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聚落形态分析_王芬
不忘“根”“本”方得“始”“终”——将崧泽文化的人本价值和民
20152016年第4期年第5期不忘“根”“本”,方得“始”“终”——将崧泽文化的人本价值和民族情怀融入课程徐建英摘 要 “崧泽文化”是支撑青浦人繁衍生存、走向未来的“根”。
崧泽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挖掘历代青浦崧泽地域内的历史、文化、名人价值,构建和实施以“崧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古文化”、以“赵巷田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等学校特色课程,实现学校中师生共同发展所具有的人本价值,引导学生走好“我以崧泽(祖先)为骄傲”到“崧泽(祖先)为我自豪”的成长之路。
关键词 崧泽文化 民俗文化 课程设计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毗邻崧泽文化遗址,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
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学校所承载的乡土情结,为崧泽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崧泽学校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崧泽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入、继承与发扬的重任。
崧泽学校依托“崧泽文化”和大量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进行课程整体架构,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和特色课程群。
一、历史馈赠宝贵资源,时代赋予神圣使命(一)寻“根”——抓住崧泽文化中的教育点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上海第一人”的崧泽人是上海人最早的祖先。
崧泽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狩猎和捕鱼。
手工业和制陶业也有所发展。
明清至近现代,崧泽地区涌现出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优秀人物。
这片丰饶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崧泽儿女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支撑青浦人繁衍生存、走向未来的“根”。
(二)问“本”——梳理崧泽文化的传承脉络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事业,崧泽学校的顶层设计目标正是依托“崧项目研究泽文化”之“根”,贯彻文化育人之“本”;力求挖掘古人的价值,让历代先贤的精神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培养人、发展人,滋养成长中的学生。
崧泽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其命名
崧泽文化遗址地发现及其命名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地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地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不少人认为就是一座近代新崛起来地城市.世纪年代至年代,兰宁、库龄合著地《上海史》,卜舫济地《上海简史》.他们不但称上海是近百年才发展起来地,并把近代上海地发展完全归功于西方殖民者.他们认为世纪年代上海开埠才是上海历史地起谏.当时国内地很多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点下,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上海西郊九峰地区地青浦等地,发现了距今近年地斑泽文化遗址及扁泽文化.它证明了上海地区地成陆在年前,证明上海人最早在近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较早地发现.这不仅证明了上海历史悠久,更重要地是证明了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明.早在世纪.年代.我已听说了青浦楼泽古文化遗址,而走进并深人了解这一遗址是多年筋在松江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时期.记得那是青浦博物馆负责人朱习理陪同我参观了这一遗址.裕泽村位于青浦县城四五公里处,东距北竿山公里,南距佘山公里.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国道,是.一处山清水秀地风水宝地.当时有一条上海至青浦地公路从这里经过.我是先到青浦县城.再和老朱一起乘车前往.裕泽村是个不大地村落,有近百户人家.村中有一高阜,人称“假山墩”,是袁崧宅所在.村中河道纵横,南北向有崧泽塘,北通沈家派,南连假山洪,三条大河地两岸是古遗址地主要发现地.地方志上早有记载,崧泽,亦称崧宅,相传是东晋吴郡太守袁山松(即袁裕)地住宅,也有说是袁扁之墓.袁山松因与孙恩交战,战死在附近地沪读垒年,在这一带发现新石器时代地夹砂红陶片、泥质灰陶片,次年又在附近农田里挖出鹿角、陶片等.年,上海市文管会组织进行试掘,又发现堆积地印纹陶遗存,断定这里是一处较大地古遗址.于是上海市文管会专门组织一支队伍,从年月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发掘.随后又发侧了一批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也有玉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骨针一等.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足以说明这是一处较集中地先民聚居之处,他们在此从事生产、生活.从这次发掘地现场和出土地遗物中,发现了明显地原始社会文化层,下层为马家洪文化,中层为崧泽文化,上层为春秋战国几何印纹陶文化.当时在遗址中特别惊奇地发现是出土了梗稻爷地种子.这些种子经碳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为年前地遗存.在母系社会地晚期,上海地祖先已能种植水稻,这一发现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各方面地极大关沈.在崧泽遗址小还出土了家猪地牙床骨,又说明当时畜牧业已饲养家猪.受裕泽考占发现而展开,史学家对上海地区成陆年代地研讨又深人了一步,同时义对上海港、沪汝垒所处位置等有了新地认识.楼泽文化地分布范围大体和马家洪文化一致,即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地中心地区,但其文化因素地传播范围稍大于马家派文化,裕泽文化地传播范围北到红淮东部地区,南到杭州湾以南,西北到皖西地区.在马家派文化—崧泽文化—良淆文化这一谱系中,崧泽文化是史前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转折地时期,其上承马家派文化下启良堵文化.自崧泽文化起,长江下游地区开始了逐渐复杂化地进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贫富分化,不平等地现象产生并加剧,尤其体现在埋葬特征上.崧泽文化遗址地考古发现中,丧葬习俗已经很鲜明.在上海青浦裕泽文化遗址发掘地墓葬有多座,与周边地区发现地裕泽文化墓葬一样,都是平地斑土掩埋死者,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墓葬是妇女和儿童地双人合葬.撇泽文化时期随葬品地数量比马家洪文化时期有所增多,有家猪下领骨随葬.考古界认为这是私有财产地象征,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已经悬殊.喻示粉文明史地启迪.母子合葬、兰人合葬、男女合葬地出现,是否反映出已有家庭出现了呢?崧泽文化可能已经处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地过渡阶段.崧泽文化时期地墓葬中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早期少,晚期多.先民们把土葬之法肴作是人死后地必然归宿.所以随葬地器物基本上都是人们生前使用地日常用品.种类很多.有石质地生产工具,陶质地生活器皿.以及象牙、玉质地装饰品等,而且形成了鼎、豆、罐、壶地基本阱葬组合.随葬器物放置地位置,大部分在人骨架地头前和足后.但也有放在人骨地四周或左右两侧地.甚至有地从头至足叠压在人骨架地上面.珍都发现于口中,成位于颈部,翎在臂腕部.磺和镯均留有因长期佩截而磨报地清晰印痕.可见部为死者生前所喜爱、佩戴之物.崧泽文化遗址出土地成则是一种半璧形地玉饰,两端各有一孔,用以系挂,这是上海地区出现地最早地颈饰.崧泽文化遗址出土地年前地家猪陶塑一一拱泽猪形晒.也是俏得称道地.猪形圈为泥质灰陶,厚胎,口徽敛,有流,方沿,直腹.阅底.近底外壁压印)”形纹一周,器高仅厘米.值得称奇地是.此器复制时竟成了一件猪形雕塑.年.在裕泽文化遗址第一次发掘时,仅见一些零星地猪牙残骨.经鉴定某些猪牙泡沫状牙面已经衰退,呈现一种家猪地形态,但当时家猪地形象一直无从了解.直至第二次发掘,才出土了这件猪形灰陶酉.为我们提供了一件多年前地家猪地塑像.这件早于大坟口文化地猪形陶圈.则应是我国典型地、不可多得地家猪地最早塑像之一.许多资料说明,带流地酉形器是新石器时代裕泽文化开始出现地一种新地器形,因此这件猪形匝是我国足早期地两形器之一. 同期墓葬曾经碳科学渊定并树轮校正为巨今年土年.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地中冈考古学年会上,正式认定了裕泽文化是介于嘉兴马家派文化和余杭良褚文化之间约年,是具上海地试文化特点地新石器时代文化.关于崧泽文化讲到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地考古实践经验,特别要阐明一个值得注意地倾向问题,现在对于如何认识上海历史地文化派流与裕泽文化地发现关系上似存在一个误区,有人认为换泽村发现了扁泽文化,该地就是上海历史地发源地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地.因为首先扁泽文化并不是扁泽村独有,在上海九峰地区其他多处地方也有类似崧泽文化遗存.其次崧泽文化不是上海地区发现地原始社会文化中最早地古文化,上海地区发现地古文化中有比拱泽文化更早地马家派文化.而且随着考古地新发现,有可能还会发现年代更早地古文化.之所以称之为崧泽文化.是因为最初发现这一具有上海地区特征地古文化地地址是在崧泽村,自崧泽村发现崧泽文化后,上海地区先后在青浦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化遗址、燕淀金山坟古文化遗址和松江小昆山镇汤村庙遗址、佘山镇小机山遗址、广富林遗址等都发现有裕泽文化时期地文物.但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地是扁泽文化是最早发现上海特有地原始杜会古文化,这一发现极大地完善了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地文化谱系,对研究我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地原始文化和上海地远古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聚落变迁与统一信仰的形成
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性质进行论述,认为河姆渡 件,有透闪石、蛇纹石、石英岩、玉髓、玛瑙等多种
D 文化后续文化内涵清楚,如果再划入河姆渡文 材质,似乎有欠严肃、规范。凌家滩墓葬中还有很
化,河姆渡文化将跨越三千年,是“不可想象的”, 多半成品、玉料甚至多个玉钻芯的随葬。如 98M20
为此他提出“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6]。笔者认为, 出土的 4 件“石板”,长度在 38 厘米左右,显然是
白,为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文明找到了源头” 。 [18] 西苕溪流域的长兴江家山、深入安吉递铺盆地的
如东山村 M101 大墓,时段上相当于马家浜文化 安乐和芝里遗址,还有弧腹和折腹带把实足鬶出
W 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出土有璜、玦、管和管形 土,但是良渚遗址群周边的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
饰,陶器既有太湖流域的风格,也有宁镇地区的 早期遗址中,实足鬶发现的就很少了[27]。
公元前 4000 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从 西 辽 河 、黄 河 到 长 江 流 域 ,各 地 考 古 学 文 化 进 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如黄河中上游仰韶 文化早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黄河下游北辛 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西辽河赵宝沟文化-红 山 文 化 ,长 江 中 游 汤 家 岗 文 化 - 大 溪 文 化 ,长 江 下游地区则由马家浜文化进入到崧泽文化。
《凌家滩》序中所说, “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 岸的广大地区、余杭地区”, “太湖西南的浙江湖
先走上了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虽然直到目前为 州地区……可能可以作为另一单独的区域” 。 [24]
止 ,我 们 还 不 知 道 他 们 的 后 继 者 是 一 个 什 么 情 笔者通过湖州毘山和安吉安乐遗址的发掘,将之
况 ,是 不 是 曾 经 拿 过 接 力 棒 进 一 步 奔 向 文 明 社 修 订 为“ 苏 南 沪 沿 江 平 原 类 型 ”、 “ 浙 北 平 原 类
浅谈崧泽文化
浅谈崧泽文化作者:张洁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21期摘要: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其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青浦地区位于上海西郊,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孕育了灿烂的早期文明。
本文以上海青浦地区崧泽文化为主,总结崧泽文化的发现与发掘,探讨崧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论述崧泽文化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关键词:崧泽文化生产水平社会发展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自远古时期就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青浦地区位于上海西郊,是上海最早的成陆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青浦地区就孕育了先进的早期文明。
上海青浦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本文试以上海青浦地区的崧泽文化为主,总结崧泽文化的发现与发掘,探讨崧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状况,论述青浦地区的早期文明。
崧泽文化是以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的中层文化遗存为代表性遗存而命名。
由于1961年崧泽遗址大型墓地的发现与发掘,使学术界开始认识到太湖地区距今5000多年前的这一新的文化遗存,并认为其文化内涵具有此阶段的典型意义,后来被命名为“崧泽文化”。
一、崧泽遗址的发现及发掘谈到崧泽遗址,首先要谈到“崧泽村”。
1、崧泽村及“崧泽”一名的由来崧泽村位于赵巷境内,东距北干山5公里,南距佘山7公里,西距城区约5公里,村内河道纵横,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
长宽各约90米,原高约4米,古文化遗存即保存在这一土墩及其周围的地下。
“崧泽”一名的由来:崧泽村在宋《绍熙云间志》中称为“袁崧宅”,“旧经云昔袁山松居此,因以为名。
”《乾隆青浦县志》则说,“相传晋左将军袁崧冢墓及居址在此。
”明陆深在《崧宅辨》中认为,“晋宋六代避讳避讳特甚,焉有子孙居其地而敢以祖父名之乎。
”他以为,凡言崧者“皆因于淞之名”,“松宅非崧宅,本名松泽耳。
”因为崧泽确是吴淞江附近古沼泽地中的一块高地,古人是择高地避水而居。
关于崧泽地名的由来,这一说法是比较得到认可的。
崧泽文物ppt
崧泽文物介绍
灰陶瓦楞纹刻划符号壶:
口径7.6厘米,高19.2厘米, 崧泽遗址出土。食物器皿。侈口, 壶颈呈喇叭形,壶腹为球形,平底, 矮圈足。壶身自肩至底满饰瓦楞纹, 底部刻划一象形符号,可能是先民 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意图的符号。陶 器上的刻划纹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 有很高价值。
三口陶器:
高14.6厘米,崧泽遗址出土。盛放 液体器皿。泥质灰陶,上部有三个瓶口, 相连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 形,底略平,附三个扁足。这件陶器可 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个瓶口, 可同时供三人吸吮美酒。类似这样的陶 器,上海地区出土器物中很少见,非常 难得。
崧泽文物介绍
黑陶刻纹盖罐:
此罐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 圆口,直颈,鼓腹,圈足。肩部附 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以三 个为一组,对称排列。 腹上部饰压 印的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整个造 型美观大方。 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 遗址墓葬出土。
灰陶人头瓶 :
它有21厘米高,整体看去是一件 陶瓶,瓶体为葫芦形,有三节圆浑的 葫芦肚;令人惊异的是,瓶子顶端赫 然长出一个长脖子的小人头,像是泥 巴柔软时揪出来的;眼睛和嘴是戳出 的孔洞,还捏出鼻子、耳朵和脑后的 发髻;瓶口开在人物胸前,黑洞洞的。
崧泽文物介绍
璜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玉呈湖绿色,间有灰白斑纹。造 型别致,似鱼鸟组合形。器表磨 制光滑,两端有单面钻穿孔,遗 有明显的悬挂磨损的痕迹。上海 博物馆藏。
璧 新石器时代(崧
泽文化) 璧呈湖绿色,
系用火山碧玉制成。扁平 圆形体。器表磨制光滑。 单面钻穿孔。上海博物馆 藏。
崧泽文物介绍
钥匙状玉饰
崧泽文物介绍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剖析
认识海派文化上海历史文化浅谈"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海派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海派"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开埠后,西方文明又于此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 "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
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
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
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研究员在上海海派文化论坛的演讲思想者小传曹伟明现为上海市文联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
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崧泽文化、福泉山文化、青龙镇文化、吴越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研究。
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结晶,是“以文化人” 的容器和载体现代社会,文化还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
唯有先进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情怀的慰藉。
先有崧泽村,后有上海城。
”很多城市的发展壮大,都经历了由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的过程。
距今6000 年前,在上海青浦的崧泽村,先民凭借坚定的信念、聪明的大脑,勇于开拓进取、勇于改造自然,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谱写了上海的历史华章,奠定了上海地区的史前文明。
当前,上海正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就文化品牌打造而言,有必要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崧泽古文化,不仅推动了上海地区史前文明的崛起,而且可以为新时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坚定根基。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崧泽古文化的先进基因和上海人代代相传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进取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奉献精神,让上海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共进步。
■从1957 年起,崧泽遗址上陆续发现了“上海第一谷”上海第一井” “上海第一人” “上海第一房” “上海第一村落”等。
它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揭开了“上海之源”的秘密。
在长三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中,崧泽古文化是联结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上海历史文化的一大源头■以崧泽古文化为代表的上海远古文化,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带来了不竭的“发展红利” 。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观后感(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前言:介绍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背景和意义2.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展览布局3.参观过程中的亮点和感受4.对崧泽遗址文化的认识和思考5.结语:对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评价和建议篇1正文【前言】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一座以崧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距今约 5000 年,它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下面是我的观后感。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和展览布局】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外形犹如一座崧泽时期的古墓,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崧泽文化时期的地图,展示了当时崧泽文化的分布范围。
博物馆的展览布局合理,分为四个展区,分别是历史背景、遗址发掘、文化内涵和考古研究。
【参观过程中的亮点和感受】在参观过程中,我深感崧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展出的众多珍贵文物,如陶器、玉器、石器等,这些文物见证了崧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我还参观了模拟考古发掘现场,亲身体验了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考古工作的神秘魅力。
【对崧泽遗址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参观完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我对崧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认识到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其次,崧泽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上海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崧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作用。
【结语】总之,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
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这样的博物馆,让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篇2 目录1.前言:对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简要介绍2.参观过程中的亮点:介绍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印象深刻的展品或展览3.感受和体验:参观后对崧泽遗址文化的理解和感受4.结语:对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评价和建议篇2正文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一座以崧泽遗址为背景,集考古、教育、研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叩开“崧泽”之门
叩开“崧泽”之门作者:曹伟明来源:《上海采风》2021年第06期崧泽,是一个有江南诗意且有历史内涵的地名,象征着有山有水,浸润着诗情画意,具有先天圈粉的魔力。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崧泽遗址有幸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60多年来,崧泽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了大上海的起源、长三角的一体化。
这对我这样长期关注崧泽遗址的文化人而言,可谓梦魂萦绕,兴奋不已。
初秋的一天,我又一次叩开了“崧泽”之门,来到这一承载上海六千年历史的遗址,走进上海源头的文化深处。
青浦的崧泽村,一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它是水乡泽国中的高爽之地,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东晋时吴郡太宁袁崧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在此筑宅居住和设立冢墓而得名。
文韬武略的袁崧,剑胆琴心,在吴淞江畔临海据守,抵御海盗的骚扰。
为了防止孙恩水军的入侵,擅长作文谱曲的文学家、音乐家袁崧,不仅有“听者无不下泪,时人号为一绝”的《行路难》佳作,还创造性地采用当地渔民用绳子编列竹竿联成排的“沪簖”(插在滩涂上,潮来时浸没于水中,潮退后水去鱼留、捕鱼捉蟹所用),在宽广的吴淞江上打上木桩,构建军事,筑起了沪渎垒,阻拦冒犯的战舰和海盗入侵。
据史书记载,沪渎,为水道也。
《尔雅》中曾有“江淮河济为四渎”之说。
古代,太湖称震泽,湖水经吴淞江、娄江和東江而入海,不断有泥沙在吴淞江下游沉积。
宋代以前,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吴淞江水面宽阔,数倍于今,“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下游因“沪”遍布而称沪渎,这便是上海简称“沪”的最早来历。
渔具渔术的演变,把上海滩顺应天意的古老智慧,传承得淋漓尽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而吴淞江边的崧泽,更是一方有光泽和恩泽的风水宝地。
从1957年的考古调查发现,到后来的五次遗址发掘,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经过考古者的艰辛发掘,改变了上海无古可考,由一个小渔村演变而成的定论。
崧泽文化,实证了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上海第一人”,创造了天人合一、经济适用的“上海第一房”;人工培植的“上海第一谷”,解决了上海先民下海捕捞,生命冒险的困境;“上海第一井”,更是改变了上海先民居无定所,逐水而迁的游民生活,既坚持了环保生态理念,又建立了共井为邻的社区生活。
崧泽文化的发展历程
崧泽文化的发展历程1. 崧泽文化的起源崧泽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崧泽文化得名于其最早发现的遗址——崧泽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崇义县境内。
崧泽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窗口。
2. 崧泽文化的特点崧泽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农业经济的发展崧泽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他们种植了大量的粮食作物,如小麦、稻米等,同时也养殖了一些家畜,如猪、牛等。
这种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2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崧泽文化的人们在陶器制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他们掌握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
这些陶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崧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3 社会组织的建立崧泽文化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他们开始建立村落,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分工,如农民、工匠等。
这种社会组织的建立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4 宗教信仰的形成崧泽文化的人们开始形成一种宗教信仰,崇拜自然力量和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他们丰收和幸福,因此经常进行祭祀活动。
这种宗教信仰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向往。
3. 崧泽文化的发展崧泽文化在其起源地迅速发展,并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崧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3.1 文化交流与融合崧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崧泽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相互影响,文化元素得以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3.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崧泽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加强考古工作、修复古建筑、推广文化教育等方式,努力保护和传承崧泽文化的丰富遗产。
崧泽、良渚文化三大纹样母题研究
崧泽、良渚文化三大纹样母题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史前时期的两大重要文化——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三大纹样母题。
通过对这些纹样母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的内涵、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three motifs of the two important cultures of prehistoric China - Songze Culture and Liangzhu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motifs,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ir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prehistoric Chinese culture.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两大代表性文化,分别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
这两种文化在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它们不仅在物质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如精美的玉器、陶器等,更在精神文化层面,特别是纹样艺术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成就。
Songze culture and Liangzhu culture are two representativecultures in the late Neolithic era of China, which are respectively distributed in the the Taihu Lake Lake basin and the Qiantang River basi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se two cultures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archaeology, history, and art. They not only make unique contributions in mater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such as exquisite jade and pottery, but also demonstrate extremely high achievements i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s, especially in pattern art.本文所研究的三大纹样母题,是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中最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它们不仅贯穿于这两种文化的始终,也体现了这两种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观后感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观后感(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1.介绍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位置和背景2.强调参观该博物馆的意义和目的二、博物馆展示的内容1.概述崧泽文化的特点2.展示崧泽时期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3.描述崧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4.分析崧泽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三、参观体验1.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2.分析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和方法3.探讨博物馆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正文(篇1)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一座展示崧泽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崧泽遗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参观该博物馆,不仅有助于了解崧泽文化的历史背景,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了解到崧泽文化的特点,如精美的陶器和玉器,以及独特的墓葬习俗。
通过展示的文物,可以感受到崧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崧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
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可以感受到博物馆独特的展示方式和方法。
博物馆通过还原崧泽时期的生活场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注重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承,通过展览和互动展示,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崧泽文化,并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化。
总之,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非常值得参观的博物馆。
目录(篇2)一、引言1.介绍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的背景和意义。
2.阐述参观该博物馆对于了解和研究崧泽文化的重要性。
二、博物馆的展示和文物1.描述博物馆的展示布局和展品分类。
2.介绍崧泽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分析展品所传递的信息和博物馆展示的创意。
三、参观体验1.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2.分享自己在博物馆中的发现和思考。
3.分析博物馆在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正文(篇2)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是一座以崧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旨在通过展示和文物向观众展示崧泽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地位。
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
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崧泽古文化,揭开“上海之源”的秘密——曹伟明研究员在上海海派文化论坛的演讲思想者小传曹伟明现为上海市文联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
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崧泽文化、福泉山文化、青龙镇文化、吴越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研究。
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国家文化部群星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结晶,是“以文化人” 的容器和载体现代社会,文化还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
唯有先进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情怀的慰藉。
先有崧泽村,后有上海城。
”很多城市的发展壮大,都经历了由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的过程。
距今6000 年前,在上海青浦的崧泽村,先民凭借坚定的信念、聪明的大脑,勇于开拓进取、勇于改造自然,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谱写了上海的历史华章,奠定了上海地区的史前文明。
当前,上海正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就文化品牌打造而言,有必要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中,崧泽古文化,不仅推动了上海地区史前文明的崛起,而且可以为新时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坚定根基。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崧泽古文化的先进基因和上海人代代相传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进取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奉献精神,让上海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共进步。
■从1957 年起,崧泽遗址上陆续发现了“上海第一谷”上海第一井” “上海第一人” “上海第一房” “上海第一村落”等。
它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揭开了“上海之源”的秘密。
在长三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中,崧泽古文化是联结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上海历史文化的一大源头■以崧泽古文化为代表的上海远古文化,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资源,带来了不竭的“发展红利” 。
崧泽文化遗址介绍
崧泽文化遗址介绍遗址名称:崧泽文化遗址发掘地点:上海市青浦城区东4公里处发现及发掘时间:1957年发现,并陆续进行了小规模发掘。
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是在1961年,此后崧泽文化遗址的发掘一直有序进行。
距今历史:4900-5800年考古地位:是太湖地区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文化,为联接马家浜文化与良渚文化的重要环节。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它前承嘉兴马家浜文化,后接余杭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城区东约四公里处,地势低平,海拔仅3.03米。
村北首有一土墩,高4米,长阔各90米,俗称假山墩,相传这里为古代葬地。
清光绪《青浦县志》有“晋左将军袁山崧墓在崧泽镇后”的记载,正是这句记载,引领着上海的考古工作者拉开了崧泽考古的序幕。
考古发现过程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历来就有捧着史卷找遗址的作风,当年殷墟遗址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上海的考古工作者也承袭了这一作风,当他们在《青浦县志》上发现“晋左将军袁山崧墓在崧泽镇后”的记载后,凭着对古遗迹的敏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崧泽这片神奇的土地。
1957年,上海市考古工作者在青浦县进行考古调查,在假山墩采集到数片新石器时代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
次年,上海市出版局饲养场的同志在村北农田发现了一些鹿角、陶片及石器,经上海文管会鉴定,为一处古文化遗址。
1960年冬对假山墩遗址进行试掘,面积44平方米。
在发掘的探方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大量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
对假山墩遗址第一次有计划的发掘是在1961年5月21日进行的。
这次发掘揭露面积457平方米,清理墓葬50座。
1974至1976年又进行了一次发掘,揭露面积202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时代墓葬46座。
通过几次发掘,考古学家对崧泽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崧泽文化的堆积层主要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居住堆积层,出土的典型器物为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动物骨骼、植物种子等,为马家浜文化晚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
从崧泽文化豆、杯、壶看大汶口文化的影响
从崧泽文化豆、杯、壶看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韩潇【摘要】本文运用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方法对崧泽文化豆、杯、壶进行分类分期,共分为4期.根据文化因素分析法判断,在崧泽文化二期出现的豆柄上装饰由圆形、凹弧边三角形组成的花瓣形镂孔的豆,底部附3个扁铲形小足的觚形杯,底部附4个扁铲形小足的壶来源于大汶口文化,并且上述新因素的输入成为从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期刊名称】《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86-92)【关键词】崧泽文化;大汶口文化;豆;杯;壶【作者】韩潇【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崧泽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仰韶时代位于中国东方沿海的两支重要文化,学者们也曾注意到两支文化间存在许多共性:《崧泽》的编写者较早地认识到两支文化陶器带有很大的相似性。
①栾丰实指出两支文化都具有拔牙、人工枕骨变形、殉狗、殉猪、死者手握獐牙等习俗。
②《南河浜》的编写者则开始关注上述共性背后潜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从崧泽文化)器物造型与装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自然流畅与自由的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系统的自由与开放。
因此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文化间的交流与交融现象,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长江中下游偌大的空间内文化上的相似性与似曾相识,同时也可以在许多文化遗址中找到来自黄河下游以及中原地区的文化触角,而且这种触角是相互的,在黄河流域的许多文化中同样可以看到来自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
”③近年来,随着新岗、④绰墩、⑤毘山、⑥南河浜⑦的资料系统的发表,再结合以往崧泽、⑧福泉山⑨的资料,有机会在陶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大汶口文化对崧泽文化的影响。
而在崧泽文化陶器组合中,豆、杯、壶受到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最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典型器。
因而本文运用类型学和地层学的方法对崧泽文化豆、杯、壶进行分类分期,并尝试通过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解释大汶口文化对于崧泽文化的影响。
考古百年 风起崧泽
考古百年 风起崧泽文/戎静侃“最早的上海人”吃什么?除了采集的野果实、狩猎的飞禽走兽等等“野味”,人工种植的稻米、饲养的家猪也登上当时的食谱。
1961年崧泽遗址出土了一些马家浜文化炭化稻谷遗存,是上海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发现也是中国考古中率先提取出的有确切依据的栽培稻遗存,此后在浙江、江西、湖南、河南等地的新发现又将我国水稻栽培的年代不断上推至一万多年前,实锤了水稻起源于我国南方。
与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相适应,先民通过长期的驯养,逐渐改变了一些动物种群的习性和体态。
2004年出土的6000年前的陶猪,豆豆眼、没脖子、水桶腰、小短腿,鼻子短肚子大,已然是脱离了野性特征的家猪形象,体表还涂着并不是猪实际体色的红色,这意味着它可能与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精神领域的需求和功能有关。
屋中有猪(豕)就是中国人的“家”,“谷豕是飨”的农耕传统深深影响了江南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存续演进。
有了食材,先民们在烹饪上也不含糊。
当时的双耳宽檐陶釜与炉箅须配套使用,将炉箅搁在炉塘中间,上面堆柴烧火,下面通风出灰,旺盛的火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崧泽遗址是上海唯一入选的项目,印证了崧泽遗址和崧泽文化的关键性价值。
从1957年遗址被发现至今,上海考古人在以“假山墩”为中心的崧泽遗址进行了多次试掘、正式发掘和勘探调查,已探明崧泽遗址现存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周代至唐宋等时期文化堆积,考古出土大量遗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此起步,崧泽文化由其得名,中国古史因之增辉。
“最早上海人”的田园牧歌这是6000年前从海中新生的一片陆地,密布着湖沼丛林,来自太湖之畔的人群迁徙至此,带着他们生活的经验和开拓的热情,看中了崧泽这块宜居的水边高地,开始繁衍生息,上海的历史大幕由此缓缓拉开,“最早的上海人”登上舞台。
山西大学考古考研题
1.论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农业起源与发展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稻作农业的起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两种论点,关于粟作农业的起源地主要有三种说法,即华北说、黄河中游说、西辽河流域说。
虽然史前稻作和粟作农业的发展道路不同,但从起源到稳定发展,它们大体上经历了酝酿、萌芽、确立、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五个阶段。
酝酿期大致距今20000—11500。
在距今约1.8万年末次冰盛期之后,不少大型的陆生物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人类在扩大肉食资源猎取范围的同时,也扩大了可食植物的采集范围。
此时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有仙人洞、吊桶环第二期和第三期、柿子滩晚期和下川文化。
萌芽阶段距今11500-9000年。
新仙女木事件导致的急剧降温结束后,我国南北方相继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以仙人洞、吊桶环第四期、上山文化早期、东胡林、南庄头、于家沟、转年、李家沟等遗存为代表。
华北地区的先民着重选择了耐寒、耐旱的粟类作物,而南方先民则选择栽培水稻,出现了“南稻北粟”格局的萌芽。
距今9000—7000年,我国逐渐进入气候适宜期,稻作遗存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大量发现,对应有彭头山文化、上山文化晚期、跨湖桥文化早期、顺山集文化。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普遍发现有粟作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内蒙古南部、山东半岛和甘肃东部地区,尤以华北南部和黄淮地区发展程度最高,代表性文化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兴隆洼文化等。
仰韶时代,华北地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进入高峰期后段,粟作和稻作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此时中国可以分为三个农业区,即北方的粟作农业区、南方的稻作农业区和黄淮地区的稻粟混作农业区。
距今5000年前后,由于气候波动,稻粟混作区南移,稻作区缩小,粟作区则向南扩大。
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后,农业成为主导性的生计方式。
华北地区、黄淮地区的农业水平始终处在发展前列,为中原王朝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废弃以后被一些墓葬和灰坑打破以外, 无
任何地面建筑和其他使用遗迹。祭台北、东
两面有两条灰沟环绕。灰沟内出土 1件盛满
石英质砂粒的完整陶缸, 发掘者推测这可能
与加工玉器有关, 即祭台除了祭祀之外, 还
可能是从事一些重要工作的场所。
23座墓葬中 大部分位于祭台西 部的北
且在墓地的中间位置建立 F1。 ( 图四 ) F1为长方 形地面式建筑, 木骨 泥墙结
这 72座墓葬共随葬 516件 器物, 平均 每墓 7 2件。和上一时期相比, 墓均随葬品
构, 面积约 22平方米, 房内没发现灶或者 门道, 发掘者根据柱洞排列等情况推断, 该 房北面是无墙的敞开结构, 其功能应是与墓
应代表了十几个人的日常人口规模, 即相当 两个发展时期的连续性是非常强的。
于一个小型家族的规模, 墓群内部的小型聚 堆可能代表了更小的社会单元, 但是它们还
从空间位置上看, 这些墓葬可以分为三 个墓群, 第一墓群共有 27 座, 位于发掘区
依赖于家族而存在, 独立性很弱。因为发掘 的最西部, 内部可以分为东西两组; 第二墓
侧, 少量分布在北部, 呈东西向一字排开,
和祭台没有打破关系, 显示出和祭台的密切 关系。墓向都为南北向, 虽然存在少量墓葬
表二 南河 浜遗址第三阶段随葬品种类统计
聚堆的现象, 但是它们在分布上体现出的整
体性很强, 可以视为一个墓群。由表一可以
看出, 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差别较大, 绝
大多数墓葬没有随 葬品或在 1 ~ 5件之 间,
形浅穴式木骨泥墙结构, 房内设灶, 经过多 成。面积 20 多平方米, 门向朝北, 即朝向
72
考古文物研究
葬品 的种类 来看, 日 用陶 器、工具和玉器占 总数的比
例分别是 78 4% 、 16 2% 和
6 3% 。 ( 表二 ) 玉器只出在
随葬品数量最多的 4座墓中,
多是玉璜、玉坠等, 唯一的
1件玉 钺出自 M 61, 墓 主是
图一 崧泽文化典型遗址分布图 1 青浦崧泽 2 福 泉山 3 寺 前村 4 金山 坟 5 松 江汤 庙村 6 姚 家圈 7 广富 林 8 苏州越 城 9 吴 县草 鞋山 10 澄湖 11 张 陵山 12 徐 巷 13 郭 新 河 14 余 家渡 15 夷陵山 16 吴江龙南 17 同里 18 昆 山绰墩 19 少 卿山 20 荣庄 21 无锡仙蠡墩 22 常熟钱底巷 23 张家 港许庄 24 东山 村 25 徐家 湾 26 蔡墩 27 西 张 28 凤凰山 29 妙桥 30 常 州圩 墩 31 武进 寺墩 32 姬山 33 乌墩 34 笠帽顶 35 潘 家塘 36 嘉善 大往 37 嘉兴 南河浜 38 大坟 39 雀幕 桥 40 双 桥 41 海 盐仙 坛庙 42 龙 潭港 43 王 坟 44 桐 乡 普安 桥 45 海 宁 达泽 庙 46 坟桥港 47 湖州邱城 48 毗山 49 塔地 50 安 吉安 乐窑墩 51 芝里 52 余杭庙前 53 吴家埠
目前太湖地区约 60余处遗址发现崧泽 文化遗存。在崧泽文化早、中期, 太湖东、 北部地区发现遗址数量最多, 很多遗址的马 家浜文化 层之上叠 压着崧泽 早、中期 文化 层, 但是两个时期的聚落格局多发生很大变 化, 与之后的良渚文化相比, 杭嘉湖平原中 部偏南地区遗址偏少, 南河浜、王坟和吴家 埠一线是崧泽文化的南缘地带, 这可能与当 地的泻湖、浅水海湾地貌有关系。到崧泽文 化晚期, 长江以北的海安地区发现有遗址, 而且随着以太 湖为中心的蝶 形洼地逐 渐形 成, 太湖南部、东部的泻湖和浅水海湾变为 淡水湖泊, 地貌的变化也扩展了人类居住空 间, 上海地区的遗址数量有所增长。另外太 湖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带也有少量遗址分布。 ( 图一 )
门道几乎相接, 应该体现出更亲密的关系, 而祭台西侧的南半部出现 F2 ( 图三 ) , 它们
西北部的 F6和这 4座房址距离稍远, 但是 的年代应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期或稍早。
门道朝西, 应该也有密切关系, 在这里把这
发掘区西南部的 F 2为长方形地面建筑,
5座房址视为一个房组。这些房址均为长方 采取先堆筑台基、再挖基槽筑墙的方法而建
图四 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第四时期遗迹平面分布图
而这一时期则在 32座墓中发 现 56件 玉器, 大都以 玉璜、 镯、坠 等装 饰品 形式 出现。
第四时期: 祭台和 F2 废弃之后, 又进
独自位于发 掘区北部 ( 年代 稍早于 其他墓 葬 ) 。整个埋葬区已经形成墓组 - 墓群 - 墓 区的三层结构。结合各种情况我们推测这三
行了一次大规模增高和扩建活动, 在以第 4 层为基础的新的台地上, 继续进行埋葬。并
层结构大体可以和大家庭 - 家族 - 家族联合 体等三级社会组织结构相对应 [ 5] 。
面积和后期 破坏的 原因, 这 个墓群和 房址 F2已经难以反映当时的全貌, 而且房址的 使用时间肯定短于墓地的延续时间, 把两者
群围绕 F1, 共有 26座, 以 F1为界, 也可 以分为东西两组; 第三墓群位于最东部, 其 南缘已被 破坏, 仅剩 8 座; 另 有 1 座 M 65
直接对应显然不妥, 我们推测房址的主人可 能是墓群所代表的族群集团的一部分成员。
数量又有稳步增长。由表三可以看出, 各墓 群体现出相似的随葬品数量分级结构, 绝大 多数墓葬都少于 10件, 20件以上的墓葬只
地密切相关的非一般性生活居舍, 估计应与 葬仪有关。
这一时期发 现墓葬数量很 多, 共有 61
有 3 座, 其 中第一 墓群 1 座, 第二 墓群 2 座。就各墓群的随葬品情况来看, 三个墓群
工具等, 但报告没有说明这些器物是出自活 动面、房 内垫土中 还是基槽 内 [ 3] 。从 它们
发掘范围分为 A、 B 两区, 前者 800平 的面积来看, 其中 3 间在 20平 方米左 右,
方米, 清理崧泽文化墓葬 85 座、房屋遗迹 7座、祭台 1座; 后者 200平方米, 清理崧
另外 2座接近 40 平方米。可以看出, 这些 房间容纳的人口数量还是较多的, 灶址、日
域一直位于聚落的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区
B 区的 7座墓葬排列有序, 之间没有打
在其南部, 但不断向北扩展。
破关系, 随葬品种类中除了 3件石钺和纺轮
第二时期: 第 7与第 8层是一次大规模 外, 另外 15件全为日用陶器, 数量都不多,
的加高扩建过程, 在 第 7 台面上 A 区成为 平均每墓 2 6件。这些墓葬与上述房址基本
70
华夏考古 2010年第 1期
崧泽文化聚落形态分析*
王芬
(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市 250100)
关键词: 崧泽文化; 聚落形态; 典型遗址; 个案分析 摘 要: 通过对典型聚落或墓地的内部布局和空间结构分析, 崧泽文化早期的社会处在由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 过 渡的阶段。中晚期家族私有化进一步发展, 聚落之间的分化呈现出不断向等级化发展的趋势。 K ey words: Songze cu ltu re, S ett lem en t pattern, Typ ical site, C ase analysis A bs tract: B ased on the spatial and m ortuary analys is ofm any typ ical set tlem en ts and cem eteries, early Songze cu ltu re w as be ing the ch ange from equality to stratificat ion society. The independen ce of th e bas ic-level organ izat ion s tended to be stronger in Late Songze cu ltu re, and the trends of form at ion to rank society is m ore and m ore clearer
泽文化墓葬 7座。两区东西相距 30 米。下 用陶器和石质加工工具的发现说明单间房址
面以 A 区为例, 介绍遗址的形成过程。
已经代表一个独立的消费单位。我们推测它
第一时期: 最早时候, 在发掘区位置发 应该和两、三代人的大家庭相对应, 如此,
现农田的迹象, 一直到第 8层之前, 这个区 发现的 5座房址可代表一个家族的规模。
崧泽文化聚落形态分 析
71
埋葬区相互独立, 较大型墓 地有分群分组现 象, 也发现
一些规模较小的 墓地。以下
选择典型遗址加以介绍。
1 典型遗址
( 1) 嘉兴南河浜
该遗址位于嘉兴城东约
11 千 米, 面 积 约 2 万 平 方 米, 由相对高度 2米左右的
不规则台 地组成。揭 露的
10 00米 范围 内 发 现 丰 富的 崧
房址东部的祭台为长方形覆斗形, 南部 已被破坏, 残存体积为 162 5立方米。它为 不同土质逐次构成, 经多次扩建。祭台上除
料中显示出的贫富分化, 以及一些超出日常 生活之用、象征财富或者社会关系的器物开 始用于随葬等现象说明, 聚落内部的社会分 化已经有所发展。富有墓葬的聚堆现象则进 一步说明, 通过墓葬行为来显示某亲族的势
和各类器物的平均数量上相
差不 大, 靠近 F1 和 早期 祭
台 的 第 二 墓 群 略 显 优 势。
(表四 ) 从墓 群内 墓组 的情 况来看, 墓均随葬 品数量都
在 8 6~ 11件之 间, 相差不
大。每个墓组内部都有 1~ 2
座较大型的墓葬。
这一阶段最明 显的变化
体现在玉器上, 上 一时期只
在 4座墓葬中发现 7件玉器,
一位 17~ 20岁的男性, 显然 青年能拥有这样的稀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