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知识“相异构想”的探查

合集下载

初中生化学知识相异构想的探查

初中生化学知识相异构想的探查

初中生化学知识“相异构想”的探查鱼台县实验中学王循民2013年11月22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大家来说看,“学习”是天职,那么,你对有关学习的问题做出过思考吗?何谓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基础上的,哪些是后天习得?为什么有些东西学了以后就能记住,有些则很快遗忘?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是不爱学习?哪些因素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在学习效果上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故事之一: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就要上考场高三学生去问老师一道数学题,老师一看这道题比较难,一时半会讲不清。

为了避免给学生增加心里负担,就说:马上就要考试了,也不一定出这道题,就不用讲了。

可那位女生说:万一出了怎么办?老师一想,也对,这可是高考啊。

于是就花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这个女生讲这道题,女生终于听懂了,高兴地进入了考场。

试卷发下来以后,老师一看,居然真有这道题,老师很庆幸。

考试结束后,,老师见到了这位女生,问她考的怎么样,她说整体考的还不错,可那道题还是做错了。

老师很惊讶。

后来反复思量,方才明白:学生听懂之后并未自己动手练习,做错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我们把知识交给了学生,学生当时也会,课堂练习、作业也全对,可过了一段时间一考试,学生照样做错,似乎自己从来就不会做。

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明明学生是听懂了呀,为什么考试时却做不对呢?或者说这个内容老师已经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出错?故事之二:(略)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故事的启迪: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所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甚础来建构和解释事实。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转化学生相异构想的方法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转化学生相异构想的方法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转化学生相异构想的方法摘要:相异构想是制约化学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通过演示实验法和逻辑推理证明法可有效转化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提高化学成绩。

关键词:相异构想;演示实验法;逻辑推理证明法相异构想是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该学习阶段需要达到的科学认识不一致的理解。

由于相异构想具有特异性、肤浅性、顽固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生的相异构想呢?一、演示实验法转化学生相异构想案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揭示学生的错误观念,引发认知冲突。

因此,化学实验是转化学生相异构想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盐溶液的酸碱性:1.知识铺垫,揭示已有认识[概念复习]回顾酸碱盐的定义。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揭示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提出问题]正盐能否电离出H+或OH-?NaCl、Na2CO3、NH4Cl溶液酸碱性如何,能否使酸碱指示剂(酚酞和石蕊)变色?[学生]正盐不能电离出H+或OH-。

因此,NaCl、Na2CO3、NH4Cl溶液都应呈中性,滴加酚酞和石蕊不变色。

3.展示实验,引发认知冲突[实验展示]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aCl、Na2CO3、NH4Cl固体,各用2ml蒸馏水溶解:①用PH试纸分别测溶液的PH值;②再往盛NaCl溶液、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往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试液。

现象:①NaCl溶液PH值为7,Na2CO3溶液PH值为10,NH4Cl溶液PH值为5;②NaCl溶液不变色,Na2CO3溶液变红,NH4Cl溶液变红。

结论:NaCl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NH4Cl 溶液呈酸性。

[学生愕然]4.启迪思维,揭示矛盾[解释]在水中存在着水的电离平衡:H2O?H++OH-。

虽然盐本身不能电离出H+和OH-。

但Na2CO3和NH4Cl在水中分别发生电离:Na2CO3=2Na++CO32-NH4Cl=NH4++Cl-,产生的CO32-和NH4+会分别和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生成HCO3-粒子和NH3?H2O分子。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前概念和相异构想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前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观念和认知,而相异构想则是与前概念相对立或不同的观念。

在教学中,这两种概念经常会给教师带来挑战,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新知识。

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对前概念和相异构想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如如何引导学生改变错误的前概念和面对学生的相异构想。

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对前概念和相异构想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进步。

【关键词】前概念、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教学挑战、总结1. 引言1.1 前言在教育教学领域,许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教学问题,其中包括“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了解并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前概念”及“相异构想”两个概念展开讨论。

我们将探讨“前概念教学问题概述”,介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前概念”问题。

然后,我们将分析“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探讨学生在理解新概念时可能遇到的“相异构想”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教学问题,我们将探讨“前概念与相异构想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

我们还将关注“前概念与相异构想教学效果评估”,评估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我们还将探讨“前概念与相异构想的教学挑战”,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方面的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2. 正文2.1 前概念教学问题概述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具有的观念、概念或信念。

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并且两者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也制约着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水平。

它们相互协作掌控下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机制源。

所谓心理机制活动,即包括经验和知识的建制积累过程,也包括碰到新情景时,为解决问题,而引发的思维与技术手段的冲突、从而唤起对记忆中储存的解决类似问题经验方法的运用和复制的反应程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配合,还必须要研究心理障碍因素,以下是对中学生学习化学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因素的诊断,并加以分析,以创造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机制源。

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成分,既包括对科学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也包括片面的、不精确的理解,相异构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异构想源自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建构的错误知识网点,或对有关的学科知识由于记忆不清晰,加之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造成的乱码现象,以致酿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认识新事物造成了思维的阻抑和先期障碍。

课前,我从检查学生的学案中发现说法各异,事实表明,学生意念中的规律和概念,不少同学是错误的。

就此,我作好了教学的充分的准备。

在备课中,把学生的先期概念了解于心,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

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已有的经验或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倾向。

它有一定的惯性和本能性,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要杜绝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必须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尤其对相近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清楚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教育学生遇事不能绝对化、特别以偏概全,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经常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中有特殊性的规律,是克服或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

初中化学“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

初中化学“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
氨气 . 教师 _ 口 『 以 在课 前准备 , 在试 管 中加 入浓 氨水 , 在酒 精 灯外焰上加 热 , 利用 浓 氨水 的挥 发性 , 让 整 个试管充 满氨 气. 同时 , 将试 管 中的浓 氨水 倒人 回收 的试剂瓶 中, 迅速塞 r J 带 玻璃 导管 的单孔橡皮塞. 在准备好 的烧杯 的冷水 , 滴人几滴 酚酞溶液 , 将 } 述 的 试管倒 插 入 冷水 中 , 即 可看到红色喷泉.

冷 水
图2
图 3中 实 验 用 品 : 1 . 一次 性针管 ; 2输液球截 制的三通 ; 3 . 铜 丝 电极 ; 4 . 尖 嘴 导符 ; 5 . 输 液 球 改装 而 成 的盛 液 容

在针简处 直接利 用带 火星 的木 条或者 接 点燃 , 产 氧 气的那一极有 明显 的爆 呜声 . 像这样的简易装置还有很 多 , 所需仪 { 羟 ; 较少 , 现象也 比较明显 , 上 课 演示 成 功 率较 高. 从 学 生 的感 认知 米 说, 易 于接 受 . 四、 多环节实现“ 以 生 为本 ” 除 了上 述 几 个 方 外 , 笔 肯认 为 以 为 小 理 念 川 于 初 中化 学 实 验 教 学 【 } J , 我们 教师 的思 想意识 还 』 、 该 提 升 到如下高度 , 真正实现多维度的以生为本. ( 1 ) 所 有 的 实验 教学 设 汁从 “ 学 生 的学 ” 出发 , 教 帅 的 作用在于 为学 生 创设 r_ 仃利 于 发 主 体 意识 的教学 情 境, 学生 自主 没计 、 自主探究 、 自主发现 . ( 2 ) 整个 课 堂 的 问 题 设 置 均 立 足 于 学 生 的 最 近 发 展 区, 从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和 原 有 认 知 人 f , 不 断 搭 建 支 架 提 高 问题 的难度 , 引 导学生逐 步深入 , 以 自我探究 的方式追 求化学真理 . ( 3 ) 整个教学设 计 以学 牛 的学 爿情 感和 化学 学科素 养为抓手 , 对于未知 的物质 探究 , 教师 不能抹杀学 的积 极性 , 让学生大 胆猜 测 , 提 出多种 叮能性 , 结 合 实验 获得 推论 , 有利于学生从“ 理论 猜想” 到“ 实验验 证” , 最后获得 “ 实验事实” . 这…过程有利于堵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并能从 实验事实归纳总结 ,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初中化学教学以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适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创见性的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多样性求异思维的多样性是指从多种途径思考课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学生熟悉某种解题思路的前提下,列出一系列问题,主让学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怎样鉴别CO和CO2这两种气体时,应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找出尽量多的答案,学生通过思考得出了多种答案:1、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点燃,能燃烧且火焰是蓝色的原气体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原气体是二氧化碳。

2、分别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能使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的原气体是一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原气体是二氧化碳。

3、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通往到滴有紫色石蕊试液里,能使紫色试液变为红色的原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能变色的原气体是一氧化碳。

4、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别通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能出现浑浊的,原气体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一氧化碳。

在教学中经赏这样训练学生,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应变能力增强。

二、求异思维的多变性求异思维的多变性的是指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或某一解题思路变通应用,举一反三,,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了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如在进行“催化剂”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几道由催化剂衍变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1、下面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使氯酸钾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时一定要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反应不能发生。

(2)、在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放出氧气的速率比单独加热氯酸钾时快,故高锰酸钾是此反应的催化剂。

(3)、催化剂是指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锰。

(4)、加热氯酸钾时不能生成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后再加热就可生成氧气。

(5)、二氧化锰在任何反应中都是催化剂。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主要以初中化学为例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主要以初中化学为例
20 1 3


本 文为 江 苏 省 教育 科 学 十二 五 规划

” ” (
年度 重 点


筹 课题 初

中 生 理科

前 概念



相异构想 转

变 的 教 学 策 略研 究
编号



b / 2 0 1 3/0 07 )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知 龙灰 嚙 中 学 教 学

苏 州 市名教师

江 苏 省 教育 学 会化 学 教学 专 业 委 员 会理 事



前概 念 简 述 到 或 学 习 相 关 知 识 时 潜 伏 的 前 概 念 就 会 适 时

, ,


学 生 在 成 长 过 程 中 经 历 着 对 自 然 界 的 不 断 出 现 并 参 与 到 知 识 建 复燃
氧 的 角 度分 析 氧 化



” 。
如 初 中 化 学 从得 氧 与 失

p re c o nc e pt i o n )

这 里 的 概念 是指 个体 对 某
, ,




还 原 反应 学 生 对 于 氧

对 象 的 认 识 看 法 与 理 解 代 表 的 是 某 种 观 念 比化 两 字 印 象 特 别 深 刻 所 以 在 高 中 阶 段 分 析 诸





性 顽 固 性 反 复性 等 特点



相 异 构 想 可 严 重 阻 碍 科 学 概 念 的 形 成 在 教 学 中 要 重 视 学 情 分 析 激发 学 生

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相异构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异构的概念以及提供有效的转变策略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一个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的详细讨论。

1.引入概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相异构的概念。

例如,可以以家庭包饺子为例,饺子拓展出不同形状,如圆形、长方形和心形。

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形状来类比饺子的形状,进而讨论相异构的概念。

2.结合实验: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制作相异构的模型,并观察它们的形状、性质和相同分子式下的不同特点。

例如,可以让学生制作乙烯(C2H4)和乙炔(C2H2)的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和理解其分子结构推断它们的性质差异。

3.探索同分异构: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习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如异构烷烃和环烷烃。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或实验案例继续讨论同分异构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同分异构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图解和比较:化学中的分子式和结构式通常使用公式和图形表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解的方法来比较不同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异构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比较正己烷和异戊烷的结构式,通过观察原子的连接方式和相对位置来发现它们的不同。

5.规律归纳:在引入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归纳相异构的规律。

例如,在讨论同分异构体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规律,如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分子形状的关系。

6.拓展应用:除了理解和掌握相异构的概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异构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例如,可以介绍石油和塑料行业中的相异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了解相异构的重要性。

7.互动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不同的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深化对相异构概念的理解。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变需要通过引入概念、结合实验、探索同分异构、图解和比较、规律归纳、拓展应用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来进行。

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对比调查与建议

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对比调查与建议

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对比调查与建议作者:李萍萍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2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对科学概念头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

通过对五、六两个年级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物质的变化”相关概念中存在相异构想。

在物质的变化分类标准、腐蚀、蒸发条件等方面,教师对学生相异构想的认识是准确的;在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区分、燃烧是化学变化、水的三态变化这些方面,教师对学生相异构想的认识与学生的实际有偏差。

本文根据教师的访谈情况与学生所具有的相异构想之间的差异,提出合理化的教学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一)学生头脑中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科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对事物就有了自己的简单理解。

这些看法有些与即将学习的科学概念相一致,有一些却是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

那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看法,将阻碍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将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这些想法、看法,称为相异构想。

这些相异构想如果不及时探查出来,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及时修正,会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系统学习。

(二)教师对学生知识经验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农村小學,科学课并不受重视,大多数教师是兼职的,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门考查科目,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

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脑袋是迷糊的,什么都不知道”,“学生的认识经验非常缺乏”,“缺少必要的基本知识”。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不少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持有“白板说”。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大量不了解、忽视学生相异构想的现象。

这会影响学生对小学科学概念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学生“物质的变化”相异构想调查“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包括的概念有:物体、物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整理出“物质的变化”的相关概念之后,笔者对学校五名科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

之后设计了二段式测验问卷发给五、六年级的学生,并回收做了问卷分析。

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分析方法范文

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分析方法范文

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分析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点对比分析方法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从概念、性质、现象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入门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至关重要。

对比分析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知识点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二、对比分析方法1.概念对比分析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对比分析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纯净物”和“混合物”这两个概念。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固定。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性质对比分析性质是物质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特征,而非金属则不具备这些性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差异。

3.现象对比分析化学现象是化学变化的外在表现,对比分析不同化学现象,有助于学生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现象。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而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两种反应类型的本质区别。

4.应用对比分析应用是化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关键,对比分析不同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可以对比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

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

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摘要:新时期课程改革标准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阶段性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作为调整教学方式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探索多样性教学方式,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技巧,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搭建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求异思维引言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够让学生的化学学习穿透表象与常规的重重束缚,突破教学难点的重重阻碍,以新颖、独特、巧妙的思维方式深入探究、掌握化学知识的核心,完成更高效的化学知识学习。

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对一类化学知识往往只是遵循着千篇一律的发现问题、展开实验、验证问题、解决问题、复习巩固的学习流程,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培养,碰到近年来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愈发增强的化学题目,往往会出现虽然知识掌握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题目无从下手的困境。

由此可见,改善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初中化学教师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二)化学实验千篇一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的初中化学实验环节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首先,不少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往往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流程亦步亦趋地展开操作,很多学生在还没有进行实验之前,就已经从互联网或辅导书中得知了实验的结果,导致化学实验原本的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无法被充分发挥;其次,不少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为杜绝安全隐患,对于这类实验,通常只是采用教师独自操作或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学习质量较低。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主要以初中化学为例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主要以初中化学为例

“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教学问题概述——主要以初中化学为例作者:吴良根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7年第6期“前概念”研究:从“相异”走向科学主持人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反复的训练,课堂中学生看似理解了,掌握了,可过不了多久,错误还是会一再发生;有时候教师很小心地控制着教学的设计与流程,希望能够获得“意料”中的答案,可是结果却相差甚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前概念”中“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生在没有接受科学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许多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完整的或者片面的、深入的或者肤浅的概念,并且先入为主地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形成了“前概念”。

“前概念”是在局部事实和粗略观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常常是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有些是模糊的、直觉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种偏离科学概念或与科学概念完全相悖的“前概念”称为“相异构想”)。

“前概念”广泛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具有普遍性、差异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在数、理、化、生等学科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前概念”是科学概念的“前身”和基础,也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其中蕴含的科学、合理的成分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脚手架”。

而“前概念”中的“相异构想”则会严重妨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

因此,探明学生在理科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前概念”,分析这些“前概念”的形成原因,掌握“前概念”与新知识间的相融与相悖之处,摸清学生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矫治“相异构想”,建立科学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前概念”及“相异构想”是学生通过观察或亲身经历并经过抽象形成的,具有差异性、隐蔽性、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

“相异构想”可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情分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矫治“相异构想”。

赖琼芬-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

赖琼芬-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

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晋江市内坑中学赖琼芬【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日常生活教学方面碰到的问题,简单介绍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知道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以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认识即为前概念,而偏离科学概念的观念即为相异构想,然后从具体教学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初中生化学前概念的来源,最后分析有效地消除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应该采取的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化学模糊语言前概念相异构想教学实例论文创新点:将日常生活教学方面的问题,通过笼统的归纳总结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初中生化学前概念和相异构想的研究,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有更多的了解,在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在学生容易出现相异构想的知识点方面重点强调,以消除化学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经过近两年化学教学,我从中发现,学生并不是一片空白地走进课堂,学生在没有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的学习,已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相异构想”则是指学生形成的偏离科学概念的观点与认识。

由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第一年,前概念对其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具体我举几个教学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影响这方面知识的前概念主要是由于受到某些反应条件、不熟悉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等造成的。

学生基本上能够用“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如“能闻到樟脑丸的气味是因为樟脑丸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樟脑丸发生了升华,升华是物理变化。

但由于初三学生接触的化学反应有限,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来判断。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般如果没加以分析的话,很多人会觉得是物理变化,但实质上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了氧气,而植物的呼吸作用则是吸收了氧气,释放了二氧化碳,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知识构建题解法探析

初中化学知识构建题解法探析

初中化学知识构建题解法探析化学教学在强调知识记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将各章节中一些分散的“点”连成“线”对化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网”,这对于解决化学问题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现就几道有关知识构建的中考题谈谈这样题型的解题思路。

一、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知识的构建【例1】(07上海)构建知识的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1)请将“元素”、“原子”、“分子”填入右图适当的圆圈内,从而完成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的正确的关系图。

(2)知识应用:2007年1月30日,107国道湖北孝感段发生危险化学品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

中毒人员均出现胸闷、流泪、呼吸道水肿等情况。

①硫酸二甲酯是一种有葱头气味的油状可燃性液体,化学式是C2H6O4S,它由__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每个硫酸二甲酯分子由__________个原子构成。

②硫酸二甲酯分子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因此左侧圆圈应填“元素”,右侧圆圈由上而下应填“分子”、“原子”。

①中C2H6O4S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每个分子中有13个原子。

②中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硫酸二甲酯分子不断运动,通过呼吸道可以进入人体。

二、酸、碱、盐性质知识的构建【例2】(07广东)右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 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②;④。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

解析:根据上图相互转化关系:酸跟碱反应生成BaSO4,可知酸应该是H2SO4,碱应该是Ba(OH)2,左边的盐跟硫酸反应生成BaSO4,盐应该是可溶性钡盐,可以是氯化钡或硝酸钡;在4中盐跟Ba(OH)2反应生成BaCO3所以右边的盐应该是可溶性碳酸盐,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钾。

新课程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策略探微(一)

新课程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策略探微(一)

新课程化学相异构想转变策略探微(一)摘要:中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相异构想是客观存在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化学概念之前,头脑里对此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在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无视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

本文着重从学生相异构想的成因、特点以及对化学学习的影响出发,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概念转变”策略作了初步地探讨。

关键词:相异构想概念转变随即通达教学⒈问题的提出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概念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长期以来化学教学论界多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概括形成了化学概念教学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学习模式和“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做法事实上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的头脑当成了一块“白板”,我们教师可以在上面构画出各种各样的化学知识图景。

化学演示实验一直作为教学手段而起着配合化学知识讲授的作用,考虑的重点自然是如何通过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学生相异构想在中学化学教学和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对进一步探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化学相异构想概述2.1化学前科学概念及其特点有关相异构想的研究早已有之,现代系统研究相异构想的要算是美国的霍尔(Stanly Hall),他早在1903年曾启动一个计划,调查儿童对于自然现象如热、霜和火的观念。

在这方面的大规模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70年代中期,在80年代迅速扩展。

什么是相异构想?关于“相异构想”的含义,在长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针对学生概念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或观察到的现象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术语: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朴素概念(naive conception)、教学前概念(instructionalpreconception)、前概念(preconception)、幼稚概念(naive conceptions)、直觉概念(intuitive conception)以及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等。

从多角度探索初中化学知识(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从多角度探索初中化学知识(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从多角度探索初中化学知识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初中化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索初中化学知识,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教学启示。

一、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是构建整个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包括元素、化合物、原子、分子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借助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通过观察氧气和氢气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化学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基本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如佩戴实验器材、正确取用试剂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初中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物的腐败、金属的腐蚀等,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化学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化学品的泄漏、食品安全等,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1.运用归纳总结、类比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相异构想”转变策略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相异构想”转变策略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相异构想”转变策略已有研究表明,学生正式学习化学前已形成大量的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经正规化学学习后,一部分可以转变,还有一部分难以转化,并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发现并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这些相异构想,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笔者在探析初中第二天学生化学前概念中相异构想成因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因素,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

1.不同观念的形成特点及影响不同观念转化的因素笔者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的清晰度,日常生活经验丰富的程度,媒体信息的科学性等因素对学生化学相异构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且由于思维方法不当,日常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在信息的接收与内化过程中,学生的化学相异构想表现出简单枚举,错误推理,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思维定势,缺少辨证思维等形成特点。

这些特点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认识风格,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教学方式,班级学习氛围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主体相异构想的转变。

例如,元认知水平高、学习兴趣强、思维灵活、学习扎实的学生,可以主动将已有知识与科学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正确定位科学概念,有意识地找到一些方法来主动监控和调整认知过程;当现有概念无法解释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时,这些学生更有可能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为不同观念的转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元认知水平低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踏实的学生,虽然有时由于缺乏深入有效的证据,他们能很快接受新概念,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后仍然记得他们最初的概念,因为他们只依赖外部信息和潜意识的自我强化,比如“这是科学的,我应该记住这个概念”;这些学生不太可能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纠正不同想法的意识也较低。

与前者相比,不同的想法更难改变。

又例如,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的非科学概念,没有采取适当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原始错误观点的不满,或者没有提供比学生原始观点更合适、更具包容性的学习材料,它还将影响学生不同观念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化学知识“相异构想”的探查鱼台县实验中学王循民2013年11月22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大家来说看,“学习”是天职,那么,你对有关学习的问题做出过思考吗?何谓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基础上的,哪些是后天习得?为什么有些东西学了以后就能记住,有些则很快遗忘?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是不爱学习?哪些因素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在学习效果上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故事之一: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就要上考场高三学生去问老师一道数学题,老师一看这道题比较难,一时半会讲不清。

为了避免给学生增加心里负担,就说:马上就要考试了,也不一定出这道题,就不用讲了。

可那位女生说:万一出了怎么办?老师一想,也对,这可是高考啊。

于是就花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这个女生讲这道题,女生终于听懂了,高兴地进入了考场。

试卷发下来以后,老师一看,居然真有这道题,老师很庆幸。

考试结束后,,老师见到了这位女生,问她考的怎么样,她说整体考的还不错,可那道题还是做错了。

老师很惊讶。

后来反复思量,方才明白:学生听懂之后并未自己动手练习,做错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我们把知识交给了学生,学生当时也会,课堂练习、作业也全对,可过了一段时间一考试,学生照样做错,似乎自己从来就不会做。

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明明学生是听懂了呀,为什么考试时却做不对呢?或者说这个内容老师已经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出错?故事之二:(略)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

故事的启迪: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所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甚础来建构和解释事实。

一、什么是“相异构想”?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有时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大相径庭,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可能是不正确的,也可能是不全面的,还可能是结论正确但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对。

如果在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是一片空白,那么教师组织教学也就简单,只要把“桶里的水”倒到学生一个个“杯子”里就可以了。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

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跑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

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

如果能把学生原来的“相异构想”显现出来,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

它对学生而言,称谓有意义学习,或有效学习。

关注了“相异构想”,也就关注了“最近发展区”的质量,要避免貌似学生已有了较大的“最近发展区”,但这发展区中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域。

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才算是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应该安排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二、在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相异构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对比传统的观点建构主义的观点真理观真理是指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或摹本。

“真理”被“合理”或“可行”所取代,不存在绝对知识或真理。

知识观知识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知识是一种较为可靠的解释、假设。

学习观学习是通过记忆、背诵等行为来获得可以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以指导活动的图式。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经验体验的过程。

学生观学生是一张白纸。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信念。

教师观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材观教师传授的内容。

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建构主义强调,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己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提出假设,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类型:不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知识经验:这类知识经验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与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不相一致,与新知识存在着矛盾冲突,会阻碍新知识的获得,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它们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不能被传授的 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知识建构的机制:同化与顺应同化: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

顺应: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产生冲突,引发原认识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三、初中生对化学知识具有怎样的“相异构想”?1.身边的化学物质(1)空气的成分 正确、清晰、稳定错误、模糊、潜在课内 课外 妨碍新知识的理解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内容标准中的在初三化学学习前,有关空气成分的内容学生就在小学科学生物等课程中接触到。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在空气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定量组成上学生还存在一些模糊观念。

如有的学生在初学时认为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多、空气的组成中只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多、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氢气等。

对“空气中氧气含量占21%”这个数据是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大多数学生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2)水和溶液水是与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认识水的组成,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样,有关水的内容,在许多先行课程中学生也有所接触。

通过我们的探查,发现学生存在如下一些模糊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子组成的不确定性和节水意识的片面性上。

如有的同学认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氧气和氢气;认为水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许多学生认为水很多,而且价格低、节约水不如节约电,不会有水资源危机;有些学生认为地球表面积3/4的水,水资源丰富所以不需节水等。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但研究显示,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理解不全面,对温度对溶液是否饱和的重要性无法理解。

比如许多同学认为溶液就一定是液体,许多学生认为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无关,而仅仅与溶质和溶液的量有关等。

(3)常见金属的特性关于金属这部分内容,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与非金属,能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能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能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在我们的探查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的组成、性质、相近概念的区分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观念。

如有些学生认为金属不能燃烧;只有铁才会被腐蚀;金属都为固体,非金属为固体或气体;钢即铁,生铁即为原来的铁;合金即金属的混合物。

当问及某些同学:“纯净的铁块是什么颜色的?”被试回答:“好像是无色的。

”另外,有些学生表示,对金属在NaCl水溶液中更容易腐蚀难以理解。

(4)酸碱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概念图等方法,发现许多学生在初学阶段没有形成很好的知识网络来理顺酸、碱、盐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掌握酸、碱、盐的有关性质,对酸、碱、盐的性质掌握不全面;对酸、碱、盐的分类和外延模糊不清,即不能从组成上去判断物质的种类。

如有28. 7%的同学认为(NH4 ) 2C03不属于盐而属于酸、碱、盐中的碱或酸,有的学生初学时片面认为酸即醋酸、碱即口碱。

另外,日常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学生认为盐即食盐。

2.物质构成(1)物质的分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这部分要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

关于氧化物的识别,学生常常将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混淆不清,认为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即使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仍然有14.8%的学生判断KC10,是氧化物。

教师普遍反映,学习化学的初期,学生常不能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仅凭质量的好坏和是否干净来判断。

如有的学生认为,质量好的汽油为纯净物,而质量差的汽油是混合物。

物质名称中字多字少也成了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比如“酒”和“高锰酸钾”,学生认为“酒”是纯净物,而“高锰酸钾”是混合物。

有些学生还从物质的状态来判断,认为不同状态的物质混合就一定为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就是混合物。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学生中存在这样几种看法:认为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一定是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认为KMn04, C02等含有几种元素,所以是混合物);从物质名称的字多字少去判断单质和化合物(如“冰”只有一个单字,所以是单质);在概念图的构建中,将单质、化合物与纯净物概念列于物质分类的同一层次上。

至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在后期访谈中,约有60%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说明学生对这一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性。

在我们后期的调查中发现,以上有些模糊观念通过进一步的化学学习是能够自行转变的。

但是在初学时,确实是存在且不容忽视的,这点恰恰说明了模糊观念的转变具有层次性。

(2)构成物质的微粒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纸笔测试时,基本能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