指股市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剧烈下跌,造成市场恐慌和投资者巨额损失的现象。
股灾对经济和金融体系都会造成重大冲击,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在股灾发生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来稳定市场并避免进一步恶化。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股灾救市措施,说明它们的原理和效果,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一、暂停交易暂停交易是一种最常见的股灾救市措施。
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恐慌情绪时,交易所可以决定暂停股票交易一段时间,以平息市场情绪和防止投资者恶性抛售。
原理通过暂停交易,可以给投资者一些时间来冷静思考和评估市场情况。
同时,暂停交易还可以阻止投资者集体抛售股票,避免市场进一步下跌。
效果暂停交易的效果取决于暂停的时间长度和市场情况。
较短的暂停时间可能只是暂时平息了市场情绪,而较长的暂停时间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
优缺点暂停交易的优点是可以平息市场情绪和防止恶性抛售,但缺点是可能增加不确定性并导致更大的波动。
二、增加回购资金增加回购资金是救市的常见手段之一。
回购资金是由政府或央行注入市场的资金,用于购买大量股票,以提高股价并稳定市场。
原理当市场下跌时,投资者情绪低迷,市场流动性不足,政府或央行可以通过增加回购资金来增加市场流动性,并购买大量股票。
这样一来,市场供求关系就会得到改善,股票价格有望回升。
增加回购资金可以在短期内引起市场上涨,恢复投资者信心。
但如果市场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这种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
优缺点增加回购资金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平息市场恐慌,稳定市场情绪。
但缺点是可能造成市场过度依赖政府干预,并引发其他潜在风险。
三、减少利率降低利率也是股灾救市的一种手段。
通过降低利率,可以鼓励借款和投资,并促使资金流向股市。
这样可以提高市场流动性,并有望提振股票价格。
原理通过降低利率,可以降低借款成本,促使投资者增加借款用于投资。
投资者的增加投资意愿和活跃度,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并改善市场供求关系。
效果降低利率可以带动股市回升,增加股票的需求和价格。
历年熊市救市比较
历年熊市救市比较只有熊市才会救市,救市就确认了熊市。
在历年熊市中,必须出现三次以上救市行动,指数才能真正见底,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之前的两次熊市的救市情况。
2001-2005 (指数2245-998)五年大熊第一次救市,2001年11月16日,证券印花税大幅下调,一次即减半到2‰。
股市随即暴涨,三日后到1776第二次救市:2002年6月24日,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
,股市爆发了著名的“6·24”行情,大盘指数当天涨幅接近10%,个股几乎全线涨停,898亿元的天量创出了历史最高记录。
指数收于1732,随后又继续暴跌。
第三次救市:2005年4月股改,指数在震荡数周后,进入了998-6124的大牛市。
股改几乎可以说是那轮大牛市的助推器,原因呢就不用多说了,可以把它叫作“股改红利”,全流通下的股权激励和市值考量刺激上市公司“利润漏出”。
从第一次救市到指数真正见底(998)下跌了42%2007-2008 (6124-1664)大熊市第一次救市,2008年4月24日证券印花税大幅下调,由3‰调整为1‰,股市次日暴涨,个股几乎全线涨停,一周内指数上涨800多点,最高到3786点,随即继续暴跌寻底。
第二次救市,2008年9月18日,汇金增持四大行以及印花税单向收取,股市次日暴涨,个股几乎全线涨停,指数三天上涨400多点.第三次救市,2008年11月,4万亿投资,股市终止下跌,而后走出了一波小牛行情,指数由1664-3478从第一次救市到指数真正见底(1664)下跌了55%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熊市2010-201?(3478-?)熊市第一次救市,2011年10月10日,汇金增持四大行,目前指数2431。
第二次救市,???第三次救市,???大家可以想一下,本轮熊市的目前只有一次救市,到第三次救市的时候,指数应该是多少点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目前我们的处境和1987年非常类似。
浩瀚谈股2015-07-03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用愿望代替趋势,用情绪代替思考,让我们来研究点问题、弄清点情况,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总统和财长发布稳定市场预期的声明,理性引导。
2)投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减缓或暂停IPO。
属于逆周期调节工具。
3)降低交易税费。
比如当前单边0.1%的印花税降至0.05%。
4)政府及受政府影响的资金直接入市,包括但不限于汇金增持金融股,汇金申购ETF,保险资金入市等。
5)打击做空投机,禁止裸卖空。
6)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稳定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7)出手要快,出手要重。
8)改革继续推进,增强社会各界对政府发展资本市场的信心,不要因噎废食,不能因遇到困难出现改革倒退,只有在水里才能学会游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相对于美国,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暴涨暴跌、牛短熊长特征,要改变基因,必须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环境建设:1)践行法治、从严监管;2)发展机构投资者,传播价值投资理念稳定器作用;3)推动注册制改革,发挥市场自身供求调节;4)主流媒体和监管层不得为股市做背书,让市场教育投资者;5)尊重市场。
目录:1.美国历史上四次主要的股灾1.1. 1929年黑色星期二1.2. 1987年黑色星期一1.3. 2008年次贷危机1.4. 2011年主权债务危机2.香港: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3.台湾:1990年股灾4.日本:1989年股灾5.启示正文:刘鹤主任在《两次大危机大的比较》来讲到:“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
”“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用愿望代替趋势,用情绪代替思考,让我们来研究点问题、弄清点情况,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1.美国历史上四次主要的股灾1.1. 1929年黑色星期二一、股灾背景:股市泡沫、经济周期反转、货币紧缩、杠杆收紧美国政府在一战后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迅速摆脱战时萧条,迈入“咆哮的二十年代”。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使得中产阶级也能消费起汽车和收音机等曾经的奢侈品,消费主义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股市也是一片繁荣,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1921年6月的60余点开始反弹,1929年9月最高涨至376点,涨幅高达5倍多。
当时美国股市高度自治,美国政府对股市实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缺乏专门的证券法规和监管机构,随着牛市的发展,内幕交易、联合坐庄等丑恶现象起来越多,同时大量劣质公司进入股市。
因为股市的赚钱效应明显,当时杠杆交易、信用交易非常流行,股民仅付很少的保证金就可以方便的进行股票杠杆投资,杠杆比率甚至高达1:10。
然而从1928年开始,实体经济呈现下行迹象,钢铁产量、汽车销量、零售销量等纷纷下滑,消费者债台高企,美联储也曾在1929年3月警示股市过度投机的风险,为了预防股市泡沫,美联储逆经济形势提高贴现率,将贴现率从3.5%提升到5%。
美联储还卖出政府债券,收缩信贷和流动性,要求会员银行减少对进入股市资金的信贷支持。
为了降低杠杆,美联储将证券经纪人的垫支比较从20%提升到50%,然而这些并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股指继续上扬,直至9月份。
因金融欺诈而率先暴跌的伦敦证交所狠狠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同一时期正在国会讨论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也引发投资者对贸易战的担忧。
10月23日,道琼斯指数大跌6.3%,28日和29日更是分别暴跌13.5%和11.7%。
到1929年年底股指已跌至248点。
虽然1930年前三月股指大幅反弹,终难改大势,1932年7月最低跌至42点。
高杠杆的交易加剧了下跌,因为下跌,保证金交易的追加保证金需要和强制平仓带来的雪崩效应自我强化,使得市场恐慌性抛售的恶性循环难以中止,使得市场急剧下跌。
二、政府救市不得力:自由放任、未及时释放流动性、信用紧缩黑洞及连锁效应由于奉行不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没有在股市暴跌时采取实质性的干预措施。
1)美国政府仅靠口头讲话来稳定市场,对杠杆交易引发的抛售,对银行的连锁倒闭都没有及时加以干预。
1929至1933年共出现了四次大的银行恐慌,到1933年美国一共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美国的金融信贷几近全面陷于瘫痪;2)美联储未及时释放流动性,对1929年股灾时的流动性紧张局面没有采取任何有实质意义的行动,没有及时的增加货币供应量,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越来越匮乏。
据弗里德曼测算,1929-1933年间,美国的货币存量未增反降33%。
伯南克在对1929年经济危机研究后认为,要走出类似的经济危机,需要长期执行低利率,保证市场充足的流动性,资助政府的财政扩张,以防止因为流动性紧缩和信贷紧缩带来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使经济步入深渊。
虽然在股灾后,美国开始反思股市崩溃的原因,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稳定市场:1)通过了在金融监管史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求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避免股市崩溃直接冲击商业银行体系,进而导致连锁反应;2)放弃原先自由不干预的政策,相继通过《1933证券法案》和《1934证券交易法案》,并成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构建了一整套证券监管体系。
但这些政策偏向于长期效应,对于市场的短期失血和崩溃作用不大,就短期而言在市场崩溃之时,美国政府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救市政策,此后漫长熊市。
三、救市效果与股灾后形势:从股灾迅速蔓延成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股灾前,因为银行对证券投资提供了大量的信贷支持,股市暴跌使得抵押品迅速缩水,很多银行无法收回贷款而倒闭,使得银行对于贷款的审核趋严,造成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满足,隐入困境或者破产造成更多的银行坏账,形成信贷收缩的负向循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工业生产指数迅速下滑。
美国GNP增长率从1929Q4到1933Q1,出现了连续14个季度的负增长,累计为-68.56%。
GNP指数在1933Q1达到低谷为53.2,仅相当于1928年50%,比1921年的59点还低,这意味着美国经济至少倒退了10多年。
~1.2. 1987年黑色星期一一、股灾背景:经济周期向上、股价偏高、提高利率、汇率贬值、杠杆和程序化交易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美国经济告别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黄金时期,处于新旧经济模式转换的低速增长期,但基本面还算健康,并未出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在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努力下,通胀得到控制,利率下行。
同时在美国政府的“新经济政策”刺激下,财政支出扩大,税收降低,大力吸引外资流入,加之股票投资免税,全球资本进入美国股票市场,美国股票市场走牛。
截止1987年9月底,标普500指数相较1982年的最低点已经上涨215%,当年累计涨幅也高达36.2%。
然而,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的预期贬值,为维持汇率稳定,继广场协议后,1987年2月,G7国家达成“卢浮宫协议”,日德等国相继降低利率,美国则提高利率,以抑制美元继续走低。
但随着日德等国国内通胀上升,这一协议难以维系,德国在10月14日和15日接连提高短期利率,美元再次被看跌,1987年10月18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或主动贬值,加上上市公司并购税收优惠取消、海湾战争升级的传言等坏消息的冲击,叠加3-9月份联邦基金利率上调的影响,美股开始调整,10月14日-10月1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标普500指数接连下跌,累计下跌10.1%。
10月19日,先于美股开盘的香港、欧洲等地股市接连暴跌,美股开盘后更是暴跌20.5%(标普500),史称“黑色星期一”。
程序化交易和杠杆交易加剧了这次下跌。
程度化交易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便按早就在程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形成恶性循环,令股价加速下挫,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在大跌前,增量的融资资金助推指数上涨,大跌后,融资余额迅速下降,使得市场失血。
待市场稳定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下降,融资余额保持稳定,再未见大跌前的迅速上涨情景,股票市场走势也相对稳定。
二、政府及时大力救市:总统声明、提供流动性、降息、保证续贷、公司回购、熔断机制为了稳定市场,美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汲取1929年的教训,迅速的行动起来,果断的干预市场:1、10月20日,在美股开盘前美联储发表紧急声明,“为履行中央银行职能,联储今天正式宣布,已准备就绪为支撑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商业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
同时,里根总统和财长贝克均表示,“这次股市崩盘与美国健康的经济是不相称的,美国经济非常稳定”;2、保证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为防止因为流动性缺乏导致的非理性下跌,10月20日美联储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并降低利率,使得联邦基金利率当日下行近60个BP,并于11月4日是正式降息。
放宽联储出借债券的规则,宣布联储立即向银行的注资已就绪;3、保证贷款续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